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中班数学《测量》教案 |
范文 | 中班数学《测量》教案(精选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班数学《测量》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中班数学《测量》教案 篇1目标: 1、迁移已有经验,学习用自然物一个接着一个的方法测量出蔬菜的长度。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探索不同的测量方法。 2、会用短线、圆点、简单的图形等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测量的结果。 3、较细心地进行测量,乐意参加测量活动。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有测量图形边长的经验。 2、物质准备:长长的蔬菜实物若干,各种小型测量工具如回形针、棉签等若干,记录纸人手两张。 活动过程: 1、长长的蔬菜有多长?(导入活动) ——教师:这段时间我们认识了很多的蔬菜,而且找到了很多长长的蔬菜,我们一起看看有哪些长长的蔬菜? ——那这些长长的蔬菜有多长呢?你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量一量), 2、迁移测量经验。 ——用什么量?怎样量?引导幼儿迁移测量图形边长的经验。 ——请一个幼儿作演示用一个接着一个的测量方法测量丝瓜。 ——量好后还要想办法记录下来,怎么记录呢? ——教师:有一根棉签就画一条短线,刚才量出来有几根棉签就画几条短线。教师在黑板上示范。那么除了可以画短线来表示,还可以画什么呢?(圆点、图形等) 3、尝试测量蔬菜。 ——提出测量要求:每张桌子上有两种蔬菜和一种测量工具,先量一种,然后跟对面的朋友交换。量好了从椅子底下拿出一张记录纸和笔用我们刚才说的方法记录下来。 ——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对记录有困难的进行引导。 ——请一组两个小朋友一起交流:你们用的是什么工具测量的,你们的蔬菜量出来有多长?教师引导幼儿从结果不同的小组中发现问题并讨论:为什么两个人用同样的工具量一样的蔬菜,可是量出来是不一样长的呢?引出测量方法的问题。 ——教师依次出示三张图:请小朋友观察一下,每张图上都有哪些问题?教师小结:测量时如果出现了这样的问题那就容易量错。 ——幼儿第二次测量,教师重点观察并指导测量的正确方法。记录好后让两个孩子相互验证测量的结果是否一致。 4、尝试用多种工具测量蔬菜。 ——刚才我们用了一种工具来测量蔬菜,现在请你们前后两组互相交换,试试用其他的工具去测量,然后也像刚才一样记录验证。 ——幼儿操作。 5、延伸活动 ——教师出示两根棉签和一根长长的丝瓜:现在赵老师手里只有两根棉签来量这根长长的丝瓜,怎么量呢? 中班数学《测量》教案 篇2活动目标 1、能用回形针、吸管、雪花片测量小鱼的长度,尝试记录测量结果。 2、了解物体的长短是相对的。 活动准备 课件、回形针、吸管、雪花片若干、卡片鱼、记录单若干。 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图,引发幼儿测量的兴趣。 出示课件。 师:夏天的池塘真热闹呀,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今天池塘里举行运动会,青蛙、大白鹅、小乌龟都来了,我们小朋友就做鱼宝宝也去参加吧!大家想请我们小鱼作裁判,愿意吗? 2、探索测量工具、测量方法。 (1)比赛开始前,先量一量鱼宝宝有多长吧! (2)你准备用什么来测量?从哪儿开始量? (活动实录:幼儿一:我想用铅笔。 幼儿二:我想用回形针 幼儿三:我想用牙签。 幼儿四:用吸管。从鱼头开始量……) (评析:孩子们都能想到用自然物来测量,可能看到老师为他们准备的操作材料才想到说的,但这并不影响活动效果,孩子们的表现欲望特别强烈。) 3、幼儿操作 (活动实录:幼儿一:把回形针一个搭一个连在一起量。 幼儿二:量鱼的周长。 幼儿三:虽然把回形针一个接一个,但没有按一条直线量。 其余幼儿的方法基本正确。) (评析:本环节我没有把测量方法抛给孩子们,而是让他们自由探索测量方法,然后再纠正改错。有的幼儿方法不正确在情理之中。) 4、请个别幼儿示范测量小鱼。 谁愿意来试一试?让我们看他量的对么?有没有从头开始量?回形针之间连接的好吗? 5、老师示范。 6、继续操作 师:瞧,青蛙和龙虾比跳远,大白鹅和乌龟比游泳。比赛结果出来了,那谁是跳远冠军、游泳冠军呢?请各位裁判,用吸管、雪花片量一量。把结果记录下来。 7、展示测量结果 (1)谁是跳远冠军、游泳冠军? (2)为什么同样的长度,用不同工具量,结果不一样呢? 同样的物体,用不同的工具测量,因为工具不一样长,所以结果就不一样。 活动延伸 1、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手、脚或者身边的自然物作为测量工具,来测量活动室的面积、桌椅的高度。 2、玩“量身高”的游戏。请幼儿两两结对,互相为对方描画出身体的轮廓,然后再用回形针测量出各自的身高有多少个回形针的长度。 中班数学《测量》教案 篇3活动目标: 1、学习用一个接着一个的排列量具的方法测量"花布"的大小,并能用数字记录测量的结果。 2、通过摆放"衣服"的分层操作活动,了解图形的面积不受其摆放形式及形状的变化而变化的,初步感知面积守恒的意义。 3、在相互交流中,能细致的观察、比较、测量,学习同伴好的测量方法,操作结束后能主动将材料收拾整齐。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学会给物体排队,认识数字1~6 2、物质准备:量具(衣服、裤子、帽子等);操作卡片;白板;勾线笔; 3、动画《仙度瑞拉》片段 活动过程: 一、动画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参与活动兴趣 1、观看动画《仙度瑞拉》片段,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二、出示衣服和布料 1、第一次测量探索 (1)幼儿猜测,黑板上摆放验证,探索一块布料可以做几件衣服 (2)明确测量方法:在测量时,我们要将衣服平铺在布料上,边对边角对角,既不要有重叠也不要留空隙,我们要让衣服一一对齐,千万不能超出布料。这样我们就知道这块布料最多能做几件衣服。 2、第二次测量探索 (1)幼儿分组操作探索,一块布料可以做几条裤子或几顶帽子(2组提供裤子,2组提供帽子) (2)小结: 师:同样大小的一块布料,能做几条裤子?几顶帽子?为什么同样大小的布料做出了不同数量的物品呢?因为帽子、裤子、衣服的大小不同,虽然测量的结果不同,但是布料的大小是一样的。 3、第三次测量探索 (1)怎样才能最好的利用布料,在上面既能做出衣服,也能做出帽子、裤子,且不浪费。 (2)幼儿操作 三、交流评价师 谁来说一说你用这块布料做出了几件衣服、几条裤子和几顶帽子?今天小朋友们都非常的能干,你们一点都没有浪费小裁缝的布料,帮助他们做了这么多的衣服、裤子和帽子,它们对小朋友表示感谢。你们都是喜爱帮助别人的小朋友! 中班数学《测量》教案 篇4一、活动目标 1.学习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测量物体的远近。 2.能按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工具。发展分析能力。 二、重点和难点 1.重点:能按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工具。 2.难点: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正确测出物体之间的远近。 三、材料及环境创设 1.材料:长短不同的绳子、小棒,…… 2.环境创设:在活动区中创设相关的问题情境,如:小熊的家在两个车站中间,它从家里出发去车站,到哪个车站更近些? 四、设计思路 自然测量的教学中有两个要点:测量工具的选用和测量工具的正确使用。 测量工具的选用反映了幼儿的分析能力。教学中要提高幼儿的分析能力,必须让他们有机会实践自己的想法,然后让他们带若问题进行测量活动。提高工具选用的有意性,这样在交流讨论时幼儿才能自觉意识到测量中工具选用的作用和重要性,同时也能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测量工具的使用是自然测量教学的难点。幼儿不能主动发现测量中工具之间衔接的重要性。所以,在幼儿实践的基础上,要组织幼儿讨论。让幼儿发现问题,思考解决的方法,并让幼儿通过再次操作达到理解,从而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五、活动流程 分散探索—>集中探索—>交流讨论—>继续探索 1.分散探索。在活动区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幼儿通过探索积累感性经验。 说明 在分散探索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观察幼儿在自由探索状态下的情况,了解幼儿在解决问题情景中反映出来的困难,他们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即找出幼儿在自然测量方面的“最近发展区”。因此,在幼儿分散探索时教师不要急于指导。应多观察幼儿的操作过程,多了解几个幼儿在这方面的`发展情况。 2.集中探索。教顺通过观察了解幼儿探索的情况,找出适当的教学重点,创设情境让幼儿有目的地探索,为交流讨论作准备。 集中探索的内容:让幼儿尝试用不同工具进行测量,发现哪种工具更合适,为什么? 问题情境:让幼儿测量桌上放着的两个玩具到桌子某一边的远近,测量教室墙上贴的动物与小房子和小花园的距离,……。 3.交流讨论。讨论如何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交流如何正确使用测量工具。 (1)讨论工具的选用。让幼儿交流各自用什么工具测量的,然后讨论所选的工具好不好?为什么? 说明 边讨论边实际操作验证。 (2)讨论自然测量的正确方法。 可以通过两个相同的测量内容得出不同结果的例子引出测量中应如何正确使用工具,让幼儿讨论、交流,演示,得出正确的方法。” 说明 集中探索和交流讨论应按幼儿在分散探索中反映出的能力情况分组进行。 4.继续探索。为幼儿创设进一步探索的情境,让幼儿或进行复习巩固活动,或开展深入探索。 (1)创设与分散探索时程度相似的情境,让能力较弱的幼儿从事复习巩固活动。 (2)创设有一定难度的情景。如测量工具不是现成的,要幼儿想办法自制,使能力较强的幼儿在探索中再获提高。 中班数学《测量》教案 篇5活动准备 幼儿没人一张记录表。 若干大小相同的正方形和小长方形。 幼儿认识正方形,对知道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 重难点 学会用自然物测量物体的边长。 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活动目标 知道记录测量结果。 学习用自然物测量图形的边长 乐于参加测量活动,感受动手操作的快乐。 活动过程 1、出示正方形卡片导入。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图形宝宝,你们看看它是谁?(正方形) 正方形有几条边?(四条) 四条边一样长吗?你怎么知道的?(看的) (2)用眼睛看也可以,但是不够准确。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边的准确一点的长度呢?(尺子量) 2、教师示范操作方法,提出操作要求。 (1)师:是的,我们可以有很多方法进行测量,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个小帮手,你们看看是谁?(长方形)它也可以量正方形的边长。 (2)师:如果我们要测量这条边的长度应该从哪里开始测量呢?到哪里结束呢?(幼儿举手回答) 师:用小长方形量时应该注意什么呢?(对齐)嗯,第二个小长方形的头要和第一个小长方形的尾巴接在一起,一个接着一个,一直到正方形边的另一头。 (3)师:每个边量的结果应记录在对应的格子里,用了几个小长方形就画几个圈。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1)将一条边完整的量出来。 (2)把长方形一个接着以首尾相接,再数数用了几个长方形,然后记录下结果(画圈)。 4、交流、评价幼儿的记录结果。 师:有哪位小朋友愿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请幼儿上台发言)师:你们的发现都是这样吗? 5、教师及时小结及延伸。 师:原来正方形的边是一样长的。小朋友知道刚才的测量方法还可以用来测量什么呢?(幼儿举手回到)好,小朋友回家后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去量一量物体。 中班数学《测量》教案 篇6【活动目标】 1、学习用自然物测量物体,掌握测量的方法。 2、尝试用数字记录测量的结果。 3、能积极参加测量活动,独立完成操作任务。 【活动准备】筷子,铅笔,吸管,粉笔,记录纸 【活动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小朋友看,我们这里有台电脑,可是在不用的时候,它会有很多的灰尘,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做套子要知道它的长度,那我们应该怎么样知道它有多长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个小小测量员吧。 二、幼儿尝试进行测量活动。 请你取出我给你们准备的东西,来试着量一量你坐的小椅子的边有多长,想一想应该怎么样量才是最正确的呢?(幼儿尝试用铅笔进行测量活动) 提问:你是怎么样进行测量的?你量出它有多长? 三、讨论测量的方法。 刚才小朋友说了很多种测量的方法,那到底什么方法是正确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教师示范测量黑板:找准起点,沿边线测量,测好一段就用粉笔做一个记号,首尾相连。最后数一数就知道我们测的东西到底有多长了。 四、幼儿自主进行测量并记录测量的结果。 1、提出测量的要求:选择一种工具,量时找准起点,用粉笔画个记号,沿边线测量,首位相连。 2、幼儿操作并将测量结果进行记录。 3、讨论与总结: (1)你用什么工具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2)谁也是用这个工具的?结果一样吗? (3)你还测了什么?结果怎样?有人测的和他一样吗?你的结果呢? 五、延伸活动 1、讨论:除了刚才我为小朋友准备的东西?还有什么也可以当测量的工具? 2、我们身体的那些部位也可以当测量工具? 3、幼儿游戏:跨步 现在我们一起来用脚大跨步的走,测一测从我们坐的地方到门口有多少距离吧。 中班数学《测量》教案 篇7活动目标 1.学习用自然物一个接着一个的方法测量出蔬菜的长度。 2.尝试探索不同的测量方法,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测量的结果。 活动准备 1.课件-黄瓜 ,茄子 2.长长的蔬菜实物若干,各种小型测量工具如小棒等若干,记录纸。 活动过程 一、长长的蔬菜 1.观察图片:黄瓜,茄子 教师:这是什么蔬菜? 黄瓜和茄子看上去怎么样? (引导幼儿说出长长的蔬菜。) 2.这些长长的蔬菜有多长呢?你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 (量一量) 二、寻找测量蔬菜的方法 1.教师:用什么量?怎样量? 引导幼儿回忆测量图形边长的经验。 2.请幼儿演示用一个接着一个的测量方法测量黄瓜。 告诉幼儿量好后还要想办法记录下来,怎么记录呢? 教师:有一根小棒就画一条短线,量出来有几根小棒就画几条短线。 (教师在黑板上示范。) 让幼儿想一想除了可以画短线来表示,还可以画什么呢? (提示幼儿还可以用圆点、图形等。) 三、测量蔬菜 1.提出测量要求: 每张桌子上有两种蔬菜和一种测量工具,先量一种,然后跟小伙伴交换。 量好了拿出记录纸和笔用刚才说的方法记录下来。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对记录有困难的进行引导。 3.交流: 你们用的是什么工具测量的,你们的蔬菜量出来有多长? 4.引导幼儿从结果不同的小组中发现问题并讨论: 为什么两个人用同样的工具量一样的蔬菜,可是量出来是不一样长的呢? 引出测量方法的问题,师幼一起讨论。 四、尝试用多种工具测量蔬菜 1.教师:我们用了一种工具来测量蔬菜,现在请你们互相交换, 试试用其他的工具去测量,然后也像刚才一样记录验证。 2.幼儿操作。 中班数学《测量》教案 篇8教学目标: 能用自然物正确地测量线段及图形边的长度,并比较长短。 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教学准备: 1、两名运动员比赛跳远的图片(运动员跳出的线段长度是2的倍数),2厘米长的短棒若干。 2、幼儿用书,形针若干,小木棒若干。 3、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1、学习测量的方法。 提问:图上的运动员在干什么?我们来做小裁判,评一评他们谁跳得远?(启发幼儿用测量的方法来比较)教师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测量的方法:用小棒沿线段一一排列,使小棒头尾相接,没有空隙。在线段下写下所用小棒的数量。 请一位幼儿上来,分别尝试测量另外一个运动员跳的线段的长度,教师帮助幼儿写下所用小棒的数量。 比一比谁跳得远,并说一说为什么。 2、讨论并尝试测量另一幅图。(方法同测量图一) 3、幼儿用小棒或回形针测量幼儿用书上运动员跳高、跳远、投掷的线段长度,并给跳得远、投得远、跑得高的那名运动员贴上小红花。 教学反思: 一环又一环的情境创设抓住了幼儿学习的兴趣,使幼儿在兴趣中学会了能按从大到小排序或从小到大排序,真正做到在玩中学。 本节课幼儿操作的材料很多,能力差的幼儿有的操作没能完成,这需要教师课下帮助幼儿完成,使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中班数学《测量》教案 篇9一、活动目标 让孩子感受即使不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我们用身体也可以进行测量。初步学习用手、脚印测量的方法。 2.了解手尺的概念,基本掌握手尺的度量单位“拃”。 二、活动准备: 绘本课件、记录纸、笔、测量关联的物品。 三、活动过程 有个小朋友叫豆豆,今天我们就来听一个豆豆的故事。 看课件,引导孩子认识、使用身体尺。 环节一:认识手尺,学习用“拃”进行测量 1.妈妈是用什么尺子给豆豆量尺寸,做裙子的? 2.了解手尺概念,学习手尺测量方法。 3.请小朋友也试试用自己的小手做一把手尺,学说手尺的度量单位“拃”,同伴之间相互比较手尺的大小。 4.操作:现在请你用手尺量一量自己的手臂吧! 5.讨论:(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测量柜子)为什么老师和小朋友用手尺量的柜子尺寸是不一样的呢? 6.小结:因为手尺大小不同,所以量出的尺寸也不同。 环节二:学习用脚印进行测量 1.谁能帮豆豆想想还可以用我们身体的什么部分量量大衣柜? 2.谁来说说怎样用脚印测量? 3.练兵:请你在自己的位置上练一练,用脚印测量的本领。 4.讨论:(老师和小朋友一起量柜子)为什么老师和小朋友用脚印量的柜子尺寸是不一样的呢? 5.集体 小结:因为脚印大小不同,所以量出的尺寸也不同。 四、实践操作 1.今天我们学会了用手尺和脚印进行测量,现在我们用新学到的本领量量自己的小椅子,然后记录在表格上。 2.介绍记录表及记录表的填写方法。 五、发散引导 展示部分小朋友的测量结果,引导幼儿在课后尝试用手尺和脚印测量其它物品。 中班数学《测量》教案 篇10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故事中的“一寸虫”进行测量,了解首尾相连的测量方法。 2. 通过观察、操作,学习直线的测量方法。 3.体验进行测量活动的乐趣 活动重点: 了解首尾相连的测量方法。 活动难点: 学会直线测量方法的基础上,对动物身体的某个部位进行测量。 活动准备: 一寸虫图片 幼儿两次操作的测量材料。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 (1)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神秘的朋友,它就躲在我的身上,你们猜猜看,它在哪里呢? (2)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虫吗?幼:毛毛虫 (3)师:可是它说它不叫毛毛虫,叫一寸虫,什么是一寸虫呢?我们用手来比划一下,它有多大呢? (4)师:哦,原来一寸虫长的这么大,对人类来说,这么长就是一寸,所以我们叫它一寸虫。 2.运用故事,引出测量 (1)教师出示图片,讲述故事:在一片大森林里,住着很多大大的动物,比如说?可是还住着小小的一寸虫,但是,还住着爱吃一寸虫的知更鸟。有一天,知更鸟要吃一寸虫,一寸虫赶紧说:“不要吃我,不要吃我,我会测量。” (2)师:小朋友,你们知道什么是测量吗?幼:测量就是量一量有多长 (3)师:你会测量吗?小朋友的小椅子上也有一寸虫,每个小朋友可以拿下来看看,你想用它来测量什么?我们先从自己身上来量一量,试试看。(幼儿用一寸虫在自己身上测量) (4)师:好了,现在我们把一寸虫贴在自己的身上,老师看见我们小朋友还不怎么会测量,那我们先来看一看一寸虫是怎么测量的吧。 3.幼儿尝试初次测量,学习直线的测量方法。 (1)师:我们来看,一寸虫爬到了知更鸟的尾巴上,它要帮知更鸟的尾巴测量了,那谁来说一说,一寸虫是怎么测量的呢?幼:一个一个连起来的 (2)师:一个一个是怎么连起来的? 教师小结:一个跟着一个拍在一起,中间不能有空隙,也不能有重叠。 (3)师:那一共爬了几条?(3条), 师:一只一寸虫是一寸长,量出来用了3只一寸虫,那是多长呢? 幼:3寸长 (4)师:一寸虫真厉害,一会儿就测量出了知更鸟的尾巴有3寸长,那小朋友你们想试一试,学习一寸虫测量的方法呢?(想) 师:(出示一张纸)在这张纸上,有一条线,看看上面有什么?(一个红点)这个红点就是起点,是一寸虫开始摆放的地方。请小朋友测量下这条线的长度,把测量的结果记录在这个小方格里。 师:在测量之前,你们想想一寸虫是怎么测量的?(让幼儿想一想)想好了吗?现在开始测量吧! (5)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6)讲评幼儿的操作,有问题的指出并纠正。 教师小结:我们小朋友真棒,都学会了一寸虫的测量方法,一寸虫是一个跟着一个,中间不能有空隙,也不能叠在一起,才能测量出来 4.幼儿再次测量,运用直线测量法,学习测量动物的某个部位,并简单记录。 (1)师:一寸虫帮知更鸟测出了尾巴的长度,知更鸟说:“好吧,你帮我测量了,我就不吃你了,可是我还有很多的朋友,你也要帮它们去测量一下,不然我还是会吃掉你的。” (2)师:看看知更鸟的朋友是谁?(教师出示图片:大象、长颈鹿、兔子) 师:小朋友们想一想,他们会叫一寸虫测量什么? 幼:大象的鼻子,长颈鹿的脖子,兔子的耳朵 师:这一次啊,一寸虫想请我们小朋友来测量,你们愿意吗?(愿意) (3)师:在测量之前,先请小朋友认识一下这些操作材料,有一张记录单,还有动物的图片,还有一寸虫,请小朋友来为知更鸟的好朋友测量一下。注意,找到这些图片上的红点,这是开始放一寸虫的地方。 (4)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5)讲评记录单,请几个幼儿来分享一下。 师:你是帮谁测量的?你是怎么来量的?(幼儿的操作在投影仪上展示出来) 5.感受一寸虫的机智,体会测量的乐趣 (1)师:一寸虫告别的知更鸟和它的朋友,慢慢向前爬,在路上碰到了夜莺,夜莺要吃掉一寸虫,一寸虫说:“不要吃我,不要吃我,我会测量。” (2)师:你们猜猜夜莺要请一寸虫量什么呢? (3)师:原来,夜莺要请一寸虫测量歌声,一寸虫想想歌声怎么测呢?小朋友说说看歌声能不能测量? 幼:能(不能) 师: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的东西是可以测量的,有的东西是不可以测量的。 师:那一寸虫利用夜莺不知道歌声是不能测量的这个道理,她就逃跑了。 师:我们来看看一寸虫是怎么做的?它对夜莺说:“好吧,那你开始唱吧,我来测量。”于是,夜莺开始唱了一起,一寸虫爬呀爬呀,一会爬到草丛里,一会儿躲在小花里,一会就不见了。 师:一寸虫真聪明,而夜莺不懂得测量,那我们小朋友呢,有没有学会测量了?(学会了) 师: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可以测量的,比如说我们教室里的桌子的长度,积木的长度……等下我们可以和好朋友一起用一寸虫去量一量有多长吧!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