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教学设计方案 |
范文 |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集锦8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力开展,时常需要预先开展方案准备工作,方案指的是为某一次行动所制定的计划类文书。方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设计方案 篇1教学要求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及其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了解游览时所见的风景、事、人,体会人物的心情。 2.学习课文将景与人和事有机结合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作者游览时的所见所想,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掌握将景与人和事有机结合的方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及其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各自然段的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 二、教具准备 生词卡片。 三、教学过程 ()淡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生活的环境怎样?你们愿意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里?为什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新课。(板书课题:23 清澈的湖水) (二)自学生字,扫清阅读障碍。 1.自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 2.指名读课文,检查生字的读音。 3.分析字形。 澈:左中右结构,左边是氵,中间是育,右边是攵。 卷:共8画. 波:左右结构,左边是氵,右边是皮。 纹:左右结构,左边是纟,右边是文。 欣:左右结构,左边是斤,右边是欠。 赏:上中下结构,上边足小,中间是冖,下边是员。 赛:共14笔,下边是个贝。 丢:共6笔,去字头。 镜:左右结构,左边是钅,右边是竟。 幻:左右结构,左边是幺,右边是刁。 表:共8画。 演:左右结构,左边是1,右边是寅。 蕉:上中下结构,共15画。 盼:左右结构,左边是目字旁,右边是分。 4.理解词语的意思。 清澈:清而透明。 波纹:小波浪形成的水纹。 欣赏: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 变幻:不规则地改变。 表演:做示范性的动作。 企盼:盼望。 (三)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自由读课文: 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四)学生质疑 (五)板书设计 chè juǒn bō wén xīn shǒng sà dīu 澈 卷 波 纹 欣 赏 赛 丢 jìng huòn biǒoyan jiāo pàn 镜 幻 表 演 蕉 盼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掌握将描写景与写人和事有机结合的方法。 二、教具 准备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指名读课文,回忆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二、三自然段。 (1)默读思考,画出描写景色的句子。 (2)读一读你画出的句子。 (3)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给你的感受如何? (4)老师小结。作者是从两岸的山石、湖水两方面来描写美丽景色的。山石的形状各种各样,有的像青蛙,有的像展翅欲飞的雄鹰,还有的像石龟、石兔在赛跑。湖水清澈,像一面镜子,能映出蓝天、白云和变幻的山峦,非常美丽。 (5)小洁为什么没有把面包纸丢进水里? (因为她被湖里的美景吸引住了,所以没有把面包纸丢进湖里) (6)在这样的优美环境中,心情如何呢?(愉悦) (7)学生品读。 2.学习第四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 (2)小组合作学习。 思考:小洁在欣赏美景时又发现了什么?她在想些什么?她可能会对这个小孩说些什么? (3)以小组为单位,练习演课本剧。 3.学习第五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小洁上岸后在寻找什么?她找到了吗? (三)总结全文 本文记叙了小洁坐在游船上,被湖光山色所吸引,忘记了丢掉手中的面包纸。当她发现一个小孩把香蕉皮扔进湖水里,吓跑了小鱼,污染了环境时,她对小孩的行为十分不满。船靠岸了,小洁急忙寻找垃圾筒,并把面包纸扔进去。从小洁的行为中,你能看出什么? (从中可以看出小洁很注意保护环境,不愿意因为自己而破坏清洁优美的环境) 读了这篇文章后,说说你的想法?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学生质疑 (六)板书设计 23 清澈的湖水 小洁 欣赏:山石、湖水保护环境 发现:丢香蕉皮破坏环境不满 教学设计方案 篇2【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整体感知内容。 2、品味重点语句,理清思路,了解文章的新奇的构思。 3、展开想象,感受作者情感,体味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4、联系现实反思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 【学习重点】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心境,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本单元为我们展现的是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展现了美的景物,美的情感,美的语言。因此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品味优美的语言,揣摩作者深厚的感情,从而陶冶学生爱美的心灵,锻炼学生发现美的眼力,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更加关注自然和环境,是本单元教学重点,也是本文的重点。 【课前准备】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学习本文,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们长居城市,远离了大自然,有没有一种被困在笼中的感觉? 想不想到大自然中去放松一下心情?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着作者,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板书:题目、作者) 二、整体感知 1、正音:检查预习,扫清文字障碍(小黑板显示) 给下列加粗字注音:(学生试读,师生纠正,学生齐读) 幽径(jìng) 唱和(hè) 湛蓝(zhàn) 栀子(zhī) 玄奥(xuán) 清澈(chè) 禅心(chán) 犬吠(fèi) 憔悴(qiáo cuì) 树冠(guān) 凝静(níng) 2、教师范读:初步感知课文,激发学生的感情。 三、研读与赏析 1、我在山中主要拜访了哪些朋友? 学生讨论后明确: 作者要访的都是自然界的朋友,它们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2、作者都是怎样称呼它们的? 古桥──老朋友 树林──知己 山泉──姐姐 溪流──妹妹 白云──大嫂 瀑布──大哥 悬崖──爷爷 云雀──弟弟 蚂蚁──小弟弟 3、文章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讨论后归纳: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 讨论后明确: 作者构思新奇,想像丰富,充满童心童趣。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让人感到更加亲切,使景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 5、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讨论后明确: 作者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悟到并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k11-018.jpg;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四、体验与反思 我们随着作者带着一路月色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回到了家中。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 探究后教师小结: 当你带着好奇和轻松愉快的心情读完这篇散文之后,在你被那美妙绝伦、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带进山中之后,你除了被童话般的意境陶醉外,你还会从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愫里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那种深切的热爱。并且,你还会感悟到作者对人生那种深邃的思考──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永远健康地、身心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教学设计方案 篇3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重点词句,理解作者笔下上海弄堂生活的特点及上海人的特点。 2.了解上海人的生存方式和生活观念以及弄堂生活所代表的上海城市文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借助文中描写弄堂的词句品读,理解弄堂生活的特点,归纳上海人特点。 2.难点:理解弄堂生活的所代表的`上海城市文化。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1、阐述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了解上海的一个途径。 2、通过欣赏一组图片直观了解上海的弄堂。 合作探究,理解课文。 1、分组合作:圈划文中描写弄堂生活的句子,概括弄堂生活的特点。 2、深入探究: 总结归纳弄堂里的上海人的特点。 总结全文,归纳主题。 弄堂文化就是上海城市文化的一种象征、一个缩影。 课外延伸,拓展主题: 1、说说你眼中的上海有什么样的特点,你对上海人的想法。(针对外地学生) 2、谈谈你认为现今上海人的生活是否还是和作者笔下以前那些生活在弄堂中的上海人区别。(针对上海本地学生) 归纳: 一样的土地,不一样的人。时代在变,人也在变,如今的上海人早已不再只是生活在 弄堂里的那群人了。新上海人正在以一种全新的面貌迎接四方来客。他们锐意进取、开 拓创新、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在他们的努力下,相信上海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布置作业: 1、谈一谈你心目中的上海人的形象,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2、探访或查阅资料,写一篇关于上海的弄堂的说明性文字,3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弄堂生活的特点; 安详实用 弄堂人的特点; 既注重面子、又讲究实惠 教学设计方案 篇4一、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 师提问,生都去过哪里旅游,请生回答 (2) 猜想师怎么去旅游的?从而导入本课,板书《索溪峪的“野”》 二、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思考问题:①“野”在文章中是什么意思? ②自学文中生字词 ③文章从哪几方面讲索溪峪的“野” (二)检查初读情况,回答问题,读准生字词,理解词意 (三)分别从山野、水野、动物野、人野四方面来讲 (1)索溪峪的山“野” ①出示各个名山图片,通过与桂林、黄山、庐山等名山比较,思考问题索溪峪的山“野”体现在哪里?(从书中第二自然段找答案,并请生回答) ②有感情的朗读文章第二自然段 (2)索溪峪的水“野” ①出示水的图片,思考问题索溪峪的水“野”体现在哪里?(从书中第三自然段找答案,并请生回答) ②有感情的朗读文章第三自然段 (3)索溪峪的动物“野” ①出示动物的图片,思考问题索溪峪的动物“野”体现在哪里?(从书中第四自然段找答案,并请生回答) ②有感情的朗读文章第四自然段 (2)索溪峪的人“野” ①出示水的图片,思考问题索溪峪的人“野”体现在哪里?(从书中第三自然段找答案,并请生回答) ②有感情的朗读文章第五自然段 (3)山野、水野,山水都野,带动的整个人都野起来了,使人不免的放松心情,回归自然,所以返璞归真。思考问题:作者在领略了这一切之后是什么样的感受? (4)小结:课文开头先概括索溪峪的一个总的 特点是“野”,接着从四个方面具体描述,既山是野的,水是野的,动物是野的,在山水间行走的游人也是野的,最后总结出索溪峪的“野”,荡涤着我的胸怀!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5)想一想课文为了描写索溪峪的野,运用了怎样的文章结构? 山野(分) 野(总) 水野 (分) 动物野(分) 人野(分) 三、课堂总结 教学设计方案 篇5【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插叙的写法。 2、精读品析,理解人物形象及情感。 3、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精读品析,理解人物形象及情感。 【教学设计理念】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以主问题策略构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教学模式】 启导激趣──整体感知──精读感悟──拓展延伸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进程及内容】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观察及思考 启导激趣 互动提问。 听取;谈经历;初步感受。 创设情景,激发阅读兴趣。 整体感知 提出主问题1:讲讲发生在“羚羊木雕”上的故事? 巡视、指导、鼓励 速读课文; 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每个小故事的内容;班上交流。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认识插叙的写作方法。(训练归纳能力和口头表述能力) 精读感悟 提出主问题2: 我从什么地方看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妈、爸、我、万芳……) 巡视引导。 评价激励。 分组小声朗读课文;圈点批注人物的心理、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方法;评价人物;笔记;朗读展示(1、小组内交流2、全班交流) 认识人物的描写方法;了解人物态度和性格;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拓展延伸 提出主问题3: 假如你是文中的某一人物,请谈谈怎样做才能更好处理这件事情? 点评、激励。 归纳、总结。 独立思考。 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亲情与友谊的关系,培养健康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板书设计】 “我”被逼要回木雕 “我”慷慨地送木雕 (插叙) 交流 羚羊木雕 万芳和“我”换裤子(形影不离) 沟通 “我”委屈地要回木雕 和谐 = 教学设计方案 篇6【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鲁滨孙在荒岛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体会鲁滨孙敢于战胜困难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3、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文章第二至八自然段。 【教学准备】 《鲁滨孙漂流记》原著、《夏令营的较量》、其他有关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课题: 鲁滨孙漂流记 鲁滨孙漂流记。同学们,你们看过《鲁滨孙漂流记》吗?有谁能告诉大家这篇长篇小说的作者是谁? 板书: 英、笛福 2、解题: “漂流”什么意思? (随着水浮动。) 3、这部长篇写的是一位叫鲁滨孙的英国人,在一次航海中船翻漂流到一座荒无人烟的小岛上,战胜种种困难,历尽磨难,生活了二十多年之久,最后终于获救回到英国的一件事。本课是该书的缩写,所谓缩写就是略去具体情节及细节描写,留下主干部分。 4、鲁滨孙一个人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居然生活了二十八年。 你能想像一下荒无人烟的小岛是怎样的吗?用自己的话来描绘一下。 5、刚才同学们通过想象,自己描绘了一幅荒岛风景图,真的是很荒凉,很艰苦。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鲁滨孙来到的是一个怎样的荒岛(引读第二自然段) 。 6、课文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个荒岛: 没有名字、没有人居住,到处都是乱石野草。如果是你在这样一个荒岛上,你会怎样?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那么,鲁滨孙又是怎样在这一个小岛上活下去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把课文中描写鲁滨孙在岛上惊险经历的部分找出来。 2、思考并交流: 鲁滨孙在荒岛上生活碰到了哪些困难? 交流时随机板书: 住、吃、安全、孤独 3、这些困难都是常人难以想像的,这关系到他的生死存亡,要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去,而且生存了28年,需要怎样的意志和创造力啊!这简直就是一个生命的奇迹!让我们细读课文第4~8自然段说说鲁滨孙是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 板书: 搭起帐篷、打猎捕鱼、养羊种麦。住所前空地插树桩,羊群分养,救下“星期五”为伴。 三、围绕重点,读书讨论 1、鲁滨孙在岛上的经历艰难、惊险,遇到的不是一般的困难,“难”中处处透着“险”,而鲁滨孙面对困难毫不畏惧,想尽办法,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历尽艰难,勇敢地活着,对于这样的鲁滨孙你佩服吗?请同学们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有感情地读一读,并读给你的同桌听,说一说:你佩服鲁滨孙的什么?为什么佩服?而同桌在听完后对其进行评价。 2、指名朗读,并谈感受。 3、鲁滨孙孤身一人在岛上历尽千难万险,除了书上讲到的这些困难,肯定还有其它困难,请你想像一下鲁滨孙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呢?请学生讲讲原著中的故事。 (种麦子、做陶器、做独木舟。) 4、通过学习,同学们对鲁滨孙的了解更深了,那么他究竟是靠什么在荒岛上生活了这么多年? (坚韧不拔的意志、丰富的知识技能。) 5、鲁滨孙从遇险上岛到回到故土,想尽办法,积极改善生存环境,全是靠了这种生存的勇气和经历。这对于处于生存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的人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1992年的8月,77名日本孩子来到了中国的内蒙古,与30名中国孩子一起参加了一次草原探险夏令营,他们年龄在11岁至16岁之间,在夏令营中他们进行了一场较量,是一场怎样的较量呢?请看《夏令营中的较量》一文,文章最后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 思考: 中国的孩子应该如何“学会生存”?中国怎样才能不落伍? 阅读资料后四人小组讨论。 派代表总结发言。 6、教师总结: 在当今的社会中,只要依靠自己的智慧和掌握的知识,不向恶劣的环境低头,不轻言放弃,就能克服任何困难。 四、课外拓展 阅读《鲁滨孙漂流记》或《世界名著历险故事大观》。 教学设计方案 篇7一、 区域活动内容: 班级区域活动名称:生活区、美工区、益智区、阅读区。 公共区域活动名称:娃娃家、建构区、小餐馆、小医院、美发屋、小超市。 二、 区域活动创设背景: 小班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是结合小班幼儿年龄较小,同伴之间的交流较少,语言交往能力,普通话以及自制能力较差,动手能力薄弱,思维比较有局限的年龄特点,与主题活动相融合,兼顾幼儿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而创设的。本次区域活动我们小班组以“能干的小手”为主题,计划每班开放四个区域——生活区、美工区、益智区、阅读区。 三、 区域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动手能力,激发幼儿参加活动的兴趣,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体验活动的快乐。 2、引导幼儿自主地在区域活动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自由地玩耍;乐意与他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 3、鼓励幼儿能够使用各种材料、工具和方法,探索游戏中的乐趣。 4、活动结束能将材料放回原处,在老师的提示下整理场地。 四、区域活动设置以及材料准备: 班级区域:阅读区、美工区、益智区、生活区 (一)阅读区: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对看书的兴趣。 2.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养成坚持讲普通话的习惯。 3.养成良好的看书习惯。 材料投放:各种幼儿图书、各种蔬菜水果卡片图、小白兔、小红帽等一系列的故事书,点读笔。 指导重点:指导幼儿能够掌握正确的拿书的方法,能一页一页地翻,告诉幼儿看书的时候不能大声讲话影响别的小朋友看书,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美工区 活动目标: 1、 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培养手指的灵活性。 2、 对美术活动感兴趣,会自由地涂鸦和进行简单的粘贴。 3、 尝试用小手大胆地撕纸和团纸。 4、 学会用橡皮泥搓圆的技能。 5、 知道做完手工之后要把东西收拾整齐。 材料投放:橡皮泥、旧报纸、印泥(手指点画)、涂鸦地KT板、发型设计。 指导重点:指导幼儿如何把橡皮泥搓圆;怎样将纸撕成细条。 (三)益智区 活动目标: 1. 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会区分常见的颜色。(红色、黄色、绿色等) 2. 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练习排序,学会简单的排序。 材料投放:不同颜色的毛根、简单的图形、玩具配对、穿珠(不同颜色、形状)、毛毛虫排序(每个班图案不一样) 指导重点:引导幼儿进行穿珠游戏,能随意穿成项链、手链,提高手眼协调能力。 (四)生活区 活动目标: 1. 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学会扣纽扣、拉拉链。 2. 学会穿脱衣裤,学习叠衣裤的正确方法。 3. 锻炼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 材料投放:纽扣拉链(每个班5套)、若干套衣裤、剪毛根、切水果 指导重点:指导幼儿叠衣裤的正确方法,学会扣纽扣、拉拉链。 教学设计方案 篇8教学目标: 1、学习8个会写的生字,11个会认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爱心”。 教学重点: 1、学会生字,能正确地读写运用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切身感受母爱的温柔。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看到课题,你想到了谁的手?为什么? 学习“柔”。 二、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随文识字,学习生字,理解词语。 城:理解字的意思,跟“乡”相对。 牵:做动作理解字义。 掌:形声字。 惊惶失措:害怕紧张。 三、朗读课文第2~6自然段。 围:借助课文插图,做动作理解字义。 奥利亚:外国女孩名。 四、朗读课文7、8自然段。 笑:第七笔是撇。 慰:安慰,使人心情安适。 善:注意写法。 五、朗读课文9、10自然段。 辫:与“辨、辩”区别学习。 淡褐色:联系生活实物理解。 六、朗读课文11、12、13、14自然段。 痣:形声字。 互:查“一”部、互相。 七、复习,认读生字。 八、书写生字。 九、作业。 书写生字;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朗读生字。 二、学生默读课文,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话概括课文内容:本文讲了小姑娘找妈妈的故事。 三、读1~6自然段,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课文中哪一部分写得有意思?好妈妈是妈妈的名字吗?为什么小女孩会这么说? 同桌练习朗读对话。 四、分别朗读7、8自然段,9、10自然段,11、12自然段,谈谈为什么小姑娘会这样回答大家提出的问题? 同桌练习朗读这几段话,男女生配合读,师生配合读。 说说,小女孩的妈妈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 五、朗读最后两段,为什么小姑娘会很快找到妈妈? 六、表演朗读课文。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