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蒹葭》教案 |
范文 | 《蒹葭》教案4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蒹葭》教案4篇,欢迎大家分享。 《蒹葭》教案 篇1课题:《诗经·蒹葭》的艺术特点赏析 课程类型:基础型课程 教时: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复习《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价值、“六义”的概念;复习《诗经》结构特点:重章叠句、叠词;熟悉中国古代诗歌一些常用意象。 技能目标:初步掌握诗歌欣赏、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的“意象”;能够分析出诗人运用意象所带来的表达效果。 情感目标:充分为我国古代悠久的诗歌传统感到骄傲、自豪;并体会古人表达感情时特有的含蓄之美、朦胧之美。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 在我们深入探讨《诗经·蒹葭》的艺术特色之前,让我们再次复习一下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可不知的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出示幻灯片,限点击出问题,请同学们一起回答,正确后再点击出答案,并加以总结。(本部分约用时5分钟) 问题1 《诗经》又名?反映了何时的诗歌作品? 回答1 《诗》、《诗三百》,反映了西周到春秋大约5XX年(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作品。 问题2 《诗经》的“六义”按音乐类型和艺术特色各是什么? 回答2 《诗经》“六艺”是指“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是从音乐类型上分的,后三者是从艺术特色上分的。“赋”是铺陈直叙,“比”是打比方,“兴”是感物抒情。 问题3 《诗经》共有多少篇?“风”、“雅”、“颂”各有多少? 回答3 《诗经》共305篇,其中“风”共15国风160篇,“雅”分“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颂”分为“商颂”5篇、“周颂”31篇、“鲁颂”4篇,共40篇。 问题4 人们常常“风骚”并提,它们各指什么? 回答4 所谓的“风骚”是指《诗经》中的“风(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乃至文学的代称。 问题5 《诗经》是中国诗歌、文学史上什么流派的源头? 回答5 《诗经是指中国诗歌、文学史上“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而楚辞则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问题6 《诗经·蒹葭》选自《诗经》中的哪一部分? 回答6《诗经·蒹葭》选自《诗经》中的《秦风》。 二、导入正课 1、让我们再次齐声背诵一下《诗经·蒹葭》,并感受一下这首诗在各个方面的特色与美。提示一下,这首诗的特色与美是全方位的,大家既可以从《诗经》固有的艺术特色,如“赋”、“比”、“兴”,如结构形式特点上寻找,也可以从其他的艺术特点,如分析诗歌常用的系列术语,如“意象”的营造上寻找。 2、给同学5分钟按照小组进行讨论,如果讨论热烈可以适当延长3分钟,在同学讨论同时走进各个小组进行聆听、指导,要求学生不要“面面俱到”,抓住一点有所深入即可。 3、小组讨论结束,进行汇报发言。由每一小组推选一名发言人介绍本小组结论。大致来说,以下几点由于前面已经提到,应该多能回答出: a、通过“溯洄”“溯游”的连用,侧面刻画了诗人追求的一往情深与执著、内心的焦急与忧愁。再结合最后的“宛在”,由这种一往情深与执著得到的始终却只是“可望而不可即”,就更突出了这种一往情深与执著多带来的无尽的惆怅。 b、虚实相间,富于朦胧美。“伊人”的理解可以千千万万、彼此不同,是为虚也;诗人的追求是实的,感情的惆怅凄切是实的。虚实相间给了本诗巨大的想象空间。 《蒹葭》教案 篇2教学目的与要求: 1、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教学重点: 1、背诵诗歌,领会诗的情感。 2、掌握起兴的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 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教学方法: 讨论,点拨 教学媒体: 使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听到"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这脍炙人口的歌词时,是否记起了那首游子思乡的千古绝唱《天净沙·秋思》?当你坐在餐桌前享用精美丰盛的晚餐时,是否记起了父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嘱咐?当你惊叹于戈壁滩的狂风吹沙时,是否忆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志豪情?古典诗词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美丽与奇妙。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这首诗歌,再一次用诗歌滋润我们渴求的心灵。 二、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又称“诗三百”。 我们谈到《诗经》,就少不了要提到诗经六义。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是诗的不同体制,赋、比、兴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包括十五国风、大雅、小雅、周颂、鲁颂、商颂)。风多是各地民歌,雅是西周王城区域朝会宴饮所用诗歌,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对于《诗经》赋、比、兴这三种表现手法,宋代的朱熹是这样解释的:“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用我们现在的话通俗一点解释就是赋就是铺陈直叙,比就是比喻,兴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烘托。 三、朗读欣赏 (一)听录音播放 要求学生: 1、找出韵脚字 2、给生字注音 (二)教师指导 (三)配乐,让学生朗读 要求学生体会诗的感情,读出诗的感情。 四、诗意理解 1、教师讲解疏通诗中重点词语。 2、学生发挥联想想象,谈谈第一节诗的大意,再现诗的美丽画面和优美意境。 3、教师点拨(诗歌大意投影显示) 五、分析诗歌 问题1:刚才我们听了课文录音,并且又配乐朗读了这首诗,应该对诗歌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把握。哪位同学谈谈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渺远迷茫,忧郁缠绵,怅惘感伤。 追问:诗人为什么迷茫忧郁感伤呢? 明确:渴慕倾心于伊人,执著地追求,不怕道路的艰险,然而伊人却宛在水中央,如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求而不得,故苦闷感伤忧郁。 问题2:诗歌中哪一些诗句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著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明确:“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这一些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著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爱的道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艰险。然而尽管道路曲折艰险,诗人却仍然“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为了伊人,上下求索追寻,表达了诗人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表达伊人在望,然而却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怅惘忧郁苦闷情怀。 问题3:诗歌中哪一些诗句描写了景物?所写景物有怎样的特点?写景有什么作用? 明确: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 总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清凉景色,造成了一种渺远迷茫的意境。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忧郁感伤的情怀。 追问:本诗要歌咏的是渴慕伊人,求而不得的感伤情怀,然而却先先言它物,先写景,以景衬情,这属于《诗经》的哪一种表现手法? 明确:起兴手法。和“关关雎鸠,在河之州”一样,都是写景起兴。 问题4:这首诗一共三节,大家比较一下这三节诗,看能不能发现什么特点? 明确:二三节诗是第一节诗的反复,只在押韵的地方换了几个字而已。这是一种重章叠唱的方法。《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的方法来抒发感情,我们现在的诗歌也常常采用这种方法。 追问:采用重章叠唱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回旋反复,可以增强诗歌的音乐感和节奏感,更充分地抒发情感。《蒹葭》全篇3章12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 六、对照板书,学生背诵诗歌 七、比较阅读《上邪》与《蒹葭》 上邪① 汉乐府民歌 上邪!② 我欲与君相知,③ 长命无绝衰。④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⑤ 【注释】 ①这一首是情诗。指天为誓,表示爱情的坚固和永久。②上:指天。上邪:犹言“天啊”。这句是指天为誓。③相知:相亲。④命:令,使。从“长命”句以下是说不但要“与君相知”,还要使这种相知永远不绝不衰。⑤除非高山变平地、江水流干、冬雷、夏雪、天地合并,一切不可能发生的事都发生了,我才会和你断绝。 【比较分析】 同:都是情诗,都表达了主人公对爱情坚定执著的追求。 异:《上邪》是一位痴情女子对爱人的热烈表白,感情炽烈而率直 《蒹葭》写一位男子渴慕伊人,执著追求,却求而不得,感情含蓄缠绵感伤。 八、音乐欣赏,体会意境 让学生欣赏《在水一方》,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九、练习 1、积累下列出自《诗经》的名句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2、把课文改写成一篇散文 《蒹葭》教案 篇3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投影仪、录音带和VCD碟片。 2.诗词曲赋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增加积累。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一)导语设计: 师:同学们,当你听到“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这脍炙人口的歌词时,是否记起了那首游子思乡的千古绝唱《天净沙?秋思》?当你坐在餐桌前享用精美丰盛的晚餐时,是否记起了父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嘱咐?当你惊叹于戈壁滩的狂风吹沙时,是否忆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志豪情?古典诗词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美丽与奇妙。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这首诗歌,再一次滋润我们渴求的心灵。 (二)初读诗歌 1.多媒体投影薄雾中的水边芦苇,芦叶萧萧,茫茫苍苍。在这个画面的衬托下,投影出诗歌原文。(蓝色字幕) 2.播放背景音乐(低声地):播放小提琴曲《水边的阿蒂丽娜》。 3.学生初读课文:借助“预习提示”以及注释,读准字音,了解大意。 文采飞扬的导语,清新自然的背景画面,悠扬恬静的音乐,使课堂中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美,使学生体验了情境美、奠定了本堂课的基调。 二、品味赏析 (一)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读:在《水边的阿蒂丽娜》的音乐声中,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乐曲播放与诗歌朗诵同时进行,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联想,从而产生共鸣。 2.请同学说说选择《水边的阿蒂丽娜》的作为背景音乐的原因。 体会诗歌迷茫而略带忧郁的情感基调 3.诗歌中主人公为何忧伤? 4.求而不得后主人公的态度如何? 整体感知诗歌的思想内容:向往和追求纯洁的爱情和求而不得后,主人公依然执着追求的感情。 (二)品味语言 1.上述体会你是从诗歌的哪部分感受到的? 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本课文重章叠句的结构特色,品味诗歌朴素清新风格洒落的语言 2.创新设计:请同学把大屏幕上的诗歌中加点的词改换一下,要求改后的诗歌整体风格不变。 这个设计迁移性、挖掘性很强,它点燃了学生创造性自主学习的火花。诗歌中的加点词语为三段对应部分稍加变化的词语,学生改换后的词大多是贴切的、和谐的,多元的。在这创新的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受到美的陶冶是潜移默化的。 3.熟读成诵。(采用男女声交替读、齐读等各种形式) 三、激发激情 (一)深层理解: 1.课后思考练习一: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目的让学生掌握意象的概念,因为理解诗歌中的深层叙往往是从理解分析意象的作用为切入口的。 2.自由讨论“蒹葭”“芦苇”“道路”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让学生极大地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通过相象和联想,准确体会意象的象征意义。 (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激情 1.多媒体投影出《在水一方》的歌词,同时播放这首歌。 2.思考:你认为这首改编自《蒹葭》的歌词好吗?为什么? 在讨论中,学生发现歌词将原诗中的渺远迷茫、缠绵感伤的意境,反复咏唱的形式等精华部分保留了下来。这一发现,加深了学生对原诗的理解。学生在这首优美的歌曲声中,再一次地感受到了美的情感体验。 3.您也许不是诗人,也许不是艺术家,但老师相信你有丰富的想象力。你能想象一下《蒹葭》这首诗歌的意境,借助除文字和音乐以外的其他艺术形式来表现的情景吗?(各学习小组之间合作、探究、讨论) 这一设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这种开放型的题目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上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使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层出不穷,水到渠成地把学生创造的激情激发出来。 《蒹葭》教案 篇4教材分析: 《<诗经>两首》(《关雎》《蒹葭》)是人教版义务教育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2课。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诗经》,学生对其特点一知半解。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一看似“不利”因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还给学生自由呼吸的课堂。 一、课前预习任务(教师要明确具体任务,切忌太过概括。) 1、查阅资料,了解《诗经》这部诗歌总集的形成过程、内容、以及与以前学过的诗歌相比的不同的特点(包括诗歌内容、诗歌风格、手法)。 2、借助注释、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的读音和意义,整体感知诗歌。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相关知识(如形成原因,诗歌内容,诗歌特点,手法等。) 2、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 3、理解诗经的手法——赋、比、兴及重章复唱,双声叠韵,并体会其作用(手法太多可分散在两首诗中来讲。) 4、体味诗歌中美好感情及优美意境。 三、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教学重点1) 2、体味诗歌中美好感情及优美意境。(教学重点1) 3、理解诗经的手法——赋、比、兴及重章复唱,双声叠韵,并体会其作用。(教学难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45分钟)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 1)老师提问:蒹葭是什么?有谁见过蒹葭?给我们讲讲吧! 请同学讲讲。 老师播放蒹葭图片,师生交流蒹葭留给我们的感觉。 我们了解到的蒹葭随风飘荡,柔美可爱给人宁静的感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首古诗就以蒹葭命名,它会写些什么?会不会如蒹葭一样美呢?一看吧! 2)学生交流自己预习所查的关于《诗经》的信息。 (二)《蒹葭》教学过程 1、读:整体感知(约7分钟) (1)齐声朗读:教师点评并给与朗读指导(约2分钟) (2)教师配乐范读或名家范读,学生听读(约2分钟) (3)学生赛读:通过赛读读准节奏字音(约3分钟) 2、练:落实重点字词(约5分钟) A.找出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几组词 明确:第一组:苍苍,萋萋,采采(茂盛、众多的样子) 第二组:(道阻且)长,跻,右(道路漫长,险阻,弯曲形容难以到达) 第三组:(在水之)湄,涘(水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 第四组:(宛在水中)中央,中坻,中沚(水中的高地或陆地) 此处有小小的区别要明确 第五组:(白露未)晞,已(干,完溯) B.找出方向相反的一组词:洄,溯游 3、品:品味诗歌内容及情感(约20分钟) 第一组: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问:这是一个怎样的时间怎样的情景?(引导学生想象联想,体会诗歌意境) 明确:A.深秋的早晨,晨雾氤氲,雪白的霜结在在蒹葭叶片上,慢慢地融化为晶莹的露珠。蒹葭随晨风中轻轻地摇摆,露珠轻轻地滑落,摔碎在丛草间,溅落一地的清脆。 B.霜——晞——已:从秋霜到露水变化看出时间的变化。 第二组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1)问:展开想象“伊人”是谁?她是个怎样的那还? 明确:“伊人”是男主人公心仪的女孩子,美丽善良,委婉害羞,但是她十分朦胧,看不真切。 (2)问:(在水)一方——湄——涘:“伊人”的位置变化说明了什么? 明确:朦胧,漂浮不定,难以追寻。 第三组: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问:此组诗歌讲述了什么故事? 明确:男子逆流而上,顺流而下寻找“伊人”。道路漫长而崎岖,可见追寻“伊人”的路途十分艰难。(可引导学生想象男子怎样跋涉,怎样达到穿过艰难险阻,用了些什么方法到达上游) (2)问:男子找到心中的她了吗? 明确:没有找到,从三个“宛在”可知女子仍然和他有着一河之隔。若隐若现,如梦似幻。 4、议:诗歌的结构特点及特色(15分钟)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说说诗歌结构有什么特点,有何特色? 明确:赋、比、兴及重章复唱手法的讲解(兴的手法在此诗中没有使用所以只提一下) (2)诗中表现了男主人公什么样的品格? (3)诗中“伊人”确实存在还是男子想象的? (4)展开想象和联想“伊人”除了可以指男子爱慕的女孩还可以指喻什么? 5、练:(5分钟也可课后作业) 把诗歌改编成一个小故事,合理想象给这个故事续上一个结尾。 要求:感情基调,文字风格要与诗歌一致。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