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
范文 | 关于《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我国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所掌握的数学知识,远远超过一个美国初中生,而一个中国大学生的动手与创新能力,却往往抵不过一个美国初中生。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让我们从丁肇中的文章中寻求一下答案吧。 二、整体感知 1、作者介绍(学生交流事先搜集的有关作者的资料或展示人物图片) 2、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和掌握以下词语。 格物致知 诚意 正心 彷徨 袖手旁观 一帆风顺 3、默读全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完成目标一。并标注有疑问的语句或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强调让学生养成动笔墨读书的习惯;着重培养学生怀疑精神与探究意识) 讨论自学批注的内容,谈谈作者的见解以及自己的看法。 三、深入阅读 1、精读课文,分小组讨论解疑。(分小组讨论解疑时,学生可以利用收集的资料,查询答案) 2、汇总、概括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交在全班讨论。突出重要问题: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 (在进行议论文教学时,围绕议论文文体特点来进行学习,自学点拨时,除了要让学生掌握课文基本内容外,还要点拨学生了解议论文的一般常识,如: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以及事例论证的好处等,教师可指导学生用表格梳理填写本文所举事例和阐述的'道理。) 列举事例阐述道理论述角度 明朝大理论家阳明“格”竹子,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事例 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反面事例 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正面事例 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措的事例中国学生偏向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反面事例 作者在美国大学念物理时,因事先没有准备,做研究发现需要自己做主张出注意而恐慌的亲身经历 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正面事例 3、重点细读,讨论交流: 利用联习一,让学生联系自己学习实际,展开大讨论或辩论,思考: ⑴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⑵ 联系自己反思自我。 ⑶ 怎样改进?提出建议和方法。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