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美术教案 |
范文 | 关于小学美术教案范文合集六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美术教案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美术教案 篇1教学目的: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1、认识三原色 2、知道红色的画是以红色为主的画面。认识不同的红色,运用不同的红色使画面更有层次。 应会:能以红色为主画一副画。 2、隐性内容与目标。 培养学生生活的情感,提高对色彩美的感受能力,加强对学生探究式学习及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学重点: 认识三原色、感受红色特有的美感及各种红色在画面上的运用。 教学难点: 能画出有创意的绘画作品,运用各种红色使画面更有层次、主体突出。 学习材料: 水粉用具、水彩笔、蜡笔、色彩纸、剪刀、胶水、红色实物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全班分成四组:红队、蓝队、绿队、黄队。四个队分别以四种颜色树代表。获得奖励的在相应的树上贴上一个果子。 二、认识三原色(出示课件,展示色卡) 师:你们猜猜世界上有哪三种颜色是其他颜色无法调配出来的? 生:红、黄、蓝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不少,这三种颜色我们又把它叫做(三原色) (出示课件) 师:这三种颜色中你最喜欢哪种?喜欢红色的同学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导出课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红色,学习用红色作画。(课件出示课题) 三、新授 1.体验红色的美感及红色的特点。 图片上是什么?这些图片上的红色给你什么感觉? (课件出示) 平时你还见到哪些红色的物体? 2.欣赏书上的作品。 生活中的红色给你这么多美的感受,下面让我们学习红色在绘画作品中是如何表现的? (1)欣赏书上作品(课件出示,感受红色在绘画作品中的美感,学生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涂抹色彩。) 师:看了这么多红色的画,你最喜欢那一幅,为什么? 生:(自由说) 师:这些图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都以红色为主。 总结:这些作品都以红色为主,分别表现了丰收、欢庆、美丽的场面。 (2) 欣赏色调不同的两幅图片(解决:学会运用不同的红色使画面层次更丰富。) 师:这幅画还有其他的小朋友也画了,这两幅画哪幅好,为什么? 生:······ 师:这副画中有哪些红色? 生:······ 师:你能调出来这些红色吗? 学生自由调色、展示(实物投影) (3)欣赏其他作品(课件出示、拓展学生思维) 刚才我们欣赏了这么多美丽的红色的画,认识了这么多红色,看看小朋友们是如何表现的? 四、学生实践(刚才欣赏了小朋友的画,你们想不想把自己对红色的感受也表现出来?) 1、 启发思维,引导作画。 如果让你以红色为主画一副画,你想画什么?用哪些红色? 2、 学生作画,教师巡视辅导。 五、评价学生作业。 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 六、总结。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小学美术教案 篇2课题:第6课 地球的新生 课时:2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表现设计应用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和感受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象,理解世界地球日的起源和目的。 2、能力目标:掌握各种绘画形式的创作方法(环保海报宣传画、手抄报),利用画面表达希望和建议的方法。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激发对地球的热爱之情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及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应用各种绘画形式,如手抄报、海报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及对环境和资源的热爱。 2、构图和版面设计的创新,利用画面表达希望和建议的方法。 教具学具:收集、分析环境情况及资料,制作手抄报工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体会地球与我们的生活和健康息息相关。 (1)引导学生欣赏教师作品,感受作品所体现的“地球是我们美丽的家园”,鼓励学生说说地球和人类的关系。 A、语文、自然等其它学科学习过有关地球生态环境的知识吗? B、你们已经有在课前做一定的资料收集和学习知识的准备工作,了解和感受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象,那么要怎样保护环境呢? (2)以游戏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将一个大地球贴在黑板上,请学生上前用教师准备好的材料装饰地球。改变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象,使地球更美丽。 二、讲授新课: 通过绘画和制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创新能力。 1、出示教师设计的宣传海报,引导学生观察教师是怎样表现地球的新生。 2、观察了解宣传海报的组成部分。 A、文字 B、图案 C、色彩 3、教师点评,引出招贴画设计的基本要素:A、画面B、标题(主要构成)C、文字(辅助说明) 教师略带讲解宣传海报常见的艺术风格: 1、写实2、装饰3、抽象4、漫画 4、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以收集、分析环境情况及资料应用各种绘画形式,如手抄报、海报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表达希望和建议等方面进行讨论交流。 5、教师 A、设计要素:主题明确、形式引人、色彩鲜明、构图单纯。 B、制作步骤:确定主题、构思构图、充实完善。 6、引导学生发现其他表现手法(手抄报、剪贴画、宣传画等) 运用所学的色彩知识、平面设计知识和纸立体结构知识,设计制作,共同创意,主题、内容、形式统一,纹样、文字美观协调,内容情调健康。 7、小组合作讨论制作形式及方法,教师指导。 8、小组汇报。 “现在请每个小组来介绍一下你们最有特色的想法,或者在讨论时遇到的困难。哪个小组先来说?” 9、学生设计与制作过程: A、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扣紧主题设计制作。 B、提醒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与同伴协商合作,发挥个人的优势取长补短。 三、展示学生作品,引导学生欣赏 以小组为单位,评选出有创意作品。 “大家都做得差不多了,哪个小组的同学先来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学注意听,吸取别人的优点,有更好的建议也可以提出来。” 四、课堂: “地球是我们人类美丽的家园,保护地球的环境和资源与我们的生活和健康息息相关,为了自己和子孙后代的幸福,我们应该时时刻刻从小事做起。因为时间的关系,这节课就先上到这里,刚才你们看了别人的作品或听了别人的介绍后如果有受到启发,有新的想法,下节课可以进一步完善作品。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把节目再排练得更精致一些,下节课表演。” 小学美术教案 篇3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策划、采访、编辑和展示活动,感受美术记者工作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2、 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和良好的交际能力。 教学重难点:组织学生进行采访活动并制作采访结果。 教学准备:相机、话筒、钢笔彩笔、纸、报纸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带上相机、画笔,小记者们上路吧! 二、 组织采访活动: 1、 师强调活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文明、团结。 2、 各组按原计划进行采访活动。 三、 指导学生整理采访结果: 1、 用文字形式表达。 2、 照片(待冲洗)。 3、 用绘画或综合方法。 四、 引导欣赏报纸,简要指导编辑报纸。 五、 展示采访结果,引导学生互相观摩交流做小记者的感受。 六、 汇总编辑成一张大报纸。 小学美术教案 篇4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与掌握色彩的冷暖知识,并能辨别美术作品的冷暖色调 2:使学生初步掌握处理画面冷暖对比的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并初步掌握色彩的冷暖知识,以及冷暖色调的一般处理方法。 难点:运用冷暖色调处理画面。 教学准备: 课件、水彩画工具等。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1:课件展示色轮挂图,提问:以前我们学过三原色和三间色,请在色轮上指出来 2:用白纸将色轮遮住一半,只露出红、橙、黃等色彩。问:看到这些色彩,联想起什么东西?(学生答:太阳、火)由于這些色彩接近火與太陽的颜色,使人联想到温暖,因产生一种温暖、热烈、光明、突出的感觉,因此叫暖色。 用白纸将色彩遮住别一半,露出蓝、绿、紫等色彩。提问:看到这些色彩,联想起了什么?和刚才说的暖色有什么不同?(学生答:冰雪、夜晚)由于这些色彩反映冰雪、夜晚和颜色,使人产寒冷、凉爽、幽静、阴暗、深远等感觉,因此叫冷色。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色彩的冷暖》 3:板书课题 三:新授 1:课件欣赏美术作品,讲解冷暖色调 一幅美术作品,如果大面积色彩是暖色,那么这幅作品就是暖色调,如果冷色点绝大部分,那这幅作品就是冷色调。 《喂食》,画面呈橙红色调,也就是暖色调,充分表现了孩子活泼可爱及母子间亲热的温暖气氛,而用冷色调是难以表达这种亲情的。 《清澈的湖》,画面呈蓝绿色调,也就是冷色调,渲染了大自然的宁静、幽远、清新的气氛,使人心旷神怡。反之,用暖色调是难以达到这种艺术效果的。 2:讲解并与学生讨论画面色调中的冷暖对比 课件出示作品让学生讨论,,使他们了解不同冷暖倾向的色块摆在一起,便产生冷暖对比.“万绿丛中一点红”,秋日的蓝天映衬着红橙色的枫叶,使得色彩对比更明显,色彩更生动活泼,主体物更突出,艺术效果更佳。 让学生分析教材中的《逢图瓦兹的红屋顶》、《雪夜》、《金鱼》、《工厂》、《吹笛的'男孩》等作品,分析画家是如何运用色彩的冷暖对比,教师加以概括。 四:作业练习 1:作业要求;运用色彩的冷暖知识,在作业纸上画一幅冬景(冷色调)或秋景(暖色调),强调色彩的冷暖感觉,注意运用冷暖对比方法. 2:学生作业,教师行间指导 五:讲评作业,全课 小学美术教案 篇5教学目标 1、能运用线条、色彩画出自己的形象; 2、能用不同的创作手法,表现自己的个性特征。 3、在观察比较中感受自己的成长变化规律,通过描绘未来的我,树立远大的理想。 教学重点 1、认识人物脸型、发式、一官及表情的神态特征。 2、运用线条、色彩等绘画元素描绘现在或未来自己的形象。 教学难点 通过想象,尝试运用其他媒介和材料来表现未来的我。 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一、观察与比较 观察小时候的照片,通过镜子比较现在的我与以前有哪些变化。 1、脸型、发式、五官的变化; 2、身体上的变化; 3、服饰方面的变化。 二、欣赏与发现 引导学生欣赏莫迪里阿尼的作品,你发现了什么? 1、人物的表情和神态能体现一个人的人性特征; 2、运用夸张、拉长变形的手法能使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 三、探讨与尝试 1、尝试运用线条、色彩等造型元素画出自己现在或未来的形象; 2、能否学学大师用夸张变形的手法来表现呢? 3、小组探讨用其他绘画工具、材料来表现的可能性 课后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能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表现自己的个性特征,线条流畅、构图饱满。 小学美术教案 篇6教材分析 儿歌,以其特有的节奏、韵律,向小读者展开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儿歌配画正是利用儿歌的这一优势,引导学生把读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以及儿歌那种难以言表的情绪体验,用绘画语言表现出来。让学生在儿歌配画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形象的基本方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思维指导造型、运用儿歌中的情景充实表现内容的目的。 参考教材 课业类别:绘画创作课。 教学目的: 1.加深学生对美术与文学艺术关系的理解,促进学生知识的全面发展; 2.培养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对艺术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儿歌配画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教学难点:从儿歌中提炼出可视可塑的艺术形象;画面主体形象与儿歌中心内容的一致性。 教具准备:收集优秀少儿绘画作品及与之相对应的优秀儿歌。 学具准备:选择自己喜爱的一首儿、彩笔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观察学生情绪,检查学习准备情况,稳定课堂学习秩序。 二、导入新课 教师选择学生所熟悉并喜爱的儿歌(或课本中的儿歌)有感情地朗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条件的学校,可用录音配乐带导入新课的工作。) 三、讲授新课 1.分析儿歌内容。 ①作品中描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②你们在作品中看到了些什么? ③作品中的人(物)与景,反映的时间、季节有哪些特征? 2.赏析图例。 ①出示范图,提问:这位小朋友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自己对儿歌的理解的?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板书课题。) ②画中的形象与儿歌中所说的相吻合吗? (引导学生把自己感觉到的文学形象与画中的形象进行对照,说出大致相同的地方。) ③为什么有的地方与你设想的不一样呢? 因为每个人观察事物的方法,对儿歌中形象的想象不同,所以每个人根据儿歌所画出的画也会有所不同。但是只要与儿歌的内容保持密切的联系,这幅儿歌配画就是成功的。 3.欣赏几幅同龄人的作品。 ①《小记者》小作者紧扣主题,把小记者在初春时忙碌的情形表现出来,既表现了少年儿童丰富的课余生活,又把春天的气息浓缩于画面之中,给观者带来了一片喜洋洋的气氛。 ②《彩伞》生活中用于遮挡烈日和雨水的花伞,成了小朋友与父母密切联系的纽带。小作者抓住“我撑彩伞接妈妈”一句,用生动的形象和特定的雨景,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儿歌的全部内容。 ③《雪花姑娘》小作者在仔细分析和理解儿歌作品的基础上,展开了自己丰富的联想。画中温柔美丽的雪花姑娘与儿歌主题相互呼应,画中小朋友的活动与空中的雪花姑娘相互映衬,显出一派生动活泼的欢乐场面。 ④《大公鸡》人们常见的公鸡在这幅画中,被装扮得分外独特。这不能不使我们由衷地佩服小作者大胆的创造力和丰富的联想力。你们看看画中的大公鸡,再读读歌中的那只公鸡,小作者表达得多么生动、多么贴切,似乎他的每一笔,都合着儿歌的节奏和韵律。 4.儿歌配画的方法和步骤。 从上述五幅作品可以看出,要根据儿歌的内容画好一幅好画,就必须做到: ①仔细分析作品的内容,找出作品中自己最熟悉的形象。 ②用铅笔画出儿歌中的形象与场景(注意与儿歌中所说的要有一致性。 ③在不偏离儿歌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联想结果。 ④选择适合于反映儿歌内容的色彩,说明时间或气候条件。 教师可结合提问、讲解、演示,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配画过程。 5.色彩与画面和儿歌的关系。 ①能反映儿歌的季节特征或天气情况。 ②有助于突出主体形象,渲染画面气氛。 ③具有美化画面的作用。 6.着色的一般方法和规律。 ①冬季清晨:多用蓝色、紫色作主调(即大块色,配以少量的对比色,以拉开空间层次的距离)。 ②夏季晴天:多用暖色(红、橙色)作大面积色,其他小面积色块与大色块在协调中进行对比。 一般情况下,先涂大色块,再涂小色块,主体形象色彩鲜明,与背景反差较大,背景色的选用以邻近色为主。 四、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作业:把自己所选择的儿歌内容画出来。要求能反映儿歌的主要内容和情景,构图饱满,主次分明,色彩协调。 辅导要点: ①找出儿歌中形象最鲜明的句子。 ②添画场景。(与原作的意境大致相同,能较好地起到衬托主体形象的作用。) ③调整宾主关系。 ④选择主色(针对儿歌中的色彩基调进行选择)。 ⑤其他形象的色彩(依据儿歌的特点,发挥自己的想象)。 ⑥补充细节,整理画面。 五、小结 讲评优秀作业,请学生谈自己的创作体会。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