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认识平行说课稿 |
范文 | 认识平行说课稿模板 认识平行说课稿一、说教材 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认识平行》,这个内容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平行和相交》第一个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点和线段,以及射线、直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旨在让学生能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和相交),掌握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步骤和方法。同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特性打下基础,也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基础之一。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本课教学内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情景,体验直线的相交与不相交关系,认识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能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和相交); 2、 使学生能根据直线的意义,画出平行线;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掌握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步骤和方法; 3、 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形成平行线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初步了解生活中的平行现象,产生学习图形位置关系的兴趣。 教学重点: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和相交),认识平行线。 教学难点: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 教学疑点:如何引导学生学会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几张画有不同位置关系的图,若干白纸,直尺、三角尺等工具; 学生:每人准备一张长方形白纸,直尺、三角尺等工具。 二、说教法 为了完成上述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 探究法: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学习新知识,比听教师讲解学习新知识记忆更加深刻、兴趣更加浓厚。因此,在教学画平行线的过程时,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操作、讨论的过程中找到最实用的方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讨论得出结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2、 启发引导法:让学生能够想到用直尺和三角尺合作画出平行线,对于他们来说是有些困难的。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学习过的“平移”画面,让学生明白“平移”为什么能够顺利进行,是因为它有轨道。轨道保证了“平移的方向不变,平移前后的宽度相等”,所以在三角尺移动的过程中也要保证“方向不变,宽度相等”,那就得给它找轨道,就想到要用直尺来做轨道。这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说学法: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学习过的“平移”画面,让学生学会用直尺和三角尺合作画出平行线的方法。既体现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又让学生经历了自主探索。将已经学习过的旧知识迁移到本次学习过程中,重新发现它的价值,体现教育家所说的“活学活用”。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谈话:2008年8月的奥运盛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万众瞩目的开幕式,更是悬念重重,精彩不断,而在奥运圣火点燃的那一刻,我们是万分激动啊!那同学们你们知道奥运圣火是怎么来的吗? (多媒体出示一段视频,奥运圣火的.采集仪式) 介绍取火的原理,重点放在太阳直射的光线与反射的光线上。 2、 电脑出示两组不同的情况:一组是反射光线相交,另一组是平行的太阳直射的光线。 让学生起名字,教师明确数学名称,顺势引出“平行”,并板书“认识平行”。 复习关于直线可以无限延长、不能够度量的特点。 教师总结:象这样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或者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教师要“以人为本”,那就是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中能够体会和理解数学。以万众瞩目的奥运圣火采集作为全课的起点,引出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并让学生命名这样的位置关系,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用他们的角度去寻找、体会这样的位置关系。这样,学生既能较好地认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又了解了平行这一特殊的位置关系。同时复习关于直线可以无限延长、不能够度量的特点,不仅巩固了旧知识,而且为学生理解平行线的特点做铺垫。] (二) 结合实例,理解平行线: 1、设计比赛,理解平行线: (1)展出老师课前准备的带标号的六张图片,让学生分成两类:平行和不平行的。 比赛安排:将全班分成两组,并让每组选出一名学生作为代表,到黑板上来分类。其他同学作为他们的意见团,可以发表不同意见。 其中有争议的可能是图②、图③、图④,请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 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相应的总结,图②突出我们讲的是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跟长短无关;图③则强调平行是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图④用电脑演示来理解,通过延长,他们会相交。 (2)说说到底怎样的是平行线呢? 根据活动学生能够说出两个特点: “两条直线”和“不相交”并板书。 2、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 下面每个图形中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 出示一个长方体,说说它中间的平行线。 教师选择两条不在同一平面内的线段提问,并用工具加以延长。请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 根据学生的回答,追问:他们在同一平面内吗? “同一平面” 板书在两个特点的上面。 最后请学生总结到底怎样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呢? [设计意图:根据四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他们不可能想到“同一平面”这个特点。而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平行线都是在同一平面内,不必突出,但也不能忽视。所以,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找长方体中的平行线,让学生直观体会“同一平面“。比赛的形式不但激起他们的兴趣,而且让学生能够从中抓住他们的特点,去理解他们的特点。“想想做做”第3题是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辨别平行,更深一层提炼平行的意义,而且深化了对这些图形的认识。最后让学生先自己总结平行的特点,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语言概括的能力。 (三) 自主探索,学画平行线: 1、生活中的平行线: 多媒体出示一段关窗户的场景,让学生说说窗户在做什么运动? 师追问:怎么能保证窗户在运动的过程中不会旋转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总结,重点是突出理解因为有轨道,这样就保证了窗户的平移运动。 [设计意图:将学生已有的知识投射出新的知识,而这一新知识正是为学生理解直尺和三角尺合作完成一组平行线打下基础。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拉近了新知识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的理解更加牢固、深刻。] 2、 自创平行线,小组交流。 (1)在白纸上自创平行线,然后小组交流:你是怎么保证你画的两条直线是互相平行的? (2)学生动手创作,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发现不同的方法。 (3)展示各种画法:(做出预设) a. 展示用直尺两边作为两条直线所画的平行线。利用直尺上下边的距离相等,保证画出的是平行线。 b. 展示先画一条线,从线的两端量出相等的宽度做上记号,然后把记号连接起来。利用量出相等的宽度,保证画出的是平行线。 c.展示直接用三角尺画的两条直线,说说这样行吗?说出理由。 3、 学用直尺、三角尺画平行线。 a. 提问:如果老师要你帮这位同学改进一下,你觉得可以怎么改呢?学生可能还是会想到前两种方法。追问:那只有这样的方法吗?我们用三角尺在画平行线的时候,它在做什么运动啊?边说边做演示。 教师顺势问:这是平移吗?那要让三角尺做平移运动该怎么办呢?就像刚才的窗户做“平移”运动时,有什么保证它的?那我们也能帮三角尺找个轨道吗?教师出示直尺。 b. 教师将直尺放在接触面最小的地方,请同学来画,行不行。追问:这样行吗?那你觉得这个轨道安在哪里好呢?如果轨道不变,三角尺可以这么变化吗? c. 学生自学,然后模仿画出一组平行线。 多媒体出示,总结动作。(靠、移、画) [设计意图:数学学习来自生活而又高于生活。通过“自主创作”这一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利用生活的乐趣。“展示各种画法”这一环节给学生展示自己的空间与舞台,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在得到教师和同学们的肯定下,提高了自信心,更加愿意投入到学习中。教师不是一味的说教而是引导,因为引导给予学生足够的想象和思维空间,使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得到了应有的锻炼。本课难点是学生要掌握画平行线的步骤和方法,所以设计让学生自己观察、动手操作,总结方法,巩固知识。] 4、 组织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1) 明确题意,说说把图形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多少格。 (2) 在平移前后的图形中找平行线,看看能找到几组,有什么发现,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3) 指名全班汇报自己找平行线的情况,说出自己的发现。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 课前做好准备,折好并画好虚线。 (2) 提问:你的几条折痕平行吗?(平行)量量每条折痕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在课堂练习中,我是以书本为主的,书本中的练习讲究的是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与新旧知识的衔接,强调掌握基础知识为主的。同时要求学生独立操作、独立思考,锻炼他们个人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从中感受图形的特点,了解其中的新知识,深化对图形的认识,体验新发现带来的喜悦,更体现了《新标准》中“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的理念。] 5、 全课小结: 1) 这节课探究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 欣赏一组图片,并找出其中的平行线,自己动手比划。 [设计意图:数学是生活的投影,既然认识了平行,就请学生开始找生活中的平行线。观察是孩子的大本领,他们能够积极地投入到寻找中。总结全课就象是给了学生一个“收纳袋”,让学生自己将所学到的本领收纳到其中,随身携带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