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草原》课时教学设计 |
范文 | 《草原》课时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草原》课时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草原》课时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一、知道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 二、聆听《万马奔腾》,感受体验蒙古族歌曲的风格;能够辨别马头琴的音色。 教学过程: 一、聆听《万马奔腾》 1、初听时完整地聆听作品,并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判断乐器的音色。 2、要引导学生抓住音乐要素的特点,感受体验音乐的情感,及其鲜明的民族风格。 3、向学生介绍一些必要的.背景材料。 4、聆听《万马奔腾》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课本上的旋律线图谱,也可鼓励学生用他们喜爱的方式记录、表现自己聆听的现象。 二、观看蒙古舞蹈录象——筷子舞 三、简介: 筷子舞是流行在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的一种民族舞蹈。这种舞蹈多在喜庆的节日里由男艺人做单人表演。表演时,演员右手拿一把筷子,用半蹲的姿势边唱边跳舞。舞动时,用筷子敲击手掌、肩部、腰部、腿部,有时还旋转着敲击地面。通常,舞蹈的节奏会由慢到快。总之,这种舞蹈具有节奏性强、情绪热烈欢快的特点。 四、跟着音乐,学动作。 五、随音乐舞蹈。 六、分组展示。 七、小结。 《草原》课时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2、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谈话: 同学们,你们去过草原吗? (没有。) 在影视中见过吗? (见过。) 谁来向大家介绍你所了解的草原? 2、指名几个学生回答。 3、导入新课: 看来大家对对草原的了解还真不少。下面,让我们随着著名作家老舍走进草原,去浏览一番,领略那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感受美 1、谈话引入: 请同学们和邻近的小伙伴组成一个小旅游团,去草原浏览,切记不要走马观花,因为你们还有浏览任务呢。 2、出示自学要求: ⑴ 草原上的什么最使你留恋?为什么? ⑵ 设计一种能使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汇报方式,如: 画画、唱歌、朗读、从课外积累的知识等。 3、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三、汇报交流美 1、草原的美景: ⑴ 学生:浏览后,我们觉得草原的景色实在太美了。 师:美在哪里呢? 生:美在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 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师:你们想唱什么歌呢?《天堂》、《我爱草原》、《我的草原》、《草原之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有谁能唱几句吗?一句、两句都可以。 教师播放vcd《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观赏,要求学生用手打节拍,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⑵ 学生:我们小组也特别留恋草原美景,尤其是那地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绿和洁白的羊群。 教师出示挂图指导学生看。 ⑶ 学生:草原的美景让我们看也看不够。如果说要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我们觉得《敕勒歌》最恰当了。 师:你能背给大家听听吗? (生背) ⑷ 播放《草原》的课文录相让学生观赏。 ⑸ 朗读第一自然段: 请大家选择第一自然段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吧! 学生自由读后,教师指名几个同学读一读,然后全班齐读。 ⑹ 你们除了爱草原的'美景,还爱什么? 学生:我们觉得草原不仅景美,人更美。我还爱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 师:从哪里看出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 生答(略) (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 ⑺ 练习表演: 学生先读课文的有关段落,选择一个场景自由练习表演,再指名上台表演,表演后引导学生进行赏析性的评价。 ⑻ 从他们的表演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民族团结、蒙汉情深) ⑼ 是呀!“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临别之际,作者发出了这样由衷的感叹。谁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四、拓展延伸创造美 1、在我们即将离开草原时,你最想说什么? 2、指名学生说说。 3、作业超市: ⑴ 画: 草原的美景。 ⑵ 拍: 草原的风光。 ⑶ 说: 向他人介绍草原。 ⑷ 写: 自己家乡的美景和风俗习惯。 《草原》课时教学设计3【教学要求】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2、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3、品读,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受到语言美的感染。 【教学难点】 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法、谈话法。 【学生学法】 合作探究、讨论法、朗读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课件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2、这么动听的歌,这么美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3、今天让我们跟老舍爷爷一起去领略大草原的风情。 板书课题: 草原 二、整体感知,了解课文 1、快速浏览课文。 2、思考: 哪一段是写草原风光,哪几段是写蒙古人的热情好客? 三、学习草原风光部分 1、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作者按什么顺序写了草原的哪些景物,都有什么特点? 2、交流反馈,品读佳句,朗读指导: 课件图片欣赏,生想象。 ⑴ 品读佳句: 重点体会和想象以下词句: 草原的天空可爱。 天底下整体一碧千里。 羊群似一朵朵白色的大花。 小丘线条柔美。 ⑵ 看到这样的情景作者有什么样的.感受? 用你喜欢的方式赞美一下草原: 唱歌,自己做诗,赞美的话。 3、配乐朗颂第一自然段。 4、小结: 大草原的景色真美! 四、学习蒙古人的热情好客部分 1、小组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 朗读,找重点词句,表演。 思考: 课文中的哪些场面,地方体现了蒙古人的热情好客? 2、交流反馈,品读佳句体会: “远迎”一段中重点理解“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相见”一段重点理解“也不知是谁的手……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民族团结互助”。 “款待”一段重点理解“谁都有礼貌……不拘束”;“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会心微笑”。 “联欢”一段人们的尽情尽兴体会。 3、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及表达的感情。 4、欣赏蒙古人热情好客录象片段。 5、小结: 草原人更美! 五、总结 1、我们随着老舍爷爷的笔触,到内蒙古大草原,欣赏了草原的绮丽的风光,感受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更加深刻地体会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2、我们五十六个民族的兄弟姐妹亲如一家,团结友爱,让我们一起载歌载舞齐唱《爱我中华》。 【板书设计】 草 原 景美 人更美 天空可爱 远迎 一碧千里 相见 羊群似花 款待 小丘柔美 联欢 蒙汉情深 《草原》课时教学设计4一、朗读引入:让我们用掌声感谢杨老师来我班,指导我们的语文学习。 1、提前板书:"初见草原-途中迎客-包外相见-包内款待-包外联欢" 2、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课,齐读"草原"。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段,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进草原,去看看哪里的景色吧。(课件播放草原图) 3、师:谁愿意和老师一起把这美景读出来?(配乐读第一段) 二、学习2-5段: 过渡:啊!这就是草原!它"天蓝地碧空气鲜,牛肥马壮羊儿欢",就一个字"美"(板书美)。 (一)自学: 1、师: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草原里的人民,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自由朗读课文2-5自然段,读后交流。(热情、好客、粗犷、豪爽、多才多艺、能歌善舞、勇敢、质朴--)板:(人) 2、师:多可爱的草原人,下面就让我们和老舍先生一起走进陈巴尔虎旗亲身感受一下那里的人们是怎样接待我们的吧。 3、默读课文,找一找草原人的热情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做一做批注。 (二)说说你的收获吧:(最好按访问顺序说)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懂得"身着盛装、远迎宾客、骑马引路"是蒙古人民热情待客的一种方式,充分看出他们的热情、礼重。)①把"飞"改成"跑"不行。他们为什么要跑得那么快?看画面。学生说。(他们策马"疾"驰而来,"飞"反映了主人迎客心情迫切。) 在读时要体现这种急切的心情。指名读。 ②(指导比喻句。用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比喻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的蒙古族同胞。透过这一外在的美好形象,衬托出了他们那纯朴、热情、好客的美好心灵)比喻恰当使被描写的景物生动、形象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建议摘抄。齐读。 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蒙古包外,主客相见,作者写了三多:马多、车多、人多。说明很多人都好客。声音的嘈杂,草原的'热闹,握住手不放,都可以看出草原人民的热情。) 师:一幅好客的迎客图跃然纸上,你就想吧,怎么想怎么舒服,和谐。结合这一段内容,谈谈你是怎样理解"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这一句话。 ①如果你是当中的一员,当时你会说些什么?和前后左右的同学握握手,说说话,体会一下当时主客相见热闹的场面。(握手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感觉更加亲切,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②指名朗读这一段。 3、"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这时候,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师:为什么说"也不知怎样的,就进了蒙古包"?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说明了什么? ①("盘腿坐下"给人到了家的感觉;干部、老翁敬酒说明对客人的尊重。)(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会心"是发自内心,发自心底,自然真挚的笑。) 师:大家为什么露出会心的微笑?(笑沟通了主客的心灵,彼此的心也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②他们盛情地招待我们,同行的每个人都充满了感激之情。带着这种感情读读。指名读 4、"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是呀!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师:愉快的相见,盛情的款待,尽情的联欢,让主客忘记了时间。太阳已经偏西了,谁也不肯走,真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怎样理解?(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呢?夕阳西下,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相互倾诉着说离别之话。) 师:这句话表达了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和惜别之情。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一起朗读这句话。 三、总结: 师: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夕阳西下,老舍先生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依依不舍,回味着:那里的天(明朗清鲜),那里的地(辽阔无边),那里的人(热情好客);这真是草原的天美、地美,人更美。(板书"更美") 师:老舍先生用他亲身的经历,通过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美丽、和谐的大草原,那里(课件)指名接读:"天蓝地碧空气鲜,牛肥马壮羊儿欢。一路美景赛江南,主客相见笑开颜。奶酒款客手抓羊,举杯联欢君莫忘。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四、练习:课文学完了,老师这里有个阅读练习,你们感兴趣吗? 结束:让我们再次用掌声感谢老师们来我班,指导我们的语文学习。 板书: 2、草原 1.初见草原(美) 2.途中迎客 3.包外相见(人更美) 3.包内款待 4.包外联欢 《草原》课时教学设计5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结合课文理解部分词语。 3、感受草原早晨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欢乐。 教学重点难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讲读式、感悟式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小朋友,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5课(板题:草原的早晨 读题)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受到了草原早晨的美丽和热闹,也认识了很多的生字和词语,谁来和这些朋友们打一下招呼?(出示词语) 草原 打破 宁静 鞭声 黎明 铺满 新绿 羊儿 圈门 无边 牧民 跨上 骏马 远处 飘动 指名认读,相机正音,齐读。 过渡:小朋友们读得真好,这堂课就让我们走进美丽的大草原,去感受草原早晨的迷人风光和牧民们幸福欢乐的生活。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过渡:黎明前的草原是什么样的呢? 1、(出示图片)观察,交流:你们看到了什么?你觉得黎明前的草原怎样呢?(很静) 2、(播放声音)听,这是什么声音?(鞭声) 3、勤劳的牧民们起来了,甩响了牧鞭,这响亮的鞭声打破了草原的宁静,草原醒来了,变得热闹起来了,小朋友,你似乎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交流) 4、让我们来听听:(播放动物叫声) 小结:醒了的草原真是热闹非凡,想看一看此时的草原吗? 5、观看图片(可适当解说)交流:你觉得早晨的草原怎样?(板:美) 6、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嫩绿的)草多不多呀?(多,到处都是) 小结:是啊,春天来了,草原上的小草都冒出了新的嫩芽,而且到处都是,像给草原铺上了一层绿绒绒的地毯,所以书上说是怎样的草原醒来了?(铺满新绿)让我们把镜头拉近,看看这些嫩绿的小草吧!(看图) 7、(出示第一段)草原的早晨多美呀、多热闹呀、多有生机呀!谁能读好这一段? 指名读,评议,再读,齐读。 过渡:铺满新绿的草原醒来了,睡了一晚的羊儿也醒了,它们此时在干什么呢?(板:羊儿)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请小朋友拿起书,自由地读读第二自然段。 2、(简单交流)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可爱的羊儿吧!(出示图片,观看。) 交流:羊儿多不多呀?(板:多) 出示第一句话:哪个词语可以看出羊儿很多?(你真会读书)这么多的羊儿,它们是怎么出来的?(有的羊儿跑出来,有的羊儿跳出来,有的挤来挤去,有的。)所以课文中说它们涌出了圈门。(涌出闪烁变色) 3、看得出来,羊儿们都急着要出圈门,你知道它们为什么这么着急吗?(交流) 4、想着马上就可以吃到鲜嫩可口的小草,羊儿们心情怎样?(板:欢)你从哪个词读出了它们的高兴?(蹦跳、奔向闪烁变色) 5、指导朗读:谁能读好这一句话呢?先自己练一练,等一会读给大家听。(自己练读、指读、齐读) 6、其实,我们小朋友也有这么快乐的`时候,看看下面这幅图,你会把空填起来吗?(填空练习) 让我们再读读这句话,体会一下羊儿们的欢乐。 7、看着羊儿们一头扎进无边的草原,牧民们是怎么做的?(板:牧民)(交流) 8、出示牧民图:你们瞧,他们跨上骏马,挥动鞭儿,追赶着这些欢乐的羊群,动作是那么的熟练、潇洒。 9、(出示第二句话)谁来读读这句话,特别要把这两个红色的词语读好,读出牧民的勤劳能干。(指名读,齐读)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近看草原,它是多么热闹啊!现在让我们从远处看看草原,它是怎样的呢? 1、请小朋友拿起书,自由地读读第三自然段。 2、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播放图片、声音) 3、交流:你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师指图述:你们看这些羊儿,这儿一群、那儿一群、这边一群、那边又是一群,真多呀!这就叫一群群。你们看,它们多么像(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这些草地上的白云怎么会飘动呢?多么形象而生动的比喻呀?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小朋友留心,也可以找到这样形象而生动的比喻,看:(出示图片,完成比喻句填空) 4、小朋友,刚才你们还听到了什么?这是什么样的歌声?(根据情况可再听一次)(交流) 这么美、这么响亮的歌声被风吹着,传到了很远很远的地方,连天上的白云都能听得见呢!书上用了一个词,叫(回荡) 5、听着牧羊人优美的歌声,你觉得他们心情怎样?(高兴)为什么?(羊儿多、家乡美生活幸福)板书:乐 6、谁来读第三段,让大家欣赏草原的美景,分享牧民的喜悦。(指读) (四)、配乐朗读全文 1、感情升华:小朋友,课文学完了,你觉得草原的早晨怎么样?(交流)那就让我们来赞一赞吧(回到课题:草原的早晨真美呀!)现在请大家在音乐声中,把自己感受到的美和快乐读出来吧! 2、配乐齐读全文。 三、拓展延伸 1、再次欣赏草原美丽的风光(出示图片) 让我们再次走进美丽的大草原,让它成为我们心中一份美好的记忆。 2、草原确实美丽,令人神往,是许多歌唱家歌颂的对象,著名的蒙古歌手腾格尔就把这称为天堂,用他那浑厚粗犷的歌音唱出了草原的美丽、迷人,让我们来听一听,在歌声中结束我们的新课。(播放《天堂》) 附板书: 5草原的早晨(美) 羊儿(多欢) 牧民(乐) 《草原》课时教学设计6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练习用关联词语造句。 3.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2.具体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三)弄清课文记叙顺序,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二)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如何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辽阔的草原。作家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一特定环境之中,油然产生了特殊的感情,目睹了蒙族人民待人接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作者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现地写下来了。 我们学习的这组课文读写训练的重点是: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我们前面学的《鸟的天堂》和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草原》都是本组课文的示范文。学习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这篇访问记,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认真学习作者是如何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对事物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描写的,使我们读后觉得又具体又生动。 (二)学生听录音,了解主要内容。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想象一下:1.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2.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 (三)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湿润物象,使它分出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引申为文学创作中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行为、心理描写来突出形象的一种手法。勾勒:是绘画时用线条勾出的轮廓。迂回:弯弯曲曲,来来回回地环绕。迂,曲曲折折绕弯;回,旋转、环绕。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涯,水边。)2.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词。(有些词让学生互学互帮,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有些词语留到讲读时解决;有些词语课后个别解决。) (五)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访问记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这篇访问记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写了访问的过程: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 2.按访问的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为什么? (可以有三种分法:(1)按自然段和前面的分析可分为5段;(2)按初见草原景色→访问陈巴尔虎旗公社,可分为2段;(3)按初入草原→途中见闻→蒙古包外、内,可分为3段。学生按其中哪一种方法来分段,都可以。) (六)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并说说每一段段意。同时检查字词掌握的情况。(第1段: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绿毯、勾勒、骏马、奇丽、柔美、渲染、回味、茫茫、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第2段:初入草原,快到公社时看到的景色。疾驰、迂回、洒脱、襟飘带舞。第3段:蒙古包外的握手欢迎。第4段:蒙古包内的盛情款待。拘束、羞涩、鄂温克。第5段:斜阳下的话别。天涯、斜阳。) (七)作业。 1.在作业本上练习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2.熟读课文第1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 1、2段,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 (二)体会文中比喻句的内容及作用。 (三)了解文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四)背诵课文第1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 (二)背诵课文第1段。 三、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1段。 1.默读,分层次。思考: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分几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课文第1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写。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 (读后讨论。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3.细读、思考: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 (2)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 (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让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要求学生细心体会,认真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③“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说一说“境界”一词的意思。读时注意理解“既又”的并列关系;可用“美丽”或“壮丽”与“奇丽”作比较,理解“奇丽”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达作者感受的两个句子。) 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 (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 (二)讲读第2段。1.指名读第2段。 (教师提示:学习课文第2段,我们要学习作者如何按照地点的转换,抓住事物与环境的联系、变化的特点,运用动态的描写方法,把文章写得又形象又生动。)2.阅读、思考: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可分为两层:①初入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②快到公社,主人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 3.讲读第1层课文。 (1)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草原十分辽阔。)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洒脱”是什么意思?(不受拘束。课文指行动自由,不受限制。)(2)“初入草原,听不到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这些描写说明草原环境有什么特点?(十分静寂。)(3)初入草原,环境的特点是辽阔、静寂。后来呢?草原环境有什么变化?从什么地方开始变化的? (草原的环境有了变化,从见到一条河开始变化。) (4)看到了河,环境有什么变化?隐隐有鞭子的轻响说明了什么?(说明有人了。) (5)为什么有了河,草原的环境就有了变化?(有了河流、水草长得茂盛,蒙族人民就会把牛、羊、马群赶到这儿来放牧。) 4.讲读第2层。 (1)指名学生读第2层。 (2)“疾驰”、“襟飘带舞”是什么意思? (3)作者为什么用一条彩虹比喻来欢迎远客的蒙族男女老少? (因为他们突然出现在远处的山丘上,而且都穿着颜色鲜艳的衣裳,这样既恰切又形象地表现了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情。)(4)当主人见到客人时,草原的环境有什么变化?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小结:作者初入草原,看不见什么东西,听不见一点声音,处在这种环境使人产生一种辽阔、静寂的感受,接着作者快到公社时,看到了牛羊成群,主人热情迎客,听到了各种声响,自然引起一种兴旺、热闹的感受。作者的感受由静到动,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在变化的结果,这说明,环境变了,事物也在变化。 (三)作业。1.背诵课文第1段。2.练习课后作业第 1、3题。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3、4、5段。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课文第3、4、5段。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文第1、2自然段,作者抓住访问的'经过和草原环境的变化,让我们读了觉得祖国草原的景物是多么美。现在学习课文后三个自然段,我们会进一步知道草原的人更好。 (二)讲读3、4、5自然段。 1.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 2.读后讨论交流。 (1)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的气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用欢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 (2)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很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3)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第1句怎么讲?(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装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②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间姑娘们还要唱民歌; ③饭后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以上这三方面表现了蒙古人民的风俗习惯。) (三)总结全文。 从全文看,前面两段主要是写什么?后面三段主要是写什么? (课文前两段主要讲草原景物的美,后三段主要讲草原人民的美,说明蒙汉两族人民感情深厚。)2.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但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小结: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中心是表现蒙汉人民的友好情谊,歌颂各民族的团结。作者以写草原之美衬托蒙族人民的心灵之美,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同时,也写出了草原的独特的风光形成了蒙族人民独特的风俗,独特的民族气质——热情豪爽。作者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接、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烈欢腾场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作业。 1.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读一读,想一想把什么比作什么,然后抄写在摘抄本上。 2.练习课后练习题第4题。【小资料】 老舍(1899年~1966年),现代著名小说家、戏剧家。原名舒庆予,字舍予,满族人。老舍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当过中小学教员。“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他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讲学,并进行文学创作。1930年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37年,代表作、著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问世。1946年赴美国讲学并进行创作,近百万字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问世。1949年年底回到祖国,先后写了《龙须沟》、《西望长安》、《茶馆》、京剧《十五贯》等23个剧本。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草原》这篇课文摘自老舍写的访问记《内蒙风光》。鄂温克鄂温克族,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两万多人口,牧区用蒙文,农区用汉文。 蒙古族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三百多万人口,分布在内蒙古、吉林、黑龙江、辽宁、宁夏、新疆、甘肃、青海、河北、河南等地。有本民族语言文字。多从事农牧业。 《草原》课时教学设计7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段落层次 2.读懂第一自然段,领会草原的自然美,体会句中含着的意思. 3.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重点 领会草原的自然美,品味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交流,拓展 1.同学们,你们游览过祖国的大好河山吗?说说这些风景名胜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是啊,我们的祖国山河秀丽,江南妩媚,塞北雄奇,就像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这节课,就让我们到内蒙古大草原上去潇洒走一回。 3.板书课题,齐读。 4.老师来变一个小魔术(草原后加上?号)现在你再读读看,意思改变了吗?你又读出了哪些新意思?(师加上!)请你再读读看,有没有什么新感觉?(生自由谈) 二、整体感知,理清作者叙述顺序 1.草原之美让人魂牵梦绕,现在,赶快打开书,去读读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吧!有个问题请大家边读边想:课文围绕草原先后写了哪些内容? 2.生充分自读思考。 3.读后交流,师相机概括板书:风光美、人情美。 三、品读,感悟第一自然段,体会草原的美 1.过渡:老舍先生用他的一支生花妙笔,给我们“画”出了一幅美丽的草原风景画,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边欣赏优美的音乐,一边听老师范读第一自然段,并在脑海中想像画面。听完后,告诉同学们,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2.师配乐范读课文。 3.说说你好像看到了什么?生自由说。 4.过渡:草原的'美是如此与众不同,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用波浪线画出文中描写的最让你心动的景色,美美地读一读,并在学习小组内交流。 5.生自读交流,说说文中最让你心动的景色。 6.全班交流,师点拨引导,相机出示课件画面,图文结合理解“一碧千里”“小丘柔美”“翠xx流”等词的意思。 结合简笔画理解“勾勒”“渲染”等词的意思。 7.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配乐赛读,师生评议。 8.面对如此美丽宽广的大草原,假如你置身其中最想做的是什么? 9.那么,我们来看看作者来到大草原的感受吧!用横线画出第一自然段中描写作者感受的句子。 10、交流读后感受,相机指导学生理解“高歌”“低吟”两词的区别。 这两种情调一样吗?如果把文中的两个词颠倒一下位置,好不好? 11.是啊,作者陶醉了,你们陶醉了吗?让我们带着赞叹,带着兴奋,带着陶醉来朗读第一自然段。 12.读了这么多,大家会背了吗?把你最心动的句子背下来。 13.拓展。假如你是一位来草原寻找灵感的诗人,你会低吟一首怎样奇丽的小诗呢?假如你是一位带团游览的导游,你又会怎样向游客来宣传草原的美景呢?想一想,你是当诗人还是导游?赶快写下你们的赞美吧! 14.生练笔。试写小诗或导游词。 15.指名生上台读自己写的小诗或导游词,师给予热情评价。 四、欣赏歌曲,升华情感 同学们,虽然这节课我们没有真正去美丽的大草原,但我们已经用心感受到了那儿的风景之美。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首献给草原的赞歌,来结束今天愉快的学习。至于草原的人性之美,下节课我们再去细细品味。(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草原》课时教学设计8【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学会本课14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有关词语。 ⑵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⑶读懂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2、情感与体验: 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性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兴趣。 3、过程与方法: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体会句子的意思,积累课文优美的语言。 3、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下笔赞美草原的美丽。 【教学准备】 草原的风光图片和重点句的投影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有关词语。 2、学习第一段,领略草原美景,品味、积累优美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激导入 同学们,“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你们知道这首诗描写了哪里的景色吗? 板书: 草原 二、看图说感受 1、你们看,这就是美丽的大草原。 出示草原的风光图片──老师简单解说。 2、草原给你怎样的感觉? 大、绿……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你们想知道我国的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吗? 2、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读课文,看看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要求: 边读边画出生字词,注意把生字读准。 四、检查自学情况 1、那个同学有信心读准生字词? (出示生字词)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板书 景美人美 五、学习第一段,领略草原之美 1、老舍先生初到内蒙古大草原,看到美丽的景色,还与内蒙古人民欢聚一堂,由衷写下了“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 (出示句子投影) 2、课文哪一部分写了草原的美景呢?谁想读读这一段?要求: 边听读边画出描写草原的美的句子。 3、自由读: “那里的天比边处的天……轻轻留入云际。” 4、在这段话里,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的特点来写?按什么顺序写? 板书: 空气(清鲜) 天 天空(明朗) 小丘平地(一碧千里) 地 羊群(白色的大花) 5、小结: 不愧是语言大师!老舍先生不但能按一定的顺序写出了自己初到草原所看到的景物特点,还用优美的文笔写出了草原的美。你认为哪些句子写的特别美?美在哪? 6、小组交流、汇报(相机出示句子投影──品读句子): “在天底下……并不茫茫。” 理解“一碧千里”、“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小丘也是绿的。” 理解这个比喻句,这是“静态”描写。 “羊群一会儿……白色的大花。” 理解这个比喻句,这是动态描写。 “那些小丘的线条……轻轻流入云际。” 理解“翠色裕流”,“渲染”与“勾勒”的区别。 7、小结: 作者笔下光辉,一会儿把草原写成一幅画,一会儿把草原的“动”写出来,动静结合,真是如诗如画,美不胜收。让我们再读读这段话,加深体会草原之美。 8、师生合作读: 师领读:“在天底下”……并不茫茫。” 生跟读:“四面都有……流入云际。” 9、过渡: 草原这么美,难怪作者“想高歌一曲”,“又想低吟一首小诗”呢!知道为什么吗? (抒发自己的情感:愉快、赞美……) 10、导读: 谁愿意通过自己的朗读,把作者的感情发挥出来呢? 出示句子投影: “那里的天……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这种境界……低吟一首绮丽的小诗。” 11、过渡: 草原这么美,真让人陶醉其中,看!“在这种境界里……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这句话真的写骏马和大牛在回味吗? (理解这个拟人句) 12、小结: 这种境界正是人们所说的景由心生,情境交融。草原这么美,多令人往啊!让我们一同回味草原的美景吧! 13、配乐朗读第一段,加深体会草原之美。 六、欣赏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草原这么美,何止是语言大师老舍先生要赞美草原,连著名歌声蒋大为也要用自己优美的歌声去抒发自己对草原的赞美之情呢!想听吗? 播放乐曲。 七、拓展 1、听到这么美的歌声,老师也写了一首赞美草原的诗呢! 出示投影──自创诗: 草原 草原,我梦中的草原。 蓝蓝的天空朵朵白云, 清风轻拂绿色的梦谣; 阳光唤醒绚丽的花朵; 雁儿归,蝶儿舞 千里碧波如画卷。 草原,我向往的草原。 蒙古包里孕育勤劳善良的人们, 小伙子策马扬鞭显英姿; 姑娘们放声高歌满天涯; 牛儿塣,羊儿肥 牧民描绘幸福景。 2、你们也想赞美草原吗?用你们精彩的文笔赞美草原吧呢? 八、作业 抄生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美。 《草原》课时教学设计9教养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体会描写草原风景美、人情美的语句。 2、理解课文中打比方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情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育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2、认识保护草原资源,防止沙漠化的重要性。 发展目标: 运用以前学到的阅读方法读懂课文,并能把阅读中的理解和感受说出来。 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草原的风景美和人情美所构成的草原风情画。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播放《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带情入境。 2、同学们有到过或者见过大草原吗?草原给你的印象是怎样的? 过度:今天,我们就和老舍先生一起领略草原美丽、迷人的风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看看在作者心目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2、速读课文,思考:作者写了草原哪些方面的情况? 板:风景美人情美 过度:草原的'风光和人情都这么美好,那么就构成了一幅草原风情画。 板:草原风情画 3、默读课文,对全文质疑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过度:指导朗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作者在写草原美景的同时,还 2、自由读,边读边划抒发了自己的感情的句子。 3、学生汇报。 4、找出句子,抓对比。 “……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1)指导朗读。 (2)理解“高歌”和“低吟”两种不同的情调。 (3)理解“奇丽”,为什么他要吟这么一首诗? 5、者先是想高歌,后来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为什么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呢?如果把这两个抒情的句子调换一下位置,让他先“低吟”,后来他越看草原越高兴,然后“高歌”,行不行? 提示:“高歌”和“低吟”都是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往往都会受到外界的影响,那作者看到了什么,使他产生了这种情感,而要用这种方式表达?(讨论) 6、学生汇报。 点拨1:我们归纳一下,作者一开始看到了草原的什么?它的整体给人什么感受?(出示图) 板:开阔 点拨2: 1)他当时的心情怎样?(激动、兴奋) 2)指导朗读 3)换词理解“清鲜”、“明朗”。 过度:接下来他看到了草原的什么?(部分)那他的感情起了什么变化? 指导朗读,读出草原的柔美。 点拨3:注意作者第二次写景的部分,他先总的说了一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茫茫”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里这样说呢?感情朗读。 点拨4:接下来分了两部分来写,先写了(草原的颜色),再写了(小丘的线条)。 指导朗读:(1)先读这两部分,然后选你喜欢的读给大家听。 句1:“四面都有小丘,……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随机出示图:绿草衬白羊,多么雅致、清丽。指导朗读。 这里把_____ 比作________,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句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 随机出示图、出示两种风格的国画,理解“勾勒”、“渲染”。 点拨5:这样柔美的线条,缓缓地高起来,又缓缓地低下去,就像(波浪)。所以作者沿着这波浪般的线条,一直远望,就觉得好象整个绿色的草原在流动,所以作者说…… 指导朗读。 7、自由读第二次写景的部分,读出柔美的感觉,把自己读沉醉。 四、 总结:作者情景交融的描绘,我们看到了蒙古族同胞生活在风景如画的草原上,使人向往,令人感受到无限的乐趣。 1、看图,听音乐。 2、口语训练:做小导游,向你的朋友介绍一下内蒙草原的如画美景。 五、 布置作业 1、向你的爸爸、妈妈介绍一下内蒙草原的自然风光。 2、背诵第一自然段。 《草原》课时教学设计10第五单元备课《草原》、《珍珠鸟》、《零点降生的女孩》、《母爱》及练习五。 一、复习引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草原》这篇课文。现在让我们回忆一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课文的哪些内容?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课文的线索: 草原美景-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盛情款待-联欢话别 (学生可从课文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随作家代表团去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感受到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鲜,草地辽阔,有很多的牛羊,草原很大很美很绿等。) 2、师: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进草原去感受草原美景吧。 课件播放草原美景部分。 二、学习“远迎客人” 1、师: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蒙古族同胞对待远道而来的客人是怎样迎接的,请看画面。(出示课件迎客画面)下面大家自己读书希望能做到边看边想边划出你感受或体会最深的句子,在书旁写出你的感受。 板书: 读课文划句子谈体会 2、学生汇报: 说说你的收获吧。懂得几十里外迎接、骑马带路是蒙古人的特点,看出主人迎客的隆重热情,“飞”反映了主人迎客心情急切。 从“来到几十里外欢迎客人,立刻扭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车左右与前面引路”等地方体会主人的热情礼重。 指导两个比喻句,幻灯出示: ⑴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用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比喻河。) ⑵ “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用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比喻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的.蒙古族同胞。) 小结: 这些比喻的特点恰当生动,使被描写的景物更加形象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建议大家把它背熟并抄写在笔记本上。 齐读。 三、自主合作学习后面三部分 1、总结学法: 课文又是怎样写我们的亲切相见、主人热情款待及蒙汉同胞联欢的呢?同学们,书要自己读,以下几部分内容让大家自主学习。怎么学?让我们看看刚才是怎么学的呢? 总结学法: 看画面、读课文、画句子、谈体会。 2、自主合作学习: 同学们可选你最感兴趣的部分内容学习,喜欢一个人静静看的就自个儿学,喜欢跟同学共同研究的同学可几个人商量好学习内容,自主组合一个小组。自己先看,有了一点心得以后,就互相讨论,学完一部分内容弄懂后再去学习另一部分。 3、全班交流: 我们先来看画面吧(播放课件) (在汇报介绍过程中随机出示有关课文片段,以幻灯画笔指导,在学习热情款待部分可让学生说说自己有没有类似的经历 。) 4、学生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从主客见面时热烈欢腾的场面;用富有草原特色的食物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奶酒等饮料食品和待客佳肴招待我们,干部老翁这些有地位的人给我们敬酒,鄂温克姑娘给我们唱歌,小伙子给我们表演赛马踤跤等,饭后进行一系列的联欢活动可见主人的热情好客豪爽 。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6 相关内容:一件运动衫教学设计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8、童年的发现导学案第二课时读《枫叶如丹》有感花坛国小四年级海伦凯勒的故事教案嫦娥奔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回顾·拓展八(课标本)《大江保卫战》中的智慧火花《神奇的克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查看更多>>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播放《草原迎宾曲》──听了这首歌,你心里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5、师:通过这几部分内容的学习,我们体会到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 归纳板书: 自然美 人情美 草原 如果说草原美景是自然美,那么蒙古族同胞对我们这些来自汉族的客人这样热情而不辞劳苦远道迎接,这般的盛情款待,这又是怎样的一种美呢? 人情美,从中可看出蒙汉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民族团结。 自然美人情美,这一切都是辽阔美丽的草原所赋予的,这也就是让作者流连忘返不忍离去的原因,文中哪一句最能表达作者的这一心声? 幻灯出示指导理解: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在夕阳下,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师总结: 是啊,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难以忘怀,这都是因为我们蒙汉民族都是生活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的兄弟民族,我们各民族都是互利互助团结友爱的民族。 四、课内外结合拓展延伸 1、课文描写的是老舍几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古大草原看到的景象,时间已过了几十年了,然而,今天的草原是什么样?这里老师收集到一些图片资料我们来看看,也许从这些图片中你也可以想像出未来的草原又会是什么样的?(出示)看了这些图片你心里想说些什么? 2、让学生现场为内蒙古草原设计一段精彩的导游词(广告词),喜欢哪一部分就设计哪一部分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我的家,我的天堂。请到我们草原来 ,草原之花永盛开大草原,乳飘香,人情美,客常在草原大,草原美,草原的牛羊肥。 五、总结,再现草原美 同学们,虽然很多同学都没有真正到内蒙古美丽的草原,但今天我们的心已经到过了,感受到了,让我们聆听一首草原的赞歌,来结束我们今天的学习,好吗 ?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板书设计】 自然美 草原 人情美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