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二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 |
范文 | 二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汇编1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二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 1、让学生比较熟练地利用6-9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进一步体会乘法之间的关系。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让不同学生都能学到所需要的数学知识,让思维敏捷的学生能拓展应用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思想。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在生动的情境中,让学生轻松运用关于6、7、8、9的乘除法综合知识。 教学难点: 使学生运用6、7、8、9的乘除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谈话:同学们,你们去过游乐场吗?和谁一块儿去的? 师:在游乐场里,你看到了哪些游戏项目? 二、问题探究 1、观察主图,明白图意。 今天,我们玩的第一个项目是小火车。现在我们已来到了小火车的附近,同学们,你们看见什么? 2、肯定学生观察认真,现在丁丁和丽丽要考考大家,你们接受挑战吗? 请一位学生说说丁丁提出了什么问题?谁能愿意解答这个问题?肯定这位学生说得好,再请一位同学说说丽丽的问题。谁能愿意解答这个问题。肯定这位学生解答得好 3. 让学生同桌互动 4. 反馈 我们先请大家来提出问题。谁愿意先说呢?谁能解决这个问题?肯定解答学生做得,再请一个学生提出问题。 5、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6、有9个人坐碰碰车,够吗? 三、体验感悟 今天的飞行塔和同学们平时玩的'不一样,老师在飞行塔里的每一架飞机上都贴上一道算式。只有把算式的得数计算出来,飞机才能真正起飞。 四、实践应用 练一练 1、第1题 同桌同学互相比赛,看谁做得又快又准。 2、第2题 独立完成。老师指导。 3、第3、4题:小组同学一起完成。 五、小结 这节课,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板书设计: 游乐场 提问: 回答 买5张碰碰车的车票需要多少钱? 55=25(元) 24人能坐满几节车厢? 244=6(节) 二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2教学目标: 1、学会正确迅速地运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初步知道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归纳、迁移、类推的能力。 3、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及解决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在美丽的动物乐园,长颈鹿正在跟小动物们开会。 长颈鹿说:春天到了,大地开始复苏,南方的小鸟又回来了,我要为他们准备几间房子。 小猴子说:我们也参加盖房子的劳动。长颈鹿伯伯,飞回来多少只小鸟?几只小鸟住一间房呀? 二、讨论计算方法(独立尝试) 观察画面上飞来了多少只小鸟?如果每间房子住6只小鸟,需要准备几间房子? 三、体验乘、除法的关系 1、动物乐园飞来了一些小鸟,如果每间房子住6只小鸟,有7间房子可以住多少只小鸟? 怎样列式计算?用哪句乘法口诀? 生:67=42(只)六七四十二 2、动物乐园飞来42只小鸟,每6只鸟住一间房子,需要准备几间房子? 动物乐园飞来42只小鸟,平均住在7间房子里,每间房子住多少只小鸟? 观察以上三题,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正确迅速地进行除法口算的关键是什么? 四、变式练习 如果来了48只小鸟,长颈鹿需要准备几栋房子? 五、巩固练习 完成书上练一练的题目。 二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3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时、分的知识,初步养成遵守时间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2、在实际情境中,认识时、分,初步体会时、分的实际意义。 3、结合生活实际认识钟表,能准确地读出、写出钟面上的时刻。 教学重点: 认识钟表,准确读写钟面上的时刻。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珍惜时间,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 课件、钟面,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师出示主题图:我们赢了。 引导学生描述这一情境,并渗透爱国主义的教育。 师:你会认这个时间吗?“你知道有关时间和钟表的哪些知识? 二、问题探究 1、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边总结,边引导学生观察钟面,认识时针、分针、秒针,及12个大格、60个小格。 2、播放课件。让学生了解1时、1分的时间概念。以及时分间的联系。 3、借助钟面拨一拨,说一说,初步了解时、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体验感悟 认读钟面上的时刻 ①认读整时。通过几组整时的.图片的认读,引导学生总结出:分针指着12,时针指向数字几就是几时整。 ②、认读几时几分。(播放课件)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区分时针、分针。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多;分针走了几个小格,就是几分。合起来是几时几分。 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帮助指导。 ③、两种记时方法 师先把学生认出的时间用汉字记时法写在黑板上,再问:你还有不同的记时方法吗? 注意:几个较难的时刻记录 9:05、10:00、8:12等。 四、实践应用 巩固,并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应用意识。 1、CAI出示:P65—1、 先让学生观察图意,认读时间,并说出小朋友在做什么。 渗透按时作息的教育。 2、P65—2、找朋友游戏。 教师讲清游戏规则,并指导学生怎样表达,宣布游戏开始。 指导学生小组活动 小组同学一人拨钟面,其他人说时间,或写时间,再轮换角色。 教师设疑 有几种情况,如 分针指向6,时针指向8; 分针指向12,时针指在两数之间。…… 五、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一课一练P44 二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4教材分析 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了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1个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数学问题。本册教材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和上一册相比,最大的变化就是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大,条形统计图每一格代表2个单位或者多个单位。内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应该比较感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善于模仿,身心可塑性强。由于年龄小,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多组织活动,多使用多媒体教学,增强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同时将所学到了理论进一步在生活中应用,从而达学以致用。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 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2. 使学生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积极的学习情感和良好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设情景问题置疑,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三、联系生活实际应用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二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5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课本P8---P10例1、例2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时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初步掌握笔算加法的法则,能熟练的计算。 3、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工整的习惯。 教学重点: 1、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 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景导入,激发兴趣 投影出示P8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同学们准备去参观博物馆。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字信息?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全班汇报发现。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 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组织教学例1。学生说想法及理由。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计算方法。先尝试写竖式,再讨论总结列竖式应注意的问题。 2、完成P9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 3、教学例2。学生尝试计算,交流算法。尝试用多种算法计算。 4、完成P10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三、练习,实践应用 1、 练习二第1题说说图意,交流算法并汇报。 2、 练习二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并板演笔算过程,同时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两位数加两位数”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如果只要求正确计算得数并不难,但是要求学生又快又准地用最恰当的方法计算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我觉得本节课的难点是: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优化算法。算法多样化不是一题多解,而是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体现。我们的学生由于生活背景不同,知识经验不同,所以对于相同的问题,解决的方法也不一定相同,这时学生便需要教师的肯定、激励和引导。最后让学生自主地去比较、选择和完善自我。 在教学中我打破了传统的计算教学,改变了原由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把静态的情景动态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和实践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观察、交流、质疑亲历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这个数学问题的全过程,从中体验了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的情感,注重算法多样化。 课堂中我把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这一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大胆猜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真实的情境再现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现了新课标理念。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他们联想到的方法也不一样,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题地位,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并在交流中内化计算方法,完善自己的方法。同时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多次的验证,从多种算法中选取学生认为简便的计算方法。 在动脑筋猜一猜()+()=43,有多少种答案,你能有序地写出来吗?学生喜欢猜一猜的活动,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可是由于没有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学生的思维没有被充分的激发。整个教学过程,我始终把自己放在 合作者、引导者、组织者的位置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并及时深入到学生中间及时了解学习情况,及时捕捉信息,使教与学真正容为一体。 二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6一、教学目标 1、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感受不确定现象,初步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有些是确定的。 2、会用一定可能或不可能等词汇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在课堂学习中接触不确定现象,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认识,必须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亲身感受,获得直观的体验。教学时,应重视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从有趣的猜测活动中感受不确定现象。教师应充分地给学生提供猜测、实验、探索、验证的时间,使学生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自己体会事件发生的确定与不确定性。 三、学生分析 我校是一所全州闻名的学校,环境优美,师资力量雄厚。教室里配备了电脑,为使用多媒体课件提供了条件,非常有利于低年级的教师创设生动的情境,开展丰富活泼的课堂教学活动。 学生大部分来自于市区,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教学中我一直培养学生写数学日记,学生能把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了解周围的事物,从数学角度去发现、分析生活。我班学生比较喜欢体育运动,特别是足球,因此,我设计了一个有关足球的活动。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我的手里有一枚硬币,猜猜这枚硬币在我的左手还是右手? (学生进行猜测) 师:有的同学认为在左手,有的同学认为在右手,在这种不能肯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怎么说? 生:可能在左手,也可能在右手。 ( 评析 引入比较自然、合理。) 师:你们瞧,硬币在老师的右手。 (出示硬币) 师:硬币有两个面,一个是正面,一个是反面,老师这样一抛(抛硬币),硬币落下后,结果会怎么样呢?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抛硬币的游戏,好吗? ( 评析 刚提出问题没让学生进行猜测,就让学生做试验验证,没有引起学生的心理需要。可让学生猜测,再验证。) (板书:抛硬币) (二)实践验证,探索求知 1.活动一:抛硬币。 (请一学生抛硬币,其余学生做记录。) (评析这种游戏简单、易操作,应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体验。)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们的记录单,谁愿意告诉我硬币落下后的结果是什么? 生:硬币落下后,可能是正面朝上,也可能是反面朝上。 (板书:可能) 师:就像大家说的那样,硬币落下时可能是正面朝上,也可能是反面朝上,这就是我们数学中的不确定现象。 (评析此处若能就抛硬币深入展开,引出不可能一定更好,下面活动太多,没有层次有些杂乱。) 师:为了表扬大家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了新知识,我们再来玩个游戏吧? 2?活动二:摸球。 (出示袋子) 师:这里有1个袋子,我在里面放入3个红球、3个绿球。如果从袋子中任意摸出1个球,摸出的可能是什么颜色的球?请同学们来摸一摸。 (小组合作摸球:小组长装球,记录员记录,其余同学摸球。) (各小组的记录员汇报摸球的情况。) 师:从摸球游戏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摸到的球,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绿球。 师:在盒子里能摸到黑球吗?为什么? 生:不可能摸到黑球,因为我们没有装黑球。 师:除了不可能摸到黑球,还有什么颜色的球不可能摸到? (板书:不可能。) 师:老师有一种魔法,无论谁从这个袋子里摸出球,我都能猜到摸的球是什么颜色的,你们相信吗? 生:不信。 师:谁来摸摸看,注意观察,看谁最先发现老师的秘密。 (学生摸,老师猜。) 师:老师怎么猜得这么准?谁发现老师的秘密了? 生:老师袋子里全是蓝球,所以摸出的一定是蓝球。 (出示袋子里的`球,板书:一定。) 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想不想也来试一试? 生:想。 师:请这三组的同学分别在袋子里装10个球,让老师不可能摸到红球;这三组的同学请你们也分别装10个球,但是要让老师一摸就摸到红球;这两组的同学请你们也装10个球让老师有可能摸到红球。装之前先商量一下,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最先装好。 ( 评析 让学生在活动中反馈什么现象是不可能可能一定,有助于学生加强对确定不确定现象的理解。) (三)实践应用 1?活动一:结合生活经验,分析生活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师:同学们通过抛硬币、摸球游戏发现,生活中有的事是可能发生的,有的事是不可能发生的,还有的事是一定会发生的,现在请同学们帮老师判断一下这几件事是可能、不可能、还是一定会发生的。 (1)西瓜变桃子。 (2)我们会长大。 (3)明天会下雨。 (4)人要喝水。 师: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事,你能举出事例吗? (学生举例) 2?活动二:足球比赛。 (课件播放:红队和蓝队举行了一场足球比赛,比赛中,红队和蓝队各踢进一个球,比分是1比1,整场比赛马上就要结束时,红队得到一个罚点球的机会,准备射门。射门后比赛就结束。) 师:同学们,比赛马上就结束了,红队能踢进去吗? 生:可能踢进去,也可能踢不进去,我希望他们能踢进去。 师:如果红队踢进去了,比赛结果会怎样? 生:红队一定取胜。 师:如果红队踢不进去,比赛结果又会怎样? 生:红队就不可能取得胜利。 (四)课后小调查 师:请同学们课后调查一下,在我们生活中还有什么事情是一定发生的,什么事情是可能发生的,什么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把调查的结果记录在你们的数学日记中。 四、教学反思 1?把问题情境生活化。 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置身于生活问题情境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抛硬币作为帮助人们作出两难选择时常用的方法在生活中运用很广,因此,从抛硬币这一生活现象引入,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和兴趣,使学生产生想弄清抛硬币背后存在的数学事实,从而自然而然地投入到抛硬币的探索中。 2?以猜想实践验证为活动主线,让学生从亲身实践中体验事件的可能性。 对数学的认识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教学中安排了抛硬币、摸球等游戏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学生通过猜想实践 验证来获得结论。活动中充分地给学生提供猜想、实践、探索、验证的时间,使学生亲身经历对不确定现象的探索过程,获得直观的体验,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 3?组织游戏,激发兴趣。 根据我班学生好动、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我安排了一系列富有情趣的游戏,进一步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4?结论要从实践中得出。 第一次教学时,无论是抛硬币活动还是摸球活动,我都是让学生先猜一猜,再实际地抛一抛、摸一摸。我发现这样一来,结论实际是学生在猜的时候就得出了。因此,第二次教学时,我没有让学生猜,而是让学生直接实践,通过实践得出结论。 5?活动的要求应由学生自己提出。 在学生装球教师摸球的这一活动中,如果要求不是由教师提出而是由学生自己相互提出、相互摸球,教师仅作为活动的组织者来进行,效果可能会更好。 五、案例点评 本案例设计比较精巧。比如让学生自己装球,使教师摸到的一定是红(或有可能是红)球的活动,使学生在直观的活动中体验客观事件的不确定性。 不足之处是活动较多,没有明显的层次。如在抛硬币时,只是让学生体验了可能性,接下来又换了一个活动,让学生进行摸球游戏。若是能就抛硬币深入展开,如提问硬币可不可能到天上去硬币一定会落到地面上吗?,让学生体验确定不确定现象,则效果就更好。或就摸球游戏深入展开都可,下面的游戏就可作为巩固练习。 二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7教学内容: 教科书43-44页 教学目标: 运用除法的含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并能比较熟练地运用2~6的乘法口诀,口算有关的除法。 教学重点: 如何解决生活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提高运用除法的含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 64=答案 56=答案 35=答案 246=答案 305=答案 153=答案 244=答案 306=答案 155=答案 二、解决问题 1、出示P43第4题图(一):你看到什么?茄子老师要我们怎样做?学生在书上列式计算。 然后指明交流:为什么用除法?84=2是什么意思? 2、出示P43第4题图(二):你知道什么?求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为什么用除法? 计算它们用了哪句口诀? 44第6题仔细看一看,同桌说一说你看到什么?要求什么?然后全班交流。 请小朋友列式计算,指名板演。 说一说每个算式什么意思?它们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独立完成第7、8题 三、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 第44页第9题 板书设计: 用乘法口诀求商 二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8教学内容: 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新教材二年级第一学期P54 教学目标: 1、熟练3、6、9的乘法口诀。 2、通过自主探究得出3、6、9的乘法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类比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探究3、6、9的乘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探究6、9的乘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1. 填表 2. 复习2、4、8的乘法之间的关系 板书:4的倍数一定是2的倍数 8的倍数一定是2的倍数 8的倍数一定是4的倍数 3. 猜测3、6、9的乘法之间的关系(出示课题) 预设:6的倍数一定是3的`倍数。 9的倍数一定是3的倍数。 9的倍数一定是6的倍数。 二、探究新知 (一)探究两两之间的关系 1. 3与6的乘法之间的关系 (1)拼一拼,验证猜想 6的1倍=3的2倍 6的2倍=3的4倍 6的3倍=3的6倍 结论:6的倍数一定是3的倍数。 (2)数射线 师:3的倍数一定是6的倍数吗?(出示数射线) 2. 3与9的乘法之间的关系 (1)验证猜想 板书:9的1倍=3的3倍 9的2倍=3的6倍 9的3倍=3的9倍 结论:9的倍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 (2)数射线 师:3的倍数一定是9的倍数吗?(出示数射线) 3. 6与9的乘法之间的关系 (1)拼一拼,验证猜想 板书:9的2倍=6的3倍 9的4倍=6的6倍 9的6倍=6的9倍 结论:9的双数倍一定是6的倍数。 (三)探究三者之间的关系 1. 数射线 共同的积:18、36 猜想下一个共同的积。 2. 表格 (1)第一次出示 再次验证3、6、9的乘法之间的关系 预设:6打勾的地方3一定打勾,3打勾的地方6不一定打勾。 (2)第二次出示 结论:9的双数倍是3、6、9的乘法共同的积 (3)第三次出示 验证36、54等都是3、6、9的乘法共同的积 三、练习巩固 1.书本第54页的练一练。 30=()6 30=()3 隐藏积,出示算式 ()6 =()3 2. 媒体出示 ()3 = ()9 ()6=()9 四、总结 二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9【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第76页例2,例3,“做一做”及练习十七第1、4题,倍的认识教案。 【教学目标】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能力及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经历“倍”的概念初步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 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课件。 师:今天的数学课,老师要介绍一位新朋友给同学们认识,它就是小狗菲菲,小学数学教案《倍的认识教案》这节课,我们的新朋友菲菲将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数学知识,同学们原意吗? 2、学生活动。 师:上课前,老师请一些同学上来。 师叫3名女同学站在第一排,再叫6名男同学站在第二排(3个3个地站在一起)。 师:第一排有几个女同学?(3个)第二排有几个3?(2个3) 生回答后,师引出课题:像这种情况,我们就说男同学是女同学的'2倍。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道,学习“倍”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初步形成“倍”的概念。(教学例2) 菲菲有三个好朋友,他们正在用小棒摆正方形,下面我们来看看他们摆的情况,用了多少根小棒。(课件演示例2中第一个小朋友,摆了一个正方形) 学生观察。你知道了什么? 生:摆了一个正方形用了4根小棒。 4根小棒还可以说是几个? 生:一个4根。 下面我们来看看另外两个小朋友,他们摆图形的时候用了几个几根。 出示例2中另外两个小朋友摆的两个和三个正方形。 学生观察。 学生说自己的发现。 引导学生得出:2个4根,3个4根 (板书:2个4根,3个4根) 揭示倍的含义,指出第三个学生摆的小棒说:第三个同学摆了3个4根,3个4根也可以说成4的3倍。 让学生反复说几遍。 (2)巩固“倍”的概念。 判断第二行是第一行的几倍?生解答时,师要求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3)教学例3。 ①出示例3,问:同学们会摆吗?下面,同学们自己动手摆摆看。 ②要求第二行有几个图片,应怎样列式?为什么? ③小结:要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也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1、拍手游戏。 师拍表示一倍的次数,生按要求有节奏地拍表示几倍的次数。 2、76页“做一做”。 3、78页第1题。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二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10一、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发现、探究中心对称图形的有关概念和基本性质的过程,积累一定的审美体验。 2、了解中心对称图形及其基本性质,掌握平行四边形也是中心对称图形。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1.以魔术创设问题情境:教师通过扑克牌魔术的演示引出研究课题,激发学生探索“中心对称图形”的兴趣。 【魔术设计】:师取出若干张非中心对称的扑克牌和一张是中心对称的牌,按牌面的多数指向整理好(如上图),然后请一位同学上台任意抽出一张扑克,把这张牌旋转180O后再插入,再请这位同学洗几下,展开扑克牌,马上确定这位同学抽出的扑克。 (课堂反应:学生非常安静,目不转睛地盯着老师做动作。每完成一个动作之后,学生就进入沉思状态,接着就是小声议论。) 师重复以上活动 2次后提问: (1)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老师手中的扑克牌图案有什么特点? (2)你能说明为什么老师要把抽出的这张牌旋转1800吗?(小组讨论) (反思:创设问题情境主要在于下面几点理由:(1)采取从学生最熟悉的实际问题情境入手的方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进一步感悟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所有新知识的学习都以对相关具体问题情境的探索作为开始,它们是学生了解与学习这些新知识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通过扑克魔术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获得的答案将是丰富的。在最后交流归纳时,他们感觉到,自己在活动中“研究”的成果,对最终形成规范、正确的结论是有贡献的,从而激发他们更加注意学习方式和“研究”方式。这也是对他们从事科学研究的情感态度的培养。学生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发展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成为可行。) 2.教师揭示谜底。 利用“Z+Z”课件游戏演示牌面,请学生找一找哪张牌旋转 180O后和原来牌面一样。 3.学生通过动手分析上述扑克牌牌面、独立思考、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得到答案: (1)只有一张扑克牌图案颠倒后和原来牌面一样。 (2)其余扑克牌颠倒后和原来牌面不一样,因此,老师事先按牌面的多数(少数)指向整理好,把任意抽出的一张扑克牌旋转180O后,就可以马上在一堆扑克牌中找出它。 (反思:本环节是在扑克魔术揭密问题的具体背景下,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发现、总结、归纳,进一步理解中心对称图形及其特点,发展空间观念,突出了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索性。从而培养了学生观察、概括能力,让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生的发现思维的火花。) (二)学生分组讨论、思考探究: 1.师问:生活中有哪些图形是与这张扑克牌一样,旋转180O后和原来一样? 生举例:线段、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圆、飞机的双叶螺旋桨等。 2.你能将下列各图分别绕其上的一点旋转180O,使旋转前后的图形完全重合吗?(先让学生思考,允许有困难的学生利用“ Z+Z”演示其旋转过程。)3 。有人用“中心对称图形”一词描述上面的这些现象,你认为这个词是什么含义? (对于抽象的概念教学,要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力求让学生采取发现式的学习方式,通过“想一想”、“议一议”、“动一动”等多种活动形式,帮助学生克服记忆概念的学习方式。) (三)教师明晰,建立模型 1给出“中心对称图形”定义:在平面内,一个图形绕某个点旋转180O,如果旋转前后的图形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叫做它的对称中心。 2.对比轴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图形:(列出表格,加深印象) 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直线有一个对称中心——点沿对称轴对折绕对称中心旋转1880O对折后与原图形重合 旋转后与原图形重合 (四)解释、应用与拓广 1.教师用“Z+Z 智能教育平台”演示旋转过程,验证上述图形的中心对称性,引导学生讨论、探究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 (利用计算机《Z+Z智能教育平台》技术,通过图形旋转给出中心对称图形的一个几何解释,目的是使学生对中心对称图形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 2.探究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 板书:中心对称图形上的每一对对应点所连成的线段都被对称中心平分。 3.师问:怎样找出一个中心对称图形的对称中心? (两组对应点连结所成线段的'交点) 4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吗?若是,请找出其对称中心,你怎样验证呢?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并回答。 讨论:根据以上的验证方法,你能验证平行四边形的哪些性质?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并回答。 讨论:根据以上的验证方法,你能验证平行四边形的哪些性质? 5逆向问题:如果一个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那么这个四边形一定是平行四边形吗? 学生讨论回答。 6你还能找出哪些多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 (反思: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中追求的一种学习方法,但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否则合作学习将会流于形式,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所于我在上课时强调学生先独立思考,再由当天的小组长组织进行,并由当天的记录员记录小组成员的活动情况(每个小组有一张课堂合作学习参考表,见附录)。) (五)拓展与延伸 1中国文字丰富多彩、含义深刻,有许多是中心对称的,你能找出几个吗? 2.正六边形的对称中心怎样确定? (六)魔术表演: 1.师:把4张扑克牌放在桌上,然后把某一张扑克牌旋转180o后,得到右图,你知道哪一张扑克被旋转过吗? 2.学生小组活动: 以“引入”为例,在一副扑克牌中,拿出若干张扑克牌设计魔术,相互之间做游戏。 (新教材的编写,着重突出了用数学活动呈现教学内容,而不是以例题和习题的形式出现。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历探究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竞争收获,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同时能调节课堂的气氛,培养学生之间的情感。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意识才会充分地发挥出来。) 四、案例小结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这两段话,正体现了新教材的重要变化——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学习内容更加贴近实际,同时强调了数学教学让学生动手实践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现实性的生活内容,能够赋予数学足够的活力和灵性。对许多学生来说,“扑克”和“游戏”是很感兴趣的内容,因此,也具有现实性,即回归生活(玩扑克牌)——让学生感知学习数学可以让生活增添许多乐趣,同时也让学生感知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生学习的数学应当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身边的数学”。这样,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学生就能在游戏中学得轻松愉快,整个课堂显得生动活泼。 二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11教学内容: 人教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3840页: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与实际操作中,感知角的基本特征。 2、利用角的特征来发现角,画角,创造角。 3、在小组合作中养成倾听的习惯,培养口头表达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上课前,将学生按作为分成5个小组,师在黑板右边写着:星级小组,及1、2、3、4、5字样。接着说明星级小组评比方法。 上课 师(拿出一个五角星):同学们,喜欢这个吗? 生:喜欢。 师:怎样的小朋友可以得到五角星呢? 生:上课好,听得认真的 生:举手积极 师:为什么叫五角星呢? 生:因为它有五个角。 师:谁上来找找? 生上台指五角星的五个角(点了一下角尖)。 师:老师有个小小的问题要补充,刚才这个同学指得太快了,只指了个头,应该还有什么? 生:边,2条边。 师:谁再来指? 生上台指(这次是将整个角捏住)。 师:看老师怎么指。(指点、边)大家一起跟老师指。同桌2人互相指。 生拿起桌上的五角星互相指角。 师:张老师看大家指得都很好,每个小组加一个五角星,现在你们是几星级了? 生:一星级。 师:下面我们继续学习,拿出三角板,看看上面有几个角?互相指一指。(后补充:看谁指得好) 师(指名一学生拿三角板上):大家看好了,看他指的是否和大家一样? 生指。 师:同意的给他鼓鼓掌。 再指名一学生上台指。 师:找一个你自己最喜欢的角,轻轻压它的头,有什么感觉? 生1:痒痒的。 生2:有点痛。 生3:尖尖的。(板书:尖尖的) 师:再压压边,有什么感觉? 生1:滑。 生2:温柔。(课堂上出现一阵笑声) 生3:舒服。 师:为什么会舒服? 生:平平的。 生:直直的。(板书:直直的) 师:请大家在自己的身边找一找,哪些地方有角。 生1:桌子上的角。 师:请指出。 生上台指桌面上的4个角。 师:对,这张长长的桌子有4个角。 生2:这个铅笔盒上有角。 师(举铅笔盒):大家看看,这个头是(生:圆圆的),所以(不是角)。 生3:书(用手指)。 师:书本有4个角。 生4:门。 师:上来指一指。 生指教室门上的角(4个)。 师:大家找的很好,老师这儿有几张图,看谁能找出角,把它指出来。(课件出示剪刀图) 生1指剪刀头。 师:同意吗?(生不同意)谁来说说不同意的理由。 生:有一条边是弯弯的,不能算。 师:回答的很好,给第二小组加一个五角星。 生2:指剪刀把上突出的部分。 师:这个是角吗? 生:不是。 师:到底这个角藏在哪里呢?再仔细找找。 生3:指剪刀张开部分。(课件显示找正确了) 师:大家一起来做运动,描一描角。这个角找得好辛苦呀!下面来看这个(显示插一根吸管的可乐罐)。 生指吸管上的角。 师:你也找对了吗?对的给自己鼓励一下。 师:看看钟面上的。出示第三幅图:一个钟面。 生指分针和时针的夹角。 师:很好,我们一下子就找到了三个角。现在我们把这些角的外衣脱掉,来仔细看看。(课件显示3个角) 师指第一个角:这个点叫什么? 生:起点。 生:顶点。 生:点。 师:(板书顶点)这两条呢? 生:边。(师板书:边) 师:请同学们指这个角(第二个角)的顶点和2条边。 生指。 师指第三个角:看你指的是否和大家一样。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些是不是角,是的请露出你的笑脸,不是的用哭脸表示。 逐个判断:1、两条边没连上的(离得较远); 2、正确的; 3、一边是曲线的。 师:为什么不是? 生:因为有一条边是圆圆的。 4、两条边没连上的(离得较近); 师:为什么不是? 生:两条边没有连住。 师:没有顶点了。 5、正确的。(要求学生指出顶点和边) 师:刚才大家表现得很好,每个小组再加一个五角星。现在是几星级了?还是二星级的别灰心,因为还有(生:机会)。 师:这是老师画的一个角。大家也想画画吗》 生画角。师提醒不要用波浪线画角,有的尺子的一条边是波浪线的。 很快有学生画好了。 师:画好的,再好一个。 生继续画,有的还没画好,有的2个都画好了。 师:画好的小朋友把漂亮的姿势摆出来,让老师一看就知道你已经画好了。 师:谁愿意把你画的角展示给大家? 生1上台展示:画了2个。 师:你是怎么画的? 生1:先画一条边,再画一个点 师插:叫什么? 生:顶点。 生1:再画一条边。 师:我知道了,他是先画 生2展示。 师:你是怎么画的? 生2:先画2条边,再画顶点。 生3展示:画了2个三角形。有学生叹气。 师:为什么?他画了2个三角形,其实他画了几个角呀? 生:6个角。 师问生3:你是不是描出来的? 生3:是的。 师:大家想不想知道老师是怎么画的? 生:想。 师边画边说:先画一个顶点,再画一条边有没有和老师一样画的'?(有几个学生举手)大家用老师这样的方法再画一个角。 生画,师提醒:角的嘴巴可以朝上,也可以朝左边。 师:画角就到这儿。下面我们来做游戏。 要求学生用信封里提供的材料做角,材料有:绳子,图钉,长方形小纸片,小棒。可以自由选择。 生做角。 师:做好后将你的角展示给同学看,你的角在哪里。 有学生开始展示。 师展示一学生的角(用纸片和图钉做的):你们看看,这个角会怎样? 生:会变形。 师:对,可以变形,它的嘴巴可以张大,也可以缩小。(边说边演示) 有一个学生说象:剪刀。 师:做好的可以展示给听课老师看看。 师:我们今天学了什么? 生:认识角。(师板书) 评课意见: 总体感觉:从这堂课的总体效果来说,我认为执教者已经树立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课堂很活跃,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一、学生的动: 1、叶圣陶先生倡导的六大解放,新课程提出的让学生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都是为了让学生动起来,在动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在动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这堂课的很多地方正体现了这一点:从2次不同要求的指五角形的角,到感受三角板上的角,找身边的角,到后来画角、做角,学生动起来了,而且动的很充分,学的很充分,角的知识就这样在学生的动中被消化、吸收。 2、课堂的动态生成。这堂课上得很精彩,因为有很多学生的回答是动态的,非预设的,反映了学生的真实想法。下面我说一处亮点:在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时,老师问学生:压边有什么感觉?第一个学生回答是:滑。第二个学生回答是:温柔。这时课堂上还出现一阵笑声。第三个学生回答的是:舒服。这三个回答虽然是学生的真实感受,但看似与正确答案无关。(当时我也很体上课教师担心:该如何引导)很快,老师的一句为什么会感到舒服?就轻易的得到了平平的、直直的的好答案。巧妙的引领,真实的体验,是那么的自然无痕,让听课的我也感到是那么的舒服! 二、学生的笑 整堂课感觉学生学得很开心,笑声阵阵,我认为主要原因又以下几个: 1、体现了学生的自主。 首先是教师珍视学生的回答,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敢于说出不同的、真实的感受。如在讲角的概念时的那段精彩的引领。当学生的回答得到老师的肯定时,就有了开心的笑。 2、知识不再是全靠教师的授给,而是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体验,不断得到的成功体验使学生对学习更有兴趣,更乐于学习,所以在课堂上,学生有了更多的成功的笑。 3、教师观念转变了,对学生更尊重了,教师对于学生的表现更多的是肯定的评价、激励,好象没听到错、不好等话语,以前常说的失败,更多的被成功是成功之母所代替。这也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更增添了不少骄傲的笑声。 4、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星级评比从上课开始就进行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用笑脸和哭脸展示学生的评价结果,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请学生用漂亮的姿势展示出来这些都让学生有了更多的笑。 三、值得探讨的5个问题。 1、教学目标的确定:数学教学的目标是从三个维度来确定的。张老师制定的第三个目标是:在小组合作中养成倾听的习惯,培养口头表达的能力。但实际在课堂中合作的成分并不大,学生交流的机会也挺少的。是否可以从此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方面去考虑。 2、小组评价应有结果:虽然在黑板上已经展示了结果,但应在小结时对本次比赛进行总结、肯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更好的延伸,这也关系到评价的完整性。 3、角的呈现方式应多样化。这堂课呈现的角基本上是朝右的,虽然在画角时,教师提到过可以朝上、朝左,但强调得不够,应该将角的形式多样化的呈现给学生。 4、这张长长的桌子有4个角。书本有4个角。这两句话叙说不够妥当。课后的做一做1是这样描述的:说一说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我们教师的教学语言也应注意科学性。 5、活动角的展示可否再充分些。活动角展示时不少学生还在做角,是否可以等学生做完了再展示。老师说的那些活动角的认识也应该让展示的学生来说,从学生的表现来看,他们应该能说也能够说完整的,而且这是下节课角的认识的知识基础。 二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12学习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第一课时(第67、70页内容)。 学习目标 1.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2.通过学学生活动,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背面观察到的物体。 3.培养学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学习重难点:使学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具准备:学学生喜欢的玩具、小黑板等。 学习过程 一、用学学生喜爱的游戏入手,创设情境 1。 播放有多种动物叫声的vcd,请学学生猜一猜都有动物(如孔雀、恐龙、狮子等),同时问:“你是怎样猜出这些可爱的动物的?”(学学生回答说是根据动物的声音。) 2。 出示几张动物卡片,遮住动物的一部分,又请学学生是什么动物? 3。 根据学学生的回答,逐步撤掉遮住动物的纸片,问学学生是怎样猜出来的? 4。 学生:我看见大象的长鼻子;我看见老鼠的尾巴;我看见骆驼的驼峰…… 老师:你们看见了动物的不同形状,有正面的、侧面的、后面的。那今天我们就玩一玩,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你看到了什么?(出示课题) 二、引导探索,体验不同位置观察到的不同的物体形状 1。 老师:请同学拿出汽车玩具放在桌面上,小组内的同学互相玩耍,并说出自己在座位上所看到的汽车的形状。 小组汇报: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学生:我看到的是它的车门和车轮;我看到的是它的车灯;我看到的是它的车尾。 2。 画学学生看到的汽车形状。老师:咱们来一个画画比赛,看谁能把自己看到汽车的形状简单而又比较准确的画出来。(小组活动) 3。 展示图画。请每组小组长把本组的画收集到一起,并贴在黑板上。 老师:请小朋友来介绍自己的画,讲讲画出来的形状是在什么位置看到的?为什么汽车有这么多不同形状? 学生:因为我是从侧面看的;因为我是从正面看的;因为我是从后面看的…… 老师:原来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汽车形状也不同。 4。 老师:请学学生交换位置,再观察,说说自己在座位上所看到的汽车的形状。 ××学生:我看到的是它的车门和车轮;我看到的是它的车灯;我看到的是它的车尾。(让学学生回原位。) 5。 请学学生拿出自己喜爱的玩具(每组一个)放在桌上,坐在现在的位置上观察玩具的`形状并把它画出来。(全班交流,介绍画出来的形状是在什么位置上看到的。) 三、应用拓展 1.找朋友。请小组每一个成员将自己的数学书合在一起,摆放在桌上,再请每一个同学从自己所在的位置介绍看到书的形状。老师同时出示图片请学学生判断。 2.连线游戏。教科书第70页第一题,请学学生仔细观察从不同的位置所看到的汽车形状。 四、小结评价 我们的学生活中有许许多多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出示卡片)所以在我们的眼睛里世界是多姿多彩的,而这里面有我们许多数学的知识。因此我们更应该热爱我们的学生活。 二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13【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3页和练习一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物体应该用相同的工具来量。 2.认识尺子,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一、感知量物体可以用相同的工具来量 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礼物,就放在盒子里面,想知道是什么吗?请把盒子打开,拿出来相互看一看,并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打开盒子观察并进行交流) 1.用学具量同样长的边。 教师请学生挑出一件自己最喜欢的物体,摆一摆数学书的短边是几个物体的长。 (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测量结果,同时用多媒体显示测量结果) 师:难道你们数学书的短边不一样长吗?请动手比一比。 (学生相互动手比数学课本并回答“一样长”) 师:一样长的边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生:因为量书时用的东西有的长,有的短。 师:如果都用同样长的工具来测量,结果会怎样呢?请小组再用正方体摆一摆,数学书的短边是几个小正方体的长呢? (学生动手操作并分小组汇报,使学生知道,如果都用同样的物体量书的短边,得到的结果相同。) 2.用学具量长度不同的边。 (电脑出示数学课本和文具盒这两幅图,并演示用曲别针测量书的短边,用小刀测量文具盒的`长边。) 测量后教师问发现了什么(小刀比曲别针长,文具盒的边比书的边也长)。 师:如果把小刀换成曲别针,让我们来看一看会出现什么情况。 (多媒体演示用曲别针量文具盒的过程,让学生知道文具盒的长度比书的短边多用了6个曲别针。) 小结:我们通过动手实践和观察,知道了量物体应该用相同的工具。 3.实践活动。 (1)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2)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2题。 (学生都用新铅笔量所想量的物体的长,可以自己量,也可以几人合作,最后相互交流并汇报测量结果。) (3)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3题。 (多媒体显示题目内容,说明题意,让学生估算,电脑验证。) 二、知道量物体的长度也可以用尺子来量 1.认识尺子。 师:刚才我们用铅笔来测量物体时,量了一次又一次,多麻烦呀。用什么去量比较方便呢?(尺子) 教师请学生拿出尺子看一看,能发现什么(数字、刻度线、cm),教师介绍刻度线和“cm”;并向学生说明“厘米”是一种长度单位。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认识1厘米有多长。 (电脑演示从0到1中间的长是1厘米) 师:你认为还有从哪个数字到哪个数字中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给你的同桌看一看。 (小组活动) (2)感知厘米有多长。 ①测量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的长。 ②感知1厘米有多长(教师带领学生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夹住小正方体,右手慢慢把它拿走,告诉学生拇指与食指中间的空隙大约是1厘米,并让学生把它记在脑子里)。 ③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 ④睁开眼睛比画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 (3)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 ①举例(电脑出示图钉,请学生仔细观察,并演示它的长度是1厘米)。 ②学生自己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 (自由活动,可以用尺子量,也可以目测) ③汇报交流。 3.用厘米测量物体的长。 师:请同学们拿出黄色纸条,试着量一量它的长是几厘米。 (动手测量之后,让学生在展台上演示,并说出测量的方法。同时教师提醒学生,在测量时,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师: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再量一遍黄色纸条的长。 三、课堂总结 1.指导学生看书。 2.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先让学生总结,教师最后进行归纳) (1)要知道物体的长,可以用相同的物体量。 (2)要知道物体的长,可以用尺子量。 (3)用尺子量物体时,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四、巩固练习 1.进一步掌握用尺子测量物体的方法。处理课本练习一(第6页)第1题。 2.通过学生用长度单位(厘米)量物体的实践活动,来体验用厘米量物体的过程。处理课本练习一(第6页)第2~3题。 (学生自己量,之后同桌互查,小组交流) 五、结束语 师:请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数学书的短边有多长。 (学生测量后汇报) 师:数学的短边长是14厘米多一点,到底多多少呢?这要用到另外一个长度单位,咱们以后再学。 二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14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科书P74-7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推理的活动中,经历7的乘法口诀的整理过程。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经历7的乘法口诀的整理过程,并运用口诀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独立整理7的乘法口诀。 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对7的乘法口诀的整理。一星期正好是7天,本设计通过创设情境,在体育用品商店中的几个同学的对话进行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借机引导学生回答问题,调动起学生主动的参与意识,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二环节是师生互动、探索新知。先是让学生独立填写表格,并说出为什么填得这么快,特别是7个星期、8个星期、9个星期各有多少天的算法,让学生充分的交流。然后根据所填表格的数据小组合作整理7的乘法口诀,学生很容易就能完成了。接下来是引导学生对口诀进行整理和记忆。为了帮助学生记忆,设计了对口令的游戏,使枯燥的记忆变成了有趣的数学活动。 最后是7的乘法口诀的应用。通过看口诀写算式,解决实际问题和看算式编故事等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那就是我们学校再过四个星期就要广播操比赛了,你们想参加吗?有谁知道2个星期有多少天? 同学们,再过4个星期就是元旦了,你们高兴吗?有谁知道4个星期有多少天? 2、知道了2(4)个星期是14(28)天,那3(5)个星期、4(6)个星期呢?算才最简便呢?如果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我们就能很快的算出来了。 揭示课题:7的乘法口诀 二、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1、填一填 出示表格,师:仔细观察你发现这张表格向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你能独立把这张表格填完吗? 学生同桌交流后,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 师:同学们这么快就填写完了,而且完成得很好,说说你的窍门好吗? 生:我按每次都加7算的。 生:从1个星期到6个星期的填写,可以运用前面学过的乘法口诀来算,从7个星期到9个星期的填写,是按每次都加7算的。 生: 师:真棒!你们都有自己不同的解决方法,而且问题都解决得很好。那你们能根据自己填写的表格的数据,四人小组合作,编出7的乘法口诀吗? 2、理一理 (1)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进行7的乘法口诀的.整理,写到小组记录单上。 (2) 全班交流编写的7的乘法口诀。 (3) (师在黑板上出示从学生编的口诀中整理出来的一张大的7,8并排的乘法口诀表。)师:你们仔细观察,发现7的乘法口诀中有哪些秘密?师:你们仔细观察,发现7的乘法口诀中有哪些秘密? 3、记一记 (1)口诀意义的理解 师:(指口诀:六七四十二)谁知道这句口诀表示什么意思? 生:六七四十二表示6个7相加是42,也表示7个6相加是42。 师再指两个口诀让学生进行练习。 (2)引导学生记住口诀,让学生交流如何记得又快又准的? (4) 对口令 同桌进行如:四七二十八的对口令游戏。 三、联系生活,巩固应用 师:口诀记熟了吗?老师来考考你们行吗? 1、抢答比赛 如:7( )=( ) 2、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的第3题,全班交流。 3、编有趣的数学故事 电脑显示:78 师:同学们,这是一道普通的乘法算式,但它蕴藏着好多有趣的数学故事,你能看算式编出一个有趣的数学故事吗?比一比,谁编的故事最动听。 四、情境交流、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二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15教学任务分析: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9页的“数学广角”其主要的教学内容是简单的排列与组合。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后面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传统教材中没有单独编排这部分内容,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是新编实验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就是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最简单的事例,让学生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向学生渗透有关排列与组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当然在“摆数”、“握手”等活动中,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互相沟通,也促进知识的互补和互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学生分析: 简单的排列组合对二年级学生来说都早有不同层次的接触,如用1、2两个数字卡片来排两位数,学生在一年级时就已经掌握了。而对1、2、3三个数字排列成几个两位数,不少学生通过平时的奥数辅导都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地排列。再如组合题中用钱买物品等,学生基本上都能准确地回答出结果。针对这些实际情况,在设计本节课时,教学的重点应该偏重于让学生说一说有序排列、巧妙组合的理由,体会到有顺序、全面思考问题的好处。并在设计“摆数”、“握手”这些活动时难度再稍微提升些,尽量做到让每个学生都能有事可做。同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设计教案时也要做到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环节,灵活处理教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3.引导学生使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教学重点: 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排列、巧妙组合的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 教学难点: 怎样排列可以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准备: 三只小动物的头像、两顶小雨伞图片、上锁的大门图片、纸条、实物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以故事形式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3只可爱的小动物,你们看它们是谁呀?(边说边贴出动物头像:小刺猬、小鸭、小鸡)小刺猬、小鸭和小鸡三个好朋友今天准备到企鹅博士家去做客呢,可是刚走了一半路,突然下起雨来,它们三个只有小鸭和小鸡带了伞,小刺猬没带伞,怎么办呢? ▲(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有:①小鸡和小刺猬拼一把伞,小鸭自己打一把伞。②小鸭和小刺猬拼一把伞,小鸡自己打一把伞。③小鸭和小鸡拼一把伞,小刺猬自己打一把伞。) ▲当学生在回答以上方法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相应的动物头像帖在伞的下面。 师:大家想的办法都不错。的确,三只小动物都和你们一样试了上面这三种方法,可最后它们却选择了第③种方法,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原来呀,当它们开始用前面两种方法时,可没走几步,小刺猬身上的刺就把小鸭和小鸡给刺疼了,所以只能选择第③种方法。 (教学设计意图:不拘泥于教材,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引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又渗透了简单组合及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方法的数学思想,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 二、用开密码锁的方法进行数的排列活动 师:三只小动物到了企鹅博士家,却发现大门紧闭,门上还挂着一把锁(边说边在黑板上贴出图片)咦,锁上还有一张纸条呢,让我看看纸条上写着什么呢?(教师读纸条上写的内容:欢迎你们的到来,为了考考你们的'智慧,请你们先想办法把这把密码锁打开,锁的密码提示是:请用数字1、2、3摆出所有的两位数,密码就是这些数从小到大排列中的第4个。──企鹅博士留。) 师:三只小动物都犯傻了,怎么办呢?同学们能不能给他们帮帮忙? (生略) 师:那么我们就先每人拿出数字卡片,自己摆一摆,边摆边记,完成后,再小组内交流汇总,组长把整个小组摆出的数全写出来,当然重复的数字不用再写,然后全组同学一起把这些两位数从小到大排列起来,找到密码。 ▲ 学生先自己摆、记,然后小组汇总、排列、交流,教师进行巡视并作适当指导。 (教学设计意图:以帮小动物开密码锁的方法来进行数的排列教学,使学生在充满兴趣的情感中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摆数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在活动操作中成功,在交流中找到方法,在学习中应用。这里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再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气氛中,参与学习过程。同时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适当增加了难度,让这个密码出现在所有的两位数从小到大排列的第4个,这也是做到了“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设计意图。) 师:你们找到密码了吗?是多少?你们是怎么找到的呢? ▲请几个小组的学生汇报找密码的过程。 师:那么刚才你们摆两位数时,你摆出了几个呢?请用手势表示一下。 ▲学生举手后,问没摆全的学生是怎么摆的,问全摆出的学生又是怎么摆的,学生出现的情况可能有:有把1、2组成12,然后再交换位置变成21;1、3组成13,交换位置后是31;2、3组成23,交换位置后是32。或者是随便摆一个看一个的。或者是这样摆12、13、23、21、31、32等。对这些摆法可让学生去比较一下,得出第一种方法有序地去摆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 ▲让刚才不是用第一种方法去摆的学生按这种方法再重新摆一摆,感觉一下是不是比刚才方便多了。 师:同学们都摆得很好,都动了脑筋,要想摆得快又不漏掉,我们应该选择一定的顺序去摆。 (教学设计意图:既然是数学活动课就该让学生充分地摆,充分地说,以“摆”来帮助思,以“说”来表达思,在“摆”中发现问题,在“说”中交流问题,解决问题。) 三、模拟小动物之间的握手来解决组合问题。 师:通过大家的帮忙,企鹅博士家的密码锁被打开了,小动物们可高兴了,它们激动地互相握起手来,小刺猬边握手边在想:“我们三个互相握一次手,一共握了几次手呢?”(教师边说边在小刺猬的头上打个问号。) ▲ 学生猜好后,教师指出可以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三人模拟小动物握手,一人数握手的次数,找出答案。最后通过模拟得出:3人一共握了3次手。 师:排数时用了3个数字,握手时是3个学生,都是“3”,为什么出现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学生交流后得出:两个数字可以交换组成2个两位数,而两个人握手不能交换只能算一次。) (教学设计意图:模拟小动物握手,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自己找出答案,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应用意识,同时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最后通过比较,找出区别,在区别中强化知识,此种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四、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使知识得到巩固。 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今天,我们不仅帮3只小动物解决了不少的问题,还学到了许多的数学知识,大家高兴吗? 师:那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份兴奋的心情,来做几道题吧! 1.(出示实物投影)第101页第1题,问有几种不同的穿法? (练习设计意图:通过“搭配衣服”这个练习,不但使学生明白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而且巩固了所学知识。) 2.(出示实物投影)一张5元,4张2元的纸币及3个1元的硬币,还有一辆标价为8元的跑车。 (1)买1辆玩具跑车够吗?买2辆够吗? (2)如果买1辆,可以怎样付钱? (练习设计意图:这个练习,把书中的“做一做”中的买“5角钱的拼音本”改为买“8元的玩具跑车”,在巩固简单组合的基础上,还加入了估算的练习,提高了这道练习题的层次,训练学生多元化、多角度综合地考虑和解决问题。)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