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说课稿
范文

【精选】说课稿汇总8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说课稿 篇1

评委老师、大家好!

非常高兴在这个特殊的场合与各位评委老师相识,同时对大家担任评委工作所付出的辛苦表示感谢。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浙美版第15册实验教材的第4单元人与自然、第一课《美丽的西湖》的第一节我将围绕教什么,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七个方面来汇报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节选自《美丽的西湖》的第一节,在新课改理念下,我明确了本课课型属于造型、表现领域。地位与作用:彰显美术文化,及其独特魅力,增进学生热爱美丽祖国河山的美好情感。

西湖秀丽的湖光山色如同一幅水色交融、淋漓流畅的水彩画,二者在审美意趣上非常相似。本课整体上的框架就是以西湖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秀美的景观为内容,以水彩画的技巧技法为形式,两者有机结合,既让学生初步地了解了水彩画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又培养了他们热爱西湖、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水彩画有系统、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尽量避开这一点,从比较容易掌握的水彩风景画切入。色彩调和等知识、技能、技巧,安排学生在尝试探索中自主获得。在呈现顺序上较之传统的水彩画教学有了较大转变,如先出示各种各样的小技法,再由学生说说这些技法最适合表现什么。降低了难度,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自从课改程后 ,初中生对地理、历史的熟悉程度有所削弱,这给美术课渗透这方面知识,有了学科渗透的机会,我将从地理、历史、文化方面着手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水彩以及水彩风景画的基础知识。

2.初步掌握水彩风景画的技法,学习用湿画法、干画法表现自然景物。

3.感受西湖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秀美的景色,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必须从学生角度出发,同时结合教材人文渗透美学的特色,我把传统的三个教学目标整合而成学会欣赏、学会观察、学会表达和学会创造四个目标来阐述。

学会欣赏:在欣赏中学会观察

学会观察:在观察中学会表达

学会表达:在表达中学会创造

学会创造: 在创造中体验喜悦

四、割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为:

重点:感受西湖的美,初步掌握水彩画的技法,体会水彩画的美感。

难点:掌握水彩画技法中的湿画法、干画法以及对树木、景物的造型与表现。

五、教学准备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备好画具是上好本课的前提条件。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范画等

学生准备:(学生)水彩画工具、材料、水杯

六、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情境陶冶的情景教学方法、示范教学方法、实际训练的教学方法,另以多媒体课件贯穿全课,通过直观、详尽的视频学习,从而达到符合学生年龄思维发展的需要。

学法:学生通过,读图、模仿的学习方法,听、记、练习、观察,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探究,认识水彩画纸、笔、颜料的特性。

七、教学过程

根据以人为本,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理念,我的设置如下:

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学生练习、作业点评、小结、板书设计、拓展

其中导入和讲授新课15分钟,学生练习20分钟,其他安排10分钟。

组织课堂纪律

1. 感受西湖,导入新课

播放《西湖简介》导入课题,揭示课题,板书《美丽的西湖》

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的水面面积约5.66平方公里(包括湖中岛屿为6.3平方公里),湖岸周长15公里。水的平均深度在1.5米左右,最深处在 2.8米左右,最浅处不到1米。湖南北长3.3公里,东西宽2.8公里。苏堤和白提将湖面分成里湖、外湖、岳湖、西里湖和小南湖五个部分。1982年西湖被确定为国家风景名胜区,1985年被选为“全国十大风景名胜”。

其实,西湖是一个泻湖。根据史书记载:远在秦朝时,西湖还是一个和钱塘江相连的海湾。耸峙在西湖南北的吴山和宝石山,是当时环抱着这个小海湾的两个岬角。后来由于潮汐的冲击,泥沙在两个岬角淤积起来,逐渐变成沙洲。此后日积月累,沙洲不断向东、南、北三个方向扩展,终于把吴山和宝石山的沙洲连在一起,形成了一片冲积平原,把海湾和钱塘江分隔了开来,原来的海湾变成了一个内湖,西湖就由此而诞生了。

关于“西湖”这个名称,最早开始于唐朝。在唐以前,西湖有武林水、明圣湖、金牛湖、龙川、钱源、钱塘湖、上湖等名称。到了宋朝,苏东坡守杭时,他咏诗赞美西湖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人别出心裁地把西湖比作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美人西施,于是,西湖又多了一个“西子湖”的雅号。

学生在视频中活得大量的信息:西湖的地理位置、西湖的形成、西湖的来历......

2、表达西湖的美

(1) 我们班有没有同学游过西湖?老师想请他们为没游过西湖的同学做个小导游,谈谈西湖的美景,及对西湖美景的切身感受:

学生回答、教师导向:三潭印月(出示图片:月西湖之美)、断桥残雪(出示图片:雪西湖之美)......白石出发,动族火车可以2小时达到杭州......

(2)还有哪些诗词也是赞誉西湖之美的?报课前收集到的有关西湖的神话传说以及历代文人贤士对西湖赞誉的诗词等。学生讨论、教师导向:

(3)教师评价:西湖是历代文人贤士共同筑建的一个天然大盆景,春夏秋冬、阴晴昏晓、雨雪风霜,不同的情景会给人不同的美感。出示图片:晴西湖、雨西湖、月西湖、雪西湖,由学生讲述、讨论他最喜欢什么时候的西湖,他具有怎样的美。

(5)教师总结:西湖有秀丽的美、淡雅的美、恬静的美(揭示课题)

3、欣赏作品、总结特点

你觉得下面这些水彩画是否把西湖的那种秀美感觉描绘出来了?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指导学生欣赏课本中的水彩画《春到西湖》、《断桥初春》、《满湖曲折》。

(1)欣赏课本中的《春到西湖》、《断桥初春》,感受水彩画是通过怎样的效果表现出西湖春意盎然。这种效果是怎样表现的?(学生看画面效果讨论,师生交流)(画面表现出的是淡雅、轻快、朦胧的效果,水色交融,雨雾朦胧。简介并板书湿画法)

(2)欣赏《满湖曲折》,可以通过与“接天莲叶”、“映日荷花”的西湖盛夏景象进行对比欣赏,结合摄影图片,感受“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意境,指出同一景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这取决于作者对大自然的不同感受与当时的心境。(画面表现出的是淡泊、简单、萧疏的美。线条画在底色上不渗化且很干枯,简介并板书干画法)

4、尝试与探索

让每位学生选择一种最喜欢的颜色,尝试在杯子中逐渐加水调和,在纸上试验从浓到淡渐变的水色调和过程。

引导学生

(3)尝试在不同湿度的纸上,不同颜色之间相互渗化的效果。

5. 课堂小结

我的小结不是简单的总结,为此我如下设计:

由学生交流、表达在尝试中发现的各种效果和规律。通过交流,总结特点。

(2)引发学生想象,说说哪组是湿画法?哪组是干画法?

(3)这些效果分别在以上欣赏的画面中或哪些地方可以看到?

(3)总结出水彩的特点,它适宜表现淡雅、秀美的景象。

目的是通过学生回顾内容,尊重其个体感受,从而实现本教材人文性特点,同时又起到巩固今天所学知识的作用。

板书设计

目的是再现过程,突出重点

课外作业 预习下节课内容及收集资料,备好画具。

拓展 根据我以人为本,应用赏识教育法的教学特色,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活动,贯穿愉快成功教育体验,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生活知识、美术素养,故拓展了45分钟的知识面。使学生更深层次得体验成功感。

下面我具体说说本节课的时间安排,导入5分钟,讲授新课15分钟,练习10分钟,课堂讨论10分钟,课堂总结5分钟。

我的上课过程符合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目标明确,重点难点突出,这样可以较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以上是我的全部说课内容,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导!

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2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遵循“以学生为发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力求使师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情与智慧在课堂上得以充分体现,使学生自觉、积极、主动的参与体育锻炼,以体现改进教育思想和方式、教学内容和评价为立足点,以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快乐体育为重点,以中华武术为切入点,以保护动物和环境为德育渗透点,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为终身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设计思路

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和自主创新始终贯穿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并且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导入学生感兴趣的情景,使原来比较枯燥的教材,在学生的眼中,变得生动起来,并且通过音乐的感染,使学生的学习环境充满了生动活泼的气氛,让学生在“学中乐,乐中学”,从而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下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得到锻炼。

三、教材分析

中国武术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具有中华民族风格特点,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我将五禽戏作为本次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想让学生通过模仿动物的动作特点比如:虎的威猛、鹿的安闲、熊的沉稳、猿的灵巧、鸟的轻盈,使学生的四肢筋骨以及五脏六腑得到全方位的运动,达到舒筋活血、气血流通、强身健体的目的,同时培养学生对中华武术的兴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四、学生分析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还是以直接兴趣为目标,学习的动机来源于体育活动的本身,还不具备明显的、直接的自我意识。儿童的逻辑思维有所发展,但还是需要直接与感性经验相关联,他们的想象力丰富,所以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住这一优点,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加以引导,有意识的学生认识自我,体会自我,提高自身潜能的开发,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本课的'教学内容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特点,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五、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初步了解及五禽戏是中华民族传统武术健身的文化遗产之一,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技能目标:能够初步掌握五禽戏的基本动作、基本姿态,形象的模仿五种动物的姿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灵活运用所学到的知识。

3、情感目标: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使学生了解和热爱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培养学生得民族自豪感。

六、教学重点:动作的方法和要领,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上下肢协调配合,充分表现动物的神韵。

教学难点:动作的规范性、身体重心的控制和动作路线及习武兴趣的培养。

七、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示范法、学练法。

学生学法:模仿学习法、自主练习法、小组练习法、小组展示法

八、教学步骤

(1)情景导入:阐述五禽戏是我国的宝贵文化遗产,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热身活动:创设情境,动物园畅游,带领学生进行热身跑。

(3)导入新课内容:利用故事创设情境学习五禽戏动作,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达到锻炼身体的功效,增强学生自信心和创造力。

(4)根据本课内容设计游戏:1、石头,剪子,布;2、动物运动会,巩固学习内容,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团队合作,积极向上的精神。

(5)放松活动:通过舒缓优美的音乐是学生的身体得到良好的恢复,缓解身心的疲劳。

五禽戏:第一戏虎戏第二戏鹿戏第三戏熊戏

第四戏猿戏第五戏鸟戏

教学任务

1.培养学生对民族传统优秀遗产的热爱,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2.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

3.培养学生创造美、表现美、品味美的能力。

重点:1姿势正确,方法清楚。

2进一步体会和感受保健气功的动作要领和技法

难点:1入静的掌握

2以意领气

3呼吸深长均匀

知识目标:学生知道五禽戏的动作要领及动作的的基本练习方法。

能力目标:学生能做好五禽戏动作,并能在此基础上能够完整连接动作。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觉积极参与练习,在愉悦中掌握技能,学会健身方法。

教与

学的

基本

方法

教法:1、讲解与技术分析法2、口令与手势提示法

3、记忆法4、指导纠正错误动作

练法:1、分解与完整练习结合2、自学自练法

3、重复练习法

身心

健康

知识

五禽戏的基本知识简介

课的内容

组织教法和要求

运动量

时间

强度

次数

分钟

一、课堂常规

1体育委员整队,检查人数。

2师生问好。

3宣布课的内容要求

4安排见习生

二、准备活动

1.绕操场慢跑三圈

2.游戏:老师要求学生模仿动物

一、课堂常规

组织:如图:

××××××

××××××

××××××

××××××

教法:教师领操,学生练习

要求:整队时做到快、静、齐

2

分钟

1

5

分钟

3

分钟

4X8拍

1

三、课的基本部分(30分钟)

一、起势调息

起势调息动作的习练目的是调整呼吸,使身体放松,为练功做好准备。其动作要点一是松沉。在两脚分开站立后两手上举前,身体有个向下松沉的动作,松沉的实质就是脊柱的微屈与骨盆微前倾,同时两膝关节微屈。做到松沉的要领是注意肩关节的放松,即“沉肩坠肘”。二是圆活。起势调息的两手上提下按,切忌直上直下,要做到圆活自然。上提时,在松沉的基础上,微伸膝、微伸髋使骨盆微后倾;当两手上提接近与胸高时,伸腰、伸胸,胸廓微开展,同时两手边上提边内合,从而使两手在上提与内合的“转弯处”自然划出圆弧形。

二.五禽戏动作学习

1.虎戏----虎举:“虎举”运动是脊柱由屈到伸,再由伸到屈的过程。“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欲扬先抑”,这些都是中国传统的矛盾哲理。要做到两手上举时“提胸收腹”的伸脊柱动作,必须先有脊柱“含胸松腰”的屈脊柱动作。因此,“虎举”在两手抓握后的姿势应该是“脊柱微屈,臀部内敛(即骨盆前倾),低头看手”这样一个屈脊柱动作。两拳上提,至胸前由拳变掌,两掌向上托举,整个动作过程就是脊柱渐渐伸直的由屈到伸的过程。

虎扑:“虎扑”中的前扑动作是在体前屈时最大能力的伸脊柱动作。动作要抬头、塌腰、尾闾上翘,两手尽量前扑。假想身体直立时做“虎扑”的躯干动作,那么伸脊柱的动作就容易理解了——抬头挺胸、伸腰翘臀(骨盆后倾)、两手上举。本动作在躯干前屈时再伸,加大了腰背肌肉的负荷,使腰背部的肌群得到了锻炼。

2.鹿戏

鹿抵:“鹿抵”模仿鹿运用“鹿角”相互磨抵嬉戏的动作,其动作实质是脊柱的侧屈加回旋,同时异侧骨盆前倾内收。在重心前移成弓步时,膝关节前顶使得骨盆成前倾内收姿势固定,然后转腰、转头,同时脊柱侧屈,形成对一侧脏腑的按摩和异侧脊柱的牵拉拔长。

鹿奔:“鹿奔”的整个运动是脊柱由伸到屈、再由屈到伸的过程。弓步屈手腕时,脊柱处于自然放松状态;重心后移、脊柱后弓时,整个身体由伸膝、扣髋(骨盆尽力前倾)、弓腰(腰椎屈)、含胸(胸椎屈)、扣肩,再两臂内旋把腰背的力量传至手指尖,使脊柱得到充分的伸展和拔长。

3.熊戏

熊运:“熊运”的整个动作是脊柱的组合运动过程,其要领是依靠脊柱的运动带动两手围绕肚脐划立圆。具体的动作要点是:由两脚左右开立的预备姿势开始,两手握空拳成“熊掌”放在下腹部,微屈膝、敛臀(骨盆前倾)、松腰(腰椎微屈)、含胸(胸椎屈)、低头(颈椎屈)看手,身体重心放在预备姿势的重心垂直线上(身体中正,重心点微下移,身体不能前后倾斜)。然后,脊柱屈时加侧屈,即前屈加侧屈的组合动作。上动不停,再做脊柱伸的动作,这时骨盆后倾,变成脊柱侧屈动作。上动不停,骨盆后倾,同时配合伸脊柱动作。尔后,侧屈脊柱,做侧屈加前屈动作,骨盆配合脊柱运动由后倾至前倾(即尾闾前上卷)。上动不停,脊柱恢复至屈脊柱状态。整个运转过程中,两手在脊柱运动的带动下,从肚脐下的起点到一侧髋骨上角、到肚脐上、再到另一侧髋骨上角,最后回到肚脐下的起点。

熊晃:“熊晃”的动作较为复杂,是习练者感到较难掌握的动作。这个动作不仅有脊柱的屈伸回旋,还有重心的前后移动,上下肢与躯干运动的整体协调。“熊晃”中的提髋动作是单腿站立的脊柱侧屈动作,要注意骨盆侧倾与脊柱侧屈的相互配合。然后膝关节屈膝前领,骨盆前倾,脊柱回复到伸直状态。重心前移,落步踏实。上动不停,重心微前移,同时回转脊柱带动肩、手臂前靠。重心边后移,脊柱前屈加侧屈形成对一侧脏腑的按摩。重心继续后移,脊柱边回转、边伸直,依靠脊柱的回转带动两臂前后自然摆动。上动不停,重心再由后向前移动,脊柱前屈加侧屈形成对另一侧脏腑的按摩,尔后,脊柱边伸直、边回转,同样是依靠脊柱回转带动两臂前后摆动。

4.猿戏

猿提:猿提”动作较为简单,头顶百会上领,提踵、提肛、耸肩三个动作一气呵成,使得身体重心在直立姿势时的重心垂线上面向上移动,然后屈胸椎、两肩内扣。

猿摘:“猿摘”要注意以脊柱的转动带动手臂,在成丁步转头看桃时,收手收脚在脊柱回转的带动下同时完成,达到整体的协调一致。

5.鸟戏

鸟伸:“鸟伸”是脊柱由屈到伸、再由伸到屈的过程。由两脚开立开始,微屈膝下蹲,两手在腹前相叠,这时屈脊柱,同时骨盆前倾;然后,伸膝、伸髋(骨盆后倾)、伸腰(腰椎伸)、挺胸(胸椎伸)、抬头(颈椎伸),同时两肩展开、两肩胛骨内靠,形成以头和后伸的脚为端点的整个身体向后的弓形。随后,屈膝、屈髋(骨盆前倾)、松腰(腰椎屈)、含胸(胸椎屈)、低头,回复到两手腹前相叠的屈膝微蹲动作。

鸟飞:“鸟飞”动作以两臂的大开大合模仿鸟的翅膀飞翔的动作,两臂的开、合要依靠脊柱伸、屈来带动。两臂上举时,伸膝、伸髋、伸脊柱;两臂下落时,屈膝、屈髋、屈脊柱。

从上述的简要分析可以看出,健身气功?五禽戏是非常重视脊柱运动的。因此,在习练的过程中,高度重视脊柱运动,深刻认识功法内涵,将有助于提高练功效果。

2、教学组织方法和要求

教学组织方法:(1)教师示范正确的动作,建立初步的完整动作表象。

(2)分解进行学习、练习,让学生掌握分解动作。

(3)整体进行组合练习,教师领做。

(4)跟随五禽戏的背景音乐进行完整动作练习,熟练后可以让学生独立练习。

(5)分组进行动作的学习、掌握和提高。

(6)针对典型错误动作进行重复纠正,同时讲解如何提高动作质量和表现。

组织队列队形:

××××××

××××××

××××××

××××××

要求:(1)学生认真听教师讲解和要求。

(2)学生认真看教师示范。

(3)学生模仿教师动作,并自己能主动完成动作连接。

(4)学生在学习完动作之后,能够完整练习五禽戏。

3、五禽戏的基本手型

1、基本手型:

虎爪鹿角熊掌猿钩鸟翅

四:五禽戏的好处:

虎,强肾固本;鹿,疏肝泻胆,增加关节灵活,身体柔韧;熊,强脾胃;猿,通血强心;鸟,强肺。

10

分钟

1、恢复身心(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放松)

2、整理队伍(要求快、静、齐)

3、教师总结本次课所学的内容和安排学生课后练习。

4、宣布下课,师生再见。

5、归还器材。

组织队列队形:

××××××

××××××

××××××

××××××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中的通分第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的意义、性质、公因数、公倍数,本节课是学习分数的加减、分数大小比较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还比较低级。他们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想象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爱发表自己的见解,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注意运用直观教学法,利用生动的生活经验进行引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他们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创造让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情的把握,我设立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通分的概念,能够利用通过比较异分母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经历异分母大小比较的过程,提高类比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过程,发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热情。

四、说重点难点

在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我抓住主要矛盾和关键因素,设立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异分母分数通分。

【难点】

掌握异分母分数通分。

五、说教学方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一切教学活动都须须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征和学生的年龄特点,针对本节课我采用讲授法、启发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问题的设置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实践活动中来。

六、说教学过程

新课标指出,教学过称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为使得教学过程有序、有效地进行,针对本节课,我设置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提出三个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问题一:有一桶水,分装了7个瓶子。熊大喝了其中的两瓶,熊二喝了其中的三瓶。谁喝的多呢?你能用分数表示出来这一多少关系吗?

问题二:熊大和熊二各有同样多的一桶矿泉水。熊大把自己的水正好装满了7个大瓶子,喝了其中的三瓶。熊二把自己的水正好装满了13个小瓶子,也喝了其中的三瓶。问,谁喝的水多呢?你能用分数表示出来这一不等关系吗?

问题三:熊大和熊二各有同样多的一桶矿泉水。熊大把自己的水正好装满了7个大瓶子,喝了其中的2瓶。熊二把自己的水正好装满了13个小瓶子,也喝了其中的4瓶。你能判断谁喝的多吗?

前两个问题,可以分别化为同分母比较大小和同分子比较大小,学生可以利用直观常识直接得出结论。第三个问题,分子分母各不相同,导致判断困难。让学生思考不能比较大小的原因,进而引出新课。新课的导入,贴近生活实际。问题导入层层递进。利用启发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本节课的顺利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探索新知

在探究环节,根据导入环节的三个问题,我设置以下三个探究活动

探究一,同分母比较大小的探究。

师:问题一能比较大小的原因是什么?

生:装水的瓶子大小相同,亦即单位相同。

师:所对应的分数能比较大小的原因呢?

生:分数单位相同。

师:由此可以得出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规则是什么?

生:同分母比较大小看分子,分子大的数大,分子小的数小。

教师板书

探究二,同分子比较大小的探究。

师:问题二能比较大小的原因是什么?

生:瓶子的数量相同,大小不同。

师:所对应的分数能比较大小的原因是什么?

生:分子相同,分数单位不同。

师:可不可以由此得出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的规则呢?

生:同分子比较大小看分母,分母大的数反而小,分母小的数反而大。

教师板书

探究三,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

师:我们学习了同分母的大小的比较。那么异分母的分数的大小该怎么比较呢?下面请各小组的小组长带领大家进行小组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注意利用我们已经掌握的分数比较大小的知识。

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和点拨。此探究过程的关键有两个:第一,想到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进行比较;第二,异分母分数等价转化为同分母的理论基础,亦即分数的性质。在学生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探究的实际,可以给出进一步的提示。比如,异分母比较大小有困难,那么我们会比较什么样的分数呢?他们之间有何关联呢?不动声色的进行启发引导。

探究结束,学生分享探究结果。老师在关键点上予以澄清和强调,并板书。并在此时给出通分的概念,强调通分的目的是把异分母的分数转化为相同分数单位。

把形象直观的生活问题,转化为较为抽象的数学问题。启发学生用数学语言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描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知探究。体现了从直观到抽象,从易到难的层次教学理念。整个探究过程以凸显了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学生的学习主体的角色分工。

(三)巩固提高

活动1

以小组竞赛的方式进行巩固练习,比赛规则,第一个多部正确的小组在当月的英雄积分榜上积3分,第二个多部正确的小组在当月的英雄积分榜上积2分;第三个多部正确的小组在当月的英雄积分榜上积1分。其余小组不积分。竞赛题目如下。

比较一下分数的大小。

(1) 3/7与4/7

(2) 8/19与8/21

(3) 4/5与3/4

(4) 3/8与5/6

(5) 4/6与7/9

活动2

同桌之间互相出题。一个扮演老师出题,一个扮演学生答题。在规定的时间内答题成功,老师给学生揉揉肩、捶捶背。反之学生给揉揉肩、捶捶背。

活动3

智力闯关,PPT上出示如下题目,要求学生用不等号依次填空,第一次出错的地方即为学生所闯关数。在规定的时间内,看谁闯关最多,谁能通关。

3/4 ○ 4/4 ○ 4/5 ○ 5/6 ○ 7/9 ○ 10/12 ○ 21/24

在巩固提高环节,我注重多种形式的练习的思路,从易到难,把新知的巩固分散在三个活动中。多种比较新颖的练习形式,除了让同学们动脑之外,还让同学们多身心的进行互动。体现了小学阶段要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的教学理念。

(四)小结作业

小结环节,我采用如下一问一答的形式,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核心内容进行回顾总结。并设置课后练习题第1题和第2题为课后作业,并让同学们在作业中把今天所学的内容通过作业与父母一起分享。

七、说板书设计

通分

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分子大的分数较大。

比较同分子分数的大小,分母小的分数较大。

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先把它们化成同分母分数,再进行比较。

2/7=26/91 4/13=28/91 因为28/91>26/91 所以4/13>2/7

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说课稿 篇4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我今天上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认识小数》。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建立在分数的初步认识和人民币、常用长度单位认识的基础之上,且是以元、角、分,米、分米、厘米等常用单位的知识作为学习小数的形象支撑的。教材先在商品的价格各表示几元几角几分的基础,初步认识小数及小数点,再让学生初步学会读、写小数,然后根据长度单位进一步体会小数的含义。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地位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小数,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初步感知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2、经历观察比较、分析推理、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让学生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概括、归纳的能力和合作意识。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材从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单价引入小数和小数点,试图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新知的教学做好铺垫。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会认读、写小数,理解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小数的实际含义。初步感知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教学难点是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懂得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含义。在观察、比较中发现分数与小数的联系。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教具我采用了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的引导学生经历分数与小数的练联系。

二、教法和学法

为了更好的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实现新课标提出的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采用“引导探究法”作为本节课教学方法的主线,并辅以观察法、发现法、讨论法、分析法、讲授法等教学方法。

为了达到教与学的统一,我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分析推理、合作交流、归纳概括等学习方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小数就在身边,学习了小数的具体含义,能解决实际问题,体验到获得知识的愉悦感。主要体现在:一、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二、提供引导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到成功,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三、提供“说数学”的机会,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善于倾听的习惯。四、通过练习,促进学生完成知识的迁移,渗透抽象的数学思维。

三、说教学程序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而生活情境以及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根据这个要求,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2)探究学习(3)巩固练习(4)全课总结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我在设计本课的时候发现,孩子们对小数并不是全然不知,而且在超市购物是孩子们非常喜爱的事,在购物过程中无可避免的就是会读商品的价格问题,因此,我觉得完全可以把数学课本中的情境图作为本课课题的切入点,通过谈话法,启发学生认真观察这些数与以前学的数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出小数点和小数,揭示出本节课的课题。

第二环节:探究新知

这一环节,我大体分为两个步骤来完成。

1、小数的读法:

这部分,我想充分利用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相信孩子的能力,运用尝试法、引导发现法让孩子们大胆试一试,读一读,并及时对比引导,总结出读小数的正确方法。本环节充分让孩子大胆尝试,让每一位孩子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以学生为中心,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我想这样进行:先让学生大胆试读5、98,学生有可能读成五点九十八,也有可能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读成五点九八。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让其他学生体会,应该怎样读,初步引导学生讨论小数的读法,然后再读0、58,2、60,进而总结出小数的正确读法。为了使学生深刻体会小数的读法,我还选择了一些特殊的小数(课件出示:123、10,50、50等)进行巩固,深刻体验这些小数的左边和右边的数字一样,读法有什么不同,深化小数的读法。

进而根据课件出示的小数的特点,进一步认识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

2、小数的写法:

先用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会写小数吗?鼓励试着写一写,并指明到黑板上板演,说出自己的写法。再在练习本上练习写,然后根据学生写的情况进行评价,并总结怎样才能写出最美观的小数,进一步明确小数的写法。

在读数、写数的教学过程中,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给了学生探索和发现知识的机会,讨论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之间形成观点的交锋,智慧的共享,达到了学习互补的目的,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飞跃。

当学生会读写小数后,再通过回归课本情境图中的商品的价格(采用完成表格的方式),用小数表示学习用品的价格,引导学生初步理解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3、小数的意义:

本环节,先通过长度单位的复习,过渡引导出认识小数含义这个知识点。

在这里,通过学生比划1米、1分米、1厘米,一根粉笔不够1米时如何用“米”作单位来表示,引出课件演示把1米长的线段平均分成10份等步骤,实现板书:1分米=米=0、1米,3分米=米=0、3米,7分米=米=0、7米等达到逐步“深化”的过程,在利用1元=10角进行练习,引导学生观察板书和课件,总结出小数点后第一位表示分米,进而明确十分之几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

下一步通过自主探究和交流讨论的形式,通过知识迁移,利用课件演示,实现板书:1厘米=米=0、01米,3厘米=米=0、03米,18厘米=米=0、18米,总结出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具体含义,再进一步明确百分之几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

4、小结:

第五环节:巩固拓展练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练习,要使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为了使课内的练习起到促进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双重效果,我在组织练习的时候注意了以下两点:一是练习的形式多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是练习的难度逐步加深,不断加深学生的认知水平。

首先是基础性的练习,出示填一填(课件)这道题时对理解小数意义的及时巩固,指名回答,全班交流。交流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第二是以课本例题王东的身高为例,巩固小数可以有两种写法,但不是所有的0都可以不写,不仅巩固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具体含义,还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同时也巩固了小数的写法。

第三是8、5米、14、8米、3、98米这三个数中的“8”各表示什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采用竞猜的方式得出每个8的不同含义,让学生知道同一个数因为在不同的位置,其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

第四是用数表示阴影部分,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分数与小数之间的联系,使本节具体的小数深化到抽象,巩固小数的意义,深化学生的思维。

第五是大开眼界,通过阅读,升华知识,同时总结让学生知道本节课只是小数学习的开始,还有

随便看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

 

Copyright © 2004-2023 ixin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5 20: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