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
范文 |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合集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用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迅速地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认真口算和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口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用一位数除的算理,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口答 (1)24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84呢? (2)42个十,90个十各是多少? 2.口算: 36÷3 24÷2 30÷3 60÷6 48÷4 84÷4 80÷2 90÷3 二、教授新课: 出示主题图: 根据你的观察,你看看这幅图里面有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用你已有的知识解决途中提出的问题吗? 1.3次就能运完这60箱,赵伯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和你小组里的同学商量商量。也可以用你们手中的工具帮助你说明你的思路。 小组汇报:解题思路 (1)想口诀二三得六2×3=66÷3=260÷3=30 (2)20×3=6060÷3=30 (3)把60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0。60÷3=30 第一个问题轻松解决,第二个问题也没问题 2.王叔叔有600箱西红柿,他也运3次就运完了,王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你是怎样计算的`?小组里面说说。 600÷3=200(箱) 3.李阿姨要运240箱黄瓜,也运3次,李阿姨平均一次运多少箱? 240÷3= 这题如何考虑? 4.小结: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在计算时可以如何思考? 可以想口诀,还可以用以前学的乘法运算来思考,还可以用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解决。只要能正确的计算,什么方法都可以。 二、课堂练习:做一做 知识介绍:除号的由来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问题解决。 2.能力目标:明确计算时要注意的问题,会验算自己的计算过程。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知识应用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游吗?在这阳光明媚、百花争艳的春天,到户外活动可以尽情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陶冶情操,今天老师打算带你们去春游,我们先来做准备工作吧!你知道我们应该做那些准备工作吗?(租车、买门票、买吃的)好,我们就先买水吧! (一)三年一班买来120瓶纯净水,把它分到8个小组,每组5个人。提问: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⑴三年一班有多少人?5×8=40(人) ⑵还可以怎样提?平均每个小组分到几瓶?120÷8=15(瓶) ⑶平均每人分到几瓶?你们会算吗?在练习本上试着做,做完的同学可以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指名说是怎样想的。 ①一共有多少人?5×8=40(人) ②平均每人分几瓶?120÷40=3(瓶) 答:平均每人分3瓶。还可以是: ①平均每组分几瓶?120÷8=15(瓶) ②平均每人分几瓶?15÷5=3(瓶)这两种方法的综合算式你会列式吗?在练习本上写一写,把你写的算式的同组的同学说一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板书:120÷8÷5120÷(5×8)这两种方法有相同的地方吗?有不同的地方吗? 今后在做题时你喜欢用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 (二)下边我们一起去租车好吗?中队长到出租公司后说明了情况,经理听说是学生坐车,说可以优惠的,问中队长说“你们多少人?”中队长说“为了春游时安全,老师把我们分为4人一组,共10组”,经理说“本来应该收你们800元的,现在就只收你们600元吧!”同学们算一算我们每个人应该交多少车票钱呢?自己在练习本上做,同组同学可以交流,然后指名说是怎么做的。 ①平均每组多少钱?600÷10=60(元) ②平均每人多少钱?60÷4=15(元) 还可以这样做: ①一共有多少人?4×10=40(人) ②平均每人多少钱?600÷40=15(元) (三)同学们都知道现在正是旅游旺季,为了到景点时不用排队买票,老师提前打电话预订了门票,卖票的'阿姨说:“30人以上可以按团体票算,你们有多少人?”老师说:“4人一组,共10组”卖票的阿姨说“按普通票算你们应该交1400元,按团体票算你们应交1000元就够了。”同学们算一算每人应交多少门票钱?自己试做然后与同桌交流想法。指名说说是怎样做的? ①1000÷4÷10 ②1000÷(4×10)=250÷10=1000÷40=25(元)=25(元)答:每人应交25元门票钱。 (四)做好准备工作我们就可以出发了,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参观了————等,这时来到游乐场,同学们想坐高空揽车,2个人一辆车,一共需要20辆车,每张票10元,老师拿出买门票时节省下来的400元让同学们坐揽车,够用吗?学生做完后说说是怎样做的。可以是:10×2×20或者10×(20×2)=20×20=10×40=400(元)=400(元)还可以是:400÷20÷2或者400÷(20×2) =20÷2=400÷40=10(元)=10(元) (五)从揽车上下来,同学们想休息一下,来到草坪旁的长椅上坐下来,这时一个同学看到路边立着一块牌子,就大声地读起来:“我国森林面积逐渐减少,沙漠化现象十分严重,北方的春天经常出现沙尘天气,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请您捐款种树吧!”中队长和大家商量后,大家一致同意把买车票节省的钱用来买树苗,节省了200元钱,每棵树苗5元钱,每捆10棵,你知道我们的钱可以买多少捆树苗吗? ①200÷5÷10 =40÷10= =4(捆) ②200÷(10×5) 200÷50=4(捆) =4(捆) 答:可以买4捆。 二、总结 今天我们不但自己做好了春游的准备工作,还在春游中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想象一下,过几年你再来到这个公园,将会看到什么景象?(绿树成荫)相信这些小树一一定会和你们一样长大成材,为我们的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一、学情分析: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都不强,数学基础较差,需要在老师的督促下才能认真听讲,完成作业;有个别基础较差的学生,学习起来有些吃力,并且不能按时完成作业,需要老师多加指导。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三、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3、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初步认识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4、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5、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6、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明白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数;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7、明白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明白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明白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措施: 1、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2、结合现实问题教学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加深学生对统计作用的认识,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3、强化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五、课时安排: 略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察、分析、概括等方法,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2、理解分数各部分名称,会正确读写几分之一。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直观地认识几分之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体会分数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学难点: 能正确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叙述几分之一的意义。 教学准备: 各种图形的纸片若干、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出示:今天是小胖的生日,小丁丁带了一个蛋糕来为他祝贺,他们俩会怎么分这个蛋糕?(对半平分) 每人能分到几个蛋糕?(讨论)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认识 1、(交流,汇报)小胖和小丁丁每人能分到几个蛋糕呢?(半个) 2、半个蛋糕请你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 3、在数学中,我们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指导的读法和写法。 4、这里的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把这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蛋糕的。所以小胖和小丁每人能分到个蛋糕。 5、动手操作 (1)在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纸片中选一个你喜欢的图形,动手折一折,找出它的,涂上颜色,并说一说。 (2)那么空白部分又占这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3)看图说一说 A、把一个圆形纸片折成了同样大小的2部分,每一部分都是圆形纸片的,是( )个圆形纸片。 B、把一个三角形纸片折成了同样大小的2部分,每一部分都是三角形纸片的,是( )个三角形纸片。 C、学生自己选一个图形说一说。 (4)观察比较两个图形的`涂色部分都是它们的,大小是否相同? (一个正方形、圆……都是一个整体,因为整体大小不同,所以所得到的二分之一的大小也不同。) (二)、认识 1、小胖和小丁丁正准备切蛋糕时,小巧和小亚也来祝贺小胖的生日了,于是他们决定四个人平分这个蛋糕,那又该怎么分呢?每人再拿出一个圆形纸片替代蛋糕,动手折一折,分一分。(可以同桌商量) (1)交流方法。 (2)每人能分到多少蛋糕?你是怎样想的? (3)说一说是什么意思。会写吗?一起来书空一下。 2、动手操作 (1)你能从另外一些图形中找到吗?(每人再选一个图形,折一折、涂一涂,并且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得到它的的,然后全班交流。) (2)在这些图形的空白部分中有没有它的? (3)看图说一说 A、把一个正方形纸片折成了同样大小的4部分,每一部分都是正方形纸片的( ),是( )个正方形纸片。 B、学生自己选一个图形说一说。 (4)正方形和圆形纸片的涂色部分同样都是它们的,大小相同吗?为什么?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复习内容: 简单的数据分析、求平均数,小数的读写、简单的加、减法。(课本第113页的第5、第115页的第9、10题,练习二十五的第5、10~12题。)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加强统计观念的培养。 2、使学生能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根据分析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 3、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4、进一步体会小数的含义,掌握小数的读写法,并能进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运算。 教学过程: 一、统计知识点 1、出示:某地区1994~20xx年沙尘天气情况统计表。 2、学生取出方格纸,按照统计表数据制作统计图。 (1)教师出示图例,引导学生制作。 某地区1994~20xx年抄尘天气情况如下图,读懂统计图。 横轴上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使学生明白横轴上表示年份,纵轴表示沙尘的天数) (3)指导画图。 ①纵轴上每格表示多少天?1996年的13天应该怎么表示?(使学生懂得这里每格表示2天。但是这不是确定的,也可以改成每格表示1天) ②学生尝试画图,教师巡视辅导。 3、回答问题。 (1)从表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你有什么感想?(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从表中得到的信息。如近十年,每年都有沙尘暴) 20xx年沙尘暴天气最多达20天,近几年沙尘暴天气逐步增加。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算出这个地区10年中平均每年的沙尘天数。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汇报答案,说出想法。 二、小数的初步认识 1、小数的读法 教师:你们都认识这些数吗?是什么数? 2.54 0.09 4006.57 5.6 7.089 123.59 800.9 22.709 (1)请学生读出这些小数。 (2)你还知道哪些小数?说一说,让同学写一写。 2、小数大小比较。 (1)出示两组小数让学生比较大小。 ①1.02〇0.98元 0.69元〇0.7元 4分米〇3.8分米 l.2米〇 0.12米 ②四名同学身高统计表(单位:米) 姓名王凤李娟刘丽李芳 身高146150135148 (2)让学生说一说想法和比较后的'体会。 虽然学生根据小数的含义进行,但是也可以让学生明白一些简便的比较方法,比如整数部分大的,这个小数就大;整数部分小的,这个小数就小。 3、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5+4.3= 1.8+0.4= 1.1一0.4= 先计算,说一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三、课堂活动 1、练一练:课本第115页的第9、10题。 2、课内外作业:课本第117页的第5、10、11、12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复习,你进一步知道了什么?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能让学生体验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是有规律的。 2.让学生经历探索、发现规律的过程,从而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 3.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进一步发展他们的演绎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探索的过程中,找到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规律,并能抽象和概括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 情景图和例2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激趣引入 教师:老师想说的第1个数是7,第2个数是14,第3个数是21。(板书:7,14,21)你们知道我想说的第4个数是多少? 学生:28。 教师:我想说的第5个数是多少? 学生:35。 教师:你们是怎样猜到老师的想法的? 学生:老师,你报的数有规律,分别是7的1倍、2倍、3倍,我想后面的数一定是7的4倍、5倍 教师:看来,只要找到规律,就能够很快地解决问题,今天这节课就请同学们开动脑筋,一起来发现规律吧。 初步感受到找规律的重要性,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二、引导探索,发现规律 1.教学例1 (1)出示例1 的情景图,请学生观察。 教师:你从图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学生:两个小朋友在讨论装篮球的问题,小男孩说每8个篮球装一筐,小女孩问男孩16个,24个,32个,40个篮球分别装几筐。 教师:要解决小女孩提出的问题,你们准备怎么办? 学生1:列除法算式计算。 学生2:把条件和问题列成一张表会更清楚一些。 (2)填表发现规律。 ①教师:老师完全同意你们的想法。书上也给我们列出了表格,我们先来完成书上第76页的表格吧。 ②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后教师提问:观察这个表,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表中第2行的数不变。 学生2:第1行和第3行的数分别一个比一个大。 ③教师:从你们刚才的发现中,你猜测到了什么? 学生: 这3行数的变化肯定有规律。 ④教师:同学们的猜测对不对呢?下面我们以第1列3个数量为标准, 你又会有什么发现? ⑤学生以第1列为标准,举例进行比较。 教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看来,当每筐装的个数不变时,篮球的总个数和 装的筐数这两个量的变化确实有一定的规律。下面,我们根据表格列除法算式,看看你又有 什么新发现? (3)列式总结规律。 ①教师:谁来列出筐数的除法算式? 板书:88=1(筐) 168=2(筐) 248=3(筐) 教师:请同学们分小组观察以上除法算式,看看你们又能发现什么? ②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③小组汇报自己的发现。 ④引导概括规律:在除法里,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几倍,商就扩大几倍。 象的`认识过程,深切感受到探索规律的必要性。] 2.教学例2 教师:同学们通过观察表格,观察算式,找到了在除法里,除数不变,被 除数与商之间的变化规律,真能干!下面看看你能找到这些数的排列规律吗? (1)出示例2,学生按箭头指示的方向观察。 (2)教师:这些数是怎样排列的?把你的观察结果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 (3)小组交流、讨论。 教师:第1个数720,7202=360,360即为第2个数。 第2个数360,3603=120,120即为第3个数。 第3个数120,1204=30,30即为第4个数。 除数依次增加1。 三、综合训练,深化提高 1.课堂活动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评讲。 ①说说排列的规律。 ②回答:后面两个数是怎样填的? 2.课堂活动第2题 (1)独立找规律画图。 (2)说明方块的排列规律,展示画的图。 3.练习十四 (1)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写出算式、得数。 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总结 今天这节课通过仔细观察、积极动脑,发现了规律,还运用了规律,同学们真棒!希望同学 们在生活中也要注意观察事物,发现规律,做有心人。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设计说明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东、南、西、北等方位概念的掌握及面积知识的理解还是比较抽象的,需要大量的感性认识和丰富的表象积累。因此,本节复习课在教学设计上侧重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强化练习。 在教学中,对所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多种形式的训练,让学生加强理解,加深印象。再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描述方位和路线,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2.重视知识网络的建构。 在教学中,先引导学生自己整理所学知识,尝试把所学知识有层次地叙述出来,并形成结构图,然后依据结构图依次进行复习,使所学知识有条理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记忆到脑海中,不仅起到了进一步巩固知识的作用,也提高了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直尺 带有指针的圆盘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系统地整理和复习“位置与方向”和“面积”这两个单元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 ⊙复习位置与方向的相关知识 1.小组合作,自主整理。 (1)复习教材位置与方向的内容,整理相关知识,小组内交流讨论,组长做好记录。(教师参与小组讨论) (2)比一比哪个小组整理得既全面具体,又简单明了。 2.全班交流,构建知识结构。 教师倾听学生的汇报,适时引导并指名补充,同时给予评价。 (1)①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东南与西北相对,西南与东北相对。 ②清楚以谁为标准来判断位置。 ③理解位置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2)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的。 (3)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它的一端指向南方,另一端指向北方。 (4)生活中的方位知识。 ①北极星永远在北方。 ②影子与太阳的方向相对。 ③太阳早上在东方,中午在南方,傍晚在西方。 ④风向与物体倾斜的方向相反。(刮风时,树朝风向相对的方向弯,烟朝风向相对的方向飘) 3.整理完善,沟通实际。 (1)我们学过的八个方向分别是什么? (2)先指名找出教室的东方,然后找出其他的七个方向,最后说说每个方向都有什么设施。 (3)根据路线图,简单描述行走路线。 4.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109页1题。 (1)按方位说一说,小清家的周围有什么。 健身园在小清家的( );公园在小清家的( );图书馆在小清家的( );东方广场在小清家的( );学校在小清家的( );医院在小清家的( );加油站在小清家的( );饭店在小清家的( )。 (2)公园在饭店的`( ),在东方广场的( )。 小清家在图书馆的( ),在学校的( )。 医院在饭店的( ),在东方广场的( )。 饭店在公园的( ),在加油站的( )。 设计意图:提倡自主整理、合作交流的复习方式。通过让学生合作回顾知识点,讨论知识之间的联系,自主整理所学的知识并形成知识网络,经历“回顾——整理——提升”的过程,既培养了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又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意识。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除法估算 教学内容:16页例2估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进行估算,知道什么时候要估大些,什么时候要估小些。 3、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进行估算,知道什么时候要估大些,什么时候要估小些。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进行估算,知道什么时候要估大些,什么时候要估小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算。(略) 2、说出下列各数的近似值。 148≈193≈87≈896≈253≈ 二.新授: 1.出示例题2,“你有什么样的解答方法?” 2、学生说,教师一边列式24÷3≈教师问:大约是什么意思?求它们的近似值用什么方法?再问:怎样进行除法估算?学生分组讨论,再汇报。教师板书。 3、让学生多说自己的想法,但注意其完整及简洁。 4、对比两种估算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方法,只要合理都可以采用。 5、总结加强。 三.巩固练习: 做一做: 1.260÷4≈260可以看成240,也可以看成280。 2.估算练习。 四、作业:第18页6、7题。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一、旋转与平移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交流等活动,经历认识旋转、平移现象的过程。 2、结合实例,初步感知旋转、平移现象。在对物体旋转、平移运动探索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认识旋转、平移现象。 教学过程: 一、 认识旋转现象。 (一)做风车: 1、指导学生动手用正方形彩纸做风车。 2、让学生将自己亲手制作的风车玩一玩。观察风车转动的情形,说说风车转动有什么特点。学生在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使学生了解风车是绕一个点或一个轴转动的,说明风车的转动就是旋转。 (二)说一说: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可直接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二、认识平移现象。 (一)做一做: 1、在教师的带领下,师生共同操作。 2、让学生交流自己取书、推书的动作。 3、讨论: 取书、推书的动作以及书的移动有什么特点? 使学生了解书是沿一个方向做平移运动。 (二)说一说: 1、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事例,说出平移现象。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在生活中还看到过哪些平移现象。 三、练一练: 第1题: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做平移、旋转动作。 第2题:给学生充分的观察、交流空间。 第3题:先让同桌讨论,再全班交流。先让学生指出事物的运动情况,再说出哪些是平移现象,哪些是旋转现象。重点了解学生用不同的`符号表示的情况。 四、作业:课本第4页的第4题。 教学随笔: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操作活动,经历认识图形平移和在方格纸上画平移图形的过程。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在探索简单图形平移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在方格纸上移动图形(课本第5页的做一做): 1、指导学生边操作、边交流。 先让学生把纸片放在方格纸的中间位置,再把纸片向右平移5个方格,然后交流平移的过程、方法、结果。通过交流使学生了解把一个图形平移几个方格,只要看图形一条边平移的格数即可。 2、将纸片从A处向下平移到C,方法同上。重点了解学生平移的方向和位置是否正确。 3、想一想:把纸片从A处向左平移到D的位置,纸片平移了几个方格? 让学生自己平移,再说一说平移的距离。 二、试一试: 做课本第5页的试一试。 1、出示问题,让学生自己试着画,再交流。 2、鼓励学生画出其他平移后的图形。 三、练一练: 课本第6页的练一练。 第1题:师生一起边讨论,边填空。 第2题:鼓励学生探索、交流不同的平移路线。 第3题:先共同判断,再涂色。让学生说一说另一个虚线图是向右平移几个方格后得到的。 第4题:鼓励学生自己确定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并分别画出平移后的图形。交流时,让学生说出平移的方向和移动了几个格。 教学随笔: 二、除法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购书问题,经历自主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验算。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并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算法。 教学重、难点: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并进行验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二、新授: 1、出示课本第8页的题。 (1) 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 师提问:能买多少本《趣味数学》? (3) 学生列出算式后尝试解答。 (4) 交流学生的解决方法。重点使学生学习口算方法。如,把15个十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3个十,即150÷5=30;也可以这样想,因为5×30=150,所以150÷5=30。 (5)师提出:150元能买多少本《科普读物》? (6) 师生先讨论:150÷6能直接用口诀计算吗?然后共同完成竖式计算。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商“2”要写在十位上的算理。 三、议一议:怎样检验算得对不对呢? 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学过的“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式,想到检验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用商乘除数的方法可以检验除法算得对不对。 四、练一练: 第1题:弄清题意后,让学生计算。教师注意检查学生竖式的书写方法。 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重点检查学生竖式的书写情况。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自己验算的情况。 第3题:在进行练习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保护益鸟的教育。 教学随笔: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月饼装盒问题,经历自主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会进行验算。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运算的准确性和计算结果在生活中应用的现实性。 教学重点: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会进行验算。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意义,体会平均数的作用,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能计算平均数。 2、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概念。 3、在活动中,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平均数的特征,用平均数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你乘车买票吗?六岁以前买票吗?你对乘车是否买票这方面的常识了解吗?我们把1.2米这条线叫“儿童乘车免票线”。看,就是这条线,经过相关部门研究决定,六岁以下儿童乘车免票线为1.2米。你知道怎么去确定这个标准吗?调查谁?如果数据来了,有高的,有矮的,如何处理?让我们一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来解决这些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然进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体会为什么要学均数。) 二、探究新知,自主构建 (一)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上个月我校开展了保护环境,争优环保小队活动,我班成立了三个小分队:快乐队、天使队、阳光队。 1、相同数据,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代表性。 出示快乐队数据:宁宁12个,丁丁12个,冰冰12个。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要表示快乐队每个人的收集情况,用哪个数比较合适呢? 小结:快乐队每人都收集了12个矿泉水瓶。12能代表快乐队每个人的收集情况。 2、不同数据,深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出示天使队数据:小红12个,小兰14个,小丽11个,小明15个。 你看到了什么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现在,每个人收集的数量各不相同,该用哪个数据代表第二小队每人的收集情况呢?14能代表吗?12呢?(如果每人同样多就好了)怎样把他们的瓶子变成同样多? 小组合作学习,用学具摆一摆。并在组内说一说你是怎么把它们变的同样多的。 交流汇报。 学情预设: 生1:可以移动瓶子,将小红移1个给小兰,小明移2个给小亮,然后每个人就一样多了。(刚才这些同学都是通过把多的瓶子移出来,补给少的同学,让每个同学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就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少) 生2:计算的方法(14+12+11+15)÷4=13,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先把四个人的瓶子数合起来,再平均分给四个人)为什么要除以4?除以3可以吗?4表示什么。括号里的表示什么?关系式:总数量÷份数。板书:先求和再平分) 总结:其实无论是移多补少,还是先求和再平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使原来不同的数变得——同样多。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个数叫做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3、追问中理解平均数的虚拟性。 继续看天使队的收集情况:13是小红收集的数量吗?是小兰收集的数量吗?是小明收集的数量吗? 13到底是什么呢?是哪个同学收集矿泉水瓶的数量吗? 小结:13是天使队平均每人收集的数量。它代表天使队收集矿泉水瓶的`一般水平。 (设计意图:由浅入深,快乐队每人收集12个,用12代表每人的收集数量;天使队每人的数量各不相同,该用哪个数代表呢?学生体会到:都不合适,如果和快乐队一样,每人同样多就好了。通过移多补少或求和平分,用一个虚拟的13来代表。这样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让学生慢慢体会平均数良好的代表性。在追问中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虚拟性特征,以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二)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平均数的作用 出示阳光队收集矿泉水瓶统计表。阳光队一共收集了多少个?哪个小队能评为“环保小队”呢?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学情预设: 生1:快乐队收集了36个,天使队收集了52个,阳光队收集了60个,第三小队收集的多。 生2:他们人数不同,这样不公平! 生3:人数不同,应该比较平均数。怎么求阳光队的平均数呢? 学生列式:(13+11+14+10+12)÷5=12(个) 12代表什么?哪个小队能评为“环保小队”? 小结: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作比较更公平! 平均数13能代表天使队的一般水平,12能代表快乐队、阳光队的一般水平。(板书: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设计意图:人数不等,哪个队能评为“环保小队”?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在辩论中学生清楚:比总数不公平,而平均数能代表每队收集的一般水平,所以用平均数作比较更公平。从而加深对平均数作用的理解。) (三)思考交流,理解平均数的敏感性 如果阳光小队的王林收集的瓶子变多了或变少了,平均数会怎样呢?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平均数就是这么敏感!这组数据中任何一个数发生变化,都能引起平均数的变化。 结合平均数观察表格,平均数处于什么位置呢? 平均数正如你们所说,可以代表一组数的一般水平,而且知道平均数在值和最小值之间,相信大家对平均数有了一定的认识。 (四)首尾呼应,引起共鸣。 相关部门是怎么确定这个儿童乘车免票线的呢?和你们想的一样,相关部门就是参照了平均身高确定免票线的。据统计:6岁男童平均身高119.3厘米,6岁女童平均身高118.7厘米。 看来,平均数的作用真不小,连确定免票线的高度都可以参照它。 (五)联系生活,体会平均数的用途。 生活中在哪儿用到过平均数呢?出示平均数资料。如果学校订做校服,用平均身高订做可以吗?平均数的用途很广泛,可是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三、应用拓展,巩固提高 1、小明家每人每天月平均用水量是多少? 在严重缺水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量约为3千克,你知道3千克的水有多少吗? 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一则信息。 请选择正确答案。(2)第(1)式和第(3)式分别求的是什么呢? 小刚家平均每人每天用水88千克,严重缺水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3千克,比较这两个数据,你有什么感受? 2、小明会遇到危险吗? 游泳池平均水深只有120厘米,小明身高130厘米,小明站在游泳池里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四、回顾反思,结束全课 谈谈你对这节课的收获,把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说一说。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一、班级分析 本学年共有72人,其中男生38人,女生34人,从上学期考试成绩分析,学生的基础知识口算、笔算、验算、及脱试计算较好。但粗心大意的还比较多,灵活性不够,应用能力不够强,但总的来说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比较感兴趣。也有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不能及时完成作业,对于学习数学有一定困难,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强化培养他们的学习数学的能力,以提升成绩。 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统计表、位置与方向、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年、月、日、小数的初步认识 教材的编写特点 1、数与计算方面的 本册安排的数学与计算方面的内容主要有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三个单元。 2、空间与图形方面的 本册教材安排的空间与图形方面的内容主要有“位置与方向” “面积”两个单元 3、量的计量方面的 本册教材进一步扩大了计量的知识范围。除了面积单位的认识外,还安排了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 4、统计知识方面的 在这一册中教材一方面注意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的统计知识。 5、实践方面的 安排了年历制作教学实践活动。 三、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是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2、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3、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会读写小数 4、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八个方向。 5、认识面积的含义 6、认识时间年、月、日,明白它们之间的关系。 7、明白不同形式的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明白平均数的含义。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位置与方向、年、月、日、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难点:位置的确认、计算的算法、时间的计算。 五、教学措施 1、转变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注重知识产生、形式的,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 2、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一起摆摆、拼拼、说说,让学生畅所预言,互相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3、认真及时的纪录教学后的感受和感悟, 六、课时安排 略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一、情境激趣,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在欢庆节日的时候,我们总喜欢挂上气球,渲染出浓浓的节日气氛,今天,我们来进行一次吹气球比赛,怎么样? 生:好! 师:一、二组作一队,三、四组作一队,你们商量起个名字吧。 一、二组:我们叫希望队。 三、四组:我们叫英雄队。 师:怎么比呢? 生:两队同学都来吹,在规定的时间里,哪队吹的气球多,哪队就获胜。 师:可老师没带那么多气球来,怎么办? 生:每队选几个代表吧。 师:各选几人? 生:选两人。 师:好,各队再派两个人拿好他们吹的气球,时间为一分钟。比赛结果:希望队:4个6个。英雄队:5个3个,希望队(欢呼起来):我们赢了。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胜负的? 生:比总数,希望队共有10个,而英雄队一共只有8个。 师:还有别的比较办法吗? 生:从希望队的6个里拿出1个,将4个补齐5个,就正好与英雄队的5个相等,而希望队剩下的5个比英雄队剩下的3个多,所以希望队赢了。 师:你真了不起!想出了移多补少的办法。现在我正式宣布:希望队获得冠军。(希望队非常得意,齐说一声“ye”,英雄队有些不甘心。) 师:看英雄队的'小华跃跃欲试的样子,就让他也来参加吹气球吧。比赛再次开始。 师:算出结果。 生:希望队共有10个,英雄队共有12个。师(热情洋溢地)宣布:英雄队获得冠军。(英雄队欢呼起来。) 希望队(=地说):不行,不行,他们队多一个人,我们队也要加一个人。 师:看来人数不相等,用比总数的方法来决定胜负是不公平的,那么怎样比较才公平呢? 生:我们队也多加人。 师:不增加人,有什么好办法吗?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生:把希望队两个人吹的气球总数除以2,把英雄队3个人吹的气球总数除以3,再进行比较。 师:为什么? 生:这实际上是求出各队平均每人吹的气球数。 师:能列出算式吗? 生:10÷2=5(个)12÷3=4(个)。 师:哪队赢了?能说出理由吗? 生:希望队。因为希望队平均每人有5个气球,而英雄队平均每人只有4个气球,所以说希望队赢。 师:英雄队虽然输了,但也不要气馁,你们课后还可以再比。 师:希望队中“5个”气球是谁吹的? 生:谁的也不是,“5个”表示平均每人吹的气球数。 师:这队中最多的是几个?最少的又是几个?5个与它们相比怎么样? 生:最多的是6个,最少的是4个,5个大于4个,小于6个。 师:可见,“5个”表示的既不是希望队的水平,也不是最低水平,而是表示处在这个和最低之间的一个平均水平,咱们就把表示平均水平的这个数叫做平均数。学生归纳求平均数的方法,即:总数÷份数=平均数。 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求出小组的平均年龄。 (1)各组同学将自己的年龄填入教师发的表格,求出小组的平均年龄。 (2)请各小组汇报,比较出年龄组和最低年龄组,估算出全班平均年龄。 2、情境判断。 (1)江宁一组的平均年龄是10岁,所以江宁一定是10岁。 (2)小青的年龄是全班最小的,所以他的年龄一定小于他们组的平均年龄。 (3)张俊一组的平均年龄是9岁,小禹一组的平均年龄是8岁,所以张俊的年龄一定大于小禹。 四、联系实际,拓展深化。 1、尝试练习。 师: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家里拥有的家用电器的件数,请各组同学记在分发的统计表上,并算出每组家庭平均拥有的家用电器数。 师:这是第三组同学家拥有的家用电器情况统计表,请同学们算一下,他们组平均每户家庭拥有几件家用电器。 师:从第三组中平均每户家庭拥有的家用电器件数,你想到了什么? 生:家用电器进入千家万户,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 生:人们拥有的家用电器越来越多,耗电量也越来越大,我们要节约用电。 师:你们的想法真好,家用电器为我们带来了方便,但也消耗了大量的电力资源,节约用电要从我做起。 2、灵活求平均数。 师:同学们,我想请我们班的歌手——方瑞为大家高歌一曲,你们现场打分,满分是10分,每一组亮一个分。 师:现在有8个分,你们认为哪个分最合适呢? 生:要计算平均分。师说明在实际生活中,为了反映真实水平,有时计算平均分要去掉一个分和一个最低分,再算平均分。 生:去掉一个分10分和一个最低分7分,列式计算是:(10+10+8+9+8+9)÷4。 师:方弯池塘平均水深110厘米,咱们班的小飞身高135厘米,不会游泳,如果他去那里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 生:我认为小飞能去游泳,因为小飞身高135厘米,而湖水深度只有110厘米。 生:我认为小飞不能去游泳,因为湖水的平均深度是110厘米,最深处可能大于135厘米,所以小飞去游泳有危险。 五、总结评价、自布作业。 师: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或遗憾?你准备给自己布置什么样的作业? 生:我学会了什么是平均数,如何求平均数。 生:令我遗憾的是:生活中还有许多求平均数的问题,这节课没有做,课后我要去做一样。 生:我要求出我前几个单元的数学平 生:我要求出我们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一、年级现状分析: 三年级共有51名学生,其中男生28人,女生33人。同学们基本上对学习和常规等各方面的习惯转入正规。但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家长的文化水平、道德素质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还有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较差,大部分学生在课堂只停留在认真、专心听,缺少主动参与的意识和习惯,一部分学生上课纪律松懈,喜欢随意讲话,作业不肯及时完成,喜欢拖拉作业。 所以本学期针对这些特点,在数学课要不但上的内容丰富多采,形式多样,富有吸引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身在其中,才能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此本学期计划特定如下: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 1、口算方面:会口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商是整百数或整十数)、比较容易的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比较容易的两位数乘整十数。 2、笔算方面:能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包括商中间、末尾有0的情况)、两位数乘两位数(包括列比较简便的竖式计算两位数乘整十数),能笔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3、估算方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估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大约是多少。能说出估计的过程与方法。 4、初步理解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初步理解几分米是十分之几米、几角是十分之几元。 5、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能读写一位小数和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 6、认识年、月、日,能区分大月、小月,能判断平年、闰年,能计算一个季度、半年、全年的天数。 7、结合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能选用适宜的面积单位估计、测量、表达图形的面积。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计算或估计有关的面积。知道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8、结合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平均数(限结果是整数)。会用平均数描述一组数据的状况。会用平均数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数学内容,利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自己身边的实际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2、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索获得数学知识,初步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通过教科书里“你知道吗”栏目及其他渠道了解更多的有关数学的知识,体会数学是人类在长期生活和劳动中逐渐形成的方法、理论,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体会数学与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息息相关。 4、在教师的具体指导和组织下,能够实事求事地批评自己、评价他人。 三、数学思考方面 1、经历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小数的过程,学习用数描述、表达现实世界中的现象,发展数感。 2、经历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与估算方法,以及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与推理的能力。 3、应用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发展抽象思维。 4、在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进行观察、实验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 5、在研究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以及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体的过程中,发展统计观念。 6、培养学生初步具有清晰地表达自己思考过程的能力。 四、解决问题方面 1、能应用在本册教科书里学到的运算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在理解面积含义及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主动解决一些有关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学会根据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到现实生活中收集和整理数据,能解决一些与平均数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据的重要性,增强统计观念。 3、增加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能主动与同学共同进行学习活动,积极与同学交流自己在解决问题时的思考与所选用的方法。 4、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经常反思自己的学习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能利用估计,判断解决问题结果的合理性。 五、采取措施: 1、创设一个自由、开放、安全的学习氛围,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点击,学生的创新火花。 2、课堂上引入开放性的例题,使学生在探索中促进发散和求异思维的发展。 3、改革课堂教学的空间组织形式,采用问题式教学与小组合作交流等形式来揭示知识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问题与合作交流中学会互相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流能力。 4、创设问题情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5、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加拓展练习,课堂上准备一些不同层次的练习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发挥他们的潜力。 六、奋斗目标 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从实际生活和现实情境中收集信息、组合信息,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从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2、在教师指导下,初步学习反思和评价。 3、在教师的鼓励和指导下,能积极地参加观察、操作、探索、交流等数学活动,对与数学有关的身边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感兴趣,有学好数学的愿望。 4、在教师和同学的鼓励帮助下,能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初步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培养学好数学的愿望。 5、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习有条理地思考,把握数量之间的关系,培养合情推理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堂上应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本教案首先创设了学生感兴趣的情境,然后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空间,让学生根据情境中的信息自主提出问题,并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探究解题方法,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为较好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奠定了基础。 2.鼓励算法多样化。 《数学课程标准》把“鼓励算法多样化”作为第一学段的教学建议之一,但多样化之后的重要环节是“重视算法的优化”,因此,本教案让学生在交流、比较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口算过程,在倾听他人的想法的过程中发现最优方法,这样设计有利于学生理解算理,完善并掌握算法,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课件出示) 师:同学们,你们爱吃水果吗?(爱吃) 师:看,老师这里有三种水果,分别是草莓、橙子和苹果,在水果盛装的过程中还有好多学问呢,你们想了解吗?(想) 2.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习了一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那么两位数乘一位数,整十、整百数,几百几十数又该如何口算呢?今天我们就进一步来学习口算乘法。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重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于是在上课开始,以同学们爱吃的`水果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在学生兴奋的状态下导入新课。 ⊙开放探究,得出结论 一、教学例1。 1.观察情境图,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例1情境图。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找出图中提供的数学信息。(每筐装15盒草莓,一位阿姨买3筐) (2)鼓励学生根据图中所提供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组织学生组内交流,发表自己的想法) (3)引出例题中的问题:3筐草莓有多少盒? 2.探究口算方法,明确算理。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并列式。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15×3) (2)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这样列式的理由。 (因为每筐装15盒草莓,一位阿姨买3筐,就是买3个15盒草莓,也就是求3个15是多少,所以列式为15×3) (3)讨论、交流15×3的口算方法。 [把每筐草莓分成2份,一份是10盒,另一份是5盒,买3筐就是买3个10盒和3个5盒,先算3个10盒是10×3=30(盒),再算3个5盒是5×3=15(盒),最后把两次口算的结果加起来,30+15=45(盒)] 3.拓展延伸。 (1)出示题目:150×3=? (2)思考口算方法,汇报交流。 (口算150×3时,先算15×3=45,再在45的末尾添上一个0) (3)观察、对比,交流算式的不同之处。 (15×3与150×3进行比较,是把第一个乘数15扩大到原来的10倍,第二个乘数没有变化)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教学目标: 1、结合“货比三家”的具体情境,经历比较小数大小以及与同伴交流的过程。 2、体验比较小数大小的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发展数感。 3、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准确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学会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能正确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1、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2、小数大小比较的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课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喜欢逛商店吗?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逛商店。我们先到食品店去逛一逛。在逛的同时别忘了记一记你所看到的食品的价格。(课件播放视频) 师:你记住了哪些食品的价格? (学生根据自己的记忆来回答,以此来复习小数的读法。) 2、接下来我们到文具店去逛一逛。咦!这儿有三个文具店。这三个文具店分别叫“奇奇文具店”“丁丁文具店” “豆豆文具店”,我们挨个进去瞧瞧。(课件3出示三幅图) (让学生扮演售货员,对三家文具店的商品的.价钱进行介绍。) 二、探究新知 1、探索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1)师:新学期到了,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准备买一个铅笔盒,请同学们帮他拿拿主意,他到哪家文具店买便宜些呢? 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2)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让学生分析自己的看法。 (3)问:怎样比较4.9元与5.1元的大小呢?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比一比哪一个小组的同学想出的办法最多。 (4)小组讨论。 (5)全班交流。只要合理都予以肯定。(师完成板书:4.9元<5.1元) 2、小结: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关于比较小数大小的办法,真了不起。 3、我们的好友笑笑也还准备到这三家店里买些学习用品,你猜猜她可能会买什么?应该到哪家去买? (1)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并提出问题。 (可能会买尺子,彩笔,书包,橡皮) ①“去哪家文具店买书包便宜?” (个别学生汇报,全班交流。师板书:8.2元<8.5元) ②“去哪家文具店买橡皮便宜?” 板书: 2.63元2.36元2.65元 先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先进行两个小数的大小比较,再进行三个小数的大小比较,最后得出: 2.36元<2.63元<2.65元 4、小结: 先观察这几组小数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两个小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先比较整数部分(元),整数部分大这个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元)相同,再比较小数部分(角),以此类推。 三、新知应用 1、(第4页的第1题)淘气和笑笑买完文具,他们俩清点了自己的钱包,发现都还剩有很多钱。这是淘气剩下的,这是笑笑剩下的。(课件出示图片) 说一说他们各自剩有几元钱?谁剩的钱多?并说一说你是怎么判断的。 2、(第4页的第2题)智慧老人看见同学们表现这么棒,也想来考考大家。 (1)学生独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小数大小的比较,并把结果填在课本上。 (2)班内反馈时请学生分别说出答案和自己判断的过程,让其他学生进行判断,并补充不同的判断方法。重点处理3.50元和3.5元的大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对不同的想法进行比较,总结出两个数是相等的。 3、(练一练第2题)淘气和笑笑买完文具,走在回家的路上,看到路旁有三个新开的百货商店。(课件出示第2题图) (1)让学生仔细观察情景图,然后读出各种商品的价格,并用几元几角几分进行口头表达。 (2)解决“到哪个商店买毛巾便宜?” (3)如果要买牙刷,到哪个商店买便宜?如果买牙膏呢? 四、总结提升: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又增添了许多智慧。我们在买东西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多到几家商店看看,在商品质量相同的情况下,我们要选择价格较低的商品。这就叫“货比三家知好坏,价问三处知贵贱。”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