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 |
范文 |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 篇1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写王戎七岁时和小朋友看到路边有果实累累的李树,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去摘,只有王戎没有摘并告诉他们李子是苦的故事。告诉我们遇到事情要多想,多思考,不能盲目的跟从的道理。 学情分析: 小学生刚接触文言文,对于文言的停顿、断句无意识,不能读出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所以在学生读准字音的前提下,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范读,学生模仿,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教学建议: 教师可范读课文,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出韵律和节奏,指导学生结合注释,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学习课文,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先让学生借助译文与原文对照阅读,粗知原文大意。教师再抓住文言文中几个关键的知识点予以引导点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王戎善于观察、缜密思考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用现代文翻译全文、背诵全文。 难点 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搜集视频《聪明的王戎》。 学生:了解《世说新语》。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1、看一看:老师知道大家非常喜欢看动画片,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个古代少年的故事,好吗?(观看视频《聪明的王戎》) 2、讲一讲:刚才同学们看得真认真呀!谁来讲一讲你刚才看到的故事?(指名复述故事) 3、过渡:你的故事讲得真好!这个故事讲的就是南朝文学家刘义庆写的《世说新语》中的《王戎不取道旁李》。(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确,读出节奏 1、自由读,看看有没有不认识的字,试试能否读正确。 2、检查几个字词的朗读: 王戎诸小儿多子折枝取之,信然 3、读小古文不仅要读好,更重要的`是能读出节奏。一句话中该如何停顿呢?自由读,试一试。 4、指名读,其余生认真听,说说停顿准确的地方。 5、教师出示划分好节奏的课文,学生练读。 6、齐读。 三、精读课文,读明白,读出韵味 1、简要说说王戎做了什么智慧之举。 2、逐句朗读,理解。 (1)师出示第一句,指名读。 A、理解:尝(曾经)诸(众多) B、感悟古文的简洁。(“诸位同学”,可以是“诸生”就解决了,那么“诸位老师”怎么说?) C、出示: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________。(学生尝试填空) D、练读,体会王戎和孩子们自由自在玩耍的快乐。 (2)出示第二句。 A、自由读,说说他们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 B、这是一棵怎样的李树?学生尝试描述李树的样子,在描述中领会“多子折枝”的意思。 C、理解“竞走”,诸小儿竞走取之时心理是怎么想的?怎样读好这句话?(学生说,练读) D、王戎也跑过去了吗?理解“唯戎不动”。 E、王戎静静地站在那里看,小朋友对此有什么看法呢?(交流看法) (3)出示第三句。 A、指名读。你若在场,会怎么问王戎呢?(先用现代文说,而后尝试用小古文的方式来表达) B、指名读王戎的回答,读出他判断的那份笃定:此必苦李! C、思考:王戎是随便猜的吗?请你说说他是如何推断的。 D、评价一下你心目中的少年王戎。 (4)出示第四句。 A、小伙伴们开始信不信王戎的话?后来为什么又信了呢? B、你若在场,会怎样称赞王戎?(先用现代文说,而后尝试用小古文的方式来表达)鼓励多种表达。 四、通读,检测 1、有滋有味地朗读这则小古文,比赛读。 2、小检测。 古文语言很简洁,在不影响意思的前提下,文中往往会省略一些词语。请你看看下列句中都省略了什么。 (1)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2)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3)取之,信然。 五、背一背 1、自己试背短文。 2、指名背短文。 3、齐背短文。 六、剧本表演 下面我们一起来演一演这个故事。 四人一组, 一人演王戎, 其他人演小伙伴。 七、拓展延伸 1、《世说新语》,是南朝文学家刘义庆写的,它在古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书中有许多小故事,历经千年,依然鲜活生动。“孔融让梨”“王戎识李”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小故事。 2、同学们还想了解更多的小故事吗?请同学们和家长们在网上搜集更多的《世说新语》的故事或视频,感受经典文学的魅力。 板书设计: 王戎不取道旁李 唯戎不动 善于观察、缜密思考 教学反思: 刚开始上这一课时,我也知道要想让学生顺利地接受小古文,读准读通读懂,就是个门槛,孩子们跨过这个门槛就能进入古文的境界,跨不过就进入不了。可是我在处理读这一环节时,方法太单一,形式太枯燥乏味,不管我怎么强调读得重要性,学生也不太买账。在同学的启发下,我懂得读要根据孩子的特点设计要有层次,还要把读得方式处理得轻松而且巧妙一些。比如,让学生自读后再由同学间互相纠正,或者由读得好的同学带大家读,老师引读,同学间比赛读,老师和同学比赛读,打着拍子读,模仿古人摇头晃脑地读等各种各样的方式。除了方式要多样,还要注意朗读方法的教授、停顿,比如重音等,学生掌握了方法才能有成功的信心,才能越读越有趣。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 篇2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戎、诸、竞”3个生字,会写“戎、诸、竞、唯”4个字,理解文言词汇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划分文言文节奏。了解故事情节, 3、体会王戎善于观察分析,不盲从的优秀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流利朗读这篇文言文,能够理解文中大意。 教学难点:学习王戎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分析的品质。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谈话法,多媒体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谈话导入:(展示多媒体)同学们你们看,这有颗硕果累累的李树,你们想不想摘几个吃啊?但有一个小朋友并没有去吃,你们说这是为什么呢?(板书:王戎不取道旁李)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根据书上注音及工具书,认读本课生字词。 2、播放范读音频,引导学生进行文言文朗读,学会文言文的朗读方式,停顿特点。 3、品读课文,对照注释阅读课文,疏通文意。简单了解文中思路。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简要说说王戎做了什么事。(板书:王戎) 明确: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树上果实累累,压得树枝都弯下去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奔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板书:道旁李树、唯戎不动、此必苦李) 2、王戎为什么事先就知道李子是苦的? 明确:因为在路边,如果是甜的,早就被别人摘光了。 3、小组讨论,从中可以体现出王戎怎样的品质? 明确:他善于观察,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善于思考和分析,从观察到的现象中思考路边的李子无人摘的原因,进行分析、推断,得出正确的结论。他是一个聪明、机智、善于动脑的孩子。 4、这件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同学们应该怎么做? 明确:文章最后讲“取之信然”说明他的推理是正确的,我们应该学习王戎的品质,他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理智的推理判断。(板书:善于观察、思考、分析) (四)拓展延伸 本篇课文出自《世说新语》,是南朝文学家刘义庆写的,它在古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书中有许多小故事,历经千年,依然鲜活生动。“孔融让梨”“王戎识李”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小故事。 (五)小结作业 搜索《世说新语》的其他小故事,并在下节课前给大家分享一下。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着重引导学生对本文文言文的内容进行理解,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学会读懂并理解文言文中的大意,教会学生向王戎学习,学会细心去观察,我从课文的整体大意来划分,让学生在理解其意思后,反复的进行朗读,从而使学生对于文言文有一个更加深入的理解。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