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
范文 |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精选21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山中访友》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篇1【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2、展开想像,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作者思路,反复朗读,培养学生想像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精神回归。 【课时】 一课时。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环节意图课前准备 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把自己读书的收获以及疑惑记录在预习本上,以便在课堂讨论交流。 一、三分钟口语训练(此环节在本课省略) 二、导语设计(略) 三、初读课文──读通 1、自由读课文。 2、小组交流学习生字词的情况。 3、学生汇报。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 2、学生汇报:“我读懂了……” 五、品读课文──讨论交流 1、师:假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编辑同志来到我们班级,调查同学们是否喜欢这篇课文,让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朗读出来,讲讲喜欢的原因。 3、学生汇报。 (教师在这个环节准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奇特的想像) 六、质疑(如果学生没有什么问题,教师会提出。如果学生能提出教师就因势利导,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七、拓展训练 放飞想像。 八、布置作业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锻炼学生说话能力。 创设轻松愉快的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进行识字写字训练,培养合作精神。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欣赏能力、审美能力。 训练学生朗读能力。 体现师生间平等的对话。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进行想像能力的训练。 注重使用汉字的能力,让学生走进生活,书写生活,热爱生活。 板书设计 山中访友 李汉荣 孤独之旅(客观) 欢欣之旅(内心) 精神回归之旅(归宿)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篇2六年级语文上册《山中访友》教案设计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山中访友》是一篇词美、句美、景美、情美的佳作。因此教学时以“审美”为切入口,按照美的规律从审美角度进行阅读设计,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创设审美的阅读情境,唤起学生的美感情趣,使学生获得美感体验。在具体的教学中以课文为本,以紧扣品读字句为前提,领着学生在诵读中发现美的朋友,品味美的情感,抒发美的心声,以此培养学生的审美想像、审美情感、审美意识,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把握作者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赏精彩语段, 领会文章第二人称的妙用、拟人手法的运用。 2、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鉴赏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 3、情感目标: 体味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 欣赏品味文章的语言,在欣赏和品味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技巧(细心观察、用心领悟、细腻的描写),学习运用。 四、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导读法、点拨法 五、教学步骤 一、走近山中: 1、导入新课: 有人说,没有朋友的人生是一片荒漠。在春光明媚,草长莺飞,百花争艳的时节出去踏青访友,更有一番好心情,有时还会留下一个好记忆。因此,我特地为大家请来一位导游,他是李汉荣作家。(课件显示作者姓名)今天,李导满怀好心情带我们到“山中访友”。(课件显示课题) 2、播放课件《山中访友》,学生观看。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设计意图: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走进文中所描绘的画面中,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为下环节与文本交流打下基础。) 二、走进山中: 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课件显示问题) (1)作者满怀好心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是谁?(学生答,师板书: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白云、悬崖、瀑布、云雀、落叶、老柏树、归鸟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景点,理清思路。) (2)这些“朋友”我们平时也常常见到,我们通常称之为什么?(景物) 文章写的是作者“山中观景”的过程,为什么要以“山中访友”为题呢? 这两个标题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区别?用心体会,认真思考。 (3)学生畅谈看法。 (4)教师小结:用朋友称呼山中的景物,表现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与它们的亲近,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把景物写活了、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写作技巧。) 2、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读一读,并说一说喜欢的理由。 (1)作者喜爱、亲近大自然的感情还可以从哪些词语、句子中感受出来? (2)作者是“访友”而非“观景”从哪些语句中可以进一步感受出来? (设计意图:此环节意在让学生于诵读中,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并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学生可能找到的好词好句有: (1)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 (由第三人称变为第二人称。用第二人称,好象面对面地与老桥交谈、倾诉,使得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更亲切、更自然、更强烈。) (2)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彼岸,你把滚滚流水送向远方,你躬着腰,俯身吻着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 (“躬、俯”二字用得好,拟人手法,既抓住古桥形状的特点,又写出古桥鞠躬尽瘁为人类服务的奉献精神。) (3)走进树林,鸟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拟人,“唤”和“交换眼神”,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感觉特别的亲切。) (设计意图:在学生列举句子时进行引导,让学生对一些有特点的句子进行分析、感悟、阅读理解并通过朗读加深体会。) 3、欣赏品味,领悟感受 在作者的笔下,各种各样的景物好像都活了,都有了它们自己的生命,在朗读中,哪一样景物深深地打动了你?如果可以,你最希望自己成为作者笔下的哪一种景物,为什么?(静心默读。一边读一边想象文中动人的画面,并且给画面配上色彩和声音,让画面在脑中动起来;也可以联想生活中或者书中,影视作品中相似的情形。请同学们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诗情画意的画面,好,请进入角色。找出自己最喜欢、最令自己感动的景物,欣赏领略语言之美、景物的形象之美。)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自己喜欢的景物的语句。 (2)全班交流:你最希望自己成为作者笔下的哪一种景物,为什么? 我希望自己成为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表述,反映他们对于课文语言的理解和领会,同时也是一种创造性的表达。在学生描述的过程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几句话,着重朗读,深入体会,再朗读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对于重要词语、关键语句的理解) (3)不知道大家感受到了没有,为作者所赞扬的、被我们所喜爱所肯定的景物都是因为:他们身上有着一种为我们所熟悉的,在我们身边存在着的可贵的品质,有哪些呢?(无私奉献、自我牺牲、清澈纯洁、充满智慧……)——正是由于大自然中的景物能给人以真的感悟、美的享受、善的启迪,所以才让我们这样流连忘返吧。 (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和熏陶。使他们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4、指导学生朗读美句佳段。 5、联想创作: 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在我们的眼中,山中的朋友是如此的真、善、美,让人忍不住想要去亲近。在作者的亲切的呼唤声中,在作者热情的赞美声中,山中的景物会有怎样的感悟和回应呢,试着猜想一下它们的内心世界,试着以某一种景物的语气给作者写一段回应的话吧。 要求:①同桌两位同学互相配合,一位同学读原文,一位同学进行相应的想象,然后互换角色,再试一次。 ②要尽量地唤起自己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体会自然景物的特点。 ③要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人称的变化,恰当地选用词语,尽量做到语言生动形象。 (1)同桌配合,按要求完成相关练习。。 (2)全班交流,教师和同学及时予以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设计意图:小组中的交流与合作,这个过程体现了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关注,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例句:你好,德高望重的古桥爷爷!,你无怨无悔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抬头望你,我就想起长征途中的老班长和舍己为人的老支书。 古桥爷爷:你好,我矗立在这里,看风云变幻,看人世沧桑,深感时光易逝,几百年,几千年就这样匆匆而过,孩子,要珍惜现在的一切啊。 (设计意图:在感受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同时也是对知识方法的一种灵活的运用,在这个过程中使知识得到丰富,能力得到提高) 三、走出山中 李作家把去访友时的“好心情”带回了家。为答谢山中好友,他准备举办一个朋友联欢会。为此,他特邀记者参加并准备会前接受采访。如果你是记者,你有什么问题想采访李作家?(教师扮演李作家,学生扮演记者开展采访活动) (设计意图:一是教师因势利导,适当渗透思想教育---要热爱大自然,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二是活动中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四、总结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我们也好像和作者一起经历了一次精彩的森林之旅,这次愉快的旅行真是令人难忘,最重要的是它提醒了我们,大自然是我们的好朋友,能给我们以许多启迪,我们可以尽情地去亲近大自然,放松我们的身体,同时也应该爱护大自然。 五、布置作业 仿写片断《秋日的山中访友》 板书设计 山中观景(事) 山中访友 拟人手法 热爱自然(情)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篇3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掌握8个生字,正确读写15个词语。 2.感受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学习运用比喻、拟人、排比、联想等修辞手法表达感情。 教学准备: 制作简单的教学课件(或用小黑板抄课文重点句子123,抄生字词;录音机和课文录音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大家好。暑假有没有到什么风景名胜去旅游啊?或者到了远方的亲戚朋友家去玩吗?──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山中访友》(板书),喜欢吗? 二、听课文录音(或范读),出示生字词,生读,正音。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题目叫《山中访友》,访,用课文的词来理解,──访问,拜访。自已找近义词,──探访。友,当然指的是朋友。作者访问了哪些朋友呢?浏览课文,填表: 我们首先拜访了( ),然后走进( ),访问了( )( )和( );接着,我们在山中又热切地与( )( )( )( )( )( )打招呼。 2.我们访问好朋友,带着怎样的心情?──好心情。 除了看到好朋友,好风景,作者的好心情还表现在什么地方? 出示(或板书):( )落花──( )落叶──( )石头──( )雷雨,(填上一个动词)于是告别的时候,作者带回了满怀的( 好心情 )( 好记忆 )。 四、细读课文,欣赏体味:(过渡语)如此的好风景,不要那么快地离开吧,让我们回过头去重游一遍。这一回,可要多长个心眼,细心观察,用心思考,耐心记忆。 1.细读第三自然段,第一个拜访的是谁?──老桥。“拜访”与“访问”有什么不同?──还有带着恭敬的心情。 2.老桥为什么让我恭敬?──德高望重。说说这个词的意思。 为什么说老桥德高望重?找出相关的句子品读。划出“站、渡、弓、俯身、凝望”等动词。 3.有感情朗读这段:体味老桥默默无闻服务大众、恒久不变的情怀,读出缓慢、平静的语气,以及恭敬的心情。 反复引读: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桥,…… 4.这个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把( )比作( ),突出了老桥( )、( )的精神。 五、总结学法: 初读课文,理清(结构)大意。 精读段落,体会词句。 六、作业:感情朗读一二三段,尝试背诵;抄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清爽 幽径 拜访 德高望重 凝望 明灭 2.第一课时用了什么学习方法?──这节我们就继续运用第二种学习方法去学习。 二、自读四、五自然段。 1.说说哪个句子让你最喜欢?为什么? 体会拟人、反问、设问、排比和联想几种修辞手法;有感情朗读与背诵。 2.让我们与山中的朋友热切地打招呼吧。──有感情朗读四、五自然段。 3.假若你是清清的山泉,你听到了我亲切的问候: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会怎样回应我的问候呢?(指名说) 4.同位相互问答,清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 三、(过渡)云雀在叽叽喳喳地谈论好风景,“我”当然也津津有味地欣赏好风景。除了“欣赏”,我还寻获了“趣味”。 引读: 1.捧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到了── 拾起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我看到了── 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 2.理解“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指的是什么。 3.口头填空:忽然,雷阵雨来了,像( ),又像( ),满世界都是雨,头顶的岩石像( )。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 ),谁能说这不是天地( )? 4.理解“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改为陈述句) 5.小结这部分内容: (1)作者愿意离开这些朋友吗?你是否有过类似的体验? (2)这部分内容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排比、比喻、拟人)你能背诵哪些优美的句子? (3)课文结尾怎样与开关呼应? 四、总结全文: 1.作者以“山中访友”为题,其实写的是自己在山中看到的好风景给自己带来了好心情、好记忆。把自然景色看作朋友,作者全身心融入大自然之中,可见其对大自然无比热爱,当然也热爱生活。 2.作品“语言优美,情意深长,联想丰富,意境动人”,每个段落都有各自的修辞特色。 3.能仿照“一字诗”,写一首诗来概括本文的内容吗? 例1:一桥一树一溪流,一花一叶一石头。一访一望一阵笑,一风一雨一挥手。 例2:一桥一树一溪流,一眼山泉一瀑布。一花一叶一场雨,一轮明月一酒壶。 例3:一山一水一古桥,一石一树一鸣鸟。一吟一诵一唱和,一路月色一路笑。 五、作业: 1.朗读全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填空: ( )的山泉 ( )的溪流 ( )的瀑布 ( )的悬崖 ( )的白云 ( )的峡谷 ( )的云雀 ( )的纹理 ( )的气势 ( )的额头 ( )的身影 ( )的身躯 3.造句: 德高望重…… 津津乐道…… 4.摘抄优美的句子。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篇4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 2、能力目标 展开想象,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 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 三、教学难点 展开想象,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四、教学方式 合作探究 五、教学工具 多媒体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具体教学步骤 a)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想在古桥上眺望吗?想在树林里奔跑吗?想在山泉旁嬉戏吗?想在悬崖边呐喊吗?好,就趁着这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我们大家一起进山去看看这些美妙的风景。(在我们出发前,老师有两个要求:第一,擦亮你们的眼睛;第二,竖起你们的耳朵,用心去感受自然。) b)学生听朗诵看风景 c)学生分段落朗读 (1)作者 (2)古桥 (3)树林 (4)山泉、溪流、白云 (5)瀑布、悬崖、云雀 (6)石头、落叶、小花 (7)阵雨、老柏树、蚂蚁 d)明确读音 树冠(guān)唱和(hè)一卷卷(juàn)天书湛(zhàn)蓝清澈(chè) 涧(jiàn)水 e)解释下列词语 逝川:流逝的河流,多用于比喻流逝的时间。 凝神:聚精会神。 德高望重:品德高尚,名望很大。 津津乐道:形容很感兴趣地谈论。津津,指兴趣很浓的样子。 f)课堂思考题: a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详写了其中的哪两位? 自然界的朋友依次为: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详写了:古桥和树林。 b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 作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将山中世界变成了童话世界,将各种景物变成了自己的朋友,所以进山看景自然成了“山中访友”。 c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去访问自然界的朋友,从中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在这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里,饱含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d作者描写这些“朋友”时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文章亲切活泼有亲切感。 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充满了童真童趣,有浪漫色彩。 在叙述上独具匠心。恰当的变换人称,对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有时用第二人称。 g)想象训练: a齐读“树林”一段,体会其写作方法的妙处。 通过奇特丰富的想象,让“我”变成了树,创造了一种物我交融的境界,把树写得栩栩如生,灵气飞扬。 b模仿“我是树”一段,任意选取一景以“我是……”为首句作想象片断描写。 c交流“我是……”片断描写。 h)小结 今天我们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与李汉荣先生一起拜访了他的“朋友”,从中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进而对生活的热爱,愿在座的51位同学也能走近自然走进生活,做个热爱生活的人。 i)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习”的第一题。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篇5【教学设想】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古桥、树林、山泉……经过作者动情的叙述,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们也仿佛走到了每一位读者的心中,使读者顿生身临其境之感。正是在与“朋友们”互诉心声之中,作者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真切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所以本文教学应定位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品味语言,以陶治学生心灵,使学生得到美的教育和生活观的教育。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整体感知内容。 2、品味重点语句,理清思路,了解文章的新奇的构思。 3、展开想象,感受作者情感,体味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4、联系现实反思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重点】 品析优美的语言,体味新奇浪漫的想象美。 【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法、研讨法、情境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们长居城市,远离了大自然,有没有一种被困在笼中的感觉? 想不想到大自然中去放松一下心情?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着作者,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投影:题目、作者) 二、整体感知,交流探讨 播放配乐朗读《山中访友》,学生听读,提示学生注意生字读音,并思考下列问题: 1、谁能说说作者去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呢? 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要访的都是自然界的朋友,它们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2、作者都是怎样称呼它们的? 明确: 古桥──老朋友 树林──知己 山泉──姐姐 溪流──妹妹 白云──大嫂 瀑布──大哥 悬崖──爷爷 云雀──弟弟 蚂蚁──小弟弟 3、从这些称呼中可看出,文章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讨论后归纳: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 讨论后明确: 作者构思新奇,想像丰富,充满童心童趣。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让人感到更加亲切,使景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 5、作者是那么地热爱大自然,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他走进山中,去会晤他山中的众朋友,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去找找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用“我喜欢 ,是因为 ”的句式说一句话。 学生可能有以下回答:(学生回答时可展示相应画面) ⑴ 喜欢白云大嫂。作者把白云的纯洁比喻成白衣天使,使人感到生动亲切,并且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白云用自己的身躯为天空增添活力,使人仿佛感到白云有了思想,有了生命,而且是一位热情的大嫂,有无私奉献的秉性。 ⑵ 喜欢瀑布大哥。他是雄浑的男高音,纯粹的歌唱家,不拉赞助,不收门票,天生的金嗓子,从古唱到今,不知疲倦,不求回报,他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与现代社会上一些走穴的歌星,形成鲜明的对比。 ⑶ 喜欢老桥。老桥的特点在于一个“老”字,它像慈祥的老爷爷,无言地唱着历史的歌。世间万物在转瞬间都是千变万化的,惟有它仍矗立在滚滚流水上,散发着古老而坚韧的气息,世间的一切都改变不了它那庄严的姿态,岁月使它渐渐衰老,不再富有往日的活力,可它总是永远保持同一种姿态去默默地为人们服务,在它身上洋溢着一种让人钦佩的坚韧与豁达。 ⑷ 喜欢悬崖爷爷。因为悬崖爷爷虽然没有花仙子们美丽,没有溪流妹妹清澈,但他那种无杂念的心境深深印在人的脑海里,他是那么的高大,充满着智慧,他使我们明白了做人要如悬崖一样,永远保持平和良好的心态。 6、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讨论后明确: 作者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悟到并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三、品味语言,想象情境 1、这篇散文景美,情美,语言更美,可谓美妙绝伦,行云流水。请自由朗读,勾画你最喜欢的句子,细心品味,说说它好在哪里?(提示学生可从词语的选择、修辞手法、人称变换、写作手法等角度去品味。) 学生可能有以下回答: ⑴ 我喜欢“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你累了?”因为这段对古桥的描写中,人称由第三人称变成了第二人称。用第二人称,好象面对面地与古桥交谈、倾诉,使得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更亲切、更自然、更强烈。 ⑵ 我喜欢“走进这片树林,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向我打着手势……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因为这一段运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作者将自己想象成一棵树,与整个树林融为一体,与自然界融为一体,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⑶ 我喜欢“忽然下起了雷阵雨,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喝醉了酒的诗人在云头朗诵,又感动人又有些吓人。赶快跑到一棵老柏树下,慈祥的老柏树立即撑起了大伞……我们有缘分,也做了一回患难兄弟。”因为这一段运用了拟人、比喻、反问等修辞方法,具体、生动、形象,感情强烈。 ⑷ 我喜欢“走出门,就与含着露水和栀子花气息的好风撞个满怀。早晨,好清爽!心里的感觉好清爽!”因为这一段中的“撞”字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清晨一出家门就有香风扑面的感受。同时,又运用了拟人、反复的修辞方法,生动的写出了“我”出家门时愉快的心情。 2、这样一篇美文,你们认为应怎样读? 学生讨论后明确: 带着好心情,心里想着美好的画面,读得轻一些,美一些。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有关句段,要求学生在读中进一步体会情感。) 3、随优美的音乐,欣赏美丽的画面,让我们以深情的语调朗读这篇美文,进入作者所描述的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中。(播放配乐画面文字) 四、总结拓展,探索实践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了山林,探访了“山中的众朋友”,与他们互诉心声,互致问候,最后“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 节假日,同学们也可以像作者一样,不骑车,不带礼物,哼着小曲儿,不过为了安全,可以邀几个同伴,来一次真正的精神之旅,回归自然,假日──我们出发吧──走进大自然 ,与山川草木对话,与花鸟虫鱼对话,到自然中放飞心灵,你生活中就多了一个朋友。拿起笔,介绍你所看到的一个朋友吧。 【板书设计】 古桥──老朋友 树林──知己 山泉──姐姐 溪流──妹妹 山中访友 白云──大嫂 热爱大自然 (带着满怀的好心情) 瀑布──大哥 爱护大自然 悬崖──爷爷 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 云雀──弟弟 蚂蚁──小弟弟 …… …… 首尾呼应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篇6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邀”“俯”等8个生字和“清爽”“吟诵”等1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物我两忘之境,激发类似体验,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方法。 5、品味如诗如画的语言,通过摘录、背诵、练笔等形式丰富语言积累。 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当然,体会第6自然段中作者的联想和感受部分,学生比较困难。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山中访友》PPT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倾听大自然的天籁之声 1、天籁之声悦耳悦心 (1)课件播放来自山林的天籁之声。 在轻音乐的伴奏下相继传来风声、河水声、鸟鸣声、风吹树梢声、溪流声、飞瀑声、雷雨声、犬吠声、群鸟归巢声,引领学生美好遐想。 (2)学生闭目静听神游。 (3)交流假想历程。 2、语言描述,牵情入课 师:同学们,神奇的大自然充盈着生命的活力,今天请让我们跟随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一起投入的山林的怀抱,去用心灵陶醉大自然的迷人风景,去倾听大自然的美妙乐章,好吗。 3、解读题目,激起期待 师:根据预习,我们不难猜出李汉荣先生去山中拜访的朋友是谁?(大自然中的朋友)那么,你一定很想知道:作家为什么会称它们为朋友?他“带着满怀的好心情”,会晤了哪些山中的“朋友”呢?请让我们快快走进童话般的大自然吧。 二、触摸大自然的生命因子 1、读通课文,自学字词 (1)段前标序。 (2)读对读通。 学生自由初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比较难读或写得优美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 (3)自学字词。 b、认读正确音节。 树冠(guān guàn) 扎进(zā zhā) 旋转(zhuǎn zhuàn) 唱和(hé hè) 细数(shǔ shù)瀑布(pù bào) 津津乐道(jīn jīng) c、掌握正确字形。 “邀”是“辶”旁;“瀑”的右下角不是“水”;“蕴”的下面不是“温”。 “吟诵”的“吟”,右边是“今”不要多“、”;“挺拔”的“拔”,右边不要写成“发”;“ 奥秘”的“奥”,上面不要封口;“津津乐道”的“道”,不要写成“来到”的“到”。 d、认真书写字词。 把本课比较难写的字词各认真书写三至五遍。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笔顺,安排好字的间架结构,把字写端正。 2、默读浏览,寻找“朋友” (1)默读浏览。 学生默读课文,寻找作者在山中拜访的“朋友”。 (2)全班交流。 作者拜访的“朋友”原来是老桥、鸟儿、露珠、每一棵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石头、雷阵雨、岩石、归鸟等。概括地说,山林中的一切都是作者的朋友。 三、呼吸大自然的灵动之气 1、自选朗读,积累情感 a、画出生字新词。1)本文有8个自然段,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选朗读,积蓄情感。 (2)教师边听边相机指导评价。 2、美文美读,引发共鸣 (1)师:本文用优美的语言,给我们描写了“我”先后拜访的十几位山里的“朋友”,请同学们自选最喜欢的描写拜访不同“朋友”的部分美美地读一读。 (2)教师边听边相机品评点拨。 3、赏读赛读,移情自然 (1)师:这篇散文读来令人沁人心脾,心旷神怡,请把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读一读,好吗? (2)学生挑战读、比赛读,师生共读,共同呼吸大自然的灵动之气。 (3)教师一边欣赏,一边相机点拨解读。 四、感受老朋友的德高望重 1、谈话过渡,亲近老桥 (1)师:同学们,作家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一条幽径,首先拜访了古桥。见到“老朋友”,作者会说些什么呢? (2)课件出示第3自然段关于介绍“老桥”的图文。 2、自由朗读,分享奇趣 学生自由读,个人读,分享作者与老桥物我相忘的奇趣。 3、教师导读,感悟老桥 (1)师:作者看到老石桥,联想到了哪个词语来赞美他? (2)围绕“德高望重”一词,结合“几百年”等关键词语,引领学生重点体会老桥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为大家服务的品质。 4、悉心体会,学习写法 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具体、生动、形象地传达给了我们,读来引人入胜。 第二课时 一、早知名山如高人,你我岂可久不见 1、听写词语,巩固旧知 听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2、谈话导入,继续拜友 上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访问了他的老朋友——石桥。现在,让我们透过充满诗意的语言,走进童话般的大自然,去继续拜访那些山林中的其他朋友吧! 二、欣赏如诗如画景,融入物我两忘境 1、引领拨云寻古道,倚树悉心听流泉 (1)物我为友,融情入境 a、课件播放视频:啁啾的鸟儿、闪烁的露珠、茂盛的树林、清凉的山泉、欢快的溪流、雄浑的瀑布、挺拔巍峨的悬崖、洁白宁静的云朵和、欢云雀。 b、入情朗读,体验友情。 教师引领学生通过朗读4、5自然段,体验作者与鸟儿、露珠等山中朋友的默契和情谊,走进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 c、再读感悟,体会写法。 引领学生体会拟人、联想、反问、排比等手法的奇妙,感知文本语言的生动、引人、形象,感受物我两忘的超然境界。 (2)变换词句,加深友情 课件出示:“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a、言外之意是:这山中的一切,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山一水都是有生命的人,都是我的朋友。) b、练习说话:_________是我的朋友,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和谐互动,物我相融 a、教师谈话:面对我们人类如此热情的招唤,山林中的朋友们一定也热情回应我们。 b、课件出示。 “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山泉回答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 溪流回答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 瀑布回答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2、手捧地上有情物,感知生命轮回韵 (1)学生轻声自由感情朗读第6自然段。 (2)课件出示: 捡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拾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组讨论交流:“我”从落花、落叶、石头中体会到了什么? 3、细品雷声天半落,欣喜岩石撑巨伞 (1)赏读第7自然段。 (2)体会比喻、拟人、反问手法的精妙,感受物我相融的情意。 4、心随云岭小鸟动,依依山月随人归 (1)自由朗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2)体会首尾呼应的写法。 三、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1、明明进山去看景,为何却道来访友 (1)回读课题:明明“进山看景”,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 (2)学生讨论交流。 (3)教师小结:作者把自然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鸟一虫等当作自己的朋友,构思新奇,想象丰富,充满了童趣。引领我们仿佛也渐渐走入山林,亲近起这些朋友来。 2、回忆类似的体验,融入如画的自然 (1)激发类似体验。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怎样对待自然界的朋友呢? (2)课件抛砖引玉: 你好,老石桥!你虽然没有卢沟桥壮观,也没有长江大桥雄伟,但你每天默默无闻地躬着身躯,让人们踏着脊背,渡过河岸。岁月悠悠,唯有你依然如旧。你真是我心中德高望重的老朋友啊! 你好,亲爱的小鸟!…… …… 你好,…… …… (3)学生给大自然写知心话。 四、珍藏童话般世界,亲近和谐的自然 1、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抄写生动优美的句子。 3、亲近自然界的动植物。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篇7【教学设想】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古桥、树林、山泉……经过作者动情的叙述,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们也仿佛走到了每一位读者的心中,使读者顿生身临其境之感。正当在与“朋友们”互诉心声之中,作者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真切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所以本文教学定位在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品味语言,以陶治学生心灵,使学生得到美的教育和生活观的教育。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假如你没读过《山中访友》这篇课文,请展开你想像的翅膀,猜一猜李汉荣先生到山中去访问一位怎样的朋友?访问的情形会是怎样的?(学生可能回答:作者可能去访问一位德高望重,曾经与自己同呼吸共患难的山中隐士;我想作者可能去访问一位功成身退,隐居山林的朋友,他们约好了对酒吟诗;作者访问的朋友是一位丹青妙手,他经常在山中实地写生。访一位多年不见的住在山中的武林高手切磋武艺;访一位隐居山中的诗人煮茶论诗;访一位得道的僧人禅悟人生;访山中的动物要保护动物等)可李汉荣先生到底去山中拜访了怎样的朋友?让我们闭上眼睛,去听听作者给我们讲述他山中访友的经历。 二、整体感知 教师配乐朗读《山中访友》,学生听读并思考:李汉荣先生到底去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三、交流探讨 1、谁能说说李汉荣先生去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呢? 明确:作者拜访了古桥、树林、山泉、小溪、蚂蚁、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老柏树等。 2、可是李汉荣先生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 学生讨论后明确: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李汉荣先生是那么地热爱大自然,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他走进山中,去会晤他山中的众朋友,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去找找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用“我喜欢 ,是因为 ”的句式说一句话。 学生可能有以下回答: ⑴ 喜欢白云大嫂。作者把白云的纯洁比喻成白衣天使,使人感到生动亲切,并且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白云用自己的身躯为天空增添活力,使人仿佛感到白云有了思想,有了生命,而且是一位热情的大嫂,有无私奉献的秉性。 ⑵ 喜欢瀑布大哥。他是雄浑的男高音,纯粹的歌唱家,不拉赞助,不收门票,天生的金嗓子,从古唱到今,不知疲倦,不求回报,他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与现代社会上一些走穴的歌星,形成鲜明的对比。 ⑶ 喜欢悬崖爷爷。因为悬崖爷爷虽然没有花仙子们美丽,没有溪流妹妹清澈,但他那种无杂念的心境深深印在人的脑海里,他是那么的高大,充满着智慧,他使我们明白了做人要如悬崖一样,永远保持平和良好的心态。 ⑷ 喜欢老桥。老桥的特点在于一个“老”字,它像慈祥的老爷爷,无言地唱着历史的歌。世间万物在转瞬间都是千变万化的,惟有它仍矗立在滚滚流水上,散发着古老而坚韧的气息,世间的一切都改变不了它那庄严的姿态,岁月使它渐渐衰老,不再富有往日的活力,可它总是永远保持同一种姿态去默默地为人们服务,在它身上洋溢着一种让人钦佩的坚韧与豁达。 4、既然是山中访友,那么李汉荣先生跟自己的好朋友交流了吗?他们又是怎样交流的? 明确:李汉荣先生在文章中,已经到了物我交融的境界,景物的美在他眼里已经成了一个个玄奥而善良的思想,他对大自然的喜爱程度已经远远不是只用眼睛去观赏他们的外表,而是用心在冥想,用心在与大自然的朋友们交谈。然后美读课文。 5、在美妙绝伦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中,你有哪些美妙的想象? (学生自由谈) ⑴ 我仿佛看到阳光,它射进了树林,大树爷爷们用翠绿的叶子剪刀,将阳光裁成许多块,送给小鸟们,送给小草们,送给每天陪伴树爷爷的小蘑菇们,鸟儿们收到了树爷爷的阳光片,歌声更宛转,小草收到了阳光片,把阳光当作被子,暖暖和和地盖在身上,伸伸懒腰,渐渐入睡。 ⑵ 我仿佛听到了风精灵带着一阵花香飞来了,在树林间穿梭,回旋,每一株树都被这奇异的味道陶醉了,翠绿的双手有节奏地摆动着,白云见了忍不住要与他们共舞,呼唤着她们的女儿—雾来完成这个心愿。 ⑶ 我仿佛感受到:潺潺的溪水,平静而柔和,忽然,一块巨大的岩石挡住了溪水的去路,这下小溪急了,用整个明镜般的身躯与岩石搏斗,一块碧蓝的翡翠霎时间就碎了,在阳光下晶莹剔透,咚咚的回声漾出连绵悠长的旋律,此时此刻,似乎我也化作一颗水珠,在溪水中欢跳,在岩石上留下可爱的脚印。 ⑷ 我仿佛觉得自己真的生了一对翅膀,拍打着飞向那葱郁的白桦林,宝蓝石一样的天空中漂浮着雪一样的白云,它们无忧无虑地飘动,或浓或淡,或聚或散,还时不时地变换形态。在这样的天空中飞翔真舒服,喳喳的云雀在空中微微荡漾,似乎在对我说:小鸟小鸟,我的好妹妹,你在城市生活的好吗?快点回来吧,湛蓝的天空依然等着你……。 教师结束语:当你怀着一个好心情看这个世界时,你会发现世界原来如此妙不可言,大自然原来如此神奇,令人陶醉,不禁想做大自然的一员,去亲身感受大自然脉搏的跳动,用大自然的语言去跟游人进行一次心灵的交谈。李汉荣先生把自然景物当作自己的朋友,感觉那么美好,那么亲切。孔子曰:“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而我说:“有朋自山中来,不亦乐乎?有朋自大自然中来,不亦乐乎?”同学们,让我们敞开心扉,走进大自然,去拥抱大自然,广交大自然中的朋友吧!下课。 四、布置作业 把在体会课文美妙绝伦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时的美妙想象写下来,课下交流。 【执教感言】 骄傲一点说,我觉得我真正抓住了本文教学的要害!我真心希望我能开心的度过一节语文课,同学们也能开心的度过一节语文课,或许,他们并没有掌握太多的朗读与写作的技巧,可是我知道,在这堂课里,他们是真正喜欢语文的。我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尽管教不了太多的东西给我的学生,那么,就让我教给我的学生喜欢语文吧!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篇8【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有关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感情。 4、学习作者运用的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2、学习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在以前,我们学过《寻隐者不遇》 这一首诗,还记得吗?请大家背一背。 2、请说一说这首诗讲了什么? (诗人去山中寻找一位隐者朋友,向童子打听隐者到哪里去,童子告诉诗人,隐者去采药了。童子只知道隐者在山中云雾深处,不知到底在什么地方,最后没找到。) 3、假如你进山拜访朋友而朋友不在,你会空手而归吗? 4、你喜欢在山里做些什么呢? 5、如果同学们进了山,收获一定很大。有位作家李汉荣也到山中拜访朋友,带回了好心情,好记忆,他拜访了怎样的朋友?就请我们来共同欣赏李汉荣的《山中访友》。(出示课题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请同学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学生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在这些 “朋友”的名称下做上记号,看看作者到底去拜访了哪些朋友。 ⑴ 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⑵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反馈,简单地说说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 (大自然的朋友:山水、植物、动物、风云雷雨等。) 三、学习“出门”,感受心情 1、作者轻装上路,读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感受他当时的心情。 (心情好;高兴。) 2、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心情很好? 出了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早晨,好清爽! ⑴ 自由地读读这句话,感受话中所包蕴着的情意与心情。 ⑵ 理解“与微风撞了个满怀”的`写法及所包含的韵味。 ⑶ 带着轻松愉悦激动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不坐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一条幽径……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篇9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清爽、吟诵、唱和、陡峭、挺拔、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文中的情境,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难点: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感悟作者充满诗意的画面。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并熟读;搜集古桥的图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有风声、雨声、鸟叫声、溪流声等声响。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一)谈话导入。 1.导语: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江南之春如诗如画,扣动过多少人的心弦;老舍先生笔下的《济南的冬天》又是那么美好可爱、温暖如春,真是个理想的境界。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李汉荣先生的《山中访友》又怎样呢?古人有梅妻鹤子之高雅,今人有草木为友之境界。那是一个神奇而美妙的童话世界!物随心变、景随情迁,让我们带着好心情走进去吧!去领略一下作者那寄情山水,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并质疑。 (二)预习探究 1.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自由轻声读课文。(用笔做上记号) 2.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看了一路美丽的风景,可作者为什么却说成“山中访友”?这样行文有什么好处? 二、合作交流 1.交流生字词的读法,汇报好词,集体品读。 清爽、吟诵、唱和、陡峭、挺拔、精致、蕴含、奥秘、侠客、瀑布、身躯、邀请、俯身、凝望、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 2.李汉荣老先生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了“山中访友”? 在山中都拜访了哪些“朋友”? 3.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组织交流。 三、品读体验 请同学们再一次跟随作者去探访他的那些特殊的朋友。认真读读第三自然段到文章的最后,想想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跟这些朋友有深厚的感情,可以把你的理解写在句子的旁边,再和同学交流划出的句子。 (一)古桥 课件出示: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 1.作者为什么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是老桥?(因为在作者的眼中老桥就如一个“德高望重”的老人。) 2.老桥的“德高望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时间长,望重。从“岁月悠悠”这个词可以理解到也许老桥站的时间不止几百年也许时间更长,所以它在人们心中有很高的名望。 (2)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唯有你依然如旧。” (3)总结:这一弓腰、一俯身就是几百年啊,这几百年中,桥上的人(悲欢离合),水中的鱼(由小鱼长成大鱼),空中的月(有阴晴圆缺),都不断地变化着、更新着。只有老桥这样坚韧不拔地弓着腰、俯着身为人类服务着,像这样才称得上“德高望重”。 3.自由读,想象并说说这座古桥的模样。 课件出示古桥图片,思考:作者面对这样一座古老的石桥他联想到了什么?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形象地写出石桥的古老沧桑,暗示了古桥所发挥的作用,指出了作者对于古桥的一片情深) 4.读读句子,请想象一下,这座古桥在几百年的历程之中,它驮过了哪些人?在它的身上曾经发生过了哪些事? 5.谈谈你对“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这句话的理解。 (二)树林里 课件出示: 1.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 2.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1)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表达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默读,想象作者描写的情景。 (3)同桌互读,交流对这段话的体会。 (4)指名汇报对这段话的理解。(丰富的想象;写出了融入大自然的感受) 小结: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一体。这是多么美妙的一种情境啊!从这种奇特的想象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那种“知己”情谊。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一起再来读一读吧! (三)山中的一切 1.课件出示:第五自然段内容。 (1)“哪个不是我的朋友”言外之意是什么?用具体的朋友替换掉“这山中的朋友”,可以怎么说?(这山中的山泉溪流就是我的朋友;这山中的瀑布、悬崖、溪流,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2)作者将山中的景物都联想成什么了? (3)通过朗读感受山泉的清明、溪流的欢快、瀑布的雄浑、悬崖的挺拔和巍峨、白云的洁白和宁静、云雀的欣喜和欢乐。(播放课件,通过声响带给学生最真切的感受,促进学生的朗读感悟。) (4)面对着我们热情的招呼,我们这些朋友可能会怎样回答呢?请选择其中一位朋友,将它的回答写下来。 如: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山泉回答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随意读某一位朋友的话,指学生作答。 (5)有感情地朗读整段话:同桌对读,师生轮读。 2.读第六、七自然段。 (1)细读,思考:作者看到落花与落叶联想到了什么? (2)如何理解“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3.学习首尾,体会写法 (1)再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清晨进山,到“带回一路月色”,从这儿看出他在山中整整一天,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那份亲密无间。 (2)体会写法: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前后两次写到“满怀的好心情”,突出“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 四、巩固延伸 1.选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背下来。 2.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