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观潮》教学设计 |
范文 | 关于《观潮》教学设计范文(通用7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观潮》教学设计范文(通用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观潮》教学设计1教材理解 《观潮》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记叙了观赏钱塘江大潮时所见所闻的景象,说明它确实是“天下奇观”。课文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记叙的,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潮水的壮观景象;从声音和样子两方面写出了潮水的宏伟气势。阅读这篇课文可以使学生了解钱塘江的有关情况,激发热爱自然,探索奥秘的情趣。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设计理念 学生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第一课时。可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是第一课时扫除生字新词,读懂读通课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在第二课时上。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往往是第一课时“逛西湖”,第二课时“打老虎”;从学生的兴趣看,实际上是错过了学习课文的最佳时机。因此如何优化第一课时的教学,提高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很值得研究。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教学中我将这一段作为教学的重点,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以读为本,紧抓“奇”进行教学,初读感知奇,品味探究“奇”,美读感悟“奇”。 学情简介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知识面不宽,对文中所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很难想象出画面,教师必须指导感情朗读并借助电教媒体等辅助教学。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3、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通过品味重点词句段,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留心周围事物,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及阅读感受钱塘潮之“奇”,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能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 教学方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朗读法进行教学。我将远程教育资源:图片、影像等有机地融合到多媒体课件中,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寓情其中,从而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为学生提供了直观、动态、形象的影视文件,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为学生自读、自悟文章内容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为了上好这一堂课,我在远程教育资源网上查找了和课文有关的图片和录象资料,制作了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搜集反映钱塘江大潮的文章和图片,以便对大潮有初步了解。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潮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大家去看过吗?(没有)很遗憾老师也没能亲眼所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壮观的景象。 二、出示课题,探究“奇”意: 1、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1课观潮,(师相机板书课题)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 (通过预习学生自然就可以回答出:钱塘江大潮) 2、师介绍:钱塘江在我们祖国的浙江省,远离我们可爱的家乡--秦皇岛有好几千里。如果说秦皇岛的北戴河风景区举世闻名,那么浙江的钱塘江大潮就可称为“天下奇观”了。(师板书:天下奇观) 3、师引发问题:“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给学生独立思考空间,之后可以提醒学生借助字典解决。) 4、多指名回答后明确:“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进一步引导说出“天下奇观”的涵义,即:天底下或世界上奇异的景象。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奇”: 1、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 2、老师发现大家都有些迫不及待了,那就赶快打开课文读一读吧!阅读提示: A、把字音读准确,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B、认真的读课文,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 刚才教室里可真是书生琅琅,大家读得都那么认真又那么好,现在谁愿意展示一下你自己,我们开火车读一读,注意一定要认真听哦,老师随时会有可能叫到你! 3、开火车读课文,教师利用这个过程纠正学生读不准的字音。 4、刚才看到大家火车开得那么好,老师真为你们骄傲!现在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把课文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5、指名回答后明确:作者先写潮来之前,再写潮来之时,最后写潮过之后。 四、精读课文,品味探究“奇”: 1、师: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那么你认为“天下奇观”到底奇在哪里呢?边默读课文边用--画出你最能感受到大潮“奇特”的词句。读一读这些词句,说一说体会。 (小组交流、班内汇报)预设: ①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读得不错。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越来越 (引导生回答出读书时的感受,教师相机板书:“一条白线”,进而引导学生读出这种感受,之后班内齐读) ②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师: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多么壮观!一丈是3.3米,两丈多高,相当于我们三、四层楼那么高,三四层楼那么高的浪横贯整个江面,直扑过来,那将是怎样的一幅画面,来,把它的壮观读出来!(学生自由练读之后分组比赛读,然后齐读) ③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喜欢这句的举手。(学生全体举手) 师:(教师也举手)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多精彩的语句呀!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声音如同山崩地裂。(教师板书: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我们在下边也再准备一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读得更棒,看谁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指名学生个别赛读,教师加以鼓励,并与学生一起为朗读进步者、优秀者鼓掌。) 师:你们读得真不错,能让我试试吗 (学生高兴地点头叫好。教师朗读这一句。学生热烈的掌声响起。师:谢谢鼓励,该你们齐读了,让我为你们喝彩,行吗(引导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④我特别喜欢这句。“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师:闷雷滚动的声音是什么样儿的谁来学学看。(鼓励引导学生学学这种声音:轰隆隆隆) 师表扬:还学得真像,雷的声音比较的沉闷,我们一起学学看。(师生一齐模拟:轰隆隆) 师进一步引导这声音作者用哪个词来的?(闷雷滚动)(教师相机板书:闷雷滚动) 师: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形象啊!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学生齐读) 师:读得真好,再来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学生闭眼齐背) ⑤我特别喜欢这一句。“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师:人群又沸腾起来。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怎么沸腾的?咱们来演演看,好吗? 师:准备,开始! (学生:跳着,叫着,挥舞着手,有的喊:“噢!”有的喊:“快看,潮来啦!”) 师:沸腾了!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学生很快就能说出:人声鼎沸。) 师:来,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学生一起读) 2、刚才通过朗读,我们已初步感受到了潮来时的雄伟壮观,可是却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现在请大家认真听老师读一段话,看看谁有本事能听出文中是用哪几个词把潮来时的顺序写清楚的? ①师读:(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括号中的词语教师在读时,故意有意识地加以强调。) (课件出示)请学生动笔做: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向我们移来,()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经过个人独立思考后班内交流: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情景的?(由远到近) 一起再读读这段文字。 ②师:刚才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已经想象出了潮来时的画面,那么,潮来时,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观看录像。 (录像播放潮来时的壮观画面。) ③录像是老师的一个朋友拍的,他普通话不好,想请同学们帮忙配一下音,行吗?配音的时候最好能激情洋溢地朗诵出来,行吗? 学生自由练习背诵,之后教师鼓励能背诵的起立!(学生全体起立)师:真有信心!给你们配上录像好吗(生兴奋地点头) 师:配着录像,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对钱塘江大潮的无限赞叹之情来背诵这些描写潮水的精彩语句。 生:(有感情地看录像背诵) 师: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3、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①潮来时的钱塘江真可谓“天下奇观”!那么潮来之后呢?现在大家再认真的把课文默读一遍,看看你又会有哪些新的发现?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指名回答:我觉得大潮过后的景象也可以称为奇观,因为: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就是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②教师适时点拨感悟:“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 ③教师提问:“恢复”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引发学生联系前文) ④引导再次激情朗读这一部分。 4、品读“潮来前”的“奇”。 ①过渡:的确,钱塘江大潮未出现时,江面是很平静的。当然,平时的钱塘江就挺美的,也能看到大潮。只不过,在“观潮日”这一天,我们所看到的大潮更令人神往与期待,于是在江潮来之前,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翘首期盼。 ②引导生读潮来前句子,体会潮来前江面景象及大堤上人们的期盼。(教师相机板书:风平浪静人山人海) ③引导生读:带着这种心情好好读读这些句子。(舒缓而又神秘、盼望的语气。) 5、回归整体,美读感悟“奇”。 教师激情:刚才我们仿佛追随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赏了一次大潮,钱塘江大潮!它的壮丽、它的雄奇,令我们叹为观止,使我们深深折服!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名不虚传!让我们再次投入地捧起书读好课文,回味“观潮”中的这美、这壮、这奇吧! (学生再次有感情朗读课文) 五、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小游戏,积累词汇。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想!)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猜词!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学生肯定跃跃欲试) 材料: A、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 人声鼎沸。 B、风和浪都很平静--风平浪静 C、形容水面辽阔,远处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水天相接 D、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齐头并进 E、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很响很响。 山崩地裂 F、形容气势很大-- (该词学生若一时说不出,有个别学生答“白浪翻滚”,师提示“浩浩荡荡”) 游戏同时教师顺势出示课件中词语 师:谁来当小老师,带着大家把这些词语读一遍。(学生纷纷举手) 2、运用词汇,学以致用。 师: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光积累了,你们会不会用了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老师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更清楚通顺呢? 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一浪一浪()。湖水声犹如(),海堤上尽管(),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 (教师鼓励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发言。)预设: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平浪静)。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像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一浪一浪(像千万匹白色战马)。潮水声犹如(山崩地裂),海堤上尽管(人山人海),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很远)的地方。 (师生共同评价,班内交流,纠正得出意见一致的标准答案。) 课件出示:填入答案后的这段话。教师引导每个人再练习说这段话。 (学生自由说这段话,进行巩固) 师: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我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并积累了好些语句,还学着用了用。你们学得真棒! 六、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板书设计 21、观潮 潮来前:风平浪静、人山人海 天下奇观潮来时:闷雷滚动、一条白线、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潮去时: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教学反思 《观潮》一课是小学语文四年级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一篇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培养留心周围事物习惯的好教材。(一)、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教师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整堂课中,教师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自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并且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 (二)、整堂课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的训练和指导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课堂中教师就是应该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并且帮助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熟读自然就能成诵。好的语句读熟了,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一下记忆,可以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很有必要,也很值得提倡。 (三)、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注意创设情境,给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 学过的词语句子让学生用一用,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小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极有意义。在这堂课的'最后,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部分词语、句子的练习,因为难度不高,所以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词句,各种层次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水平填写出词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所以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特别高。学过的词句理解了,再试着运用运用,有利于促进课文语言的内化。这样的练习在语文课中应该大力提倡。 (四)、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采用了录像手段,第一次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第二次让学生边看录像边背诵,既帮助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教师还多次使用了实物投影,打出了学生喜欢的句号指导朗读,打出学生书面练习的结果加以评点,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实实在在的作用。 《观潮》教学设计2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笼罩、薄雾、若隐若现”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边读书边想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与想象。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 教学难点:理解潮来时的描写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式,培养留心事物的习惯。 二、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激发求知欲: 步骤:播放潮水音频,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聆听,询问:你们听到什么声音了?说说你们有什么感受?那在作者的眼里,钱塘江大潮又是怎样的呢? 形式:歌曲、音频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A.自主探究:默读、轻读 (1)字词:读正确、通顺,弄清词义。 (2)内容: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 (3)情感:画出喜欢的句子,记录你的感受 B.检查反馈 字词关: (1)引导思考:多义字:“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自主发言,字典验证。 (2)鼓励发现:易错字音、字形,总结记忆方法。 (3)四字词语:结合图片,理解——人山人海、人声鼎沸、风平浪静。 (4)朗读练习:同桌互读,朗读竞赛 内容关: (1)引导观察:快速浏览或默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总结交流:总(天下奇观)——分(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初步交流: 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目的】初步感受钱塘江大潮,了解学生的感受能力与兴趣所在。 3、再读课文,质疑问难 潮来前 (1)默读思考:作者在这一段交代了什么?主要描写了什么? (2)发表感受:你觉得平静的江面怎么样?怎么感受到的? 结合图片,理解关键词”横卧” 联系实际,体会“若隐若现” (3)除了涨潮前的江面,还有什么景象? 潮来时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1)“隆隆的响声”是什么样儿的,谁来学学看?(轰隆隆... ...) (2)这声音作者用哪个词来写的?(闷雷滚动) (3)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么形象啊!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学生齐读) (4)想象:再来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学生闭眼齐背)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1)白线是什么样子的?结合图片看一看。 (2)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怎么沸腾的? (3)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 (4)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齐读)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1)解释:一丈是3.3米,两张多高是多少啊? (2)类比:相当于我们三、四层楼那么高。 (3)想象:三四层楼那么高的浪横贯整个江面,直扑过来,那将是怎样的一副画面,来,把它的壮观读出来。 (4)学生自由练读之后分组比赛读,然后齐读。 那浪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对比: (1)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战马飞奔而来。 (2)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3)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潮来后 方式:仿照上一环节,小组合作讨论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提下,江水已经涨了六七米高了。 对比前后,感受余波 (1)、江面是立刻恢复平静了吗?怎么看出来的? (理解“风号浪吼”、“涨”等词义。体会形、声之变化) (2)、潮来后与潮来前的平静一样吗? (3)、质疑:人群又有什么变化?(缺少) (4)、想象:这时候观看的人会是什么样? 4、品读课文,体会手法 (1)为什么作者能写得这么雄伟奇特呢?你发现了什么? (2)寻找比喻句,感悟用法之妙。 5、巩固小结 记者采访,总结抒情:四人一组小组讨论、演练,派代表发言,问:能描述下当时的场景吗?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 6、课上拓展 (1)、配乐练笔,描绘变化 在时而奔腾咆哮、时而温婉低语的音乐声中,指导学生:仿写描写景物具体的一个片段,或书写自己的情感的一段话。 (2)、口语表达,揭示原因 阅读资料袋,(以潮水第一人称)做讲解 7、课下延伸 (1)识字写字:配图制作成书签,或贴图完成游记表。 (2)口语交际:说说假期游览的风景名胜并写下自己的感受,特别注意在游览欣赏过程中的联想和想象。 《观潮》教学设计3一、指导思想: 《观潮》(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十三课)是一篇描写祖国壮丽河山的文章。本课的设计旨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观看录像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感受祖国河山的壮丽,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习惯。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三、教学重点: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时”的描写。 四、教学准备:自制课件、录像机、鹏博士教学软件、液晶投影仪、大屏幕、录像带、多媒体电子教室。 五、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13课《观潮》。(齐读课题)教师提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潮呢?(板书:钱塘江潮) 教师介绍:钱塘江是浙江省最长的一条河流,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解释“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有什么不同)。 (二)汇报交流 1.请同学们谈一谈通过预习对这“天下奇观”有何初步的了解? 2.请同学们打开书,看看课本,说说预习时你是怎样给课文分段的?能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分吗?(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 (三)放录像(潮来时一段)。初步感知“天下奇观”的壮丽与雄奇。 1.过渡:钱塘江大潮气势非凡,那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让人惊心动魄。难怪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日,在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汇集了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外游客,他们争先恐后地早早赶到,盼望一度钱塘江大潮的风采。同学们,你们见过那种景象吗?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老师这里有一段录像,请同学们戴上耳机,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来初步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2.学生谈看录像后的感受。 (四)理解课文内容 过渡:刚才我们在录像上看到的景象书上也有,同学们看看是哪一段? (学生通过看书找出是3、4自然段) 1.学生自读3、4自然段。划出能写出潮来时气势的语句,把不明白的问题用问号标出,对特别喜欢的句子就努力读精彩些。 2.学生质疑。(根据学生的提问随即板书关键词语) (1)教师通过视听教学帮助学生解疑。 课件出示:①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a.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b.怎么会出现“一条白线”?看到白线人们怎样沸腾的,学学看,就这种场面可以用文中的哪个词来形容? c.齐读这句话,读出那种沸腾的场面。 ②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a.怎么会形成“白色城墙”呢? 因为大潮由远而近,远看像白线的白浪越变越大,越涨越高,看上去就像一道白色城墙。) 3.交流学生喜欢的句子。(根据学生的交流随即通过大屏幕展示写潮水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想象录像上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加深理解体验大潮的奇特。) 课件出示: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a.潮来时是什么样的声音?谁能学学看? b.就这种声音作者用什么词来形容的?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a.师:看到白线拉长变粗,潮水很快地占满江面,迅速向我们奔涌而来,那气势越来越雄伟,你的心情也会随之越来越激动,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 b.指读。 c.男女同学比赛读。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a.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如果这句话换成“浪潮越来越近,气势越来越雄伟,声音越来越大。”你觉得怎么样? b.如果换成原来的内容,又觉得怎样?怎样才能读出那种气势来? c.指读、师读、齐读 4.教师小结:作者把大潮到来时的气势写得多形象,正如预习提示中所说的,把大潮写得有声有色,雄伟壮观,使人如临其境。(板书:有声有色、雄伟壮观) 5.学生将3、4自然段连起来,有感情得边读边想象,再次体会潮来时的雄伟气势。 6.学生通过访问教师计算机,调做“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教师在网上查看学生练习情况) 7.调一学生的练习作示范,投影到屏幕集体订正。 (1)作者按什么顺序写潮水变化的?(教师指屏幕启发学生说出由远而近) (板书:远近) (2)师小结:作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位置的变化,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潮水变化,使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听到声音越来越大,看到潮水越来越近,浪头越来越高,使我们感受到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非凡气势。我们为在祖国大地上有如此壮观的景象而自豪、而骄傲。 (3)让学生带着无限赞叹之情大声朗读这段话(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一段话)。 (4)师生接读(教师说括号中的词,学生接读余下的内容) (5)小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潮来时”一段,通过学习了解到钱塘江大潮来势凶猛,气势非凡,那么“潮来前”、“潮过后”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8.学生自学余下的几段。 (五)学生质疑。 (六)学生通过网上查阅,自己解疑。 (七)学生通过网上访问教师计算机。调作鹏博士软件中《观潮》一课的练习, 据自己情况自由选择,自我检测(教师网上查看,个别辅导)。 (八)课堂总结。 (九)放录像(让学生整体领略“天下奇观”的非凡气势) (十)布置作业。 附:板书设计: 观潮远潮来前雄伟壮观、(钱塘江潮)潮来时近潮过后 《观潮》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领会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节。 教学重点: 1、字词教学; 2、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教学难点: 领悟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小黑板、教学挂图、课文录音、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初步了解课文,理清文章顺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 老师简介钱塘江大潮的形成。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 (1)学习“潮、浩、沸、涨”,指名读,说说共同点。(偏旁相同,都是形声字。)组词:观潮、浩浩荡荡、沸腾、涨潮…… (2)学习“犹、据、踮、恢”,指名读。组词:犹如、根据、踮脚、恢复…… (3)出学习“罩、薄、崩、霎”,说说特点:上下结构的形声字。组词:笼罩、薄 雾、山崩地裂、霎时…… (4)出示“闷”:里外结构。组词:闷雷。读音:mèn (5)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 如“罩”字,口诀:“桌”子缺两腿,上边变“四”盖。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四、作业 1、写生字。 2、练习朗读课文,体会钱塘潮的壮丽。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 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 “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 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五、作业 1、背诵第四、五节。 2、收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同学间进行交流。 板书设计:略。 《观潮》教学设计5【教学目的】 1、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激起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思想情感。 2、品读赏析,感受文章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 3、研读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 2、方法:朗读、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仙李白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庶民,都要先睹为快。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临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今天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下这番盛况吧。 二、朗读课文、感知大意 1、朗读课文。 2、理解字词,领会课文大意。 望是古人对阴历十五这一天的称谓,既是已经过去的意思,既望是指过了阴历十五,因此是十六这一天。类似的称谓还有晦(指阴历每月的末一天)、朔(阴历每月的初一) 略:略不相睹() 略不沾湿() 虽:虽席地不容闲也()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皆:皆披发文身() 皆出酒食() 而:既而渐近() 倏而黄烟四起() 三、研读理解课文 1、《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一句大有横空出世之势,先声夺人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2、古人说:富于万篇,贫于一字。这说明写文章选词炼字是多么重要。试从课文中找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动词蝉联而下,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人特别多。 3、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 观潮的? 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涨潮之状,水战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 作者由远而近写涨潮之状。水战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4、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 作者在描写了浙江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之后,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 这样的描写,使雄伟之上更添雄伟,壮观之上更添壮观;使自然美与人文美相互融合,相互映衬,给读者极其美妙的感受,在身临其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作者如此着意刻画出人是自然的精灵,人是自然的主宰,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精彩美丽,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 5、据说近几年,有不少人因看钱江涌潮而丧命,是否说明只有古代的人才有如此胆识敢于弄潮争标和大自然搏斗,今人就缺乏这种斗志了? 今人用摩托车与大潮赛跑,在大潮中架船张帆,还有更多的挑战极限,征服自然的冒险活动,你能从中举例吗?(像长江漂流、飞跃壶口瀑布以及神舟6号飞天都能表明现在的我们更是具有挑战性。)从中激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更使我们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四、作业 1、背诵课文。 2、有能力的同学课后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观潮》教学设计6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朗读一遍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2、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积累课文中描写潮来时的重点句子; 3、学习作者抓住多个特点,有次序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点:体会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 教学难点:积累课文重点语句,想象文中描绘的大潮景象; 三、教学方法:情景创设法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钱塘江大潮来潮的声音音频,钱塘江大潮视频; 五、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 1.出示词语:(课件出示) 横贯江面人声鼎沸人山人海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漫天卷地齐头并进奔腾西去 风号浪吼白浪翻滚颤动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自古以来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这节课我们就让我一起来感受钱塘江的奇特之处。在此之前,来回顾一下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这些词语描写钱塘江大潮来临之时的场景,你们有信心能读好吗?请一个小组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的掌握情况。】 2.播放课件中潮来时的声音(课件出示) 教师:听!这是什么声音?(学生自由说) 【设计意图:播放浪潮的声音,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提高了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 3.既然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想去看一看钱塘江大潮的景象,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到农历八月十八日的盐官镇。 (二)细品课文,领略壮观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说。(平静人山人海) 2.谁能读一读这句话,读出人们的心情。(期待) “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设计意图:体会潮来之前江面风平浪静,以及江岸上观潮人之多、盼望之切。】 3.到底是怎样神奇壮观的景象让人们如此期盼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3、4自然段,一边读一遍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完后思考作者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奇观写具体的。(学生自由朗读) 4.请同学们互相分享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5.全班共同交流,分享心得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出示课件) 谁愿意为大家朗读你最喜欢的句子?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雷声是怎样?(轰隆隆)现在江面上是怎样的情景?(风平浪静)是的,江面上毫无动静,却已经听见大潮的声音。如果你是观潮人群中的一员,未见其景先闻其声,你此时此刻心情怎样?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采访学生,并让学生表演) 你想看潮,她也想看潮,你蹦一下,她跳一下.....人群越来越激动,说话声越来越大,就像锅里煮开的水一样,这就是“人声鼎沸”,谁能这个词语来造句?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学生彷佛是观潮人群中的一员,更能体会人们的激动之情。】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潮水的隆隆响声变得越来越大,人群有什么变化?为什么用了一个“又”字?(因为这时候大潮出现了一条白线,人们很激动)刚刚已经人声鼎沸,现在又沸腾。说明随着潮声越来越大,大潮开始出现,人们的心情变得更加怎样?(激动不已)。等了这么久,终于看到了大潮的影子了。多高兴,多激动啊,谁愿意来读出人们的心情,读出潮声的变化。 这条白线出现在哪里?(水天相接的地方)让我们看一看水天相接是哪里(出示图片)。原来大潮离我们还很远呢,但是声音却很响。这真是“奇观”。 (3)“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刚刚白线还在水天相接的远处,一瞬间白线已经向我们移过来了。这速度可真是快啊!白线的形态也发生了变化,越来越长,越来越粗,气势怎样?(滂沱) (4)“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这是一个比喻句,作者把白线比喻成什么?(一堵水墙)这堵水墙两丈多高,一丈等于3.3米,两丈等于6.6米,相当于两层楼的高度。这样高的浪潮,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气势汹汹势不可挡) 我们来看一看这是怎样的景象(播放视频)。 谁能来读出浪潮的气势汹汹? (5)“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犹如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这一句写出了大潮的声音和形态,还有那位同学喜欢这一句?老师也最喜欢这一句。想来读一读?想把这句话读好可不容易,先得读好关键词语。(指导朗读“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现在老师想来读一读这句话(范读)还有谁想来尝试一下?多么富有力量的语句啊。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齐读)你们的朗读让老师看到了白浪翻滚排山倒海而来,听到了千万匹战马咆哮嘶吼的声音。真是震撼人心啊! 同学们,如果老师把这句话改得简洁一点,你们感受一下哪一句更好。为什么?(更形象地写出了大潮的气势) 出示: ①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犹如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②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奔腾而来;那 声音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设计意图:通过删减原句中的重点词语,让学生感受到优美词语对描写景物和塑造语句气势的作用,引导学生积累、应用好词好句。】 6.退潮的景象 钱塘江来潮时气势如此澎湃,怪不得说它是天下奇观呢!退潮之后又是怎样呢?让我们齐读第五自然段。 “霎时”让你感受到了什么?(退潮之快) 谁来说说退潮后的景象?(奔腾西去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钱塘江大潮来时是那样的排山倒海,可瞬间就奔腾而去,这何尝不是一种奇观呢?就算退潮后江面也依然久久不能平静,江水涨了两丈高,可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来势汹汹,真真可谓是一场“天下奇观”啊! (三)写法总结,学以致用 1.现在老师要考一考大家,看谁能以最快速度把序号填在括号里。(出示课件) 填完以后,你发现了什么?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呢?(由远及近) 2.潮水的声音是如何变化的呢?(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3.潮水的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作者由远及近远仔细观察,抓住了潮水声音和形态两个方面的变化特点,运用恰当的比喻和贴切的词语,将钱塘江大潮这幅震撼人心的画面搬到了我们眼前。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让自己描写的景物栩栩如生。 (四)课堂延伸 同学们,大自然中还有各种各样的壮丽景色等着我们去发现(出示图片),请你们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景点,抓住两三个关键特点,用上贴切的好词,有次序地写上一段介绍语。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有次序的观察习惯,锻炼学生锤炼语言的能力。】 《观潮》教学设计7【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十分优美的写景的文章,描写了被成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分为四个自然段,先总写,然后从“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个方面具体刻画了钱塘潮的雄伟壮观,有声有色,有景色的正面描写,也有观潮人的侧面烘托,是很好的进行朗读训练的文章,同时,也是进行写景类文章写作训练的典范。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共21人,无论在学习习惯、语言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a类为优生,有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主动探究的意识较强,通过阅读有自己一定的见解,并能提出较有质量的问题,而且有较强的发言积极性。b类为中等生,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需要通过反复阅读或者一定的提示,语言组织、表达的能力不很强,但其中有一部分也能积极思考并参与发言。c类为基础生,学习能力较弱,主动探究学习意识薄弱,课堂参与兴致不高,需要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和指导下习得知识,并有所感悟。因此,在教学时我重视对两头的兼顾,充分进行个别化教学,使不同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均有提高。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课文中“潮来时”这部分的学习。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观潮》课件。 【教学过程】 一、“潮来前”,学习课文1、2自然段 1、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点拨学生理解“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字。 ⑴ 师引生答:当教师说出因为“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之后引导学生说出:“所有吸引了许多人到这里来观潮”。 ⑵ 教师再三诱导提问,让学生理解“观”在不同的词语中,表达的意思不同: “观潮”中的“观”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意思一样吗?在教师的再三提问中让学生讲出“观潮”中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中的“观”是景象的意思,在这里是指潮来时的景象。进而讲解课题《观潮》即观天下奇观。 2、让学生了解“潮来前”钱塘江面的景象及观潮人的心情: ⑴ 读中找:让学生按照教师的问题,找出写潮来前江面景象及人们心情的句子。 ⑵ 读中听:在一名学生朗读出“平静的江面,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句子之后,让基他学生在听读中说出潮来前江面上很平静。在一名学生朗读出“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句子之后,让其他学生说出观潮人的心情急切。 二、精学“潮来时”,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 1、看课件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教师提出:“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中,你们的心情急不急呢?老师找来了大潮到来时的课件你们想不想看呢?” 在师生的问答中,教师让学生带着“潮来时有哪两点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问题看课件。 2、学生看完课件,回答出“潮的声大,浪高这两点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之后,教师指导学生自读课文第3、4自然段,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三处“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四处“写潮的样子”。 ⑴ 知潮声: 让学生读出三处写潮声的句子后,指导学生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其声的方法:“声像什么?响声怎么样?”在学生回答后,将学生回答得最确切的“闷雷”、“越来越大”、“山崩地裂”板书在黑板上。 ⑵ 知潮形:用以上的方法,将学生概括最全面又准确的“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板书在黑板上。 ⑶ 知其序: ① 先让学生观察黑板上板书的潮之声和形的词语,并让学生回答出:从潮声与形的变化中可知作者是由远及近地观潮。 ② 再让学生从第3、4自然段中找出由远及近这一观察顺序的词语:“远处”、“过了一会儿”、“水天相接”、“向前移动”、“再近些”、“越来越近”。 ⑷ 训其说: 训练学生把潮来时声、形有条理地说。先让全体按板书内容练习说,再让学生加上表示观察顺序的词练习说,然后请一个学生有条理地说出以下内容: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闷雷滚动的声音。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在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线向前移动变粗拉长,再近些,形成了白色城墙。那浪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 ⑸ 解其声: 让学生从远听如“闷雷”,近闻如“山崩地裂”使人听到“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感觉“大地好像颤动”这些词语中,理解钱塘大潮其震耳欲聋,声势之大动人心魄。 ⑹ 解其形: 让学生逐句分析: 先认清比喻句: “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再理解其义: “一条白线远看潮细、长的样子”;“白色城墙”说明浪高(六米),潮头直立向前移动,可见潮水是汹涌而来;“白色战马”齐头并进,说明后浪涌前浪,一排浪刚过另一排浪紧跟,可见水势既大,速度之快,给人以势不可挡之感。这不是一般的浪,罕见的浪,这不是一般的潮,是罕见的潮。 ⑺ 解其情: 教师先发问:“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之中,此时你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看课件。 镜头之一: 闻其声不见其形。让学生理解此时观潮者是“人声鼎沸”,到处都在喊“潮来了”的声音。 镜头之二: 闻其声见其形。让学生理解此时潮声是“人群沸腾”,比刚才的喊声更高,情绪高涨。 镜头之三: 声如“山崩地裂”,形如“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此时教师问为什么书中不写人的声音了呢?让学生理解水势浩大胜过人声而人闻此声见此形张口咋舌,惊而无语。 三个镜头,在形象与语言的结合中,让学生理解观潮人的“喜”、“惊”之情。 ⑻ 表其情: 教师先小结: 钱塘大潮声巨大、浪罕见令人又惊又喜使人惊心动魄。然后让学生用这样的感情朗读“潮来时”这部分。 三、自析“潮过后”,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 知其余威,进一步理解潮势: 教师让学生带着“潮过江面景象会是什么样”的问题自学、自析。 学生从潮头“奔腾而去”、“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分析中理解潮头汹涌,余威犹在。 学生从“霎时”一词的分析中,理解潮头一眨眼就过,进一步理解江潮速度之快。 学生从“江水涨了两丈来高”的分析中进一步理解大潮这奇。 学生从“依旧”一词的分析中,进一步理解“潮前这静”──“潮来之动”──“潮过之静”的变化。 学生从平时是江水流向大海,现在是海水往江里倒灌,这一罕见的奇景中,分析出观潮人对钱塘大潮壮丽、奇观的自然现象的赞美之情。 四、再忆“潮来前”,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天下奇观” 1、在教师提出的“潮过后”江水突涨,高出两丈来高;“潮来时”声势浩大、浪高罕见都说明大潮之奇,而“潮来前”是不是也能说明奇这一问题,让学生再读“潮来前”这一段。 学生从“八月十八”时间上找出大潮时间上与平时的潮不同,从时间比一般的潮推后三天说明“奇”。 2、教师从这些奇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大潮“午后一点左右”才到,而清早观潮者已“人山人海”的描述中,让学生理解以人潮衬海潮──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特殊的潮引人入胜。 五、师生归纳板书 1、从“思想线”的归纳中教给学生解词的方法,“天下奇观”中的“奇”是指特殊,声形巨大,海水倒灌异于一般。 2、从潮的“形、声、线”的归纳中让学生理解“动──静──动”的写法以及以静衬动的描写手法。 3、请三个同学有感情朗读“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其他同学听读中再次看课件。站让学生的心情与作者同“急”、同“喜”、同“惊”,同“赞”。变作者赞美钱塘大潮天下奇观、热爱祖国山河的笔下之情,为学生的心中之情。 【板书设计】 思想线 声形线 感情线 天下奇观 特殊 潮来前 (静)(急) 声巨大 闷雷 鼎沸 越……越…… 白线 (喜) 浪罕见 潮来时 长 粗 (动) 城墙 战马 (惊) 山崩地裂 水位高 潮过后 (静)(赞) 【教学反思】 这节课整个教学流程是“感受──理解──运用──延伸”。我是从以上几个方面去努力达到自己设想。在教学实践中感受到遗憾很多:如果课堂上把学生已经激发的情感通过不同方式的诵读训练表达出来,课文思想情感将更深化;如果老师提出问题更精确化,课堂效率会更高一些;如果让学生学会在读思中去自发的发现问题,不始终围绕老师一问一答的形式套教材,老师将教得更轻松,学生学得更愉快;如果教学环节中细微处弘扬学生个性,教师大胆放开,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将会真正落到实处。今后教学中我会从这些不足之处进一步摸索求进,找到与孩子们共创造的愉快课堂。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