标题 | 教学设计方案 |
范文 |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锦集10篇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能有条不紊地开展,时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方案的内容多是上级对下级或涉及面比较大的工作,一般都用带“文件头”形式下发。优秀的方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设计方案 篇1教学目标: 1、认识刺、猬等十个生字。会写采、背等八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 3、学会发现别人的优点,学会真诚地称赞别人。 教学难点: 从有感情的朗读中感悟称赞带给别人的快乐。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写有本课词语的蘑菇卡片、小刺猬、小獾图片。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导语引入:小朋友,今天老师带给大家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称赞。[板书课题]。故事发生在美丽的大森林里,那里的景色美极了,到处都是茂盛的树木,一棵棵树木长得又粗又壮,森林里还有青青的小草,绿油油的草地,多美丽的景色呀!(边叙述边画出森林美景图)听,故事开始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课件,生听故事。 2、师粘贴小刺猬、小獾图片。 过渡:你喜欢这个故事吗?它就在我们的课文中,打开课本把它读一读,遇上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呢? 3、指名回答。 4、小结(课件出示写有拼音的本课生字) 5、学生自由读文。 三、自主识字,游戏巩固 1、指名读生字。 2、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3、重点指导刺留。 4、游戏中巩固识字。 A、采蘑菇。(认识、练读本课词语) B、抢气球。(练习扩词) 过渡:大家可真了不起,生字学得这么好,如果这些生字回到课文中,你们还能流利地读出来吗?(分小组接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四、理解词语,积累语言 1、理解词语意思 重点指导泄气的意思 (1)课件出示在我有点泄气的时候,是你称赞了我,让我有了自信。 (2)给泄气换词。(泄劲,灰心,丧气,没有自信) (3)小獾为什么泄气? (4)学习用这种方法理解其他词语。 2、积累语言,练习说话。 过渡:小獾在泄气的时候,是什么让他又有了自信呢? [板书自信] 指名回答。 (1)出示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 (2)指导朗读。(按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 (3)词语训练。一比一 过渡:大家说得一个比一个好,课文中小刺猬的称赞让小獾充满了自信,小獾是怎样称赞小刺猬的呢? 五、朗读感悟,体会语言 1、指导朗读第九自然段。 出示你的苹果香极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吃的苹果。 (1)指名朗读。 (2)师范读 (3)生反复练读,读后学生相互评价。 过渡:小刺猬听了小獾对它的称赞,心情怎样? 2、指导朗读第十自然段。 课件出示第四幅图画,观察小刺猬的表情,动作。[板书:快乐] 指导读出快乐、轻松的语气。 六、课外拓展,总结全文 1、师小结:小朋友,小刺猬对小獾的称赞有了自信,小獾对小刺猬的称赞消除了小刺猬一天的疲劳,看来,称赞有着无穷的力量,小朋友,你能也来称赞称赞别人吗? 2、拓展练习。引导学生称赞身边的小伙伴、周围的人,以及对祖国对人民有杰出贡献的人。 5、结束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学过的生字 1、读词语。 2、生字开花。(要求学会的字) 采、背、板、椅、但、傍、清、消 二、细读课文,学生质疑 1、小獾板凳做得那么粗糙,为什么还能得到小刺猬的称赞? 引导学生理解: (1)板凳虽然做得很粗糙,但是他做得很认真,所以值得去称赞。(称赞别人就要学会发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 (2)小刺猬仔细地看了看小板凳,发现小獾的点滴进步。(要善于称赞别人) 2、小獾为什么要送给小刺猬一把椅子?. 3、为什么小獾的称赞消除了小刺猬一天的疲劳?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三、指导书写。 (一)、重点指导写采字。 1、观察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老师范写,强调上面是由爪字头和木字底组成,而不是一撇加上米。 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写字姿势。 (二)、指导书写背、板、傍。 1、观察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学生描红后交流,再独立书写。 四、学生朗读课文,再分小组演一演。 教学设计方案 篇2学习目标: 1. 认识针、忠、盏、稠四个生字,会写忠、导等9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掌握一些辨别方向的方法,有进一步寻找辨别方向方法的兴趣。 课前准备: 1. 指南针。 2. 课件:天然的指南针(树影、北极星、树叶稠稀、积雪)。 3. 生字、词卡片。 4. 查找辨别方向的其他方法。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1. 故事导入。(故事主要内容是去野外游玩,不知怎么与同学们走散,迷了路。) 2. 设疑:这时你怎么办?(请学生想各种可能。) 3. 揭示课题,教师板书。 二、初读课文,随机识字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检查自学,随机识字。 先让学生了解诗歌特殊的分节方式,再指名分节读,在读中正音。 忠(后鼻音) 盏(翘舌音) 碰(后鼻音) 稠(翘舌音) 3. 再读课文,思考课文里介绍了几种辨别方向的方法,用笔做上记号。 4. 讨论交流。(太阳、北极星、大树、积雪) 三、细读课文,自主学习 1.在25节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节进行研究。(四人小组学习) 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问一问 2.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回答,理解忠实、向导、稠稀、分辨等词语。并用课件演示文中四种辨别方向的方法。同时,了解为什么能辨别方向的原因。 3.指导朗读。 四、总结课文,指导书写 1.齐读课文。 2.巩固生字。(从生字卡片中找字的游戏) (1)我有一颗中国心。(忠) (2)左右结构的字。(积、稠、稀、针、碰、慌) (3)找找偏旁一样的字。(积、稠、稀) (4)一()灯 3.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盏、稀、碰、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指导背诵 1.组与组之间进行朗读比赛,教师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再次随机进行朗读指导。 2.指名说说书中介绍的辨别方向的方法。同时指出这些方法所应用的特殊环境。(有些白天适用,有些黑夜适用) 3.教师用引读法,引导学生背诵课文。 二、表演课文,深化主题 1.师生配合表演。 迷路的小孩(哭):怎么都是树呀,怎么没有路了,我回不了家了。 太阳:孩子别哭别哭,我来帮助你。现在是中午,你看我照着大树,大树的影子指的就是北方。 北极星:别哭别哭,到了晚上,如果天晴,你只要找到我,就知道北方在哪里了。 大树:我也能来帮助你,你看我的树叶,一面阳光充足,枝叶茂盛,一面很少见到阳光,树叶稀少。稠的一面是南方,稀的一面就是北方。 积雪:如果是冬天,你只要看看我就行了,南方太阳光强,我就化得快,而北方同样光弱,我自然化得慢了。 迷路的小孩(擦干眼泪):哦!我明白了,谢谢你们,再见! 2.小组合作表演。 3.选择小组汇报。 三、总结全文,拓展练习 1.齐背全文。 2.说说你在课外找到的辨别方向的方法,进行交流,并说明理由。 3.仿照25节的写法,说说你找到的辨别方向的方法。 4.总结:大自然不光有很多的天然指南针,他还有许许多多的奥秘等着我们去发现。 四、课外作业 课外阅读《十万个为什么》等书,了解大自然的奥秘。 教学设计方案 篇3教学内容:人教版第四册,教材第84页,完成“做一做”中的练习和练习二十三第5~8题 教学目标:1.掌握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和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正确解答应用题,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数学意识,使学生知道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必要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两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两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学具等。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操作学具,巩固所学的数量关系。 二、探究新知 l. 投影出示例9。 2. 小组活动。 (l)议一议两道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教师出示图片或投影片。 (2)通过议论和看示意图,知道了什么? 使学生明确:两道题都是红花多,黄花少, (3)想一想: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使学生明确:第一个已知条件相同;不同的是第一题的第二个条件是第二题要求的问题,第一题要求的问题是第2题已知的第2个条件。 第一题用减法计算,第二题用加法计算。 3.独立解答 (1) 填空。 (2) 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三、巩固发展 1.完成84页的做一做。 2.练习二十三第5题。 学生议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了解数量关系,口头计算。 3.练习二十三第7、8题。 四、全课小结:师生共同总结这节课学习什么,注意什么? 五.板书设计 例9:(1)有黄花36朵,红花54朵。红花比黄花多多少朵? 54-36=18(朵) 答:红花比黄花多18朵。 (3) 有黄花36朵,红花比黄花多18朵。红花有多少朵? 36+18=54(朵) 答:红花有54朵。 教学设计方案 篇4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二学生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学习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 四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是教学目的一、二。 二先帮助学生扫除语言障碍,然后抓住口技人的艺术构思,启发学生的想象,来复述课文,以了解本文层次清楚的记叙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预习、解题、介绍作者、扫除语言障碍、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复述课文。讲读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有很多名人,今天我们学习的《口技》就是反映我国古代口技人高超的艺术才能。 板书课题后,解题、简介作者: 口技,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 作者林嗣环,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渔篇》等。《口技》是他的《〈秋声诗〉自序》的一部分。 二指导预习 1.,给下面的字注音,并写出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 吠(狗叫)叱(大声责骂) 倾(斜)顷(短时间) 2.认真阅读课文注释,口译课文。 3.思考“思考一、二题”。 三研习新课。 1.教师范读课文。 (提示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停顿、节奏、表情)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字和词的含义。 3.齐读课文。 4.理解课文中的疑难词语。 可让学生先找出文中的疑难词语,然后分组讨论。 应重点理解的词语是:“厅事”、“欠伸”、“呓语”、“屏障”、“侧目”、“作作索索”、“力拉崩倒”、“齁”、“战战”、“施”、“毕”、“绝”、“意”、“曳”、“指”、“名”。 5.掌握活用的词 活用的词是指有些词本只属某一词类,但有时在一定的语言结构中,可灵活用为另一类的词,随着词性功能的临时转化,它们的意义也就相应地发生某种变化。活用词概念不必从理论上给学生讲,只要学生理解这些词在文中的含义即可。 “妇抚儿乳”中的“乳”是动词,作“喂奶”讲。 “善口技者”中的“善”是动词(原为名词),作“擅长”讲。 “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是动词(原为名词),作“说出”讲。 “会宾客大宴”中的“宴”是动词(原为名词),作“举行宴会”讲。 6.先让学生找出表时间性的词语,并引导学生们掌握它们的不同用法(结合完成“练习三”) “一时”,同时。“忽”,“忽然”突然发生。“既而”两事相继发生。“是时”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少顷”、“俄而”、“未几”,在很短时间内发生。 7.出示本文古今异义词,由学生比较古今不同含义。 “会”(适逢)“厅事”(大厅、厅堂)“施”(放置)“闻”(听见)“奋”(卷起)“但”(只)“虽”(即使)“走”(跑) 8.学生找出本文表示事物的数量的词,比较古今的不同用法,并填上适当的量词。 一(个)人一(张)桌一(把)椅 一(把)扇一(块)抚尺两(个)儿 百千(个)人百千(条)犬百(只)手 百(条)舌百(张)口 9.讲读课文第一部分(第一段)。 (1)先请学生朗读并翻译,然后师生共同补充订正。 “京中有善口技者”京城里有一个擅长口技的人。善:善于,擅长。者:代词,代艺人。 “会宾客大宴”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会:副词,恰值,正好。 “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人坐障中”在客厅的东北角,设置八尺宽的围幕,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里。于:介词,在。厅事:厅堂、大厅。 “一桌……一抚尺而已”。里面仅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和一块醒木。“而已”表示“仅有”的语气助词。 “众宾客团坐……无敢哗者”。众多宾客团团围坐在围幕周围,过了一会儿,只听见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敢大声说话。但:副词,只,仅。寂然:寂、寂静。然,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哗:喧闹,声大而杂乱。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内容? 此段写表演前的准备和会场情况。 “善”字贯通全篇,是概括全文题旨的关键性字眼。“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交代了口技者表演的场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交代了口技者表演所用的道具,作者连用了四个“一”字,极力渲染道具简单,以衬托后面艺人技艺的高超。“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写出表演者表演前听众的反映。 10.学生熟读,背诵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继续研习课文二、三部分。 教学步骤: 一讲读第二部分(2—4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2段 2.学生翻译第2段,然后师生订正。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远远地听见深巷胡同里狗在叫,接着有一妇人被惊醒,打呵欠,伸懒腰。她丈夫说着梦话。遥:远。巷:胡同、里弄。吠:狗叫。惊觉:惊吓而醒过来。 “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过了一会儿,小儿子醒了,大声啼哭。丈夫也醒了。妇人拍着小儿子,给他喂奶,孩子含着奶头还在哭,妇人一边拍着,一边哼着哄他睡觉。另一个大儿子也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既而:时间副词,表示一事过去不久又有一事,即不久,过了一会的意思。啼:放声哭。亦:副词,也。前一个“乳”是动词,作“喂奶”讲。后一个“乳”是名词,奶头。絮絮:连续不断地谈话。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这时候,妇人用手拍小儿子的声音,哼着哄他睡觉的声音,小儿子含着奶头的啼哭声,大儿子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叱骂大儿子的声音,一齐发出,各种维妙维肖的声响全都有了。当:值,在。是:此,这。叱:大声呵斥。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绝妙”。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着颈子,偏着头看,微笑着,默默地赞叹,认为好极了。以为,认为是。妙绝:“绝”,极,副词,引伸为少有的,没有人能赶得上。 3.提问:在这一段中,作者描写“善口技者”表演了一个什么样的声响场景? 学生口述后,教师归纳:“善口技者”表演了一家人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先写院外远处深夜犬吠声,这是引起本段后文所写一系列声音的缘由。“便有妇人惊觉欠伸”,“便”是时间副词,写出由于“犬吠”引起的“惊觉欠伸”,以“犬吠”到“其夫呓语”表示出声音由远转近,由院外深巷转室内,由大转小。“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写一会儿后,紧接着发出了儿子醒来的声音,大哭声音和丈夫被儿子的哭声惊醒的声音。接着因为儿啼而发出的“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以及“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的声音。至此,表演出了一家大小相继醒来,各自发出不同的声音,表现出声音由小转大,由简到繁。“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五种声音一时齐发,出现了口技表演的第一个高潮。而且各种声音有因果关系。因“犬吠”而引起妇人“惊觉欠伸”。不久“儿醒,大啼”,而儿大啼引起“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儿呜之”,又引起“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4.指名学生朗读第3段。 5.学生翻译第3段,然后师生订正。 “未几,夫齁有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倒,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没有多久,丈夫的打呼声响起来了,妇人哄拍小孩的声音也逐渐停止了。隐约听到有老鼠(出来活动),悉悉索索作响。有盆碗一类东西被打翻,妇人在睡梦中咳嗽。客人们的心情稍微放松一些,慢慢地坐端正了。未几,时间副词,没有多久。倾侧:倾斜歪倒。 6.提问:这一段,作者描写“善口技者”表演了一个什么样的声响场景?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善口技者”表演一家人又渐渐进入梦乡的场景。“未几”这一时间副词,承接上段描写表演的声音高潮,表现出这高潮持续了短暂时间,“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表演的响声由繁转简,由大转小,由高潮转入低潮,室内由闹转静。“微闻有鼠作作索索”,进一步表现出室内的静。全家都已入睡,老鼠才敢出穴活动;室内非常安静,才能听到老鼠动作的声音。(这是以动衬静)。 7.指名学生朗读第4段。 8.学生翻译第4段,然后师生订正。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忽然有人大喊“起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地呼喊,妇人也起来大声地呼喊,两个孩子一齐哭了起来。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一会,有成百上千的孩子在啼哭,成百上千的狗在狂叫。中间还夹杂着劈里啪啦的房屋倒塌声,燃烧中的爆炸声,还有呼呼的风声,成百上千种声音一齐响起来;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声音,拉倒房屋时,人们一齐用力发出的许许的声音,往外抢夺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一切应该有的声音,没有听不到的。即使一个人长有一百只手,每一只手长有一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某一方面的情况;即使一个人长着一百张嘴,一张嘴长有一百条舌头,也说不清其中的一个地方。百千:是虚词,极言其多。作:起,这里是响起来的意思。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无”、“不”两个否定词连用,表肯定。 “于是众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这时候,客人们没有一个不惊惶变色,离开座位,个个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条腿直发抖,几乎都想抢先逃走。“奋”:本义尽全力举起的意思。这里可译成“捋、挽”。“走”:逃跑。 9.讲析第4段。 在这一自然段,作者描绘了“善口技者”摹拟一场突然性的特大火灾的惊险场景。 这一场景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表演用火警而引起的人们的惶急纷杂声音(“忽一人大呼……百千犬吠”)。 “忽”这一副词表现出大呼“火起”的声音来得突然,出人意料,陡地掀起骇浪险峰,构成了表演的又一巨大波澜。 “夫起大呼……两儿齐哭”,表现出声音由外到内,由少转多,由街坊大呼“火起”到室内一家人强烈反响。“俄而”表时间短暂,继室内一家大小呼喊啼哭,远近街邻被惊起,大人骇呼,小儿哭叫,狗也惊吠。三个“百千”表现出声音繁多杂乱。 第三:火势猛烈的声音(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百千齐作)。 房屋倒塌,火声爆响,风助火势,表音表现出火势的蔓廷、猛烈。 第三层:紧张救火的声响。(又百千求救声……泼水声)。 “中间”、“又夹”等词语的运用,表现出上述许多声音同时发出,突出了失火、救火的紧急情景,达到了口技表演的又一高潮。接着用“凡所应有……不能名其一处也”,这一夸张赞叹语句,以失火、救火作结,衬托出“善口技者”技艺的高超。 10.指名学生朗读第5段。 11.学生翻译第5段,然后师生共同订正。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忽然,(幕中)醒木啪的一响,各种声响完全没有了。撤掉围幕一看,(里边)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毕:完全。绝:断,停止。之:代指围幕里边。 12.提问:为什么作者在本文结束再次交代表演者及所用道具?(结合完成课后“练习二”)。 这样既与第一段呼应,写出表演者凭借进行表演的道具极为简单,突出“善口技者”的真正本领是全靠一张嘴,衬托了“善口技者”技艺高超。 提问:课文中有哪几处描写了听众的精神和动作?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结合完成课后“练习二”)。 有以下几处描写了听众的神情和动作: (1)写口技者表演一家大小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表现出听众专注倾听的神态,深被口技表演所吸引。 (2)写口技者表演了一家大小又进入梦乡的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意少舒,稍稍正坐”,衬托出了口技表演完全控制了听众的情绪。 (3)写口技表演失火、救火紧张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表现出听众已完全被带进表演的意外火警的紧张场面中去,忘却了自己在听口技表演,好像身在火场,惊骇恐惧。这是随着口技者卓越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口技表演者卓越表演所引起的反应,作者紧密结合口技表演,写出听众的反应随着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口技表演深深吸引和感染了听众,衬托出口技者再现生活的高超能力。另外写听众的反应也使文章内容变得丰富多采。 四练习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2.熟读课文、自选场景背诵(课后背诵全文)。 教学设计方案 篇5第一单元 夏日风情 教学设计:本单元以夏日风情为主题,在教学内容中以听听唱唱创创活动为主,在本单元中感受不同的风土人情,通过歌唱与欣赏认识6/8的节奏特点,掌握四声部轮唱的风格,学习《剪羊毛》的旋律,并能够用口琴吹奏歌曲。在活动中帮助学生感受双音的音响效果。 教学内容: 听听:那不勒斯舞曲、意大利随想曲 唱唱:夏天来了---复习6/8拍 剪羊毛 创创:为歌曲伴奏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和了解西洋乐器中的铜管乐器——圆号、小号、长号和大号的音色、形状及演奏方式。本课以小号为重点。 2、通过欣赏小号独奏曲《那不勒斯舞曲》,使学生感受欢快的情绪,进一步熟悉西洋铜管乐器的不同音色,感受和听辨独奏与伴奏的各个层次。 教学重点、难点: 1、小号独奏曲《那不勒斯舞曲》,是俄国作曲家柴科夫斯基所作 芭蕾舞剧音乐《天鹅湖》第三幕中的一段以小号为主奏乐器的意大利风格的舞剧音乐。乐曲为三部曲式结构。在乐队全奏四小节热烈的引子后,出现了小号用小快板速度独奏的活泼而轻快的主题,这一主题每一句的节奏型都是;第二乐段:节奏型与第一乐段相近,但开始句不是十六分音符,而是用附点音符;第三乐段:由八分音符开始,紧接着是顿音与连音相间的一大串十六分音符 2、复习6/8拍 教学课时:8教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 欣赏《那不勒斯舞》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小号独奏曲《那不勒斯舞曲》,使学生感受欢快的情绪,熟悉西洋铜管乐器的不同音色,感受和听辨独奏与伴奏的各个层次。 教学重难点:对音乐中部分乐器音色的掌握。 教学准备:音乐、板书、口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播放所学歌曲《牧场上的家》,让学生听着音乐,愉快地走进教室。 二、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测试:请大家听到老师“预备——开始”的口令后,把手贴到下巴上。 教师在喊出“预备——开始”口令的同时,有意夸张地把手贴在脸颊上。此时出现微妙的情形:全体学生几乎无一例外地都会随教师把手贴在脸颊上。教师让同学们互相观察手放的位置,提出问题:“刚才老师讲的要求是什么” ? ★同学们会流畅的回答:“听到老师‘预备——开始’的口令后,把手贴到下巴上”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听到老师的口令后,大家都把手错放到脸颊上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同学们都看到老师是把手放到脸颊上的,所以也都把手放到了脸颊上。 (这个现象说明一点,那就是同学们相信眼睛看到的胜于相信耳朵听到的。俗话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也说明这是人们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是,世界是由多元化组成的,我们除了可以用眼睛的视觉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还可以用耳朵的听觉去发现和感受这世界的另一面。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因此,学习音乐是培养和发展我们用听觉去发现和感受周围世界的能力。) 师:今天老师向同学们介绍几种西洋铜管乐器,并和大家一起欣赏一首小号独奏曲《那不勒斯舞曲》,就是要求同学们在用眼睛观察西洋铜管乐器形状及演奏姿势的同时,注意用听觉去感受西洋铜管乐器的音色特征和声音表现特点。 三、西洋铜管乐器介绍: 1、展示多媒体,呈现课题《那不勒斯舞曲》和本课的四个教学内容标题:(1)西洋铜管乐器介绍;(2)巩固练习;(3)为欣赏做准备的练习;(4)欣赏:小号独奏曲《那不勒斯舞曲》。 2、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小号、长号、圆号和大号的乐器形状(图像)、音色特征及声音特点介绍(文字和解说)、演奏姿势(图像)和乐器演奏音乐实例(音乐)多方位整合的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在观察乐器的同时可以看到有关乐器的音色特征和声音特点的解说文字,听到解说声音;在聆听某种乐器演奏的音乐实例时可以看到使用本乐器的演奏姿势和方法。(教师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在向学生介绍过程中,注意重点简要提示各乐器的声音特点,小号:声音高而明亮;长号:声音有些撕裂的感觉;圆号:声音带有一种朦胧感;大号:声音浑厚低沉。) 四、巩固练习: ★使用多媒体计算机在大屏幕上呈现出各种铜管乐器的图像,学生每组选出两名代表,听播放的音乐片段,说出所听音乐的主奏乐器名称。判断回答错的可以由本组其他学生给予补充和纠正。 五、为欣赏做准备的练习: 1、在大屏幕上由简到繁按顺序呈现《那不勒斯舞曲》第一、第二和第三乐段的主题音乐节奏,引导学生按乐段音乐主题分别进行节奏视读。 ★2、指导学生分析、归纳三个乐段的主题音乐在节奏上的不同之处。第一乐段:主题每一句的节奏型;第二乐段:节奏型与第一乐段相近,但开始句不是十六分音符,而是用附点音符;第三乐段:由八分音符开始,紧接着是顿音与连音相间的一大串十六分音符: 3、操作课件,节奏谱变为乐谱,让学生看着曲谱听教师用钢琴弹奏各乐段音乐主题旋律(也可以随琴轻声视唱旋律),使学生在掌握节奏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和熟悉各乐段音乐主题旋律。 六、欣赏:小号独奏曲《那不勒斯舞曲》 1、电脑呈现文字,向学生介绍小号独奏曲《那不勒斯舞曲》的作者和乐曲结构、风格等。并用具有俄罗斯风格的风车建筑小图片,衬托出一种异国情调,创设欣赏情景。 2、初听:在多媒体计算机播放小号独奏曲《那不勒斯舞曲》音乐时,按乐段出现时间同步呈现各乐段主题音乐旋律曲谱,同时,根据音乐的情绪表现,在第一乐段音乐中可爱的天鹅缓慢地游进画面;第二乐段中出现英俊的王子,并使可爱的天鹅变为美丽的公主;第三乐段中随着快速的音流,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自下而上地升起。 用这些简单的动画,启发学生的音乐联想。 ★3、初听完后,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1)三个段落的主题旋律都是从小节中什么位置(强拍、弱拍或次强拍)上开始的? (2)乐曲的高潮出现在哪一段中?并根据讨论在课本17页第(4)题中的 1 2 3 选择划“√” 。 ★4、复听:为给学生留出充分想象的空间,复听时,在大屏幕上只呈现出一幅水雾朦胧,依山傍水的俄罗斯城堡郊景画面,并在水雾弥漫的水面上清晰的列出:边听边找出三个段落主题出现的顺序,完成课本 “听听想想” 填写练习的音乐复听要求。让同学们在充分领略音乐魅力,发展想象的同时,进一步巩固对三个乐段音乐主题的认识。 七、教师对本课学习情况进行小结,结束全课。 第 二 课 时 教学内容: 欣赏《意大利随想曲》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小号独奏曲《意大利随想曲》,使学生感受欢快的情绪,进一步熟悉西洋铜管乐器的.不同音色,感受和听辨独奏与伴奏的各个层次。 教学重难点:对音乐中部分乐器音色的掌握。 教学准备:音乐、板书、口琴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二、 听音练习 听辩下列双音的音响效果,说说那些和谐悦耳?那些不和谐?并用线响应的图示连一连。 1、mi sol 2、fa l a 3、si do’ 4、do do’ 5、sol la 三、 学习小号 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小号、长号、圆号和大号的乐器形状(图像)、音色特征及声音特点介绍(文字和解说)、演奏姿势(图像)和乐器演奏音乐实例(音乐)多方位整合的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在观察乐器的同时可以看到有关乐器的音色特征和声音特点的解说文字,听到解说声音;在聆听某种乐器演奏的音乐实例时可以看到使用本乐器的演奏姿势和方法。(教师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在向学生介绍过程中,注意重点简要提示各乐器的声音特点,小号:声音高而明亮;长号:声音有些撕裂的感觉;圆号:声音带有一种朦胧感;大号:声音浑厚低沉。) 通过网络让学习了解小号、大号、长号、圆号、短号各自有写什么不同的特征,让学生了解更多的铜管乐器。 四、辨别刚才介绍四种乐器的音色 1、分别播放音乐片断,让学生辨别,并指出是哪种乐器。《狼的主题》圆号→《骑兵序曲》小号→长号与大号《变奏十二》。 2、请同学到黑板上用图画分别表示四种乐器所表现的音乐形象。 3、欣赏选自《天鹅湖》中的《那不勒斯舞曲》播放录音,辨别乐曲的音色→小号。 4、自己感受一下,说说音乐在描述什么?能用动作表示出来吗? 5、唱乐曲的旋律。(出示主旋律歌谱)。 教学设计方案 篇6学习目标 1.能流利正确地朗读课文。 2.能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教育学生给予比被给予更快乐。 一、情境导入 1.今天,我带来几件小礼物,奖给昨天家庭作业做的好的同学。给学生发礼物,请获奖者谈一谈此时的心情。 2.教师小结,得到是快乐的,其实给予更快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给予是快乐的》。希望同学们大胆地提出问题,学完课文将根据大家的提问,评选最佳问题和最佳提问人。 二、感知发现 1.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评价问题的质量。(估计学生会提出:谁给予谁?在怎样的情况下给予的?给予了什么?)从好的问题中小结发现的方法,即针对课题提问时,要抓住关键词“给予”进行思考。 3.学生选择好的问题朗读思考。 4.交流,请学生回答。(随机板书) 新车 坐车、停车 承诺 保罗的哥哥 保罗、保罗 小男孩、小男孩 弟弟 坐车、观光 给予是快乐的 保罗 小男孩及其弟弟、小男孩 保罗 5.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板书简要地复述课文的内容。 三、感悟发现 1.教师引导:哪一个给予最珍贵? 2.学生朗读思考,并在小组合作中讨论。 3.交流。指名发言。引导学生展开争论,在思维的碰撞中进一步理解课文。 4.由于给予,圣诞前夜,保罗、小男孩、小男孩的弟弟都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各有什么难忘? 3.学生朗读思考,并在小组合作中讨论。 4.交流,各组派代表发言。要帮助学生打开思维,根据三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丰富、合理的想象。 四、鉴赏发现 1.朗读课文思考:你认为课文在选材、描绘等方面有哪些优点值得我们学习? 2.讨论并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可能会提出:人物的语言描述的具体。以此为锲机,引导学生体会说话的语气,并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 五、质疑问难 1.学习中遇到哪些不懂的问题? 2.学生质疑,共同讨论解决。同时评价问题的质量。从好的问题中小结发现的方法,即不能一有疑就问,应在深入思考后,的确无法解决问题才可以提问,问题要有助于对课文的深入思考。 六、总结表彰 1.请学生谈一谈学习的收获可包括对课文的理解、提问的方法等。(学生可能会提出:我知道了给予是快乐的。以此引导学生填空:保罗的哥哥因为 而感到快乐, 小男孩因为 而感到快乐,保罗因为 而感到快乐,我也曾因为 而感到快乐。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进一步受到助人为乐的教育。) 2.师生共同评选最佳问题、最佳提问人,赠送小礼品,颁发荣誉证书。 七、实践活动 本课故事性强,人物角色鲜明,对话较多。让学生把课文改写成剧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排练,再组织汇报表演,评选最佳小演员。 教学设计方案 篇7[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字词,会认 13 个生字,会写 10 个生字,并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感受北京的美丽和巨大的变化。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首都的意识和感情。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2.教学难点:通过朗读和感悟让学生感受到北京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现代化大都市的气息,从而培养学生产生热爱和向往之情。 [教学准备] 与教学有关的影像资料、字词卡片。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你知道祖国的首都?北京吗?去过北京或了解北京的同学说一说你印象中的北京。可以结合照片和收集到的图片及文字资料说一说。 (此环节设计旨在调动学生的积累,给予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 2.北京是一本厚厚的线装书,书里有周口店的北京猿人,有数百年的帝王将相,有世世代代劳动人民伟大的创造;北京是一幅多彩的油画,画里盛开着鲜花,马路上车流和人流不息,散发着浓郁的现代气息。(教师浸润着丰厚文化气息的描述,使学生心中的北京更加丰满、神秘。) 3.现在我们就去看一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北京的。(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一)初读课文 找出生字,自主认记。边读文边圈画出文中的生字,反复认读,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二)汇报交流识字成果 1.认读生字。 出示要求会认的生字,你认识这个字吗?在哪见过它,是怎么认识的? (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调动他们的识字积累,给学生搭设展示自我的舞台,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 2.自主汇报,读出字音,说出自己记的方法,组词、说话。 熟字加偏旁:优、阴、坛、城、图 熟字减偏旁:央(英)、旁(膀)、交(校) 形近字:巾?市 偏旁相同的字:坛、城 国、图 编字谜:略 3.教师强调字音的重点,认清字形的方法。 翘舌音:庄、周、厦 前鼻音:严、拼、坛 后鼻音:央、庄 多音字:似:似乎(sì)似的(shì) (三)巩固检测生字 1.用生字卡片检测:开火车读、指名读。 2.出示词语和句子检测。 词语:瓦房、姓周、张庄、拼音、拼图、图案、案件、花坛、大厦、中央电视台、英雄纪念碑 句子:北京有许多名胜古迹和风景优美的公园。 天安门城楼和天安门广场位于北京城的中央,人民英雄纪念碑庄严地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上。 北京有天坛、地坛、日坛、月坛以及新建的中华世纪坛。 三、指导写字 1.巩固“央、交、市、旁、国、图”六个字的读音,组词、说话。 2.引导学生自己观察生字,并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同学和老师。 3.结合学生的发现,重点指导写“央、旁、图”三个字。注意“央”字的横要写得长一些,写在横中线上,撇是竖撇,在竖中线上起笔;“旁”字的秃宝盖的横要长些,覆盖住下面的“方”字。 4.教师范写。 5.学生练习写字。 6.展示学生的书写作业并做评价。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测课文是否能够读正确。(每人读一自然段,同学和老师共同评价。) 2.通过读课文,北京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在课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画出来。 五、作业 1.认真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分别从几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北京是个美丽的城市的。 2.抄写“央、交、市、旁、国、图”六个生字。 3.练习把课文读流利。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测 1.读一读生字卡片,并选择一个或几个字组词或说一句话。 2.读词语卡片:绿树成阴、鲜花盛开、风景优美、来来往往、高楼大厦。 二、朗读感悟 1.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北京的美丽? 2.理解感悟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读第二自然段。 (2)出示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特写,让学生感受到天安门的雄伟与壮观。 (3)带着自豪的心情练习朗读这一段,说出自己的感受。 3.理解感悟第三自然段。 (1)播放北京的风光短片,让学生感受北京街道两旁绿树成阴、鲜花盛开的美丽和交通的发达。(此环节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绿树成阴、绿毯似的草坪、川流不息”等关键词语,感受北京的美丽。) (2)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风光片中的文字,读一读。 (3)在课文中找到描写北京柏油马路、立交桥美景及交通发达的词语,画出来,联系课文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 (4)朗读练习,读出北京的美丽。 4.理解感悟第四自然段。 (1)朗读第四自然段,理解名胜古迹的意思。(理解关键词语是读懂句子的基础,因此要抓住重点词语让学生理解。) (2)说出自己知道的北京的名胜古迹、公园及高楼大厦,并用自己的话作简单的介绍,感受北京的古老与美丽。 三、朗读抒情,背诵积累 1.带着对北京的热爱之情练习朗读全文,感受北京的美丽。 2.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写字指导 1.巩固“优、阴、坛、城”四个字的读音。 2.引导学生自己观察生字,并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同学和老师。 3.根据学生的发现,重点指导写“优”和“城”三个字。注意这两个字要写得左窄右宽,写好“城”字的斜钩。 4.教师范写。 5.学生练习写字。 6.评出最佳作业和小小书法家。 五、作业 1.抄写本课新学的生字和书后“读读记记”中的词语。 2.收集描写北京的课外读物进行阅读。 教学设计方案 篇8一、教材分析 本次练习共有6道题,分别进行了字、词、句、阅读的训练。 第1、 2两题是字的训练,目的在于训练学生通过辨析音形相近、意思不同、易混淆的字,正确地连字组词,认识一字多义的现象,依据不同语言环境给多义字据词定义。这样的训练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对于基础好的班级,教师可以更加放手一些,侧重规律的指导。 第3、4、5题是词句训练,目的在于训练学生正确辨析意思相近、使用时极易混淆的词,找出它们的不同点,选词填空,遣词造句,按例句揭示的规律,用把表示时间的状语提前的方法改写句子。懂得省略号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作用。选词填空虽然常练,但仍应重视,因为这是学生经常遇到且经常不能把握的学习内容。后两题是本册新知识点,应该学扎实。 第6题是阅读训练,目的在于训练学生通过读短文,回答问题,用连接问题答案的方法归纳短文主要内容的能力。这是本单元阅读训练重点。 二、教学目标 1、 会区别8组形近、音近字的字义和用法。给热字据词定义。 2、 会区别2组近义词的意义,选词填空,并用带点的词造句。 3、 学会把表示时间的状语提到句子的前面,仿写句子;懂得省略号的三种用法。 4、 会把问题的答案连起来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用连接问题答案的方法,归纳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会给热字据词定义;恰当地组织语文字、连接问题的答案,归纳短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准备: 《新华字典》,投影仪,小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 教学目标 指导并完成5、6题。 (二) 教学过程 1指导练习第5题。 (1) 教师指点。举例说明少略号的三种用法。例子可在关关课文中找。 (2) 学生练习。先读读省略号的三种用法和3个句子,根据教师举例指点的方法完成作业,在括号里写上省略号3种用法的序号。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在学过的课文里再找一些带有省略号的句子,分别标明省略号的作用。 (3) 交流反馈,小卡片出示正确答案。 2指导练习第6题。 (1) 说说题目的意思。明确这个题目是要通过读短文,回答问题,学会连接问题的答案归纳短文的主要内容。 (2) 一读课文,完成第(1)题。让学生先带着这个问题分别用 划出可用以回答谢①、②两个问题的语句,然后做作业。 (3) 再读课文,先想想第(1)题两个小题的答案,再试着连接组织语句(可以用语句连接法和词语组接法分别试着说说),完成第(2)题作业。 (4) 交流反馈。 通过评讲,出示正确答案: (1)①朱老师的眼睛双眼皮儿、乌黑的眼珠又圆又大,有时还会说话。②我回答提问大心慌时,朱老师向我投来鼓励的目光,看了朱老师的眼睛,我胆子大了,说话声音也响了。 (2)朱老师的眼睛有时会说话,我回答提头号心慌时,她向我投来鼓励的目光,使我胆子大了,说话声音也响了。 (3) 爱动脑筋的同学可以思考一下,第(1)题的两个问题是根据什么提出来的呢?所以,我们还要学会提问这样才能真正掌屋整理问题答案归纳主要内容这一方法。 教学设计方案 篇9【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使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设计思路】 统计是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四个领域之一,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统计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数学课程标准更加重视学生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 本节课注重体现以下几点: 1、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实践、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并对简单数据进行整理,以统计的思想和方法有一些初步的认识。 2、注意学生情感的个性化、价值观的多元化得到充分的展示。 由于低年级儿童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化倾向,当讨论如果只买一种水果,该买哪种水果时,这就形成真实的两难问题.学生既要考虑到个体对水果的喜好,又想照顾大多数同学的喜好,真是左右为难. 3、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根据统计结果,六种水果该各买多少的讨论,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想一想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方法就能知道? 引出课题。 二、引导探索,认识新知。 1、使学生感受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哪一种水果,记录在统计表里。同桌讨论:如果六种水果都买,哪些水果要多买,哪些水果要少买? 2、绘制统计图。 (1)展示学生绘制的统计图,相互评价. (2)看统计图表提问题。 三、应用知识。 完成书95页的第一题。 四、课堂总结。 在日常生活中还有什么可以统计? 五、课后延伸。 调查本班同学,把喜欢下面几项活动的人数统计出来。(游泳、跳绳、拍皮球、踢足球、跑步) 教学设计方案 篇10一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去感悟主动走向生活 广交朋友的人生态度。 3。 再读课文,让学生了解戴维。科宁斯是如何进行“采访”的,学习采访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为综合实践做好准备。 二 教学重点 难点 1。 感悟“走向生活 广交朋友”的人生态度。 2。 理解罗斯福夫人话的深刻含义。 三 教学方法 1。 教师点拨引导,提问 2。 学生朗读课文,自主讨论交流 四 课前准备 1。 让学生预习课文,找出并查出文中所用到的成语的意思。 (附:供教师参考) 初出茅庐:比喻刚踏进某一领域,还缺乏经验。 举世闻名:全世界都知道他的名字。形容名气非常大。 成竹在胸:比喻办事以前,已经有了全面的设想和安排。 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等待。 接二连三:一个接一个,连续不断。/ 玩儿一笑:微笑。 始料未及:没有预料到。 无拘无束:一点儿也不受拘束。 座右铭:写在座位右边,做警戒、提醒用的有教益的话。 赋予:交给,给予。 2。 搜集并积累有关采访的资料和方法。 五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 教学过程 ㈠ 导入 (如图) 广阔的社会生活 个人的小圈子 ㈡ 再读课文,让学生们想一想,以戴维的采访为线索,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8自然段) 采访前 心情紧张,认真准备 第二阶段:(9~14自然段) 采访时 轻松愉快,自如交谈 第三阶段:(15~16自然段) 采访后 受益匪浅 (总结原因:走向生活即走向社会) ㈢ 难点分析 罗斯福夫人的话“……强迫自己欢迎别人进入自己的世界,强迫自己走向生活,终于体会到广交朋友是多么使人精神振奋。”告诉我们要敞开心扉,突破心灵的封闭固守,要走向生活,即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我们才能接触并获得更多的知识。 七 布置作业 ㈠ 从查出的成语或词语中,任选五个词,充分发挥想象力,写一篇记叙文,字数不限。 ㈡ 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当一次小记者,采访校长、教师或他人,通过课文启发学生体会采访前如何收集材料,做好充分准备,在采访中如何大胆与陌生人 交谈,并做好采访记录,采访后如何整理材料,并将过程写下来。把这次活动作为“走向生活”的尝试。 板书设计 走向生活 采访前:紧张准备 采访时:轻松自如 原因:走向生活 采访后:受益匪浅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