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母鸡教案 |
范文 | 母鸡教案模板7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母鸡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母鸡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课后生字;与《猫》进行比较,了解文章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阅读了解母鸡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母鸡的热爱,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母爱的伟大,并通过比较老舍两篇文章的特点,感悟作者的语言风格,加强语言实践。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了老舍先生的《猫》,感受到了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在老舍先生看来,却如同一个既可爱又淘气的孩子。那么,老舍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老舍先生的另外一篇文章《母鸡》。(板书课题 读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多读几遍,同时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读完后想想作者眼中的母鸡是怎样的? 3、检查生字词。 4、作者眼中的母鸡是怎样的?他对母鸡的态度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三、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哪些自然段是写作者讨厌母鸡的?哪些自然段是写喜欢母鸡的? 2、学习课文1—3自然段。 (1)轻声读,想想作者为什么会讨厌这只母鸡?你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用笔划出来,用一个词概括作者讨厌母鸡的原因。 (2)、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点拨,深化认识: 抓住:颤颤巍巍、如怨如诉,体会母鸡无病呻吟。 趁其不备、狠狠,体会母鸡欺软怕硬。 运用夸张的手法体现母鸡拼命炫耀自己。 3、学习4-10自然段。 过渡:作者既然那么讨厌母鸡,后来为什么改变了对母鸡的态度,你找到了秘密了吗? (1)快速默读课文,用笔划一划,作者为什么改变了对母鸡的态度? (2)出示第九自然段读。(板书:负责 慈爱 勇敢辛苦 伟大) (3)读4—8自然段,说说从哪些地方看出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朗读并想象说话,进一步体会母鸡的勇敢、负责、慈爱、辛苦: 母鸡可能会怎样警告自己的鸡雏? 小鸡躲在妈妈的怀抱里有什么感觉? 四、升华主题。 看到这令人震撼的一幕幕,作者此时还仅仅是喜欢那么简单吗?(敬佩) 难怪作者会这样地赞叹道: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带着对母鸡的敬佩读第九自然段)。 五、学习写法。 1、作者一开始非常讨厌母鸡,后来却是那么地敬佩母鸡,由一开始的“一向讨厌”到后来的“不敢讨厌”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那作者写猫也是用这种方法吗?他是怎样写猫的? 3、小结:同样是写小动物,用的方法不同,给人的感受也不同,所以同学们在自己的写作中要注意文章的表达方法。 六、总结 学习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 七、作业、 练习写自己熟悉的小动物。 板书设计: 16* 母鸡 讨厌 喜欢 母鸡教案 篇2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绘本《母鸡萝丝去散步》,引导幼儿了解母鸡萝丝散步时的场景,感受绘本带来的诙谐乐趣。 2、尝试运用红黄色系来装饰母鸡萝丝散步时走过的场景,引导幼儿发现黄色为主色的暖色调。 活动准备 《母鸡萝丝去散步》绘本ppt、母鸡萝丝图卡、彩色卡纸、记号笔、油画棒、冷暖色系色块、一段轻柔的音乐。 活动过程 一、阅读绘本,回忆故事情节 1、出示母鸡萝丝图卡,引导幼儿回忆绘本情节。 2、在一个晴朗的午后,母鸡萝丝去农场散步,但是在它散步时却发生了好多有趣的事,谁还记得,请你来说说看。 二、再次欣赏绘本,塑造母鸡萝丝散步时的场景 1、母鸡萝丝在农场散步时发生了这么多趣事,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跟随母鸡萝丝,再次去感受一下吧! 2、师幼共同欣赏绘本,教师重点引导幼儿发现母鸡萝丝散步场景的.色彩变化。(每个场景是以红黄色系为主、黄色为主色的暖色调。) 3、谁发现了 请你来说说看。 4、你看到的这些颜色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谁来说说看 (这些颜色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暖色调。) 5、教师出示暖色系色块ppt,引导幼儿通过观察了解暖色调带给人的温暖感觉。 6、暖色调有一个好朋友叫冷色调,我们一起来欣赏下。(出示冷色系色块ppt。) 7、它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你来说说看。(寒冷。) 8、出示冷暖色系对比图,引导幼儿通过对比发现母鸡萝丝散步时场景的主色调是暖色系。 9、我们的作画材料中有暖色系的颜色吗 请你把他找出来。(油画棒。) 10、接下来,请你们也来扮演母鸡萝丝,想一想,母鸡萝丝散步时还会去哪些地方 请你将它画在你们的纸上。(教师简单介绍作画要求。) 三、幼儿绘画母鸡萝丝散步的场景,教师巡回指导 1、鼓励幼儿运用红黄色系来装饰母鸡萝丝散步时走过的场景,并注意画面的饱满。(播放轻音乐。) 2、教师适时指导,帮助个别能力弱的幼儿进行创作。 3、提醒幼儿将不需要的物品放置筐中,保持桌面地面干净、整洁。 四、观赏评析,说说你的母鸡萝丝趣事 1、请幼儿自主地将完成的作品贴于展板上。 2、这张画是谁画的 这么温暖,请你来说说看。说说你的母鸡萝丝去了哪些地方。 母鸡教案 篇3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母鸡优秀教案教学设计,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学习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情感经历。 2 邻居母鸡的生活习性及伟大的母爱在母鸡身上的具体体现。 3 比较本文与《猫》在写法上的异同点。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情感经历,体会母鸡的伟大母爱。 教学过程: 一、交流见闻,导入新课 1 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母鸡的见闻。 2 导入新课: 猫是一种很平常的小动物,可是在热爱社会的老舍先生看来,却如同一个既可爱又淘气的孩子。那么,老舍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另外一篇文章《母鸡》。 二、自读自悟 1 师生共同制定阅读目标。 (1)圈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认真朗读课文,达到读流利、读正确。 (3)弄清课前“导读”中提出的两个问题: 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一致怎样的母鸡? 比较一下,本文和《猫》两篇课文在写法上个有哪些特点? 2 自主阅读,边读边批注。 三、汇报交流 品评母鸡之长短,体会作者之喜恶 1 再读课文,小组讨论: (1)文中直接写作者对母鸡由讨厌到不讨厌这一情感变化的语句有哪些? (2)作者分别通过哪些具体事例写母鸡的讨厌与不讨厌?每个事例各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概括。 (3)联系上文和生活体验谈谈自己对第九自然段的理解。 (4)句子辨析: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可改为“我不再讨厌母鸡了”吗?为什么? 2 全班交流。/article/ 3 同组合作,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分辨褒贬,积累词语 1 思考讨论: 作者在表达自己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感情变化的过程中,遣词造句的感情色彩也发生了变化,找一找,读一读,品一品。 2 分类摘抄词语。 把自己欣赏的词句按褒与贬两类,摘抄在“采蜜本”上。 五、反复回味,走近老舍 母鸡教案 篇4教学内容: 1,排成四路纵队 2,母鸡爱小鸡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教学,使80-90%学生明白纵队是怎么排的,以及通过游戏使学生明白大的同学要爱护小的同学,互相爱护。 技能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跑的基本技术。 素质目标:提高奔跑能力,灵敏性和协调性,促进学生下肢肌肉关节、韧带、和内脏器官机能的发展。 情感目标:培养运动感情,勇敢果断,团结友爱,积极进取的品质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排成四路纵队。 教学过程: 一:收心热身导入情节 (1) 课堂常规:整队,师生问好,宣布本课内容,导入情境教学。 组织方法:自由散在规定的场地,围在教师身边听。 导入语:小朋友们,在农村一大清早有什么动物在墙头“喔喔喔”的像闹钟一样 把人从被窝里叫醒的?你说它好不好,是不是很优秀? 小朋友们齐生回答:是公鸡 (2) 模仿动物的叫声和跳跃 大公鸡:喔喔喔地叫 小鸭子:嘎嘎嘎地叫,双手交叉放口前做鸭嘴状 企鹅:两手下垂放身旁,手腕后伸,走起路扭身体 猴子:抓抓头,做探视状,也可做翻跟斗。 袋鼠;两手屈肘置于胸前,双脚连续 向前跳。 小白兔:两只耳朵竖起来,蹦蹦跳跳。 注:老师讲出动物名称,诱导学生动脑经创新,针对不足,加以纠正。 二:故事情节发展 导语:小朋友今天大公鸡进行集训,大家想不想加入他们队伍集训,看看它们是怎么训练的。 教与学的方法: (1)教师讲解方法,并进行简单的示范。 (2)学生进行分组分排练习。 (3)教师仔细观察,对错误的加以纠正。 (4)把大家容易出现的问题在集合训练后进行讲解。 (5)在队列练习前向学生说明:前后间隔一臂距离,以免太拥挤。 排成四路纵队的排法:当教师喊“成四路纵队—集合”口令,并做出手势(左手握拳于胸前屈肘,拳心向内,右臂前平举,掌心向下)时,排头学生按口令指示的队形,距离教师2-3米处站好,其余学生依次向后重叠式排队站立,前后保持约一小臂的距离并自动对齐。 注:因学生反应能力较慢,因此需要结合“解散”“集合”来训练他们的反应能力,提高集合的速度。 三:尾声恢复 1,游戏:母鸡爱小鸡 教学的方法:(1)导入:小朋友,小鸡们集训顺利结束了,现在他们遇到了一只凶猛的老鹰,小鸡和老鹰要展开一段生死的较量,看看小鸡它们是怎么躲过这场灾难的。 (2)教师讲解游戏方法与规则。 (3)组织学生进行游戏,教师有时充当哪排的鸡妈妈或者老鹰,组织学生玩得尽兴。 (4)仔细观察,发现不足及时进行纠正。 游戏方法: 把学生分成四队。每队选一名学生做“老鹰”(红色),排头学生做“母鸡”(黑色),并张开双臂保护“小鸡(绿色)”,其余学生做“小鸡”,拉住前面一个人的衣服,;灵巧地躲闪,不让“老鹰”拍着。 游戏规则: (1)“老鹰”不能从“母鸡”的翅膀下面钻过去拍“小鸡”,只能从侧面绕过去拍队尾的一个。也不能和“母鸡”互相推、拉、撞、扭。(2)“小鸡”在躲闪时不要掉队。 2,整队,总结本课教学内容,师生告别。 3,宣布下课。 场地安排:一个排球场。 预计练习密度:25-30% ; 预计最高心率:130次分。 教学反思:由于一年级学生刚刚进入小学,纪律不是特别的好,但对新鲜的事物还是比较喜欢,因此只要抓住他们这一点对他们进行教学,效果可能事半功倍的。在教排成四路纵队时,由于他们彼此之间还是比较陌生的,所以队伍排了很久就是不见有效,使我觉得力不从心,好不容易排好,他们在下面又唧唧喳喳的说起来了,有时竟成了打小报告的课程。经过一番说教,终于有点见效。让他们玩集合的游戏,他们老半天不知排在哪里。在后面玩母鸡爱小鸡的游戏中,他们玩的很欢,在我们认为已经过时的游戏但在他们眼中只是说好玩,大家玩得开心就是好的游戏,再说,这个游戏也可以培养他们彼此之间的感情,拉近他们彼此间陌生的距离。总之,这节课气氛还是比较好的,只是集合时由于比较陌生,所以比较难。 母鸡教案 篇5教学目标: 1.自主积累词语若干个。理解“颤颤巍巍、如泣如诉”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朗读全文,边读边思,了解作者从讨厌母鸡到不敢再讨厌的原因。 3.通过阅读,能发挥想象,知道母鸡叫声所表达的意思。 4.从课文中母鸡动作的描写,体会母鸡爱护小鸡雏的那种伟大的母爱。 教学准备: 1.多媒体演示。 2.课前材料收集。 教学过程: 一.通过谈话,揭示课题: 1.师述:生活中,你们对母鸡的印象如何? 2.揭题:34.母鸡 (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出示)读文思考:作者对母鸡是怎样的态度?分别在文中的哪几小节进行了描写? 2.交流。 (板书)讨厌不讨厌 (1-----3)(4-----7) 三.学习课文,深入感悟: (一)学习第一段: 1.作者为什么讨厌母鸡呢?请同学们默读1----3节,然后用自己的话来说说。 2.(出示)理解词语: 颤颤巍巍,如泣如诉。 师述:能照着“如泣如诉”的样子再写两个词语吗?(如火如荼,如痴如醉) 3.那么想想一下母鸡想用声音告诉人们什么呢? (出示)母鸡受了一点惊恐,它由前院咕咕到后院,由后院再咕咕到前院,好像在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学习第二段: 过渡:作者为什么不再讨厌母鸡了呢? 1.四人小组学习,找出有关语句,认真读读,体会体会。 2.重点指导第五节。 (1)(出示)不论是在院里,还是在院外,它总是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并 没有可怕的东西。一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 歪着头儿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 (2)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3) (出示)挺着身儿预备作战。() 看看前,看看后。() (4)(出示)母鸡听到什么东西响了一声,立刻警戒起来,咕咕地警告鸡雏,好像在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是一只怎样的母鸡? (板书)爱 4.选一节你最喜欢的小节读读,再次体会伟大的母爱。 四.领悟中心,情感升华: 1.引读课文。 (出示)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2.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3.在动物世界中,人类世界中,这样的母亲还为数不少呢! (多媒体展示,情感共鸣) 4.小组内故事交流,体会母爱。 (音乐) (附全文板书) 34 母鸡 爱 讨厌 不讨厌 母鸡教案 篇6分析: 1、音乐情感:这首音乐描写了母鸡孵蛋的温馨场景。 2、音乐知识点:歌曲分为四段,每一段都含有不同的数量,其中有上行下行的旋律。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运用肢体、道具、乐器感应歌曲中的数目,体验音乐活动的乐趣。 2、进行唱名的识谱与排谱,感知旋律的上行、下行。 活动准备: 故事图片、砂锤、母鸡手偶、玩具蛋、废旧纸箱做的鸡窝、圆舞板、五线谱卡、大五线谱垫、小鸡图做的音符号、 活动队形 半圆形和自由站队 活动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感应歌曲中的数目。 教学难点:进行唱名的识谱与排谱,感知旋律的上行、下行 活动过程: 一、暖身活动 教师带领幼儿扮演小鸡走进场。听到大风的声音做躲起来的动作。 二、 动作及叫声的模仿活动 1、(音效:风声从大到小)故事引导:可怕的台风总算走了,母鸡家庭终于可以出来唱唱歌了。 2、幼儿创意动作和模仿叫声:鸡的一家怎么叫? 1)公鸡怎么叫?(公鸡:鸡冠/双手放头顶“喔喔喔”) 2)母鸡和公鸡叫声一样吗?(母鸡:翅膀/手肘弯起来“咕咕咕”) 3)谁来学小鸡叫?(小鸡:啄米/双手食指放嘴前“叽叽叽”) 三、学唱歌曲 1、(出示故事图卡)故事引导:宝宝听见台风走了,急急忙忙走去他家的鸡窝里去看他养的小母鸡,哈!小母鸡还在孵着蛋呢!宝宝与强强表哥一起唱起了歌替小母鸡加油。我们一起听听宝宝和强强哥哥是怎样唱歌给小母鸡加油的。 2、幼儿完整欣赏并学唱歌曲,初步感应歌曲中的数目。 师:母鸡孵了几个蛋? 3、幼儿再次完整欣赏并学唱歌曲,进一步感应歌曲中的数目。 师:这次你们知道母鸡敷了几个蛋? 4、老师:拿母鸡受偶左右摇摆代表孵蛋,并出示鸡蛋来带领幼儿数出或者拍出歌曲中的数目。 5、大纸箱孵蛋游戏:幼儿当小母鸡躲在大纸箱里面唱歌,数数时,站起来拍手表示数目。(这里强调游戏的规则,幼儿在纸箱里必须是蹲着的,不能躺和坐) 4、配乐器敲奏 师:我们一起帮母鸡数一数。 1)第一遍唱歌坐着摇摆砂蛋,再敲奏出数目。 2)第二遍唱歌学母鸡走路,再敲奏出数目。 母鸡教案 篇7教案示例 教学目的: 1.认识15个生字,学写3个生字。能用“愿意”口头说一句话。 2.熟读《小母鸡种稻子》,分角色表演,懂得劳动最光荣。 3.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15个生字,熟读《小母鸡种稻子》。 2.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具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动物头饰、动物头像、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 同学们,你们听,小母鸡在邀请你们呢!(出示小母鸡头像,录音:小朋友们,我是小母鸡,春天我种下一些稻子,到了秋天,就收获了许多稻子,做成了又香又甜的白米饭,你们愿意来我家做客,尝尝我的劳动成果吗?可是,小鸭、小猫、小猪却不好意思来,这是为什么呢?)(贴小动物的头像)请同学们快快打开书,原因就藏在书里面。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读课文,用喜欢的符号划出不认识的字。 自主学习:用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听老师、同桌读,看拼音读生字,问别人,猜一猜生字。) (点评:通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学生已掌握了识字的几种方法,知道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方法;知道自己喜欢用哪种方法。所以应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识字方法学习。这里加入了猜生字的方式,更体现出随文识字的优势。) 过渡:小母鸡通过辛勤的劳动,收获了那么多稻子,你们通过辛勤的劳动,能把这些字都认识吗? (三)指名三位学生与老师分别读四个自然段,其他同学手指课文听。(听读识字) 过渡:小母鸡见你们学的这么好,她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录音:到我家来做客,我可有个条件:这节课,你们要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会这15个生字,还要帮助有困难的同学也来学会。你愿意帮助小伙伴吗?) (点评:用学生喜欢的小母鸡来提出小组合作的要求,学生乐于接受,在合作中互相帮助,学会倾听,学会欣赏,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同桌互读,(一人指读,一人听,再轮换。) 提示:听出错误怎么办?(快把正确读音读给他听一听)学会的字打“√”,课后写在采集本上。 (点评:怎么帮助别人,只有美好的愿望是不行的,老师应及时提出帮助的具体方法,让学生知道怎么做,把合作学习落到实处。) (五)以小组(同桌为一组)为单位比赛,读课文,读后说说你帮他认识了哪个字。 师:读得多好呀!你们真会合作,帮助别人,自己也得到了快乐。小母鸡也想和小伙伴一起劳动,她是怎么跟小鸭、小猫、小猪说的呢? 三、细读课文,巩固所学字词 (一)用直线画出小母鸡的话,幻灯出示。 你愿意和我一起种稻子吗? 你愿意和我一起锄草吗? 你愿意和我一起收稻子吗? 1.自由练习读句子,想一想应该怎么读。 听师范读,体会小母鸡非常有礼貌。 你愿意帮助同学读好这几句话吗? 同桌互读。 指名读,学生评议。(教育学生说话要有礼貌。) 2..课件放大“愿意”两字,认真观察“愿意”,你发现了什么?(从心里愿意,所以是“心”字底,刚才同学们从心里很愿意帮助小伙伴。) 3.谁愿意再读读这三个句子?你能邀请你的同桌一起来读吗? (二)小动物们是怎么回答的呢?用你喜欢的符号画出小动物的话。(.课件出示) 锄草太辛苦,我怕手起泡! 收稻子太辛苦,我怕弄得满身土! 1.自由练读,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2.喜欢读哪句就读哪句,学生评读(注意“太”字的语气,体会劳动不能怕脏、怕累) 3..课件放大“怕”字,你怎么记?(从心里怕,所以是“竖心”旁。) 4.三句连起来读,你发现了什么?(要想做成又香又甜的白米饭,就要经过种稻子、锄草、收稻子三个阶段,真是太辛苦了!) 种稻子太辛苦,我怕弯腰! 锄 草太辛苦,我怕手起泡! 收稻子太辛苦,我怕弄得满身土! (出示三幅劳动的场景) 5.四人一小组,分角色表演,自由选择角色。 过渡:这篇课文的生字太多了,我真怕你们记不住,你们记住了吗?下面我们来一个“眼力大比拼!” (三)复习巩固生字(游戏) 1.看谁读得快!.课件随机出示生词(自由选择对手比赛)。 2.看谁认得准!字宝宝也跑出来让我们认一认。(两人把字卡分别放在背后,裁判数一、二、三,出示字卡,谁先读出对方的字卡谁赢。) 3.看谁有发现!观察: 猫 和 猪 种 通过观察发现字的规律,找到记字方法。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