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化学教学设计 |
范文 | 化学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化学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化学教学设计1知识目标 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的原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对变化规律本质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从微观到宏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建议 化学平衡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化学平衡的建立,这是本章教学的重点。第二部分为化学平衡常数,在最新的高中化学教学大纲(20xx年版)中,该部分没有要求。 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也具有一定的难度。教材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采用图画和联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教材以合成氨工业为例,指出在化学研究和化工生产中,只考虑化学反应速率是不够的,还需要考虑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即化学平衡。建立化学平衡观点的关键,是帮助学生理解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正、逆反应速率会趋于相等。教材以蔗糖溶解为例指出在饱和溶液中,当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并进而以的可逆反应为例,说明在上述可逆反应中,当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就处于化学平衡状态。这样层层引导,通过图画等帮助学生联想,借以 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化学平衡状态建立的教学难点。 教材接着通过对19世纪后期,在英国曾出现的用建造高大高炉的方法来减少高炉气中 含量的错误做法展开讨论。通过对该史实的讨论,使学生对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有更深刻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化学平衡教法建议 教学中应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充分利用教材的章图、本节内的图画等启发学生联想,借以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教学可采取以下步骤: 1.以合成氨工业为例,引入新课,明确化学平衡研究的课题。 (1)复习提问,工业上合成氨的化学方程式 (2)明确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并提问可逆反应的定义,强调“二同”——即正反应、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同时进行;强调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所以对任一可逆反应来讲,都有一个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问题。 (3)由以上得出合成氨工业中要考虑的两个问题,一是化学反应速率问题,即如何在单位时间里提高合成氨的产量;一是如何使和尽可能多地转变为,即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以及各种条件对反应进行程度的影响——化学平衡研究的问题。 2.从具体的化学反应入手,层层引导,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如蔗糖饱和溶液中,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的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 又如,说明一定温度下,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可逆反应就处于化学平衡状态,反应无论进行多长时间,反应混合物中各气体的浓度都不再发生变化。 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有何特征?让学生讨论。最后得出:化学平衡状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此时化学反应进行到最大限度)。并指出某一化学平衡状态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 3.为进一步深刻理解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可以书中的史实为例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得出在一定条件下当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增加高炉高度只是增加了CO和铁矿石的'接触时间,并没有改变化学平衡建立时的条件,所以平衡状态不变,即CO的浓度是相同的。关于CO浓度的变化是一个化学平衡移动的问题,将在下一节教学中主要讨论。从而使学生明白本节的讨论题的涵义。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在本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和化学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本节的教学,系统性较好,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便于学生接受。 本节重点:浓度、压强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难点: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因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内容,不仅在知识上为本节的教学奠定了基础,而且其探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可迁移用来指导学生进行本书的学习。所以本节教材在前言中就明确指出,当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改变时,化学平衡就会发生移动。同时指出,研究化学平衡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保持平衡状态不变,而是为了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化学平衡向有利的方向移动,如向提高反应物转化率的方向移动,由此说明学习本节的实际意义。 教材重视由实验引入教学,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结论。反之,则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并在温度对化学平衡影响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出平衡移动原理。 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材中采用对合成氨反应实验数据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教材在充分肯定平衡移动原理的同时,也指出该原理的局限性,以教育学生在应用原理 时,应注意原理的适用范围,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熏陶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化学教学设计2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化学反应原理》第一章着重研究了化学反应与热能的关系,而第四章电化学基础着重研究化学反应与电能的关系,二者都属于热力学研究范畴。 原电池作为电化学的基础,应用十分广泛。利用其原理可制成多种电池,在工农业生产,以及日常生活等方面都有广泛的用途。另一个重要意义是从本质上弄清金属的腐蚀,找到金属防护的方法,认识防止金属腐蚀的重要意义。 2、课标分析 ①新课程标准对电极电势等概念不作要求,在理论方面控制了知识深度。 ②氧化还原理论和金属活动性顺序,以及物理学中的电学知识,已对有关问题进行一些定性的介绍和分析。 ③本节课重在对原电池中正、负电极的判断,设计原电池时对正、负电极材料和电解质溶液的选择以及对电极反应产物的判断等。 3、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进一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教学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解决办法:①学生共同探讨设计实验方案,体验探究过程。 ②通过数字实验室电流传感器作图和多媒体动画展示使学生直观感受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以及盐桥的作用。 ③结合实验现象强化原电池的电极、电池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进一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写出电极反应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原电池实验的观察和分析,体会化学反应原理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原电池实验的探究,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学习原电池联系社会、生活与实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通过课堂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5.教学内容的处理 在处理教学内容时,把教学内容分为一下几个步骤: ①在必修2 “化学能与电能”的基础上以铜锌原电池为例,进一步强调原电池的组成和原理。 ②学生讨论且设计实验方案,体验实验的乐趣。教师通过电子白版转换多媒体动画和电流传感器作图,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并讲解原理。 ③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结果量化对比、讨论并归纳总结出原电池中盐桥的重要性及其作用。 ④结合实验现象的分析,学生熟练掌握原电池的电极、电池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式教学法 教学策略: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学生小组讨论,自己动手设计实验,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 教学手段:利用数字实验室电流传感器及多媒体动画等辅助教学,量化电流强度及演示原电池盐桥中离子的移动方向,使学生更直观的掌握电化学原理。 设计意图: 1、通过学生亲自探讨原电池,并运用现代数字实验室及多媒体动画展示等直观手段,动静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让学生自主观察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三、学生学情分析和学法指导 1.学情分析 对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分析: ①通过对原电池的学习,增加学生对于原电池的感性认识。 ②通过原电池的探究,掌握逻辑推理的方法,学会归纳化学反应原理的过程和运用相关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演绎过程。 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分析如下: ①氧化还原反应不会判断。 ②缺乏知识连贯性。 ③原电池中正负极的判断及电极方程式的'书写。 2、学法指导 ①合作探究法 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体验合作、共同探究、提高学习技能。 ②教师问题引导法 针对学生探究实验中现象,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探究思维。 ③多媒体演示法 运用电子实验室电流传感器作图、多媒体演示原电池中盐桥中粒子的移动方向,增加直观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及设计构思 (一)实验引课 教师演示实验,引入课题,质疑问题。 设计意图:①考察学生对必修2所学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掌握程度。 ②为本节课探究实验创造情景。 ③实验引课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问题导课 1、上述实验装置构成原电池了吗? 2、为什么无电流通过? 3、怎样才能使得装置有电流产生?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假设和解决的方法 设计意图: ①通过课堂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②通过讨论判断,强化学生对已有知识体系的掌握和灵活运用,以提出解决方案。 根据现象强化电极、电池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现象1:电流传感器显示有电流通过,并指示电子是由锌片流向铜片,在铜片表面有红色的铜析出。 结论1:发生了原电池反应,且其中锌为原电池的负极,铜为正极。 负极: Zn-2e-=Zn2+ 正极: Cu2+ + 2e-=Cu 总反应: Zn + Cu2+=Zn2+ + Cu 现象2:随着时间的延续,电流越来越小,直至无电流通过。同时锌片表面逐渐被铜全部覆盖。 (二)问题导课 1、为什么随着时间的延续,电流逐渐减小,最后没有电流呢? 2、怎样才能产生持续稳定的电流呢? 根据现象强化电极、电池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电极反应: Zn - 2e-=Zn2+ (负极) Cu2+ + 2e-=Cu (正极) 电池总反应: Zn + Cu2+ = Cu + Zn2+ 盐桥:通常是KCl饱和溶液和琼脂制成的胶冻。 盐桥的作用:①使整个装置构成闭合回路。 ②平衡电荷。 (三)课堂小结(学生概括) 1、总结形成原电池的条件 2、原电池中电子、电流以及阴阳离子的移动方向 3、电极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板书设计 教师简明扼要书写课堂探究主题流程, 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板书电极、电池反应方程式。 设计意图:强化电极、电池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化学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 (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3)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空气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 (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大类物质。空气是人人都离不开的物质,由于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只知其重要,却又不十分清楚空气到底是什么。 本单元选择空气和氧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因为小学自然课中对空气和氧气的知识已有过介绍,如空气有体积、有质量、形成大气压、空气流动就形成风等;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们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是化工生产的廉价资源;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须臾不可离开的天然物质;还因为氧气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元素,它能与多种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化合形成氧化物或含氧化合物。通过对它们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选择以空气为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学生对空气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内容的安排既不能与小学自然课中的知识重复,又应以此为基础。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 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保护空气(污染与保护)总的看来,本课题教学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可以说不存在什么教学难点。 本课题主要研究空气的成分及空气污染的有关知识。小学自然课中学过有关空气的知识,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从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把“空气”作为较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开始,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化学殿堂。 【教学模式】 调查与讨论,实验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利用电脑播放一段身边美丽的自然环境,蓝天、白云、溪水、绿树、阳光,引出我们须臾离不开的空气 请大家做个深呼吸,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实例来说明无色无味不易察觉的空气确实存在吗? 讨论发言: 能够说明空气确实存在的实验或实例。 学生互相评价。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松心情,暗示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引导学生探究,激发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 实验导学探究原理 (过渡) 出示拉瓦锡的照片以及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装置的图片,并讲述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故事。 仿照这个着名实验的原则,我们也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实验2—1]所需的仪器,并组织学生抢答下列问题: 1、有关仪器的名称; 2、集气瓶中有物质吗? 3、谁能说出空气的成分有哪些?要求学生按教材中图2—3连接装置并实验,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听故事、思考问题: 拉瓦锡在实验过程中是如何发现气体减少了1/5的? 抢答有关问题。 连接装置,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并及时记录。 通过抢答,巩固旧知,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知道实验是学习化学的基础。通过学生自主的实验探究过程,体验实验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 观察记录分析讨论 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分析原因吗?请把看到的现象及你的分析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分析: 1、实验成功,描述现象; 2、实验失败,寻找原因。 (小结) 由于红磷燃烧消耗了瓶内的'氧气,导致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因而水倒流。 1、描述实验现象; 2、小结并交流成功的经验; 3、寻找并分析失败的原因。 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观察、规范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分析讨论 1、根据拉瓦锡的研究结果,氧气约占1/5,而我们在实验中,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可能的原因有哪些?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 分组讨论、交流结果: 1、水面上升不满1/5的原因有:①装置漏气或红磷不足等;②当氧气含量低时,红磷不能继续燃烧。 2、没有对实验现象作进一步的分析、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形成归纳总结概念: 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空气的主要成分:由与红磷反应的气体(氧气)和与红磷不反应的气体(氮气)组成。 阅读教材的有关内容,归纳空气的组成成分,形成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化学符号。 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规范表达能力。 观看课件 播放课件空气的成分测定 观看思考 通过课件,加深学生对空气成分的测定的认识 收: 分析讨论 合 : 得出结论 (比较)氮气、二氧化碳、红磷、空气、河水、矿泉水等物质,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小结) 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这样的物质叫混合物。而氧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它属于纯净物。 比较各物质的异同,归纳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清晰地掌握概念。 总结 回忆归纳总结本课题知道了哪些知识? 引导总结本课题内容要求。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成分。 化学教学设计4【课程目标】 1、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2、会应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原电池。 【教材分析】 生活在现代社会,学生对“电”有着丰富而强烈的感性认识。当学生了解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的原因,并感受了探究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过程后,会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能量转换角度看,本节课程内容是对前一节课中“一种能量可以转化为另一种能量,能量是守恒的;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同样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论述的补充和完善。从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角度看,原电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从思维角度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思想,是对“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思维方式的反思和突破。 【学情分析】 中学生对“电”的内容的认识不仅来源于生活经验,而且来源于学科学习。在生活经验方面,不仅接触了火力发电(或水利发电),而且接触了干电池等化学电源;在学科学习方面,学生不仅接触了摩擦起电,而且还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了电能,此外还学习了关于电的初步知识(如电源的正负极、电压和电流等内容),因此对电并不陌生。此外,高中《化学1》已较为系统的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也学习了钠、镁、铝、铁等有关的金属知识,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内容。这些经验基础为本课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为本节的学习做了知识、能力上的准备。 同时原电池是高中化学学科体系的核心知识之一,它的教学是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的延伸与应用,也是后续电化学知识的基础。原电池的教学是体现学科交叉,科学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好素材。学生在第一节学习了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关系,本节课则学习化学能转化为另外一种能量即电能,由于电化学知识是学生首次接触的新领域,存在着强烈的好奇心和陌生感,因此一个好的开端十分重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同时掌握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2)通过学生设计完成原电池构成条件的实验,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 (3)能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运用。 2、过程与方法 (1)分析火力发电的原理及利弊,建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新思路,通过对氧 (2)通过实验和科学探究,对比、归纳,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对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2)通过原电池形成条件的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科学态度和方法,体会实验在化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及形成条件 化学教学设计5课题 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 修改与创新 教学 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复习和巩固初中学习过的金属的化学知识, 2、了解金属钠在不同条件下与氧气反应的生成物 3、了解铝箔在空气中加热的变化情况及其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体验金属性质的探究,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重视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 2、认识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将其应用于今后学习的全过程中,发挥科学思想方法在科学教育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实验习惯和科学态度。 教学重、 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钠与空气反应的产物的不同 教学难点:钠、铝在空气中加热的实验现象的解释 教学 过程 预习探究(学生用) 1、自然界中的绝大多数金属都是以化合态存在的。通常情况下,活泼金属单质能够与非金属、 盐 、酸、氧化物等发生反应。 根据教材图3—2有关金属化学性质的一些实验,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点燃 (1)铝丝插入硫酸铜溶液 2Al+3CuSO4===Al2(SO4)3+3Cu ; (2)在空气中点燃2Mg+O2=====2MgO (3)铜丝与硝酸银溶液反应 Cu+2AgNO3===Cu(NO3)2+2Ag;(4)镁条放入稀盐酸Mg+2HCl====MgCl2+H2↑; 2、钠的表面呈银白 色,有金属光泽,用小刀可切开,说明硬度小 (质软),钠在坩埚中加热,很快熔化成一个闪亮的小球,说明钠熔点低,钠燃烧时产生黄色火焰,生成淡黄色色固体,现在,我们知道钠与氧气反应的产物有两种,它们是氧化钠和过氧化钠。过氧化钠中氧的化合价为 —1价,在钠燃烧的反应中,氧化剂是 O2 ,还原剂是钠;钠很活泼,一般保存在煤油中,钠的密度比煤油 大 。 3、铁、镁、铝等常见金属化学性质比金属钠不活泼,通常能存放于空气中,其原因是铁在干燥的空气中很难跟氧气发生化学反应,镁、铝等金属的表面容易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阻止金属与氧气进一步反应;这些金属在加热条件下,与氧气也能剧烈反应,甚至燃烧。 互动课堂 (一)情景激思(教师用) 【引入】五千年前,人类进入青铜器时代,三千年前进入铁器时代,20世纪铝合金成为仅次于铁的金属材料。金属在人类社会发展、改善人类生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金属和它的化合物有着截然不同的性质,例如:铝是一种常见的金属,具有金属的通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高温可以燃烧,而氧化铝却耐高温,为什么呢?本章我们就来讨论几种重要的金属及它们的化合物。首先我们先探究几种重要金属的化学性质。 【强调】本节的课标是: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等金属的主要性质。 【板书】: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二)合作探究(师生共用) 【思考与交流】金属有哪些共同的化学性质?1、举例说明金属能发生哪些化学反应。 点燃 2、图3-2是一些化学反应的照片,请分析这些化学反应,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学生活动】思考与交流并板演。 【教师总结】2Al+3CuSO4===Al2(SO4)3+3Cu 2Mg+O2=====2MgO Cu+2AgNO3===Cu(NO3)2+2Ag Mg+2HCl====MgCl2+H2↑ 【推进新课】今天我们首先来讨论金属与非金属单质---氧气的反应。 【板书】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讲述】在初中我们已经知道铁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Fe3O4,而铁在空气中生锈的产物是红棕色的铁锈,成分为Fe2O3.这说明反应条件与产物有很大的关系,那么钠与氧气反应,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探究】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讨论其化学性质。 【点拨】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 【板书】(一)、金属钠(Na) 1.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学生小结】 【演示】 :,并观察图3—4。 【提问】1、通过实验的观察,你能不能简单描述出钠有哪些物理性质呢? 2、放置一会儿,新切开的钠表面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学生回答】 【板书】2.钠的物理性质: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热、电的良导体,质软,密度小,熔点低。 【教师总结】对,新切开的表面逐渐变暗,是钠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了白色的固体----氧化钠。 【板书】 3.钠的化学性质:(1)与氧气反应:4Na+ O2 ===2Na2O(白色) (判断其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分别是哪一种物质) 【过渡】如果将钠在空气中加热,会有怎样的实验现象?是否与刚才的一样? 【教师演示】: 【提问】钠在空气中燃烧有哪些实验现象呢? 【学生回答】 点燃 【教师讲述】刚才我们知道氧化钠是一种白色的固体,而现在燃烧的产物却是淡黄色固体,可见钠在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不是氧化钠,它是钠和氧形成的另外一种化合物,我们把它称为过氧化钠。 【板书】 2Na+ O2 ====== Na2O2(淡黄色) (判断其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分别是哪一种物质) 【反问】对金属钠与氧气在这两种情况下的反应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1.反应物相同,反应条件不同,产物就不同,因此在化学反应中一定要注意反应的条件。 2.金属钠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故保存钠时应隔绝空气。 3.在氧化钠和过氧化钠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不同,氧化钠中为—2价,过氧化钠中为—1价。初步推断过氧化钠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探究】钠除了能和非金属单质O2反应外,还能和哪些非金属单质反应?初中时学过钠能跟谁反应? (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Na与Cl2的反应) 点燃 【板书】(2)钠与氯气反应:2Na+Cl2=====2NaCl 【教师强调】钠还可以和硫单质反应,甚至发生爆炸,生成Na2S。 【板书】(3)钠与硫反应:2Na+S====Na2S 【教师小结】钠的化学性质很活泼,与空气在不同的反应条件下生成不同的氧化物, 钠在上述反应中,化合价均由0价变为+1价,这是由于钠原子的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之故,因此,钠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具有还原性,是一种强还原剂 【教师讲述】除了金属钠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钠外,其他活泼金属也可以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物,在金属的表面形成氧化膜,有的氧化膜疏松,不能保护内层金属,如铁表面的铁锈;有的氧化膜致密,可以保护内层金属不被继续氧化,如镁、铝表面的氧化层。所以,在点燃镁条前,常用砂纸打磨,这样点燃起来更容易些。铝的情况如何呢?既然铝易与氧气反应,那为什么我们可用铝锅来烧饭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探究铝与氧气的反应。 【学生演示科学探究1】用坩埚钳钳住一块铝片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熔化,轻轻晃动 【生描述实验现象】 逐渐熔化,失去光泽,但不滴落 【讲解】 铝的熔点 为665℃ ,氧化铝的熔点 为20xx℃,铝表面的致密氧化膜包在铝的外面,所以熔化了的液态铝不会落下。 【提问】如果我们去掉氧化膜再加热,有什么现象呢? 【学生演示科学探究2】用坩埚钳钳住一块用砂纸打磨过的铝片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熔化,轻轻晃动 【描述实验现象】加热萎缩但熔化的铝仍不滴落 【师生共同分析原因】磨去氧化膜的铝片在空气中很快又形成一层新的氧化膜 【板书】(二)铝与氧气的反应: 4Al+3O2 点燃 2Al2O3 纯氧中: 空气中: 【提问】从这两个科学探究中,可以得到怎么样的结论呢? 【小结】铝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容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形成致密氧化膜而稳定存在于空气中,日用铝制品可以较长时间使用。 【回顾】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图片、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设问】能否看出金属的活动性和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条件、剧烈程度有什么关系? 【小结】可以看出:金属的活动性越强,与氧气反应就越易进行,如钠露置空气中就氧化;金属活动性越弱,与氧气发生反应时反应条件较高,如铁在空气中不能被点燃。俗语说“真金不怕火炼”就说明金在加热条件下不与氧气反应。 【总结】请根据今天所学习内容填写下列表格: 金属 反应条件 反应现象 氧化物的颜色 化学方程式 钠 常温/加热 常温下生成白色固体; 加热时能燃烧,燃烧时火焰呈黄色,生成的固体呈淡黄色 Na2O:白色 Na2O2:淡黄色 4Na + O2 ==== 2Na2O 2Na + O2 Na2O2 铝 加热 氧化铝:白色 4Al+3O2 2Al2O3 铁 纯氧\点燃 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物质 四氧化三铁:黑色 3Fe+2O2 Fe3O4 铜 加热 加热有黑色物质生成 氧化铜:黑色 化学教学设计6【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化学,认识到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进一步认识自然、适应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认识到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2、通过收集材料、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实践活动等具体探究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激发学生亲近、热爱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让学生感触化学的魅力、体会学习化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了解什么是化学,激发学生对化学的热爱之情、探究之欲。 【教学难点】 了解什么是化学。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多媒体课件(内容包括“绚丽多彩的化学世界”视频录像、拓展教学内容的相关素材及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的Internet超级链接)2、实验相关器材及用品:试管、烧杯、玻棒、白纸(用NaOH溶液书写“变化中学、探究中学”后晾干)、NaOH溶液、酚酞试液、澄清的石灰水、稀盐酸等。 学生准备:收集一些常见或不常见的材料、用品、食品、药品等实物和相关的说明书、商标等,以及相关的现代高科技信息资料。 【教学设计】 1、教学方法:收集资料、指导阅读、实验展示、讨论交流、拓展探究 2、教学步骤: 3、活动与作业: 请你参考下列主题(任选一个或多个)或自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查询相关材料或自主上网搜索(可参考课件)、,完成一篇小论文或自办、合办一期小报(报题目自拟,突出个性、特色)进行交流: ①有关化学学科形成的历史 ②化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举例 ③探索学好化学知识的方法 ④你最感兴趣的化学前沿知识 ⑤你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化学知识 ⑥其它(自拟) 【点评】 本课题是九年级学生系统地学习化学的第一课。谭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展示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魅力,“视频导入”抓住了学生眼球,物质世界绚丽多彩的第一印象,浓缩了历史的变迁、拓展了求知的.视野。 教学中注意发挥教科书“图文并茂、以图代文”的特色,培养学生“解读图文”的自学能力,通过互动实践的探究突出化学学科的特点。教学中展示学生课前调查的信息,能较好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如此坚持下去,其深层次的教学意义还在于让学生通过互动实践活动、资源共享展示等环节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让学生“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更可贵的是运用唯物辩证法、实践第一性的观点向学生推介出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变化中学、探究中学。 化学教学设计7第1课时介绍实现化学实验安全的基本要求和方法,以及处理安全事故的几种常见方法,重点让学生在实验中训练掌握过滤和蒸发在物质分离中的应用。 第2课时帮助学生掌握理解蒸馏和萃取的原理,通过学生操作性实验学会运用蒸馏器和分液漏斗的方法。 一、新课引入 1、复习巩固: 师:过滤和蒸发中都用到了玻璃棒,请分别指出它们的作用? 生:…… (反思:通过玻璃棒作用作为切入点来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使知识更加鲜活特殊。) 师:阅读P7—8,实验并填空(学案中完成): (1)蒸馏: a、原理:利用___________不同除去液体混合物中难挥发或不挥发的杂质。 b、装置图特点:可分为三部分 ① _____________;② _____________;③ _____________。 d、实验操作过程: 实验现象 在试管自来水中滴加AgNO3溶液和稀硝酸 如上图操作加热 取蒸馏后的液体滴加AgNO3溶液和稀硝酸 (反思:蒸馏在生活中已经有了经验,如我们喝的娃哈哈牌蒸馏水,所以关键是通过阅读和实际操作体会实验的情景,学会思考物质分离的原理,训练操作性语言的表达) 师:蒸馏操作中如果在烧瓶中插一根温度计,则温度计水银球应置于 处,把讨论的结果写在学案上。 (反思:抓住装置中的关键节点,拓展学生对蒸馏原理的理解) 师:已知酒精和水容易同时出来,且酒精的沸点常压下为78℃,讨论如何制得无水酒精? 生甲:直接蒸馏。 生乙:好像不行…… 生丙:因为要获得无水酒精,但酒精和水会同时出来,应该想办法让水不出来…… 师:怎样将水固定在烧瓶中? 生:用无水硫酸铜 师:大家说行吗? 生:齐声说行。 师:用生石灰,会更好吗?为什么? 生:因为无水硫酸铜与水化合后加热也会分解,不好。 师:很好。 师生一起总结:蒸馏时不仅要根据液体的沸点不同,还可能要考虑同时挥发的问题。 (反思:通过脑力激荡的方法,可以打开大家的思路,通过总结可以形成更清晰的概念。) 师:阅读P8—9并填空(学案中完成): a、定义: 萃取是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__________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______从它与另一溶剂所组成的_________里提取出来的操作。 b、萃取操作使用的主要仪器是 。 教师讲解、学生做好笔记——萃取剂的选择: (1)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要比在原溶剂中 溶解度要大很多 。 (2) 萃取剂与原溶剂 不相溶且密度有明显差别 。 (3) 萃取剂与溶液 不反应 。 (反思:萃取这个概念关键在于理解好萃取剂的特点,并且尽可能用生活化语言进行表述。学生在理解萃取操作时对此有很大的理解困难,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讲解清楚,并一定要做好笔记,方便以后加强记忆和理解。) 师:现在演示用四氯化碳萃取剂萃取碘水中碘的操作。分析四氯化碳在水溶液中的现象,看老师如何操控分液漏斗,尤其是那个活塞,理解好这个活塞是如何做到将两层液体分离的。 师:请同学们自己做做这个实验,特别注意活塞和上口那个塞子的使用。 生:按下列要求做实验(学案上有),并完成好学案。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 1.用量筒量取10 mL碘的饱和水溶液,倒入分液漏斗,然后再注入4 mL四氯化碳,盖好玻璃塞 2.用右手压住分液漏斗口部,左手握住活塞部分,把分液漏斗倒转过来用力振荡 3.将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上,静置 4.待液体分层后,将分液漏斗上的玻璃塞打开,或使塞上的凹槽(或小孔)对准漏斗上的小孔,再将分液漏斗下面的活塞打开,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 课堂讨论: 1、发现有的同学在将活塞打开后,很快发现下层液体流不下来了,为什么?有的同学将下层液体从下口处放完后,接着就将上层液体也从下口放出,这样对吗? 2、你注意过四氯化碳滴入水中的现象吗?如果将四氯化碳倒入分液漏斗并充分振荡后,突然发现不知道上层是水溶液,还是下层是水溶液,怎么办? 师生总结:分液漏斗是一种将两种不相溶的液体分离的仪器,上层液体上层出,下层液体下层流出,如果原来是溶液的话,就必须加入萃取剂将溶液中的溶质重新分配到新溶剂中去分液。 (反思:通过讨论课堂上学生操作中出现的异常情况,可以加深对分液漏斗分液原理的理解,增强操作的正确性。) 师:让我们小结一下所学过的物质分离的基本方法。请填表 操 作原 理适用混合物 过 滤 蒸 发 蒸 馏 萃 取 师:课后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两个问题: 1.除CCl4外,用苯能否萃取碘?用酒精呢? 2.CCl4萃取后的溶液如何分离出碘? (反思:设计此类问题是给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思维用的。) 布置作业:完成学案后的巩固性练习。 1.要提取食盐中的单质碘,你设计的最佳方法是 A.萃取 B.重结晶 C.加热升华 D.过滤 2.蒸馏时温度计的水银球应处在什么位置( ) A、液面下 B、液面上 C、支管口 D、任何位置 3、为了萃取碘水中的碘,不能选用的萃取剂是( ) A、CCl4 B、汽油 C、苯 D、酒精 4.下列实验操作中叙述正确的是( ) A.萃取操作必须在分液漏斗中进行 B.振荡试管中液体时,手拿住试管,用手腕甩动 C.用剩的药品应收集起来放回原试剂瓶中 D.称量物质时先取小砝码,再依次取较大的砝码 5.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 ) A.分液时,分液漏斗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B.蒸馏时,应使温度计水银球靠近蒸馏烧瓶支管口 C.蒸发结晶时应将溶液蒸干,蒸馏时可以将液体全蒸干 D.海水淡化可以利用太阳能蒸馏法 6.填写仪器名称: 分离酒精和水的受热容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石油蒸馏装置中通冷却水的仪器是________,接受馏分的仪器是__________;用于分液的仪噐是_______________。 化学教学设计8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原电池中发生的反应,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基本原理。 2、学会分析、推理、归纳和总结的逻辑思维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验和小组合作学习,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4、了解各类电池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认识化学的价值。增强环保意识。 过程与放法: 1、经历对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化学实验,进一步理解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及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 2、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基本原理 2、了解各类电池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景 电能是现代社会最清洁、也是最重要的二次能源,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它。而火力发电又在电能生产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电能最主要的来源。 播放录像或展示图片 提问 燃烧的本质是什么?火力发电中能量的转化方式是怎样的?火力发电又有哪些优 点和缺点呢? 学生讨论、分析 激疑 针对火力发电的缺点,能否通过某些方式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呢? 分组实验探究 锌铜原电池原理 实验1:把一块锌片和铜片同时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 实验2:用导线将锌片和铜片连起来。 实验3:在导线中接入一个灵敏电流计。 将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自己的结论记录下来。 学生交流、讨论 1、实验1和实验2中的现象有何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铜片表面有气泡产生,你认为这种气体可能是什么?锌片和铜片上可能分别发生什么反应?如何证明? 3、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说明有电流通过,你如何解释这一现象?该装置的正负极分别是什么?请你再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之。 教师讲解 原电池的'定义;锌铜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电极反应式及电池总反应式的书写。 设疑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可以体会到,化学能在原电池装置中可以直接转化为电能, 那么,符合什么条件的装置才能构成原电池呢? 分组实验探究 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学生讨论归纳 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1、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金属和另一种非金属导体)构成电极。 2、电解质溶液。 3、构成闭合回路。 4、能发生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反思与评价 在刚才的分组实验中,同伴或其他组的同学的哪些做法对你有启发?你又提出了 哪些好的思路?根据提供的仪器、药品,你现在还能设计出其它的原电池装置吗? 课后作业 制作水果电池 小结 通过前面的两组分组实验,我们了解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同学们对于通过实验来进行化学研究的思路、方法也一定有了更深的体会。为了满足生产、生活、科学研究等各方面的需要,科学家尤其是化学家根据原电池原理设计出了许许多多形状各异、用途不同的实用电池,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也有力地促进了科学的发展。 那么,你所知道的电池有哪些呢? 学生举例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常见电池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巩固练习 相同条件下,纯锌粒和粗锌粒与同浓度的稀硫酸反应的速率一样吗?为什么?假如要求你设计实验来证明你的观点,你的实验方案是怎样的?证据和结论又是什么? 补充练习 1、根据Zn+Cu2+=Zn2++Cu的反应原理设计一个原电池,当Zn为负极时,正极可以选用的金属材料是: A镁B石墨C铝D铅 2、X、Y、Z都是金属,把X投入Z的硝酸盐溶液中,X的表面有Z析出,X与Y组成原电池时,Y为电池的负极,X、Y、Z三种金属的活泼性顺序为:() AXYZBXZYCYXZDYZX 3、电工操作规程中规定不能把铜导线与铝导线连接在一起,其中的化学原理是────── ──────。 4、市场上出售的热敷袋中含有铁屑、炭粉、木屑和少量氯化钠、水等,热敷袋启 用前,用塑料袋和空气隔绝,启用时打开塑料袋,轻轻揉搓就会放出热量。试回答下列 问题: (1)热敷袋产生热量的来源是 (2)炭粉的主要作用是 (3)加入NaCl的作用是 5、生活中,有些金属制品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失去表面的光泽,严重的会变得锈迹斑斑影响使用,尤其是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空气里很容易生锈,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试结合生活实际讨论防止钢铁生锈的方法。 答案:1.BD2.C余略 教学反思: 化学教学设计9一、设计思想 新化学课程标准提出:“高中化学课程应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原有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注重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的实施,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强烈的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的人才。 化学平衡属于化学热力学知识范畴,是中学化学教材体系中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化学基础理论的教学应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实际要求、学生的发展和认知水平,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重视学生科学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教材分析 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也具有一定的难度。教材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通过类比、联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教材以固体溶质溶解为例,分析溶质溶解过程中结晶与溶解速率的变化,并指出在饱和溶液中,当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以此顺势引入化学平衡状态概念,并强调在可逆 反应中,当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就处于化学平衡状态。这样层层引导,通过熟悉的例子类比帮助学生理解,借此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化学平衡状态建立的教学难点。 化学平衡是化学反应速率知识的延伸,也是以后学习有关化学平衡的移动等知识的理论基础,是中学化学所涉及的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与核心,因此《化学平衡》是一节承前启后的关键课。化学平衡概念的建立和化学平衡特征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接触化学平衡前对化学反应速率及可逆反应已有一定的认识,但要接受和理解化学平衡这一抽象概念并非易事。因此在学习中应集中注意力,采用自主学习,积极想象等学习方式提高自己观察、理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式进行有效教学。 四、教学目标、重难点、方法和手段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概念 (2)使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 (3)掌握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能力目标:(1)通过回忆比较已学知识,掌握新的知识 (2)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分析、归纳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思维习惯 (2)结合平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动态的等特点,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2. 教学重点、难点 化学平衡的建立及其特征 3. 教学方法和手段 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引导探究、比较发现、推理论证等方法,通过复习联系旧知识,架设探究桥梁,借助多种教学方法,在引导探究、启发讨论中让学生发现规律,形成概念,掌握知识。 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 创设情境引发冲突”“引导探究”“讨论交流”“ 答疑点拨强化拓展”“变式探讨体验归纳”“ 联系实际讨论应用” 五、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讨论 教师有目的地创设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各种问题情境,引发学生产生质疑和提出各种假设,并寻求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 【引入】 大家都喜欢喝糖水,你们知道一块糖投入水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吗?糖在水里面能无限度溶解吗?为什么会饱和?饱和的实质是什么? 【探究】实验一:以蔗糖溶解为例(结合flash动画),探究溶解平衡的建立及特征, 微观过程,宏观再现 [意图:通过简单的实验演示,借助浅近的类比关系,作知识的填补,以取得学生知识基础与认知水平之间的同步,获得化学平衡的最初认识。] 【问题】①蔗糖晶体溶解时存在哪两个过程? ②随时间推延,两种过程速率如何变化? ③当两种过程速率相等时,溶液有何特征?溶液浓度是否发生变化? ④用何种实验可以证明饱和溶液两种过程仍然存在? ⑤将饱和溶液升高温度或是加入溶剂,原状态有何影响? [意图:以蔗糖溶解平衡为例,设计问题,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对问题的'分析和思考。] (2)答疑点拨,强化知识拓展 教师引导、组织好前述探究活动的讨论交流工作,并进行必要的答疑点拨;学生回忆,讨论,归纳得出溶解平衡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引申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做好知识的强化与拓展。 【探究讨论】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探究讨论,形成如下共识: ①蔗糖晶体溶解时存在溶解和结晶两个过程,是一个可逆过程。 ②随着溶解进行,溶解速率逐渐减小,结晶速率逐渐增大,最后达到相等。 ③两种过程速率相等时,此时溶液为饱和溶液,在“外观”上晶体不再溶解也不再析出,溶质的浓度不变,即达到了溶解平衡状态。 ④(提示:初中CuSO4晶体的制备实验)向饱和溶液中加入一颗不规则形状的晶体,放置一段时间后,晶体的形状变成规则,但质量不变,由此可以说明,溶解平衡时,溶解和结晶并未停止,仍在进行,只是速率相等。因此,溶解平衡不是静止的,是一个动态平衡。 【flash动画】再现溶解平衡时,V溶解=V结晶≠0 ⑤将饱和溶液升高温度,溶解速率增大,继续溶解;在饱和溶液中加入溶剂,继续有固体溶解。所以,外界条件改变时,溶解平衡会被破坏。 [意图:以溶解平衡为例,探究溶解平衡的特征;多媒体动画演示晶体的溶解、饱和溶液中晶体形变质不变、晶体溶解微观解释等,使学直观形象的探究、分析问题,并得出溶解平衡特征] 【板书】化学平衡 一、 溶解平衡的建立 1、 溶解 ——结晶—— 可逆过程 2、 V溶解=V结晶≠0 →溶解平衡 (动态平衡、 浓度不变、条件改变,平衡破坏) 【探究】实验二:对比溶解平衡,探究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 【投影】下表是CO+H2O(g) CO2+H2反应中起始和反应不同时间时各物质的浓度的变化(催化剂1200℃)。 化学教学设计10【学习目标】 1.掌握Na2O Na2O2 和 Na2CO3 NaHCO3 的性质。 2.了解焰色反应及常见金属的特征焰色。 【学习重点】 Na2O Na2O2 Na2CO3 NaHCO3性质。 【新授知识】 阅读教材55—57页 一.氧化钠和过氧化钠 【实验3--5】 把水滴入盛有少量Na2O2固体的试管中,立即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现象 ;用手轻摸试管外壁,感觉 ,说明反应是 热反应;向试管中溶液滴入酚酞溶液,现象 。 性 质 氧化钠(Na2O) 过氧化钠(Na2O2) 制备 色、态 氧元素的化合价 与水反应 与CO2反应 用途 不作要求 二.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物质 Na2CO3 NaHCO3 俗名 色、态 水溶性 水溶性大小: 酸碱性 酸碱性强弱: 热稳定性 稳定性强弱: 与HCl反应 同浓度的溶液与盐酸反应速率比较: 与NaOH反应 相互转化 三.焰色反应 1.定义:很多 或它们的 在灼烧时都会使火焰呈现特殊的颜色,这在化学上叫焰色反应。 2.实验步骤: (1)将铂丝(或光洁无锈的 )放在酒精灯外焰灼烧,至与原来的火焰颜色 时为止。 (2)用铂丝蘸取Na2CO3溶液,在外焰上灼烧,观察火焰颜色为 色。 (3)将铂丝用 洗净后,在外焰上灼烧至没有颜色时,再蘸取K2CO3溶液作同样的'实验,此时要透过 观察。 3.应用:离子检验(鉴别钠,钾等金属或其离子)节日燃放的烟花。 【限时作业】 1.关于Na2CO3和NaHCO3性质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在水中溶解性:Na2CO3 C.同浓度溶液与足量酸反应的速度:Na2CO3 D.Na2CO3不能转化成NaHCO3,而NaHCO3能转化为Na2CO3 2. 焰色反应每次实验都要用试剂洗净铂丝,这种试剂是( ) A. Na2CO3溶液 B. NaOH溶液 C.硫酸 D.稀盐酸 3.在蔬菜生长过程中,常喷洒农药防治虫害.据有关专家介绍,用碱性溶液或清水浸泡,可使残留在蔬菜上的农药的毒性降低,因此,买来的蔬菜在实用前最好用稀碱水或清水浸泡一段时间,浸泡蔬菜时可加入适量( ) A .纯碱 B.白酒 C.白糖 D.食醋 4.下列各组物质混合后,不能生成NaOH的是( ) A.Na和H2O B.Na2O2和H2O C.Ca(OH)2和Na2CO3 D.Ca(OH)2和NaCl 化学教学设计11由于教学经验尚浅,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思想方面: 1、以严肃认真顶真较真的态度完成布置的一切任务。本人能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关心国家大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遵守劳动纪律,团结同志,热心帮助同志;教育目的明确,态度端正,钻研业务,勤奋刻苦;班主任工作认真负责,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为人师表,有奉献精神。 2、制定。新课改学生学习方式的课题重在学生的自主与参与,为了让学生在兴趣中体验学习,开学初,设计了详细的计划,并在实践时进行了补充。 二、行动方面: 我不知道工作的常规算不算实绩,但我知道正如一个富贵人家,29寸的彩电是只能放在卧室,而对于穷苦人家,即便是一台最古老的半导体收音机,也要将它放在家中最显赫的位置上—而我就是这样的一个穷苦人家。一句话,所谓的实绩是相对的,存在问题则是绝对的。下面,我恭敬地摆放上的'就是相对的实绩,当然这仅仅是半导体收音机。 (一)课堂教学: 1、备课 积极参加教研室组织的教研活动,在校教研员的指导下进行集体备课,仔细听,认真记,领会精神实质。然后根据要求,提前两周备好课,写好教案。平时做到周前备课。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教参,学习好大纲,虚心向同年组老师学习、请教。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为了上好一节课,我上网查资料,集中别人的优点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常常工作到深夜。为了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所学的知识内容,我积极查找课件,制作课件,准备、制作教具。每次,当我工作完的时候,脖子就已经感到十分僵硬而疼痛。而家人都已熟睡,时钟已悄然滑过深夜十一时、十二时,有时已经凌晨一时多了。不过还好,这些努力没白费,我的每节课堂都十分丰富,学生学起来特别带劲。 2、上课 上好课的前提是做好课前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上课时认真讲课,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坚持每天的三分钟演讲,使之真正成为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有难度的问题找优等生;一般问题找中等生;简单些的总是找学困生回答。桌间巡视时,注意对学困生进行面对面的辅导,课后及时做课后记,找出不足。 3、辅导 我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不明白的耐心讲解,不会写字就手把手地教,及时查缺补漏。并与家长联系,及时沟通情况,使家长了解情况,以便在家里对孩子进行辅导。 化学教学设计121.教学目标 是否明确而恰当? 教学目标明确、恰当。 2.内容聚焦 是否聚焦核心知识?是否突出重点难点?是否详略得当? 是的,聚焦核心知识,重难点突出,详略得当。 3.建立结构 是否注意建立知识横向或纵向联系? 知识间的纵横向的联系串联的较好。 4.关注联系 是否关注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是否体现与学生实际、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充分体现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密联系生活实际。 5.学科特点 是否体现了本学科特点与本质? 记忆会学是学好化学的最好方法。 6.教学资源 是否合理使用教材和校内外教学资源? 合理充分使用教材,采纳校内外可用资源。 7.学法指导 是否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 学法恰当 补充视点 理清化学式的学法和读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改进建议 利用多媒体 教什么:学习效果如何观察者: 观察视点 观察记录 1.先学后教 是否通过预习,摸底诊断等暴露学习中的问题,为新知识教学打基础? 通过自主学习,暴漏问题,提高认知。 2.以学定教 能否针对学生的问题有效教学? 针对性教学 3.教学方法 是否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是否恰当采用课堂提问(启发式提问的次数,无意义提问的次数)?是否恰当采用直观、示范、体验、变式等方法?是否恰当采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方法? 导入,探究,合作,交流,展示,小结 4.技术手段 有无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借助多媒体 5.教师行为 是否态度亲和、善于倾听、言行规范?生成的问题或以外的事件处理是否得当?是否细心聆听学生不同意见,并灵活积极地回应? 注意激励性语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6.当堂检测 是否当堂检测学习效果,及时反馈回授? 当堂检测,评价及时反馈。 7.平衡教学 是否将启发式、探究式教学与有意义接受式教学相结合? 采用启发式教学 补充视点 可以扩大教学的容量 教学改进建议 增加拓展知识 怎么学:怎么学观察者: 观察视点 观察记录 1.情绪状态 学生是否对学习内容或教学活动表现兴趣? 是 2.注意状态 学生面对教与学任务时是否保持注意力集中? 注意力集中 3.参与状态 需要学生参与的活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是否人人参与? 人人主动参与 4.合作状态 需要学生合作完成的任务,学生是否分工明确,人人有事做,热烈交流、相互配合? 分工明确,相互配合 5.思维状态 学生是否独立思考,主动发现、提出问题?是否思维活跃灵活,能够举一反三,求异创新? 是 6.学习方法 学生是否能用工具、记笔记、抓要领、做标记、做小结、做对比等? 是 7.活动作业 学生是否有自主活动、作业练习或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是 补充视点 练习可以多一点 教学改进建议 采取举一反三方法 怎么学:学得如何观察者: 观察视点 观察记录 1.目标达成 有无当堂检测预期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有 2.各有所得 全班不同水平的学生是否各有所得? 是 3.特殊需要 是否满足个别学生的特殊需要?学困生是否得到个别帮助?独特的思考和创见是否得到鼓励? 是。学困生得到帮助。独到之处及时进行鼓励。 4.问题解决 老师分层布置的作业,各层次学生是否都能顺利完成? 疑难问题得到解决 5.作业完成 学生是否独立思考,主动发现、提出问题?是否思维活跃灵活,能够举一反三,求异创新? 学生能顺利完成作业 6.反馈辅导 学生作业或测验结果是否得到反馈?并得到矫正或改进指导? 反馈并进行指正 7.新的期待 学生对下一次课是否表现期待? 是 补充视点 无 教学改进建议 加大练习的强度和力度 化学教学设计13一、教学准备阶段: 在走进化学实验室前,进行实验的目的性和重要性的教育,并提出化学实验的要求。例如:要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安全;课前要做好预习准备,明确实验要求;实验时要仔细观察,实事求是地做好纪录;认真分析现象并写好实验报告;实验后的废物要妥善处理,仪器要及时清洗,保持实验室的整洁。 二、整个教学过程叙述: 本节教材的重点是药品的取用、加热等基本操作训练,以及观察能力的培养。 一课时,四十五分钟完成。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把学生按实验桌每5人分为一个实验小组,每组成员的合作任务主要是做实验时互相配合。按前后桌每四人分为一个讨论小组。 三、具体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实验室规则教育: 一、认识你的实验室; 二、切记实验室安全规则 (1)、请同学宣读自己拟定的实验室规则。 【说明:学生在进入化学实验室之前,已经进过生物实验室和物理实验室做过多次实验,对实验室的要求和规则比较熟悉,因此,要求他们自己拟定一份实验室规则,即让他们体会到“当家作主”的感觉,又让他们体会到老师对自己的信任,也让他们体会到编写这些规则的良苦用心。】 (2)、教师出示化学实验室规则。 【说明:没有必要念了,只需要把学生没有注意到的.地方或疏忽的地方强调一下,并提示学生注意与其他学科不一样的地方。】 (3)、展示危险品图标,万一发生危险怎么办?【说明:用问题使学生动脑思考,得出结论。】 第二板块:具体学习内容 1、药品的取用 (1)、提问家中盐、味精等调味品用什么盛放?油、醋等调味品用什么盛放?【说明:用生活常识引入,既有兴趣又使学生感到熟悉亲切。】 (2)、观察桌上的碳酸钠粉末、锌粒、石灰石等固体药品和稀盐酸、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蒸馏水等液体药品。 【说明:用事实验证学生的猜想。】 (3)、一位同学现场演示“向试管中倾倒液体”、“向试管中滴加液体”,其它同学挑毛病,取得共识后分组进行这两个实验操作。重点放在从细口瓶向试管倾倒液体上,并由学生充分讨论后小结注意事项。 【说明:把学生相互评价这一重要过程通过实验操作具体化,并使学生亲眼看到评价的价值所在:使结果更完美。】 (4)、药品取用知识的小结。 【说明:必须由学生经过思考自己做出小结,这一步是学生把经验知识提升为规律知识的一种认知的升华。】 2、物质的加热 (1)、观察酒精灯的构造,提问为什么有三个“绝对禁止”? 【说明:学生在物理实验中已知,在此仅强调,即用复习作为学习方法,且使学生体会到不同学科间的整合】 (2)、小结酒精灯的使用以及液体加热注意事项。 【说明:学生自己小结并互相补充,用口头方式比较清楚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3、洗涤仪器 (1)、在家如何洗涤炊具?如何判断炊具已洗干净? 【说明:很有可能学生只知道如何洗,却不知道如何判断是否洗干净,在此引发同学们思考。】 (2)、老师提出一种方案:拿两只试管(一只用过的,一只洁净的),讨论如何洗刷并从中选出最佳方案,进行操作。仔细观察洗刷后的试管,判断是否洗干净了。 (3)、小结:清洗仪器的方法以及仪器是否洁净的判断。 【说明:学生自己小结并互相补充,并且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 第三板块:布置作业。 小结今天所学知识,画成知识网络形式。 化学教学设计14原子结构 【教学任务分析】 1.在初中物理和化学课中已经学过原子的核式结构,但并不了解这些知识是怎样获得的。针对这一特点,介绍人类怎样一步一步地深入认识原子的结构; 2.我们可以直接用眼睛观察物体的结构,但在微观世界里,已经不能靠眼睛来获取信息了。针对这一问题,了解最常用的获取微观世界的信息的方法; 3.前一节电子的发现,说明原子可以再分割,在此基础上,汤姆生建立了原子“枣糕模型”。卢瑟福用发现的 粒子散射实验结果否定了汤姆生的原子模型,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粒子散射实验和原子的核式结构的内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4.科学假说是科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科学家们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提出模型或假说,这些模型或假说又在实验中经受检验,正确的被肯定,经不起检验的被否定,在新的基础上再提出新的学说。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生动地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这种过程。 【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的整体素质及物理基础一般,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一般,因此根据现有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教案、一步步设计难度梯度,进行有效性教学。 2.新课程改革打破了以前的应试教育模式,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地位平等,充分贯彻以学生为本,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 3.本节课是一节科学探究课,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现象,是问题,而不是结论。 4.估计学生利用ɑ粒子散射实验现象进行讨论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推理出卢瑟福的原子的结构模型会有一定的困难;对提出的3个问题,前二个问题放手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对于问题3采用先让学生猜想,师生共同分析实验现象,然后再放手让学生小组讨论出原子的结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史过程及各种模型建立的依据; 2.知道 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现象,及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 粒子散射实验结果的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对现象的分析中归纳中得出结论的逻辑推理能力; 2.了解研究微观现象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感受科学家们细致、敏锐的科学态度和不畏权威、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的科学精神; 2.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扩大和加深的,领悟和感受科学研究方法的正确使用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小组自主思考讨论在于对 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分析从而否定”枣糕模型”,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 2.在教学中渗透和让学生体会物理学研究方法,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模型方法,和微观粒子的碰撞方法。 (二)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小组自主思考讨论在于对ɑ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分析从而否定“枣糕模型”,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 课件,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设计思想】 本节课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挖掘和思考,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始终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让学生思考,广开言路,让学生的思维与教师的引导共鸣。 化学教学设计15[教学内容] 焓变 反应热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反应原理的几种概念模型法。 2. 理解反应热的含义,能判断某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反应。 3. 能从微观角度,运用化学键的知识,解释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重点难点] 重点:活化能、活化分子、有效碰撞等概念模型及其应用 理解反应热的含义、焓变与反应热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难点:活化能、活化分子、有效碰撞等概念模型及其应用 理解反应热的含义、焓变与反应热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识分析] 一.活化能、活化分子、有效碰撞和催化剂等概念模型及其应用: 有效碰撞:能够发生化学反应的碰撞称为有效碰撞。 活化分子: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称为活化分子。 活化能:活化分子多出来的那部分能量称为活化能,或活化分子的最低能量与反应物分子的平均能量的差值称为活化能。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够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但本身的性质和质量都不会发生变化的物质。 说明: 1、分子或原子等微粒间的碰撞是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发生反应的充分条件。有效碰撞是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充分必要条件。 2、活化能是指活化分子的最低能量与反应物分子的平均能量之间的差值,它与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能量的多少无关。不同的化学键的能量不一样,因此,破坏或减弱化学键以便启动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也就不一样,不同的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差别很大。测量活化能的主要方法是测量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3、某些反应的活化能几乎为0,是因为在反应前反应物已经成为自由的离子或原子,不再需要用来破坏或减弱化学键以便启动化学反应的“活化能”的缘故。 4、升温或降温可以提高或吸收能量,可影响反应物分子的能量,使分子活化;光、超声波等也可以改变分子的能量,使分子活化。它们是通过外界提供能量,使部分能量比较低的物质获得能量变成活化分子,从而增大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增大有效碰撞次数,加快反应速率。 5、催化剂可以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使原来没有达到活化分子的分子变成活化分子,从而提高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增大有效碰撞次数,加快反应速率。这一点与升高温度等提供能量的做法不一样。 6、外界条件,如: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的改变,都是通过改变单位体积内的活化分子的数目,改变有效碰撞次数,改变反应速率。但不一样的是,浓度和压强,改变的是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的数目,并没有改变活化分子的百分数;而温度和催化剂则是改变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的百分数,改变有效碰撞次数,改变反应速率。 二.反应热和焓变 焓是与内能有关的物理量,反应在一定条件下是吸热还是放热由生成物和反应物的焓值差即焓变(△H)决定。 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都可用热量(或换成相应的热量)来表示,叫反应热,又称“焓变”,符号用△H表示,单位一般采用kJ/mol 说明: 1、化学反应中不仅存在着“物质变化”,还存在着“能量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以热能的形式体现出来,还可以以光、电等形式表现。 2、如果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那么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就有部分能量以热的形式释放出来,称为放热反应;如果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那么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反应物就需要吸收能量,才能转化为生成物。 一个化学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取决于所有断键吸收的总能量与所有形成新键放出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若断键吸收的总能量小于形成新键释放的总能量,则为放热反应;断键吸收的总能量大于形成新键释放的总能量,则为吸热反应。 3、焓是与内能有关的物理量,在敞口容器中(即恒压条件下)焓变与反应热相同。 4、从宏观角度:焓变(△H):ΔH=H生成物-H反应物(宏观),其中: H生成物表示生成物的焓的总量;H反应物表示反应物的焓的总量;ΔH为“+”表示吸热反应,ΔH为“-”表示放热反应。 5、从微观角度:ΔH=E吸收-E放出 (微观),其中:E吸收表示反应物断键时吸收的总能量,E放出表示生成物成键时放出的总能量;ΔH为“+”表示吸热反应,ΔH为“-”表示放热反应。 6、体系:被研究的物质系统称为体系,体系以外的其他部分称为环境。放热是体系对环境做功,把能量传递给环境;而吸热则是环境对体系做功,是环境把能量传递给体系。 7、反应热和焓变的单位都是“kJ/mol或kJ·mol-1”,其中mol-1是指每摩尔某一反应,而不是指某一物质的微粒等。 8、常见的放热反应有:化合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燃烧反应、活泼金属与酸的反应等;常见的吸热反应有:分解反应、碳与一氧化碳的'反应、氢氧化钡与氯化铵固体的反应等。 三.热化学方程式: 热化学方程式:能表示参加反应的物质的量和反应热的关系的化学方程式。 说明: 1、影响一个化学反应的反应热的因素有:①反应时的温度与压强;②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状态;③方程式中的计量数。 2、我们可以通过:①注明温度与压强;②注明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状态;③注明△H的正负;④△H与计量数成比例等直观地表示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 3、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表明了物质的种类(质变的过程);表明了物质数量的变化(量变的过程);表明了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焓变)。 4、与化学方程式相比,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应注意:①需注明反应的温度和压强;因反应的温度和压强不同时,其△H不同。(对于25℃、101kPa时进行的反应可以不注明);②必须标明各种物质的状态(s、l、g、aq)。(不同物质中贮存的能量不同);③方程式后面必须标明反应热,吸热反应ΔH为“+”、放热反应ΔH为“-”;④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化学式前面的系数仅表示该物质的物质的量,所以,可以用分数表示;⑤ΔH的数值与反应的系数成比例;⑥不需要注明反应的条件。 5、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判断: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典型例题] 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需要加热方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放热的反应在常温下一定很容易发生 C、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必须看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D、吸热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发生 解析: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主要表现为放热或吸热。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主要取决于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发生。反应开始时需要加热的可能是吸热反应,也可能是放热反应。吸热反应开始时需要加热,反应后需要不断加热才能使反应继续下去,如:石灰石高温煅烧成生石灰;放热反应开始加热,反应后会放出一定的热量,如果反应热量足够大,就可以使反应维持下去,即反应过程中不需要再加热,如铁粉与硫粉的反应等。 答案:C、D 例2.煤燃烧的反应热可通过以下两个途径来利用:a、利用煤在充足的空气中直接燃烧产生的反应热;b、先使煤与水蒸气反应得到H2和CO,然后使得到的H2和CO在充足的空气中燃烧。这两个过程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a、C(s)+O2(g)=CO2(g) △H=E1 ① b、C(S)+H2O(g)=CO(g)+H2(g) △H=E2 ② H2(g)+1/2O2(g)=H2O(g) △H=E3 ③ CO(g)+1/2O2(g)=CO2(g) △H=E4 ④ 回答: (1)与途径a相比途径b有较多的优点,即 。 (2)上述四个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哪个反应的△H>0: 。 (3)等质量的煤分别通过以上两条不同的途径产生的可利用的总能量关系正确的是( ) A、a比b多 B、a比b少 C、a与b在理论上相同 (4)根据能量守恒定律,E1、E2、E3、E4之间的关系为: 。 解析:(1)途径b是一种煤净化技术,其优点有:煤的利用率高,变成气体燃料后,运输方便,使燃料燃烧充分。 (2)②为吸热反应,反应体系的能量增加,△H>0。 (3)当相同的反应物通过不同的途径的若干反应得到相同的生成物时,这两个过程中的总的能量变化一定相同。 (4)可以通过反应方程式②③④相加或相减消去中间产物,同时进行能量的相加或相减,最终得到的反应热和①相等。 答案:(1)煤的利用率高;变成气体燃料后,运输方便;使燃料充分燃烧。 (2)反应② (3) C (4) E1=E2+E3+E4 例3.已知火箭发射时可用肼(N2H4)作燃料,NO2作氧化剂,这两者反应生成N2和H2O(气)。且:N2(g)+2O2(g)=2NO2(g) △H=+67.7 kJ/mol ① N2H4(g)+O2(g)=N2(g)+2H2O(g) △H=-534 kJ/mol ② 请计算1 mol气态肼和NO2完全反应时放出的热量为 kJ,并写出肼与NO2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解析:根据题意,要求下列反应的反应热△H的值: N2H4(g)+NO2(g)=3/2 N2(g)+2H2O(g); 则有②-①÷2=③,即△H2-△H1÷2=△H3。 则△H3=-534 kJ/mol-67.7kJ/mol÷2=-567.85 kJ/mol 答案:567.85;N2H4(g)+NO2(g)=3/2 N2(g)+2H2O(g);△H3=-567.85 kJ/mol 例4.拆开1 mol H—H键、1 mol N—H键、1 mol N≡N键分别需要的能量是436 kJ、391 kJ、946 kJ,则1 mol N2生成NH3的反应热为: ,1 mol H2生成NH3的反应热为 。 解析:1 mol N2生成NH3,则有3H2+N2=2NH3 即△H=436×3+946×1-391×6=-92 kJ/mol 1mol H2生成NH3,则有H2+1/3N2=2/3NH3 即△H=-92 kJ/mol×1/3=-30.67 kJ/mol 因为反应热单位中的mol-1是指某一反应,而不指某一物质的物质的量 答案:-92 kJ/mol;-30.67 kJ/mol [巩固测试] 1、下列过程中,需要吸收能量的是( )。 A、H+H=H2 B、H+Cl=HCl C、I2→I+I D、S+O2=SO2 2、吸热反应一定是( )。 A、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 B、释放能量 C、反应物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总能量 D、储存能量 3、下列各项与反应热的大小无关的是( )。 A、反应物、生成物的状态 B、反应的温度 C、反应物的多少 D、表示反应热的单位 4、已知反应:X+Y=M+N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能量一定高于M B、Y能量一定高于N C、X和Y的总能量一定高于M和N的总能量 D、因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就可发生 5、下列关于热化学方程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热化学方程式是表示放热反应的方程式 B、热化学方程式是表示物质完全燃烧的式子 C、相同物质的反应,当化学计量数不同时,其△H也不同 D、热化学方程式中,△H可能是“+”,也可能是“-” 6、加热一种在常压下沸腾着的液体,液体温度会( )。 A、升高 B、降低 C、保持不变 D、不能确定 7、1 mol C与1 mol水蒸气反应生成1 mol CO和1mol H2,需要吸收131.5kJ的热量,则该反应的反应热是( )。 A、△H=131.5kJ B、△H=-131.5 kJ C、△H=131.5 kJ/mol D、△H=-131.5 kJ/mol 8、已知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时产生苍白色火焰,在反应过程中,破坏1 mol氢气的化学键消耗的能量为Q1kJ,破坏1mol氯气的化学键消耗的能量为Q2kJ ,形成1mol氯化氢中的化学键消耗的能量为Q3kJ,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 A、Q1 +Q2>Q3 B、Q1+Q2>2Q3 C、Q1 +Q2 9、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将等质量的硫分别在足量的纯氧气中,空气中燃烧,设前者放出的热量为Q1,后者放出的热量为Q2,则Q1和Q2相对大小判断正确的是( )。 A、Q1=Q2 B、Q1>Q2 C、Q1 10、在烃分子中去掉2个H原子形成一个双键是吸热反应,大约需117 kJ/mol热量。但1,3—环己二烯失去2 个H原子变成苯是放热反应,反应热数值是23.4kJ/mol,以上事实表明( )。 A、1,3-环己二烯加氢是吸热反应 B、1,3-环己二烯比苯稳定 C、苯加氢生成己烷是吸热反应 D、苯比1,3-环己二烯稳定 11、对于一个放热反应,已知产物的总能量为70kJ,那么反应物的总能量可能是( )。 A、20 kJ B、30 kJ C、70 kJ D、80 kJ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吸热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发生 B、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C、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必须看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D、放热反应在常温下一定很容易发生 13、已知:C(s,金刚石)=C(s,石墨)△H=-1.9 kJ/mol C(s,金刚石)+O2(g)=CO2(g) △H1 C(s,石墨)+O2(g)=CO2(g) △H2 根据上述反应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H1=△H2 B、△H1>△H2 C、△H1<△H2 D、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14、下列反应既是氧化还原反应又是吸热反应的是( )。 A、铝片和稀硫酸反应 B、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 C、灼热的碳与二氧化碳反应 D、甲烷在氧气中的燃烧反应 15、25 ℃、1 atm时,1 g甲醇完全燃烧生成CO2和液态H2O,同时放出22.68 kJ热量。下列表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A、CH4O(l)+1.5O2(g)=CO2(g )+2H2O(l); ΔH1=-725.8kJ/mol B、2CH4O(l)+3O2(g)=2CO2(g)+4H2O(l); ΔH1=+1451.6kJ/mol C、2CH4O+3O2=2CO2+4H2O(l); ΔH1=-22.68kJ/mol D、CH4O(l)+1.5O2(g)=CO2(g)+2H2O(g); ΔH1=-725.8kJ/mol 16、在一定的条件下,CO和CH4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 2CO(g)+O2(g)= CO2(g) ΔH=-566 kJ/mol CH4(g)+2O2(g)=CO2(g)+2H2O(l) ΔH=-890 kJ/mol 由1 mol CO和3 mol CH4组成的混合气体在上述条件下完全燃烧时,释放的热量是( )。 A、2912kJ B、2953kJ C、3236kJ D、3867kJ 二、填空题 17、氢气和氧气的混合体遇火即发生爆炸生成水;水在1000℃以上持续加热分解为氢气和氧气;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1)H2和O2 化合生成H2O的反应是 (填“放热”或“吸热”)反应,H2和O2 的总能量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水的总能量,此反应中化学能部分转化为 。 (2)水在高温下分解的反应为 反应,反应中的热能转化为 能,电解水的过程是 转化为 的过程。 18、把空气中久置的铝片5.0 g投入盛有500 mL、0.5 mol/L的硫酸溶液的烧杯中,该铝片与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速率与反应时间可用下图所示的坐标曲线来表示。 (1)曲线0→a段不产生H2的原因 有关化学方程式为 。 (2)曲线a→c段,产生氢气的速率增加较快的主要原因 (3)曲线c段以后,产生氢气的速率逐渐下降的主要原因 19、(1)实验室制氢气时,若向稀硫酸中加几滴硫酸铜溶液,则产生氢气的速率加快,该反应中硫酸铜 催化剂(填:是、不是)。 (2)单独加热氯酸钾,产生氧气的速率小,而将少量高锰酸钾和氯酸钾混合共热制氧气,产生氧气的速率明显加快,该实验中高锰酸钾 催化剂(填:是、不是)。 (3)医用双氧水清洗伤口时,伤口表面会产生大量的气泡,该过程中发生的反应是 ,起催化作用的是 。 20、(1)据理论计算,如果分子之间的碰撞每次都能发生化学反应的话,那么,在通常情况下,以体积比为2:1混合的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就会在瞬间反应生成水。但实际却不是这样,这说明了什么? (2)如果点燃气体或对其光照,则反应瞬间完成,你认为这些条件改变了什么? (3)如果向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插入了铂丝(催化剂),则会产生爆炸。你认为从反应原理上讲,铂丝改变了什么?说明理由。 21、把试管放入盛有25℃饱和石灰水的烧杯中,试管中开始先放入几小块镁片,再用滴管滴入5 mL盐酸于试管中。据此回答: (1)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 (2)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3)写出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 。 (4)由实验推知,氯化镁溶液和氢气的总能量 (填:大于、小于、等于)镁片和盐酸的总能量。 22、0.3 mol气态高能燃料乙硼烷(B2H6)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固态三氧化二硼和液态水,放出649.5 kJ的热量,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又已知H2O(l)=H2O(g);ΔH=+44 kJ/mol,则11.2 L(标准状况)乙硼烷完全燃烧生成气态水时放出的热量是 kJ。 23、298K时,合成氨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2(g)+3H2(g)2NH3(g);ΔH=-92.4kJ/mol。在该温度下,取1 mol N2和3 molH2放在一个密闭容器中,在催化剂存在时进行反应,测得反应放出的热量总是小于92.4 kJ。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CD 3、D 4、C 5、CD 6、C 7、C 8、D 9、A 10、D 11、D 12、AC 13、C 14、C 15、A 16、B 17、(1)放热 大于 热能 (2)吸热 化学 电能 化学能 18、(1)铝片表面有氧化膜;Al2O3+3H2SO4=Al2(SO4)3+3H2O (2)反应放热,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 (3)硫酸浓度降低,反应速率减慢 19、(1)不是 (2)不是 (3)2H2O2=2H2O+O2↑ 酶 20、(1)碰撞是发生反应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只有有效碰撞才能发生化学反应 (2)通过点燃或光照,对反应体系提供能量,增加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百分数,提供有效碰撞次数,从而加快反应速率 (3)铂丝作为反应的催化剂,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使得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百分数明显增加,有效碰撞次数增多,反应速率加快。 21、(1)试管中有气泡产生;烧杯中有白色沉淀生成 (2)镁与硫酸反应放热,使烧杯中的液体温度升高,从而降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使其从溶液中析出 (3)Mg2++2H+=Mg2++H2↑ (4)小于 22、B2H6(g)+3O2(g)=B2O3(s)+3H2O(l); ΔH1=-2165 kJ/mol;-1016.5 kJ 23、因为该反应属于可逆反应,反应一段时间后会达到反应限度,不能反应完全,故放出的热量会小于92.4 kJ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