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把课堂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研究课《〈呐喊〉自序》研究报告
范文

把课堂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研究课(《〈呐喊〉自序》)研究报告

    

汇文中学 马复华  

一、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学校教科研领导小组研究本次八位上研究课的中、高级教师的总课题是:优化课堂教

学,提高教学效益。学校拟定的这一总课题同国家各类教育机构倡导构建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体系的精神实质是一致的。

为了确定研究课的课堂教学目标,我学习了《对构建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体系的初步研究》一书。钟作慈等专定指出,当前“相当多的课堂教学仍然把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而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教’而忽视‘学’,重视现成结论的记忆而忽视学习的过程,重视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教学活动的严格划一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创造才能,重视认识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做人、做事、合作交往等方面的养成,重视考试的选拔功能而忽视对学生的全面综合评价等等。”钟作慈等专家还指出“教师系统讲授知识,学生被动听讲的‘传授一承受’模式仍是较普遍的教学模式,至于一讲到底的注入式‘满堂灌’也不少见。”

如何改变“教师系统讲授知识,学生被动听讲的‘传授-承受’模式”,与我多年的思考不谋而合,我确定以改变“学生被动听讲”的传统教学模式为突破口,试图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起来,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有了这个想法以后,我进而思考取代这种模式的可行做法。报纸上的一则消息给了我有益的启迪:当代武侠小说创作大师金庸被浙江大学任命为文学院院长后,他的第一堂课即是采用学生提问,教师答问的讲课法。这时一个念头出现在我的脑海中,如果把课堂提问的主动权从教师一方移交至学生一方,不是彻底改变了学生被动听讲的状态了吗?我捕捉到这一教学灵感,把它具体化为一个明确的研究课题:“把课堂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

研究课所使用的教材也随之确定下来:鲁讯的《〈呐喊〉自序》。我之所以确定《〈呐喊〉自序》为教材,原因有二。一是当代中学生大多感到鲁讯作品深奥难懂,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一定难度,因而容易提出问题;二是本人从教三十年的过程中读了较多的鲁讯作品及鲁讯作品研究文章,有所蓄积,具备一定的讲解鲁讯作品的素质。

《〈呐喊〉自序》教学安排为三课时。第一、二课时实质上是研究课的准备环节,第三课时即为研究课。在前两个课时中,我给学生印发了两页材料,一页是“鲁讯诗八首”:《别诸弟》(1900年)、《自题小像》(1903年)、《自潮》(1932年)、《答客诮》(1932年)、《题〈呐喊〉》(1933年)、《题〈彷徨〉》(1933年)、《题三义塔》(1933年)、《无题万家墨面》(1934年);另一页是报纸文摘和《〈呐喊〉自序》的结构线索表。印“鲁讯诗八首”,不仅扩充了教材容量,而且将鲁讯的八首诗串接起来能够起到使学生对鲁讯的生平思想有一个较为系统完整认识的作用。准备研究课的时候,适值报纸大量刊载“纪念‘五四’运动八十年”的各种图文的时候,这使我如鱼得水,于是抓住这一契机,给学生印了《谈天说地金庸与池田大作对话录》的谈论鲁讯的部分和“新文学星座”中孙郁介绍鲁讯的文章。为了方便学生自读《〈呐喊〉自序》,我还给学生印发了这篇课文涉及到的鲁讯“怎样写起小说来”的思想发展线索。有了上述的准备,使可以实施“学生提问,教师答疑”这一模式的研究课了。

如果不是上研究课,第三课时一开始便开采用学生提问的方法,起于自然起,而止于可以止。但作为研究课,这未免有随意性之嫌,因此我想,倘不把问题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担心听课评课的老师不予认同,这涉及到研究课与平时课的区别问题,姑且不论。只说课堂教学设计,便增生了一个框架。这个框架就是,以课文开头的“梦”为引子,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文以载道,我捕捉到《〈呐喊〉自序》的“道”即是贯穿鲁讯先生思想发展脉络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于是我确定了回答学生问题的主线是爱国主义思想促使鲁讯先生最终写起小说来的。

课堂教学环节是:

第一环节:教师先指出《〈呐喊〉自序》第一段是统帅全篇的,其中“梦”字是文眼,请学生解读之。然后教师陈述自己的意见,讲全文有五处写到了“梦”,除了单四嫂子那一处的“梦”是自然概念外,其他四处使用“梦”字都有其隐含意义,强调读书时应着重对关键词的多义性进行准确理解。

第二环节:请学生就课文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在表述教师意见时,提请学生重视对全文使用九处之多的“寂寞”一词准确把握。指出“弃医从文”是鲁讯思想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

第三环节:请学生就课文第二部分提出问题。结合学生问题,教师重点讲解的地方有三处。一处是“北京蛰居”段落中的描写部分;另一处是钱玄同与鲁讯的对话部分;再一处是如何理解文中“我的小说和艺术的距离之远”这层意思。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指出《〈呐喊〉自序》的底蕴是鲁讯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引用鲁讯诗句“我以我血荐轩辕”证之。最后强调从“做人”的角度去解读鲁讯作品,并希望学生通过学习《〈呐喊〉自序》进一步走进鲁讯,而对21世纪,“奋然而前行”。

板书设计:

(说明:学校要求附录教案,因“学生提问,教师答疑”这种模式与传统意义上的教案有所区别,学生课堂上所提出的问题有不可预测的特点,所以不能写出完整教案。好在有录像,将来可整理出“课堂实录”以应之。)

二、 对课堂教学效果检测及问卷调查的分析说明

(一) 对课堂教学效果检测的分析说明

检测题共有三道。第一道题检查学生对词语意义的理解;第二道题检查学生对短语比

喻意义的理解;第三道题检查学生对课文基本内容的理解。

据抽样评分的结果来看,课堂教学效果良好。

(二) 对课堂教学效果问卷调查的分析说明

1. 学生对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的评价:

任亚飞:这节课的目的是将素质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中,这一点马老师做得很成功。马老师并不是将他的体会强加于我们(这是以往语文教学的弊端),而是让同学们自己

提问,再由同学和老师解答。

石峰:我们现在在学校里学习由老师直接传授给我们知识,但终有一天我们将结束求学之路,走向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到那时如何学习?自学,好像是叶圣陶先生说过:“若不能在该提出问题的地方提问问题,也是学习的一种失败。”而现在您所尝试的教学方法恰是培养我们的自学能力,是一种良好的尝试,是我所理解的素质教育。

张纯:我喜欢那堂公开课,因为我喜欢老师像尊重大人一样尊重我们。

2. 学生对教师选用教学方法的评价:

赵焱:对于马老师给我们上的《〈呐喊〉自序》公开课,我个人认为是很成功的。这堂

课的精彩之处是在“创新”二字。

以前的语文课,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总是以老师说为主,同学们充当“记录员”,传授知识的方式像“填鸭”,被动学习,枯燥无味,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我们的思维,降低了学习的兴趣,怪不得如今有些报刊上登出“古板的语文教学方式”这样的文章,所以从内心讲,我非常喜欢这种新的教学方法。

于宁昕:这节课改变了以往语文教学以老师讲课为主的教学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田佳:则于我对鲁讯文章的喜爱,所以对这堂课很感兴趣,在预习过文章后也是一肚子问题,这要是在平时,肯定是欲问不能,只好咽下这一大堆问题,学习的激情也烟消云散了。

我希望多上这样的课,它可以为学生“打开嘴巴”,老师“下来”,我们“上去”。

刘凯:我是极其推崇这种教学方法的。旧的教学模式是:老师把整篇文串进一遍,把要点、考点灌输给学生,这种教学方法的弱点在于,学生只按老师教授的思路去理解文章,而不能有太多自己的见解,且不能发挥人们潜意识中的创造性思维--过于束缚学生。而此公开课的教学方法颇为新颖,不落窠臼,学生自学自问,使心中的疑难得以解决,便于更好地驾驭文章。

刘经纬:主动学习一门课程其效果要远远超出被动地接受一些知识。应该充分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让同学们多说,学生自己提出了问题,他一定会十分专注地听老师给他讲解,并且全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

许彤彤:这周二我们上了一节语文研究课,内容是读《〈呐喊〉自序》,老师一改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让同学自己动脑去思考,提出问题,教师解答,互相讨论,从而使学生更深地理解课文,在课堂上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也使老师了解了学生的问题所在,解释时更有针对性,这种教学方法的实践使以往教师空议半天,学生只等死记硬背的情景改变了。如果各校都把改革作为已任,我想语文教学会有很大发展。

3. 学生对师生课堂表现的评价:

钱喆:也许是因为经过的锻炼多了,我们成熟了,在上公开课时同学们摆脱了以往的

紧张,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一台摄像机与几十教师围在同学们周围,同学们能视而不见,积极举手回答问题配合老师,真是实属不易,竟有二十多名同学在课上发言,比平常还要多,看来同学们都在培养自己多方面的能力。

于宁昕:开始的几分钟,面对三四十位听课老师, 同学们有些拘谨。但在马老师精彩

的引入和田佳同学第一个提问后,同学们逐渐进入了状态,课堂气氛开始活跃起来。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从各个方面对课文时行了较深入的思考,马老师精辟的回答使每一位同学都十分满意。

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进入了公开课的尾声,马老师开始对整篇课文进行全面的总结和归纳。这可以称作整节课最富感染力的高潮部分,只见马老师情绪激昂,慷慨陈词,对鲁讯先生梦想与理想之间的关系做了说明,使我们感到鲁讯先生伟大的人格力量和崇高的思想境界,使我们更加了解了鲁讯。

耿彦婷:快下课时马老师为了让这节课有一个相对的完整性,又发表了一番慷慨激昂的总结。课堂气氛随之自然地发展到高潮,马老师话音一落,大家不约而同地报以热烈的掌声。随掌声而来的就是下课铃声,时间刚刚好,一节课就这样有条不紊地过去了。在外人看来是有条不紊,实际上这是马老师随机应变的功劳。

邓晓嘉:给我留下更深刻印象的是马老师。平时马老师上课时总是一副极其沉稳的形象,语言幽默含蓄,像一位男低音;而在公开课上,则是充满了激情而又恰到好处,无论是音调还是音量都是有所加强,俨然一副男高音的派头,再加上一些形体动作,使得课上气氛活而不乱,公开课十分圆满地结束了。

4. 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耿彦婷:唯一遗憾的是马老师在下课前说错了一句话。当时,同学中有人知道说错了,

却没敢提出来。马老师说提出来会更好,可我总觉得当时正要到达高潮,如果提出来会不会降温,使高潮推不上去,影响最后的课堂效果呢?倘若真会这样倒不如不提出来。

钱铖:此外美中不足的是,据语文老师课后说由于时间有限,有一些内容上课时没有进行完。

刘凯:时间问题,一节课45分钟,即使是全问问题,也不可能问得全面。一问一答的方式,有时局限于老师与问问题同学之间的对话,其他同学有的明白,浪费时间;有的全然不知,一样浪费时间。

徐浩:我想给马老师提两条小小的建议:一是如果课堂节奏再快一点,就会更加活跃;二是对提问的引导更多一些,提问的质量会更好,范围会更集中,在保证学生思考的同时,会使这种思考更加切题,更有逻辑。

任亚飞:为您提点儿建议:每当要学习新课文时,如果作者是个很有名气的,您可以让我们回家自己先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第二天再在课上说出自己找到的信息,不会您再补上,这样会使我们对作者记得更牢。

以上从四个方面摘录了部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意见,研究课《〈呐喊〉自序》的教学效果可以约略见之。倘对学生意见做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甲、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上,学生更看重“教学方法”,或者说学生是从教师选用的教学方法上来观照教师的教学观念的。道理很简单,“方法”无疑是“观念”的表现形式。我想:学生肯定了《〈呐喊〉自序》的教学方法,即是在肯定“方法”的同时,亦肯定了教师的教学观念。

乙、令人惊异的是,学生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看得一清二楚。如于宁昕同学说:“这节课改变了以往语文教学以老师讲课为主的教学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持论竞然同我设计这节课的认识完全一致。这说明素质教育的观念已开始深入人心,就是学习亦不例外。教师倘不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倘不从实施素质教育的观念出发去改革自己的课堂教学,终有一天会被学生抛弃的。

丙、对于语文课堂教学学生一方的表现,同学们的意见是以学生“多说”为好,因为“想”是“说”的前提,学生“多说”意味着学生的思路打开了,思考问题深入了。语文课上学生“多说”同物理化学课上学生“动手”一样重要,不知这种类比是否妥贴。虽然语文课堂仍然要有读书的内容,要有教师讲解的内容,但是一个学期下来,如果没有学生“多说”的场面,那么,这种教学局面至少是滞后的。

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教师一方的表现,同学们不约而同地一致认为教师需要有激情。教师如果没有教学激情,是根本无法“激活”学生的,虽然“激活”学生在总体上是属于教师长于研究学生学法的问题。从录像上看,教师似乎从容不迫,但实际上我十分注意以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不仅精神高度集中,音量也比平时要大许多。虽然时值五月下旬,然而下课时发觉自己已经汗流浃背了。好的语文课堂教学,往往得用教师的汗水换取,信然。

丁、学生针对这堂课提出的意见十分中肯。最尖锐的意见当属刘凯了,他说:“一问一答的方式,有的局限于老师与问问题同学之间的对话,其他同学有的明白,浪费时间;有的全然不知,一样浪费时间。”他的话实质上涉及到班级授理形式的局限性问题。仅从班级授课目前仍是我国普通中学所遵循的唯一方式这个现状上看,刘凯的意见至少说明:采用学生提问,教师答颖的方法只不过是主体型课堂教学的一种模式而已。主体参与型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有多种模式,若只选用一种模式进行课堂教学,从较长时间上看,是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的。

同学们提出的建议,也能切中肯綮。徐浩的关于提高提问质量和任亚飞的关于让同学提前查阅资料等见解都印证了学生的高明,我从中又一次感受到“教学相长”的愉悦。适时地开展评教评学,不断地听取学生对教学的反馈意见,应当成为教师备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三、 研究课的体会

1. 让全体学生活动起来,是语文课实施素质教育之本

“把课堂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作为本节研究课的尝试,从问卷调查上看,是成功的,

成功的标志,是这个班的学生大体上都活动起来了。让学生提问,教师答疑,用时25分钟,可以说这堂课的主要时间交给学习的主体了。教师向学生提问,属于导读的性质,只要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动脑思维并有读书收获,就值得肯定。“导读”是主体性语文课堂教学的常规模式,但这种模式亦有不足,就是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在语文阅读上的求知渴望。“把课堂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可以较大程度地满足学生语文阅读上的的求知渴望。一篇课文,尤其是一篇语体文,不是学生都不懂,不懂的地方只不过数得上来的若干处;一个班的学生,语文阅读理解的能力本来是参差不齐的,也不是每位学生都一定存在相同的问题。“课堂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对于“导读”来说无疑是一种扬弃和补充。它的好处是允许学生提出有别于其他同学的问题或提出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这就利于教师因材施教(《现代汉语词典》注释的“因材施教”为“针对学习的人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我体会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就是针对因材施教而言的。在《〈呐喊〉自序》这堂研究课上,共有十五名同学发言和发问,这说明至少这十五名同学解决了各自的读书障碍或疑点。虽然有的学生的问题没有得到满意的解答,但课堂上存疑会引导学生课下的进一步研究,这亦当视为可贵的教学效果。

“把课堂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实际上是允许学生课堂质疑的一种做法。十年前,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有如下的体会:

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自学能力的方法有多种,而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乃是其中的一种极其重要的方法。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从旧中国走到新中国的叶圣陶老人对传统教学法的实质看得十分透彻,他说:“课堂教学既然是一讲一听的关系,教师当然是主角了,学生只处在观众的地位,即使偶尔举举手答个问题,也不过是配角罢了。这在学生很轻松,听不听可以随便。但是,想到那后果,可能是很不好的,学生会不会习惯了教师都给讲,变得永远离不开教师了呢?”从语文教学改革的角度看,在语文课堂设置“质疑”环节,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冲击和反叛。我认为在语文课上设置“质疑”环节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师生“一讲一听”的关系。允许学生“质疑”,就使他们自配角变为主角,从而确立了他们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学生凭旧知学新知的积极性一经调动起来,他们的思维就处于活跃状态,这时的语文课堂便进入到一种理想的教学情境中。

十年后的今天,我尝试将学生课堂质疑,教师答疑做为主体课的一种模式推出来,并且冠之以“把课堂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的名目,无非是表示我将继续研究构建素质教育的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决心。

2. 欲想培养学生素质,须先提问教师自身素质

“素质”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有三条:①指事物本来的性质。②素养。

③心理学上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特点。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实施素质教育”,乃是指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对学生和教师而言,“素质”实则是指“学养”,即“学问和修养”。

如果说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那么,培养学生素质是指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而且要教会学生治学方法,成为“学养”。站高一点看,构建素质教育的语文课堂的关键,是靠有“学养”的教师培育有“学养”的学生。从课堂自身来说,学生是其主体,但从教学的角度上说,教师的“学养”是影响每一堂课质量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仅从备课上说,尝试“把课堂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这种教学方式,就需要教师深研教材。因为你把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了,就意味着使课堂具有了不可预测的性质。倘若你对教材不熟悉,或备课上不够深入细致,就有可能被学生问倒。“把课堂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意味着教师要在备课环节上花费更大的气力。以《〈呐喊〉自序》为例,我是以句子为单位进行备课的。不唯如此,我还一个一个地从课文中数出5个“梦”字和9处使用了“寂寞”一词,并比较出它们意义上的异同。不唯如此,我还阅读了大量的相关资料,以为教师答疑时的储备。

教学相长,从课堂录制的声像磁带上看,敢于让学生向自己提问,既是教师充分备课的自信表现,也是向学生表明老师具有“把自己问倒”的心理准备,课堂上无论出现“释疑”抑或“存疑”的效果,都是教师求真知的学养表现,都会对学生产生“如何治学”的影响。到了这一步,教师才能摆脱“匠气”,才能敲开教学上“自由王国”的大门,这是我主动接受点名上研究课的挑战并付出两个月心血的所得。

3. 你尊重了学生,学生也就尊重了你

给我的研究课做出了最高评价的是张纯同学,她说:“我喜欢那堂公开课,因为我喜欢

老师像尊重大人一样尊重我们。”

什么叫作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的最大特征是什么?我以为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尊重学生。“一切教育行为的目标与最高追求,就是人格发展。”在《对构建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体系的初步研究》一书中,“民主性特征”被列为构建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体系的六个特征中的一个基本特征。“民主性特征”即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特征。该书说:“课堂教学的民主性不仅仅是指传统认识上的教师热爱学生、学生尊重教师、教学相长等观念,还包括其他两种含义:一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人格地位是平等的,学生间的人格地位也是平等的,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允许学生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允许学生对不同教学内容和不同学习方式有所偏爱,鼓励学生在与教师和同学的平等交流中展现自己的潜能,给予每个学生同样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体现出学生在心理特征、认知能力和社会化程度等方面的差异;二是要尊重情感、意志、动机、信念等人格因素的价值,建立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在教学活动中的和谐融洽关系,通过教师和每个学生的共同参与和积极合作,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我在研究课上,“把课堂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是充分体现了“民主性特征”的,其实质是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这里所说的尊重学生绝不是一次性的“偶一为之”,而是贯穿在教师与这个班集体构成教学关系的全过程之中。不然,你把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学生为什么非要提出问题不可?甚至在教师提问学生的情况下,他们也完全有保持缄默、不发一言的可能。这样说来,《〈呐喊〉自序》一堂课上学生此起彼伏地频频向老师提出问题,乃是教师与学生长期互相尊重、默契配合的必然结果。

4. 语言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如果把语言课堂教学看成一门艺术的话,那么,我从教30年的体会是,这是一门遗憾

的艺术。《〈呐喊〉自序》研究课又一次说明了这一点。

遗憾之一是我把覆盖在鲁讯棺木上写有“民族魂”的白色旗子说成红色旗子了。虽然在下一节课上我做了更正,但是在这一节课却留下了遗憾。

更大的遗憾是上课不久刘经纬同学即提出《〈呐喊〉自序》的思路不够清晰,当时我即意识到此时出现了课堂上可遇而不可求的教学情境,因为我备课的卡片中刚好摘抄有叶圣陶关于“文章有路”的卡片,我想下课前念叶老的话岂不是使课堂产生首尾呼应的佳境,然而到下课时,我偏把这一内容忘却了。这真令我后悔不迭。

写下这一条感慨,是说明艺无止境。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努力减少课堂遗憾,这是我的追求。 

 

随便看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

 

Copyright © 2004-2023 ixin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9: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