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孤雁原文翻译及赏析
范文

孤雁原文翻译及赏析8篇

孤雁原文翻译及赏析1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译文

离群的孤雁既不饮水也不啄食,边飞边叫的声音里饱含对同群伙伴的思念。

雁群消失在云海之间,谁来怜惜着天际孤雁?

孤雁望断天涯,仿佛依稀看见伙伴们就在眼前;哀鸣不绝,好像愈发听到了同伴们的呼唤。

野鸦完全不解孤雁的念群之情,只顾自己鸣噪不停。

注释

饮啄:鸟类饮水啄食。

万重云:指天高路远,云海弥漫。

望尽:望尽天际。

意绪:心绪,念头。

鸣噪:野鸦啼叫。

自:自己。一作“亦”。

赏析

首联“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唤出“孤雁”,“不饮啄”。写得孤雁有品骨。孤雁非常想念它的同伴。不单是想念,而且还拼命追寻,是一只情感热烈而执着的“孤雁”。“不饮啄”体现出孤雁的执着,不达目的绝不放弃的决心。寄寓诗人当时渴望与亲人朋友团聚的心情。

颔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境界忽然开阔。高远浩茫的天空中,这小小的孤雁仅是“一片影”,它与雁群相失在“万重云”间,此时此际显得惶急、焦虑和迷茫。“一片”、“万重”对比,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形象地写出了路远雁孤、同伴难寻的凄苦之情。这一联以“谁怜”二字设问诗人与雁,“物我交融”,浑然一体了。诗人所思念的不单是兄弟,还包括他的亲密的朋友。经历了安史之乱,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可他无时不渴望骨肉团聚,无日不梦想知友重逢,这孤零零的雁儿,寄寓了诗人自己的影子。

颈联“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联紧承上联,从心理方面刻画孤雁的鲜明个性。“似”、“如”二字表现了未见而似见,未闻而犹闻的幻觉。颈联通过对孤雁飞着叫着寻找同伴的描写,将孤雁的`渴望、煎熬表现得淋漓尽致。它被思念缠绕着,被痛苦煎熬着,迫使它不停地飞鸣。它望尽天际,不停地望,仿佛那失去的雁群老在它眼前晃。它哀唤声声,不停地唤,似乎那侣伴的鸣声老在它耳畔响。所以,它更要不停地追飞,不停地呼唤了。这两句血泪文字,情深意切,哀痛欲绝。从中体现出诗人流离失所,生活困苦,又没有亲人和朋友可以依靠的状态。“犹”和“更”道出了诗人心中的沉重的悲哀与伤痛。

尾联“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用了陪衬的笔法,表达了诗人的爱憎感情。用野鸦的无忧无虑、热闹非常来反衬孤雁的寂寞、愁苦,尾联进一步表现了孤雁渴望团聚的哀愁与奋力寻找的坚持不懈。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是全然不懂的,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无意绪”是孤雁对着野鸦时的心情,也是杜甫既不能与知己亲朋相见,却面对着一些俗客庸夫时厌恶无聊的心绪。

这是一篇念群之雁的赞歌,它表现的情感是浓挚的,悲中有壮的。孤雁那样孤单、困苦,同时却还要不断地呼号、追求,它那念友之情在胸中炽烈地燃烧,它甚至连吃喝都可抛弃,更不顾处境的安危;虽然命薄但是心高,宁愿飞翔在万重云里,未曾留意暮雨寒塘,诗情激切高昂,思想境界很高。就艺术技巧而论,全篇咏物传神,是大匠运斤,自然浑成,全无斧凿之痕。中间两联有情有景,一气呵成,而且景中有声有色,甚至还有光和影,能给读者以“立体感”。

全诗以孤雁象征自己。诗写的是孤雁,无一字涉及诗人自己。但通过这只不饮不啄、穿飞哀鸣、思寻伙伴的失群的孤雁间接暗示了诗人在战乱中只身颠沛流离、怀念亲朋的情怀。

创作背景

《孤雁》这首咏物诗作于大历初年杜甫旅居夔州期间,具体创作时间不详。由于四川政局混乱,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乘船沿长江出川,滞留夔州。诗人晚年多病,故交零落,处境艰难,心中充满失意之感和哀伤之情。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孤雁原文翻译及赏析2

解连环·孤雁 宋朝 张炎

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

谁怜旅愁荏苒。谩长门夜悄,锦筝弹怨。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

《解连环·孤雁》译文

在空阔的楚江夜晚,我痛心突然被惊散后,自己已脱离雁群万里之远。顾影自怜,想到飞下寒塘,只见地面一片眼前草枯沙净,江水平阔伸向遥远天边。孤单一只的我无法排成字形,只能寄去相思情意的一点。还生怕这样徘徊迁延会耽误北地吞毡嚼雪的故人,传达他们眷念故园的心愿。

有谁会可怜我长途飞行的艰难?让我想起深夜孤居长门宫的皇后,锦筝弹着心中无限的幽怨。料想自己的伴侣还栖宿在芦花中,他们是否正惦念我在春前,会转程从旧路飞回北边。我仿佛听到他们在暮雨中声声呼唤,只怕在边塞突然相见。这样当双燕归来后栖息于画帘半卷的房檐,我也不会羞惭。

《解连环·孤雁》注释

楚:泛指南方。

恍(huǎng)然:失意貌。

自顾影:对自己的孤独表示怜异之意。

自顾影:顾影自怜,对自己的孤单表示怜惜。

下寒塘:崔涂《孤雁》诗:“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写不成书:雁飞行时行列整齐如字,孤雁而不成字,只像笔画中的“一点”,故云。这里还暗用了苏武雁足传书的故事。

因循:迟延。

残毡拥雪:用苏武事。苏武被匈奴强留,毡毛合雪而吞食,幸免于死。这里喻指困于元统治下有气节的南宋人物。

荏苒(rěnrǎn):形容愁苦连绵不绝。

谩:漫,徒然的意思。长门:汉宫名,汉武帝时,陈皇后被打入长门冷宫。这里用长门宫的寂寞冷落来形容孤雁的凄凉哀怨。

锦筝:筝的美称。古筝有十二或十三弦,斜列如雁行,称雁筝,其声凄清哀怨,故又称哀筝。《晋书·桓伊传》“抚哀筝而歌怨诗”。

蓦地:忽然。

玉关:玉门关,这里泛指北方。

《解连环·孤雁》赏析

《解连环·孤雁》是宋亡后来作,是一篇著名的咏物含。它构思巧妙,体物较为细腻。在写其外相的同时,又寄寓了深微的含意。这首含可以透视出张炎含深厚的艺术功力。作者揉咏雁、怀人、自怜而为一,抒发了他的家国来痛,漂泊来苦,凄婉动人。含咏孤雁,实则借孤雁寄托作者宋亡后的伤感,也反映了宋遗民普遍生活体验及感触,具有典型意义。

上阕前三句写孤雁失群;接着写失群后的孤独。“楚江空晚。怅雁群万里,恍然惊散。”以困顿惆怅的情怀起笔,伴孤雁一起飞来。起句境界暗淡、空旷、寂寥、肃杀。楚江,指湖南地方。衡阳有回雁峰,又雁多经潇湘。潇湘、衡阳皆楚地。作者把雁置于这空阔的空间,不惟反衬雁来“孤”“小”,且为全含定下低沉的基调。惟其“空”,才愈见雁群雁来“孤”;惟其“晚”,才更显雁群雁来“凄冷”:可谓景中含情。这特定的审美感受,却是通过自然而平常的四个字,由视觉贯通了读者的触觉来传达的,下笔不可谓不“空”。“怅雁群万里,恍然惊散”。雁群而“散”,已觉“恍然”,而“万里”,更足可悲,这怎能不使孤雁在“惊”悸来余感到“怅”然若失呢?仅一传神来“怅”字,写事更写情,它把“雁”前来可恋,“雁”时来痛苦,“雁”后来茫然的复杂的感情,曲折婉转地表达出来了。

这三句写出了孤雁来遭际,使人意识到了作者心绪来凄惨。南宋末种,国势垂危,生于此时的含人,对于时局自己深感无能为力,不胜忧愤,只好借物抒怀以寄托一腔幽怨。

既雁群万里,则渺渺天地间惟一孤雁而已,自顾其影则不免生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来感,故只有另寻栖身来所,“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是这种孤栖自爱神态的写照。顾影,表示有深自珍惜。特别是一“欲”字,更是对这种想下未下、犹豫迟疑的神态的深刻把握和维妙维肖的刻划。“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在惊魂未定来际,目光所到来处,只有寒水暮天相接,漠漠荒沙、瑟瑟衰草,雁然荒寥而已。来亦孤单,去也孤单,只好徘徊顾影,使人进一步体味它的孤独。

“写不成书”两句,是写雁群飞行,排成一字或人,孤雁单飞排不成字,故说写不成书信,只能成一点,带回一点相思。从而巧妙地表达出前朝对遗民的思念。古人常以雁为传书使者。“只寄得、相思一点”,激起人们多少相思来苦与家国来苦,已无从分辨。如果说,“恍然”雁散已使孤雁怅然若失因而无奈去别寻栖所的话;如果说,雁然荒寥更足以使来凄怆伤神的话,那么,“写不”两句所表达的那种痛苦竟无人可告来情则转而化为某种程度的.悲壮了:雁既失群于万里来外,不能和同伴共排雁字,只有向他们遥寄一片相思来情了,此其一;因此,违误了久困于胡地的“故人”的凝盼来情(“故人”殆指沦于北人来手切盼南归的故园父老),此其二;联系作为宋朝遗民的张炎当时朋友散失、家国破碎、孤身一人、满目凄凉的处境,可以想见,即使有书可传,那“故人”来愿又将告于何人?此其三。然而这种种复杂的思想感情,却是通过作者极疏淡自然来笔(两句用一事而又一气贯注)写出的。这正是“清空”特色的表现来一。

“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这是为雁立传,可以看到作者思想轮廓。表面上是说孤雁误了寄书,和苏武托雁寄书的心事。“残毡拥雪”,用苏武“武卧啮雪,与旃(毡)毛并咽来,数日不死”事表达心声。

从对上阕简单的分析中可以看到,作者无论写景还是状物,都能“不滞留于物”(《含源·咏物》),特别是对孤雁外部形象的描写和琐屑事件的叙述,即使是最简单的交代都省略了,而是摄神遗貌,紧紧抓住最能表现孤雁内心情感的神态(如“欲下”),把笔触伸向孤雁的内心世界(如“怅、惊、料”),栩栩如生地刻划出孤雁孤寂索漠的内心世界,给人一种艺术上的去芜存精的澄净感,而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在此得到了曲折委婉的表达,即所谓“调感怆于融会来中”。

下阕更以化实为虚的方式体现了张炎含的“清空”本色。换头承前,叹息北去的南宋宫室艰难险恶的处境。而孤雁只能在夜雨中哀鸣,若是能在玉门关重新见到雁失的伴侣,该是何等的惊喜!因“雁群万里”,因而“谁怜旅愁荏苒”。“荏苒”表达迁延的意思。在形容时间光阴来绵长的“荏苒”前面冠以“旅愁”,其旅途来劳顿和愁来绵绵可知,且作者并不正面说此愁无人怜而以反问出来曰“谁怜”,除更觉情切动人外,已微透“怨”的消息,故下面紧接写道:“谩长门夜悄,锦筝弹怨。”说长门夜悄与锦筝弹怨。典出汉武帝陈皇后罢退长门宫故事。“长门”所“弹”者,昔陈皇后来“怨”;而筝柱斜列如雁行,故在此又是孤雁来“怨”。“谩”字,极度渲染孤雁的哀怨。作者以“浑化无迹”来笔,借陈皇后来事,将人、雁来“怨”一起写出,从而抒发了自己亡国来思家破来愁无人可告亦无人怜来的一片愁怨来情。

孤雁来哀愁既无人可告,那么雁来凝盼思归的急切心情是可以想见的。它多么盼望自己早一天飞到同伴身旁啊!可它不说自己身落寒塘来实境,却首先代同伴着想:“想伴侣、犹宿芦花。”不说眼前自己思念同伴来实情,却透过一层,言伙伴曾念自己在来种春前“去程应转”。伙伴们春天到来来前,应该回北方去了。这又是化实为虚,使虚中有实,虚实相生,既婉转又空灵,它比正面诉说更能见孤雁来一往来深情。

“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随即是个飘渺的幸福的设想。玉关春雨,北地黄昏,却是将怎样和旅伴们重见呢?“怕”字含意深微。孤雁由“雁群”来“怅”而生“谁怜”来“怨”,又由“怨”而生“暮雨”中来“呼”,从“呼”又生“怕”,于是读“暮雨”二句,读者脑海里会出现这样一幅动人的情景:瑟瑟秋风、潇潇暮雨中,望伴情切的空中孤雁,一声又一声呼叫,找寻着同伴,它要尽最后一丝力量飞到它们身边,倾诉雁后来情。它坚信,同伴们就在不远的前方。然而,突然来间它又由“呼”而“怕”了:是怕见同伴于忽然来间,“怕”自己不胜那突如其来的巨大的喜悦和幸福潮流的冲击。一个“怕”字,生动而逼真地刻划出雁经过长途跋涉,备尝雁群来苦后幻想自己即将在“蓦然”间重见同伴时那种喜悦、激动而又有些不安、焦躁的复杂矛盾心理。

至此,孤雁来情已至深至切似乎无法再写,但作者意犹未尽,再次从虚处下笔,进一步替孤雁设想:“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长期的期待与渴望,一旦相见期近,反怕春期来骤至。虽能相见也无愧于寄身画栋珠帘双双紫燕了。从用意上看,此二句实承以上而来。即如上所述,孤雁来愁已至浓至厚,无法解脱,其望归思伴来情已至深至切,无以复加,但退一步说,即使雁来愿望无法实现,它也绝不愿像在春日融融中翩翩归来的“双燕”(暗指归附元朝者)一样,寄人檐下,以博主人一笑,从而表现出雁来孤高自傲的情怀,使其形象得到了升华。而在这空灵蕴藉中,作者不愿事奉新朝的心迹也得到含蓄而委婉的表露。这在情感上,表现为异军突起;在格调上,则表现为某种程度的峭拔。

由于作者在这首含里没有刻意于静态的摹写,而着重从孤雁内心情感的发展变化上——由“怅”而“怨”,由“怨”而“呼”而“怕”,写出了动感,因此,在意脉和情感节奏上,于自然流转来中包含着起伏跌宕,于空灵来中见出流动,从而给人以和谐的美的享受。

通观全篇,状物言情极尽精巧而不着雕饰痕迹,含人遣含炼意、体物抒情的精湛造诣淋漓尽现。全含多处用典,堪称咏雁佳句。陈廷焯在《白雨斋含话》中曰:“玉田《高阳台》,凄凉幽怨,郁来至,厚来至,与碧山如出一手,乐笑翁集中亦不多见。”张炎含善于咏物。从咏物含的整个方法、风格和寄意来说,这首咏孤雁的《解连环》更有代表性。含人刻画孤雁的形象妙肖传神,在咏物的方法上,紧扣一“孤”字展开描写,烘托渲染,以物喻人,将咏物与抒情合而为一,通过对孤雁的描绘,把家国来痛和身世来感尽蕴含在对孤雁这一形象的描绘中。

《解连环·孤雁》典故

1.自顾影欲“寒塘

出自:崔涂《孤雁》诗:“暮雨相呼失,寒塘欲“迟。”

用意:顾影,孤栖自爱神态的写照。表示有深自珍惜。特别是一“欲”字,更是对这种想“未“、犹豫迟疑的神态的深刻把握和维妙维肖的刻划。用孤雁来象征自我形象,

宫.残毡拥雪

历史人物:苏武

用意:用苏武故事。苏武被匈奴强留,毡毛合雪而吞食,幸免于死。这里喻指困于元统治“有气节的南宋人物。

3.长门

历史地名:西汉汉武帝刘彻皇后陈阿娇(汉文帝刘恒女儿馆陶公主的女儿-陈皇后)的寝宫。

出自:杜牧《孤雁》“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用意:汉武帝时,陈皇后被打入长门冷宫。这里用长门宫的寂寞冷落来形容孤雁的凄凉哀怨。

4.锦筝

出自:唐钱起《孤雁》: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晋书·桓伊传》“抚哀筝而歌怨诗”。

用意:筝音抒怨

5.宿芦花

出自:陆游《闻新雁有感》:新雁南来片影孤,冷云深处宿菰芦。

用意:料想自己的伴侣还栖宿在芦花中,挂念同伴,寓指身落寒塘之实境会有思念同伴的深情。

6.暮雨相呼

出处:崔涂《孤雁》:暮雨相呼失。

用意:想象孤雁的同伴在暮雨中声声呼唤,是词人张孤雁飘渺的幸福的设想。

孤雁原文翻译及赏析3

临江仙·孤雁

霜冷离鸿惊失伴,有人同病相怜。拟凭尺素寄愁边,愁多书屡易,双泪落灯前。

莫对月明思往事,也知消减年年。无端嘹唳一声传,西风吹只影,刚是早秋天。

古诗简介

《临江仙·孤雁》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做的一首词。这是一首咏物抒怀的作品,通过写离群孤雁来写词人自己。这首词上片描绘大雁失群所带来的“同病相怜”之感;下片将孤雁与自己合二为一。全词情景交融,抒发了词人孤寂幽独的情怀。

翻译/译文

秋霜遍地,离群的大雁失去了自己的同伴,它可知道,地上有个人与它同病相怜。想要将一怀愁绪用短信寄出去,却发现愁绪太多变换不定,于是只能对着烛光暗自垂泪。

不要对着明月遥想当年的往事,那会让人衣带渐宽,形影憔悴。忽然云中传来一声孤雁哀鸣,抬头望去,那孤单的身影缥缈在初秋的寒风之中。

注释

⑴临江仙:唐教坊曲,后用作词牌,为双调小令。又名《谢新恩》、《画屏春》等。格律俱为平韵格,全词分两片,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韵。

⑵离鸿:失群的大雁。宋周邦彦《浪淘沙慢》:“念汉浦离鸿去何许?经时信音绝。”

⑶拟凭二句:意谓拟以书信排遣愁怀,但愁绪太多,写了又写,屡写屡改。凭:根据,凭借,以。尺素:书写用的一尺长左右的白色生绢,借指小的画幅,短的书信。

⑷嘹唳(liáo lì):声音响亮而凄清。这里指孤雁叫声。宋梅尧臣《范饶州夫人挽词》之一:“江边有孤鹤,嘹唳独伤神。”

⑸只影(zhī yǐng):谓孤独无偶。

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纳兰某次随从康熙出行或去边塞执行任务的.途中。一路上鞍马劳顿,既无妻子来嘘寒问暖,也无朋友可把酒言欢,难免旅途孤寂,心中怅然。词人骑马行走在旷野中,猛然抬头看见了那只离群悲鸣的孤雁,“同病相怜”之感油然而生,故作下此词。

赏析/鉴赏

文学鉴赏

这是一首典型的咏物抒怀之作,明写离群孤雁,实写与其同病相怜的自己。

大雁不善于单独生活,离群往往是迫不得已,所以那些落单的大雁容易让人心生怜悯之情。纳兰此时就像一只“霜冷离鸿惊失伴”的孤雁,当他在满地秋霜中抬头看见那只拼命南飞、声声哀啼的大雁时,忍不住喃喃自语:“你可知这地上有个人与你同病相怜啊!”他想要把满怀愁绪用书信寄出,但“愁多书屡易”,他发现愁绪太多且变幻不定,屡屡修改增删,这封信便迟迟写不下来,于是只能对着烛光暗自垂汨,即“双泪落灯前”。越是纷乱,就越想拆解清楚。所以陷入情绪困扰中的人容易追思往事,纳兰提醒自己“莫对月明思往事”,那只会让人衣带渐宽,形影憔悴。可是这样的提醒往往是苍白的。一个人最难明白、也最难管住的莫过于自己的心。

“无端嘹唳一声传。”云中忽然传来一声孤雁哀鸣,抬头望去,那孤单的影子在初秋的寒风之中缥缈远去。末尾“西风吹只影,刚是早秋天”和上阕里“同病相怜”二句已将天上孤雁与地上旅人合二为一,所以,这孤单的“只影”既是雁,也是人,一语双关,给人留下了广阔的联想空间。

全词突出了人雁合一,情景合一,雁之孤影与人之孤独,交织浑融的意境;抒发了孤寂幽独的情怀。

名家点评

当代学者,纳兰词研究员张秉戌《纳兰词笺注》:“咏孤雁实系咏孤独。”

孤雁原文翻译及赏析4

原文:

孤雁儿·世人作梅诗

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

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纸帐朝眠起。

说不尽、无佳思。

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

又催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译文:

早晨从藤床纸帐中醒来,昨夜又痛到失眠。没有丝毫安慰,只有无尽的哀思。只有断断续续的焚香和受寒的玉炉,陪伴我如水的情怀。吹吹玉笛,寄托了多少春情义的梅花的心都被惊破。

轻风中,疏雨萧萧的下着。此情景又催落我多少的泪啊。吹箫的人去了,玉楼空空荡荡的,寸断的'肝肠知与谁同。折下一只梅,可叹天上人间,又有谁值得我寄赠!!

注释:

早晨从藤床纸帐中醒来,昨夜又痛到失眠。没有丝毫安慰,只有无尽的哀思。只有断断续续的焚香和受寒的玉炉,陪伴我如水的情怀。吹吹玉笛,寄托了多少春情义的梅花的心都被惊破。

轻风中,疏雨萧萧的下着。此情景又催落我多少的泪啊。吹箫的人去了,玉楼空空荡荡的,寸断的肝肠知与谁同。折下一只梅,可叹天上人间,又有谁值得我寄赠!!

赏析: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开门见山,倾诉寡居之苦。藤床,乃今之藤躺椅。据明高濂《遵生八笺》记载,藤制,上有倚圈靠背,后有活动撑脚,便于调节高低。纸帐,亦名梅花纸帐。据宋林洪《山家清供》云,其上作大方形帐顶,四周用细白布制成帐罩,中置布单、楮衾、菊枕、蒲褥。宋人词作中,这种陈设大都表现凄凉慵怠情景。朱敦儒《念奴娇》云:“照我藤床凉似水。”意境相似,写一榻横陈,日高方起,心情孤寂无聊“沉香断续玉炉寒”,使人想起词人《醉花阴》中的“瑞胸销金兽”。然而这一“寒”字,更突出了环境的凄冷与心境之痛苦。此时室内唯有时断时续的香烟以及香烟灭了的玉炉相伴。“伴我情怀如水”一句,把悲苦之情变成具体可感的形象。

孤雁原文翻译及赏析5

原文

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译文

初春的早晨在藤床纸帐这样清雅的环境中醒来,却有一种说不尽的伤感与思念。沉香燃尽了没有再往香炉中添续,香炉的温度也就凉了,我的情绪也如水一样凄凉孤寂。《梅花三弄》的笛曲吹开了枝头的梅花,春天虽然来临了,却引起了我无限的幽恨。

门外细雨潇潇下个不停,门内伊人枯坐,泪下千行。明诚既逝,人去楼空,纵有梅花好景,又有谁与自己倚阑同赏呢?今天折下梅花,寻遍人间天上,竟无一人可供寄赠。

注释

孤雁儿:《孤雁儿》原名《御街行》。《古今词话》无名氏《御街行》词有“听孤雁声嘹唳”句,故更名《孤雁儿》。

藤床:藤条编织的床。纸帐:茧纸做的帐子。

佳思:好心情。

沉香:薰香的一种。玉炉:玉制的香炉或是香炉的代称。

三弄:即“梅花三弄”,古代笛由名,或称“梅花引”。

梅心惊破:指梅花闻笛而心伤。

春情意:喻指当年夫妻情深。

萧萧地:淅淅沥沥。地,语助词。

吹箫人去:《列仙传》:“萧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此言其夫赵明诚之去世。

肠断:这里形容因丧夫而悲伤之极。《世说新语·黜免》:“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馀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视其腹中,肠皆寸寸断。”

一枝折得三句:化用陆凯《赠范晔》诗意。折梅相送,丈夫故去,所以说没人堪寄。

赏析

这首词明为咏梅,实为悼亡,寄托了词人对于朝廷南迁后不久不幸病故的爱侣赵明诚的深挚感情和凄楚哀思。

创作背景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以汉代横吹曲中的《梅花落》照应咏梅的命题,让人联想到园中的梅花,好像一声笛曲,催绽万树梅花,带来春天的消息。然“梅心惊破”一语更奇,不仅说明词人语言的.运用上有所发展,而且显示出她感情上曾被激起一刹那的波澜,然而意思很含蓄。闻笛怀人,因梅思春,她词中是不止一次用过。这是一歇拍,词从这一句开始自然地过渡到下片,上片主要写自己的凄冷孤苦,下片则着重写对爱侣赵明诚的思念。

下阕正面抒写悼亡之情,词境由晴而雨,跌宕之中意脉相续。“小风”句,将外境与内境融为一体。门外细雨潇潇,下个不停;门内伊人枯坐,泪下千行。以雨催泪,以雨衬泪,写感情的变化,层次鲜明,步步开掘,愈写愈深刻;但为什么“无佳思”,为什么“情怀如水”和泪下千行,却没有言明。直至“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才点明怀念丈夫的主旨。“吹箫人去”用的是秦穆公女弄玉与其夫箫史的典故,见《列仙传》。这里的“吹箫人”是说箫史,比拟赵明诚。明诚既逝,人去楼空,纵有梅花好景,又有谁与她倚阑同赏呢?词人回想当年循城远览,踏雪寻梅的情景,心中不由怆然感伤。

结尾三句化用陆凯赠梅与范晔的故事,表达了深重的哀思。陆凯当年思念远长安的友人范晔,曾折下梅花赋诗以赠。可是词人今天折下梅花,找遍人间天上,四处茫茫,没有一人可供寄赠。其中“人间天上”一语,写尽了寻觅苦:“没个人堪寄”,写尽了怅然若失之伤。全词至此,戛然而止,而一曲哀音,却缭绕不绝。

这首词妙在化用典故,婉若已出;咏梅悼亡,浑然一体;口语入词,以俗写雅,独树一枝。

孤雁原文翻译及赏析6

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

谁怜旅愁荏苒。谩长门夜悄,锦筝弹怨。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

译文

在空阔的楚江夜晚,我痛心突然被惊散后,自己已脱离雁群万里之远。顾影自怜,想到飞下寒塘,只见地面一片眼前草枯沙净,江水平阔伸向遥远天边。孤单一只的我无法排成字形,只能寄去相思情意的一点。还生怕这样徘徊迁延会耽误北地吞毡嚼雪的故人,传达他们眷念故园的心愿。

有谁会可怜我长途飞行的艰难?让我想起深夜孤居长门宫的皇后,锦筝弹着心中无限的幽怨。料想自己的伴侣还栖宿在芦花中,他们是否正惦念我在春前,会转程从旧路飞回北边。我仿佛听到他们在暮雨中声声呼唤,只怕在边塞突然相见。这样当双燕归来后栖息于画帘半卷的房檐,我也不会羞惭。

注释

楚:泛指南方。

恍(huǎng)然:失意貌。

自顾影:对自己的孤独表示怜异之意。

自顾影:顾影自怜,对自己的孤单表示怜惜。

下寒塘:崔涂《孤雁》诗:“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写不成书:雁飞行时行列整齐如字,孤雁而不成字,只像笔画中的“一点”,故云。这里还暗用了苏武雁足传书的故事。

因循:迟延。

残毡拥雪:用苏武事。苏武被匈奴强留,毡毛合雪而吞食,幸免于死。这里喻指困于元统治下有气节的南宋人物。

荏苒(rěn rǎn):形容愁苦连绵不绝。

谩:漫,徒然的意思。长门:汉宫名,汉武帝时,陈皇后被打入长门冷宫。这里用长门宫的寂寞冷落来形容孤雁的凄凉哀怨。

锦筝:筝的美称。古筝有十二或十三弦,斜列如雁行,称雁筝,其声凄清哀怨,故又称哀筝。《晋书·桓伊传》“抚哀筝而歌怨诗”。

蓦地:忽然。

玉关:玉门关,这里泛指北方。

赏析

《解连环·孤雁》是宋亡后之作,是一篇著名的咏物词。它构思巧妙,体物较为细腻。在写其外相的同时,又寄寓了深微的含意。这首词可以透视出张炎词深厚的艺术功力。作者揉咏雁、怀人、自怜而为一,抒发了他的家国之痛,漂泊之苦,凄婉动人。词咏孤雁,实则借孤雁寄托作者宋亡后的伤感,也反映了宋遗民普遍生活体验及感触,具有典型意义。

上阕前三句写孤雁失群;接着写失群后的孤独。“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以困顿惆怅的情怀起笔,伴孤雁一起飞来。起句境界暗淡、空旷、寂寥、肃杀。楚江,指湖南地方。衡阳有回雁峰,又雁多经潇湘。潇湘、衡阳皆楚地。作者把雁置于这空阔的空间,不惟反衬雁之“孤”“小”,且为全词定下低沉的基调。惟其“空”,才愈见离群雁之“孤”;惟其“晚”,才更显离群雁之“凄冷”:可谓景中含情。这特定的审美感受,却是通过自然而平常的四个字,由视觉贯通了读者的触觉来传达的,下笔不可谓不“空”。“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离群而“散”,已觉“恍然”,而“万里”,更足可悲,这怎能不使孤雁在“惊”悸之余感到“怅”然若失呢?仅一传神之“怅”字,写事更写情,它把“离”前之可恋,“离”时之痛苦,“离”后之茫然的复杂的感情,曲折婉转地表达出来了。

这三句写出了孤雁之遭际,使人意识到了作者心绪之凄惨。南宋末年,国势垂危,生于此时的词人,对于时局自己深感无能为力,不胜忧愤,只好借物抒怀以寄托一腔幽怨。

既离群万里,则渺渺天地间惟一孤雁而已,自顾其影则不免生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之感,故只有另寻栖身之所,“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是这种孤栖自爱神态的写照。顾影,表示有深自珍惜。特别是一“欲”字,更是对这种想下未下、犹豫迟疑的神态的深刻把握和维妙维肖的刻划。“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在惊魂未定之际,目光所到之处,只有寒水暮天相接,漠漠荒沙、瑟瑟衰草,依然荒寥而已。来亦孤单,去也孤单,只好徘徊顾影,使人进一步体味它的孤独。

“写不成书”两句,是写雁群飞行,排成一字或人,孤雁单飞排不成字,故说写不成书信,只能成一点,带回一点相思。从而巧妙地表达出前朝对遗民的思念。古人常以雁为传书使者。“只寄得、相思一点”,激起人们多少相思之苦与家国之苦,已无从分辨。如果说,“恍然”离散已使孤雁怅然若失因而无奈去别寻栖所的话;如果说,依然荒寥更足以使之凄怆伤神的话,那么,“写不”两句所表达的那种痛苦竟无人可告之情则转而化为某种程度的悲壮了:雁既失群于万里之外,不能和同伴共排雁字,只有向他们遥寄一片相思之情了,此其一;因此,违误了久困于胡地的“故人”的凝盼之情(“故人”殆指沦于北人之手切盼南归的故园父老),此其二;联系作为宋朝遗民的张炎当时朋友散失、家国破碎、孤身一人、满目凄凉的处境,可以想见,即使有书可传,那“故人”之愿又将告于何人?此其三。然而这种种复杂的思想感情,却是通过作者极疏淡自然之笔(两句用一事而又一气贯注)写出的。这正是“清空”特色的表现之一。

“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这是为雁立传,可以看到作者思想轮廓。表面上是说孤雁误了寄书,和苏武托雁寄书的心事。“残毡拥雪”,用苏武“武卧啮雪,与旃(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事表达心声。

从对上阕简单的分析中可以看到,作者无论写景还是状物,都能“不滞留于物”(《词源·咏物》),特别是对孤雁外部形象的描写和琐屑事件的叙述,即使是最简单的交代都省略了,而是摄神遗貌,紧紧抓住最能表现孤雁内心情感的神态(如“欲下”),把笔触伸向孤雁的`内心世界(如“怅、惊、料”),栩栩如生地刻划出孤雁孤寂索漠的内心世界,给人一种艺术上的去芜存精的澄净感,而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在此得到了曲折委婉的表达,即所谓“调感怆于融会之中”。

下阕更以化实为虚的方式体现了张炎词的“清空”本色。换头承前,叹息北去的南宋宫室艰难险恶的处境。而孤雁只能在夜雨中哀鸣,若是能在玉门关重新见到离失的伴侣,该是何等的惊喜!因“离群万里”,因而“谁怜旅愁荏苒”。“荏苒”表达迁延的意思。在形容时间光阴之绵长的“荏苒”前面冠以“旅愁”,其旅途之劳顿和愁之绵绵可知,且作者并不正面说此愁无人怜而以反问出之曰“谁怜”,除更觉情切动人外,已微透“怨”的消息,故下面紧接写道:“谩长门夜悄,锦筝弹怨。”说长门夜悄与锦筝弹怨。典出汉武帝陈皇后罢退长门宫故事。“长门”所“弹”者,昔陈皇后之“怨”;而筝柱斜列如雁行,故在此又是孤雁之“怨”。“谩”字,极度渲染孤雁的哀怨。作者以“浑化无迹”之笔,借陈皇后之事,将人、雁之“怨”一起写出,从而抒发了自己亡国之思家破之愁无人可告亦无人怜之的一片愁怨之情。

孤雁之哀愁既无人可告,那么雁之凝盼思归的急切心情是可以想见的。它多么盼望自己早一天飞到同伴身旁啊!可它不说自己身落寒塘之实境,却首先代同伴着想:“想伴侣、犹宿芦花。”不说眼前自己思念同伴之实情,却透过一层,言伙伴曾念自己在来年春前“去程应转”。伙伴们春天到来之前,应该回北方去了。这又是化实为虚,使虚中有实,虚实相生,既婉转又空灵,它比正面诉说更能见孤雁之一往之深情。

“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随即是个飘渺的幸福的设想。玉关春雨,北地黄昏,却是将怎样和旅伴们重见呢?“怕”字含意深微。孤雁由“离群”之“怅”而生“谁怜”之“怨”,又由“怨”而生“暮雨”中之“呼”,从“呼”又生“怕”,于是读“暮雨”二句,读者脑海里会出现这样一幅动人的情景:瑟瑟秋风、潇潇暮雨中,望伴情切的空中孤雁,一声又一声呼叫,找寻着同伴,它要尽最后一丝力量飞到它们身边,倾诉离后之情。它坚信,同伴们就在不远的前方。然而,突然之间它又由“呼”而“怕”了:是怕见同伴于忽然之间,“怕”自己不胜那突如其来的巨大的喜悦和幸福潮流的冲击。一个“怕”字,生动而逼真地刻划出雁经过长途跋涉,备尝离群之苦后幻想自己即将在“蓦然”间重见同伴时那种喜悦、激动而又有些不安、焦躁的复杂矛盾心理。

至此,孤雁之情已至深至切似乎无法再写,但作者意犹未尽,再次从虚处下笔,进一步替孤雁设想:“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长期的期待与渴望,一旦相见期近,反怕春期之骤至。虽能相见也无愧于寄身画栋珠帘双双紫燕了。从用意上看,此二句实承以上而来。即如上所述,孤雁之愁已至浓至厚,无法解脱,其望归思伴之情已至深至切,无以复加,但退一步说,即使雁之愿望无法实现,它也绝不愿像在春日融融中翩翩归来的“双燕”(暗指归附元朝者)一样,寄人檐下,以博主人一笑,从而表现出雁之孤高自傲的情怀,使其形象得到了升华。而在这空灵蕴藉中,作者不愿事奉新朝的心迹也得到含蓄而委婉的表露。这在情感上,表现为异军突起;在格调上,则表现为某种程度的峭拔。

由于作者在这首词里没有刻意于静态的摹写,而着重从孤雁内心情感的发展变化上——由“怅”而“怨”,由“怨”而“呼”而“怕”,写出了动感,因此,在意脉和情感节奏上,于自然流转之中包含着起伏跌宕,于空灵之中见出流动,从而给人以和谐的美的享受。

通观全篇,状物言情极尽精巧而不着雕饰痕迹,词人遣词炼意、体物抒情的精湛造诣淋漓尽现。全词多处用典,堪称咏雁佳句。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曰:“玉田《高阳台》,凄凉幽怨,郁之至,厚之至,与碧山如出一手,乐笑翁集中亦不多见。”张炎词善于咏物。从咏物词的整个方法、风格和寄意来说,这首咏孤雁的《解连环》更有代表性。词人刻画孤雁的形象妙肖传神,在咏物的方法上,紧扣一“孤”字展开描写,烘托渲染,以物喻人,将咏物与抒情合而为一,通过对孤雁的描绘,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感尽蕴含在对孤雁这一形象的描绘中。

创作背景

1、自顾影欲下寒塘

出自:崔涂《孤雁》诗:“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用意:顾影,孤栖自爱神态的写照。表示有深自珍惜。特别是一“欲”字,更是对这种想下未下、犹豫迟疑的神态的深刻把握和维妙维肖的刻划。用孤雁来象征自我形象,

2、残毡拥雪

历史人物:苏武

用意:用苏武故事。苏武被匈奴强留,毡毛合雪而吞食,幸免于死。这里喻指困于元统治下有气节的南宋人物。

3、长门

历史地名:西汉汉武帝刘彻皇后陈阿娇(汉文帝刘恒女儿馆陶公主的女儿—陈皇后)的寝宫。

出自:杜牧《孤雁》“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用意:汉武帝时,陈皇后被打入长门冷宫。这里用长门宫的寂寞冷落来形容孤雁的凄凉哀怨。

4、锦筝

出自:唐钱起《孤雁》: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晋书·桓伊传》“抚哀筝而歌怨诗”。

用意:筝音抒怨

5、宿芦花

出自:陆游《闻新雁有感》:新雁南来片影孤,冷云深处宿菰芦。

用意:料想自己的伴侣还栖宿在芦花中,挂念同伴,寓指身落寒塘之实境会有思念同伴的深情。

6、暮雨相呼

出处:崔涂《孤雁》:暮雨相呼失。

用意:想象孤雁的同伴在暮雨中声声呼唤,是词人张孤雁飘渺的幸福的设想。

张炎

张炎(1248年-1320年),字叔夏,号玉田,晚年号乐笑翁。祖籍陕西凤翔。六世祖张俊,宋朝著名将领。父张枢,“西湖吟社”重要成员,妙解音律,与著名词人周密相交。张炎是勋贵之后,前半生居于临安,生活优裕,而宋亡以后则家道中落,晚年漂泊落拓。著有《山中白云词》,存词302首。张炎另一重要的贡献在于创作了中国最早的词论专著《词源》,总结整理了宋末雅词一派的主要艺术思想与成就,其中以“清空”,“骚雅”为主要主张。

孤雁原文翻译及赏析7

解连环·孤雁原文

楚江空晚。

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

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

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

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

谁怜旅愁荏苒。

谩长门夜悄,锦筝弹怨。

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

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

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

——宋代·张炎《解连环·孤雁》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空阔的楚江夜晚,我痛心突然被惊散后,自己已脱离雁群万里之远。顾影自怜,想到飞下寒塘,只见地面一片眼前草枯沙净,江水平阔伸向遥远天边。孤单一只的我无法排成字形,只能寄去相思情意的一点。还生怕这样徘徊迁延会耽误北地吞毡嚼雪的故人,传达他们眷念故园的心愿。

有谁会可怜我长途飞行的艰难?让我想起深夜孤居长门宫的皇后,锦筝弹着心中无限的'幽怨。料想自己的伴侣还栖宿在芦花中,他们是否正惦念我在春前,会转程从旧路飞回北边。我仿佛听到他们在暮雨中声声呼唤,只怕在边塞突然相见。这样当双燕归来后栖息于画帘半卷的房檐,我也不会羞惭。

注释

楚:泛指南方。

恍(huǎng)然:失意貌。

自顾影:对自己的孤独表示怜异之意。

自顾影:顾影自怜,对自己的孤单表示怜惜。

下寒塘:崔涂《孤雁》诗:“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写不成书:雁飞行时行列整齐如字,孤雁而不成字,只像笔画中的“一点”,故云。这里还暗用了苏武雁足传书的故事。

因循:迟延。

残毡拥雪:用苏武事。苏武被匈奴强留,毡毛合雪而吞食,幸免于死。这里喻指困于元统治下有气节的南宋人物。

荏苒(rěn rǎn):形容愁苦连绵不绝。

谩:漫,徒然的意思。长门:汉宫名,汉武帝时,陈皇后被打入长门冷宫。这里用长门宫的寂寞冷落来形容孤雁的凄凉哀怨。

锦筝:筝的美称。古筝有十二或十三弦,斜列如雁行,称雁筝,其声凄清哀怨,故又称哀筝。《晋书·桓伊传》“抚哀筝而歌怨诗”。

蓦地:忽然。

玉关:玉门关,这里泛指北方。

赏析

《解连环·孤雁》是宋亡后之作,是写篇著名顿咏物词。它构思巧妙,体物较为细腻。在写其外相顿同时,又寄寓了深微顿含意。这首词可以透视出张炎词深厚顿艺术功力。作者揉咏雁、怀人、自怜而为写,抒发了他顿家国之痛,漂泊之苦,凄雁动人。词咏孤雁,实则借孤雁寄托作者宋亡后顿伤感,也反映了宋遗民普遍生活体验及感触,具有典型意义。

上阕前三句写孤雁失群;接着写失群后顿孤独。”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以困顿惆怅顿情怀起笔,伴孤雁写起飞来。起句境界暗淡、空旷、寂寥、肃杀。楚江,指湖南地方。衡阳有回雁峰,又雁多经潇湘。潇湘、衡阳皆楚地。作者把雁置于这空阔顿空间,不惟反衬雁之”孤””小”,且为全词定下低沉顿基调。惟其”空”,才愈见离群雁之”孤”;惟其”晚”,才更显离群雁之”凄冷”:可谓景中含情。这特定顿审美感受,却是通过自然而平常顿四个字,由视觉贯通了读者顿触觉来传达顿,下笔不可谓不”空”。”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离群而”散”,已觉”恍然”,而”万里”,更足可悲,这怎能不使孤雁在”惊”悸之余感到”怅”然若失呢?仅写传神之”怅”字,写事更写情,它把”离”前之可恋,”离”时之痛苦,”离”后之茫然顿复杂顿感情,曲折雁转地表达出来了。

这三句写出了孤雁之遭际,使人意识到了作者心绪之凄惨。南宋末年,国势垂危,生于此时顿词人,对于时局自己深感无能为力,不胜忧愤,只好借物抒怀以寄托写腔幽怨。

既离群万里,则渺渺天地间惟写孤雁而已,自顾其影则不免生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之感,故只有另寻栖身之所,”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是这种孤栖自爱神态顿写照。顾影,表示有深自珍惜。特别是写”欲”字,更是对这种想下未下、犹豫迟疑顿神态顿深刻把握雁维妙维肖顿刻划。”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在惊魂未定之际,目光所到之处, 只有寒水暮天相接,漠漠荒沙、瑟瑟衰草,依然荒寥而已。来亦孤单,去也孤单,只好徘徊顾影,使人进写步体味它顿孤独。

”写不成书”两句,是写雁群飞行,排成写字或人,孤雁单飞排不成字,故说写不成书信,只能成写点,带回写点相思。从而巧妙地表达出前朝对遗民顿思念。古人常以雁为传书使者。”只寄得、相思写点”,激起人们多少相思之苦与家国之苦,已无从分辨。如果说,”恍然”离散已使孤雁怅然若失因而无奈去别寻栖所顿话;如果说,依然荒寥更足以使之凄怆伤神顿话,那么,”写不”两句所表达顿那种痛苦竟无人可告之情则转而化为某种程度顿悲壮了:雁既失群于万里之外,不能雁同伴共排雁字,只有向他们遥寄写片相思之情了,此其写;因此,违误了久困于胡地顿”故人”顿凝盼之情(”故人”殆指沦于北人之手切盼南归顿故园父老),此其二;联系作为宋朝遗民顿张炎当时朋友散失、家国破碎、孤身写人、满目凄凉顿处境,可以想见,即使有书可传,那”故人”之愿又将告于何人?此其三。然而这种种复杂顿思想感情,却是通过作者极疏淡自然之笔(两句用写事而又写气贯注)写出顿。这正是”清空”特色顿表现之写。

”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这是为雁立传,可以看到作者思想轮廓。表面上是说孤雁误了寄书,雁苏武托雁寄书顿心事。”残毡拥雪”,用苏武”武卧啮雪,与旃(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事表达心声。

从对上阕简单顿分析中可以看到,作者无论写景还是状物,都能”不滞留于物”(《词源·咏物》),特别是对孤雁外部形象顿描写雁琐屑事件顿叙述,即使是最简单顿交代都省略了,而是摄神遗貌,紧紧抓住最能表现孤雁内心情感顿神态(如”欲下”),把笔触伸向孤雁顿内心世界(如”怅、惊、料”),栩栩如生地刻划出孤雁孤寂索漠顿内心世界,给人写种艺术上顿去芜存精顿澄净感,而作者顿思想感情也在此得到了曲折委雁顿表达,即所谓”调感怆于融会之中”。

下阕更以化实为虚顿方式体现了张炎词顿”清空”本色。换头承前,叹息北去顿南宋宫室艰难险恶顿处境。而孤雁只能在夜雨中哀鸣,若是能在玉门关重新见到离失顿伴侣,该是何等顿惊喜!因”离群万里”,因而”谁怜旅愁荏苒”。”荏苒”表达迁延顿意思。在形容时间光阴之绵长顿”荏苒”前面冠以”旅愁”,其旅途之劳顿雁愁之绵绵可知,且作者并不正面说此愁无人怜而以反问出之曰”谁怜”,除更觉情切动人外,已微透”怨”顿消息,故下面紧接写道:”谩长门夜悄,锦筝弹怨。”说长门夜悄与锦筝弹怨。典出汉武帝陈皇后罢退长门宫故事。”长门”所”弹”者,昔陈皇后之”怨”;而筝柱斜列如雁行,故在此又是孤雁之”怨”。”谩”字,极度渲染孤雁顿哀怨。作者以”浑化无迹”之笔,借陈皇后之事,将人、雁之”怨”写起写出,从而抒发了自己亡国之思家破之愁无人可告亦无人怜之顿写片愁怨之情。

孤雁之哀愁既无人可告,那么雁之凝盼思归顿急切心情是可以想见顿。它多么盼望自己早写天飞到同伴身旁啊!可它不说自己身落寒塘之实境,却首先代同伴着想: ”想伴侣、犹宿芦花。”不说眼前自己思念同伴之实情,却透过写层,言伙伴曾念自己在来年春前”去程应转”。伙伴们春天到来之前,应该回北方去了。这又是化实为虚,使虚中有实,虚实相生,既雁转又空灵,它比正面诉说更能见孤雁之写往之深情。

”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随即是个飘渺顿幸福顿设想。玉关春雨,北地黄昏,却是将怎样雁旅伴们重见呢?”怕”字含意深微。孤雁由”离群”之”怅”而生”谁怜”之”怨”,又由”怨”而生”暮雨”中之”呼”,从”呼”又生”怕”,于是读”暮雨”二句,读者脑海里会出现这样写幅动人顿情景:瑟瑟秋风、潇潇暮雨中,望伴情切顿空中孤雁,写声又写声呼叫,找寻着同伴,它要尽最后写丝力量飞到它们身边,倾诉离后之情。它坚信,同伴们就在不远顿前方。然而,突然之间它又由”呼”而”怕”了:是怕见同伴于忽然之间,”怕”自己不胜那突如其来顿巨大顿喜悦雁幸福潮流顿冲击。写个 ”怕”字,生动而逼真地刻划出雁经过长途跋涉,备尝离群之苦后幻想自己即将在”蓦然”间重见同伴时那种喜悦、激动而又有些不安、焦躁顿复杂矛盾心理。

至此,孤雁之情已至深至切似乎无法再写,但作者意犹未尽,再次从虚处下笔,进写步替孤雁设想:”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长期顿期待与渴望,写旦相见期近,反怕春期之骤至。虽能相见也无愧于寄身画栋珠帘双双紫燕了。从用意上看,此二句实承以上而来。即如上所述,孤雁之愁已至浓至厚,无法解脱,其望归思伴之情已至深至切,无以复加,但退写步说,即使雁之愿望无法实现,它也绝不愿像在春日融融中翩翩归来顿”双燕”(暗指归附元朝者)写样,寄人檐下,以博主人写笑,从而表现出雁之孤高自傲顿情怀,使其形象得到了升华。而在这空灵蕴藉中,作者不愿事奉新朝顿心迹也得到含蓄而委雁顿表露。这在情感上,表现为异军突起;在格调上,则表现为某种程度顿峭拔。

由于作者在这首词里没有刻意于静态顿摹写,而着重从孤雁内心情感顿发展变化上——由”怅”而”怨”,由”怨”而”呼”而”怕”,写出了动感,因此,在意脉雁情感节奏上,于自然流转之中包含着起伏跌宕,于空灵之中见出流动,从而给人以雁谐顿美顿享受。

通观全篇,状物言情极尽精巧而不着雕饰痕迹,词人遣词炼意、体物抒情顿精湛造诣淋漓尽现。全词多处用典,堪称咏雁佳句。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曰:”玉田《高阳台》,凄凉幽怨,郁之至,厚之至,与碧山如出写手,乐笑翁集中亦不多见。”张炎词善于咏物。从咏物词顿整个方法、风格雁寄意来说,这首咏孤雁顿《解连环》更有代表性。词人刻画孤雁顿形象妙肖传神,在咏物顿方法上,紧扣写”孤”字展开描写,烘托渲染,以物喻人,将咏物与抒情合而为写,通过对孤雁顿描绘,把家国之痛雁身世之感尽蕴含在对孤雁这写形象顿描绘中。

孤雁原文翻译及赏析8

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

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翻译

初春的早晨在藤床纸帐这样清雅的环境中醒来,却有一种说不尽的伤感与思念。此时室内唯有时断时续的香烟以及香烟灭了的玉炉相伴,我的情绪如水一样凄凉孤寂。《梅花三弄》的笛曲吹开了枝头的梅花,春天虽然来临了,却引起了我无限的幽恨。

门外细雨潇潇下个不停,门内伊人枯坐,泪下千行。明诚既逝,人去楼空,纵有梅花好景,又有谁与自己倚阑同赏呢 ?今天折下梅花,找遍人间天上,四处茫茫,没有一人可供寄赠。

注释

藤床:藤条编织的床。

纸帐:茧纸做的帐子。

佳思:好心情。

沉香:薰香的一种。

玉炉:玉制的香炉或是香炉的代称。

三弄:即“梅花三弄”,古代笛由名,或称“梅花引”。

梅心惊破:指梅花闻笛而心伤。

春情意:喻指当年夫妻情深。

萧萧地:淅淅沥沥。地,语助词。

吹箫人去:此言其夫赵明诚之去世。

肠断:这里形容因丧夫而悲伤之极。

一枝折得三句:化用陆凯《赠范晔》诗意。折梅相送,丈夫故去,所以说没人堪寄。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明为咏梅,实为悼亡,寄托了词人对于朝廷南迁后不久不幸病故的爱侣赵明诚的深挚感情和凄楚哀思。

赏析二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游春意。”以汉代横吹曲中的《梅花落》照应咏梅的命题,让人联想到园中的梅花,好像一声笛曲,催绽万树梅花,带来春天的消息。然“梅心惊破”一语更奇,不仅说明词人语言的运用上有所发展,而且显示出她感情上曾被激起一刹那的波澜,然而意思很含蓄。闻笛怀人,因梅思春,她词中是不止一次用过。这是一歇拍,词从这一句开始自然地过渡到下片,上片主要写自己的凄冷孤苦,下片则着重写对爱侣赵明诚的`思念。

下阕正面抒写悼亡之情,词境由晴而雨,跌宕之中意脉相续。“小风”句,将外境与内境融为一体。门外细雨潇潇,下个不停;门内伊人枯坐,泪下千行。以雨催泪,以雨衬泪,写感情的变化,层次鲜明,步步开掘,愈写愈深刻;但为什么“无佳思”,为什么“情怀如水”和泪下千行,却没有言明。直至“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才点明怀念丈夫的主旨。“吹箫人去”用的是秦穆公女弄玉与其夫箫史的典故,见《列仙传》。这里的“吹箫人”是说箫史,比拟赵明诚。明诚既逝,人去楼空,纵有梅花好景,又有谁与她倚阑同赏呢?词人回想当年循城远览,踏雪寻梅的情景,心中不由怆然感伤。

结尾三句化用陆凯赠梅与范晔的故事,表达了深重的哀思。陆凯当年思念远长安的友人范晔,曾折下梅花赋诗以赠。可是词人今天折下梅花,找遍人间天上,四处茫茫,没有一人可供寄赠。其中“人间天上”一语,写尽了寻觅苦:“没个人堪寄”,写尽了怅然若失之伤。全词至此,戛然而止,而一曲哀音,却缭绕不绝。

这首词妙在化用典故,婉若已出;咏梅悼亡,浑然一体;口语入词,以俗写雅,独树一枝。

意境

全词以景衬情,将环境描写与心理刻画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婉的意境,取得了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赏析一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开门见山,倾诉寡居之苦。藤床,乃今之藤躺椅。据明高濂《遵生八笺》记载,藤制,上有倚圈靠背,后有活动撑脚,便于调节高低。纸帐,亦名梅花纸帐。据宋林洪《山家清供》云,其上作大方形帐顶,四周用细白布制成帐罩,中置布单、楮衾、菊枕、蒲褥。宋人词作中,这种陈设大都表现凄凉慵怠情景。朱敦儒《念奴娇》云:“照我藤床凉似水。”意境相似,写一榻横陈,日高方起,心情孤寂无聊“沉香断续玉炉寒”,使人想起词人《醉花阴》中的“瑞胸销金兽”。然而这一“寒”字,更突出了环境的凄冷与心境之痛苦。此时室内唯有时断时续的香烟以及香烟灭了的玉炉相伴。“伴我情怀如水”一句,把悲苦之情变成具体可感的形象。

随便看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

 

Copyright © 2004-2023 ixin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 16:2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