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 |
范文 |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方程的意义》说课稿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方程的意义》,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流程三个方面展开说。 一、教材分析: 关于《方程的意义》这一内容,不同版本的教材编写有不同的安排: 人教版教材将方程教学安排在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部分,在学习完用字母表示数后紧接着认识简易方程及用方程解决问题。教材采用连环画的形式,首先通过天平演示,说明天平平衡的条件是左右两边所放物体质量相等。同时得出一只空杯正好100克。然后在杯中倒入水,并设水重x克,通过逐步尝试,得出杯子和水共重250克。从而由不等到相等,引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为提供更为丰富的感知材料,教材一方面由小精灵要求:你会自己写出一些方程吗?另一方面通过三位小朋友在黑板上写方程的插图,让学生初步感知方程的多样性。 其次,“做一做” 给出了六个式子,让学生识别哪些是方程。 再次,“你知道吗?”的阅读资料,简要介绍了有关方程的一些史料。 而冀教版教材将《方程的意义》安排在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本单元是承接着学生在四年级学习的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教材首先呈现了六幅不同的用天平表示物体质量关系的情境图(其中有两幅天平图两边物体的质量不同),提出了“观察天平图、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的要求。在学生观察、按要求写式子,以及对式子进行分析归纳的基础上,认识等式和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帮助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 通过分析不同版本的教材,我觉得:在小学,只要求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所以只要学生知道什么是方程,能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就可以了。不必在概念上过分纠缠,更不必补充方程与恒等式的区别等等,以免加重学生负担。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认知目标:了解“等式”与“方程”的意义,能判断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能根据具体情境列出方程。 2、能力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等式”与“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等式”与“方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天平。 二、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较长时期用算术方法解决问题,开始学习列方程解决问题时,往往受到算术思路的干扰。因此,在《方程的意义》的`教学中,要注意过渡和对比,克服干扰,对于学生初步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和特点,初步体会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具有重要意义。从这意义上说,以前学习用字母表示数,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教学流程: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五大教学环节:1、口算,2、情境,3、自学,4、展示,5、反馈。 1、口算(3分钟) 每生一张口算卡,12道小数加减乘除口算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采用定量计时,对组交换口算本,一人报答案,互相评判。组长统计全对的,错的同学当堂订正。给全对的组加5分。坚持口算天天练,堂堂清。 2、情境(3分钟) 出示天平实物,师生交流有关天平的知识,情境创设力求有趣、简洁、为本课教学服务。 3、自学(12分钟) 自学环节分两步: (1)独学: 出示教材中6幅天平示意图,仔细观察,独立思考: ○1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关系。 ○2这些式子可以怎样分类。 师深入各组巡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尤其是关注学困生的点拨。 (2)对学、群学: 把在独学中遇到的问题和你的对子或小组同学共同探讨一下,组内成员互学,组长汇总形成共识,师深入小组,培养学生倾听、充分表达自己意思及补充质疑的能力,并确定每个组的展示重点。师及时对各组表现给予适当评价。 4、展示(12分钟)环节分为三步进行: (1)小组展示所写的式子。并交流想法。小组全对的加分。 (2)交流这些式子如何分类。师分类板书: 预设1: 平衡——相等 20+30=50 30+x=80 x+20=70 2x=100 不平衡——不相等 X>30 40<x+10 揭示等式的意义:等号连接的式子表示天平左右两边 ;大于号、小于号连接的式子表示天平左右两边 。进而揭示等式的意义。 预设2: 30+x=80 x+20=70 2x=100 等式中含有未知数的式子 20+30=50 没有未知数的式子 揭示方程的意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学生读书进一步了解等式、方程的意义。用自己的话举例说说什么样的式子是方程,重点强调方程的两个因素:○1等式,○2含有未知数。 (3)讨论:等式和方程的关系 师提出:“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也一定是方程。”这句话对吗?的要求,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并试着用自己的方式表示等式与方程的关系。通过讨论交流,最后得出:等式包含方程,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展示中能充分表达,提出有价值的质疑的小组进行加分。 5、反馈(10分钟) 在反馈环节我安排了不同层次的练习。 (1)出示试一试,判断是否是方程,并说明判断理由。 (2)根据方程的意义让学生自己试着写两个方程。 (3)练一练。 第1题:让学生观察三幅图,说一说图中的信息,试着列出一个方程。 第2题:让学生先读懂题,再试着列出方程。 第3题:通过判断题加深对方程意义的理解。 第4题:把文字叙述的数量关系用方程表示出来。学生独立完成。 (4)将人教版中的“你知道吗?”作为本课的结尾,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渗透数学文化。 教学反思: 《方程的意义》是一节数学概念课,是今后学习更深一层知识,解决更多实际问题的知识支柱,因此在教学时应重视概念教学的开放性,自主性与概念形成的自然性。因此,本节课我注重了: 实践操作,建立方程模型 1、用天平创设情境直观形象,有助学生理解式子的意思。 等式是一个数学概念。如果离开现实背景出现都是已知数组成的等式,虽然可以通过计算体会相等,但枯躁乏味,学生不会感兴趣。如果离开现实情境出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学生很难体会等式的具体含义。天平是计量物体质量的工具,但它也可以通过平衡或者不平衡判断出两个物体的质量是否相等,天平图创设情境,利用鲜明的直观形象写出表示相等的式子和表示不相等的式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式子的意思。 2、在“看”“说”和“写”中体会式子 当方程的意义建立后,我让学生观察一组式子判断它们是不是方程,通过判断说明这些式子为什么是“方程”,为什么“不是方程”,体会方程与等式的关系,加深对方程意义的理解。再让学生自己写出一些方程,展示自己写的方程。 通过反馈练习,学生对于等式、方程的意义理解得还是比较好的。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