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艾青的绿教学设计 |
范文 | 艾青的绿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艾青的绿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艾青的绿教学设计 篇1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挤、叉”2个生字,会写“瓶、挤”等4个生字,掌握“墨水瓶、交叉、舞蹈、教练、指挥、按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为何所有的绿会按节拍飘动。 3、感受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4、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会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2、了解作者所描绘的“绿二。 教学难点在品读课文体会为何所有的绿会按节拍飘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课件出示2】(出示春天图)这是一幅由各种绿色绘制而成的图画,知道画中画的是什么季节吗?它给你们带来什么感觉? 2、师小结:我们刚从冰雪中走来,看到这生机勃勃的绿实在赏心悦目。绿是春天的象征,还是希望的象征。诗人艾青就写了一首诗《绿》,就让我们跟着他一起走进春天绿意盎然的画卷中吧! 3、板书课题:(板书:10绿) 4、全班齐读课题。 5、这篇文章的作者,你了解他吗?(艾青) 艾青(191012316;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1928年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翌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32年初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大堰河一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抗日战争爆发后,艾青在汉口、重庆等地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任《文艺阵地》编委、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等职。1941年赴延安,任《诗刊》主编。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走进“绿”的世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地把课文朗读一遍。自学生字词语。 2、检查生字词语: (1)读准字音。【出示课件4】 墨水瓶、交叉、舞蹈、教练、指挥、按着节拍整齐集中墨绿、嫩绿、淡绿、粉绿。 指名逐词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注意读准翘舌音“叉”,后鼻音“瓶气。 (2)理解词义。 学生分四人小组,交流一下不理解的词语。若是小组讨论无法解决的,提出来全班讨论。 (3)重点指导: 【出秘件5】 交叉:方向不同的几条线或条状物互相穿过。 节拍:是衡量节奏的单位,在音乐中,有一定强弱分别的一系列拍子在每隔一定时间重复出现。 指挥:指导演奏的人。 整齐:有秩序,协调一致。 重叠:同样的东西层层堆叠,互相覆盖。 (4)指导书写。 大家读准了字音,了解了字义。请把要写的字在课堂本上每个字写一个,一定要看准每个字的笔画,端正、工整地把每一个字写好,注意写字的姿势。 教师重点指导“瓶、挤” “瓶”左右结构,注意右边的"瓦”,注意笔画的穿插避让,横折弯钩不要写得太长。说主要内容,一是“挤”左窄右宽,注意右边的上面是“文",不是“攵) 3、指名说说本课的主要内容。 【出示课件7】 这首诗表现的“绿”,是大自然的景象,更是诗人的感觉:风一吹,就随着节拍整齐地飘动在一起。 三、梳理内容,明确结构 1、学生分组讨论,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出每一段的意思。 第一段(1-3小节):写到处都是“绿气 第二段(412316;5小节):具体介绍“绿”的静态和动态。 四、总结回顾,布置作业【出示课件9】 1、总结:这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徜徉在绿色的海洋,看到了各种绿色,感受到绿的奇妙,感受到春天的美好。 2、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语3遍。 (2)课下朗读课文,并背诵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为何所有的绿会按节拍飘动。 2、感受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墨水瓶、交叉、舞蹈、教练、指挥、按着节拍整齐集中墨绿嫩绿淡绿粉绿挤在一起。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发现了春天有各种各样的绿,这些绿给作者什么感觉?下面我们跟着诗人艾青的脚步来到绿色的春天,体会春的美妙。 二、诵文,感悟体会 1、听着录音(最好配有音乐)轻声朗读全文,边读边思:春姑娘用巧手为我们调出了哪些绿色? 2、板书:黑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同时贴出色卡) 3、感受绿的多:是不是只有这些“绿”?你还知道有哪些绿?(了解省略号的作用) 4、出示第一小节:【出示课件14】 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到处是绿的…… 难怪作者说(出示第二节),【出示课件15】到哪儿去找这么多的绿: 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 绿得发黑,绿得出奇; 自己轻声朗。指名读。全班齐读。 5、感受绿的美:这各种各样的绿,却绿得发黑,绿得出奇?知道“出”是什么意思吗?(不同寻常) (板书:绿得发亮、绿得出奇) 6、齐读第一、二小节。 7、这么多的绿集中在一起,会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朗读课文三、四、五小节。 (1)轻声地、自由读三、四、五小节。 (2)你觉得哪个小节写得最有趣,挑选你最喜欢的一节再仔细读读。 随机:第三小节: (1)出示说话练习。【出示课件16】这一环节是本课时的重点部分。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引领学生自主解读文本,从字里行间去感悟作者的情感,去感悟语言文字的美。 说一说: 风中的是绿色。 雨中的是绿色。 阳光下的也是绿色。 (学生挑选其中一个交流) (2)指名读,全班齐读。 第四节: (1)【出示课件17]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所有的绿集中起来,挤在一起,重叠在一起,静静地交叉在一起。”(板书:挤、重叠、交叉) (2)指名读,男女生对读。 第五节: (1)为何所有的绿会按着节拍飘动?(板书:按着节拍飘动) 预设:这是因为,一阵风吹来,使所有的物体都随风摆动。 预设:这是作者看到风吹过后,春天的景物随风摆动,那么和谐,整齐划一。 (2)出示说话练习。【出示课件18】 说一说: 一阵风吹来,小草,柳条,树枝。 (3)指读,师范读,全班读。 2、拓展运用,读写训练【出示课件19、20、21】 1、拓展运用:春天,大自然的一切都充满了生机,充满了绿色,你见过“所有”的绿集中起来的情景吗? 2、阅读链接 读一读“阅读链接”,说一说:艾青笔下的绿给我们留下很多想象的空间,宗璞笔下的“绿”,又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预设:宗璞笔下的绿是一种扑面而来的绿,满眼都是绿。 预设:宗璞笔下的绿是一种静态的绿,艾青笔下的绿是有动态感的。 3、学生交流,句式训练 春天到了,校园里。公园里。田野里。 4、试背课文。 艾青的绿教学设计 篇2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读准11个生字:倒、到、处、找、浅、淡、刮、挤、指、挥”,认识“立刀旁”;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描写“到、刮、浅、淡”。 2、朗读课文,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背诵课文。了解作者所描绘的“绿”。 3、感受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重点和难点 1、识记本课11个生字。 2、能联系学生已有经验,说说“所有的绿集中起来”的情景,做到声音响亮,态度大方,表达清楚。 3、感受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教学准备 图片、各种绿色的卡片、生字卡片、田字格黑板、录音机、课文录音磁带、配乐磁带。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手持春天图)这是一幅由各种绿色绘制而成的图画,知道画中画的是什么季节吗?它给你们带来什么感觉? 2、师小结:我们刚从冰雪中走来,看到这生机勃勃的绿实在赏欣悦目。绿是春天的象征,还是希望的象征。诗人艾青就写了一首诗《绿》,就让我们跟着他一起走进春天绿意盎然的画卷中吧! 3、板书课题:7、绿 4、全班齐读课题。 说明: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而本文内容抽象,较难理解。通过让学生欣赏绿意盎然的春之图,帮助他们理解绿就是春天的象征,从而迅速拉近他们与课文的距离。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轻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2、指名分小节读课文。 教学生字“倒”、“到”、“按”,注意读音。 3、学习其余生字:“刮、找、挤、指、挥、淡、浅、处” (1)在小组中自学生字:在组长的带领下先读准这些生字的字音,再说说你能用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2)抽读生字字音。 (3)出示生字“刮、找、挤、指、挥”。 这些生字都是表示动作的词,我们一起来做“我说你做”游戏。 (4)出示“淡、浅” ①通过观察,你发现这两个字有什么相似之处? ②书空“浅”的右半部分。 ③说说它们的的反义词?(淡——浓浅——深) (5)出示“处” ①它和我们学过的哪个字很相似?(外) ②让学生自编顺口溜:如“外”伸长手臂“处处处”。 说明: 识字教学是本环节中的重点,因本文生字数量较多,可根据每个生字的不同的重点难点,分成几块进行教学。“倒、到、按”的`重点在读音上,可结合学生分小节读文时随机教授。“刮、找、挤、指、挥”都是动词,可以通过“我说你做”的游戏来帮助学生理解字义。“淡、浅”都有“三点水”,巧的是连它们的反义词“浓,深”也都有“三点水”,教师可以对此进行归纳。“处”则可以通过给“外”编顺口溜的方法来进行识记。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识记每个生字,还对学生进行了识字的学法指导,提高他们的识字能力。 三、诵读课文,感悟体会 1、听着录音(最好配有音乐)轻声朗读全文,边读边思:春姑娘用巧手为我们调出了哪些绿色? 2、板:黑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同时贴出色卡) 3、感受绿的多:是不是只有这些“绿”?你还知道有哪些绿?(了解省略号的作用) 4、出示第一小节:难怪作者说(出示第一段),自己轻声读读。指名读。全班齐读。 5、感受绿的美:这各种各样的绿,却绿得发亮,绿得出奇?知道“出奇“是什么意思吗? 6、齐读第一、二小节。 7、这么多的绿集中在一起,会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读读课文三、四、五小节。 (1)轻声地、自由读三、四、五小节。 (2)你觉得哪小节写得最有趣,挑选你最喜欢一节再仔细读读。 随机:第三小节: (1)出示文中插图和说话练习。 说一说: 风中的是绿色。 雨中的是绿色。 阳光下的也是绿色。 (学生看图,挑选其中一个交流) (2)指名读,全班读。 第四节: (1)出示文中插图,帮助学生理解。 (2)指名读,男女生对读。 第五节: (1)出示说话练习。 说一说: 一阵风吹来,小草,柳条,树枝。 (2)指读,师范读,全班读。 8、全文朗读。 说明: 文中最有创意的部分要数第三小节,作者将风、雨、阳光也视为绿色的,真可谓是独具匠心。可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此小节却是他们最难理解的部分。因此,教学中以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熟读成诵;并通过插图进行说话训练,一来帮助学生走进诗歌所描写的情境之中,二来也为他们提供了语言实践的机会。 四、拓展运用,指导写字 1、拓展运用:春天,大自然的一切都充满了生机,充满了绿色,你见过“所有”的绿集中起来的情景吗? 2、学生交流,句式训练 3、试背课文。 4、指导写字。 (1)做写字准备(手指操、写字歌) (2)观“到、刮、浅、淡”4个字。 (3)注意共同点:左右结构:“到、刮”左宽右窄,“浅、淡”左窄右宽。 (4)学生书写,教师巡视。 艾青的绿教学设计 篇3教学目标 1、会列提纲,并按提纲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描写绿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课文是如何抓住特点写景物的。 4、感觉西湖景色美,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西湖的美景。 教学难点 领悟“绿色,是生命的颜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 2、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 3、简介本文的时代背景。 写这篇文章时,南方成为革命的策源地,北伐战争已在酝酿之中。尽管朱自清并没有投身到革命的激流里去,但他对中国社会的前途,时刻都在关心着;对于以统一为大业的北伐,无疑也是抱支持态度的。他这一时期的思想,基本上还保持着“五四”运动时期青年人勇于进取的势头。这反映在他的散文作品里,则表现为格调的明朗,节奏的明快,满蓄着“为人生”、“写实”和昂扬向上的生命活力。《绿》虽然不过是一篇写景文,但只要仔细品味,还是很容易触摸到作者思想的跳动着的脉搏,看到一颗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 二、整体感知 1、让学生通过媒体资源欣赏大自然的绿。 2、听课文朗读,想一想在朱自清的眼中“绿”是怎样的呢? 3、学生听完课文后,自读,扫除字词障碍。 三、品味课文,细节分析 1、思考问题:文章以哪个词为文眼,点题? (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2、第二自然段写梅雨潭,主要立足哪两个观察点,作者观察到了什么? (第一观察点:山边;观察到了梅雨瀑,第二观察点:梅雨亭边;观察到了梅雨潭的环境) 3、为什么作者在第二段没有直接写梅雨潭的绿,却写梅雨瀑和梅雨潭周围的环境? (描写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交代梅雨潭的绿的成因,写“梅雨瀑”是用来作陪衬,以显出“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 4、第三段作者主要立足于哪个观察点,看到了哪些景致,运用了什么手法,把对梅雨潭水绿的审美感受描写得淋漓尽致。 (第三段作者主要立足点是梅雨潭边。观察到了梅雨潭的绿。对绿的总感受:醉人、奇异、似近似远) 拟人 踞、透、扯、送、钻、招引、摆弄 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厚积着的绿;(形色、深度)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涟漪) 比喻 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荡漾) 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波光、软嫩) 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清澈) 对比 北京什刹海拂地绿杨(太淡) 杭州虎跑寺的绿壁(太浓) 西湖的波(太明) 秦淮河的波(太暗) 裁你为带赠给那轻盈的舞女 联想 挹你为眼,赠给那善歌的盲妹 5、文章在结构上有何特点?结尾比开头多“不禁”一词,有何表达效果? (文章在结构上首尾呼应。“不禁”再次表达了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赞美之情,抒发了作者对她的无比喜爱之情。文章从比喻到比较映衬到联想再到转换人称、直接呼告,感情逐渐转浓,直到不能自已。) 四、探究学习,拓展思维 参照课文读书动笔示例,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把你认为最为精彩的语句用适当的符号标示出来。 五、美文品读,合作探究 六、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本文,模仿《绿》写一篇鉴赏小短文。 艾青的绿教学设计 篇4[教学目的] 1、作者对美好境界的热情赞美和执着追求的思想感情。 2、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3、如何抓住文章的“文眼”来组织材料。 4、散文的景和情: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依托。 [重点、难点] 1、重点:在写景中寄寓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变换写景角度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时数] 一课时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藉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 1916年考进北京大学预科学习,参加五四运动。 1925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致力古典文学研究,从事散文创作。 1931年至于932年留学英国。抗战前对前途充满胜利信心。抗战胜利后,反对国民党打内战。 1948年6月,在拒绝“美援加面粉”的宣言上签字。临终前嘱夫人:“有件事要记住,……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 8月12日,在贫病交加中逝世于北平。毛泽东高度评价他说:“我们中国人民是有骨气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慨。” 2、时代背景介绍。 《绿》,写于1924年。当时,南方成为革命的策源地,北伐战争已在酝酿之中。尽管朱自清并没有投身到革命的激流里去,但他对中国社会的前途,时刻都在关心着;对于以统一为大业的北伐,无疑也是抱支持态度的。他这一时期的思想,基本上还保持着“五四”运动时期青年人勇于进取的势头。这反映在他的散文作品里,则表现为格调的明朗,节奏的明快,满蓄着“为人生”、“写实”和昂扬向上的生命活力。《绿》虽然不过是一篇写景文,但只要仔细品味,还是很容易触摸到作者思想的跳动着的脉搏,看到一颗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 二、全文朗读(听录音、配音乐及画面) 思考:1、作者写景的立足点有几个?每个立足点写了什么景物? 2、这篇散文的“文眼”上什么? 3、作者是怎样抓住“文眼”来写“绿”的? 4、这篇散文上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三、学生精读课文,讨论并归纳 1、作者写景有三个立足点。 第一个立足点是山边,写梅雨潭的远景。 第二个立足点是梅雨亭边,写梅雨潭的环境:山、岩、亭、天、草、瀑布、水花。 第三个立足点是梅雨潭边,写梅雨潭的绿:潭面、水波、水光、水色,并联想。把三个立足点所绘之景合在一起,就是一幅悬瀑、飞亭、流云等作背景的“梅雨潭图”。 2、这篇散文的文眼是: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3、作者是这样抓住“文眼”来写“绿”的: 文章开头点题: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便按游踪之先后,远写飞瀑及梅雨潭周围的环境,实际上仍抓住“惊诧”来写:“飞瀑之下必有深潭”,暗示出梅雨潭并非死水之潭,则是有不尽的活水深潭,是充满生机之绿,这也是梅雨潭可爱之由。其瀑流飞泻而下的气势、威力令人“惊诧”,水花飞泻情景更可“惊诧”。然而写到梅雨潭的绿招引我们去“追捉”时,“我心中已没有瀑布了”,这显示作者先写瀑布,不过是用作陪衬,强调了“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惊诧于她的潭面、水波、水光、水色,最后,文章结尾照应开头:“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显示“惊诧”这“文眼”贯穿始终,而在“惊诧”之前加上“不禁”,更突出了“绿”的强烈印象。 文章充分体现了“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课文结构:(投影屏幕显示) 开头点题:惊诧于梅雨潭的绿 结尾扣题: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 4、本文是这样做到情景交融的:(以课文第三段为例) 我们先看作者怎样写景:当“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时,“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首先看到那醉人的绿,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然后作者用博喻来描写了潭水的水波、水光、水色,但还觉得未能很好地表现出这绿的可爱,于是用了一连串的比较,通过这比较,突出地说明了梅雨潭的水色不淡不浓,水光不明不暗,正如一个漂亮的姑娘,个儿要高,又不能太高,脸要白,又不能太白,白里透红,又不能太红——恰到好处。 通过比喻和比较,这奇异的绿,可爱的绿就呈现在我们的眼前。面对这奇异、可爱的绿,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呢? 当“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时,“我们开始追捕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作者用“招引”一词是拟人用法,把静态的“梅雨潭闪闪的绿色”写成动态,反衬“我”急于领略那可爱的绿的急切心情。用“追捉”、“揪着”、“攀着”、“探身”、“鞠躬”等动词,准确、自然地写出了探奇揽胜的'急切心情。这时,“我的心随着潭水的绿而摇荡”,看着那醉人的绿,作者情不自禁地“想张开两臂抱住她”。当作者尽情地欣赏发潭面、水波、水光、水色之后,当作者又用心地比较了水光、水色之后,那种狂喜、倾慕、欢愉、神往的感情终于倾泻而出,达到了高潮:“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那醉人的绿呀!……我含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这感情的倾泻,不但表现在语言上直接抒发,更表现在动作上的情不自禁:“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还忍不住要从此叫你‘女儿绿’。” 这样,作者在描绘景色的过程当中,就把狂喜、倾慕、欢愉、神往的感情融汇在梅雨潭的一片绿色之中,情与景交织在一起。 四、谈谈《绿》的抒情特色 学生讨论并归纳。 朱自清散文《绿》中关于梅雨潭之绿的一段文字,高超地运用了融情于景的写作技法。情因景而起,因此无不与景物特征相吻合;对绿的特征描写得真切,尤其能体现作者地景物绿的感情。作者描写绿的润泽光亮,正是为了抒发对绿的倾慕、热爱、向往之情。但作者并没有直接地、静态地表达感情,阅读时,我们会感到他的感情是流动的、发展的。朱自清紧紧地扣住了接触之前、初次接触、不断感受、完全融入景场这一时间过程来抒发情感。表达了感情的流程,丰富了感情的层次,加深了感情的渲染力度,使文章呈现一种自由而细腻地展开心理流程的美感效应。 1、接触景物之前,表达对景物的神往之情。作者尚未到梅雨潭边,就感受到有“闪闪的绿色”、“离合的神光”在吸引着他。于是开始“追捉”美的诞生地。揪、攀、小心探身、鞠躬过了石穹门——这一系列动作,既写出了潭边之路的奇险,到潭之边行程的艰难;又突出表现了景物“绿”对作者的吸引力,作者对景物“绿”的无比神往;同时也确定了读者的审美方向。 2、接触景物之初,抓住第一感受。既到潭边,亲眼见到神往已久的景物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这是第一感受。“那醉人的绿呀!”“满是奇异的绿呀!”醉人和奇异,写出了景物的特征。心理学表明,第一印象(感受)往往能体现事物的概括性特征。下文对景物“绿”所作的具体描写,就是这一特征的展开。第一感受,不断地深入下去。 3、浮想联想,表达对景物的热爱。为了突出描写梅雨潭之绿的醉人和奇异,作者用一连串生动形象的比喻,从不同角度来显示潭水的绿:“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油一般……”这是对梅雨潭的涟漪以及颜色的亮度、纯洁的比喻,集中寄寓了作者的热爱之情。作者又用联想的方法进行比较,以北京什刹海绿杨之淡、杭州虎跑寺绿壁之浓、西湖波之明、秦淮河水之暗,和梅雨潭相比,把与眼前之景既有共性又有不同点的浓淡明暗的不同光色引入作品,不但为写绿色平添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感,而且也能在广阔的背景中,引导读者透过作品的语言文字,展开再创造的想像力。这一联想表现了作者对梅雨潭之绿挡不住的赞美。 4、感情逐步投入,探求景物特征的来源。为什么有这样奇异的醉人的绿呢?是潭水深吧!为什么会这般鲜润呢?是蓝天融了一块在里面吧!这种没有答案也不需要答案的猜问,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作者感情已慢慢放开,从景物联想到景物的来历,“爱屋及乌”,已投入到痴迷的状态。 5、刻画景物神奇的魔力,抒发作者和景物为一体的感情状态。朱自清热情奔放又不乏天真的幻想:如果有一个舞女,手持绿水裁成的丝带,一定能临风飘举,翩翩起舞;如果有一个盲妹,拿潭水作眼睛,一定能明眸善睐。绿是生命的灵动之气,万物赖绿而生机勃勃。作者忘乎其所,拍、摩、掬,一连串行为莫不是潭水之绿的魅力所致。至此,作者的感情也至高潮,读者也久久不能平息,和作者一起共鸣了。 五、小结 这篇散文热情地描写了梅雨潭之绿,抒发了作者对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绿的倾慕和向往,表现了作者对新生活的希望和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三。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