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隋朝民歌《送别》全诗赏析
范文

隋朝民歌《送别》全诗赏析

送别

隋朝民歌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 借问行人归不归。

赏析:

首联上句写柳条、下句写杨花(柳絮),读起来流通天然,有如天造地设,略无人工雕刻痕迹。但是稍作剖析,便发现词性、腔调、意象、情思,又无一不对,实在是反常工丽的对偶句。看来作者已懂得调整平仄,上句最初之所以不必“柳条”、“柳枝”、“柳丝”,是因为第二字应是仄声。改用“柳树”,“柳”是仄声,却未能体现“柳条”。而继之以“青青着地垂”,则万丝千条,便展示于读者眼前。“着地”,状柳条之长,把读者的视野由树梢引向地上。“垂”,表静态,以见风和日暖。“青青”,既写柳色,亦点时刻。柳色由鹅黄而淡绿而“青青”,则时刻不断消逝,当今已是暮春了。

上句用“青青着地”状柳条之垂,下句用“漫漫搅天”状杨花之“飞”。杨花非常轻盈,若是风力较猛,便向一个方向急飞;若是风力甚微,便无依无傍,忽高忽低,飘来飘去。这里所写的正是日暖风和之时的现象。“漫漫”,写杨花飘扬,一望无垠;“搅天”,写仰视所见。天空都被扰乱,则杨花之多,不言可知。由此联络上句,便知“青青”柳树,并非三株五株,而是夹路沿河,傍亭拂桥,处处可见。所以,合一、二句看:由上而下,所见者无非柳条青青着地;由下而上,所见者无非杨花漫漫搅天。而离愁别绪,也随之充满于整个空间。

第三句,紧承前两句,双绾“柳条”与“杨花”,却来了个出人意外、触目惊心的转机:“柳条折尽花飞尽!”杨花再多,终归要“飞尽”的,这是天然规律。而万树柳丝,即便每天折,又怎能“折尽”?这两者合起来,无非是经过时刻的.推移,体现分开之苦、怀人之切。联络第四句,则无限情形,都可于幻想中闪现于读者眼前。

“借问行人归不归?”这一问,并不是面临“行人”提出的。怎见得?首要,榜首、二两句与第三句之间,清楚有一段时刻间隔。送别之时,即便俄延好久,也不行能把“青青着地”的“柳条”一股脑儿“折尽”,更不行能一向比及“漫漫搅天”的“杨花”悉数“飞尽”。其次,临别之时,只能问行人“何时归”,怎好问他“归不归”?

随便看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

 

Copyright © 2004-2023 ixin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9 8: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