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长亭送别》说课稿 |
范文 | 《长亭送别》说课稿(通用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长亭送别》说课稿(通用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长亭送别》说课稿1老师们: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材中的王实甫的《长亭送别》。 情况说明: 授课之前心里没有底,主要担心两点:其一,所选篇目为王实甫的经典戏剧《长亭送别》,而学生对戏剧普遍不怎么感兴趣,课堂积极性会不会不高;其二,授课对象为理科平行班的学生,学生基础和各方面能力相对差一些,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会不会难以落实。 说指导思想: 从实际出发,“教学目标”没有定得太高。总的来说,就是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思想,抱定教书育人的宗旨,以生为本,在教学中设定合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说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重点曲词,体会主人公在分别时难舍难分的微妙心理,从而理解文本主题,领悟主人公重爱情轻名利的闪光思想和为爱抗争的可贵精神。 2、通过理解作品中的情景交融和多种修辞,来品味诗化语言,从而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教学方法: 1、美读法。设计齐读、自读、教师或学生范读等活动,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领略优美曲词的艺术魅力。这些过程教师要相机指导诵读方法和技巧。 2、引导点拨法。引导点拨学生对曲词的赏析、学习和领悟曲词的艺术手法。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思考、分析空间,以4人为单位组织小组讨论,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获得知识的途径,教师作适当引导和总结。 3、比较阅读法。联系同类作品比较拓展,使当堂所学得以迁移延伸,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运用现代化手段,扩大课堂容量,运用音乐、图片、视频等素材冲击学生感官,为其欣赏文本提供帮助。 说教学过程: (课间播放“黑鸭子组合”演唱的李叔同之《送别》,营造气氛。如有需要还可领着学生跟唱,以便使学生尽快进入课堂情境。)(投影课题) 一、导入 (开始导入时切换《送别》的钢琴伴奏音乐,背景图片不变) 由中国的送别文化引出长亭古道,因为课文是节选,所以先介绍王实甫的《西厢记》,交代前情,继而导入课文《长亭送别》。 二、检查预习,梳理情节 (投影图片,配以简要的文字介绍,图文并茂) 请学生根据屏幕提示,将节选文本划分为四个部分,并拟出小标题。 1)指名学生概括。 2)投影明确。(简略指导学生拟小标题的技巧,紧扣“别”字贯穿情节。) 三、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带着问题进入学习。)(投影) 1、把握人物的心理性格 2、鉴赏作品的诗化语言 四、完成“学习目标”(着重阅读第二、三部分,把握主人公的心理性格) 1、读曲词,体味主人公的“愁” 1) 送别,莺莺免不了离愁别绪。她究竟愁到了什么程度呢?先引导学生阅读[滚绣球]和[叨叨令]这两支曲词,体会其中的愁情。(学生很容易理解) 2)提问:那么,还有哪些唱词也表明了莺莺的离愁之苦呢? 学生快速检索后共同推选出几支最能表现莺莺离愁之苦的曲词——[快活三][朝天子] [耍孩儿] [四煞][三煞]。 3)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读读这几段唱词。(教师指导朗读技巧:注意情感的投入和节奏的把握,因为是表现“愁”,所以要读得慢些。)(投影图片,放背景音乐) 4)学生朗读结束后投影所提问题: 5)学生自由发言,分析曲词,谈自己对莺莺愁苦的理解。 引导学生理解:对筵席上“酒食”的描写,对莺莺与张生离别后生活情状的描写。 6)教师小结:(以旧带新)李煜在《虞美人》中用一句“恰似一江春水像东流”将抽象的愁具像化了。莺莺愁到了何种程度?我们是否也可以用原曲文量化一下呢?(学生可以检索出相关内容)(投影明确) 2、读曲词,体味主人公的“恨” 送别,离人免不了离愁别绪。全词多次提到了一个“恨”字,显然,就全曲来看,应该说,《长亭送别》抒写的是莺莺的离愁别恨。 1)请学生把有“恨”的曲文找出来,并说说看,莺莺的恨有哪些内涵?她为何会有此恨?(投影问题,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强调要以文本为依据来分析理解。) 2)学生可以很快找到相关的几支曲子,讨论后指名小组代表起来分析,教师点拨。 3)(投影明确)这“恨”并不单纯,它包涵了莺莺对夫妻离别的悲、对老夫人阻挠的怒、对自己命运的忧,三重心理。(前两点学生可以想到,第三点要结合文本启发。) 4)指明莺莺“恨”产生的原因:怕日久后老夫人变卦,更忧张生去后变心。 5)借此机会联系介绍当时的社会现实:新及第进士,皇帝都会设宴嘉奖,此时达官贵人就会趁机选婿,以张生的人才很有可能会中选。再加上当时秦楼楚馆活跃于时,异乡花草触目皆是,张生与那些个风流才子一起,就很有可能被拉下水。这些都不得不让莺莺深深担忧。由此我们也可认识到封建社会,妇女的悲惨命运。 3、读曲词,体味主人公的“情” 学生读懂了莺莺的愁,读懂了莺莺的恨,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她对张生的情。在那个时代,作为相府千金的莺莺要坚守住这份爱情,是需要顶住很大压力的。那么,支撑她顶住这份压力的又是什么呢?(引导学生概括出莺莺最可贵的品质——重爱情轻名利)(投影提问) (指名学生分析后投影明确) 五、越剧欣赏 在充分品读理解曲词后,播放一段黄梅戏片断(时间不超过3分钟,截取内容紧扣文本二、三部分),这个环节可以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以便加深其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提示学生:课堂条件有限,如果同学们有兴趣欣赏更多内容,还可利用课余到网上搜索更多视频资料。) 六、完成“学习目标”2 《长亭送别》打动人们的不仅在于它反映了追求自由爱情,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更在于它寓情于景,景中见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和诗化的语言。接下来带领学生领略它的语言魅力。 1、请学生齐读或自读[端正好][脱布衫][一煞][收尾]四支曲子,找出其中描写秋景的组合意象,并简要概括。(学生只要认真检索出曲词中的名词,就可以完成此项工作,指名学生概括后投影明确,教师小结。) 2、再以[端正好]为例,让学生仔细品读,进一步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1)带领学生齐读后投影提出几个鉴赏方向。 2) 指名学生分析概括,教师点拨。(投影明确) 3) 学生再次齐读。(播放背景音乐:钢琴曲《长亭送别》) 4) 教师小结:点评作品语言特色。(投影) 3、 简要赏析[叨叨令]的语言特点及艺术效果 4、 简要赏析[满庭芳]中所用的典故。 (这两个环节都采取:投影提出问题→ 指名学生赏析,教师点拨→投影明确。) (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让学生赏析文中运用比喻的曲词,体会其艺术效果。) 七、拓展比较 愁多愁苦愁重,只要能花好月圆也无妨。莺莺是幸运的,可还有多少相亲相爱的男女最终是以悲剧告终啊。带领学生回顾一下以前所学的几部同题材作品。 (投影显示) 结束语:他们真情相爱,却好事多磨,无论是喜是悲,我们相信,他们那为爱努力抗争的精神都将永远感动着我们! (投影补充课外阅读资料《崔莺莺夜听琴》) 教学反思:在全体学生的努力配合下,很好的完成了预设教学目标。不足之处是作为1课时的教学内容,容量有些大,时间显得紧张。如稍作调整,学生活动空间将会更大,效果将会更好。 欢迎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长亭送别》说课稿2一、说教材 1、单元目标: 通过对戏曲语言和艺术手法的欣赏,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戏曲的能力。 2、大纲要求: 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 3、教材特点: 语言优美动人,情景交融生辉。 4、学生特点: 对戏曲感兴趣,具有诗词鉴赏的经验。 二,说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2、能力目标: (1)学习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学会运用修辞手法表现人物心理。 (3)学习化用或借用古代诗词的语句,意境的方法。 (4)培养知识迁移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鉴赏曲词的音韵美 (2)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三、说教学重难点: 1、学习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培养知识迁移的能力 四、说教法 1、诵读鉴赏法 2、合作探究法 3、同步迁移法 五、说学法 1、资料搜集法 2、替换想象法 3、小组讨论法 六、说教具 多媒体课件 七、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全班分为四组,每组选择最感兴趣的一首曲词,借助资料搜集,合作鉴赏。 1、初步感知:有感情朗诵。 2、深入探究:合作鉴赏。 3、同步迁移:搜寻具有相同表现手法的诗词曲。 (二)导入新课: 展示《长亭送别》昆曲版,连环画版,回忆课文内容,并营造惆怅哀伤的情境。 (三)曲词鉴赏: 1、本组派代表完成: (1)有感情朗读曲词。 (2)展现全组对曲词的鉴赏感悟。 (3)针对本曲词所用表现方法,在已学的诗词中延伸迁移。 2、其他小组对鉴赏进行评价 3、教师指导鉴赏,引导迁移 【端正好】 碧云天, 黄花地, 西风紧, 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同步迁移: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雨霖铃》 (四)方法总结: 如何画尽愁与恨: 1、借助周围的环境和事物淋漓尽致地表达感情(情景交融) 2、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心理 3、化用或借用古代诗词的语句营造意境 (五)课堂结语: 清人杨芳灿曾说:"声声是泪《长亭》曲,道尽千古离人意。"张生与崔莺莺这份无边无际的离愁别恨,宛如一首真挚的抒情诗,一幅淡雅的水墨画,一支动人心弦的离情歌,感染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而且将在更加悠远的历史长河中长流不息。 (六)课后作业: 背诵最喜欢的一首曲词,并写下鉴赏感想。 (七)板书示例: 【端正好】 碧云天, 黄花地, 西风紧, 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 有深秋时令特征的景物,点染 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 抑之情。 后两句写离人之情,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 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了凝重 的离愁,蒙上了沉郁忧伤的色彩,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 化而为一,营造了委婉深沉, 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同步迁移: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雨霖铃》 如何画尽愁与恨: 1、借助周围的环境和事物淋漓尽致地表达感情 2、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心理 3、化用或借用古代诗词的语句营造意境 谢谢 《长亭送别》说课稿3一、开场白: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长亭送别》。 二、说教材: 《长亭送别》选自新编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本单元学习中国古代戏曲,目的是培养学生鉴赏我国古代戏曲的初步鉴赏能力。 课文节选部分曲词优美,文采飞扬,高中语文大纲指出:“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据以上内容和所教学生特点,将学习目标确立为: 1、识记有关文学常识,了解故事情节。 2、鉴赏曲词的美 3、欣赏莺莺的人物形象。 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节选自我国古典名著《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剧中的经典之作,它的作者王实甫是我国古代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吸收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融化百家,创造了文才斑斓的元曲语汇.吸收借鉴这些,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写作,而且对加厚他们的传统文化底蕴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我们的学生的鉴赏能力又非常有限,有可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我把曲词鉴赏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用比较分析法来突破。 三、说教法: 适当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迁移教学法 它最大的特点是激发学生兴趣,增强信心,在本节课中主要体现为运用学过的古代戏剧知识,通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比较分析法 它能增强学生观察、分析、交流的主体意识,使全班学生积极参与到主动的学习活动中去。在本节课课中主要体现为让学生将书上内容与老师习进行以及动画类比,突破重点和难点。 3、启发--发现探究法 在本节课中主要体现为通过分析比较得出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四、说学法 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 1、动口动脑动手,讨论分析法。 2、鉴赏诵读法。 五、说教学程序: 语文教学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同时,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总是由一般到特殊,所以,要对剧中人物形象有更深的认识,就要对全篇的情节有细致的了解。因此,在进行新课之前,我让学生做了如下准备和预习:观看影片《西厢记》,运用上节课的有关戏剧知识,参看提示、注释,通读全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完成学习目标1。 1、为了检测预习的落实情况,我设计了三道预习检测题、检测预习。 2、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好的导入,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为此我用动画《送别》给学生以全方位的视听冲击和强烈的心灵震撼,迅速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情境。 3、鉴赏曲词: 教师下水,学生往往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为此,为突破重点难点,根据教学内容,我先下水改写了文中的两首曲词,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比较,加上教师的启发,贯彻大纲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育理论,自己动手品味出戏曲的色香、味,完成教学目标1。主要有以下几个程序: (1)出示自己改写的两支曲: 第一支是结尾两曲中的[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我改写如下: 第二支是开头三曲中直抒属胸臆的[叨叨令],改写如下: 通过比较学生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第一首有情有景形成一种艺术氛围,第二首直接抒情感觉就不如第一首好。 (2)带着这个知识,再让他们自由朗读曲词,在读的时候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A、课文具体写了哪些时间和地点的景物。 B、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 C、课文中的哪段曲词与以前学过诗词的相似? 通过提示学生自然得出了曲词的美在于意象的选用、情与景的交融、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等几个方面。 (3)再问:第一支曲《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你会想象出那些画面?再次观看动画《送别》结合画面,通过类比学生会得出好的语言不仅形象,更能使人产生诗意的联想的结论。 4、分析人物形象: 借助教材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人文主义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点,在这一课中崔的比山高,比海深,比无边的芳草更加无 边无际的深情,感染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条更加久远的历史长河,莺莺的形象是一个很好的教育素材,因此,分析莺莺的形象也是教学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在这里,我一方面借助优美的画面给学生形象的展示,便于引发他们的联想,另一方面以优美的诗句启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动口动脑使他们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来。 (1)根据画面复述故事情节。 (2)问:古人云“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多情自古伤离别”在别离面前莺莺有哪些表现,刻画了她怎样的性格?(讨论发言) 5、学生学到知识后,通过当堂训练,知识巩固的才牢,于是,我设计了以下几道习题让学生趁热打铁,巩固知识。 6、布置作业: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是我们的教育目标,在布置作业时,给学生布置一道开放性的作业: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选取自己喜欢的一首曲词进行改写。 结语:读《西厢记》的时候总是不明白为什么郭沫若先生总是一味地称赞莎士比亚的戏剧,总是为歌德的《浮士德》而倾倒,相信我们认真读过王实甫之后,我们会知道,我们也有我们自己优秀的戏剧。遵循洁、美观的原则我设计了以下板书: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长亭送别》说课稿4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同行: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长亭送别》。我将从以下 8个方面说说我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长亭送别》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是名剧《西厢记》的一折,写的是崔莺莺送别心上人张生的故事,表现了张生与崔莺莺之间的真挚爱情,突出了莺莺的叛逆性格。这个单元是高中首个戏曲单元。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解读名家名剧,初步涉入戏剧瑰丽之门。而《西厢记》是中国古代戏剧扛鼎之作,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教育模式学习本文,将对单元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目标:了解戏曲语言特点、作者及作品梗概。 能力目标: 1、体味莺莺的心情,分析其形象。 板书“人物之美” 2、品味曲词之美。 板书 情感目标: 1、体会封建社会对自由爱情的摧残。 2、分析莺莺性格中的叛逆精神。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特点、地位。我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语言表现手法的分析品味曲词之美。 难点: 分析莺莺性格中的叛逆精神。 三、说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一) 教法 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此,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这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表演法——深入文本,理解人物 2 、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3 、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4、 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我认为,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因而,我采用了比较新颖的教学方法。 (二) 教学手段 为了使我根据教材特点而设计的教学目标以及重点、难点得以突出,达到最大化的展示境界,同时也为了配合以上我选择的三种教法得以完满实现,我决定采用“多媒体展示平台”的教学手段进行全程教学。 四、说学法 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加强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1、我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进行思维的碰撞,从而顺利地拿到打开鉴赏戏剧之门的金钥匙。 2、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如课前确立预习步骤,提供预习方法,以形成常规; 3、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读书习惯。 五、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上课伊始,我先用多媒体播放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马兰女士演唱的《长亭送别》片段。渲染情感,创设氛围。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如下的导语: 当代著名作家肖复兴曾经说过:“爱,在幻想里,比在现实中更真实;爱,在回忆里,比在现实中更美好;爱,在舞台上,比在现实中更有价值。” 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在中国戏曲舞台上曾经轰动一时,久演不衰,影响深远的元代杂剧王实甫的《西厢记》(板书)。它讲述的就是相国千金小姐崔莺莺与穷书生张君瑞的爱情故事。这节课,我们要欣赏其中最精彩的一折戏《长亭送别》(板书)。 (二)通过多媒体展示的手段简介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王实甫。 (三)表演擂台,请学生表演其中的重要曲牌,学生表演后请演员代表和观众代表简单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根据教学重点我设计这一环节,学生通过表演,不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置身那种情境之中,体会到当时人物的心情) (四)整体感知,分析文章 1、教师提出问题1、江淹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那么,莺莺与张生离别别时,内心有何感受? 根据能力目标2我设计了这个问题,我指导学生在思考的时候要注意寻找文中的关键词语。 莺莺在送别张生的时候除了有内心不尽的悲伤和不舍外,还有对未来的忧虑,张生考不上状元,他们两人的爱情就不会得到崔老夫人的同意,她忧虑,张生考上状元,她怕他“停妻再娶妻”,莺莺的感情是复杂的,矛盾的。 2、问题2、莺莺是一个善良、多情、心思细腻的女孩子,但人们在评价她的时候总是说她身上具有叛逆精神,你如何看,能不能在课文中找到依据? 根据教学重点我设计了这个问题,指导学生回归课本,细读课文。 莺莺的叛逆精神主要表现在她重情义、轻功名上,这可以从她的唱词中看出来。 (五)自由讨论 教师布置讨论题目: 本篇课文打动人之处,除了动人的情感外,语言的美也是至关重要的,请同学们四人结为一组,对你最喜欢的某个句子进行讨论,看它没在哪里。 这一环节突出了设计的教学难点,教师的点拨很重要,要指导学生从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情景交融等其他表现手法的运用上去分析。 本文语言的特点是诗词化、文采飞扬 六、说矫正反馈 这一环节我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 比较莺莺与莎士比亚笔下的朱丽叶有何异同? 通过对比,学生们对莺莺的叛逆精神会有更近一步的认识,再次突出教学重点。 七、说作业布置 王实甫的西厢记和关汉卿的窦娥冤在语言上有何不同,请写一篇二三百字的鉴赏文字。 八、说教学创新 传统的戏剧鉴赏,习惯于按剧本语言逐句分析,胡子眉毛一把抓,费时但又难以突出教材的特点,关键是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长亭送别》这一课,我向传统说“不”,主要设计了“表演擂台”“自由论坛”“对比阅读”等活动,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以解决教学重难点。 以上就是我本课的教学设想,谢谢。 《长亭送别》说课稿5【说学习目标】 1. 简单了解作者及相关元曲、元杂剧。 2. 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 揣摩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说学习重点】 1、体味人物的思想感情。 【说学习难点】 1、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说方法指导】 诵读法 点评法 【说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积累(a级)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筵席( ) 玉骢 ( ) 迍迍 ( ) 蹙眉( ) 萋迷( ) 玉醅( ) 金钏( ) 靥儿 ( ) 谂知( ) 青鸾( )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b级) 1、《长亭送别》这一折内容可以分为四个场景?(请用四个小标题加以概括) 2、《长亭送别》表现崔莺莺和张君瑞 ,反映“ ”(提示:用课文原话)的送别主题。) 三、阅读与品味(c级) 哪些段落最能表达出主人公崔莺莺缠绵不舍、痛快忧愁、担忧牵挂、郁闷怨恨的内心思想的情感?这些情感是从哪些曲词中概括出来的? (一)赏读“途中之境” 赏读曲词《端正好》。(先背诵,后赏析。) 1、有哪些意象?组成了并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2、哪俩个字实现了情与景的交融?(明确:前者不仅把离别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如见——昨夜伤心到天明,血泪竟染红了整座山林!后者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非霜林醉,乃人不能自禁也。至此,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情由景生,境由情出,世传王实甫写到这里“思竭,扑地而死”。) 3、这幅图画中哪句话展现了主人公的主观感情? 又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感情? (二).赏读“滚绣球” 1、找出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体会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三).恋恋不舍、痛苦担心是夫妻分别是的人之常情,莺莺在送别张生时还有一种特别的心情是一般情侣分别时不一定有的,是什么之情呢?一起品读“朝天子”。 1.在这里,崔莺莺还表露了这样的情感? 2.在莺莺眼里中状元得功名与她的爱情相比是虚名微利,重要的是两情相悦,长相厮守,她 这种对爱情的认识在课文中表现了多次,请分别找出表现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思想的 句子。 (四)赏读“目送之境”回答问题。 1、《一煞》《收尾》写了哪些景? 2、《一煞》《收尾》中的那景是怎样体现莺莺的惆怅和不忍离去的眷恋的?(提示:可以从“极目而不见,欲语又无人,闻声人无迹,见马不见人”四处入手,这支曲子句句写景,句句含情,以景衬情,化情入景,情景交融,生动展现了莺莺“离愁渐远渐无穷”的心境。) 四、探究与对话(d级) 1、对待爱情和科举功名、莺莺、老妇人、张生各有什么想法?(最好应用“幺篇”和“朝天子”中的话回答。) 2、结合全文,概括文章所揭示的主题? 五、课堂小结(c级) 《长亭送别》说课稿6说教学重点: 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说教学难点: 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说教学方法: 朗读法提问法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大概都看过电影《泰坦尼克号》吧。为什么这部影片能够风靡全球,深深地打动无数人的心呢?它讲述的只是贵族少女罗丝和穷画家杰克的爱情故事,但是它演绎出的却是一种人性的美,一种无私的爱。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元代杂剧王实甫的《西厢记》。中最精彩的一折戏《长亭送别》,感受主人公美好无私的爱。 二、明确学习目标 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情节线索 3、重点赏析课文第一、二部分 三、检查预习情况 玉骢金钏靥芥醅 四、师生共同研讨课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情节线索 要求学生浏览课文,用四个小标题概括画面内容,理清情节线索。 板书: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 2、重点赏析课文部分段落 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运用“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名言来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从而较好地把握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及熔古典诗词入曲的特点。 ﹙一﹚阅读第一部分 赏析[端正好] (1)全体学生朗诵[端正好] (2)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提问: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征?艺术效果如何?“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醉”这三句中,你认为哪两个字用得好?有何艺术效果?这支曲子在整折戏中有何作用? 明确:景碧云天(烘托气氛)黄花地(诗情画意) 西风紧北雁南飞(化用诗词加深意境)霜林染醉(促人想象) 情痛(愁苦) 赏析[滚绣球] (1)全体学生朗诵[滚绣球] (2)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提问:这支曲子选取了哪些意象?抒发了莺莺的什么感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其艺术效果如何? 柳丝玉骢疏林斜晖马儿车儿借景抒情离情难舍 松了金钏减了玉肌夸张身心憔悴怨恨 提问:请找出第一部分中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语句来,并说出抒发了莺莺的什么感情。 例如: “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渲染张生内心因离别而产生的惆怅、凄凉之情。) “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泪随流水急,愁逐野云飞。”(渲染莺莺内心怅惘、眷恋、失意。) 赏析[滚绣球] (1)指名学生朗诵[叨叨念] (2)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提问:【叨叨令】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几个叠词?这种手法和这些叠词的运用有何艺术效果? 明确:排比、反复手法;五个叠词;排比、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了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二﹚研习第二部分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段落,分组讨论如下问题 问题: ﹙1﹚从夫人的说话来看,她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贪图富贵权势的势利的贵族。 ﹙2﹚[脱布衫]中也有环境描写,这里有何作用? 提示:渲染张生内心因离别而产生的惆怅凄凉之情。 ﹙3﹚“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采用了什么手法?与哪一诗句所表情意手法相同? 提示:夸张手法,意思是说因为离愁别恨而消瘦了;与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同。 ﹙4﹚“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现了崔莺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珍惜爱情,轻视功名利禄。 ﹙5﹚[满庭芳]中用了几个典故?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运用孟光献饭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体贴之心;运用“望夫石”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爱之深切。 ﹙6﹚“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一句化用的是谁的诗句? 提示:范仲淹《苏幕遮》: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7﹚“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这个典故出于何处?用此典故表明了怎样的意思? 提示:语出苏轼《满庭芳》词。表明了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痛恨态度。 五、小结: 《长亭送别》一折戏,不仅在于它反映了女主人公勇敢、大胆地追求自由爱情,反对封建礼教的思想,它深深打动人们的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六、布置作业 背诵[端正好]、[滚绣球] 完成学习与评价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