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数学教案 |
范文 | 小学数学教案【推荐】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数学教案1教学目标 (一)初步了解学生数数的能力和认数情况。 (二)使学生初步了解分类的含义,初步掌握分类的方法。 (三)对学生进行爱学习、爱学校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学生数数的能力,初步掌握分类的方法。 难点:学会分类方法。 课前准备 (一)教具:三幅教学图及1~10数字卡片。 (二)学具:10根小棒。 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师谈话 同学们,我们今天开始上数学课。我们在数学课上会学到好多好多知识,比如:认识数字、认识图形、会计算等等。现在请同学们看一幅图。 (二)学习新课 1.初步建立方位概念。 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上都有什么? 图的上面是什么?下面是什么?左边是什么? 右边是什么?中间是什么? 数一数:图的上面有几架飞机?下面有几辆汽车?图的左边有几个萝卜?右边有几棵白菜?中间有几只灯笼? 小结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不但能认真看图,还能分清上、下、左、右。今后我们看图、看书、做事都用得上这些知识。 下面请同学们做认识新朋友的游戏:说一说:你座位四周的同学都是谁?(要说清前面、后面、左面、右面是谁) 2.学习数数: 出示学校新学年开学图。 师说:这幅图画的是开学了,同学们高高兴兴地来到学校。开始新的学习生活。大家仔细看看图上都画了些什么。 (1)引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进行数数: 图上有几位老师?几个同学?(一组一组地数)一共有几个人? 图上面有几朵向日葵?几棵树?几只小鸟?(从左往右数) (2)数周围的实物: 数一数你们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数一数教室里有几盏灯?几扇门?几扇窗户? 数一数自己的铅笔盒里有几支铅笔?衣服上有几个扣子? 3.学习分类。 (1)看书上图提问: 图上画的是什么?(铅笔和球) 为什么大球小球圈在一起?(大球小球都是球) 师说:大球小球都是球,是同类物品,所以圈在一起。铅笔是写字用的,和球不是同类物品,所以不和球圈在一起。 (2)出示图片: 请你们分一分,哪些是同类物品,学生回答后,教师圈上圈。 (3)学生看书上图: 师问:图上都画了些什么?(书包、小鸡、母鸡、公鸡和气球) 可以把哪些东西圈在一起?(可以把小鸡、母鸡、公鸡圈在一起)为什么? 师说:你们说得对!小鸡、母鸡、公鸡都是鸡,所以把它们圈在一起。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圈一圈。 4.了解学生认数的情况。 (1)看图回答问题: 师问:每个圈里画的是什么?有多少?它旁边的数是几? (2)指名几名学生分别数出1~10实物的个数。 (3)教师带领学生打乱 1~10各数的顺序数数。 (三)巩固反馈 (1)看数摆小棒: 教师出示卡片,学生摆出5根小棒。 教师出示卡片,学生摆出7根小棒。 (2)做拍手游戏: 教师出示卡片,同学们拍手表示。 教师出示卡片,,同学们拍手表示。 (3)做练习一第1题,把同类的圈起来。 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数10以内的数。学会了把物品进行分类。这是为我们以后学习数学的一节准备课。(板书课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是新生入学后的第一节数学课。在这节课里要体现以下几点: 一、使学生初步了解学习数学的目的。通过看图、数数、游戏、动手摆实物来激发学习兴趣。 二、在这节课的开头设计了分清方位的练习。目的是让学生会使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语,逐步分清方位。 三、在练习数数上,除了数课本上的图片还设计了数周围的实物。目的是不仅了解学生是否能抽象的数数。还要了解每个学生能否正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 四、在学习分类这个环节,不但要求学生能把同类的圈起来。而且还要求说出为什么这样圈。从而体现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2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初步地数、读、写100以内的数。 2、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3、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 教学重点: 初步正确地数、读、写100以内的数,特别注意过九的数。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教具准备: 计数器、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数位表: “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呢?第三位呢?(个、十、)对! “那么怎么样用计数器表示11?”(指名回答,说一说数位表示的意思) (二)导入: “刚才表示的数都是20以内的数,如果是20以上的数又应该怎样表示呢?谁知道24这样用计数器表示?” 说一说数的组成。 (学生讨论,教师指名回答) 写作:24读作:二十四) (三)新课: 1、想一想应该怎么样用计数器表示42?(指名回答) 想:42由4个十和2个一组成,所以在十位上拨4,在个位上拨2。 写作:42读作:四十二 2、(1)教师拨珠子:十位4颗,个位3颗 “请问珠子表示的数是多少?”(指名回答) 板书:写作:43 全班齐读“十位是4,个位是3,所以读作四十三” 读作:四十三 3、练习巩固: (1)接拨珠子,分别用指名答、开火车答、全班齐答等方式。过九的数:39,49,59,69,79,89,99、 (2)教师读数,学生听数并动手写数,再全班对答案。 (3)同桌2人合作,一人说数,另一个人在听写本上写数,要求写数和读数都要写出来。每人说3个数。 (4)巩固练习 1、个位是7,十位是4,这个数是()。 2、65的6在()位上,表示(),5在()位上,表示()。 3、一个两位数,从右边起第一位是7,第二位是2,这个数是()。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100以内的读数和写数。(板书:读数、写数)其实方法和20以内数的读写都是一样的。不知道小朋友们是否都熟练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读写呢?好我们现在来做练习。 小学数学教案3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第七册第二单元《画角》。 教材分析:本教材是在学习了量角器使用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使学生认识到量角器不光能量角,而且还能帮助我们画角。 本班情况及学生特点分析:本班有学生19名,其中男生有12名,女生有7名,班上学习风气比较正,大多数学生能自觉学习,只有两名学生因年龄小有些吃力,学生合作意识比较强。 教学目标: 1、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教学重点: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教学难点:在使用量角器画角时,内外圈不分。 设计思路: 通过回忆量角器的使用方法,激励学生,量角器不光能量角,还能帮助我们准确地画角,你们愿意试试吗?自然地过渡到今天的知识点。之后给学生宽松的环境,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取有用的技能和方法。同时边画边说基本步骤,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学生任意画角,并量出自己所画角的度数。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 2、展示量角中读错的度数,巩固量角方法,引起学生注意 二、新课学习 1、师:刚才画的角度数不一,小组能不能想办法让组内每个同学所画角的度数都相等? 师巡视,发现:有的小组同学没有按要讲求去做,仍“各自为政”,自画自角。 2、教师再次强调要求: 个别小组:在组长建议下,画相同度数的角:35度、50度。但画的方法不一,且部分同学方法错误 大多组:由小组同学发现直接用三角板画比较快,统一采用此方法 3、画角方法 (1)以50度为例: 生1:错误画法 生2:展示正确画法! 纠正画角中的问题: A.点顶点。 B.画其中一条边。 C.确定另一条边另一条边如何确定?自学书本:P58页 (2)展示借助三角板画角的方法 4、小组再次画同样的角 要求:不画直角、平角、周角这类特殊角 5、巩固练习: (1)画出下列度数的角: 40度140度 (2)在点和射线上分别画出70度、120度角: 三、在教师要求下画角: 1、画60度角(你想怎么画?) (一般会出现有的用三角板画,有的同学用量角器画。) 说一说,哪种更方便。 2、画75度角 (你想怎么画?) (一般会出现有的用三角板画,有的同学用量角器画。) 说一说,哪种更方便。 画150度角 3、画15度角 在发现用两个三角板拼不出来后,学生们都用量角器画角,只有一个学生采用展示量角器画15度角的方法。 展示用三角板“减角”的方法画。 4、画100度角 看到100度角很多学生采用三角板拼的方法,短暂时间后放弃三角板用量角器画。 师:三角板只能拼(减)特殊角,很多角需要用量角器画 四、课堂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4一、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教材小学数学第一册第23-24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与同伴交流5以内加法的算法过程,会有适合自己的算法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使学生感受与同伴交流的乐趣。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倾听他人想法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 激励每人学生说出计算4+1=5的过程。 四、教学难点: 使学生会有数的组成知识来计算5以内的加法 五、教法、学法 ⑴情景教学法 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教材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艺术化重组,再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情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再导入新课时,我先创设一个十分熟悉而有趣的动感画面,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提到了最高处。 ⑵直观演示法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鲜明的色彩和生动直观的画面。所以,我设计的练习都凭借直观的画面,让每个学生在轻松活泼氛围中积极思考,主动发展。 ⑶合作交流,主动发展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再巩固、内化的过程中创造一种师生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互补作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 六、教具准备: 树林情景图、P24-做一做的图片(做成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先出示一个多媒体的动感画面;然后老师导入:今天,老师带大家到美丽的大树林里看看请仔细观察,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和同组的小伙伴说一说。最后交流汇报:①大树上有4只小鸟,又飞来1只,一共有5只小鸟。②我看到树上有4只小鸟,又飞来1只,合起来就是5只,列式为:4+1=5(只)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4+1=5(只)。 (二)、合作交流,探索发现 (1)老师导入:4加1等于5,你们是怎样算出来的?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流程:①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②小组交流,探讨多种算法。③全班交流,代表汇报。学生可能有以下的说法: 第一种:我是看图1、2、3、4、5数出来的。 第二种:我是数手指头或小棒算出来的。 第三种:我会心算。 第四种:我先数4只,接着再数1只,就是5只了。 第五种:原来有4只小鸟,又飞来1只小鸟,合起来就是5只小鸟,4和1组成5,所以4+1=5。(给予高度的评价) (2)对学生的回答,老师都给予充分的肯定;最后提出质疑:一道题有很多的算法,让学生说说最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重点引导学生用数的组成知识来进行计算比较简便。 (3)最后小结:老师介绍自己喜欢用数的组成知识来计算,因为这样计算比较简便、比较快。 (三)分层练习,辨析算理 (1)第一层练习:教科书24页上做一做的第1题。把左、右两幅图制成电脑课件,直观展示猫的活动情景。先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同桌互相说说图意再填上数,并说说计算方法最后,可将算式3+2=5 2+3=5 排列起来,如:{3+2=5。}让学生比较异同,使学生直观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一规律。24页第2题也是通过(看图说图意填数说计算方法)的过程进行练习,最后把算式排列起来,加深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一规律。27页第4题的练习方式和前面两道题基本相同。 (2)第二层练习:联系生活,丰富联想。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用加法算式表示的事例,如:①今天早上我吃了2个苹果,下午又吃了1个,一共吃了多少个苹果?②今天妈妈买了3条金鱼回来,爸爸又买了2条,合起来有几条金鱼? (3)第三层练习:分组进行拼图比赛。要求:先算出图片上算式的得数,然后拼出一幅美丽的图画。小组合作,比一比哪个小组算得快,图画拼得最美,最后由学生互相评选出优胜小组,奖励一面胜利红旗。 (四)总结、归纳: 先询问学生学会了什么?最后质疑。 八、教学反思: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成为主动探索知识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参与计算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 5以内的加法是新课程教材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该内容是在学生已认识了5以内的数和初步理解加法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本册计算教学部分的突出特点是体现算法的多样化。所以,根据这一理念和现代教学观念并结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以下的教学思路:1、利用多媒体的动感画面,导入新课。2、分小组互相交流,探究发现。3、结合教学内容分层练习,巩固深化,加深对加法的理解。4、总结、归纳,提出质疑。从培养学生主体意识、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造意识。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的教学理念。通过学生观察、自主探索、操作、表述,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尝到发现数学的滋味。 学习数学是为了能用它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最主要的目的之一。这一练习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法的含义。让学生用自己理解、掌握的知识,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的精神,放飞学生的想象,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并且又迁移、默化地渗透了美育,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小学数学教案5从教材的角度分析:本课内容是在学习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的计算以后安排的。这样安排一方面可以拓宽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同时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学生的角度分析:“倍”的初步认识这一学习内容,是学生刚刚接触的学习内容,对于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而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教材创设了一个生活场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这样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对突破难点很有帮助。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为:理解倍的含义,能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的“数与代数”领域的整体要求,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力求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结合学生现有的生活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2、通过创设情境导入,围绕理解倍的含义展开教学。 3、利用小组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地提出问题,并合作解决问题,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不同的人获得不同的发展。 4、组织有效的交流评价活动,使学生的交流成为资源。 5、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的分析可以借助数学的方法来解决,体会数学的价值。 为了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今天的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倍的含义,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2、能力目标: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不断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进一步增强学生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说教学过程:皮亚杰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发展。” 所以,针对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五个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经验紧密联系的活动,使学生在快快乐乐的活动中得到发展。活动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活动二操作探究、初建概念活动三深入研究、巩固认识活动四导练启思,拓展延伸活动五总结提升下面,我就分别来介绍一下我在各个环节中的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快到了,老师提前祝你们节日快乐。 有一所学校在六一节前夕组织同学们去公园看花展,瞧这三个小朋友正围在花坛边看花呢! 2、出示情景图,观察:从中你获得哪些数字信息? 3、让学生根据发现的数字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学生提的问题主要是对两个数量的多少进行比较) 4、小节:我们除了对两个数量的多少进行比较外,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比较。(板书:倍的认识)[结合学生身边的事情创设情境,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倍”是指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二、操作探究,初建概念 1、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花开始新知识的学习,老师喜欢蓝花,在黑板上贴上两朵蓝花。 您们喜欢那种花呢?请喜欢黄花的一个同学到黑板前贴上六朵黄花。 2、老师想把这些花分分组,2朵一组,示范圈一圈。 你有什么发现? 3、学生分组讨论,汇报交流。老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引导学生说:蓝花有2朵,黄花有3个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在这里通过贴花片、圈一圈,比较蓝花和黄花,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出发,体现数学源于生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初步建立了倍的含义。] 4、追问:把蓝花的朵数看作1份,黄花的朵数有这样的几份?我们可以怎样叙述他们之间的关系呢?同桌互相说说。 指名说,教师总结。 5、如果黄花再添2朵,现在是几个2朵(4个2朵),我们怎样叙述他们之间的关系呢?指名回答。 如果拿去2朵黄花,剩下几朵黄花,那么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呢?[通过以上的操作,使学生明白几个几份,就是几倍,由日常概念“份”引出数学概念“倍”。由学生先探讨,然后再研究,最后教师再揭示,层层推进,加深了对“倍”的认识。 同时通过份数的变化,让学生明白“份数”与“倍数”的关系] 三、深入研究、巩固认识 1、放手让学生分组研究蓝花与红花的倍数关系。 2、组织交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知道蓝花是红花的几倍?(圈一圈、摆一摆、连一连、用除法等等) 3、让学生明确用除法计算,板书除法算式,并强调注意的事项。(在这一环节中,我注意放手让学生去研究,在动手操作中自主构建了数学知识,在探索中发现,在合作中研究,同时让学生明确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用除法计算,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拓宽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 四、导练启思,拓展延伸 1、做“想想做做”第1题提问:红带子的长是绿带子的几倍?你是怎么知道的? 2、做“想想做做”。 小学数学教案6教学目标: 1、给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 2、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通过有趣的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给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所观察点而改变。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段麦当劳的广告。 师:刚在看广告的时候,很多人都笑了,你们为什么笑? 生:坐在摇椅上摇,一会儿能看到麦当劳的标志,一会儿又看不到。 师:那他什么时候能看到,什么时候又看不到呢 生:当摇椅摇在高处的时候,他看得到,当摇椅摇在低处的时候,他就看不到,因为他的视线被墙壁挡住了。 师:恩,这位同学讲得真好。是的,在刚才广告中,摇椅摇在低处时,宝宝的视线受到了墙壁的阻挡,所以他就看不见麦当劳的标志,而当摇椅摇到高处的时候,视线没有受到阻挡,宝宝就能看见麦当劳的'标志了。看来我们观察的范围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观察的范围》。(板书课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师:一天,住在一楼的淘气来到窗前,他想看看外面的停车场,他能看到吗? 生:不能。他的视线被墙挡住了。 师:那墙就是一个障碍物,对吧? 师:可是淘气真的很想看见外面的停车场,他应该怎么办? 生:爬楼 师:聪明的淘气也想到了,他赶紧爬上去,他总算能看见外面了,那他到底都能看见墙外的哪些地方呢?谁愿意到前面来指一指。 (鼓励学生到图上指一指) 师指墙角边的那辆车:这个位置三楼的淘气能看见吗?为什么? 生:不能看见,因为他的视线受到了墙壁的遮挡。 师:那他到底能够看到多大的范围呢?我们在图上该如何表示呢?自己在练习纸上试一试,同桌之间也可以交流一下。 这其实就是淘气的一条视线,眼睛就是观察点,围墙上的一点就是障碍点,是虚线。 学生充分发言后(边说便在图上标注出来并指出可观察的范围) 师:回忆一下我们刚才是怎样找到淘气的观察范围的? 生: 师:我们把淘气的眼睛作为观察点,围墙的右上端作为障碍点,把两点用虚线连接起来并延长,这条视线的右边就是淘气的观察范围。 师:可是淘气还想看到剩下的这几辆车,他应该怎么办?请同学们自己画一画,找找四楼五楼淘气的观察范围。 指名画,并说出画法(发现三条视线的观察点不同,障碍点不变),找出可以看到的范围。 师:观察三条淘气的视线及淘气的观察范围,你发现了什么? 生:淘气站得越高,他看到的车子越多,他的观察范围越大。 师:也就是说,你们认为淘气的观察范围和什么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谁能试着总结一下。 生:观察点越高,观察的范围越大;观察点越低,观察的范围越小。 课件出示,全班齐读。 师:原来观察的范围会随着观察点的高低变化而变化,也难怪唐代诗人王之涣留下了这样的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解决了淘气的难题之后,我们一起到科技馆看看。 科技馆就在左边的大楼上,你们看见了吗? 我们坐车来到来到一这个地方,能看见科技馆。 生:能。 师:大家都说能,怎么证明呢? 生:画淘气的视线。 师:好,请一位同学说,老师来画。 我们的车缓缓向科技馆驶进,来到位置二的地方,我们还能看见科技馆吗?谁能来说一说。 师:好,谁能来描述一下,车从一开到二,我们看到的科技馆大楼是如何变化的? 师:那你能看出来,在这道题中,我们的观察范围又和什么有关呢?有怎样的关系? 生:观察的范围与观察点的远近有关,观察点越近,观察的范围越小,观察点越远,观察的范围越大。 课件出示,全班齐读。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发现观察范围与观察点的高低及远近都有密切的关系,那你们有注意过自己在路灯下的影子吗?当我们在路灯下来回走动时,我们的影子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生: 师:是不是一下长一下短的呢? 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呢,研究了下面这道题,你就会明白了。 独立完成 师:指名画,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生:灯泡是观察点,…… 师:那影子在什么地方? 师:为什么影子在这里?而不在那里 生:影子应该是光线到不了的地方,是盲区。 师:恩,真棒。 师: 那同样高的杆子,离路灯的距离与所形成的影子有什么关系,你们得到结论没有,把结论读出来。 生:同样高的杆子离路灯越近,影子就越短 师;反之,离路灯越远,影子就越长。 师:今天我们所学的知识不仅能解决路灯下影子变化的现象,还能解决发生在太空的现象,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很有名的日蚀现象。 (课件演示)大家都知道猫和老鼠是一对天敌,有只小老鼠躲在一堵墙的后面,有只猫在墙的前面吃食,小老鼠在哪个位置是安全的呢?(生试着指一指)那么小老鼠的安全活动区域是哪些范围呢?你们能帮助老鼠画出它的安全活动范围吗?动手画在答题纸上。 展示汇报。 那小猫稍微移动了自己的位置,这范围还是安全的吗?看来猫鼠大战又将掀开精彩的一页了。 三、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本节课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用处很大,看在太空中我们也能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解释一些现象呢。(课件出示月食日食现象)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继续研究,里面的奥秘会让你喜欢上的。 小学数学教案7如果要把一个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小数点应怎样移动呢?出示(1.50.362.3752) (3)完成表格: ┌────┬──┬──┬──┤ │被除数│15│150││ ├────┼──┼──┼──┤ │除数│5│50│500│ ├────┼──┼──┼──┤ │商│││3│ └────┴──┴──┴──┘ 根据表格,观察被除数、除数和商之间有什么变化规律?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运用这个规律来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想一想,除数是小数,能不能把它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呢? 二、新授: 1、出示例4、读题、审题、列式 56.28÷0.67 这道算式与前面学过的有什么不同?(除数是小数),能直接计算吗?能不能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呢? 方法a把米转化成厘米计算。 方法b把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100倍。 (注:小数点和0要同时划去) 2、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a他们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 b哪一种方法更为实用?为什么? 0.6756.28 都扩大100倍利用左边的辅助竖式边提问边板书 讲清除除数转化成整数的过程。 675628 3、师生共同完成小林的计算方法后把答案填在课本上。 4、P20、做一做(1),先说出下面各题中的除数和被除数需同时扩大多少倍,该如何移动小数点?然后再计算。 5、自学例5 思考:a除数是0.725变成整数,小数点必须向右移动几位? b要使商不变,被除数10.44应怎样?小数点移动时位数不够这么办? (生讲,师板书完成例5) 6、引导学生概括出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移动()的小数点,使它变成();除数的小数点向()移动几位,()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然后按照()进行计算。(生齐读)7、完成P20、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练习五1至4。 附:板书(略) 小学数学教案8一、学习目标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序思考的能力。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3. 在探索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乘法算式中对乘数已经有比较熟练的理解,学习因数可以在乘法算式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过程 (一)创境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做拼图的游戏吗?(学生回答) 师: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拼图来学习一个新知识。 (设计意图:拼图游戏学生很喜欢,创设拼图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的欲望。) (二)探索新知。(课件) 1. 师:请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在你们的小组里用你们准备的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也可以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拼摆或涂画的方式独立操作,边摆边做好记录。然后,把你拼摆的过程和你的伙伴说说。 2. 班内展示交流。(请学生演示自己摆的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了解事物的特征,明确正方形的个数与因数的关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到了大量的学习资源,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更加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他们在相互的探讨中,使问题得到解决。) 3. 师:你能把这些摆法用算式表示出来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1×12=12 2×6=12 12×1=12 6×2=12 3×4=12 4×3=12 ) 4.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哪两道算式的因数一样? 12的因数有哪些呢? 请学生按顺序说出来。(1、2、3、4、6、12。) (设计意图:学生观察算式,发现找因数的方法和写乘法算式有一定的关系,体会了“想乘法算式”找因数的方法,为下面的思考找因数的方法奠定了基础。) 5. 思考问题: (1)怎么样找出一个数的全部因数? (2)有什么方法可以将全部因数找齐,一个都不漏?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学生想到的方法可能是:从小到大找;一对一对找 6. 找出9的全部因数 (1)试一试,看谁能挑战成功。(学生独立找9的因数) (2)交流找的方法。 板书:9的因数有:1、3、9 观察9的全部因数,你有什么发现吗?(9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是9,??) 7. 试一试:你能找出15的全部因数吗?找完后交流,说一说15最大的因数是多少,最小的呢?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找因数的方法,引导学生关注“有序思考”的方法,进行了学习方法的指导。) 8. 小结:找一个数的因数,可以用乘法依次一对一对的找。这样有顺序的给一个倍数找因数,好处就是不重复、不漏找。 (三)练习深化。 1. 师: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找因数的方法,现在看看谁找得快,请同学们把课本第9页的1、2题做出来。 学生独立完成。 投影展示一名学生1、2题的结果,让学生说一说,集体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练一练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的理解和运用,并具有一定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2. 师:同学们已经学会了用拼长方形找因数的方法,现在能不能在小方格中画出长方形找因数呢?请把第3题做出来。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让1名学生到黑板上的小方格中画,并把因数找出来。 学生做完后,看看到黑板上做题的同学做得对不对,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练一练活动,利用数形结合进一步体会找因数的方法。) 3. 投影:48名学生排队,要求每行的人数相同,可以排成几行? 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一下。 班内交流:(每行8人可以排成6行,也可以每行6人排成8行。每行12人可以排成4行,也可以每行4人排成12行。每行24人可以排成2行,也可以每行2人排成24行。每行48人可以排成1行,每行1人排成48行。还有一种,每行16人可以排成3行,也可以每行3人排成16行。) 思考:同学们想一想,这种排队法与找因数有什么关系呢?(教师对学生及时提出表扬: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利用找因数的方法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 (设计意图: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找因数的方法。) 4. 游戏:好朋友互报学号,分别找出对方学号数的全部因数,比比谁能有对有快! (四)当堂检测。 1、找一找,填一填。 1 2 4 7 8 12 16 24 32 24的全部因数 32的全部因数 既是24的因数也是32的因数 2、说一说下面的数各有几个因数。 ()个( )个()个 ()个 ( )个 ( )个 (设计意图:当堂检测,了解目标达成情况。) (五)总结与评价。 这节课你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本节课注重了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让学生体会到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培养了有条理思考的习惯。找因数的方法一般是按乘法算式来找的,可是在找的过程中容易漏掉几个,所以必须强调要有序思考。 小学数学教案9教学内容:学会a o e 教学目标: 1.学会a、o、e三个单韵母,读准音,认清形。 2.认识声调符号,掌握a、o、e的四个声调,能直接读出带声调韵母的音。3.认识四线格,学习使用四线格。 教学重难点: 1、a、o、e的音、形教学. 2、掌握o的发音,学会a、o、e的四声 教学课时: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单韵母a 二、课前沟通,激起孩子的兴趣。 三、做好课前学习的准备 四、教a的发音,反复发音纠正口型,多鼓励 五、以游戏的方式训练王德桧同学的发音。 第二课时 1、教学单韵母o的发音 2、课前沟通,让孩子不在有紧张心理 3、复习上一个星期教的a 4、教o的发音方法,反复教读,纠正口型, 5、以游戏的方式来巩固这两个星期的内容 第三课时 一、教学单韵母e 二、课前沟通,激起孩子的兴趣。 三、做好课前学习的准备 四、教e的发音,反复发音纠正口型,多鼓励 五、以游戏的方式训练王德桧同学的发音。 第四课时 1、复习单韵母a o e 2、以游戏的方式巩固发音 3、学习单韵母a o e的四个声调的练习 教学内容:教会学生读准i、u、ü三个单韵母的音。 教学目标: 1、学会i、u、ü三个单韵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掌握i、u、ü的四个声调,能直接读出声调。教学课时:1、五、指导王德桧孩子认真书写,纠正不正确的地方1、趣味数学:小兔子们排着队去大森林里采 2.自制小学3年级数学学具图片 为图形宝宝找家、排排队、瓢虫爬爬爬、铺小路、小白兔种蘑菇、快乐转盘指认1-10的数字卡都是不错的教学学具 1、为图形宝宝找家:发展幼儿对图形的认识,能正确分辨长方形与正方形的不同。用泡沫板割出小房子形状,并将透明的塑封好的空膜粘在房子的周围,并在房檐贴出小动物拿着图形的图片。并将带有图形形状的实物图片塑封好,用小积木块站在图片上,起到稳定图片作用,增加玩具趣味性。幼儿通过对实物图片的观察,并将其按形状分类,将小图形宝宝分别送回家。 2、排排队:能初步理解相邻数,掌握“7”以内数的相邻数。能正确认读阿拉伯数字。并将数子与实物数量一一对应。能按实物的特征进行分类,按类别寻找“7以内数的相邻数。教师引导幼儿依据实物卡片寻找“7”以内数的相邻数,并按顺序依次将管型玩具插在底托内;根据实物卡片的数量再依次将数字卡片与其相对应,将贴有数字卡片的管形玩具插好。教师引导幼儿准确认读阿拉伯数字。 3、瓢虫爬爬爬:能根据纸片的不同颜色或不同形状进行一维排序。主体盒:用油性彩笔绘画出瓢虫形状,用壁纸刀刻画出可支持幼儿一维排序的豁口,最后将制作完的彩纸用双面胶粘到纸盒上;彩色纸片:采用幼儿常见的红、黄、蓝、绿四色彩纸,用剪刀剪出幼儿常见的图形(例如:圆形、心型、蘑菇型等),将剪出的纸片放到塑料盒中。 4、铺小路:引导幼儿发现排序的规律,并按规律进行一、二维排序。取一块干净泡沫板,再用一个漂亮的小盒放小蘑菇,板子后面用硬物支撑,使泡沫板能直立。将图片剪好,压模,贴到板子上,再用透明硬模放到让幼儿操作插蘑菇的地方,然后将蘑菇若干压模,投放到小盒子里,使幼儿可以将蘑菇按颜色规律排序。幼儿参看上一条小路排序规律的提示,帮小灰兔将蘑菇路铺完。再按照此排序规律,选择自己喜欢的两种蘑菇颜色,帮小黑兔铺小路。 5、小白兔种蘑菇:区分蘑菇的颜色和大小;能按蘑菇的颜色和大小进行二维分类。制作出一片草地,和小兔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为幼儿准备大小颜色不同的彩色蘑菇。幼儿选择大小不同颜色不同的蘑菇进行排序,请幼儿仔细观察它们排列的规律,并请幼儿按照规律继续进行排序。对于能力强的幼儿可以请他自己设计排序的方法,能力弱的幼儿老师可以运用图示进行暗示。 6、快乐转盘指认1-10的数字卡:能将点子图与数字卡匹配。将数字卡制作成大转盘的形式,将点子图制成梯形状,幼儿将点子图与数字匹配。幼儿选择不同数量的点子图,请幼儿仔细观察它的点子总数,再按点子总数插到相应的数字转盘上。 小学数学教案10一、教学目标: 1、掌握口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2、掌握笔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方法。 3、运用乘除法关系,求除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二、教学重点: 掌握笔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方法。 难点:提高计算正确率。 三、教学准备:卡片和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A、口算训练:P-30第一题。 要求学生掌握口算技能,提高口算能力。 B、计算训练: 1、P-46第二题。 a、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掌握方法。 b、说一说你为什么算得怎么快? c、学生报得数,进行校对。说一说你错误的原因。 2、计算并用乘法验算。P-46第三题的第一排。 a、抽三名学生板演,校对。 b、说一说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求未知数P-45第四题。 a、抽四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帮助学困生。 b、说一说每题计算的依据是什么? C、讲解应用题:P-46第五题和第六题。 1、学生用分析法或综合法分析解题思路。 2、说一说时间、速度和路程的三者之间的关系。 3、学生独立完成。校对。 D、发展题: 1、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推理。 △÷△=□□是几? △-△=☆☆是几? △+△=○○=11.4-1=10.4 □+○+☆=11.4 △=()△=5.2 E、布置作业:P-46第三题。 课后小结:本节课的最后,我安排了一道发散题,重在发现学生的思维,以及综合运用小数乘除加减法的能力,在这一题的练习中,我先通过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小组派代表交流。最后选择其中一题讲解思路。效果不错。 小学数学教案11教学内容 角的分类,教科书第42~45页的例2、例3,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七中的第4、5、6题。 教材分析 “角的分类”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四年级第一学期的学内容,本课的重点是知道周角、平角、直角的度数和锐角、钝角的度数范围,能识别这些角;通对角的分类,能准确地认识直角、平角、周角、锐角、钝角。考虑到分类这一现象生活中到处可见,把学习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生活和经验基础上,让数学带上生活味,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渗透分类的思想;同时通过问题模块,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了时间和空间,充分展示和发展他们的思维与语言达能力。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之前已经接触过角的概念,在掌握锐角、直角和钝角的基础上来学习两种特殊的角,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上会比较轻松。在根据平角和周角的特点来解决只知一个角的度数求另外几个角的度数的问题,可能会比较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并知道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2.学会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和步骤。 3.会画指定度数的角。 4.初步学会用一副三角板画特殊角。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观察比较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的概念的形成过程,获得学习经验,体会角的特征,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周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掌握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会画指定角的度数。 教法 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揭示规律,建立概念,通过尝试操作,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学法 学生在活动中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动脑思考、合作交流,获得知识和锻炼能力。 教学准备 教具:教师准备课件、量角器、三角板、每人一张打印好的题卡。 学具:三角板、直尺、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课题 1.出示大小不同的角,课件出示。 激趣设问:我们已经学会了怎样度量的角的度数,但是这些角度数不一,你们能把这些角分分类吗? 请同学们四人为一组先试着把这些角进行分类。 教师巡视,看看学生在分类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 2.在分类过程中你有什么疑难问题吗? 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有关角的知识:角的分类。(板书课题:角的分类)。 二、探究新知 (一)学习角的分类 里是各种角,请大家仔细观察。那现在就请你们用量角器测量出各个角的度数。(完成后同桌交流) 现在我们来根据角的度数分类,请分别找出: 等于90度的角有________ 等于180度的角有________ 小于90度的角有________ 大于90度小于180度的角有________ 1.讲解90度角叫做直角,直角要用直角号表示。让学生说说我们教室里面有哪些角是直角。 2.接着讲解180度的角叫平角,用课件演示一个直角等于两个直角,谁来说说生活中有哪些平角? 3.你们知道比90度小的角叫什么角吗?比90度大的但比180度小的角? 4.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锐角、钝角、直角和平角。那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请大家6拿出活动角,听老师的要求,组成各种不同的角。 5认识周角。利用活动角,还能组成哪些特殊的角呢?课件出示角的变化图。 (1)这条边刚好转了一周,我们就把它叫做周角。 (2)那么周角有几度呢?1周角=360度=2平角=4直角,课件演示。 6.我们今天一共认识了几个角?你们能把这些角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吗?马上动手。 (1)刚才我们把角分成了哪几类? (2)按从大到小的顺序应怎样排列? 用“>”“<”表示这些角之间的关系 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3)它们分别有什么特征? 7.现在谁能说出这几个角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的形式,帮助学生记忆角的分类,既容易记,又富有乐趣,双倍作用。 (二)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1.比眼力:看图说一说下面各角属于哪一类角? 课件出示图片,分别指名答出。 2.看度数,说出这个角属于哪一类。 79度150度180度90度91度1度163度360度51度91度89度+1度 3.辩一辩: (1)小于180度的角是钝角。 ( ) (2)小于90度的角是锐角。 ( ) (3)平角是一条直线。 ( ) (4)两个锐角的和一定是个钝角。 ( ) (5)钝角的一半一定是锐角。 ( )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比眼力游戏,在游戏中进一步巩固新知,这样的形式学生也乐于参与。 四、全课小结,提升认识 通过刚才的检测,同学们学得真不错。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角:家里学校及生活中到处可见到各种各样的角,角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角的知识是奥妙无穷的,它就像大海,我们学习的这些知识也只是大海里的一滴水。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发奋努力,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吧!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42页1、2题。 板书设计: 角的分类 锐角小于90度 直角等于90度 钝角大于90度小于180度 平角等于180度的角 周角等于360度 小学数学教案12教学内容: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学会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掌握计算法则,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会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掌握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添“0”及整数部分不够商“1”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 复习铺垫 1. 把下面的数改写成三位小数。 4.2 0.71 3.56 3(要求学生说明改写的依据) 2.计算下面各题。 45.6÷8 9.12÷6 提问:这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是怎样算的?(出示: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3.揭示课题并板书 二. 教学新课 1. 教学例2。 (1)这道题是怎样的小数除法,你会算吗? (学生试做,一人板演) 你算到了哪一步?与前一节课的计算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观察:除到十分位时,余下了多少?是12个几分之一? 谁有办法在“12”末尾添上一个什么数字,使数的大小不变继续除下去?为什么可以添“0”?添“0”后的120又表示什么?(板书) 接着怎样除,请学生把这道题算完。 谁来说一说,例2与以前学的除法计算题有什么不同?怎样继续算下去? 指出:除到被乘数末尾有余数,在余数后面添“0”继续除。(出示结论) (2)学生练习66.08÷32 注意提问十分位上为什么商“0”,末尾有余数是怎样除的。 2. 教学例3。 (1)读题列式。提问:被乘数比除数,谁大谁小?36除以48够不够商1? 说明:在这种情况下,商应该是零点几的小数。个位要写0,表示商是小于1的小数,这与整数除法不同。 提问:怎样才能使被乘数大小不变,继续除下去? 追问:能直接添一个0写成360来除吗?为什么? 说明:36是整数,末尾不能直接添0。要使被乘数大小不变继续除下去,必须在个位6的右下脚先点上小数点,(板书)再在后面添上0,(板书)化成360个十分之一继续除。 现在你能除了吗?学生做在练习本上,一人板演。 请大家用乘法验算。提问:验算结果说明了什么? 提问:例3和前面的计算有什么不同?整数除以整数时,整数部分不够商1怎么办?接下去又要怎样算? 指出:在小数除法里,被乘数如果比除数小,整数部分就不够商1,先要在商的个位上写0。(出示结论)在个位商0后,还要在被乘数的末尾点上小数点,添0继续除。 (2)练习9.12÷19 57÷750 3.归纳法则。 提问:从前一课时例1的学习,到今天的例2例3,你能说一说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是怎样的吗? 让学生读一读计算法则。 三. 组织练习 1. 做练习九第6题。 结合提问:第一题个位为什么商0?第二题个位商了0,为什么十分位还要商0?末尾有余数是怎样除的? 2. 做练习九第8题。 提问:每组题里被乘数或除数有什么变化?商是怎样变化的?通过这组题的计算,你认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按整数除法计算时,要注意那些问题?(商的小数点与被乘数小数点对齐;被乘数比除数小,整数部分不够商1要商0;有余数末尾添0继续除) 四. 课堂作业 练习九第5题 第7题 小学数学教案13【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数学》六年级上册第2~3页。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会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与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发展其空间观念,初步体会到数行结合的思想,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确定位置的全过程,从而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过程】 一、从实际情景入手,引入新知,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景中用数对确定位置 1.谈话引入。 今天有这么多老师和我们一起上课,同学们欢迎吗? 老师们都很想认识你们。咱们先来给他们介绍一下我们班的班长,可以吗? 2.合作交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探究新知。 (1)出示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示出班长的位置,把你的方法写或画在纸上。 汇报:班长的位置在第4组的第三个,他在从右边数第二组的第三排… 哪个小组也用语言描述出了班长的位置? 请班长起立,他们的描述准确吗? 刚才同学们的描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都表示的是班长的位置,有的同学说第几组,第几行,第几排……) 看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组、排、行、等多种方式,还可以从不同的方位来描述物体的位置。为了我们在确定位置的时候语言达成一致,一般规定: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板书:列 行 老师左手起第一组就是第一列…,横排就是第一行… 班长的位置在第4列、第3行。 还有其他的表示方法吗? 小学数学教案14教学内容: 教材第9页例5、练一练,练习二第5~9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不同的条件求圆柱的体积,学会计算圆柱形容器的容积,井能应用于实际求出所容物体的重量。 教学重点: 计算圆柱形容器的容积。 教学难点: 根据不同的条件求圆柱的体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求下列圆柱的体积(口答列式)。 (1)底面积3平方分米,高4分米; (2)底面半径2厘米,高2厘米; (3)底面直径2分米,高3分米。 追问:圆柱的体积是怎样计算的?(板书:V=Sh) 2.复习容积。 提问:什么是容积?它与物体的体积有什么区别?我们是按什么方法计算容积的? 3.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过圆柱的体积计算,知道了容积和容积的计算方法。这节课,就在计算圆柱体积的基础上,学习圆柱的容积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5。 出示例5,读题。提问:这道题求什么?你能计算它的容积吗?请大家仔细看一下题目,解答这道题还要注意些什么?(统一单位或改写体积单位,取近似数)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说明每一步求的什么,怎样求的。同时注意是怎样统一单位和取近似值的。 2.新课小结。 提问:求圆柱形容器的容积要怎样计算?如果知道圆柱底面的半径或直径,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题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2.做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指名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结合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口答练习二第6题。 让学生默读题目。提问:第(1)题怎样想?求出了容积怎样求第(2)题?为什么? 4.做练习二第9题。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指名口答算式或方程,并让学生说既怎样想的。 四、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二第7、8题。 家庭作业:练习二第5、6题。 小学数学教案15教学内容 教材96-98页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周长? 2、能指出生活中一些图形的周长 3、培养初步的逻辑能力 4、培养动手实践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知道什么是周长? 2、能指出生活中一些图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 1、知道周长的含义 2、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 3、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软尺、细线、直尺、茶杯、钉子板、橡皮筯等 第一课时 一、初步认识图形的周长 1、导入:同学们。从本单元起,我们又进入了新的内容的学习 2、看图,说说镶的花边应该有多长?(应该是桌布一周的长度) 3、引导学生认识到桌布一周的长度就是桌布的周长,这节课我们要学的就是认识到周长. 4、看第二图,说说树桩一周的长度是多少?63厘米 5、对学生的汇报给予表扬和鼓励,并让学生爱护树木,保护环境.z引导学生说出树桩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树桩面的周长 6、你们知道树桩面的周长是多少吗? 二、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 1、让学生用手指在课本上摸一摸索课本封面的周长,注意摸索时要注意些什么? 2、肯定和表扬学生的回答,并作一定的补充。让学生感触周围其他物体的周长并让学生一边摸一边说给其他同学听。 3、指导学生直接说出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如广告,操场的周长等 4、结合例1和例2,引导学生对周长的概念进行总结 三、进行课堂活动和课堂练习 1、组织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的内容,要求学生说出判断的理由。 2、让各组学生代表汇报本组判断的结果及理由。引导学生比较后得出正确的答案 3、布置学生动手操作完成练习十七第一题第二题,给学生经必要的指导和提示。 4、带领学生集体评议刚才的练习活动。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课,导入新课 1、让学生拿出课本和文具盒,摸一摸它们的周长,并要边摸边说。在学生动手摸的过程中,给学生以必要的指导,纠正部分学生的错误。 2、设疑引导:我们现在已经认识了平面图形的周长,但是怎样才能知道这些平面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呢? 3、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表扬告诉学生这节课就学习测量周长的方法。 二、测量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茶杯,让学生先说出这个茶杯的周长。 2、转折设问:我们怎样才能把它的周长给商量出来呢?先说一说用什么东西商量,怎样测量? 3、肯定和表扬学生的回答,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分组合作进行测量。 4、让几个组的学生在讲台上淙自己测量的过程。让其它同学认真观看。台上的同学淙完毕后,问其他的同学:你们看清楚他们测量的过程了吗?发现有什么问题了吗? 5、带领学生对这些同学挑出的问题进行集体评议。 6、让学生再想一想怎么测量一张长方形纸的周长。提示学生可以先用软尺或细线试一下,看看能发现什么问题。 7、表扬这位同学的想法。让学生尝试用这种方法进行测量。 8、引导学生对测量周长的方法进行简单的总结。 9、你们能总结出周长的定义吗?让学生讨论交流。 10、在学生认识的基础上,给出周长的定义: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三、进行课堂活动和课堂练习。 1、组织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的内容。要求学生先确定测量方法,再准备测量的工具。 2、布置学生完成练习十七的第3题,让学生思考练习十七的第4题。给学生必要的指导。 教学探讨与反思: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