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端午节课程方案 |
范文 | 端午节课程方案(精选11篇) 为了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圆满进行,就不得不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那么什么样的方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端午节课程方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端午节课程方案 篇1活动目标 1.知道端午节的日期,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 2.喜欢和老师、小朋友一起玩玩、尝尝,共享节日的快乐。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引出端午的由来。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农历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吗?(端午节)你们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那我们一起来听听端午节的由来,好吗? 2.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谈谈端午的习俗。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班的门上挂的是什么呀?(菖蒲)那为什么要挂艾蒿呢?(因为端午节要到了,挂艾蒿是端午节的习俗)小朋友们,你们知不知道端午节还有哪些习俗呢? (1)挂艾叶菖蒲:艾草和菖蒲中都含有一种叫芳香油的东西,可以用来杀虫防病虫害,它的香气可以起到净化环境、驱虫祛瘟的作用。 (2)赛龙舟:屈原投湖自杀的时候呢,有许多人划船去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可是却没有能够把屈原就上来,后来每年五月五日就用划龙舟来纪念这件事。 吃粽子:屈原死了之后,人们怕河里的鱼虾把他的尸体吃掉,就将糯米包在粽叶中,投到河里喂鱼。 (3)佩香包:端午节的时候小朋友们都要戴上香包,驱邪之意,香包里面放了很多想香料,闻起来香香的,香包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和颜色,可以挂在脖子上,也可以带在手腕上,好看极了! (4)五彩绳:在端午节人们编各种彩色的带子挂在手上,很好看又有吉祥的意思。 3.学习儿歌《五月五》。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端午节的儿歌--《五月五》。五月五,是端阳,插艾蒿,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4.吃粽子 (1)观察粽子的外形和颜色。 师:今天老师也为小朋友带来了很多的粽子,请你拿一个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你手里拿的粽子像什么?并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小结:粽子的形状真有趣! (2)认识粽叶。 师:粽子的形状真有趣,我们来闻一闻,香吗?你们知道这阵清香,来自哪儿?是从粽子外面的这片叶子上散发出来的,它叫粽叶。 (3)幼儿品尝。 师:你们吃过粽子吗?你吃过哪些粽子?今天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很多的粽子,我们来吃吃看,跟你吃过的一样吗? (4)幼儿讲述粽子的馅及它的味道。 小结:原来粽子的品种这么丰富啊! 端午节课程方案 篇2一、教学目标 : 1、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认识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2、引导学生珍惜并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热爱祖国。 3、锻炼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辩论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学生自己调查走访,查阅资料。 2、小组活动中的合作交流。 三、教学准备: 分小组搜集并整理资料,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 2、那么端午节的由来、习俗你们知道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端午节去了解一下。 (二)活动一:端午说由来 1、同学们你们知道端午节有哪些别称吗?(分小组汇报成果并补充) 2、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也很多,你都知道哪些?(学生分组交流) (三)活动二:端午讲故事 端午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关于端午节故事传说很多, 你们知道哪些与端午节有关的故事吗? (学生讲述端午节故事) (四) 活动三:端午话习俗 1、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我国地广人多,加上许多故事传 说,于是各地有着不同的习俗。你们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吗?(学生自由交流) 2、你知道端午节最热闹的习俗是什么吗?(课件展示:赛龙舟) 3、端午节为什么要进行赛龙舟比赛?(学生交流) 4、除了赛龙舟,端午节的主要习俗就是品尝粽子。(学生介绍粽子的由来。) 5、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 种琳琅满目。我国各地方的粽子还各有特色,你知道吗?(学生自由交流) (五)活动四:端午颂诗词 同学们都搜集了哪些与端午节相关的诗词呢?(学生交流分享) (六)活动五:谈感受,激发情感 今年端午节你打算怎么过?(学生交流自己的计划。) 五、教师总结: 听了同学们的介绍,相信我们都对端午节加深了了解。两千多年的岁月,这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能算短短的一瞬了,可是尽管大江东去,暮往朝来,诗人屈原的形象却依然留在人们心间。让我们世世传递端午节,代代都记住他,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屈原。最后老师就以屈原《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段话来结束今天的传统文化课,也希望同学们用这段话来勉励自己,在以后的时间里努力学习,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端午节课程方案 篇3活动目标 1.通过分享交流,初步|知道端午节的传说以及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 2.与同伴互相交流包粽子,制作香囊,萌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3.体验中国民间节目韵味。 4.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交流的兴趣。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重、难点 端午节是阴历五月五日,包粽子。 活动准备 故事《端午节的传说》,粽子一个,长方形纸、彩色纸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出示实物(粽子),引发幼儿兴趣。 2.初步了解端午节。 小朋友今天是什么日子呀? 幼儿互相交流,让个别幼儿到集体面前讲述,重点引导幼儿端午节的时间。 教师小结:端午节是阴历的五月五日。 3.引导幼儿了解端午节的传说。 给幼儿讲《端午节的传说》,让幼儿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确立的,屈原投江的那一天是阴历的五月五日,就定那一天为端午节。 4.引导幼儿了解端午节的习俗。 师:端午节那天,人们都有那些风俗习惯? 幼儿互相交流,让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发言。 教师小结:端午节那天人们有很多风俗习惯,吃粽子、赛龙舟、制作香囊。 5.体验包粽子。 (1)让幼儿用长方形纸折成六棱形,然后用彩纸绕并进行装饰,教师巡回指导。 (2)展示作品并评价。 6.活动延伸。 师:小朋友,你们包的粽子都不错,回家后把你们学会的包粽子的方法,展示给爸爸妈妈,好吗? 活动反思: 一、自己设计的问题太多,显得杂乱无章。 既然决定向幼儿提问,我就设计好了许多问题:比如“端午节有那些习俗?屈原是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要投江自杀呢?他投江后人们是怎么做的?后来为什么向江中投粽子?”设计这些问题时,我也考虑到了问题太多,但又想不出如何更好的设计。教学中我只注重了故事内容,想让幼儿理解故事的含义,却忽略了孩子们的年龄特点。现在想想,不如把问题简单化,让孩子们看着图片自己讨论她们的看法则更能引起孩子们对故事的兴趣。 二、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故事的内容有点深奥,幼儿在第一次听的时候就有点耐不住性子,更何况老师还设计了那么多的问题。请幼儿回答的时候,我发现幼儿举手发言的比平时上童话故事时要远远的少很多。明显,我的问题没有激起幼儿的兴趣。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如果幼儿对教学教学内容没有了兴趣,那么这就是老师的准备不足,也可以说是一堂失败的课程。在以后的类似教学活动中,我会多加注意。 端午节课程方案 篇4【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默读课文,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3.抓住文中的重点内容,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复述课文。 4.抓住屈原的言行、借助资料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抓住屈原的言行、借助资料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审题导入 同学们读到题目你想了解什么?(端午节到底是怎么来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2.检查字词。 (1)重点指导:“爱戴” (2)文中指谁受到“爱戴”,结合句子说说屈原为什么受到爱戴? (3)“悲愤”近义词是什么? 3.默读课文,说说这篇文章讲了谁的什么事? 三、深入学习,理解感悟 过渡:哪几个自然段告诉我们端午节的由来? 1.轻声读3—6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屈原是个什么样的人,用书中的语句概括。(他忠诚爱国、很有才干) 2.默读3—6自然段,划出体现屈原忠诚爱国的句子读一读,把感受批注在书的边上。 3.指名读,“在他的辅佐下”一句。 (1)为什么强调“十分”这个词语?(突出人民对他的爱戴) (2)播放屈原的一段影片,看了这段影片,你有什么感受?(屈原为国为民操劳,他很伟大屈原为国为民操劳,他很爱国) (3)读出你对他的赞扬。 4.对比词语读,体会屈原的爱国。 (为黎民的苦难而悲,为祖国的灭亡而悲,为自己报国无门而悲) 5.引入资料读,体会屈原的爱国 投影:屈原《离骚》中的两首,从中感受到什么? 6.对比句子读,感受人们对屈原的爱戴。 读读哪句话好,为什么? 四、通读全文,自己解疑 端午节的理来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作业布置】 1.抄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巩固复习 1.读词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爱戴—— 辅佐—— 诬陷—— 流放 二、指导练习复述课文内容 1.回顾全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合作填写。 (1)端午节的习俗有( )( )( )( )。 端午节是为纪念:(1)屈原为楚国( ) (2)屈原为百姓( ) (3)屈原( ) 屈原投江后,百姓们( )、( )、( ) 现在的端午节( ) 3.自由的依据题词的顺序,试着复述课文内容。 4.全班交流。 三、资料扩展 你还知道中国哪些传统节日的由来,讲给大家听。 【作业布置】 以“中华传统节日”为主题制作一期手抄小报。 【板书设计】 端午节的由来 屈原 人民 悲痛 悲愤 包粽子为国捐躯 吃粽子、赛龙舟 端午节课程方案 篇5活动目标 1.调查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有关习俗,知道端午节是中过的传统节日之一。 2.积极和同伴交流分享,练习包粽子,获得更多端午节的经验,体验端午节的民俗氛围。 活动准备 粽叶、泡好的米、枣、细线等。 活动过程 1.教师与幼儿交流,说出端午节的名称和日期。 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中国有一个传统节日,叫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举行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2.与幼儿一起探讨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 (1)与幼儿一起阅读故事《端午节的由来》,让幼儿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确立的,屈原投江的那一天是农历的五月初五,所以就定这天为端午节。 (2)交流端午节有哪些习俗。 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带香囊或五彩线。提示幼儿可用语言表达、图片绘画、动作表演等方式表现这些习俗。 (3)组织幼儿观看教师教学资源,了解端午节各地风俗,获得更多有关端午节的经验。 3.节日体验活动:包粽子。 用粽叶将泡好的米和枣包住,然后用绳子捆好。提醒幼儿用米不要太多,粽叶要把米包紧,扎结实。 4.节日分享:将包好的粽子分给小班的弟弟妹妹或老师,进行分享活动。 端午节课程方案 篇6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幼儿用书中划龙舟的图片,引出活动主题。 教师出示图片:小朋友,你们知道图片上的人在干什么吗?什么节日人们会举行划龙舟比赛呢?(引导幼儿知道是端午节。)二、引导幼儿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与习俗。 1、教师:你们知道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吗? 2、教师请幼儿说一说。 3、教师讲述《屈原的故事》,让幼儿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4、教师:端午节为什么要划龙舟呢?教师讲述划龙舟的来历。 5、教师:你们知道端午节初了吃粽子、划龙舟之外,还有什么风格习惯吗?教师展示艾草图片,让幼儿初步了解艾草的原因。 6、带领幼儿学习简单的端午节儿歌。(儿歌:五月五,端午到,吃粽子,插艾草,划龙舟呀真热闹。)三、让幼儿完整听屈原的故事1、故事中的屈原是一位什么人呢? 2、他为什么要跳江自杀呢? 3、人们为什么要包粽子、吃包子和划龙舟呢? 教师反思: 原来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我们国家古代的一位伟人,他的名字叫屈原,他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一心为国家大事担忧,眼看着国家就要面临灾难却无法挽救,于是整天忧心忡忡,不久,这位怀才不遇的诗人就跳江自杀了!但是他的尸体一直都没有找到!他自杀的时候刚好快到五月初五了,人们就把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在端午节要赛龙舟、吃粽子。赛龙舟是为了赶跑河里的鱼虾,怕他们吃掉屈原的尸体,在河里投包子、粽子喂饱鱼虾,也是怕他吃掉屈原的尸体!由此可见屈原他是一位多么受人尊重与爱戴的人啊四、请幼儿说说自己过端午节的经历。 教师:马上就是端午节了,我们家里都已将开始包粽子了,你们包粽子要用到哪些工具呢? 这些包粽子的工具要作哪些准备呢? 教师小结: 每年的端午节我们都要包粽子和包子。包粽子要用粽叶和糯米,根据个人的口味,人们可以在糯米里面加上猪肉,做成咸粽子;也可以在糯米里面加上红枣,做成甜粽子! 端午节课程方案 篇7[教学目标] 1、认识“端、粽、节”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会写“午、节、叶”等7个生字。 2、联系实际,结合图文,了解与粽子相关的词语。 3、朗读课文,学会读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读好长句,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与一种食物有关,大家来猜一猜是什么吧! 课件出示谜面:一个白胖子,裹着绿毯子,腰上扎根细绳子。(同学举手猜谜) 2、同学们真聪明,没错,这种食物就是——粽子。出示课件:粽子图片。 3、学写生字“午”。 (1)观察占格。 (2)教师范写,学生口述笔顺。(区分“牛”) (3)学生书空、描红。 二、结合语境,识记生字 1、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圈出生字,读读,想想,有什么好的记字方法。 2、同桌或小组交流:有哪些记住生字的好办法? 3、展示识字情况。 (1)带拼音读,去掉拼音读。 (2)用多种方法识记。 4、把生字放回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将课文读通读顺。学生自由朗读,标出全文自然段。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悟 1、学习第1自然段。 2、师:课文里外婆一到端午节就会做什么? (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 3、师:外婆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盼着,表现外婆期待、高兴的心情) 4、谁来读出外婆期盼的心情?(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5、全班齐读第1自然段。 四、指导书写 1、出示要写的生字,让学生认读“节、叶、米”。 2、观察分析: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比比谁是火眼金睛,看得最认真,最仔细。 3、师范写“节、叶、米”等字。重点指导:“竖”画的写法。(午、节、叶、米) “竖”画的写法:“午、节、叶”为悬针竖;“米”为垂露竖,“米”要左右对称。 4、指导学生练习,在田字格中描红、临写。 5、让学生练习口头组词、扩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了解传统节日 (板书课题)有没有人知道粽子是什么时候吃的?端午节是在什么时候?你们还知道哪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呢?(学生自由举手发言)同学们知道得真多,那有没有哪位同学能告诉我,人们在端午节这一天还会做什么啊?(学生回答)没错,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等。(课件出示有关端午节习俗的图片) 二、学习第2、3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2、3自然段,指名说一说,读完之后,你知道了什么。 2、教师让学生画出描写粽子的句子,齐读画出的句子。 3、分析句子。第2自然段中描写了粽子由外到里的样子、颜色、味道。 师:箬竹就是竹子的一种,叶子宽大,是一种很好的包粽子的材料。 师:粽子颜色十分丰富,糯米是白白的,枣子是红红的,粽子外衣是青青的。 师:粽子的味道呢?(又黏又甜) 4、指名读句子。分小组比赛读画线的句子。 5、学生想象粽子的样子,并拿彩笔在自己的图画本上画一画,比比谁画得更好看。 6、师:齐读第3自然段,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花样。(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 7、出示: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师:你从中读出了什么?外婆是一个怎样的人?(善良、乐于分享的人) 三、学习第4自然段,了解历史人物屈原 1、出示屈原图片,提问:有没有谁了解这个人物? 2、老师讲解爱国诗人屈原及他沉汨罗江的历史故事。 3、指名读第4自然段。师:谁能告诉我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啊?(屈原) 4、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6、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 四、学习生字“真”“分”“豆” 1、出示生字,观察占格。 2、学习笔顺,教师范写。(“真”里面是三横) 3、学生书空练习,教师指导。 五、回顾拓展 1、全班齐读课文,指名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什么。 2、教师回顾总结:这篇课文讲了外婆给“我们”包的端午粽,以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更加了解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及其来源,课后同学们去了解一下中国的其他传统节日吧。 [教学板书] 10、端午粽 热爱 思念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 花样多(红豆粽、红枣粽、鲜肉粽)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我从学生实际出发。学生们都吃过粽子,知道人们在端午节都会干什么。因此,我用谜语导入时,学生很快就猜出了谜底。通过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学习知道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与爱国诗人屈原有关,并适当地向学生普及端午节的传统文化知识。 端午节课程方案 篇8教学目的设计: 1、引导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可能的话)欣赏本文精彩的龙舟竞渡的场面。重点学习对生活的观察和场面描写。 教学手段:最好借助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将带领大家进入“民俗风情”内容的学习,课前我布置大家搜集有关我国传统节日和民间风俗的资料,下面请小小组交流一下你们搜集的资料。(师问:2分钟可以了吗?)---(生讨论的基础上)小小组代表发言。 2.刚才你们说到了端午节,谁能说说端午节的由来吗? (学生回答,老师作适当补充)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端午节有关的文章(出示课题及作者)。 二、研读课文: 1.整体感知初步探究: 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有哪些同学愿意出来把文章朗读一下。(师请学生读,并提出听读要求) 要求:(1)认真听,听完后能作恰当的点评。 (2)听完后能说出本文介绍了湘西地区端午日的哪些民俗风情。 2.研读重点段落并作深层探究: 刚才朗读的过程中,你觉得哪些内容最精彩,? (1)播放赛龙舟的场面(学生欣赏) (2)请学生齐声朗读有关这方面的文字。 (3)在读的基础上,讨论以下两个问题:(出示) A:如果你也在岸上看他们赛龙船,或者你就是龙船上的一员,你会有什么联想?有何感受? B:课文从哪些方面来渲染龙舟竞渡的场面的? (4)我们常说“学贵有疑”,“有疑问才会有进步”,针对课文内容,谁有疑义吗? 3.借助课外材料作拓展探究: 本文作者凭借自己自学成长的语言功底把龙舟竞渡的场面写得非常精彩,同学们想学吗?今天老师想为你们搭建一个舞台,让你们大显身手。 (1)展示舞狮子的画面。 (2)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一画面。 (3)先小组交流,再班上交流,并请学生互作评价。最后老师再作评点。 三、总结全结 1、请学生.总结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学生自主评价) 2、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湘西地区端午日的民俗风情;同时,我们还学习了场面描写,可谓收获不小。课后请大家继续搜集这方面的资料,做成卡片,准备交流。 端午节课程方案 篇9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正确认读本课“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等十三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午、节、叶、米、真、分、豆”等七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3、通过图文结合,理解“箬竹叶、糯米、裹着”等词语,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红红的枣”等词语。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了解端午节习俗和来历。 德育目标 了解传统节日和习俗。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宏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教学难点 课后生字的书写。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争论法总结法 教学预备教学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 生:端午节。 师:端午节都做什么? 生:吃粽子,赛龙舟。 师:今日我们就来学习《端午粽》这篇新。(板书课题:端午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讲了什么事情? 2、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爱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诞生字词。 (2)同桌沟通,再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状况 (1)出示生字卡片,“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午、节、叶、米、真、分、豆”,指名认读、领读。 (2)老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同学书空。 书写要领:“分”上面八字要延展,下面是“刀”不是“力”。“午”最终一竖不要写出头。 (3)同学描红、临写,老师巡察、指导。 四、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里,你学会了哪些学问? 端午节课程方案 篇10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端午节的传奇及人们过节日中的习俗。 2、培育幼儿对民族文化感爱好。 3、包粽子的。材料及方法,幼儿尝试包粽子。 4、通过参与端午节环境创设,感受参加端午节庆祝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端午节的传奇及人们过节日中的习俗。 活动预备 1、包粽子、做香囊所需的材料。 2、活动前请幼儿收集有关端午节的资料。 3、请部分爷爷奶奶参加活动。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的表述不必具体到将老师、同学的全部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当把活动的主要环节很清晰地再现,即开头环节、基本环节、结束环节、延长环节。注:重点表述基本环节) 到爷爷奶奶家过节。 1、请爷爷给小伴侣讲屈原的故事,了解端午节的来历。 2、小伴侣自由和爷爷沟通自己收集的有关端午节的资料。 进一步了解端午节时人们进行的一些活动:如赛龙舟、吃粽子、挂艾枝、洒黄酒、挂香囊等。 3、幼儿和爷爷奶奶们一起进行过端午活动。 (1)、我给奶奶学包粽子。 请奶奶向小伴侣介绍包粽子的材料及方法,幼儿尝试包粽子。 (2)、做龙舟、划龙舟。 和爷爷一起用布和竹棍做成龙舟进行龙舟大赛,请幼儿四五人一组,套上龙舟,进行划龙舟竞赛活动,先取到红绸一组为胜。旁边请几位幼儿为他们摇旗呼喊。 (3)、做香囊活动。 请奶奶示范香囊的做法,把碎布缝成校口袋,放进香料和少许艾草,合上袋子,幼儿学做香囊。 (4)吃粽子,感受节日的气氛。 (5)和爷爷奶奶再见。 端午节课程方案 篇11教学目标: 1、让幼儿初步了解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并了解端午节的风俗和来历。 2、通过实践操作活动,感知粽子的外形和品种,鼓舞幼儿与同伴进行沟通和合作,培育幼儿创新意识。 3、幼儿能主动的回答问题,增加幼儿的口头表达力量。 4、培育幼儿英勇、活泼的个性。 5、鼓舞幼儿大胆说话和主动应答。 教学预备: 1、故事录音。 2、各种外形的粽子,粽叶若干、米、皮筋、点心盘、毛巾等。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话题。 T:小伴侣你们知道端午节吗?谁能告知我端午节是什么时候?在这一天,我们会吃什么?(粽子)今日老师也为小伴侣带来了许多的粽子,请你拿一个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你手里拿的粽子像什么?并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小结:粽子的外形真好玩! 二、品尝粽子,并讲解并描述。 1、熟悉粽叶。 T:粽子的外形真好玩,我们来闻一闻,香吗?你们知道这阵芳香来自哪儿?是从粽子外面的这片叶子上散发出来的,它叫粽叶。 2、幼儿品尝。 T:你们吃过粽子吗?你吃过哪些粽子?今日老师也为你们预备了许多的粽子,我们来吃吃看,跟你吃过的一样吗? 3、幼儿讲解并描述粽子的馅及它的味道。 小结: 原来粽子的品种这么丰富啊! 教学反思: 幼儿的爱好特别浓,能主动回答老师的问题,但在幼儿争论的这个阶段,我应当创设情景,让幼儿体验。我会多看看多学学,让以后的教学活动能够更好。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