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 |
范文 | 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7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的: 1、借助工具书和文下注释,掌握“居”、“间”、“还”、“请”等词的意 义,对课文内容有整体感知。 2、学习本文“寓理于事”的写法,并用简洁语言概括其道理。 3、培养学生正确对待批评帮助,提高自身修养。 二、教学重点: 1、朗读、复述课文。 2、课文注释中必须掌握的词语。 3、学习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三、教学难点: 正确把握人物形象及其隐含的寓义。 四、教学设想: 1、借助工具书和文中注释,要求学生读懂浅显的文言文。 2、诵读法。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增强感知、感悟。 3、品读法。读重点语句,品味其思想内涵和写法。 4、讨论式。在讨论中互相启发。 5、探究式。在讨论的基础上,对某个或几个问题变换角度思考, 拓展思维,完成对知识的迁移或延伸。 五、媒体设计: 课件、录音机、电脑、投影仪 六、教学时数: 一课时 七、课前准备 (一)、教师制作课件。 (二)、学生预习: 1、生字、词语识记:间好还居还汤熨属索腠理肌肤火齐 2、桓侯病死的原因是什么?你能说出本文阐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八、教学流程教学内容 二、介绍作者与写作背景。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悟。 四、对照课文,复述大意。 教师活动 导语:医圣华佗与曹操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情趣。 1、教师范读教学内容 五、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全解课文,重点疏通字义。 六、分题研读、微观体味。 七、分析人物形象。 教师活动 教师在教室巡回指导,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设问:蔡桓公拒绝就医而病死的原因是什么?它阐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鼓励学生有创意的回答,并板书有独特看法的同学的答案。 如果扁鹊是我是我们的老师,而蔡桓公是我们班的同学,试想扁鹊对蔡桓的这种规劝方式适合吗?要不然该采用何种语言艺术? 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2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韩非子及其著作;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 理解课文内容及其寓意;学习本文对比的写法。 3. 初步理解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的人生哲理。 4. 认识讳疾忌医的危害,理解防微杜渐的重要意义。 二、学情/学习者特征分析 初中九年级的学生相比较而言,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弱,不太喜欢抽象知识的学习,因此对于本节课的内容,可以借助于一些具体活动的安排,让教学丰满和生动起来。例如通过演示动画情节的画面,使视觉和听觉达到和谐统一,营造高效率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对课文的内容进行了初步的预习,了解了文章的基本内容,学习这一节课的学生往往是对知识延伸、启示哲理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兴趣,甚至有部分可能是带着问题来学习的。但由于不同的认知能力,不同的语文综合素养,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课文的能力会有比较大的差异。教师在教学前应了解学生的综合能力,关注学生群体的学习特点与个性发展需要等方面的差异。同时可以采用协作学习的教学组织,降低个体学习的难度,对于技术水平较高的同学,可以鼓励其在分组内或分组之间充分发挥起技术应用特长,带动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同学,将学生的个体差异转变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参与合作中互相学习并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各有所得。 三、学习内容分析 1.本节主要内容 这篇故事选自《韩非子·喻老》,是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的内容。题目是后人加的。内容带有劝喻型性。文章以时间为序,以蔡桓公(桓侯)的病情的发展为线索,通过扁鹊“四见”的局势,通过记叙蔡桓公因讳疾忌医最终致死的故事,阐明一个道理:不能盲目相信自己,不能讳疾忌医。同时给人们以启迪:对待自己的缺点、错误,也像对待疾病一样,决不能讳疾忌医,而应当虚心接受批评,防患于未然。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 2.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归纳和总结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概括出文章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理解和疏通本课的文言字词;认识讳疾忌医的危害,理解防微杜渐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划分层次及综合概括层意;在学生理解和分析课文后,过渡到主题思想的概括和延伸。 3.课时要求:1课时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任务驱动、协作学习等方式组织教学活动。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导语 同学们,当我们受到病毒的侵袭而害病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找医生看病)这是个妇孺皆知的道理,可是在韩非笔下的蔡桓公却有病不承认,不医治,最终怎么样了呢?(病死了)今天我们学习《扁鹊见蔡桓公》一文,就是写蔡桓公讳疾忌医,贻误了治疗时机,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的故事。 2、板书课题《扁鹊见蔡桓公》 3、解题 本课文书选自《韩非子·喻老》。韩非是战国末年韩国的公子,喜欢研究刑名法术的学问,是战国时重要的思想家。 “扁鹊”是什么人?(秦越人)为什么人们用上古名医扁鹊来称呼他?(医术高明)蔡桓公是什么人?(蔡国国君)“见”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会见”“拜见”的意思)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运用课件范读课文,请学生注意预习中划出的生字注音是否正确。 2.出示课文中的生字词,给生字词注音组词,并辨别字形。学生朗读生字。 3.学生结合注释,朗读一遍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4.教师订正并小结。 本文通过蔡桓公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三)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学生诵读课文,找出不懂的文言字词。 2. 学生提出疑问。师生共同释疑。 3. 对照课件的“译文对照”页面,出示文章中的相关句子,请学生翻译。 ①君有疾在腠理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③扁鹊望桓侯而旋走 ④臣是以无请也 在参照课文注释的基础上,四人小组结合练习一展开讨论。 (四)、观看视频,加深理解。 1. 教师出示故事情节的视频;学生欣赏。 2. 请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写了蔡桓公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 (五)、分析课文,扩展延伸。 1. 进入课件的“分析课文”页面,请学生思考屏幕上的问题。 学生讨论 第1题 扁鹊第一次见蔡桓公,说了哪些话劝他应及时治疗?对扁鹊的忠告,桓公是怎样评价的? (学生答后归纳)扁鹊,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公的评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教师小结,“立有间”,“立”动词,站立,“有间”,时间副词,有一会儿。“立有间”,说明扁鹊站着仔细地作了观察(中医称为“望诊”)之后,才下断言,“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的诊断是准确的,而并非信口开河,也为下文蔡桓公的自以为是、讳疾忌医、病情恶化、扁鹊拒医作了铺垫。而桓公的评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则形象地刻画了讳疾忌医的无知和偏见,同时提醒学生注意现代汉语中“疾病”是一个词,而在古代汉语中“疾病’是两个词,其含义不同,小病为“疾”,大病为“病”。“以为功”是“以之为功”的省略。 第2题 扁鹊说了哪些话指出蔡桓公病情正日益严重?这些话用现代汉语该怎么说?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学生口译。 订正学生口译,指出这是扁鹊第二、三次见蔡桓公。“居十日”——待了十天,经历了十天。“复见”——再一次见。“益深”——更加严重,更加厉害。“不应”——不理睬。这两次会见,在短短20天内,蔡桓公由小疾到大病,由“腠理”到“肌肤”到“肠胃”。 第3题 “还走”该怎样解释?第四次见蔡桓公,扁鹊为什么“还走”?(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还(xuán)走”,还,同“旋”,回转,掉转,走,古代汉语为“跑”义,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走”。“扁鹊”望桓而“还走”,“望”是从远处看的意思,扁鹊从远处看了桓侯一眼,并不说话就赶紧转身跑了。第四次见蔡桓公,扁鹊为什么“还走”?这是情节中的一个转折点,在情节的发展上给读者造成了“悬念”,由此而引出桓公派人去问扁鹊,以及点出“还走”的原因。指出蔡桓公的病已在“骨髓”,“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扁鹊对蔡桓公的病已无力无法挽救了。扁鹊的“还走”,既给上文作了补充,又给下文蔡桓公的死,扁鹊的逃,埋下伏笔。 2.划分层次及综合概括层意,复述课文训练。 根据以上讨论以及以下提示,默读一遍课文,将文章划分为三个层次,并概括层意。 提示 ①桓公不听扁鹊的忠告。 ②扁鹊指出桓公的病已不可救药。 ③桓公病死。 学生回答 第一层,开头……桓侯又不悦 第二层,居十日,扁鹊望桓候而还走……臣是以无请也 第三层,居五日……结尾 本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时间顺序) 学生根据“扁鹊见蔡桓公——居十日,扁鹊复见。——居十日,扁鹊复见。——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居五日,桓侯遂死。”复述课文。注意,汤(同烫)、齐(同剂),复述提倡创造性,而不仅仅将古汉语翻译为现代汉语。可以加上扁鹊、蔡桓公两人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 3.复述后评论文章结尾,也是复述的升华。 教师提问,自“居五日”到结尾是文章的第三层次。前面四次见蔡桓公,扁鹊都是“居十日”,为什么这里却用“居五日”,日期骤然缩短意味着什么?其中“索”——“逃”,各表明了蔡桓公与扁鹊什么样的心清? 鼓励学生七嘴八舌评论、教师小结。日期骤然缩短,表明蔡桓公病情急剧恶化,扁鹊“望诊”判断准确,说明上文扁鹊而“还走”,实在是事出有因。而一“索”一“逃”,极简练准确地揭示了蔡桓公病重心急如焚和扁鹊无奈恐惧的心情,最后的“桓侯遂死”,是故事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桓公讳疾忌医的必然恶果。 4.学生试背课文,不要求全部能背诵,在于调动学生认真读课文的兴趣,并将以上分析融入练习背诵中,指导背诵课文。 (六)主题分析,总结哲理。 1、在学生以浓厚的兴趣背诵课文后,过渡到主题思想的分析。 教师提问,蔡桓公的病开始并不重,为什么短短30余天就出现无法医治,以至“遂死”的结果?用一个成语概括应是哪个成语? 学生回答成语“讳疾忌医”。 2、结合教学目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写作方法,本文按什么顺序,以什么线索,层层深入地记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本文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教师订正学生回答并总结。按时间的顺序,以蔡桓公病情的发展为线索来组织安排材料。写扁鹊四次拜见桓公,没有一个具体日期,作者动用了三个“居十日”,又用了一个“居五日”,简明清楚地交代了桓公由小疾到大病,由大病到病重,由病重到死亡的发展过程,层层相连,逐层深入,条理十分清楚,同时使故事情节发展的内在逻辑更加密切,增强了说服力。叙事简练、生动、准确,是本文语言运用方面的特点。本文主要写了扁鹊和桓公两个人物,写扁鹊用了“君有疾在腠理”“君之病在肌肤”“君有病在肠胃”“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等一些结构基本相同的句式,来说明他对桓公病情的精确判断和高明医术。同时,也写了扁鹊的动作,如“立有间”,说明他观察快而准,“望桓侯而还走”、“说明他已看到桓公的病“今在骨髓”,已无法挽救。写桓公的态度,用语也非常简练准确,开始用“寡人无疾”“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来说明他盲目自信和对医生的偏见;接着又以“不应”“不悦”的神情,进一步表现他的顽固不化。而扁鹊答桓公使者问,几句话言简意赅,哲理隽永,深刻地总结了医治疾病必须“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的道理。 六、表演一下,自我展示。 1、进入课件的“表演一下”的页面。熟悉表演的要求。 要求:学生根据对《扁鹊见蔡桓公》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将整个故事情节表现出来,有对话,有肢体语言,得体大方,与文章内容相符合。 2、演员的安排。 请三位学生上台表演。 ①号演员表演的角色----蔡桓公, ②号演员表演的'角色----扁鹊, ③号演员表演的角色-----蔡桓公的大臣。 3、学生表演,老师点评! 七、巩固练习,自我提升。 请学生完成课件“能力培养”页面中的10个练习题目。课件系统会自动辨别学生所做答案的正确性。(如果时间不够,课后完成练习)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扁鹊见蔡桓公》。 2、完成课后的“思考与练习”。 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文中一些常用实词的词义。 2.了解本文叙事层次分明的特点,体会人物的鲜明个性。 3.理解这个故事的寓意。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一系列数字的含义的讨论,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寓意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指导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成语“起死回生”——扁鹊(秦越人)——《扁鹊见蔡桓公》 二.复习巩固: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义 间疾益故索还火齐汤熨 三.朗读课文: 读前可提示学生,一要注意句中停顿,二要注意人物说话的语气。 四.提出“突破口”,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35,5,4,3,2,1”这几个数字在文中分别表示什么? 五.解决“突破口”: 35——蔡桓公由病到死经历35天(故事持续的天数) 5——故事发生的5个场景 4——蔡桓公病情加重的4个过程 3——扁鹊提出的3种治疗方法 2——故事中有2个主要人物 1——意料之中的1种结局 六.延伸“突破口”: 这是一个悲剧故事,根据扁鹊的性格特征,发挥想象,为逃秦后的扁鹊续一个圆满的大结局。 七.小结: 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作比,作者韩非的目的是什么? (注意:这只是一个虚构的寓言故事。) 我们能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这对于指导我们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有什么作用? 八.布置作业: 根据课文给你的启发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 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4教学目的 1、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 2、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句意、文意。 3、学会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重点难点 1、重点:目标2 2、难点:目标3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做到基本成诵。 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课前诵读常规训练 二、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同学们知道有个成语叫“讳疾忌医”吗?“讳”的意思是:有顾忌不敢说或不愿说。“忌”:是嫉妒,猜忌。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怕人知道有病而不肯医治,比喻掩饰缺点,不思改正。这则故事中的蔡桓公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结果如何呢?我们一齐来看看课文。 三、作者简介: 本文节选自《韩非子喻老》,韩非,战国末年韩国的公子,喜欢研究刑名法术的学问,是战国时代重要的思想家。他所著的书,集先秦法家学说的大成。 四、朗读课文,感知内容大意。 1、朗读课文。(可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或听课文录音模仿朗读) A、抽查几个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论 B、教师就关键处纠正,并示范朗读。 五、串译课文。 1、教师讲解几个难句。 2、学生提出问题由教师解答。 3、抽几对学生一人读一人译,其他同学评价。 4、教师做小结。 投影提示:几个词的古今义差别: (1)同义有别 疾:小病病:大病 (2)古今异义 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复古义:再一次今义:重复 益古义:更加今义:有好处 索古义:寻找今义:绳索 5、学生自由作评:蔡桓公为什么会病死? 引导理解讳忌疾的害处。 六、布置作业: A、课后练习二三 B、默写本文。 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的人生哲理。 2、学习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事情的写法。 3、练笔。 重点难点 1.重点:目标12。 2.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一、诵读常规训练 二、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请一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另一优生表演,以激起兴趣。 三、学习新课。 1、学生朗读课文。 2、提问: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 学习方法:个人思考----小组讨论---抽查二位学生 归纳:按时间顺序。 3、提问:扁鹊说了哪些话指出蔡桓公的病情正日益严重? 独立思考,抽查回答: (l)君有疾在膝理,不治将恐深。 (2)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3)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4)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4.提问:课文描写蔡桓公的哪些言行,表现他的讳疾忌医? 讨论并归纳: (l)“寡人无疾”表现蔡桓公固执、自信。 (2)“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表现对医生猜忌、反感。 (3)不应“又不悦”说明对医生冷淡、反感,拒之千里之外。 5、提问:蔡桓公讳疾忌医的结果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桓侯遂死。 提问:这则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它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6、请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三、小结 桓公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具有明显的劝喻色彩,它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别人的批评帮助。 四、练笔 根据课文的中心,自己写一篇体会,谈谈如何对待缺点和错误 五、板书 见蔡桓公疾在腠理寡人无疾 居十日,扁鹊复见病在肌肤不应,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病在肠胃不应,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今在骨髓故使人问之 居五日,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使人索扁鹊 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5一、设计说明 语文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将《扁鹊见蔡桓公》安排在九年级上册,把它处理为一篇略读课文。课文通过叙述扁鹊为蔡桓公四次诊病、蔡桓公四次讳疾忌医的故事,揭示了一个人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要拒绝批评帮助的道理。这篇内容浅显的故事有一定的讽喻和劝诫色彩,今天读来仍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教学中宜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师引导为辅,重在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二、教学目标 1.掌握常用实词的读音和意义,积累文言词语。 2.多角度发掘课文的寓意,进行个性化解读。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向课外拓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一:(板书“扁鹊见蔡桓公”)刚才老师写“扁鹊见蔡桓公” 这个题目时,一定有同学在想:扁鹊和蔡桓公是什么人?他们是什么关系?扁鹊见蔡桓公后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学习第六单元22课。 导入二:老师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你生病了,父母会怎样做?……大家说得不错,有病求医是基本的生活常识,可是就有人明知自己有病,也有条件医治,却因拒绝接受治疗最后死去。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我们一起学习第六单元22课。(板书“扁鹊见蔡桓公”) (二)检查预习 1.请学生介绍韩非、《韩非子》和扁鹊,其他同学简要评价。 2.学生交流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教师总结归纳并板书。 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1)熟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疏通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积累相关词语)。 (3)理解主旨(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诵读课文,以理解课文的主旨)。 (4)积累背诵(在字正腔圆地诵读课文、理解课文主旨的基础上背诵全文,但本课不要求背诵)。 (三)学法实施 1.熟读课文 (1)初读课文,要求自由朗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学习字词。 (2)自读检测(利用大屏幕检测自读效果)。 ①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桓公(huán) 腠理(còu) 汤熨(wèi)骨髓(suǐ) 遂死(suì) 还走(xuán)焐热(wù) ②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间 好 应 熨 还 ③给下列通假字注音并释义: 汤:音tànɡ,现在写为“烫”。 齐:音jì,现在写为“剂”。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评价。 (4)师生分段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断句正确,语速恰当。 2.疏通课文 (1)再读课文,疏通文意。在比较流利地朗读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大意,小组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放到全班讨论解决。 (2)全班交流,补充、完善小组学习的不足。 3.理解主旨 (1)请学生提出学习本课应该解决的问题。(教师可提示:①提出问题的角度:“略读课文”和“寓言故事” ;②提出问题的依据:“单元说明”和“思考与练习”。) (2)师生一起归纳本课应重点解决的问题:扁鹊和蔡桓公是什么样的人?蔡桓公为什么会死掉?这篇课文有什么寓意?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上面三个问题。要求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做好组内分工,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4)每组派代表在黑板上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回答问题。 扁鹊:神医。 蔡桓公:刚愎自用(固执己见)。 蔡桓公的死因:讳疾忌医。 寓意:防微杜渐。 (四)分角色朗读 可以采用师生、小组、男女生等不同形式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积累拓展 大屏幕显示《北人啖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1.自由朗读《北人啖菱》。 2.复述《北人啖菱》的故事。 3.《北人啖菱》有什么寓意?(可作为作业课后完成) (六)布置作业 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6一、教学目标 1.对照注释和查字典、词典,弄懂生字、生词的读音及含义。例如:扁、桓、腠、应、还、汤、齐、索、是以等。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在弄懂每句话的基础上复述故事,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3.弄懂本文写人叙事都是为了阐明道理的“寓理于事”的写法,并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阐明的哲理。 4.背诵课文。 5.写一篇读后感。 二、难点、重点分析 1.课文怎样描写扁鹊一次进见桓公的情景和桓公的反应?这有什么表现力量? 分析:扁鹊一次进见桓公,“立有间”,他站着看了桓公一会儿,经过细心观察,准确断出病情以后,才对桓公说:“君有疾在腠理”,说桓公“有疾”,有点小病,实事求是,毫不夸张。“不治将恐深”,深知如果不治,病情将会发展。“将恐深”,语气和缓,劝告桓公及早医治,以免小病发展成大病。 桓公的反应:先是说“寡人无疾”,否认有病,拒绝扁鹊的劝告;再是在扁鹊离开后又对左右的人说“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更表现出对扁鹊说他“有疾”、劝他医治的反感,毫无治病之意。 2.课文怎样描写扁鹊二次、三次进见蔡桓公和蔡桓公的反应?这有什么表现力量? 分析:扁鹊二次、三次进见蔡桓公:先后指出“君之病在肌肤”、“君之病在肠胃”,准确地断出了桓公病情的发展;两次说出“不治将益深”,表明了深知如果不治,病情将会越发严重;“将益深”,语气肯定,劝告之中更包含有警告的意味。桓侯的反应;先是在扁鹊两次警告之下,“不应”,“又不应”,都不回答扁鹊,不理睬扁鹊的警告;后是在扁鹊离开后,两次“又不悦”,更表现出对扁鹊警告他务必医治疾病的不高兴,固执地毫无治病之意。 3.课文怎样描写扁鹊四次进见蔡桓公的情景和蔡桓公的反应?这有什么表现力量? 分析:扁鹊四次进见蔡桓公:先是“望桓侯而还走”,远远一望,转身就跑,断定桓公的病已经恶化到了不可救药,即使桓公此时让他医治,也已无法可施,只好赶快离开。后是对桓公派去问他的人说:“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这不但说明了桓公已经病入骨髓,无法医治——自己所以“还走”、不再警告医治的原因,而且表明了有病必须及早医治的道理。 桓侯的反应:虽然“故使人问之”,也只是由于不明白扁鹊为什么“还走”,而派人去问;而在派去的人回报扁鹊的答话(课文此处虚写派去的人的回报)以后,却毫无反应。他仍然没有动心,始终没有醒悟。 4.课文写出了故事什么样的结局?全文表现了两个人物的什么特点? 分析:扁鹊在桓公病发、派人寻找他时,“已逃秦矣”,表明他在第四次进见桓公“还走”后,就逃出了蔡国,以免被桓公叫去治那已经没法医治的病,还有得罪的可能。全文表现出他医术高明,为人机警。 桓公直到病已不可救药,浑身剧烈疼痛起来,才派人寻找扁鹊,终致丧命。全文表现出他讳疾忌医,终致丧命。 5.本文通过叙述故事、刻画人物,表现了什么中心意思? 分析:本文通过叙述扁鹊和蔡桓公的故事,刻画这两个人物,表现了病须及早医治、切勿讳疾忌医的中心意思。对待疾病如此,凡事都要防微杜渐,为人更要善听别人的忠告,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这都是学习本文应该获得的有益启示,也正是本文表现出的哲理。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知道成语“讳疾忌医”吗?它就出自于《扁鹊见蔡桓公》这则寓言故事。(板书课题) (二)题解。 引导学生看注释①,指名学生读一遍。教师作如下补充:1.本文节选自《韩非子·喻老》。韩非与李斯同学于荀子,韩非为人口吃,不善言辞,但善于著书立说,喜欢研究刑名法术的学问,文章逻辑严密,说理清楚,又善于运用寓言故事,很有说服力,是战国时代重要的思想家。他所著的书,集先秦法家学说的大成。2.“喻老”,意思是用比喻来说明老子的观点。作者叙述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本意是说明老子“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即计划克服困难,要着手于它还容易的时候,做大事业,要着手于它细微的时候)这一观点的。3.“寓言”,一词出于《庄子》。寓有寄托的意思,所谓寓言,就是作者用故事的形式巧妙地表达对人生的认识和感受。这些故事很简短,含有比喻和象征的意思,蕴含着人类的知识和智慧,是艺术化了的人生哲理。寓言起源于民间,劳动人民用生动、机智的故事寄托自己的生活经验。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和游说之士,大量吸收和借用这类民间故事,作为宣传自己主张的一种手段,他们进而创作新的寓言故事,以便说理生动、通俗易懂。韩非子是当时最杰出的寓言作家,先秦寓言故事,《韩非子》一书中不仅多而且精彩。如大家熟悉的《滥竽充数》、《自相矛盾》、《郑人买履》等等。4.扁鹊为什么又叫秦越人?扁鹊是传说中上古时代的名医,而战国时代秦越人医术高明,人们就用扁鹊称呼他。(余见课文后黑框内“古人的名、字、号”) (三)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解释词义,并与现代汉语中的该词进行比较。 间:在“立有间”中,当“一会儿”讲;用在表动作的词语之后,表示动作的时间。现代汉语中常用它的“中间”义项,表示两者之间,如同志间、两山间。 居:在“居十日”中,当“过了”讲;用在表时间的词语之前,表示隔了一段时间。现代汉语中常用它的“住”、“住所”等义项,如同居,故居。 复:在“扁鹊复见”中,当“再”、“又”讲。现代汉语“旧病复发”、“死而复苏”等常用词语中的“复”,与此义同。 益:在“不治将益深”中,当“更加”讲。现代汉语“精益求精”、“老当益壮”等常用词语中的“益”,与此义同。 应:在“桓侯不应”中,当“回答”讲。现代汉语“应答”、“应声”等常用词语的“应”与此义同。 还走:在“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中,还,同“旋”,当“回转”、“转身”讲;现代汉语中的还,无此用法。走,当“跑”讲;现代汉语“奔走”、“走马灯”等常用词语中的“走”,与此义同;但一般单用一个“走”字,不同此义。 及:在“汤熨之所及也”等句中,当“达到”讲。现代汉语“及格”、“及龄”等常用词语中的“及”,与此同义。 是以:在“臣是以无请也”句中,当“因此”讲;是以,即“以是”;以,因为、由于;是,这,此。现代汉语说“因此”,而不说“是以”。 索:在“使人索扁鹊”句中,当“寻找”讲。现代汉语“搜索”中的“索”,与此义同。 简谈古代汉语中的通假:通假指古代汉语中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现代汉语中一般不用通假字。 “扁鹊望桓公而还走”句中的“还”,念xuán当“回转”、“转身”讲,是“旋”的通假字。 “汤熨之所及也”句中的“汤”,念tàng当“用热水悟”讲,是“烫”的通假字。 “火齐之所及也”句中的“齐”,念jì,当“药剂”讲,是“剂”的通假字。 (四)指定学生一人口译课文,从开头译至第二句“桓侯又不应”。 扁鹊进见蔡桓公,站着(看了蔡桓公)一会儿,说道:“您的皮肤纹理间有点小病,不医治恐怕要加重。”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桓侯(对左右的人)说:“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这(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肌肉里,再不医治,将会更加严重。”桓侯没有回答(不理睬扁鹊)。扁鹊(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兴。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肠胃,再不医治,将会更加严重。”桓侯还是没有回答(不理睬扁鹊)。扁鹊(只好又)走了,桓侯又很不高兴。 指定学生一人口译课文,从“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译至末尾。过了十天,扁鹊(进见时)远远地看了桓侯一眼,转身就跑。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为什么跑),扁鹊说:“皮肤纹理间的病,热水悟,药剂敷,可以达到、治好;肌肉里的病,针灸,可以达到、治好;肠胃里的病,火剂汤药,可以达到、治好;骨髓里的病,那是司命神管的,(医生)没办法了。(桓侯的病)现在到了骨髓,我因此不再说话了。”过了五天,桓侯浑身疼痛,派人去寻找扁鹊,(扁鹊)已逃到秦国去了。桓侯就死了。 (五)分析理解课文内容。 1.请两名学生用讲故事的方式介绍这篇课文的内容。(其余学生对讲的有讹错或疏漏的词句加以纠正或补充,教师注意及时肯定或指正。) 2.提问: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找出有关的词句来说明。是按时间先后顺序组织安排故事情节的。如:扁鹊见蔡桓公——居十日,扁鹊复见。——居十日,扁鹊复见。——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居五日……桓侯遂死。 3.从课题看,本文描写刻画了两个人物——扁鹊和蔡桓公。课文一共写了几次扁鹊见蔡桓公?这两个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征是如何体现出来的?根据故事情节,可以把课文分为哪几个层次?本文写人叙事为阐明什么道理?(学生深入读课文,整理答案,教师请2~3名学生交流自己整理的答案,然后归纳分析:本文用简洁、传神的描写刻画了扁鹊和蔡桓公两个人物形象。一共写了扁鹊四次见桓公的情形。一见桓公,“立有间”写扁鹊细心观察桓公,“君有疾在腠理”写他准确诊断桓公病情,“不治将恐深”是和缓的规劝语气,指出不治的后果。而桓侯答曰“寡人无疾”,固执、自信的形象跃然纸上。“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这是对医生的反唇相讥。二见桓公,三见桓公,扁鹊用“在肌肤”,“在肠胃”指出桓公病情加重,“不治将益深”,语气肯定,规劝中含着警告。可是桓侯仍然“不应”,“不悦”,冷冰冰的拒医生于千里之外。可见桓公讳疾忌医已到了何等严重的程度。由于扁鹊三见桓公都没有分析病情、介绍疗法的机会,所以桓公的病拖延了治疗的良机,最终“在骨髓”,“无奈何也”。难怪扁鹊四见桓公,转身就跑,这“望桓侯而还走”的动作,间接写出桓公病情严重的程度。“已逃秦矣”既表现扁鹊对桓公不可救药的病情诊断的准确,又写出他的机警。桓侯使人问扁鹊并非觉醒,只是对“还走”不理解,桓公临死才“索”扁鹊,当然无济于事了。“桓侯遂死”这是讳疾忌医的必然结果。 这个寓言故事可分三层。第一层(“扁鹊见蔡桓公”至“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公不听扁鹊忠告;第二层(“桓公使人问之”至“臣是以无请也”)扁鹊指出桓公的病已不可救药;第三层(“居五日”至末句)桓公病死。 本文写人叙事是为了阐明道理的。桓公园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具有明显的劝喻色彩,它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对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应该防微杜渐。 4.本文的写作特色。(1)鲜明的对比。扁鹊的善意规劝与桓公的讳疾忌医形成对比,对比的目的在于揭示讳疾忌医者的可悲可鄙。(2)语言的准确、鲜明、生动。如:扁鹊一见桓公“立有间”,“有间”即有一会儿,写出扁鹊留心仔细“望诊”的情形。“不治将恐深”、“不治将益深”,前者为和缓的规劝语气,后者语气肯定,规劝中含着警告。“寡人无疾”传神地写出了桓公的固执、自信,“不应”,“不悦”又写出了桓公的傲慢自恃、讳疾忌医的神态。“还走”写出了扁鹊的机警,从侧面反衬了他的诊断的准确;“索”勾画出桓侯病入膏盲时怕死着急的心态。 (六)练习(课文后练习可在课堂上结合讲读时完成,也可印发讲义)。读本文或下列寓言故事,写一篇读后感,600字左右。 自相矛盾韩非子 人有鬻(卖)矛与楯(同“盾”)者,誉其楯之坚:“物莫能陷(刺破、刺穿)也。”俄而(不久,一会儿)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以为不可陷之楯与无不陷之矛,为名不可两立也。 (这则寓言揭示了哗众取宠,任意夸大其辞,背离了实事求是的态度,就会陷入思维混乱、自相矛盾、不能自拔的可笑境地。 郑人买履韩非子 郑人有欲买履(鞋子)者,先自度(量)其足,而置之其坐(座位),至之市(集市),而忘操(拿)之。已得履,乃曰:“吾忘其度。”反(同“返”)归取之。及反,市罢(散),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宁可)信度,无自信也。”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要注重实际,把事物的本身作为研究问题的出发点。否则,就会本末倒置,弄出“宁信度,无信足”的笑话。)(齐维初) 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7[教学目标及重点] 1.初步理解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的人生哲理。 2.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 3.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句意、文意。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听说过神医扁鹊吗?他名叫秦越人,因为医术高明,所以人们用我国上古时代名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有一次扁鹊行医到虢(gu6)国,虢国的太子病死了,正准备下葬。扁鹊问明了太子的病情后,断定并没有死,还能救治。这使虢国的国君大为惊喜。扁鹊先用针刺疗法,一会儿,太子就苏醒了。接着又用药物炒热,敷在太子的胁下,一会儿,太子就站了起来。最后他又配汤药给太子喝,仅服了二十天,太子就完全康复了。这简直是起死回生啊!但是对这位名医的医术也有不相信的,蔡国的国君蔡桓公就是这样。他起初只有一点小毛病,但不信扁鹊的诊断,不肯就医,结果病情逐渐加重导致最后死亡。我们课本中收了这则故事,现在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扁鹊见蔡桓公》。(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交流有关《韩非子》的知识 (学生在班上交流: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本文选自《韩非子*喻老》。韩非是战国末年韩国的公子,喜欢研究刑名法术的学问,是战国时代重要的思想家。他所著的书,集先秦法家学说的大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是韩非的重要著作。 三、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略) (二)、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一遍课文,然后让学生。轻声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能把课文顺畅的读下来之后,放声朗读。 (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为主,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 1.课文告诉给我们一个什么故事?哪位同学给大家讲一下? (指名学生讲故事,教师适当点拨、点评) 明确:应区分掌握的文言词疾:小病病:大病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复古义:再一次今义:重复益古义:更加今义:有好处 索古义:寻找今义:绳索 2.让学生改编故事,并大声背诵课文。然后,让学生编排课本剧并进行表演。 3.你觉得扁鹊和蔡桓公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⑴扁鹊是一个医术高超、对病人诊断细心、并能善意规劝病人的神医。 ⑵蔡桓公是一个固执己见、盲目自信、讳疾忌医的人。 4.讨论:蔡桓公最终因讳疾忌医而死,从他身上你能吸取哪些教训? 明确:学生可能回答:⑴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⑵有病须早治,切勿讳疾忌医。⑶切勿拒绝忠告,不可主观猜忌。⑷对待祸患要敢于正视,要防微杜渐(言之成理即可,教师应及时肯定学生的意见) 5.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讳疾忌医的经历,你是怎么做的?(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评及肯定) 『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给你的启发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下节课集中展示交流。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