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科学教案 |
范文 | 科学教案模板五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科学教案 篇1[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通过观察了解太阳光的组成,知道白光是复色光 2.知道不透明物体的颜色和透明物体的颜色的成因能力培养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知识迁移和应用概念认识新事物的能力,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科学思想: 通过观察白光色散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科学思想. 科学品质:培养学生求实、创新、严谨、合作的科学品质 科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会实验探究 观察分析 比较等方法 [教学重点] 1.光的色散的观察和分析 2.物体的颜色 [教学难点] 物体的颜色 [教学过程设计] 引 入:观看彩虹的照片,学生讨论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学 生:是水把光分成七种颜色,形成彩虹 介 绍:1666年,牛顿用三棱镜将太阳光分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 1.光的色散 (1)白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2)单色光:不能再分解的光 复色光:由单色光混合而成的光 2.看不见的光 (1)红外线(家用电器上的遥控器,可发出红外线) (2)紫外线(消毒灭菌,鉴别纸币的真伪) 3.物体的颜色 书P.24思考题,课前请同学回家做实验,课堂上讨论结果,得出结论 (1)透明物体的颜色是它能透过的色光的颜色 (2)不透明物体颜色跟被它反射的色光的颜色相同,吸收跟物体颜色不同的色光 (3)物体呈现黑色说明它能吸收各种颜色的光,物体呈现白色,说明它能反射各种颜色的光。 4.三原色 (1)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红+绿+蓝=白 蓝+红=紫 红+绿=黄 蓝+绿=青 (2)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 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题 科学教案 篇2一、活动背景 科学,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探索未知的一种实践和精神活动方式及其结果,构成了人类文化的重要部分。科学富有革命性的力量,是一切社会变革的根源。科学的发展,改变着我们的物质生活,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解放了我们的思想,变革了人们的精神。所以,科学,是一种生动的,基本的人类活动。科学已广泛地渗透到经济、社会、政治、外交、军事、教育、艺术等各个领域,成为人类活动日益重要的基础。因此,学习科学对我们的未来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开展“爱科学,学科学”的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而且对他们的成长也极为有利。 二、设计目的 1、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2、开发学生的智力,让学生从活动中感悟科学,继而学习科学,应用科学。 3、丰富学生的科学生活,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活动形式 讨论发言,诗歌朗诵,讲故事,观看影片。 四、活动准备 1、课前让学生查阅与科学有关的资料,让同学们做好准备。 2、可以选取一个口才较好,应变能力较强的学生担当活动的主持人,让他事前认真做好整个程序的准备工作。 3、选择几个普通话标准,阅读能力强的同学进行诗歌朗诵和故事的演讲。 4、黑板上写好课题,投影仪上播放图片和轻柔的音乐作为背景。 五、活动过程 开题:鸟巢,水立方的设计需要有丰富的科学知识作为支撑,晴朗的天空是运用科学技术的结果,从开幕式上表演的造纸术,印刷术到天空中璀璨的烟火,无不与科学的发展密切相连。科学正在日益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因此,学习科学已成为我们立足社会的基础。 讨论:除此之外,科学还在哪些方面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诗歌朗诵:确实,科学在很多方面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应当要喜爱科学,努力的学习科学知识,下面请欣赏诗歌朗诵《精彩人生--人民科学家颂》 观看影片:当我们学习了丰富的科学知识之后,很多我们以前感到不可思议,难以理解的事情都可以得到科学的解释。下面我们可以来看一个短片《夜半鬼拉灯》,看看我们身边的不可思议的事情其真相又是如何的呢。 讲故事:同学们是否也曾遇到过或者是听说过相似的事情呢?有的话,请你们也说出来,让大家也分享一下你们的感想吧。 科学教案 篇3【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通过对杠杆尺的探究,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教学难点】 明确省力和费力杠杆的科学原理,理解其在生活中的合理应用。 【教学准备】 杠杆尺、钩码、记录纸(学生);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活动: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大力士”,谁能帮我把讲台抬起来,我的一枝笔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请同学们推荐“大力士”上来抬讲台) 哎,讲台实在太重了,搬不动,能不能利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这件事? 用吊机吊、把桌子撬翻、用滑轮吊……(请学生出谋划策) 二、认识杠杆 1、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杆。 什么是杠杆?——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们常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们科学地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称为“杠杆”。 2、示范用杠杆撬讲台。 3、板书分析杠杆的各个部分名称和定义。 阻力点 用力点 支点 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4、出示P4的两张图片:压水井、跷跷板。 请大家在上面画一画,他们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 5、在展台底下进行反馈交流。 6、分辨杠杆 观察P4 P5的这些工具,说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找一找三点) 学生自己体验杠杆尺的组成及变化。 三、研究杠杆的秘密 1、 刚才我们用杠杆轻松地撬起了讲台,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是省力的呢? (学生一般认为都是省力的,教师在课堂上举例费力的事件) 让我们用杠杆尺这个工具,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研究。 2、 对杠杆尺的构造进行介绍和使用方法 3、 教师问题的提出:如果我在杠杆尺的左边第四格挂上一个钩码,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我应该在杠杆尺的右边什么位置挂上几个钩码 ?(请同学上台来试一试,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 还有其他方法吗 ? 5、 老师刚才是在左边第四格挂了一个钩码,还可以怎么挂?那么右边又应该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呢?请大家在小组内合作开展实验,并且把数据记录在P6上的表格内。完成实验之后再把实验数据进行统计:省力情况有( )种,费力情况有( )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 )种。 6、 对所有的数据进行观察和分析。 1) 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2) 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3) 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7、 教师进行总结:省力、费力、不省力不费力各情况的比较和分析。 四、收集数据步骤的反思 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的?哪种方法更合理? 五、全课小结 【信息反馈】 我在对本课进行教学设计时,力图突出两点:第一,通过教师精心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发展学生对信息的记录、分析能力;第二,让学生体验杠杆工具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加深对杠杆省力、费力原理的理解。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这两点都有较好的体现。 针对第一点,我先组织学生开展"寻找更多使杠杆尺平衡的钩码挂法"的探究活动,并将自主探究而得的多种挂法记在记录表上。由此,学生就有了第一手数据资料,可供后续的分析研讨之用。在分析数据资料时,考虑到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十分有限,我没有采用"撒大网"式的研讨模式,而是采用"扶放结合,有扶有放"的师生共同研讨模式。在研讨过程中,我先展示了省力状态和费力状态的两张记录表,通过简单的研讨认识了这两者的根本性区别,并让学生将手中的记录表分成省力和费力的两类。这样,既减轻了学生认知上的难度,也有利于后续研讨的深入。接着,我组织学生在省力状态的记录表上画出重点到支点、力点到支点的线段,并进行比较。由于记录表上线段的直观性,学生很轻松、准确地推导出杠杆省力的原理。最后,顺着直观教学的思路,我利用“反证法”使学生顺利地理解了杠杆费力的原理。在这个师生共同研讨过程中,学生手中的信息是在自主探究中记录下来的,学生所得出的科学概念是在充分分析手中的信息后自行获得的,教师所起的作用就是先“扶”着学生进入有效的研讨思路,再“放手”让学生自行获取学习成果。在这个"扶放结合,有扶有放"的研讨过程中,学生对信息的记录、分析能力获得了较好的发展。 针对第二点,我注重突出“体验”,即让学生实际体验杠杆工具的效用,从而加深对杠杆省力、费力原理的理解。例如游戏“以弱胜强”中,通过支点位置的移动,一名弱小的女生战胜了强壮的男生;通过铁丝在老虎钳钳口位置的变化,学生感受到老虎钳作为一个省力杠杆工具的强大;通过手拎铁块和用火钳夹铁块的比较,学生马上感受到火钳是一个费力的杠杆工具等。正是这些实践体验活动,让学生头脑中抽象的科学概念化为现实具体、活泼生动的应用实例,巩固了概念的记忆,并反过来加深了对杠杆省力、费力原理的理解。从实际教学中来看,学生在这个环节中学得既开心,又有效率。值得说明的是,虽然我在这个环节中注重突出学生的实践体验,但并没有让学生简单地“就事论事”,拘泥于一件工具的认识,而是追求“举一反三”,让学生经历一个“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过程,实现对科学概念的再认识。例如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在分析老虎钳的省力原理之后,教师提出“铁丝放在钳口的哪个位置最省力?”这个问题,学生正确地利用科学理论指导了生活实践;学生在理解杆秤的工作原理之后,教师设计情境“如果称量要扩大10倍,秤砣不变,怎样设计杆秤?”,学生提出了两种解决方案——增加秤杆长度、在靠近重点处增设一个提纽,而这第2个方案我在课前也没有预想到。正是由于科学概念与实践体验的紧密结合,学生通过这个应用环节的学习,对于杠杆省力、费力原理的理解大大深化了。 回顾本堂课的教学,我觉得还是比较成功的。与近期所听的科学课相比,本课的预设成分比较多,但我认为这是必要的。因为小学生受其年龄特点的限制,其学习意识、学习能力毕竟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就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无异于盲人摸象。所以,在小学阶段的探究教学中,较多的预设是不可避免的,关键在于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适合于学生发展的探究活动。 科学教案 篇4活动目标: 1. 能用打结的方法将线进行连接,感知将几根线两端任意两两打结后出现的有趣现象。 2. 大胆猜测游戏结果,能用符号记录并清除表达自己的发现。 3. 体验在科学游戏中小组合作带来的成功与快乐,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大记录纸1张,小组记录用纸、笔和线 经验准备:幼儿基本学会打结 活动过程: 一、两根线的连接 师:谁有办法把两根线拼起来? 幼:打个结 要求:小组三人合作,试一试怎样打结起来。 提问:两根线连成功后是个什么情况? 情况1:变长了;情况2:变成了圆圈; 小结:原来线连接起来会有不同的结果。 承上启下: 刚才我们用两根线连接起来出现了不同的结果,如果有更多的线连接起来,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 二、六根线的连接 1. 提出游戏 师:老师这里有6根线,我们一起来做做这个实验,这个实验需要三个人合作,请两个小朋友和我一起来完成这个实验。 实验方法:一人抓住线的中间,两边两人按两根两根的方法连接。 师:实验在进行中,请下面的孩子猜一猜会产生什么结果? 幼:可能会有不同的圈、可能变成很长的一根线。 2.猜想记录 师:三人一小组记录下自己的想法,并贴到大记录单上。 3.交流讨论 师:请小组交流一下你们的想法。你们认为6根线两边两两打结后会出现怎样的结果? 有哪个小组和他们想的不一样?(相同的想法有不一样的记录) 4. 动手实验 要求:三人合作;不会打结的可以拿线,但要握紧线、不松手;两边的小朋友两根两根打结;全部打好后松开把结果记录下来。 5.介绍交流 提问:哪个小组来介绍交流一下?有小组和他们一样吗?和你们猜的情况一样吗? 6. 揭示老师的6根线 师:原来,可*组是一样的。 承上启下: 我们用6根线两边两两打结,出现了许多不一样的结果,如果我们用更多的线打结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 三、多根线的连接 1. 分两组游戏: 要求:每人占一个位置,每人打一个结 2. 两组展示结果,幼儿入座。 结束语: 原来,很多线连接在一起,出现的不一样的结果,还会有不同结果吗?我们可以在区域活动中进行进一步的尝试。 科学教案 篇5教学目标 1.复习上期已学主要内容。 2.本学期的相关要求。 3.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1.上期期末测试试卷。 2.课件:神秘的月球。 教学过程 1.新学期的问候 2.对转入的新生的关注 3.对学生进行分组,全班47人,分为8组,每组6人,一般情况以此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特殊情况另行调整,在每次学习活动中会要对小组进行评价,老师都会做好记录,期末对表现优秀的小组和个人进行奖励。 4.复习上期已学主要内容。 教师讲解上期期末测试试卷。(试卷内容略) 5.学生自由翻阅新书。 6.简单介绍本学期的学习内容:本册教材以“生存和环境”为主题,以训练推理判断的逻辑思维能力为重点,编排了“生物与环境”、“营养与健康”、“地表变化的奥秘”、“能量”、“月球”5个主题单元和1个综合单元,一共有22课、61个活动。其中,“生命世界”有2个单元、7课书;“物质世界”有1个单元、5课书;“地球与宇宙”有2个单元、8课书。 7.播放课件:神秘的月球,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第1单元 生物与环境 1.一棵“顽强”的小树 第一课时 编写时间 9月3日 执行时间9月 日 总序第( 1 )个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对观察到的自然现象(或所提供的事实)进行猜想。 2.能够设计实验研究植物的向性运动。 情感 态度、价值观 1.能够坚持完成中长期实验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2.能主动参与小组的合作交流。 科学知识 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几个特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 科学 技术 社会 环境(STSE) 意识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准备 菜豆种子(或者更多不同种类的种子)若干、纸巾、不干胶、玻璃杯、培养皿、大小质地一样的纸盒2个、盆栽植物苗等。 将引入部分提供的图片制成课件。 一.教学导入: 1.出示课件,提问:请你观察倾倒在河边的小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讲述:生活中是否还见过类似的情况——是什么原因使它们变成现在的样子? 3. 猜想假设:倾倒的小树发生这些变化可能是哪些因素造成的? 学生猜想:根总是向下生长吗? 根总朝着有水的地方生长吗? 植物的茎、叶总朝着光生长吗? …… 4.过渡:我们就从这些方面来研究大树倒了后这些奇怪的变化吧! 二.活动 根总是向下生长吗 1.摆出研究的问题:根总是向下生长吗? 2.组内讨论:老师这里有一些菜豆种子,你们能组内设计研究方案吗? 3.汇报、交流设计的方案,教师引导学生看教材第3页,了解实验设计范例,完善实验设计。 4.学生动手组装装置。 5.布置任务:经常在杯内的纸上浇写些水,坚持观察做好记录。下星期交流。 三.活动 根总朝着有水的地方生长吗 1.摆出问题。 2.组内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汇报、交流、完善。 4.组装实验装置。 5.布置任务:按要求完成操作,坚持观察,做好记录,便于交流。 四.活动 植物的茎、叶总朝着光生长吗 1.学生设计方案。 2.汇报、交流、完善方案。 3.保护盆栽植物,坚持研究。 (注:三个活动可以让每小组选定其中的1个进行研究即可) 第二课时 编写时间9月6日 执行时间9月 日 总序第( 2 )个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分析实验数据并运用归纳、演绎的方法作出相应的推断。 情感 态度、价值观 1.能够坚持完成中长期实验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2.能主动参与小组的合作交流。 科学知识 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几个特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 科学 技术 社会 环境(STSE) 意识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准备 观察记录及所观察的实验装置。课件:有关自然界植物的向性运动。 一.教学导入: 上星期我们组装了一些的实验装置并进行了观察,让我们一起来交流吧。 二.交流各组装置所观察到的情况 1.各小组出示实验记录。 2.小组成员汇报观察情况,要求:语言简洁、过程清楚。 3.各小组出示各自的装置。 4.各小组归纳各自的结论,要求:思维严密、条理性强。 三.活动 自然界中的植物 1.出示课件:有关自然界植物的向性运动。 2.提问:从课件中你看到了一些什么现象? 3.学生汇报。 4.思考: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5.交流后明确:自然界的植物都有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 四.拓展 走进大自然,观察各种各样的植物,把它们有关向性运动的现象画下来、记下来或者拍下来。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