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将相和第一课时公开课教案 |
范文 | 将相和第一课时公开课教案(通用12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将相和第一课时公开课教案(通用12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将相和第一课时公开课教案1【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廉颇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和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3、懂得遇事要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的道理。 4、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难点】 感悟人物特点,理清各段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 自读感悟,讨论交流,写话。 【课时布置】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交流课前搜集的故事背景资料。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三、初读课文,同学自悟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师生一起纠正读中存在的问题。 2、速读课文,讨论交流: ⑴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 ⑵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⑴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⑵讨论交流。 4、再读故事,明晰每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四、熟读课文 将相和第一课时公开课教案2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资料。在理解课文资料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资料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3、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学习重难点 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资料,感受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2课时。 A案 第一课时 一、走进古典名著,了解名著资料 1、导入:你必须听过或读过唐僧的故事、哪吒的故事、武松的故事、诸葛亮的故事……它们都出自我国的古典名著。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 我国的文学、历史名著浩如烟海,除了“四大名著”,你还明白哪些名著?(《三言二拍》《资治通鉴》等)名著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他出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史记》,请同学们翻开教材,读一读“资料袋”。(生读) 2、破题、解题。题目中“将”指谁?“相”又是指谁?“和”的意思呢? 二、走进课文资料,领悟文章中心 1、听课文配音朗读,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故事?指名说后再让学生上台板书。(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 2、学生自读课文,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当场交流解决。 3、指名接力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哪些自然段讲“完璧归赵”?哪些自然段讲“渑池之会”?哪些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读后反馈、明确:第1~10自然段讲“完璧归赵”;第11~14自然段讲“渑池之会”;第15~18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4、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 (1)指名读课文第1~10自然段。其余同学边听边想,再提出几个感兴趣或不理解的问题。 (2)先在小组内交流解决;再指名提出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全班交流解决。 (3)以下的问题如果学生没有提及,能够由教师提问,重点讨论: ①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导秦国去。……” 蔺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一是因为这是一个事关国家是不是受辱和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务必思考成熟,二是因为这是一个难题,不能不假思索就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要思考。但蔺相如“想”了“一会儿”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表现出蔺相如的才智的确有超过一般人。而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蔺相如自己带着和氏璧到强大的秦国去,表现出蔺相如胆识过人和为了国家的利益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勇于牺牲的精神。) ②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此刻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理直气壮”的理解。 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因为蔺相如已经把璧献给了秦王,秦王自食其言,不给城,秦国理屈,赵国就占了理,所以他能理直气壮地说。) ◇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吗?(蔺相如又利用秦王喜欢璧的心理,用要撞碎和氏璧来威胁秦王,目的是把璧要回来,送回赵国,不是真的要“撞”。但如果秦王硬逼他,他也会真撞的,他决不会让和氏璧落到秦王手里。) ◇读这句话,读出“理直气壮”的语气来。 ③到了举行典礼那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 蔺相如为什么能大大方方?能够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个时候蔺相如的心理状态?(踏实、坦然、简单、放心、沉着、简单、无惧无畏) ④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从“只得”“客客气气”中你读懂了什么? (秦王的“客客气气”与蔺相如的“大大方方”构成比较,说明不可一世的秦王最后在蔺相如的面前败下阵来,而蔺相如则取得第一个回合的胜利。“只得”说明秦王的“客客气气”,是无可奈何,没有别的办法,不是甘心失败。) (4)从这个故事中你能够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完成练笔: 蔺相如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人(胆识过人、机智勇敢、随机应变、勇于牺牲、英勇无畏、足智多谋……) ⑤朗读课文第1~10自然段。 三、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继续走进课文,理解资料 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完璧归赵”的故事。这天我们继续学习新的资料。 1、学习“渑池之会”的故事。 (1)生默读课文第11至14自然段。提出几个感兴趣的或不理解的问题进行交流。如蔺相如为何拼命地坚持要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为何不敢拿赵王怎样样? (2)提问: ①在课文的这个部分中,你对哪些词句感受最深刻? ②这场斗争,赵国和秦国是打个平手,还是赵国占了上风?(赵国赢占了上风。因为秦国是强国,赵国是弱国,秦王和赵王一样为对方演奏乐器,秦王吃亏了。再说,赵王是秦王叫他鼓瑟的,而秦王是被蔺相如逼着击缶的,秦王和蔺相如身份不一样,要求对方的方法也不一样,所以说是赵国占了上风。) ③你能用一些词语和句子来形容秦王的失败吗?(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自取其辱……)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负荆请罪”的故事。 (1)指名读课文第15至18自然段。 (2)说廉颇负荆请罪,同学们认为廉颇有罪吗?(答案能够是──廉颇只能说犯错,不能说有罪。廉颇认为自己有罪,这说明廉颇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也能够是──如果廉颇不及时改正错误,就要成为国家的罪人。 (3)廉颇负荆请罪,能够看出廉颇是是个怎样的人?(知错就改的人,最终还是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 (4)透过这个故事,你对蔺相如又有哪些认识?(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胸怀宽广) (5)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 二、回归全文,总结提高 1、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成语的含义。 2、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前面两个故事,写廉颇与蔺相如的“和”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证了国家的安全。后面一个故事,廉颇与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由“不和”到“和”。全文围绕“和”字来写。 3、说说你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 三、布置作业 1、抄写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有条件的同学课外阅读司马迁和其他历史人物的故事。 (福建省厦门市康乐小学黄秀婷福建省厦门市金尚小学蒋丽萍) B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1、出示课题。理解:“和”,就是和好。 2、质疑激趣。看到课题,你们想明白什么? “将”和“相”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和好? 二、初读感知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简单介绍历史背景。 3、快速浏览全文,把“将”、“相”的名字用________画下来。同时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一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 三、理清层次 1、这三件事情分别用了哪几个自然段来叙述的?根据提纲给课文分段,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 2、交流。 第一段(1~10)自然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保护国宝,立了大功。 第二段(11~15)自然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维护国威,又立新功。 第三段(16~18)自然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四、深入研读 1、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里开始写到了不和。 “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廉颇内心的不满……)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有一天会闹僵,到那时,赵国可能将国将不国了。你此刻的任务是劝服正在气头上的,什么也听不进去的廉颇。为了劝好,老师推荐大家读读全文,看看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 3、出示学习提示: (1)学习任务:一边读一边感悟,哪些地方能够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2)学习推荐:推荐大家先划出重点句子或重点词揣摩人物特点,并感情朗读,然后采用摆事实或讲道理的方法,来说服廉颇。 (3)友情提醒:你能够直接从蔺相如的语言、动作来体会蔺相如的特点;也能够从赵王和秦王的表现跟蔺相如作比较,从而体会蔺相如的特点。 4、学生自主研读课文 5、交流 第二课时 一、感悟体会 1、说说哪些地方能够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2、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几个重点句子的理解。 (1)“蔺相如看到这种情形,直到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①自由读这段话,从中你发现了蔺相如得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来的? “……我指给您看”这是有谋; “我的脑袋和璧就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这是有勇。 ②体会蔺相如在说这些话时的情绪,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说的话。 (2)“蔺相如一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蔺相如也叫人记下来,所在渑池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①读读这段话,想象当时的情境。 ②从那里能够看出蔺相如得什么特点? “我就跟你拼了”──舍身救主 “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为赵王击缶。”──不畏权势 三、主角体验 1、导入:廉颇猛然醒悟到自己的错误。于是有了动人的负荆请罪这一幕。 2、读一读书上描述负荆请罪的句子。 3、引导学生看插图,书上只说:“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廉颇负荆请罪一向被后人传为美谈,我想他们当时必须说了许多感人的话。你能不能替作家把他们当时说的话还原出来。 4、学生写作,交流。 5、想象说话:如果当时围观的百姓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他们会说些什么?这件事传到赵王或秦王的耳朵里,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廉颇的属下或蔺相如的属下看到大将军廉颇负荆请罪,又有何感想?这天的你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回想起生活中和他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又想说什么?请你任意选取一个主角说一说。自由准备──同桌互说──指名说。 6、同学们,一位功勋卓著,叱咤风云的老将军,他能够脱下战袍,露着脊背,赤着脚,背上荆条,跪在相府门前认错,这需要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啊!所以,有句俗语叫: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插荆。 四、总结提升,课后延伸 1、学完了课文,请你结合课文资料,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2、感兴趣的同学能够课后去阅读有关的书籍,了解一下之后秦国灭了六国,赵国也包括在内。那么赵国之后怎样也逃脱不了被灭亡的命运呢? 将相和第一课时公开课教案3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到对敌人要敢于斗争;对自己人要以国家、大局为重,团结一致。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生字新词。 4、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自述课文。 教学重难点: 在故事中品析人物的思想品质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是难点。 教学用具: 鹏博士课件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介绍作者和历史背景。 2、《将相和》中的“将”指谁?“相”又指谁?“和”是什么意思? 二、检查预习情况。 出示课件: 1、读准字音。“和氏璧”“推荐”“渑池之会”“胆怯”“侮辱”"击缶” 2、朗读课文并分段,给每段加小标题。 3、指名朗读课文。 三、熟读课文 同桌互相讲述课文。 四、布置作业 1、结合课后“思考练习” 2、自学本文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写生字词 二、整体入手,直奔难点。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将相和》。 2、指出廉颇是怎么说的?并读一读这些句子。 3、蔺相如是不是靠一张嘴爬到了廉颇的头上。 三、读议第一段 1、默读一段理出故事的情节(起因、经过、结果) 2、从这些句子看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 蔺相如是怎样完璧归赵? 3、蔺相如立下了什么大功? (维护赵国利益、是有功之臣) 4、指出名复述这个故事。 四、读议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理出故事情节。 2、渑池会上秦王怎么侮辱赵王?蔺相如怎么对付?用的是什么办法?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3、蔺相如为了赵国的利益连自己的命也不要了,多么勇敢啊!请同学们齐读。 4、渑池会上的斗争赵国占了上风,功劳应属于谁?为什么?(提示:这份功劳也有廉颇的一份,不是他在边境上做好准备,秦王也不会这样轻易放回他) 5、这个与第一个故事有什么联系? 6、复述故事。 五、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知道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大功,赵王封他为上大夫;在渑池会上,他又立了大功,又封他为上, 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不服气,说要给他个“下不了台”,这就是将相不和的主要原因。 二、默读第三段,思考问题: 1、蔺相如立了功,廉颇为什么要给他个下不了台?廉颇说的对不对? 2、蔺相如怎样对待? 3、将相怎样和好?说一说你对他们的认识。 三、总结全文 1、从这三个故事中,我们知道“将”“相”经历了由和到不和的过程,想想他们为什么不和又为什么和好? 2、蔺相如的勇敢机智、顾全大局表现在哪?廉颇的英勇善战,知错就改表现哪? 3、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 四、课堂练习。 复述三个故事。 将相和第一课时公开课教案4【教学目标】 1、学习第二、三个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根据人物言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 理清故事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在反复朗读课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将相和》这篇课文,大家还记得吗?(生齐声回答)课题中的“将”和“相”分别指的谁?“和”是什么意思?(生作答:“将”指蔺相如,“相”指廉颇,“和”是和好的意思)板书:蔺相如廉颇 谁还记得课文写了几个小故事?分别是哪几个? (生作答:三个,分别是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很好!那在完璧归赵中蔺相如这个人物性格特点是怎样的呢?(生作答)当蔺相如被封为上大夫,那么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收拾怎样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我们就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习目标 1、学习第二、三个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根据人物言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学习“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 1、全班齐读第二、三部分 读了课文,谁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习“完璧归赵”这个小故事的方法呢?(理清小故事内的脉络;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 那今天我们就按照学习“完璧归赵”的方法来学习这两个小故事。 2、合作讨论 针对课文中的“渑池之会”“负荆请罪”来学习,在文中画出描写蔺相如和廉颇的言行句子,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抓住相关语句来体会。 (学生针对有效问题的提出,从文章中找到相关语句细细体会。目的就是通过重点语句分析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感悟人物的品质。) 汇报交流情况 1、同学们一定已经注意到经历了完璧归赵之后的蔺相如由一介平民被封为上大夫,渑池之会后的蔺相如又被封为上卿,可谓平步青云,书上特别说明的是他的职位比廉颇还高。 2、那作为同朝为官、战功显赫的大将军廉颇此时对蔺相如作何评价呢?找到廉颇的话,谁来读读?(抽生读书) 3、指导朗读: 数一数,廉颇说了几句话。来,先看第一句。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你现在就是廉颇,来说说这句话,(抽生读书)说这话的廉将军有什么样的自我感觉?(预设: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傲气十足,居功自傲,很神气……)齐读 再来看第二句:“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先自己试读。(抽生读书)听出廉将军对蔺相如什么态度了吗?(预设:看不起,不屑一顾,觉得蔺相如有没有真本事?)齐读 所以他的决定就是:“我碰见他,非得给他个下不了台!”一起读 有一个词叫“言为心声”,意思是通过听一个人说的话你就可以知道他的心里是怎么想的,是个怎样的人。听了廉将军这短短的几话,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有着什么样性格脾气的廉将军站在你的面前?(预设交流:耿直畅快、豪爽、率直,性子直等)板书:率性爽直 4、作为一员武将,廉颇之所以这样率直地表达不满,是因为他一直站在哪个角度?引导学生再次读书,找到三句话中的同一个人称:我。 小结:廉颇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所以难以全面,带有很大的片面性。题目是将相和,此时的将相之间是和还是不和? 谁能用刚才学习到的本领,来说说将相不和的原因? 1、那么蔺相如究竟是不是真的就像廉颇所说的仅仅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不是)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划出重点语句。 交流: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蔺相如为什么要这么说?(维护国家尊严)该怎么读好这句话?个别读、齐读 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这话其实是在告诉秦王什么?(同归于尽、舍身救主、不畏权势) 综上所述,在和秦王的较量中,蔺相如靠的并不是一张嘴,他靠的`是什么?(预设交流:面对强敌,蔺相如靠的是拳拳爱国之心,过人的谋略和勇气,靠的是聪明才智、他用机智勇敢和不畏强暴的精神维护了国家的尊严。)蔺相如真是个(板书:智勇双全)的人呀! 2、可就是这样一位在敌人面前勇敢无畏的上卿,面对廉颇的那些不全面评价时却做了怎样的事,说出了怎样的话?预设交流:蔺相如回避廉颇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利益。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从蔺相如对待廉颇的一言一行中,我们还可以发现,他是个怎样的人? (对敌寸步不让,对友宽宏大量,顾全大局,爱国)板书:顾全大局 3、课文学到这里,你认为廉颇除了是个率性直爽的人外,还是个什么样的人?(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为人坦率)板书:勇于改过。那么谁能来说说将相之间由不和到言和,其中的关键原因是什么?(廉颇蔺相如身上共有的品质是什么?) 小结:廉颇与蔺相如共同的爱国情怀成就了一段“将相和”的佳话。板书:爱国情怀 好了,同学们,发生在2000多年前的这段故事,能够流传千古,除了因为跌宕起伏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还因为闪烁着人性光辉的意义,我读完以后最大的感触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负荆。 将相和第一课时公开课教案5教学内容: 解题导入新课:学生自学课文;检查预习情况;质疑问难。 教学步骤: 一、解题 1.介绍时代背景(略) 2.抓题眼“和”,理解题意(略)。 二、学生默读课文,自学 要求:(1)查字典学习字词,解词要联系上文;(2)了解文章主要内容;(3)给文章分段;(4)拟定三个故事的小标题。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注意: 廉颇蔺相如胆怯抵御上卿 (2)组词 秦璧击协渑 泰璧缶胁淹 (3)解词: 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理直气壮 攻无不克负荆请罪同心协力 (4)指名读课文:课文写了哪三个小故事,并说明这三个小故事的起止段落。 (5)概括三个故事的大意。 (6)给三个故事拟小标题。 四、熟读课文 五、质疑问难 将相和第一课时公开课教案6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情引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这一课的课题,虽然只有三个字,却包含了两个人物,一个故事。你能看出是哪两个人物,是什么故事吗?那个“将”是谁?“相”又是谁?“和”在故事中是什么意思? 二、自读自悟,了解故事内容 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就课文中内容给每个故事各加一个小标题,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三、质疑问难,理解课文内容 1.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遇到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做好记号,准备跟同学讨论。 2.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1)有关知识的问题和一些新词的理解,引导学生查工具书来解决。 (2)有关文章内容理解方面的问题,指点学生联系上下文反复思考,反复讨论交流。 教师可抓住以下类似的问题展开讨论,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①秦王为什么没有得到和氏璧?抓住“慷慨激昂”“理直气壮”等词语体会蔺相如的勇敢、机智。 ②渑池之会上,秦王为什么会为赵王击缶?抓住“不动声色”及蔺相如的话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和勇敢,抓住文中写廉颇将军驻守边境的句子体会其对秦王的威慑力,从而明白赵王获胜的原因是因为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 ③将相为什么会不“和”?又为什么“和”了? 在讨论交流的同时,随机选择有关句段朗读,以加深理解、体会。 四、评价人物,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文中讲到了赵王、秦王、蔺相如、廉颇等几个人物,下面我们来开个“人物评价会”。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从课文中举出事例来说一说,评价时要抓住课文中的叙述、描写,同时加入自己的看法。 2.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标记,做好准备。 五、拓展练习 出示挂图“负荆请罪”,观察想象:廉颇到蔺相如府负荆请罪,会怎么说,怎么做?蔺相如又会如何做和说呢? 1.自己练习说一说。 2.把负荆请罪的结尾补充丰满,写几个片段。 六、总结 鼓励学生多读历史故事。 将相和第一课时公开课教案7教学目标 1.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学习本课生字。理解“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3.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2.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教学难点: 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准备: 《将相和》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18将相和(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学习本课生字。理解“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词语的意思。 2.初读课文,了解“将”、“相”分别指定是谁,全文共讲了哪几个故事. 3.读通课文,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教学准备: 《将相和》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将相和。 2.引导学生读课题,对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 1.带着刚才的问题初读课文,并注意生字词的读音,运用已学过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及意思。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用来表示物归原主。 理屈——理亏。 绝口不提——回避而不说。 示弱——表示比对方软弱,不敢较量。 抵御——抵挡,抵抗。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每战必胜。形容善于打仗。 负荆请罪——现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3.交流初读课文的收获,以及存在的疑问。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1.默读课文,思考: (1)课文讲了几个故事?找出相应的自然段。 (2)给文章列小标题。 2.交流,完成板书。 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 四、找准矛盾点,抓住探究主题 1.看课题,既然是“和好”,那说明将相以前有过“不和”,他们为什么“不和”?找出文中那句关键的话来。 2.找到文章倒数第四自然段,指导学生朗读。 “我是赵国大将,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倒爬到我头上去了。哼,碰见他,我要给他点儿颜色看看!” 3.那么蔺相如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嘴到底厉害不厉害?他的职位该不该比廉颇高?这就是咱们下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思考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 将相和第一课时公开课教案8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中独立认识本课生字。能读准词语“渑池、鼓瑟、击缶、上大夫、上卿”的音;能在语境中理解“勃然变色、声色俱厉、负荆请罪”等词语的意思。 2、能了解“将相和”的故事,能借助提示简要概括“渑池之会”的内容,知道渑池之会的功劳是二人通力合作的结果;能转述“负荆请罪”中将相二人的话,体会“和”的含义。能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尝试有感情地朗读关键语句。 3、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智勇双全,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能了解“将相和”的故事;能转述“负荆请罪”中将相二人的话,体会“和”的含义。 2、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智勇双全,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情。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查找关于廉颇、蔺相如的历史资料。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题,整体感知。 1、揭示课题:35《将相和》 2、理解课题:课题中将指谁?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从课题知道课文讲什么? 3、默读全文,了解“不和”的原因。 (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了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4、指导朗读廉颇的话,引入渑池之会。 出示句子: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我碰见他,非得叫他下不了台! 二、深入文本,品读感悟 ●渑池之会 1、自渎3——8小节,想想:渑池之会这个故事围绕哪些人?写了一件什么事? 2、根据提示简要概括渑池之会的内容,介绍乐器“瑟”和“缶”。 3、再读3——8小节,划出蔺相如说的话,联系上下文想想他问什么这样说? 4、理解蔺相如说的两句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出示句子:“听说大王善为秦声,请为赵王击缶。” “你我现在相距只有五步。再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 理解句子: 句一:“听说大王善为秦声,请为赵王击缶。” (结合学生的交流,随即联系前文秦王的话和第二节蔺相如劝赵王赴渑池会的内容。)= 句二:“你我现在相距只有五步。再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 (师补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内容) (能从蔺相如的话中知道他这么说、这么做的原因,感受蔺相如在秦王面前不甘示弱、大智大勇) 指导朗读 5、小结:蔺相如是不是没有能耐,就凭一张嘴呢?看来廉颇说错了。 ●负荆请罪 1、齐读廉颇的话,并指名转述。 出示句子:“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我碰见他,非得叫他下不了台!” (提示学生在这里转述要有称呼,用敬语。) 2、自由读10——14小节,找找:蔺相如听到这话怎么做?怎么说的? 3、理解蔺相如说的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正确转述 出示句子:“秦王我都不怕,我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国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两个闹不和,别人不是就有机可乘了吗?” 4、过渡:原来蔺相如对外不甘示弱;对内却处处示弱。不是因为怕,而是以国 为重。 5、联系上下文说说:廉颇“不应该”什么?于是他怎么做? 6、理解“负荆请罪”的意思,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 出示句子: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来到蔺相如门上。 用一个成语概括就是:负荆请罪。“负”的意思就是:背。 7、想象说话 廉颇二人见面会说什么?展开合理想象。 三、总结全文、合为一体。 从此两人结为知己,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你、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结合在一起构成了著名的历史故事——《将相和》。 板书设计: 35、将相和 (完璧归赵)蔺相如(渑池之会) 以国家利益为重 (不服气)廉颇(负荆请罪) 教学效果反馈: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品读重点语句,感受人物特点。在教学中,我注意渗透“抓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特点”的学法指导,因此,学生能较为准确地抓住重点语段进行品读,如能抓住描写蔺相如语言、神态、动作的语句进行朗读、理解、体会,感悟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与爱国之心。在语言实践活动中,由于学生对文中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较为熟悉,因此,让学生以“我非常喜欢(或敬佩)蔺相如(或廉颇)”为开头,联系课文内容写一段话时,学生写得内容较为丰富,语言也较生动。 将相和第一课时公开课教案9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评价人物。 3、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评价人物。 教学过程: 一、读题、解题 1、故事引入: 你们还记得《完璧归赵》的故事吗?请同学们讲一讲。引入新课。 2、板书课题 3、出示填空,检查预习: “将”→(廉颇)→(大将军) “相”→(蔺相如)→(宰相) “和”→(同心协力) 二、了解因果: 1、找到文中的过渡句,指名读。 2、出示图示,帮助学生了解故事的前因后果 三、反复读文,感知人物形象: 1、分角色读课文,力求读通、读熟、读好。 2、出示填空完成“人物开花”成语游戏。,初步感知人物形象。(填出可以用在这两个人物身上的成语——课内、课外的成语都可。) 四、借助名言,丰满人物形象。 1、在蔺相如、廉颇两个人物,你喜欢(敬佩)谁?说说理由。 2、根据课文内容对对子:如: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负荆。 3、出示填空练习,加深认识: 因为蔺相如(顾全大局)、廉颇(知错能改),更因为他们都有(精忠报国)的精神,所以他们能化干戈为玉帛,(同心协力)保卫赵国,他们文武双全,真是赵国的(无价之宝)。 四、借助课剧,展现人物形象 请同学自编、自演课本剧,可以从中选择一个故事或一个角色进行表演(作为表演的同学来说,实践了一次,本身就多一次体验;对于观演的同学来说,又有了一次很真切,很实在的感悟) 将相和第一课时公开课教案10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三个小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将相不和的原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请同学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分别是什么故事?(教师借机板书) 二、交代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幻灯片) 三、学习课文第一大段。 1.齐读第1自然段,同时要求学生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2.接着请同学们默读第一大段。同时想一想: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呢? 3.再默读这一大段。同时思考: (1)秦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 (2)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蔺相如勇敢、机智,也许能解决这个难题,请同学们想一想:蔺相如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这对表现人物品质有什么作用? (3)面对这个难题,蔺相如是怎么说的?理屈你如何理解?读一读蔺相如说的话,体会一下他的性格有什么特点? (4)轻声读第八自然段,想一想,蔺相如是如何与秦王展开斗争做到完璧归赵的? ①蔺相如看到秦王无诚意拿城换璧,他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表现了他什么品质? ②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请大家找找比理直气壮更勇敢的词。这儿为什么用撞而不用磕、碰? ③蔺相如是真的要捧着宝玉撞柱子吗?他要求举行典礼的目的是什么? ④面对蔺相如,秦王为什么处处表现的很被动呢? ⑤归纳:秦王爱宝,绝口不提给城;相如假说有瑕,把玉要回。秦王怕玉碎,假意答应让城。相如一面要求典礼,一面暗中派人把宝送回。最后,秦王不得不放蔺相如回国。 (5)这场斗争的结果怎样呢?让同学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完璧归赵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6)复述完璧归赵(提示:复述不是背诵,同学们可以根据故事梗概进行。) ⒋小结:刚才,我们学习完了完璧归赵这个故事,我们是怎么学的呢?我们先读课文,找到了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然后通过读、画、找的方法,抓住主要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品质。(幻灯出示学习方法)下面咱们仍旧按这种方法学习后面两个故事。 四、观看录像剪辑,学习第二大段,默读,思考。 1.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用自己的话简单地概括出来。 2.细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1)秦王约赵王渑池会见,赵王为什么决定不下,蔺相如对这件事的看法是什么?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2)渑池会上,秦王逼赵王鼓瑟,赵王为什么不好推辞?推辞是什么意思?蔺相如是如何做的,如何说的?画出重点词句。从这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 (3)秦王又没占到赵王的便宜,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样? (4)渑池之会的结果怎样?廉颇起了什么作用? (5)同学们,渑池会上,秦王与赵王是打成平局,还是分出胜负?为什么? 3.小结过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蔺相如大智大勇,连连立功,封为上卿,职位比老将廉颇都高了,这就引起了将和相之间的不和。那么,在处理这场内部矛盾中,蔺相如又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呢?从中能体会他的什么品质呢? 五、请同学们自学第三大段。 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读课文。画出有关的重点词句,谈出自己的体会。 2.检查自学情况。 (1)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怎样? (2)读一读: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廉颇当时是怎样说这段话的?读一读,体会他的语气。(读出廉颇的满腔怒气和对蔺不服、不敬。) (3)想一想:蔺相如是仅仅靠一张嘴吗? (4)廉颇忽然醒悟,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同学们认为廉颇有罪吗?那这儿为什么要用罪?廉颇为什么会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呢?从中你能看出他的什么好品质呢? (5)这个故事一直被后人传为佳话,你想想他们当时都说了些什么话?(出示负荆请罪图片)请同学演演。 (6)想象说话 ①如果当时老百姓看到这一幕,他们会说些什么? ②这件事传到秦王或赵王耳朵里,他们可能说些什么? ③廉颇的手下看到他负荆请罪,又有什么感想? ④你看到这动人的一幕,回想生活中和他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又有什么想说的吗? (7)哪一个词最能概括将相和好?如何理解这个词呢?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3.小结:家和万事兴,国家也是同样,一个国家,既要有骁勇善战的武将,又要有能言善辩的文官,大家团结一致,国家才能兴旺发达。 六、总结全文,揭示中心。 本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表现了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的品质和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七、了解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本文由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相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 八、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并从课文中举出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2.在读书笔记上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附:板书设计 相将 完璧归赵勇敢机智 渑池之会忠君爱国勇猛善战爱国 负荆请罪胸襟开阔勇于认错顾全大局知错就改 将相和第一课时公开课教案11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廉颇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3、多角度去感受和发现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历史长河中有许多人物至今让我们难以忘怀。你们知道那些历史人物的经典故事?请简单介绍一下。 (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所了解的历史人物) 2、教师: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文中的“将”、“相”各指的是谁?“和”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 3、指名到黑板前书写:“将”廉颇,“相”蔺相如。(请学生评价黑板上的书写) 教师:“和”(板书“和”和好、团结)用课文中的哪个词还可以解释这个字的意思呢?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将相和》这个故事是有哪几件事组成? 2、学生交流后得出《将相和》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事件组成的。 3、教师:这三个事件在文中的叙述顺序能否颠倒?教师:对,这三个小故事是不能颠倒顺序的,他们之间存 在着因果关系。请同学们选择关联词语天空,理清故事之间的关系。 课件出示: ()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中立了大功,()赵王提升了他的职位。 ()蔺相如职位比廉颇高,()廉颇很不服气,想给他个下不来台。 ()蔺相如顾全大局,感动了廉颇()廉颇就登门负荆请罪,表现出他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 ()蔺相如和廉颇齐心协力,()使秦王不敢进攻赵国。 三、品读课文,感知形象 1、同学们通过阅读,对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你们能评价一下文中的几个人物吗? 2、选读重点句段,走近蔺相如。 教师:我发现大家说得最多的就是蔺相如。这个人物贯穿三个小故事的始终,我们来进一步了解他。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描写蔺相如的有关语句,一边快速默读,一边画下来。 (1)临危受命 出示:“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教师:蔺相如的这番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用一个词概括就是——临危受命(板书)。赵王问怎么办,它是不假思索的说了这番话吗? 教师:对,“想了一会儿”,也就是他经过慎重思考以后的,胸有成竹、掷地有声的说。 (指导学生朗读) (2)略施小计 教师:蔺相如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你看。”这句话是真话还是假话?你觉得这样说妥不妥?为什么?(学生交流,教师引导) (3)理直气壮 出示:“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撞碎在这柱子上!”(教师指导朗读) 从这个“撞”字上,你看出蔺相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不辱使命 教师:当然,作为强大一方的秦国对赵国的威胁并没有因此消除,几年后的渑池之会,蔺相如面对秦王对赵王的侮辱,又怎样说?出示:“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学生交流,教师引导:面对强敌,我们又一次看到了蔺相如的爱国之心,看到了他过人的谋略和勇气) (5)顾全大局 教师:就是这样一位在敌人面前勇敢、机智的蔺相如,廉颇却说他是靠耍嘴皮子立功的,你认为这样评价合适吗? 教师:你们从蔺相如的话里听出了什么? 3、画出描写廉颇语言,行动的句子,用心读一读。 教师:廉颇说蔺相如的话你们赞同吗?请说明理由。想象一下廉颇负荆请罪的情景,两个人会怎样对话? (学生展开想象,各抒己见) 教师: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同学们认为廉颇有罪吗? 教师:从廉颇负荆请罪这件事,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交流,教师板书) 四、研读课文,深化认识 1、教师: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你认为赵王感到幸运吗?为什么? 2、三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3、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组织学生研读《史记》中的原著。 将相和第一课时公开课教案12教学目标 1、能自主识字,读准字音“渑、荆、卿”,并能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负荆请罪、能耐、声色俱厉”等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并能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3、品读重点语句,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中的智勇双全及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心。 教学过程: 一、由简介《史记》引入,了解课文由三个故事组成,体会三者间的关系。理解“负荆请罪”的含义,了解廉颇、蔺相如的身份。 1、文学有部伟大著作《史记》,其中有一篇《廉颇.蔺相如列传》。就是今天学习的课文——《将相和》。 2、“将”指谁?“相”指谁?(廉颇、蔺相如)。(板书) 3、“蔺”字怎么写,还记得吗? 4、这篇课文由三个独立的小故事组成,一个是《完璧归赵》,一个是《渑池会见》,一个是《负荆请罪》。(板书) 5、通过对《完璧归赵》的复习,初步了解蔺相如的品质。 (1)在三年级学过《完璧归赵》,你们一定对蔺相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用一个词形容。 板书:有勇有谋 6、(读准“渑”mian)渑池是地名,在秦国境内。 7、结合图片从字面上理解“负荆请罪”的意思,了解两人的身份。 (1)今天我们要学一个新的成语。(负荆请罪) “荆”是后鼻音,谁能读准?(jing)指名读。齐读。 (2)出示图片:这幅图画的就是“负荆请罪”的内容,你能借助图说说“负荆请罪”的意思吗? (3)指图:图上的这位赤身背着带刺的枝条的人是赵国的将军廉颇,他是一员武将。他出生入死,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真可谓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是一位英勇善战的将军。(板书:英勇善战) (4)加上人名、身份说说“负荆请罪”的意思。(大将军廉颇背着带刺的荆条向宰相蔺相如请罪。) 二、初读课文,梳理脉络,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1、读课文思考:这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关系? (1)、廉颇负荆请罪的原因是什么?读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 出示: 出示:蔺相如又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卿,职位超过了廉颇。(“卿”qing正音) (2)、引读:引起他们不和的原因是——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了上大夫。在渑池会上——蔺相如又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卿,职位超过了廉颇。 3、师归纳小结:前两个故事是失和的原因,第三个故事讲叙了言和的过程。 三、品读重点语句,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中的智勇双全及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心。 (一)从廉颇的语言着手,了解廉颇不服气的原因及他的性格特点。 1、结合屏幕上的两句句子说说将相不和的原因。(不服气) 2、课文如何把廉颇的不服气表现出来的?找到相关句子。出示第10节。 这段话是通过语言写出了廉颇的不服气。读一读,思考廉颇讲了几句话,表达了几层意思?在书上作分层记号。(三层) (1)指名交流。 (2)引读:他先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再说——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最后说——我碰见他,非得叫他下不了台! 3、再读,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三层意思。 (1)第一层的意思是:廉颇认为自己功劳大。 2从句中哪些词中看出他功劳大? 理解“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这就是“战功赫赫”) 2这句夸赞的话出自他自己的口中,你读一读,读出什么味道? 2出示词卡:居功自傲(自认为有功劳而感到骄傲) (2)他认为蔺相如没能耐。(换词:没本领) (3)廉颇要让蔺相如下不了台。 板书:为难 (4)谁能连起来把廉颇这段话的意思说给别人听? 4、请你再读读这段话,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个怎样的人物?(豪爽耿直、居功自傲) 小结:课文就是通过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男生齐读。 (二)学习《渑池之会》,抓住语言来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品读描写蔺相如的语言,体会他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精神。 1、面对他的挑衅,蔺相如怎么做?找到课文中的有关句子读一读。 (1)出示:这话传到蔺相如耳朵里,他就请病假不上朝。 (2)课文又写了有一次蔺相如路上偶遇廉颇的做法——指名交流 出示: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就赶紧叫车夫往回赶。 2、你们发现蔺相如怎么做?板书:避让 3、蔺相如是不是真的就像廉颇所说的仅仅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划出重点语句,写出感受。 4、渑池会上,秦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占赵王的便宜,羞辱赵王。读一读渑池之会的内容,说说面对什么情况,蔺相如怎么说。 (1)秦王让赵王为他鼓瑟并叫人记录下来,蔺相如说—— 出示: “听说大王善为秦声,请为赵王击缶。” 出示:瑟、缶的图片 你们看,瑟是一种弹弦乐器,而缶是一种瓦器,用以盛酒浆。 (2)秦王勃然变色,不去理他。蔺相如忽的站了起来,声色俱厉地说—— 出示:“你我现在相距只有五步。再不答应,我跟你拼了!” (出示词卡:声色俱厉)解释:说话时的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再读。 5、这就是蔺相如在渑池之会的表现。从蔺相如的语言中,你认为蔺相如到底有没有能耐?他的能耐表现在哪里?同桌交流。 2有智慧。(和秦王针锋相对,让秦王击缶,使他在言语间占不了便宜。) 2有勇气。(蔺相如虽然没有在战场上与敌人刀光剑影地相拼,但是凭着智慧和勇气,与敌人斗智斗勇,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捍卫赵国的尊严,怎么说没能耐呢?) 小结:综上所述,蔺相如靠的并不是一张嘴,而是靠着聪明才智、机智勇敢和不畏强暴的精神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如果蔺相如就在你面前,你一定会发自内心的对他说:——(你真有能耐!) (三)继续学习“负荆请罪”这个故事,通过品读描写蔺相如和廉颇的关键语句,体会蔺相如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同时感受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1、这么有能耐的蔺相如是怎样对待廉颇的为难的?师引读:廉颇要为难蔺相如的话传到蔺相如的耳朵里,他——;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就——。蔺相如对廉颇的挑衅是——避让。(生答) 师;蔺相如为什么避让廉颇?是真的怕他?默读课文,蔺相如是怎么说的? 出示: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4、从这里你们读懂了什么?蔺相如为了赵国的利益,才这样委屈自己,这就叫——板书:顾全大局 5、出示: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那里。他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地位,不顾国家利益,真是不应该。 “不应该”什么?(为了地位,不顾国家利益。) 6、引读。 师:廉颇知道自己不顾国家利益,觉得自己真是罪人,——(读)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来到蔺相如门上。可见他能——板书:知错就改,(请罪态度相当诚恳)蔺相如见廉颇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热情”一词可见他不计前嫌)从此以后,——两人结为知己,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7、想象说话:如果当时围观的百姓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他们会说些什么?这件事传到赵王或秦王的耳朵里,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廉颇的属下或蔺相如的属下看到大将军廉颇负荆请罪,又有何感想?今天的你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回想起生活中和他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又想说什么?请你任意选择一个角色说一说。自由准备──同桌互说──指名说。 8、同学们,一位功勋卓著,叱咤风云的老将军,他能够脱下战袍,露着脊背,赤着脚,背上荆条,跪在相府门前认错,这需要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啊!所以,有句俗语叫: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插荆。 9、从《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不能只顾个人利益,要以国家利益为重。) 10、说说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四、总结。 板书: 将相和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英勇善战)廉颇蔺相如(有勇有谋) 为难知错就改避让顾全大局 负荆请罪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