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跨界思维的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论文 |
范文 | 基于跨界思维的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论文(通用11篇)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基于跨界思维的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论文(通用12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基于跨界思维的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论文 篇1【摘 要】分析当前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教育技术方向)专业为例,从跨界思维探索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突出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跨界思维的重要性。 【关键词】跨界思维 学前教育 专业建设 教育技术 当下,由于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需求趋向多元化,对学前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基本普及学前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必须建立一支师德高尚、数量充足、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专业化教师队伍。近年来,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抓住机会,应对挑战,积极探索学前教育专业的建设。根据一线幼儿园的实地调研,结合当前广西幼儿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在原有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上,增设多个方向,满足幼儿园对教师多样化的需求,培养更多的、优秀的幼儿教师。下面以学前教育(教育技术方向)为例,透视其建设与发展的过程。 一、学前教育(教育技术方向)建设背景 根据国家相关教育文件精神,专业设置需要经过市场需求调研、专家分析论证,呈报教育行政部门审批等程序。在国家、自治区政府大力推进学前教育发展的形势下,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结合实际情况,对学前教育专业及方向进行探索,经过一线幼儿园实地调研、市场多元化需求的详细分析,组织专家充分地论证,决定设立学前教育(教育技术方向)。 (一)学前教育信息化的需求。随着国家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学前教育信息化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学前教育原有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对于信息技能的教育远远地落后于学前教育信息化的要求,更没有培养专门教育技术人才的计划,导致幼儿园相应的岗位人才紧缺。据调查,幼儿园积极应对形势的变化,尝试了多种解决路径,但效果差强人意。一是招聘计算机专业人才,他们专业技能强,但缺乏相关教育经验,进入岗位后,沟通不顺畅。另外,由于他们专业性技能强,在幼儿园信息化岗位上感觉大材小用,加上幼儿园的工资待遇较低,很难留住专业的人才。二是招聘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人才,他们都具有本科学历,具有教育与技术的知识背景,但他们不懂学前教育,无法带班,只能做幼儿园的教辅人员,在幼儿园的地位较低,工资收入不高,岗位的吸引力不够,离职机率大。幼儿园缺少专业人才的技术支持,使得教育信息化方面发展不太顺利。为此,很多幼儿园园长曾多次提出希望有学校培养一些复合型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 (二)幼儿园对教育技术人才的需要。为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幼儿园开始装备数字化、电子化的设备,如多媒体电脑、交互式电子白板、投影仪等,这些设备都已经进入到各班级的活动室。而学校办公室都配备了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打印机等,数字化办公设备已经成为城市幼儿园标配,甚至有些幼儿园已经实现了从入园到离园全程精细化管理,而网络成为数字化设备连接的桥梁。信息技术已经渗入到幼儿园的每个角落,保障网络与数字化设备的正常运行以及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校本培训等都需要专业的人员支持,可见幼儿园对教育技术人才的依赖越来越强。 (三)目前课程体系不能满足幼儿园需求。师范类专业课程体系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由于专业总课时的约束,本科类师范专业为3个学分,而专科类师范专业为2个学分,换言之,学时数只有48或36学时。据调查,大部分报读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都不太宽裕,较少学生购买计算机设备,在硬件上缺少相应的支持,加上课时的限制,而缺少必要的实践时间。如果没有大量的操作实践,要掌握全部课程内容,达到熟练的操作技能,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再者,大部分学生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程,其他课程无所谓,没有意识到信息技术对教师发展的巨大支撑作用,对课程的认识不到位,导致课程的学习不到位,只是掌握一些基本的理念,技能训练无法落实,以致进入岗位后,不能较好地适应幼儿园信息技术应用的需要,特别是在城市的幼儿园,园方需要一些既懂学前教育,又掌握信息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专任教师。 (四)学生的信息素养难以满足幼儿园需求。据调查,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她们之所以选择学前教育专业就读,一是学前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就业形势好;二是师范类专业学费较低,相当于同层次专业收费的三分之一。另外,由于学生95%以上都是女生,她们对技术类的课程兴趣不高,而操作技能的训练光靠上课时间是绝对不够的,希望她们利用课余的时间进行技能操作的困难可想而知。综上所述,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信息化水平难以满足幼儿园信息化岗位的需要。为解决这一矛盾,应开设学前教育(教育技术方向),专招有志于从事学前教育,且拥有个人电脑,对信息技术有特长或有兴趣的学生,培养幼儿园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二、基于跨界思维的学前教育(教育技术方向)建设 在2008年诺贝尔获得者北京论坛上,华人图灵奖得主姚期智指出:“多学科交叉融合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关键:当不同的学科、理论相互交叉结合,同时一种新技术达到成熟的时候,往往就会出现理论上的突破和技术上的创新。我们学科培养体系都是独立的学科,没有关注到‘跨界’培养的优势。”综观学前教育(教育技术方向)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实现复合型目标,完成学前教育与教育技术的融合,必须有跨界思维。要整合学前教育与教育技术两个专业,必须用跨界的理念去思考,从目标设定、师资结构、课程设置、学习方式与方法等方面努力探索一条融合发展的专业建设路径,促进专业的发展。 (一)目标跨界,教学与管理双层次。人才培养成功的关键,在于目标的定位。目标是否清晰、明确将决定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学前教育(教育技术方向)专业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学前教育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学前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学前教育实践技能和一定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在幼儿园教育技术应用方面有一定特长,能胜任学前教育机构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的专科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其培养目标定位在复合型专科层次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定位,首先要求保证培养对象掌握学前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学前教育实践技能与一定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必须开设幼儿园需要的“三学五法”课程,具备一名合格的幼儿园带班教师的基本素养。其次,要求培养对象掌握幼儿园日常教育与管理需要的信息化应用方面的技能,以满足培养目标定位的要求。 (二)合作跨界,构建多元化复合型师资队伍。教育的成功与否,关键因素在于师资。专业的发展,没有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专业建设将无法达成培养的目标。学前教育(教育技术方向)专业的课程团队,打破原有单学科师资队伍建设必须打破系部与教研室的界限,先从校内进行整体调配,参与部门涉及学前教育教研室、艺术教研室、信息中心、艺术系等;然后从校外其他高校聘请教育技术专业的教授,构建结构合理、理实结合、专兼结合的复合型课程团队。打破原来的界限,实现多领域的跨界合作。同时,与幼儿园的实际需求深度整合,实现多元化与复合型队伍建设,应特别重视教育技术课程专任教师的历练,可分批次到幼儿园顶岗、跟班或挂职锻炼,加强幼儿园一线的实际岗位的体验,更加明确幼儿园的真实需求,从师资队伍建设上实现校园、校校、多部门之间的跨界合作,打造多元化复合型师资队伍。 (三)课程跨界,学前为主,技术为辅。课程是专业建设的根本,课程设置的合理性直接影响着培养目标的达成。 一方面,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方向之一,决不能脱离母体――学前教育。第一学年应开设学前教育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类课程,强调专业的基础性,夯实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第二学年增设专业方向课程,即教育技术类课程: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网络技术、教育影视制作、课件制作等,通过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以满足幼儿园对信息技术岗位的相关的要求。如开设幼儿园课件制作,不仅可以帮助同事完成幼儿园教学课件的制作,也可以辅助自己的日常教育活动;开设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网络实用技术课程,根据幼儿园信息化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选择一些在幼儿园切实可行而又迫切需要的技术,通过实践强化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特别注重与幼儿园的实际结合。开设幼儿园教育影视制作课程,针对幼儿园的宣传与发展的需要,让培养对象掌握教育影视制作的技术,怎么样从幼儿园的角色,从教育的角度去摄影、摄像。这些方向技能课的开设,一是让学生能维护幼儿园内的计算机设备,判断、处理较简单的软硬件技术故障,进行相关的维护;二是让学生掌握网络运行与维护的相关技能,保障幼儿园园内网络的正常运行;三是让学生能制作较好的教育影视作品,掌握摄影与摄像技术,满足幼儿园教学、活动等录制工作;四是制作较高质量的幼儿课件,辅助支持其他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教学比赛。 另一方面,必须基于跨界思维对课程进行全面的改造与整合,如用跨界的理念改造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体系。目前,学前教育领域没有找到把学前教育与教育技术整合得很好的《现代教育技术》教材。根据教学团队多次深入幼儿园一线实地访谈与问卷调查的结果,结合多年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经验,打破原来的课程内容体系,重新建构了学前教育与教育技术融合的课程内容体系,目前已经编写讲义进行实践。从试用期间的学生调研反馈发现,基于跨界思维的课程内容深受学生的喜欢。 (四)方法跨界,凸显能力与合作。根据专业与方向的特点,一是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特别是方向类课程教学,采用理实一体化的培养方式,突出技能培训。依托信息中心强大的实践场所,与信息中心合作让学生分批次轮流实践,以信息中心技术助理的身份参与实践,不仅可以有效地做到学以致用,而且让其亲身体验信息化岗位工作。这样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更让学生增强了岗位适应能力。二是评价方法改革突破学科的评价,以技能培养的过程性评价为主,从实践顶岗的日常表现,与专业理论的学习结合进行总结性评价。三是学习方法改革结合学科交叉的特点,突出以信息技术支撑学习的理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深度学习,强化学生的探索技能,实施小组学习、协作学习,作业以小组为主、个人为辅。利用自媒体实现资源分享与推送,鼓励学生在技术兴趣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前教育(教育技术方向)建设的探索,尝试用跨界的思维不断摸索。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技术的不断进步,跨界势必成为潮流,而教育跨界的实践只是时间问题,我们将沿着跨界的方向不断努力探索专业建设,培养更多的满足社会实际需求的跨界人才。 【参考文献】 [4]南京城市职业学院课题组.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几个问题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8(3) 基于跨界思维的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论文 篇2一、学前教育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一)学前教育专业实训基地较少 到目前,银川能源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实训基地较少,从办园性质方面来分析现有实习基地情况:现有基地中,民办幼儿园占绝大部分,多年来合作过的公办幼儿园只有银川市第五幼儿园及宁夏大学幼儿园两所,学生的实践场所相对较少[1-2]。这主要是由于公办园教师基本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零时缺少教师的情况很少,所以一般情况下不需要顶岗实习的学生,所以学前教育专业实训基地较少,结构不合理。 (二)学前教育专业实训基地基本问题无法解决 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中,存在很多的基本问题,例如公办园不提供实习生的住宿与吃饭,学生实习中最基本的吃住问题无法解决,这些原因共同造成了学院与公办幼儿园合作较少的现状。这些问题均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所以加强对学前教育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尤为重要[3-4]。 二、学前教育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未来发展建议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通过创建完整的实训条件,构建实训基地网;构建以考察学生专业能力为核心的实训考核评价体系等方式进行改善和创新,从而有效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 (一)创建完整的实训条件,构建实训基地网 当前专业学生实习期满后能够继续留在实习基地工作的学生人数很少,大多数学生选择离开,重新寻找新的幼儿园工作,也有部分学生选择不到幼儿园工作,直接改行。这主要是由于实习基地的教育理念、管理方法等学生接受不了,幼儿园提供给学生的环境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幼儿教师工作辛苦、压力过大、工资待遇低等方面原因造成[5-6]。针对这些问题,学前教育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可以通过创建完整的实训条件,构建实训基地网等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学院可以积极与幼儿园、早教机构等建立一定的合作关系,构建一直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同时可以加强对校内实训条件的建设,整合各类现有的资源,优化管理模式,对舞蹈实训室、钢琴实训室以及微格实训室等等进行重点建设,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更好的满足当前学前教育机构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二)构建以考察学生专业能力为核心的实训考核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的建设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以及职业素养的提升十分重要。学院需要建设完整、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落实各项教育目标和教育原则,从而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价值和意义。学院可以结合幼儿教师所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以及能力结构,对学生进行实训考核,通过基础课程考核、各项技能大赛以及作品展览、艺术展演等方式,全面考核学生的职业素养以及综合能力,将校园内的学习生活与学生校园外的实践活动相结合,注重对学生弹、唱、舞、美等多项综合技能的评价,为学生未来的工作和就业创建良好的条件,从而更好的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 学前教育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学前教育专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表现,加强对学前教育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能够有效改善当前学前教育专业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以及实践能力、职业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影响。学前教育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中主要存在着学前教育专业实训基地较少,结构不合理,学前教育专业实训基地基本问题无法解决等方面的问题,抑制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通过创建完整的实训条件,构建实训基地网;构建以考察学生专业能力为核心的实训考核评价体系等方式进行改善和创新,从而有效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 基于跨界思维的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论文 篇3摘要:学前教育专业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幼儿教师,除了注重专业知识教学外,还理应强化专业技能教学。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做好实训室建设对于提升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方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发展;实训室建设 为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幼儿教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设置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还必须联系幼儿园教学实践,探讨学前教学专业的教育现状,强化专业实训室建设,提升学生实践技能,如此方可确保学前教育专业稳步发展。 1、实训室建设现状 学前教育专业的设置是为了满足幼儿园发展需求,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1]。在教学实践中,除了要传授专业知识外,还要注重课内外训练,建立实训室,提升学生实践技能。在学前教育迎来春天之后,很多没有学前教育专业背景的学校也开设了学前教育专业。部分学校在一开始,资金投入不足,教学设施不完善、教师资源匮乏,也没有很好建立实训室,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导致学生空有理论知识却缺乏实践技能。随着近几年教育改革推进,人们对学前教育越加重视,学校也紧随国家及社会发展需要,在学前教育专业发展中加大了资金投入,教师资源和教学设备得到了逐步完善。就现有的学前教育发展来看,实训室建设取得了较大进步,不仅实验实训场地大,且种类多。基本都设有钢琴及电子琴教室、婴幼儿活动观察室、幼儿活动模拟室、亲子活动模拟室。同时,学前实训室还有蒙台梭利工作模拟室、奥乐夫音乐教室、卫生模拟保健室等,基本可以满足学前教育的教学需要。但是,从整体来看,为更好发展学生的专业技能,在实训室建设中还需继续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如多功能厅、微格教室、幼儿园教学模拟室等。 2、实训室建设面临的困境 当前实训室建设仍面临三方面的困境:一是在实训室建设中,实训教材种类还需继续完善,教学内容有待更新。二是实训室制度有待完善。总管现阶段的实训室制度建设,还存在较大的不足,对于实训室使用时间等使用细节还需继续完善。三是,未能充分发挥实训室的作用。大部分实训室仅用于课堂教学,目的是完成课程大纲规定的实训内容,内容形式过于统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我探索能力。为此,在实训室建设中,还需做好实训室使用制度的完善,加强与幼儿的联系,充分发挥实训室作用[2]。针对当前实训室建设面临的困境,必须对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训都要提起重视,补充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源,加强与幼儿园的交流合作,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实践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更好满足幼儿园的实际需要。 3、实训室建设改革思路 3.1建立模拟室,强化技能训练 在实训室建设中,应加强技能训练,为此,模拟室的建设是十分有必要的[3]。建立模拟活动室,实施模拟教学,模拟工作岗位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从中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模拟室的建立让学生处于一种仿真的工作环境,利用模拟室中真实的教具、环境、教材练习,教师从旁指导,不仅能提升学生主动参与度,也培养了学生实践技能。在模拟室教学中,学生首先要明确任务要求,分析并确定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方案,准备模拟教学所需的教玩具材料。在接下来的模拟教学活动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自主探索,教师根据每组模拟操作情况对学生的教学行为进行评价,同时,也要加入学生自评与同学互评,让学生在评价中找到不足并改正。通过这样的模拟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3.2完善实训室管理制度和配备,发挥实训室作用 在实训室建设中,不仅要及时完善硬件设施,更要立足于教学需要,完善实训室管理制度,利用各实训室的硬件设备,充分发挥实训室的作用。需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在校内的学前教育中,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需要以教学场所和教学设备为主要助力,为此,需完善实训室管理制度,如规定实训室开放使用时间、填写实训室使用情况登记、建立器材设备档案、对数码钢琴实训室等大型器材室实施定时检查管理等,确保实训室的正常使用。二是在实训室建设中,学校要尽量为学生提供便利,在绘画室、手工制作室等实训场所将教学设备及制作材料准备齐全,如配备制作工具、不同类型纸张等。三是要注意利用微格训练室,通过现代教学手段,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如借助情景模拟、过程记录等方式,在反馈原理的基础上,完善教学活动,做好教学评价,训练学生掌握专业技能。 3.3建立多功能厅,展示专业技能 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校也应该提供舞台让学生展示专业技能,因此,多功能厅的.建立就显得尤为必要[4]。建立多功能厅,发挥其多样性功能,组织学生演出活动,组织专业培训活动等,让学生通过现代化的教育设备汇报专业演出,展示专业技能和才华,提升学生弹唱说跳等基本功。同时,为发挥学生的专业技能,学校还需加强与幼儿园的联系与合作,邀请幼儿园教师到学校多功能厅作报告,向幼儿园输送优秀的见习学生,让学生积累专业经验,提升其实践能力。如果条件允许,甚至可以与学校附近的幼儿园联合办学,定时把幼儿园的小朋友请到幼儿园教学模拟室来上课,让学生在更为真实的环境下练习教学能力。 4、结语 在学前教育中,提升学生实践技能,必须做好实训室建设,发挥实训室的作用,健全实训室相关管理制度,加强与幼儿园之间的联系合作,优化教师资源,校内校外相结合,培养全面性的幼儿教师人才,更好服务于学前教育。 参考文献: [1]赵丽英.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状况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2]胡秋云.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研究[D].厦门大学,2013. 基于跨界思维的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论文 篇4一、蒙氏思想的特色与优势 玛丽亚·蒙特梭利是20世纪享誉全球的幼儿教育家,她创立了科学、可行、独特的幼儿教育法——蒙特梭利教育,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蒙氏教育精髓与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工作指导纲要》一脉相承,用于现代儿童的教育有各种优势,它既重认知又重社会性发展,既重智力,又重非智力因素,是一种理想的儿童早期教育模式。它利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儿童成长的过程、规律、法则,打破学科限制,与其它领域教学相融合,将立体化活动内容贯穿始终,倡导适应儿童天性的教育,反对以成人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提出幼儿期的教育应该以动作发展及感官训练为主,关注幼儿综合素养的提升、团体合作能力与个性化的发展,使儿童通过自己的直接经验和自我教育逐步发展,培养自主、专注、秩序、持续的学习工作习惯。 蒙氏教育的理念、方法和理论具有科学性和普遍性,把蒙氏教育的真正价值充分体现在幼儿教育美术的改革与发展上,用科学的教育来建构幼儿潜在的创造力、独立性、自制力和自信心,彰显蒙氏教育的特色与优势,让孩子在自然发展为基础,自主管理教育的环境下进行美术欣赏和美术创造活动,在宽松、自由、和谐的氛围下培养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最终促进其人格和谐发展。 二、地方高校学前教育美术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课程理念误区 传统的艺术教育以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而把艺术课程人为分割成音乐、美术等学科来教学,无疑是“以知识为本”的,美术作为实施德育、智育的手段,作为完成某一中心任务的从属部分,但没有自身的独立地位和体系。学前教育专业配备的美术教师基本都是“纯艺术出身”的美术专业教师,往往简单地把美术教育同等于技艺教育,缺乏对幼儿心理、教育方面的知识,美术教师虽有着过硬的美术专业知识,但通常只是单纯普及美术知识与绘画基础理论,把教学重点放在绘画、设计的技能技巧培养,较高的专业标准与要求,经常使初学者失去学习的兴趣。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一般沿用传统的美术教育理念、方式及内容,缺乏适应新形势下的实用教材。传统授课方式下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强调对自然的模仿和再现,大量使用灌输法,使幼儿机械地接受,忽略了幼儿造型能力发展和身心发展规律,妨碍幼儿思维的主动发展,扼杀儿童潜在的自我创造意识,幼儿个性难以充分发挥。加之学校安排的美术课时有限,无法深入讲解,定制好的教学内容犹如蜻蜓点水,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达不到预期效果,使知识和美术技能严重脱节,严重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这样呆板乏味滞后的课程设置是不能够达到当下教育教学的要求。 (三)教学评价不完善 长期以来,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评价观念陈旧,评价标准机械、呆板,忽视学生的自我评价,没有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灵活多变、体现能动性、主体性的评价的方式方法。一味强调学生作业的完整性,用优、良、中、差的严格等级来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不可避免地带有片面性,没有考虑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及美术学科的教学规律,与美术学科多元、独特的自身规律不相适应,严重地制约了学生爱美的天性及学生的心理成长、兴趣爱好的自由发展及求知欲。 三、地方高校学前教育美术的改革 蒙氏教育理论和方法对于我国学前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可借鉴之处。在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应该正确把握蒙特梭利教育法之精髓“取其精华,为我所用”,要将美术课程整合观与蒙氏教育有机结合,把课程整合观融入生活、融入教学、融入游戏。 地方高校学前教育美术是为了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综合素质,强化未来幼儿教育工作者职前美术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使之具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和艺术感知力,便于今后对幼儿进行心理、思想、情操和人格的素质教育,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协作精神及动脑、动手、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因此,我们应积极探索,以蒙氏教育的新理念为指导,认真研读世界各大美术教育体系,以融合性思想,多元化美术艺术元素的渗入,挖掘发展幼儿潜能的教育模式,全面提升美术课程质量。 (一)教学思想、理念的更新 蒙氏教育打破了学科限制,顺应儿童认识事物的心理顺序而将相关艺术课程进行了综合。在美术教育中,既要注意造型教学本身的体系和系统,也注意到各科间的相互联系,及美术活动与各种其他活动的联系,与整个教育的联系;不仅注意幼儿美术知识经验的积累、技能技巧的练习,而且注意发挥幼儿的创造性、独立性、自主性,重视情感因素在美术教育中的作用,以及美术教育对幼儿情感的培养;不仅注意幼儿集体的美术活动,而且重视个别儿童的兴趣、需要与个性的发展。根据学前教育美术专业特色,课程设置应符合大众化、实用性、寓教于乐的特点,既不能机械地传授知识,也不能只是简单地让其掌握美术技能,而应该是在美术这门学科中学会观察、思考和创造。把握学前教育美术教学的基本规律,增强学生对美术基础知识的了解,加强学生的艺术修养,认识美术和生活的关系,有效组织教学,创设环境,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不断进行学习,走个性化、合作式、创新型道路。 (二)教学内容、方式的整合及应用 蒙氏思想倡导适应儿童天性的教育,反对以成人为中心的传统教育,强调以孩子为课程组织的中心、动作发展及感官训练为主,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利用发展性、实践性、创造性原则因才施教,避免整个教学变成标准化、机械化的操作,流于形式,阻碍了孩子的发展,避免成人功利化的美术教育取向,在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知道,对学前儿童实施合理的美术课程,促进他们美术才能的发展。 1.理论与实践结合优化课程结构 进行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时,要处理好当前需要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尊重学前儿童的个别差异,设立可持续发展的弹性美术课程。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引导学前儿童积极参与美术实践,在实践中发展和培养他们的美术能力和兴趣,让学前儿童通过多种感官通道进行美术活动,避免纯理论和纯抽象的思想内容说教。美术活动是一种手、脑并用的实践操作活动,利用美术这种艺术活动本身所具有的创造性,发展学前儿童的创造力,丰富教育内容,帮助学前儿童积累多种经验。 2.加强师资队伍素质 学前教育教师除具备艺术素质外,应具有语言、逻辑、分析、写作等方面的能力,还要密切关注学前教育发展新动向,使教学内容贴近学前教育学生实际,在课堂教学中穿插运用,为学生将来从事学前美术教育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同时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思路,加强校际间合作交流,邀请学前教育专家和有专业教学经验的幼儿园艺术教师请到学校讲课或辅导,了解实际教学需要,到幼儿园观摩学习、互相探讨。 3.建立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 开设校本实用教材,在课程内容上通过基础知识和拓展练习、不同美术门类之间的交叉融合,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教学,力求做到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和实用性相统一。此外,还要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文化习俗,发掘当地独特的美术资源,对时尚前沿与民间美术的有效补充,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艺术魅力。针对课时少的问题,除加大美术课课时外,还可以采取短期作业与长期作业结合的方式来弥补。 (三)教学评价的完善 蒙氏教育提出要创设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不要以成人的权威或规范束缚学前儿童的艺术活动,面对美术课程评价体系的不完善, 教师需要作出调整,运用赏识教育,激发学习兴趣,围绕创新和实践能力价值观进行多元化评价。对学前儿童进行美术教学时,适当运用表扬、赞许和挑战、竞争来强化幼儿美术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积极,快乐地从事美术活动的态度,将之引入以后的人生,给人生一个良好开端。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研究与探索正在路上,借鉴、融合东西方幼儿教育,不断优化,共同发展,努力转变美术学科教学模式陈旧等面貌,已成为当今世界幼儿教育发展的趋势,希望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学前专业美术课程会更加合理, 也更加符合社会对幼儿教师美术能力的要求。 基于跨界思维的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论文 篇5【关键词】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发展途径;策略 近年来随着我国各高等院校的扩招,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等师范教育改革的不断创新,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呈现出全新的发展趋势。专业的改革和发展需要落实在课程上,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任何教育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课程改革一直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和目标的手段或工具,是决定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 [1]然而,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体系呈现出的重学术理论轻实践能力培养的弊端,造成学生的知识面窄,职业技能差,不能很好地适应幼儿园教育工作,在幼教改革中,应采取什么措施来应对,才能培养出适应新课改需要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幼儿教师?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对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进行具有全程规划性的调整与改革,以建构一个科学合理的实践性课程体系。 1、关于实践性课程体系 1.1“实践”是指人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在本文中,实践主要指的是在高师教育中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一系列活动,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能力,提高职业意识、职业技能,建构实践知识,增强实践智慧,从而更快地适应教师职业这一角色并为其专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2“课程”是一个使用广泛而又具有多重涵义的术语。在我国,“课程”一词始见于唐宋时期,南宋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这里的课程即指功课及其进程。在西方,课程(curriculum)一词源于拉丁文,意为“跑道”。据此,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提出,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课程有广义、狭义两种。广义是指所有学科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2]我国有学者认为:“课程是一定学科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进程。这个进程有质和量的要求,它也泛指各级各类学校某级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安排。”[3] 1.3“实践性课程”是指将理论知识科学地运用于教育实践,旨在增长高职高专学生的教育实践性知识、发展实践智慧、形成实践能力,促进高师学生职前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的综合。教育实践性课程是体现高师师范特色的课程之一,是实现高师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课程。实践性课程包括各门学科的课程实践、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观察、社会实践、毕业顶岗实习、课外教学技能训练、各种社会活动等等,它贯穿于学前教育专业学习的整个过程之中。 2、实践性课程体系的探讨 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是我国当前一线幼儿园,特别是农村幼儿园教师培养的主体,然而学前教育专科发展时间短,课程设置处于转型阶段和探索时期,课程设置经常在幼师和高师本科的之间摇摆,缺乏统整性和独特性,没有形成符合该培养层次的特有实践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中的存在重学术理论轻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而且至今未形成适合该培养层次需要的课程体系,特别是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构与实践研究不系统、不深入,课程设置在结构上,内容上都在调整和不断完善之中[4]。 为适应社会对学前教育人才的需求,应对整个学前教育课程体系进行创新,围绕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理论必需,技能求实”[5],在专业理论素质与实践技能有机结合的指导原则下,应重新诠释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根据学前教育这一行业人才的需求,建构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高专学前教育实践课程创新体系,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落实在实践课程体系中,在实践课程建构设计过程中,既重视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及逻辑严密性,又摆脱学科本位思想的束缚,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和实用性,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即如何通过实践课程的改革培养合格的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幼儿师资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课程体系的建构必须体现高职“全程实践”和“全方位实践”的理念。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所有的职业技能训练环节必须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定位、统筹安排。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我们对学前教育实践性课程进行了一些实践性改革。 2.1课程实践:结合具体课程,有不定期的教育见习。学生从一年级开始通过教育实践课程,让学生直接参与幼儿园的保教工作,积累职业经验,为今后的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2.2见习实习:在我们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我们每个学期组织1周集中见习,教育见习课程从一年级就开始安排,第一学年是保育实习和教育见习,安排学生到幼儿园感受教学环境,主要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识;职业技能实践课程模块可分以下几个阶段完成:第二学年有两周的教育见习;上下学期各一次,一二年级主要是到见习基地幼儿园见习。三年级第二学期全学期安排顶岗实习,同时,在二年级第一学期和三年级第一学期均安排校内实训,观摩优秀课堂教学录像,另外,每个假期安排幼儿园的调查和实践,完成实践报告。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的身心与幼教事业保持“零距离”接触,使每个学生都能认真投入到职业角色或准职业角色的历练中。职业技能实践课程模块改革的趋势是逐步增加实践课时量,形成以后期实习和顶岗为主,集中与分散并行的模式。当然,各种实践环节应依据学科的序列与专业其他课程的有机结合,科学安排并贯穿始终。 2.3课外实践教学。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其中校内实践主要有: a.统一组织舞蹈基本功晨练; b.专题晚自习(练——书写、手工、绘画等;讲——讲故事、诗歌朗诵等;唱——视唱、歌唱;舞——舞蹈基本功练习、节目排演等)。 c.课外练琴,包括钢琴、手风琴、电子琴等器乐练习。 d.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艺术团小组活动。包括舞蹈队、器乐队、礼仪队、声乐队等。 e.专业技能竞赛。包括艺术竞赛(弹琴、唱歌、跳舞、形体服装、画画等)、讲故事竞赛、诗歌朗诵竞赛、游戏设计比赛、课件制作竞赛、幼儿玩教具制作竞赛、童装设计竞赛、宿舍环境创设竞赛等。 f.专题演出活动。每学年上学期组织“庆国庆,迎新生”演出、“毕业班汇报”演出、 “辞旧迎新”演出;下学期与幼儿园合作开展“庆六·一”活动和“欢送毕业生”演出。 校内实践主要有: a.参与幼儿园各种活动。包括节庆日活动、环境创设活动、玩教具制作活动、科技活动、游戏活动、保育活动、小课题研究活动等;b.义务到孤儿院、养老院进行慰问演出和监区帮教演出; c.积极配合参与社区各项文艺活动。 2.4市场需求是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构的基本依据: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构首先要考虑与区域行业发展需求的匹配度,与就业市场需求的适应度,与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要求的符合度,以此提高课程体系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切实做到以市场化促进课程体系建设的标准化,以信息化带动课程体系建设的现代化。其次要进行规范化的人才素质需求分析,准确把握学前教育专业专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短、中、长期需求态势和现代幼教职业的发展趋势,认真分析校本专业建设的优势与劣势,市场需求不多、对就业作用不大的课程应坚决取消。在课程设置过程中,遵循“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原则,学生在第三学年(第五学期)实行“按需分流,方向选择”。前期趋同为学生的就业和继续学习及深造打下基础,后期分化为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目标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创造条件。 2.5技能目标是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构的着眼点: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面向幼儿园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具有较为明显的职业定向性和地域性,根据当地幼教的具体情况进行职业技能分析,开设特色专业技能课程,使培养的人才更具有个性。根据我们地处少数民族地区,学生90%的来自山区农村50%左右的学生是少数民族,为此我们提出并实施了学生专业技能突出“三能八会” “三能”: (1)“能设计组织幼儿活动”。即能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和幼儿园的办学实际组织幼儿的文艺、体育、游戏、科技、故事会等教育教学活动。 (2)“能创编幼儿舞蹈”。即能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幼儿舞蹈特点,结合不同民族的风格创编幼儿舞蹈。 (3)“能创设幼儿园环境”。即能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和幼儿园实际,结合地方文化和美学要求,对幼儿活动的环境进行局部或全面创设。 “八会”: (1)“会朗诵儿歌”。即能选择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儿歌,并能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及恰当表情给予朗诵。我们地处少数民族地区,学生90%的来自山区农村50%左右的学生是少数民族,说普通话时地方音很重,为此我们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小皮球”“城门城门有多高”等儿歌让学生练习。 (2)“会讲儿童故事”。即能选择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幼儿故事,并能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恰当的表情、生动活泼地讲述故事。 (3)“会唱幼儿歌曲”。即能选择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幼儿歌曲,并能准确、优美地演唱幼儿歌曲。 (4)“会跳儿童舞蹈”。 即能选择并创编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儿童舞蹈,能进行示范并指导幼儿表演舞蹈。 (5)“会制作幼儿玩教具”。即根据幼儿教学和游戏的需要,制作相关的玩具和教具。 (6)“会弹一手好琴”。即会用钢琴、电子琴、手风琴等伴奏和弹奏幼儿歌曲。 (7)“会画一手好画”。即会用颜料、油画棒等材料进行绘画、教学绘图和手工制品、环境的美化。 (8)“会写一笔好字”。即会用毛笔、硬笔、粉笔等书写工具规范地写好汉字。 实践证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课程体系只有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要为基本依据,使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得到有效落实,才能更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才能更具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合编. 教育学基础[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第2版88页 [2]《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8第一版第207页 [3]吴杰.《教学论》.吉林教育出版社,1986.第一版第5-6页 [4]王晓娟.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现状及对策分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6) [5]张丽霞,马少荣.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探[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4) 基于跨界思维的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论文 篇6【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社会对于幼师和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要求、论述了幼师教育转型的必要性、探究在我国幼师转型前提下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构建:理论基础性课程;专业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 【关键词】幼师转型;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构架 幼师是指幼儿师范教育专业,主要针对幼儿教育进行专业性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当前社会领域人们对于儿童基础教育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幼儿教育的内容也在不断拓展。传统幼师专业教育与其他师范专业教学具有一定的类似性,但是当前的儿童基础教育已经与学科教育存在本质性差异,因而与学科教育类似的人才培养方式,在当前的幼儿教育领域已经具有明显的不适应性,本文对我国幼师转型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问题进行探讨,对于促进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当前社会对于幼师和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要求 社会的发展同时带动人才竞争压力的持续增大,提升学生在毕业之后的适应能力,是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的重点问题。从家庭教育角度而言,家长期望能够从幼儿阶段便关注其教育问题,为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培养和积累孩子建立多元的思维认知方式,以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因而家长对于幼儿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教育要求。[1]从学校教育角度而言,学校进行幼儿教师的人才培养,也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在校学习过程,掌握扎实的教育基础和实践教育能力,通过学校的系统化专业教育,使学生可以在走向社会之后,快速的融入社会就业岗位中,为我国的幼儿教育源源不断的输送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教育发展对于幼教自身知识技能也提出更高更专业的发展要求,基于发展现代学前教育的目的,教育主管部门积极对全国师范学校的幼教专业进行了整改,在幼教专业的课程设置、教育管理、教学培养目标等方面进行综合性调整,幼教专业教学的整改和优化,既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也符合世界各国师范教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二、专业教学进行幼师转型的必要性 1、我国幼儿教育的持续发展需要幼师专业教学转型当前我国社会的人口老龄化现象愈发严峻,而新生儿出生率却连年游走在红线边缘,伴随“二胎政策”的开放,使我国在短时间内迎来又一波人口出生率的提升阶段,新生儿出生率的提高也会推动幼儿教育需求的大幅增加。而通过对我国的幼儿教育市场进行广泛的市场调查,却不难发现,真正能够主动生育二胎的家庭普遍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生活水平的提升使其对于幼儿教育提出更高的质量要求。我国的幼儿教育本身起步相对较晚,在很多地区还存在幼儿教育市场不规范的行业乱象,幼儿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需要及时对当前行业内部的发展桎梏进行突破,将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引入到社会的幼儿教育领域,而这些问题的实现都需要以人才为基础,幼师专业教学的转型能够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幼儿教育应用型人才,以促进我国幼儿教育的持续发展。 2、幼师的个人发展需要幼师专业教学转型学生进行幼师专业的学习必然期望能够加入到学前教育的专业队伍中,从事学前教育工作,成为幼儿教师队伍的一分子。但是传统幼师专业教育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要求,因而导致学生在学校接受过正规的专业教育之后,在工作岗位中仍然存在无所适从的现象,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存在明显的脱节现象。因而为促进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性,促进幼师个人的未来发展,通过专业教学转型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教育技能,进而为学生拓展更为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幼师专业需要教学转型,使更多的学生能够愿意进行学前教育专业学习,促进专业教学的发展。 三、基于我国幼师转型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 1、理论基础性课程理论基础性课程可以包括:《心理学概论》、《教育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学概论》、《学前教育学原理》、《学前教育学》、《教育社会学》等综合体系教育学科。学前教育专业包括幼儿教育思想史和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等史论课。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基础,只有学生对理论教学内容有深入的理解,才能够进行灵活的应用和实践。心理学概论主要使学生能够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知识,在学习内容上要求教育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使学生能够学习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准确认知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不同年龄阶段幼儿心理发展的特征,能够为学生的专业学习以及幼儿教育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教育学原理则是通过对儿童从初生到六岁前的教育现象进行研究,揭示幼儿教育存在的内在规律,指导幼儿园以及幼儿教师教育实践活动的综合性学科,主要阐述了幼儿教育与社会之间存在的内在关系、幼儿教育对于幼儿身心发展的促进规律、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的必然关系等内容,讨论幼儿教育的主要教育目的以及教学任务,指引幼儿园以及教师辨析实现幼儿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揭示德育教育、体育教育、智力培育和美育教育工作都是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 2、专业性课程专业性课程主要是指学校结合幼儿身心发育、智力、情商等内容的发展规律,组织符合儿童成长特点的课程。专业性课程可以包括:《学前儿童发展与评估》、《学前儿童健康营养与安全》、《幼儿园课程论》、《学前儿童游戏与组织》、《幼儿园与班级管理》等多种课程。在实际教学中,一名称职的幼儿园教师,应该学会读懂孩子,学会观察孩子,懂得他们的言谈举止和面部表情背后的内在含义,并了解他们情绪变化中实际的需要。这些内容都可以作为实际学前教学的主要依据,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做出更合理更科学的指导,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体系和教学综合能力。 3、技能性课程结合当前幼儿教育的发展形势,重视学生的幼儿教育技能培养也是专业教学需要关注的问题。幼儿园开展幼儿教育都会迎合幼儿的个性化和多元化发展需求,进行多样的幼儿教学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活动除了培养幼儿对于汉字以及数字的基本认知之外,还需要进行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类课程。多样的教学内容对于教师的专业教育技能性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学校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也需要重视艺术类教学课程的改革。由于很多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进行专业课程学习之前,并不具备艺术学习基础,因而艺术类课程也成为专业教学的难点问题。学前教育艺术类课程的改革,需要重视将艺术课程的专业性特点与教育应用实际相结合,使学生在掌握适当的艺术理论之后,更能够提升自身的艺术教育实践能力,如弹唱和伴奏、幼儿的歌舞创编、儿童绘画教育等,通过艺术类专业教学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 4、实践性课程学前教育专业学习的重点,便是能够应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开展有效的学前教育工作,学校进行课程体系建设也需要重视实践性课程的设置。幼师专业的相关知识掌握、学前专业课程的学习,都是为了学生能够将这些内容转化为自身的教育技能,应用于教育实践过程中。学校可以基于本地区幼师转型的现状进行专项调查,进而能够准确了解社会对于学前教育的需求点,并以此为基础,不断进行课程教学体系的完善。学生也可以在大量的社会实践中总结经验,自我剖析自身在实际的教学活动或者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积极进行自我完善,在不断的总结中提升自我,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真正为社会学前教育贡献绵薄力量。 四、结语 我国幼师转型是当前社会对于幼儿教育的现实发展要求,通过幼师的转型能够强化幼儿教育的综合性特征,使幼儿教育内容更为多元。学前教育专业是为社会进行幼儿教师培养的主要专业,伴随社会对于幼儿教育关注程度的不断提升,提升专业教学质量,构建具有实效性的课程体系,是专业教学的基本任务,学校开展学前专业教育需要通过理论基础性课程、专业课程、技能课程以及实践课程建立多元的课程教学体系,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和教学,提升其在社会工作岗位中适应能力,促进学前教育专业以及幼儿教育工作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浩.基于学前教育专业宏观发展视域下的音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科教导刊,2017(22)36-37. [2]李潇.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的实用化发展趋势及提升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8)86-89. [3]李莎.浅析学前教育专业儿童绘画创编教学[J].中华民族博览,2017(22)37-38. [4]赵南.学前教育专业未来发展路径探索[J].教育科学,2014(4)75-80. [5]李鹭.关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未来英才,2017(24)253. 基于跨界思维的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论文 篇7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科学技术也不断发展进步,当前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教育教学的主要背景,借助信息化的手段对学前儿童进行教育教学,不仅能够提升学前儿童对知识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其学习的主动性,打好学前儿童的学习基础,还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前儿童的认知,对于学前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文就以“互联网+”促进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方法展开论述。 关键词:“互联网+”;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 一、当前学前教育信息化的状况 (1)缺少合理有效的学前教育信息化资源 由于学前教育机构所处的地区不同,建设的目的不同,建设的质量与投入的成本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别,所以这就导致了城乡学前教育信息化资源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且大多数的学前教育机构都缺乏合理的教学资源,导致在实行学前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受到资源限制,不能顺利进行信息化教学。 (2)教师缺少专业的信息化素养 当前在对学前儿童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大多数教师由于自身缺少专业的信息化素养,导致其并不能根据幼儿的实际状况合理制定信息化的教学方案。例如:教师在对生字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大都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首先让学前儿童对字形和字音进行掌握,若是儿童年纪稍大,还会让其进行组词或者造句练习,但是教学过程枯燥乏味,脱离学前儿童身心发育的特征。而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比如对“花”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为学前儿童展示各色的鲜花,让学生对其产生直观具体的印象,强化学前儿童对知识的记忆。教师信息化素养不高,直接导致其不能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开展教学,不能通过小视频向学前儿童展示汉字的读音和含义,也就不能提升学前儿童对知识的喜爱程度,间接影响了教学的效率[2]。 (3)欠缺完善的信息化管理制度 在采用信息化管理制度对学生进行知识教学的过程中,欠缺完善的信息化管理制度對教育教学过程进行管理,这就直接导致了学前信息化教学缺少明确的目标,缺少规范的教学过程,严重影响了学前信息化教学的进程,比如学前教育机构不单单利用信息化资源对学前儿童进行教学,而是大部分利用其娱乐学前儿童的身心,大部分教师会采用信息化技术手段为学前儿童播放动画片等娱乐项目,导致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无法提升。 二、互联网+背景下进行学前教育信息化的改革 (1)拓展学前教育信息化资源 国家、政府、社会和学前教育机构都需要重视对学前儿童的教育问题,由于学前儿童性格活泼,学习注意力集中较为困难,所以教育机构需要在了解学前儿童需求的基础上,合理为其配置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设备、电子白板等能够集中学前儿童经历的设备,在保证教学设备充足的基础上,还可以适当引进电子书籍、数字游戏、网络信息共享平台等内容,以便能够让幼儿在娱乐过程中掌握相关的知识点。 (2)师资教学力量的提升 由于互联网+背景的出现,学前教师也不断面临着新的挑战,其需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才能保证不被时代所淘汰,互联网+背景下教师教学方法的丰富、教学技能的提升、教学思维的创新等多种内容,导致教师必须熟练应用互联网络,充实自身的文化修养,提升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令教师能够充分利用网络进行课程准备,充分借鉴互联网中优秀的思想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案,比如:教师在互联网中学习到新的游戏教学方式,并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调动学前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并且能够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掌握知识点,具有显著的应用意义。此外,教师利用互联网手机课程相关资料,课堂利用多媒体等课件内容向学前儿童进行展示,更有利于集中学前儿童学习的注意力。 三、如何以“互联网+”方式促进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 (1)充分利用“互联网+”背景充实教学资源 互联网络的普及,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够对大千世界进行详细的了解,所以教师在对学前儿童进行教育之前,可以利用这一手段,收集资料与信息,并且加强各个区域之间的资源共享,从而在减轻学前教师教学压力的基础上,丰富教学资源,并且保证不同经济水平的地区的教学资源能够具有均衡性。这就需要政府能够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的经济投入,加强学前教育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以便能够更好的让学前机构实行教育信息化。此外,学校在互联网+背景下进行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需要在教学内容基础上融入声音与动画,并合理设计教学活动,以便激发学前儿童对知识学习的喜爱程度。比如在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的过程中,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出示计算题目,并且让学前儿童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计算,若是计算错误,可以让其进行才艺表演,若是计算正确可以给予小红花奖励。 (2)合理将信息技术融入教育教学之中 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就是能够借助信息技术合理将学前儿童能够学习的知识点进行有效的讲授,所以将信息技术融入于学生的教育教学之中,开展有效的健康知识教育活动、语言组织教育活动、科学技术探究活动、社会生活活动和艺术活动等,为学前儿童营造数字化的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前儿童更好的对知识进行直观具体的理解,强化幼儿的素养能力。所以可见,信息技术不仅仅是当前教育信息化的手段,更是优化教学机构,开发学前儿童智力水平的最主要手段,所以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将信息技术手段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可以开展教育信息化的理论与实践,对教学方式进行不断的创新,以为学前儿童构建适合其身心发展的教学方式。由此可见,想要以“互联网+”方式促进学前教育信息化,教师就必须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提升自身应用信息化技术的能力,并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将二者进行合理的整合,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升学前教育信息化的步伐。所以有关部门必须要对教师的信息技术技巧进行培训。 (3)利用信息化手段对教育教学进行管理 学前教育机构需要不断完善学前信息管理机制,首先,政府和有关部门需要加大对幼儿园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需要制定详细的学前信息化信息建设策略,明确教育信息化的目标,需要注意教育信息化的安全性,并建立健全优秀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奖励机制,以便提升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借此提升教学效率,提升学前儿童的智力水平。 参考文献 [1]俞春晓.“互联网+”背景下幼儿园教师的云端学习[J].学前教育研究,2018(1):67-69. [2]何菲.“互联网+”时代学前教育创新驱动发展策略[J].教育评论,2017,22(2):70-73. 基于跨界思维的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论文 篇8陶行知先生提倡培养“生活力”,使学生掌握改造自然与社会的本领,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陶先生的这一思想与实践,对于当今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高师是培养教师的摇篮,学前教育专业是幼教师资的重要来源。培养幼儿的“生活力”,必须首先培养幼儿教师的“生活力”。因此,必须认真审视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从培养“生活力”的角度出发,对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进行改进与完善。 引言 教育和生活密切相关,这一点毋庸置疑。对于二者的关系,许多学者都有过精辟的论述。人们对教育与生活关系的探究,实质上是对教育目的一种思考,直接影响到课程与教学的价值取向与实施。近年来,江苏省有专家选择“生活力”作为研究课题,非常令人钦佩。高师是培养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师资的摇篮,因此,培养优秀幼师生,更好地为幼儿园教育教学服务,是高师办学的时代担当。培养幼师生的“生活力”,培养幼儿的“生活力”,应该成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发展方向。如何处理好“生活力”培养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关系,如何开展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是摆在广大学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生活力”及其内涵 关于“生活力”,百度词典是这样定义的:生物体维持其生存延续的能力,亦称“活力”、“生命力”。“生活力”也是一个植物学名词,指的是植物在一定的外界环境条件下所具有的生存能力。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从陶行知留下的文献中查到关于人的“生活力”的现成定义,但从陶先生的一些关于“生活教育”的论述中,完全可以理解“生活力”的内涵。1927年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健康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造社会的精神”的学生培养目标,这与他的“生活教育”的理论是吻合的。据此,“生活力”应该就是指独立生活的能力、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及改造自然与社会的能力等。这些能力大致可分为两类:一为知识与技能,包括自主学习、生产劳动、创造发明、自我管理等;二是态度与品格,其核心是自立、坚强、高雅、担当。孩子的“生活力”丰富了,就会懂生活、爱生活、会生活,从而提升健康积极生活的品质和力量。 “生活力”的内涵十分丰富,既是能力、品味,又是视野、胸怀,集中了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它的核心是一种向善力,使人们具有解决问题、担当责任、改造社会的能力,用善良的行动回馈这个社会。它是一种生存力,这种“生存力”不是市侩式的在社会中获得强势地位的能力,而是具有生存的意识、生活工作的技能、坚强的意志和豁达的胸怀。它是一种发展力,让人们能够在人生旅途中不断地自我教育,从而让自己人生的每个阶段更加美好、更加精彩。 二、“生活力”培养的现实意义 关于“生活力”的培养,莫过于杜威和陶行知的理论。 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与改造”已成为教育理论中的经典命题。他认为,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生活,儿童在学校接受教育的过程就是体验生活的过程,并且随着经验的增长和重组不断地发展。在教育实践上,杜威主张学校教育应该利用现有的生活情境作为主要内容,教儿童适应眼前的生活环境,培养能完全适应眼前生活的人,最好的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学习”“在经验中学习”“在做中学”。 陶先生认为“生活教育”要反其道而行之,要教人生活,教人做人,培养孩子的“生活力”。“生活力”提高了,就能独立生活,且“帮助着生活继长增高地向前向上进”,以“实现那丰富的现代生活”,并能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陶行知一生中孜孜以求的两件大事就是做人和创造理想社会。他要创造的理想社会是民主、科学、富裕、平等互助、爱满天下的“五生”社会。“五生”里面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共生”,就是人与自然要共生,人和其他各方面都要共生,而要共生就必须具备共生力,即“生活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提出了“教育的四个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其中“学会生存”,即“以便更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人格,并能以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来行动”。该报告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理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 由此不难看出,“教育的四个支柱”其实就是现代版的“生活教育理论”。而这一理论的核心则是要培养学生具有很强的“生活力”,以成为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的现代人。 三、高师学前教育课程设置现状 目前,高师学前教育的课程由“通识课程”、“师范性课程”和“专业课程”三大模块组成。通识课程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所必需的;师范性课程是培养作为一个“教师”所必需的,包括普通教育心理理论及基本的说写能力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专业课程是培养“学前教育工作者”所必需的。这三大模块由一条基本线索串联起来:培养人→培养教师→培养学前教育工作者。这样的模块整体上符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然而,学前教育的课程设置也存在些许问题,概括起来有四点: 一是专业课学习问题。由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都是由初中升入,文化知识储备相当有限。入学后,教师对单门学科的理论讲解比重较大,虽然系统性和理论性较强,但是学生接受比较困难。而且,从学科之间的逻辑联系分析,课程开设承接性不是很强。同时,教学与实践环节脱节,缺乏有机联系。就大部分学科而言,用于实践环节的时间较少。 二是技能运用问题。通过观察了解,学前专业学生在初中时期几乎未受过任何专业训练。入学后,一些专业技能像钢琴、舞蹈、声乐、书法、绘画、泥艺、纸艺、布艺、环境布置等,对于他们来说真的是一头雾水。学生在短时间内不能有效掌握、吸收和运用,在技能展示中力不从心。 三是就业指导问题。近年来,尽管学前教育专业逐渐成为热门专业且备受广大初中毕业生青睐,但是学生在真正就业的时候也会出现困惑。他们认为,升入高中后选择就业的空间会更大,而学前教育的毕业生只能进入幼儿园当“孩子王”,而且工作压力更大。有关就业指导的课程、生涯规划的课程不足。 四是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问题。按照课程性质和功能,课程可以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类。显性课程是指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实施的学习活动。学生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获得预期的知识和技能。隐性课程是指学校教育中没有明确计划、不刻意组织的学习活动。然而,众多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学校,未能处理好两种课程之间的关系,过多地关注了显性课程的教学,忽略了对那些隐性的非预期性知识、经验、态度和价值观的传授。 四、融入“生活力”培养的学前教育课程建设对策 依据杜威和陶行知有关“生活力”的理论,结合高师学前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建议从如下几个方面改进和完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全面培养学生的“生活力”: 1.课程内容生活化 生活即课程和课程即生活的课程内容,其实都是生活化的体现。教学内容越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教学就越有效。如何使课程内容生活化呢?最可行的办法就是巧妙创设与书本知识有联系的生活实际问题,尽量把学生带入“真实”的问题情境之中,让学生探究学习从“生活情境”开始,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积极的讨论与思考中训练思维能力,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生命价值观念。教师在任何备课活动中都要仔细思考学生在本节课的知识点方面已经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现实生活中哪些经验可以作为本次教学的铺垫,让学生进行哪些实践活动可以强化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等等。引导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不仅有利于促进理解,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激发联想、生成创意,使学生的情感真正得到体验,生命的意义得以思考,科学的人生观得以树立,新课程的培养目标真正得到落实。 2.课程内容情境化 课程是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内容情境化指的是一种情境课程。根据李吉林老师的观点,情境课程包括学科情境课程、大单元情境课程、野外情境课程、专项训练情境课程和过渡情境课程。这五类课程相互联系,从不同方面发挥着情境课程的多种功能。情境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将知识的系统性、活动的操作性、审美的愉悦性融为一体,强调以特定的氛围激起热烈的情绪,在优化的情境中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进而得到主动发展。从课程设计的角度来看,情境课程展现出的实际上是一种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为目的,以具体生动、发展变化的情境为基点,融知识、经验、活动、价值观等课程要素为一体的新的课程设计观。 3.课程内容系统化 高师的学前教育应根据幼儿园的师资需求和客观条件安排课程内容与时间,课程体系设置要紧贴“以人为本,突出教育能力,注重整体,加强人文”的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素质、能力为主线增加人文知识,加大专业课比重,突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全程中所有实践环节的系统定位、统筹安排。从整个布局来看,要充分体现“一个原则,二个阶段,三个技能块,四个理论平台”的特点: (1)一个原则是与时俱进原则,即课程内容紧贴岗位要求,反映“新知识、新观念和新教育方法”; (2)二个阶段分别为基础教学阶段和专业教学阶段,基础教学阶段主要开设必备的文化基础课程和技能基础课程;专业教学阶段主要开设相关专业主干课程,充分突出专业性; (3)三个技能块主要包括基本技能(弹、唱、跳、说、画)、专业技能(活动设计与学科教学)、综合技能(主题活动及特色课程);(4)四个理论平台涉及职业文化公共课、专业必备技术课、专业方向特设课和相关知识选修课,以此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教学体系。 4.课程内容师范性 一是充实通识课程中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幼儿教师承担着激发幼儿对自然世界的兴趣,启迪幼儿心智的任务。因此,学前教育专业通识课程要适当增加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都作为基础学科正常开设,这对于拓宽幼师生知识面、开阔视野、提高文化素质、培养师范性有极大的帮助。 二是加大技能教育课程的比例。幼儿教师不仅需要掌握广泛的学科知识,还要具备开展幼儿教育的职业技能和艺术表达能力,以满足幼儿教育自身的特殊要求。因此,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务必提高艺术教育技能课程的比例,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弹、唱、跳、画、做、演等艺术表达能力,有利于今后开展幼儿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三是注重教育实践课程的教育效果。首先要建立相对稳定的学前教育实习基地,并与实习基地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从而在较为真实、稳定的教育教学环境中培养幼师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其次要丰富教育实习的内容和形式。将模拟实习、幼儿园各领域教学工作实习、幼儿班级管理实习、卫生保健工作实习等多项实习重点结合起来,使各种实习内容相互补充,提高高师生的教育能力;探索幼儿园实(见)习的形式,将集中实(见)习、分散实(见)习、穿插实(见)习、顶岗实习结合起来,强调教育实(见)习安排的创新,以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四是改革专业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要适当调整专业教育课程和通识课程的比例,对相关课程进行必要的整合,对内容有重复的课程作适当的删减。同时,改革专业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强化课堂教学效果。要密切关注幼儿园发展的新动向,及时根据幼儿园教育的实际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贴近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实际。 5.实践活动课程化 一是要完善课程体系,发挥评价导向功能。实践活动课程化,就要完善课程机制,充分体现课程的四个基本要素:目标、内容、实施、评价。二是做好统筹安排,丰富学生实践基地。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重要板块,使实践活动课程成为体验生活、感悟人生的重要载体,以便学生更主动合理地安排好课余时间,涉猎更广博的知识,有意识地提高综合素质。三是借鉴成功经验,充实课程教育内涵。在社会实践活动课程中纳入社会服务活动、社会考察活动、社会公益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公益性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培养社会影响力。 结语 今天,重温半个多世纪以前陶先生关于培养“生活力”的教导及其教育实践,深感它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要认真反思高师学前教育课程建设现状,加强对幼师生“生活力”的培养,使他们在面对来自生活、来自未来教学岗位的各种挑战时,能以坚强的意志和娴熟的技能战胜困难,担负起应有的责任,在改造自然与社会的过程中,享受着幸福的人生。 基于跨界思维的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论文 篇9为了加快新疆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笔者对阿克苏地区拜城县亚吐尔乡村幼儿园进行了实地调研,发现南疆少数民族聚居区幼儿国语教育的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并针对具体问题,给出相应的建议措施。国语教育作为新疆地区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提高新疆少数民族国语水平,加强师资力量培养,已成为现阶段国语教育推进的核心所在。南疆国语教育作为新疆地区国语发展的重点,虽已取得了历史性进步,但从目前来看,已经到了瓶颈,不得不说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南疆地区少数民族高度聚居,当地少数民族居民大多数不会国语,使得幼儿学习国语的良好环境无法实现,只能通过幼儿园实施的国语教育才能掌握,而在幼儿园又面临合格国语师资严重匮乏的窘况。据统计,截至2017年11月,南疆阿克苏拜城县幼儿园共计132所,教学班516个,教职工694人,专任教师481人,远远达不到幼儿园班级“两教一保”的配置要求,甚至每班都不能配置一位专任教师,这给国语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严重影响了国语教育的发展进度。除以上原因外,为了进一步发掘制约南疆地区学前国语教育发展的其他因素,笔者通过实地参加支教工作,对所支教的拜城县亚吐尔乡村的幼儿园作了深入细致的调研。 一、阿克苏地区拜城县亚吐尔乡村幼儿园的现状 亚吐尔乡辖12个村委会:库木买里村、喀孜干村、塔格其村、欧特贝西村、英兰干村、布吉尕村、伊希塔其村、哈啦苏村、帕什塔其村、欧勒旁村、古勒阿塔木村、休相村。村里学前教育在2016年11月份才刚刚起步,一直到2017年7月都处于应急幼儿园状态,幼儿园附设在本村小学里,直到2017年9月新的幼儿园正式成立并开始启用,亚吐尔乡村学前教育才走上越来越成熟的轨道。短短两年的时间,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亚吐尔乡村学前国语教育工作在取得成绩和经验的同时,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 二、阿克苏地区拜城县亚吐尔乡村学前国语教育的问题分析 1、师资严重短缺。以亚吐尔乡为例:由表1可见,阿克苏地区亚吐尔乡村的学前班师生比例大约为1∶16。根据国家教委《全日制、寄宿制幼儿园编制标准(试行)的通知》公布,全日制幼儿园教师与幼儿的比例是1∶6~1∶7,况且1∶16这个比例中保育员还算在教师内,事实上保育员是不安排上课的,如此1∶16的师生分配,给教师进行国语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形成了国语学习的劣势。此外根据保教人员的配置来看,亚吐尔乡村幼儿园的保教人员配置极不合理,远远达不到“两教一保”的配置要求,保育人员的匮乏也势必给教师增加了除教学之外的额外负担,教师的精力分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2、培养目标、培养方法不明确。当地幼儿园及中小学出现的普遍现象是,很多孩子能够讲流利的国语,能够进行基本的国语交流,但对讲国语的群体及其文化了解甚少,没有认同感,没有鉴别,这与学习国语学习文化的培养方向和“多元一体”的国家建构显然是不相符的,国语教育绝对不是简简单单地学习语言。另外,当地幼儿园在培养人的方法、手段上没有实质性的内容,没有科学、具体的实施方案就是再完美的目标也形同虚设。以何种语言设置课程的模式只是建构了一个基本框架,用何种手段使这个框架变得丰满才是达成目标的核心所在。 3、教学方式单一。亚吐尔乡村幼儿园的支教老师大多来自高校,其专业都不是学前教育,甚至不是教育学,再加上语言沟通不便,很难根据少数民族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特征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另外,有些幼儿家长因为时常忙于生计,相当一部分孩子家长因为被收教、收押(以伊希塔其村为例,全村293户,收押30户,收教31户),使得孩子寄宿在亲戚家甚至无人接送,幼儿回到家,家长对孩子一天的上课情况无暇顾及,更别说课余给幼儿提供一些有益的图书等学习资源,孩子学习国语的环境太狭窄。 三、阿克苏地区拜城县亚吐尔乡村学前教育问题的建议与措施 1、稳定教师队伍,加强师资培训。据2017年11月统计,阿克苏拜城县幼儿园教职工694人,学前教育在园幼儿数14917人,教师与幼儿比例大约为1∶22,这个比例足以说明该地区幼儿园教师的严重欠缺。要推进国语教育的稳定持续发展,补充师资是今后工作的重点。该地区国语教育要长期稳定发展,最长远有利的办法还是培养自己的师资力量,制定能留住人才的优惠政策来吸引大量国语教师,同时校领导也应鼓励支持教师在职进修,定期培训,组织教学活动设计评比,教学技能比赛等,以提高教师的国语水平和教学技能。 2、明确培养目标,完善教育手段。语言学家赵世举所说:“语言之于民族精神不仅仅是传承,在传承的同时,还可以在共时范围内将处于不同地域的社会成员凝聚在一起。”而能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正是加强民族融合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国语教育要培养的人可以概括为:一是文化兼通的人;二是维护国家统一热爱民族团结的人;三是为新疆的长治久安做出贡献的人。学前国语教学可让幼儿接触诸如儿歌、故事或童话剧等,同时为提高家庭教育,可以做好以下三点:第一,做好宣传,比如组织集体观看一些有关国语积极教育的影片等;第二,利用驻村工作组、支教教师工作之余,召开集体培训活动。据了解,亚吐儿乡村近两年来个别村对这项培训活动开展的还是比较积极,每周内定期在晚上安排时间给村民讲授国语知识;第三,可以通过把国语文化渗透编排在歌曲舞蹈当中,让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群众通过音乐舞蹈领会国语文化的精神。 3、转变教学理念,采用多种教学形式。亚吐尔乡村幼儿园的孩子年龄都是4~6岁,该年龄段的孩子注意力易分散、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所以,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如情境法、游戏法、交际法、听说法、全身反应法等等,以达到幼儿发自内心真诚的需求信念,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的意识,提高学习国语的乐趣,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文化,习得语言,因此提高师资质量也是重中之重。新疆的稳定发展离不开现代文明的润泽,文化的渗透离不开国语教育,而南疆学前国语教学作为教育的关键,其规模正在迅速扩大,幼儿园设施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还需要大力配备师资力量,加强当地民众对国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努力摸索出一条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特色学前国语教育之路。 基于跨界思维的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论文 篇10摘要:创建实践基地是学前教育专业塑造复合型人才的有效保障。校外实践基地的创建并不是盲目性的,而是要充分体现其可评论性、可操控性以及可连续性三大特征,相关人员一定要对此加以重视。本文将主要围绕学前教育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现状展开分析,并对其提供具体应对措施,旨在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校外;实践基地 依据幼儿园教学事业实际需求,相关院校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塑造中要重点侧重实操水平的锻炼,所以,这些院校要强化实践基地的创建。然而现阶段在实际打造实践基地时,广泛存在院内实操机制不健全,不能实现实习的院外院内一体化。另外,有些外部实践基地选用匮乏有效性,没有和院内实操机制交互。 1、学前教育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现状分析 1.1院内实操机制不完善 结合学前幼儿全方位发展要求,教师要拥有全面的综合素质加技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要从说、画、弹、唱、跳等方面塑造自己,理解艺术、健康、科学、语言、社会这5个领域的教学模式。现阶段,有些院校外部实训基地数目几乎可以符合学校学生实习的要求,然而其内部实习机制创建却没有达到理想效果,有些还没有针对专业技能实操要求搭建体系化的锻炼室。纵观全局,锻炼艺术技能的实训室,几乎能符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基础技能锻炼的要求。但针对一些游戏教导技能、情境建设技能、教学技能以及幼儿看护技能等必备技能,大部分院却没有与之相符的实操室[1]。 1.2实践基地幼儿园的选址匮乏针对性 现阶段,伴随招生范围的逐渐增加,很多学校都能重视校外实训基地的创建,虽然在数量上差不多符合学校学生实习要求,但有些学校在选址时过分注重幼儿园的级别以及地理区域2个方面。这便在很大程度上致使大部分院外教育实训基地的毫无差别,不能在锻炼学生实操能力中形成有效互补,打造性能健全的基地幼儿园机制更是纸上谈兵。 1.3实践基地创建较脆弱,存在意识不足等问题 创建实践基地,是为专业学习学前教育的学生打造优良实践氛围的基础。实践基地能让幼儿园与学校彼此加强联系,资源同享,互相促进,互相补充、将双赢视为最终目的,从而达成稳定和谐的协作搭档关系。然而就目前而言,大部分高校深受办学构思、投入资本所干扰,在实践教学上比较忽视,导致实践基地创建十分不理想,较为脆弱。这通常体现在数量不富裕、特点不显著、协作失效等方面。具体来说:首先,实践基地创建比较单调,大部分聚集在城市核心区域,为追求省事,符合规模实习条件,不分优劣,没有对办园特点、办园能力以及教师的教导水平等进行综合考虑。其次,实践基地创建的数量过少,导致学生在实际实习进程中多人分在相同的班级内,无法确保实习效率和质量。再次,协作关系不牢靠。幼儿园平常作业繁杂,而且防疫和安全问题标准比较严格,兼顾学生必然会影响其常规工作程序,因此其并不乐于长时间的管理学生。最后,高校在实践基地创建体制上也并未获得有效保证,导致二者间没有形成良好的资源同享、互相促进以及优点互助、利益双收的局面。所以,学校年年都承担着实习幼儿园有相应变化的风险,和幼儿园间也就无法达成可持续性的协作联系。 2、学前教育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有效措施 2.1积极挖掘校外实训基地创建的有利资源 若只是一方面要求幼儿园等实训基地被迫接纳实习部署,便有很大几率由于阻碍了幼儿园的常规管理和教学,导致毫无次序、随波逐流或者应付了事的情况发生,或许还会被幼儿园拒之门外。所以,幼儿园要与院校间交互运用有利资源,创建珠联璧合的可持续性体制。相关示范院校要积极落实校—园协作为向导的办学机制,为幼儿园培育综合素质较高、专业性较强的人才,组织岗位技能训练。年年均要适当诚邀幼儿园参与职业数据发布会,打造校企协作气氛,同时主动记载本年为协作园组织员工培训的培训规划和执行细节,包括培训人员姓名,和协作幼儿园制作实训基地的合同以及实训执行资料。与此同时,在实训基地创建中,考虑实际要求,强调对个性园区的挑选。此外,根据院外实训基地以及良好的教育资源,挖掘工学攻入全新体制,主动研究国、省、市培规划等社会培训内容,同样可以积极体现院校所处地区和附近区域幼儿园教师二次教育实训基地的作用。 2.2建设双师型队伍,提高院外实践基地创建的软实力 院外实践基地不但是举行学生实训项目的教学场所,同时也是院校教师及幼儿园教师强强联手的教研场所。建设双师型队伍是提高院外实训基地软实力的关键策略。相关示范院校利用创建教师到院外实训基地实训的训练规范,组建一支双师型队伍,能有效顺应教育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院校可以积极和幼儿园建立有效沟通,使学校教师在幼儿园授课,和幼儿园本身教师进行教研活动,而且在结束任教之后向院校递交有关学科的教改调查汇报的方式,提高教师综合素养,从而强化和院外实训基地的交际。与此同时,教师在幼儿园时期,不但可以拥有幼儿园从外部聘请教师的薪资待遇,同时还可以获得院校内部的所有福利、奖金,这样能激励年轻教师资源投入到一线教学工作中去,提高其教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院外实训教学基地能为实际教学过程供应大量新鲜、实际、生动的教学教研案例,安排出去的教师还能强化实训基地和院校间的联系,有着良好的媒介作用。并且,院校还可以依据专兼融合的准则,邀请幼儿园骨干教师或专业人士作为兼职人员,适当组织研讨会、讲座以及公开课等活动,为学校内部学生带来幼儿园实际教学技巧以及教学案例、丰富的经验等[2]。另外,因为学生在见习中就基本拥有了教课的能力,院校可以让协作基地率先选择、招纳表现突出的学生,能有效减少幼儿园的招人资本。 2.3加强基地创建系统化 创建实践基地其本质是为教育教学提供帮助的。怎样选址且创建好实践基地,让其成为建园总体水平强、建园种类健全、特点鲜明、师资教导水平高的系统化实践基地群,同时体现其最大程度的功效,是现阶段面临的首要难题。第一,创建系统化的实践基地群,不但要综合建园属性、建园能力以及特点特征,还要综合园所环境以及师资力量共同考虑。就建园属性来说,各个政府、事业单位以及社会组织等牵头的幼儿园具备地利人和的优势。此类幼儿园依靠政府招纳人才并享受经费和财政的扶助,存在师资力量庞大、范围广、能力强、支付标准低、监管高效等优点,而且这些优点资源渐渐延伸向集团化求前进,接纳学生水平高,是学校实践基地创建的第一优选。第二,企业牵头的幼儿园和连锁部门中的民办园,有自身的建园特点以及中心文化,然而由于规模增大迅速,学校要谨慎择选。就建园能力来说,不管是哪种属性的幼儿园,只有是在地级市上面的优秀幼儿园、榜样幼儿园、建园特征明显,拥有相应的教导水平,都可列到范畴中,仔细择选。就建园特点来说,选择的幼儿园要存在本身的课程特征,比如:科学特点、艺术特点、语言绘本特点、乡土资源特点、地区文化色彩、游戏教学特点等。所用课程主要特点显著,所涵盖的内容满足幼儿年龄特征及身心成长要求,具备良好的建园能力,都可列为实践基地创建范畴中。从园所地点角度出发,坚持便捷实习准则,将高校所处城市作为中心,视为重点创建地区,向附近城市蔓延。对于园所环境来说,不但要有包含学生住宿的场地空间,还要拥有稳定、安全的实习环境。鉴于此,笔者觉得用建园能力为基准,用建园特点为择选根据,考虑不同建园种类和园所地点,打造建园能力强、种类健全、特征显著、优点互补、笼罩面宽的实践基地群。这种基地群让学生处于各种特点特征的实践场合,享受丰富的实习体验,拥有多元化的智慧结晶以及实践经验,以此达成彼此间的互相沟通、资源同享,达成实际性的知识补充,实现携手共进。 2.4实现实践就业一体化 创建实践基地的目标是为高效地提升精英培育质量以及就业竞争实力,实现高效的长久性发展。创建实践就业一体化的体制是建立学校和幼儿园共赢,坚强彼此协作联系的有效途径。完成实践就业一体化,率先要让实习群具有可靠性,依据学生主观想法及幼儿园实际需求,加强对口连接部署,特别是在临近毕业之际,实习进程要比较稳健。学生利用实习进程对所处幼儿园有了大概了解而且较好适应,幼儿园对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发展能力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有助于未来迅速适应岗位工作。伴随学前教育相关规划的贯彻落实,办公优异学前教育资源的延伸,连锁部门的开阔,全新教育组织的创办,再加上事业单位考试等多方面原因导致的人员流失,为学前教育部门带来了一定的用人难处。所以,为符合幼儿园建园需要,学校可针对实践基地的学生展开先行招纳。还可以增设就业途径,在增加就业基地群的条件下,甄选优质的纳为实践基地。利用一些招聘会、毕业生追踪调研、网络招聘、教育行政机构引荐等途径创建和幼儿园的交流和沟通,在推荐学生就业的前提下,增加就业基地群。综上所述,加强学前教育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相关人员一定要对此加以重视,结合实际情况和自身特点,建设出真正有利于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场所,满足学生实际需求。与此同时,还要积极开发校外实训基地创建的有利资源、建设双师型队伍,为我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海燕,徐伟玲.基于系统论视角的学前教育专业校外实践基地研究——以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广西教育,2017,(43):169-170. [2]王喜海,武建芬.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实践基地建设的思考[J].幼儿教育,2012,(Z3):50-53. [3]周京峰.学前教育专业实践基地建设策略研究[J].淄博师专学报,2015,(1):8-11. 基于跨界思维的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论文 篇11摘要:近几年来,我国的学前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了国家信息化和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对其的逐步重视,加速了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在幼儿时期,重点开发幼儿学习环境的数字化教育资源,针对学前教育活动进行优化,非常有利于幼儿的成长。目前为止,我国的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还存在一些不足,针对学前教育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进行了研究,希望可以做一些参考。 关键词:学前教育;教育信息化 一、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 1.硬件建设投入不足,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 学校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就是经费的大量投入。学前教育不属于政策意义上的义务教育,我国学前教育经费在教育总经费的占比中,仅仅为1.3%,与国际水平的3.8%相比,差距很大。据统计在2012年,我国民办幼儿园在所有幼儿园总数的占比中,达到了68.7%,尤其是农村开办的,基本上都是民办幼儿园。这些一般条件的民办幼儿园,大多数都承受不住太多的资金投入,与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概念根本接触不到。地区性的经济发展,直接决定了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情况。就我国东部的大部分地区来说,幼儿园内部多媒体活动室、投影仪以及电子白板等信息技术的硬件设施基本齐全,部分幼儿园甚至实现了100%的网络接通,信息化建设的条件和配件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而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就比较低下,很多幼儿园根本就没有任何的信息化硬件装备,教学设备仍是以录音机、电视机为主,30%左右的幼儿园甚至任何设备都没有。区域之间存在差异,在同一个地区也存在差异。城市与乡镇在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上就存在很大的不同,教育失衡现象尤为严重。加大硬件建设的投入,改善区域差异以及城乡差异,是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路程中面临的艰巨任务,同时也是必须完成的基本任务。 2.幼儿园教师信息素养整体水平不高 信息技术的作用可以在幼儿园得到充分发挥,其关键点在幼儿园的师资队伍。《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在2011年12月颁布时,明确要求了幼儿园教师要具备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虽然这一要求并阐述的不是非常具体和明确,但是已经充分表明了我国政策目前对教育信息化的支持。但是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具体的幼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所以无法在我国进行大规模的教育培训。个别地区有的进行了教育培训,但是涉及面比较狭窄,培训的效果也不尽人意。国外学者霍兰德就指出,目前幼儿教师之所以无法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相整合,主要原因就是幼儿教师将信息技术当成了传统的教学工具,对其的看待眼光不是发展性的。她强调,整体的幼儿教育应该适应“适宜性”原则,只有从幼儿的身心角度出发,开展适宜幼儿的教学模式,设立一些合适的教学活动与游戏,这样才能将信息化技术更好地融合在学前教育中。 二、科学地探讨学前教育信息建设的基本措施 1.配备适宜的信息化基础设施 在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时,要把幼儿的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在制定教学活动时,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征,建设网络设施时要采用辐射小的网络技术设备,尽可能地为幼儿提供环保型的学习环境,保障幼儿的身体健康。在幼儿园内接入无线网络,并且可以在班级上网。示范幼儿园以及信息化实验幼儿园可以尝试园内的无线网络覆盖。尽可能地为幼儿园配置一个多功能活动室,同时配备电子白板以及教学投影仪,适当增加园内的电脑设备,为教师、幼儿和家长提供充足的网络媒体资源。 2.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活动 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核心,就是在幼儿教学活动过程中可以增加信息技术,优化教师在幼儿主题活动中的技术手段,为幼儿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设立更真实的教学情境,促进幼儿的全面认知与学习,帮助幼儿发展。在教育过程中,要将语文、科学、社会、健康、艺术这五大领域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其相互渗透,实现各领域之间的整合。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幼儿的各种活动中,使它成为幼儿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实现信息技术与幼儿课程的结合。只有在学科中融入了信息技术,才能提高幼儿对于计算机以及其他信息设备的感性认识,提高计算机在幼儿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幼儿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三、结语 就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情况来看,其发展过程还存在着很多不足。首先,就是幼儿的学前教育信息化的普及度不如中小学以及其他高校。其次,就是幼儿园的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使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但是,我国政府以及一些地区,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学前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而且也相继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以及发展策略,教师的专业素质也在不断提高。虽然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但是在各界人士的努力下,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之路会一直走下去的。 参考文献: [1]邓君萍.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研究现状[J].管理创新,2014,(22):113. [2]吴文涛,赵栋栋.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4):67-70.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