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
范文 | 关于小学语文课文教案集锦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课文教案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3、理解课文,领悟在逆境中只有具备坚强的意志和聪明智慧的人才可能拥有精彩人生。 教学重点:结合家庭不幸、艰难谋生的情节,理解感悟主人翁的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热爱学习、要强好胜、不甘命运驱使、富有理想的性格。 教学难点:抓住生活“再艰苦再劳累,……跟父亲读书”等细节体会主人公热爱学习、要强好胜的性格。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前先学 1、阅读全文,读准字音,理解生词,注意做好记号。 2、查资料,了解夏洛蒂.勃朗特。 3、查资料,了解作品《简.爱》,了解它们的大概内容。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感悟形象。 1、师:关于夏洛蒂,文中对她有一个比喻。 2、学生回答:像一朵傲放于风沙中的仙人掌花。 3、问:为什么会打这样的比喻?她和仙人掌的命运有什么相同? 4、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5、交流: 仙人掌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中,仍然可以生存。夏洛蒂遭遇到不幸,最终还是成功了。 6、问:她遇到了那些方面的不幸?哪些语句让你体会到出境的艰难? 7、学生自由读课文。 二、再读课文,感悟品质 1、交流:遇到哪些方面的不幸? 2、回答:家庭生活上和创作上。 3、说说主人公遭遇了怎样的家庭不幸。 (1)学生找出语句读一读 (2)面对这些不幸,主人公是怎样艰难谋生的呢? 用笔把表现主人公艰难谋生的词句画下来,多读几遍,交流感受,体会其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物性格。 (3)抓住“洗衣、、烧饭、缝缝补补、拾柴、捡破烂”等词体会主人公为生活而忙碌奔波的形象,感受主人公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人物性格。 抓住生活“再艰苦再劳累,……跟父亲读书”等细节体会主人公热爱学习、要强好胜的性格。 抓住“始终没有停止过写作尝试,……幸运之门”等细节,体会主人公不甘命运驱使、富有理想的性格。 4、结合立志写作、遭遇打击的情节,理解感悟主人公百折不挠的性格。 (1)朗读第三、四自然段,交流感受。在写作的道路上,夏洛蒂遇到的挫折 (2)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体会夏洛蒂向骚塞请教前后不同的心情。 (3)指导有感情朗读这两个自然段,体会吓洛蒂的坚强性格。 (4)理解感悟主人公不服输的性格。 面对这些沉重的打击,夏洛蒂服输了吗?你从那里看出来? (5)结合孜孜不倦、敲开文学圣殿的大门的有关情节,理解感悟主人公 为改变命运所表现出来的勤奋和坚强毅力。夏洛缔有没有通过写小说实现自己的理想,敲开幸运之门呢?她是如何敲开的? (6)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感受主人公经过不懈努力最终取得成功的喜悦。 三、回归整体、感悟成功 1、交流对课题“小草和大树”的理解,为什么以此为题? 领会题目通过鲜明对比抓住读者,进一步体会主人公与命运和世俗偏见抗争的勇气和坚持不懈的追求理想的性格。 2、回顾课文整体把握“小草”成长为“大树”的艰辛历程,交流夏洛缔取得成功的人生启示 3、你体会到什么,用一句话概括。 全班交流。 板书设计: 小草 家庭不幸,艰难谋生 立志写诗,遭遇打击 反思权衡,开拓新路 孜孜不倦,敲开文学圣殿的大门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2教学目标1.认识“坝、傣”等5个生字,《我们的民族小学》第一课时教案。会写“坪、坝”等12个字。能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19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民族小学的喜爱之情。 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抄写描写窗外安静情景的句子。 4.了解民族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抄写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句子的含义。教学准备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和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举行“民族风情”展示会,锻炼学生搜集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 2.自学生字词,试读课文。 3.指导书写生字新词。 教学流程一、举行“民族风情”展示会 1.师谈话导入。轻声播放音乐《爱我中华》, 师: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不同的的民族有不同的服饰,更有不同的风俗,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词语。 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 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情感目标: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重点: 1、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 2、积累语言。 难点: 通过个性化的阅读,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朱自清简介及朱自清作品。 2、搜集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 学生交流课前所搜集到的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 2、 听了这些名言警句,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3、揭题:80多年前有一位年轻的作家也和我们有着一样的感怀,于是他写下了散文《匆匆》(板书课题,读题。)这位作家就是——朱自清、(板书:朱自清) 1、 你了解朱自清吗?(生简介作者) 过渡: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朴素、精炼,文笔清新如如水,自然如风,令人回味无穷。在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文章里,他是怎样来抒发他的情怀呢? 设计意图:师生谈话,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有关时间的诗词、名言、朱自清的生平,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由此也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本文自主阅读的状态。 二、整体感知,读中悟学 1、 整体感知:录音朗诵《匆匆》。 听了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文章,不仅要读通、读顺,还要读懂文中的每个自然段。 (1) 老师选择几个难度的自然段指名学生朗读,师生评议,正音。 (2)每个自然段分别说了什么? (3) 文中作者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媒体映示句子: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3、指导有侧重点地读好问句。 (1)指名读。要求:读出自己的疑惑。 (2)假如要强调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该怎么读?指名读、齐读。 (3)小结方法: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要求就有不同的读法和感受。 设计意图:紧扣题眼,用不同的语气朗读重点语句,通过不同角度的朗读,引导学生获取不同的体验,引发联想,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且获得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 三、 细读探究,品味感悟 1、课文中,作者以他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具体形象地描述了日子的来去匆匆,请同学们细细读读课文的第2、3自然段,找出有关的语句,读读品品,并在旁边做些批注,写写自己的感受。 2、学生自读自悟。 设计意图: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这一环节指导学生自主朗读,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味,在读读写写中探究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熏陶。 3、交流,随机映示语句,相机指导朗读。 (1)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A、指名几声读,谈体会。(在交流中了解作者运用比喻的写作方法,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B、请读的出色的学生介绍为什么能读得好,让学生们明白怎样读进文字中去。 C、小结方法:朗读时展开丰富的想象,并融入自己的感受,就能把文章读好。 D、运用上述方法朗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教学时一方面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并且又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学生自己朗读喜欢或感受深刻的句子,有自己的独特体会,真正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而师生共同研读讨论重点句段,有利于解决重难点,也体会了课堂的互动。 (2)于是——洗手时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时,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圈画:“水盆”“饭碗”“双眼”下面加点。) A、读了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B、学生评议:他读得怎样?听了同学的朗读,你还想到了什么? C、读出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学习语文的目的不只是了解内容,也不仅是一时一地的同感,更重要的是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老师不断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读后的感受,创设不同的情景引导学生说话,落实了读的训练的同时指导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3)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一次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A、教师范读,你能体会到什么?是你想到了那些时光飞逝的词? B、时间能”跨”能“飞”,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谁也能把日子的这种飞逝的感觉读出来?和老师比一比。指名读。 C、男女生赛读。 D、喜欢这个句子的同学站起来读。设计意图:该环节为学生创设了个性化阅读的时空,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重视学生的自主多元感悟,重视学生朗读中谈体会和朗读中的师生评价、交流,真正达到有感情朗读的要求。 四、配乐齐读,深化情感 1、学生配乐读第2、3自然段,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 2、此刻让我们再来回味文章开头的问句,你是否有新的体会呢?再读。 设计意图:抓住文中的设问句在课堂首、尾的运用,既起到了首尾呼应的作用,又对理解文章的内涵起到了很好的帮忙。 五、总结全文 既然日子这样容易匆匆而逝,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下节课我们再来品味,寻找答案。 六、作业 1、课外读一读《跟时间赛跑》。 2、协议据有关珍惜实间的句子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3、读一读朱自清的其他散文如《荷塘夜色》《春》等著名的散文,学习积累优美的语言。 设计意图: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教师要注意拓宽学习资源,使课内外有机的融合,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4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从《蛇与庄稼》这一刻,你知道了那些联系?学习课文懂得了什么道理? 2、今天我们来学习《跳水》一课,看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和什么之间的联系?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读音微机出示生字——开火车读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3、提问:跳水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主要写了谁与谁之间的联系? 出示《资料》部分,了解作者 三、再度课文,了解大意,理清层次 1、出示幻灯片自学提纲 ①故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结果怎样? ②课文有机个自然段?每段写的是谁与谁之间的联系? ③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 2、学生按要求预习 3、讨论以上问题 四、细读课文,抓住联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指导读第一段 找出写故事起因的句子 理解词语:取乐 显然 因而 放肆 (“显然”写出了猴子放肆的原因,“因而”写出了人们拿猴子取乐的原因)。 2、指导学习-3自然段 ①默读思考:孩子为什么要去追猴子?从那些词语看出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②讨论回答 3、讲读第4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思考: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孩子遇到危险? 微机出示插图:指导看图看最高的横木与甲板的距离、横木的宽度,理解孩子的危险境地—难以转身 甲板上的水手怎样? 4、讲读5-6自然段 指名读课文 讨论思考题:船长看到危险情况是怎么做的? 大家为什么觉得40秒太长了? 五、总结全文 六、作业: 1、朗读课文弄清各段之间的联系 2、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朗读全文 1、按学习小组朗读 2、总结提问: ①课文主要写谁与谁之间的联系?这些联系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②孩子遇险是由那些原因形成的? ③孩子得救是由于哪几方面的原因? ④这一天“风平浪静”预估似的发生发展有什么关系? ⑤读了这篇课文逆向到了什么? 二、联系用“模仿”“风平浪静”造句 1、找出稳重的句子读一读 2、指名口头造句并订正 3、学生书面造句 三、作业 1、抄写生词 2、预习《威尼斯的小艇》 板书设计: 6 跳水 逗 拿 命令 水手------→猴子------→孩子←------船长 ←------ ←------ ←------ 放肆 追 救 ↖ 跳水 水手 教学札记: 本文所列人物众多,关系也比较复杂,应引导学生理解各人物之间的关系,并知道高潮的出现是由于众多关系综合影响的结果,并非单是猴子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跳水》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朗读能力。 2、学习用注意事物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 3、通过换角色讲故事,培养学生说话、想象能力及创造性思维,学习船长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事情的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和猴子的联系而产生、发展、变化的。 2、学习船长急中生智,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导入新课:同学们都看过跳水比赛吧?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为小朋友写的故事《跳水》比跳水比赛还要有趣、精彩。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音,把句子读正确,读通顺。 2、同学们喜欢这个故事吗?想不想把故事内容告诉别人?请你再认真读读课文,想个办法让别人很快地知道故事内容? 3、交流:你用什么办法把故事内容告诉别人? ①介绍课文主要内容。 ②列提纲或小标题。 ③画图。 ④小组表演。 ……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5《蓝鲸》(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是一篇说明文,课文按总分总的结构,介绍了蓝鲸的形体特征及行动,呼吸、吃食等方面的生活习性。文章运用了列举数据、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根据文章的内容及写作特点,我设计了如下四步进行教学。 一、填一填 课文二、三自然段重点写了蓝鲸的形体很大,为了把这个特点说清楚,作者列举了很多数字来说明。教学时我指导学生先读书,圈出描写鲸很大的数字,然后完成如下填空练习: (1)蓝鲸的体长可达( )多米,体重有( )多吨,相当于( )头黄牛的重量。鲸须有 ( )米多长。它每天要吃( )吨饭,每顿竞能吃下( )吨鱼虾。(列举数据) 这些数据说明蓝鲸很___________。 (2)蓝鲸的行动非常迅速,每小时可达( )千米。蓝鲸换气时,会从鼻孔内喷射出高达( )米左右的水柱。(列举数据)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这些数据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了蓝鲸很_________。 通过读、圈、填,让学生体会初步认识举数据这种说明方法,更通过这些数据让学生体会到蓝鲸确实很大。 二、比一比 课文的二、三自然段不仅介绍了蓝鲸大,还介绍了蓝鲸行动、呼吸等生活习性。在列举数据的同时,作者还运用了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教学时先引导学生读书并找出这些语句,再读一读,比一比,切实体会蓝鲸行动、呼吸、拉力等方面的特点。 具体的句子有: 1、蓝鲸的嘴巴容得下十几个成年人在里面睡觉。(作比较) 2、一头蓝鲸相当于300头黄牛的重量。(作比较) 3、一头蓝鲸的拉力相当于一台中型火车头。(作比较) 4、3米长的鲸须,就像一把大型的软扫帚。(打比方) 5、远远望去,水柱宛如一股喷泉。(打比方) 怎么体会呢?就是抓住比较的事物,将两者深入地比一比。如第一句可设计如下比法: a、这句话拿( )和( )作比较。 b、估算一下十几个成年人睡觉得要多大的地方? c、闭起眼睛,想像一下蓝鲸的嘴巴就有多少大。 d、这一句话说明蓝鲸__________。 e、再读一读句子,要读出这种感觉,这种特点。 剩下几句可在上述学法指导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行比较体会。在比一比中让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形象,获得感性的体验。这样既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所用的说明方法。 三、演一演 课文第四自然段写了蓝鲸吃食的特点,即鲸吞。这一段内容较长,鲸的吃食有一连串的动作:一张、一推、一涌、一闭、一卷、排、留等,如何理解这段话,体会这些词?我让学生仔细读书,然后把自己当作是蓝鲸,并用自己的嘴巴演示鲸吞的过程:一张一推一涌一闭一卷排留。我还让同桌两人一个 演示,一个解说。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深入地理解了课文。 四、拓一拓 学完了二、三、四自然段,引导学生再回到课题上。让学生看着课题说一说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你懂得了哪些关于蓝鲸的知识?让学生自主总结,把刚才学得的知识,进行内化整理成块,并通过学生自主发言练习说话能力。 通过总结,学生储备了关于蓝鲸的一定的知识,但不能让学生满足于这些,还要拓一拓:读了课文后,你对蓝鲸感兴趣吗?你还想了解蓝鲸的什么呢?这一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纷纷发言:我想了解蓝鲸怎么睡觉的?我想了解蓝鲸怎么生?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