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
范文 |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2、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五个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讽谏美(我)私朝。 2、掌握二个通假字有孰。 3、归纳实词和虚词的义项。 实词:修朝。 虚词:孰。 4、熟悉三个古今异义的词语:明日。 5、解释四个文句,注意其句式特点。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B、忌不自信。 C、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教学难点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设想 可以在多媒体教室利用课件组织教学。 教学课时: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测,感知新课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谏朝服期年窥镜昳丽间进孰视之。 2、我国历史上有敢于直言进谏的贤臣和从谏如流的明君,但有更多的谏难、纳谏更难的事例,请你举出这样的正面例子和反面例子各一个。 (学生在检测本上完成之后,同桌交换,老师一边指明同学来回答,一边指导同学来批阅。)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由讲检测题导入新课。导语如:有个同学刚才提到了魏征,很好。唐太宗李世民曾把唐朝名臣魏征批评他的一篇奏章写在屏风上,当作“镜子”,随时对照。他总结自己“照镜子”的体会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们可以说,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很会“照镜子”的人。魏征正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他敢触龙颜,一针见血地指出皇帝的过失;唐太宗纳谏如流,及时改正自己地错误。圣君、贤臣,使唐王朝的政治稳定,国泰民安。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自学自悟,彰显个性 1、解题 (1)“讽”是什么意思? (2)“谏”是什么意思? (3)题目是一个什么句式? (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4)题目涉及的两个人物,谁能介绍一下?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籍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2、介绍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原名《国事》《短长》《事语》《长书》等,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至于这部书的作者,已不可考。 《战国策》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公元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共245年的历史。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作为“士”的这一阶层人物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采纳。《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谏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四、交流互动,展示风姿 1、指明生分角色朗读第一段 朗读指导: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准节奏,读出感情。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朗读时应注意表现人物的情态,要尽量读出三问三答的不同语气。 2、小组合作探究,疏通第一段文意。 方法:先读一个句子,然后解释这个句子里的重点字词的意思,最后把这个句子翻译出来。 3、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竞赛,交流学习成果,老师点拨。 五、教师点拨,引领达标 学完了第一段,我们来探究第一段是由哪几个“三”组合而成的?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2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 本单元编写了《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触龙说赵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秋水》等古典散文的名篇。这些文章语言生动形象,精僻而富有特色,故事情节所折射出的人生哲理能很好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与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通过自已比美这件日常小事设喻,使齐王广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已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确邹忌劝说艺术,及齐王纳谏而使得国势强盛的意义,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要从一个中心出发,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围绕一个范畴,学生的语文素养,”结合本单元持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 ①掌据文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②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能力目标 ①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方言实词的意义的能力。 ②培养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分析力和较高的语言素养。 方法目标 学习叙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的艺术手法,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除敝的历史意义和今天借鉴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特殊名式现象。把握文字详略处理,讽喻说理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 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二、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节课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一)、朗读法 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并学习课文的语言艺术。 (二)、讨论点拨法 从不同角度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解决疑问,把握课文内涵。 (三)、情景激励法、比较法、分析法、诠释法、循序渐进法 针对重、难点,把课文分为三部分,逐个层次分析,使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三、说学法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使作用,激发学生质疑、辨疑的意识,学生学法重点应放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上,而整体把握课文时,可采用朗读法,圈点勾画法,讨论法,问答法,分析法,比较、仿写法等。 四、说教学设想 根据新课程标准,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并尝试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 本课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学生自主活动。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遇有不通的地方,提出疑问,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或查找资料、请教老师,以完成学习、能力目标。 第二课时:师生交流探讨。在课堂中,将课文的方法目标、能力目标及课文的重难点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引用典故,解题导入”、“理解内容,探究写法”、“分析人物,拓展延伸”三个步骤展开教学,分别从内容、结构、写法、思想意义等方面给予分析,在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下面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步:引用典故,复习导入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可曾了解“一鸣惊人”这个成语的故事呢?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故事结果“百官荒废,诸候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幕”。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 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今天我们将要继续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是指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 (设计意图:引用“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破题导入,请同学们解题,老师补充,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概念。对题目的这个“兼语短语”的破解,让学生对语文内容的理解产生“豁然开朗”之感) 第二步:自主研习,整体感知 (一)学生朗读课文,用圈点勾画法找出文中采用奇特的“三叠式结构”手法来表达文中主要内容的关键语句。(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解蔽的三思;入朝见威王的三比;齐威王纳谏的三赏;纳赏后齐国的三变。) 在内容上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在句式上整散结合,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 (二)课文中的“比” ①类比、喻比(如:以“家事”比“国事”,私,畏,求) ②详比、略比(如:“邹忌进谏”写得详;“臣民进谏”写得略) ③侧比、正比(如:“三问三答”侧面比;“四国朝齐”是暗比) (设计说明:“一字经纬式”的教学方法,加深对课文理解由点及面,力图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 第三步:分析人物,互助探究,拓展迁移 ①结合课文,分析邹忌人物形象,并让学生思考,邹忌是如何向齐王纳谏。 ②分析齐王这一人物形象。齐王纳谏效果怎样?臣民怎么进谏? ③总结,补充相关资料对比分析人物形象。 ④请同学们谈所了解到的历史上的“进谏”故事。 ⑤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应该怎样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接受别人的意思。 (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分析人物形象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开阔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并在拓展迁移中达到本课要达到的能力及方法目标。在互动中进往创作探究性学习。) (三)赠记名言,师生共勉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现实谈自己的体会,引起他们对生活的思考,在帮助学生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基础上,引用名言以加以共勉)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①小结知识要点 ②背诵课文 ③课外阅读《触龙说赵太后》比校触龙与邹忌的讲话艺术 (设计意图:小结,是让学生强化及复习课文内容,强化对重难点的消化,背诵课文是让学生在背诵过程中学习本文写作技巧和提高模仿能力。知识结构环环相接,通过比较,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辨析能力。) 六、板书设计 妻 私:偏爱赞扬 三问 三答 妾 畏:卑微畏怯 三赏 三变 客 有求:逢迎敷衍 三比①类比,喻比(以“家事”比“国事”) ②详比、略比(“邹忌进谏”写得详,“臣民进谏”写得略) ③侧比、正比(如“邹忌比美”明比,“四国朝齐”是暗比)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3一.导入新课 看过《封神榜》的肯定知道,在殷商时代,有一位大臣比干因进谏国君而被纣王剖心致死,像这样悲惨的结局足以使谏臣望而却步。但是,各朝各代仍有不少智勇双全的忠臣义士,为了国家的前途而勇于进谏,在那伴君如伴虎的时代游刃有余的生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位杰出的人物邹忌,看看他是如何讽谏齐威王纳谏除蔽,修明政治的。 请大家把课本翻到《邹忌讽齐王纳谏》(着重号内容板书) 二.相关知识介绍 1.解题 参照注释⑴明确:邹忌是齐国人名。讽:是讽谏的意思,即用暗示、比喻之类方法委婉地规劝。纳是接受、采纳。谏是臣子向国君提建议。全题合起来就是邹忌委婉地规劝齐王采纳臣民的意见。 2.《战国策》初三学习《唐雎不辱使命》时作过简介。可参照预习提示内容。 注意:这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与前面学的《史纪》(纪传体)、《资治通鉴》(编年体)不同。 三.教师范读课文 四.学生齐读全文后自己理解其内容 五.课文重点内容讲解 教师串讲一段,请两名学生串讲两段,在此过程中将重点字、词、句随时讲解并板书。 1.实词 zhāo 早晨(名词)私人,自己(代词) 朝cháo 朝廷(名词)私私下,偷偷的(形容词) cháo 朝见(动词)偏爱(动词) 身长,长(形容词)古义是两个词:土地方圆 修修建(动词)地方 整治(动词)今义是一个名词 2.虚词:莫:无定代词,指人。译为“没有谁”。弗:fú,否定副词,译为“不”。 3.词类活用 A.形容词意动用法 吾妻之美我者(“以……为美”“认为……美”) B.形容词作动词 私我也(“偏爱”) C.名词作状语 面刺(当面) D.使动用法 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 4.句式 A.固定句式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吾与城北徐公孰美? 这两句都是比较相关两项得失高下的选择句,是文言文的固定句式。其中(1)句中疑问代词“孰”由于受强调而被提前,是(2)句的倒装句。 B.宾语前置 忌不自信(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 C.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 欲有求[于我]也(欲[于我]有求)皆以美[于徐公](皆以[于徐公]美) 能湾讥[于市朝](能[于市朝]谤讥)皆朝[于齐](皆[于齐]朝)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于朝廷]胜) D.判断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者也。判断句 (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者,……也。式标志 E.省略句 (邹忌)与(客人)坐谈 (学生结合讲解再默读全文) 六.课文难点内容分析 紧扣题目,理解课文。首选设问文章开始没有直接写邹忌讽劝齐王,而写了什么内容?写的是由一件家庭琐事引起的联想,然后围绕这件家事展开提问: 1.这件家事是什么? ――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与徐公比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不同,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问题时的口气有所不同,注意揣摩各自的语气所含的感情色彩。 问妻:我孰与徐公美?(亲昵)问妾:吾孰与徐公美?(严肃) 问客:吾与徐公孰美?(平淡) 3.由于邹忌的妻、妾、客各自的身份与心理不同,所以回答问题时语气感情色彩有明显差异。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热情地赞扬)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地位低微,拘谨,害怕)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逢迎应酬) 4.面对妻妾与客的赞美,邹忌态度如何?得出什么结论? ――他并未得意忘形,很有自知之明。(从“忌不自信”……内容可知)。 他思之的结果是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也。 5.反复思考,分析邹忌“入朝见威王”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齐王进谏,而是将比美这件生活小事讲给齐王听,谈自己体会,然后同国家大事进行类比,将妻、妾、客与齐王的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类比,推理委婉地进谏,得出一个结论:“蔽甚”。(这里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采用了设喻手法。) 6.讽谏结果如何? ――最后齐王纳谏。文中写到齐王纳谏决心之大,行“三赏”朝廷内外出现了“三变”,使得“四国朝齐”。 (板书着重号内容): 邹忌——妻————妾————客 私————畏————求讽 齐王——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蔽甚设喻(委婉) 三赏————广开言路 纳三变————政治修明谏 四国朝齐——国家强盛 七.学习借鉴 1.设喻手法 在今后生活学习中可借鉴,需注意的是设喻要精妙,比喻要切当。 2.详略处理 写作时借鉴,注意该详的地方定要泼墨如水,该略的地方要惜墨如金。 3.通过对话表现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文中的三问三答 4.思想内容借鉴 文中的“纳谏除蔽”这种见解在当时有积极意义,虽然邹忌讽谏与齐王纳谏都是为巩固封建统治,但在客观上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会进步。今天,我们为实现“四化”有借鉴意义,同时也应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培养多谋善断能力。 八.总结全文 九.作业设计(略) 共2页: 上一页12下一页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3、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和多种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认识纳谏除弊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唐朝名臣魏征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我们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邹忌是齐国的谋臣,以敢于进谏和善于辩论著称。据史载,有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借谈琴来说明治国安民的道理:弹琴要音调谐和才算善于弹琴;治国也和弹琴一样,能安抚百姓才算是善于治国。威王听后,大为赞赏,于是封他为齐相。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 《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就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书中说事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说服力和鼓动性。 三、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 一读:疏通文意,了解大意。教师补充注释: 1、邹忌修八尺有余 句中的“尺”为齐尺,相当于19. 7厘米。“八尺有余”,若按八尺半计算,邹忌身高166. 5厘米,约合五市尺。 2、“窥镜”的“窥”,本义是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又引申为观察、侦察。“窥”,必然是仔细的。“窥镜”,不是一般的“对着镜子看”或“照镜子”,而是对镜端相的意思。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孰与”:与……比,谁……。“美”:漂亮,形容词。但“吾妻之美我者”的“美”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为“以……为美”。 4、“孰”:古为“熟”的本字。本文的“孰视之”的“孰”,即用其本义的引申义,是“精审”,“孰视”是“定睛细看”。 5、“旦日”:课本注释为“明天”,不妥。据《辞源》“旦日”条,“一天明时,即平旦。”课文中的“旦日”是紧承上文“朝”而言的,只能解释为“白天”,或“天明后”,而不能释为“明天”。 6、齐地方千里:“方”,古代称面积的用语,“方千里”就是“纵横各千里”。据考证,齐国当时的面积为116500平方公里,约占现在山东省面积(150000平方公里)的五分之四。 7、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刺”:指责。能当面指责寡人的过错的,给予上等奖赏。 8、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几个月以后,隔一段时间偶有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再提,也没有可提的了。 “虽”:即使。“言”:说,批评,建议。“进”:进谏。“者”:相当于“……的”。 二读:划分段落,归纳段意,理清思路。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小结: 第一段: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提出问题) 第二段:邹忌以自己受蔽的事讽喻齐主。(分析问题) 第三段:齐王纳谏除弊,内政修明。 第四段:燕、赵、韩、魏都来朝见齐王。(解决问题) 三、布置作业。 有哪些疑难问题(包括内容和写作技巧方面)?准备下一堂讨论。 教后记: 第二课时 一、讨论问题(最好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来讨论)。 1、为什么说邹忌进谏的方法很巧妙?邹忌为什么不“直谏”而要“讽喻”? 2、本文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而作者却用占全文二分之一的篇幅去写邹忌和徐公比美,这是不是详略不当? 3、本文的人物对话有何不同? 二、课堂自测(20分钟)。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身长) ②形貌昳丽(光艳) ③徐公何能及君也(比得上) ④臣之妻私臣(偏爱) ⑤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 ⑥王之蔽甚矣(受蒙蔽) ⑦时时而间进(间或) 2、辨析加点词的意义和词性。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谁,代词) 孰视之(仔细地,副词)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周详地,副词) 3、“于”作介词用,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解释:A.到 B.向 C.对 D.比 E.跟 F.在。 给下面加点的“于”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客之美我者,有求于(C)我也。 ②……皆以美于(D)徐公 ③皆朝于(A)齐 ④此所谓战胜于(F)朝廷 ⑤曹操比于(E)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4、“于”和“是”连用,有:A.于是B.在这事上。给下面的加点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于是(A)入朝见威王。 ②吾父死于是(B)。 5、比较下面两个疑问句的意思是不是相同?哪一个句子与现代汉语的词序相同? ①吾孰与徐公美?②吾与徐公孰美? 这两个句子都有表比较的疑问代词“孰”(谁、哪个、什么),都有连接相比较事物的连词“与”,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同。第②句符合现代汉语的词序。 6、对话的个性化是本文的写作特点之一。在回答邹忌提出的“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时,妻、妾、客人的回答有何不同?试结合他们的不同身份扼要回答。 附: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 齐威王 妻→→→→→→私←←←←←←←宫妇左右 | | 妾→→→→→→畏←←←←←←←朝廷之臣 | | 客→→→→→→有求←←←←←←国境之内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4[开场白] 话说战国时期诸侯林立,尔虞我诈,一批某臣策士周旋其间, 因势据时为国君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 邹忌便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九课《邹忌讽齐王纳谏》。 [检查作业 ] 一.首先,让我们来检查一下预习作业 1:大声朗读课文三遍,疏通文章的 字,词,句。大家给老师推荐一位嗓门较大的同学,请他为我们读一下课文,(同学推荐,朗读课文) 读得不错,声音洪亮,语句流畅,看来是有备而来,但在某些字的读音上还稍欠准确,其他同学能否帮他更正?(谤,bang读第四声;燕,yan读第一声) 二.很好,更正得既完整又准确。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几组需要特别注意的字,词,句的练习,检验一下自己课前预习得怎么样(预习2): 朝服衣冠,窥镜_______________ 于是入朝见威王_______________ 能谤讥于市朝_______________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________________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___________________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________________ 燕王私握臣手曰__________________ 已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_______________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_______________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_______________ 上述这样同一个字根据不同的情况,其解释不同,通常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为(一词多义现象。) 翻译以下各句,特别注意黑体的词与划线处的译法。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一词在《廉》中已经学过,温故而知新) 2.忌不自信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5.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6.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7.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交流体会] 相信通过预习,我们对这篇文章一定有自己的体会,下面给大家几分钟时间4 人一组交流各自的感受,然后自由发言。(2位同学进行了阐述) [小结与引导] 刚才我们的同学各抒己见,有理有据,谈出了自己的想法,由于时间关系,还有一些没有机会发言的同学,我们课后还有时间。一篇好的文章,能给人一多方面的启示与感受,那么,老师有一个问题,提出来与大家商讨:本书的编者将这篇文章放在第二单元,而不是高二,高三,同样也没作为课外读物,我想并不是很随意的,你们同意吗?(深思片刻后点头) 好,那么你们想想编者究竟要让我们从这篇文章中学会什么?(互相讨论,在座位上发言,大部分同学都能在短时间内得出答案,让我们学会品味语言) 非常正确,把书翻到单元主旨(打幻灯): 品味语言,除了要理解词语的含义,体会它们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外,还要重 视句子的品味.句子是语言的使用单位,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理解句子, 才能进而理解篇章的含义。 品味句子,对于看似平常但含义丰富的句子,要作深入的理解和辨析,要细 心体会它们所具有的表现力。 [示范阅读] 史老师先来体会,把我在这方面对这篇文章感触最深的部分提出来,我们一起来感受一番: 有感于邹忌的三问 三问,邹忌问了哪三个人,他们的回答分别是什么? (问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问妾:吾孰与徐公美? 问客:吾与徐公孰美?) 可千万别小看这三问,先来体会 第一问: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轶丽-------修引申为身高; 1,八尺请问有多高? (同学可互相讨论) 八尺:1尺=10寸,但古代的尺寸比现代短(古代尺寸小), 1尺=7寸;1寸 ≈1.33厘米 所以,八尺=1.86米左右 形貌轶丽指容貌与体形光艳照人。由此可知邹忌是个美男子 2,朝服衣冠,窥镜。 试问一位相貌堂堂,风度翩翩的美男子,早晨起床,对着镜子一照,问他的妻子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心里应该是对自己的美貌充满信心,并且并不用妻子回答便知道结果。 所以,这第一问的语气应充满自信,沾沾自喜的。(模仿) 第二问: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 对自己的美貌略有怀疑,因此问此句的时候,应带有疑虑,并且急于知 道结果,另外,考虑到所问的对象是小妾, 因此,语气是:严肃,疑虑,急切。(模仿) 第三问: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设想一下当时的情景。客,外人,看问题可能更客观,但问这样的问题 似乎又不好意思,因此,即使问,也是试探着小声问到。(模仿) 这三问,看似平常,普通,问的都是同一个问题我和徐公比谁美,但由于问的对象不同,问的背景情况不同,因此问的语气与神态都会不同,细细品位这些语言,人物的形象更鲜明,能帮助我们进一步掌握文章。 老师就体会到这里,接下来,请同学们四个人一组,讨论一下,文章中还有那些语言可供我们品味的。(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参与,时间10-15分钟,按情况而定) 分别请同学发言: 学生1:既然刚才说的是三问,那么我来说三答 妻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妾答:徐公何能及君也? 客答: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妻,就像妈妈一样,有哪个母亲不喜欢自己的孩子的,即使孩子是最丑的,她也会说他是最好 看的。和丈夫待的时间长了,会有一种关爱。(或是情人眼里出西施) 妾,回答时自然要有所顾忌,否则的话可能会失宠,所以直接就用反问的语句加强肯定语气。 客,他是有事拜访,有求于邹忌,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所以回答总得让对方满意,其实客人 是能分辨谁更美的,从他的否定句的语气中能体会到这一点。 所以,这三句话的意思也是一样的,但由于身份不同,想法不同,因此他们的回答,语气与神 态也就有差别。(言为心声) 老师:这位同学分析的很有道理,并且能运用日常生活的点滴体会进行论证,有理有据。为了进一 步体会人物的不同心理,不妨四人一组,分角色朗读一下,品味品味这些看似平常的语句所 体现出的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学生四人一组投入朗读 请四位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老师读旁白。 学生2:文章中除了一些看似平常的语句值得品味外,邹忌进谏的话语同样是非常值得细细品味 的。2句整句3个对照 邹 忌 齐 王 妻------ ( )------宫妇左右 妾------ ( )------朝廷之臣 客------ ( )-- ---四境之内 老师:好在什么地方? 学生2:一一对照。都是由于私,畏,有求。 老师:这些原因导致的最终结果是什么? 学生2:受蒙蔽。 老师:很好。其实像这样由此及彼,由私事推而谏国事,由小及大的设喻令齐王广开言路,纳谏除蔽,修明政治的方法,我们称为 学生齐声回答:讽 老师:书本上对讽字的解释是什么?读出声来, 学生:用暗示,比喻等方法委婉地规劝。 老师:很好。其实历史上还有许多进谏的方式,我们对此了解有多少?(请同学交流)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5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2、掌握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包括通假字,重要的文言虚词、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特殊文言句式等。 3、了解古代散文中以喻明理的方法,学习齐威王虚心纳谏的品质。 教学重点: 以喻明理和虚心纳谏的品质。 教学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此文学生初中时已学过,本次学习,旨在复习巩固、加深印象和温故而知新) 第一课时 一、读 听录音朗读,学生跟读,从整体上熟悉文章内容,加深印象,同时勾划文中的基础要点和疑难问题。(强调断句:今齐地/方千里) 二、解: 复习、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教师串讲,提示、点拨) ①实词:修、昳丽(佚名,轶事,卷帙浩繁)、服、孰、孰与、及、以为、美、私、诚、蔽、刺、谤讥、市朝、间、期年、朝 ②虚词:而、也、以、之 ③句式: ○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宾语前置句:忌不自信 ○省略句:与坐谈//皆以美于徐公 ○状语后置句:能谤讥于市朝//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④齐读全文,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的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 一、议 1、第一段内容为什么要详写? 明确:为下文的讽谏作一个强有力的铺垫。(道理来源于对生活的思考和领悟) 2、邹忌劝谏齐王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 明确:以生活事例为喻的讽谏艺术。(讽:用含蓄的话暗示或戏告。譬喻) 二、补: 1、五十步笑百步(《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螳螂捕蝉(刘向《说苑》)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3、结论:使用譬喻,能深入浅出地说明道理,让人容易理解和接受。 三、悟: 这篇文章能给我们以什么样的启示?(反面事例:《扁鹊见蔡桓公》) 1、说话要得体,要注意方式方法,让对方容易接受。 2、要正确地认识自己,不被谎言所骗。 3、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批评意见,不断完善自己。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篇》)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一、链: 齐威王赏罚分明 《资治通鉴》 齐威王召即墨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召阿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昔日赵攻鄄(juàn),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附“广播剧”剪辑) 晏子救烛邹 《晏子春秋》 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景公怒,召吏欲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景公曰:“可。”于是乃召烛邹数之景公前,曰:“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景公曰:“止,勿杀,寡人闻命矣。” 二、练:完成教材练习题二。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6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利用积累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2.学习齐威王虚心听取意见与邹忌善于思考、敢于进谏的可贵品质; 3.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疏通文意; 2.以问题探究的方式分析人物形象; 3.领悟文中蕴含的道理; 4.文言字词的理解、积累。 课前预习 借助工具书与注释,扫清认读障碍,粗通文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内容 一、整体感知 1.朗读全文(检查以下读音是否正确) 昳 间 2.文意疏通 A.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约8分钟后请三位同学代表小组分别将前三段译为现代汉语,不对的地方请其他同学指出、纠正) B.教师整体梳理文意,如同学对文中的字句还有不理解的地方请举手提问,全班同学共同探讨解决。(梳理文意时强调以下字词) 3.将全文再朗读一遍,要求学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讲一讲本文的故事情节。(两分钟准备)抽2—3名学生讲述,检查学生对课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板书 4.指导学生在把握文章脉络的前提下,分句、分段朗读,直至基本成诵。(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二、品味探究 1.邹忌为什么要向齐王进谏? 明确:邹忌是在比美中,在妻、妾、客的对话中,在当面与徐公比较,在暮寝而思之后,感受到自己受了蒙蔽。因此推己及人,立刻想到国君一定也多受蒙蔽,由此进谏。 2.突出了邹忌什么性格特点? 明确:实事求是,善于思考,勤于政事。 3.邹忌进谏成功的原因在哪里? 明确:邹忌能进谏成功有两个关键:一在于他说话的艺术与技巧上,他巧妙地将自己的妻,妾,客人与威王的宫妇,群臣,邻国进行类比,轻而易举地让齐王明白确实受了蒙蔽,二是纳谏者齐王有谦厚开阔的胸襟,重贤而又明理。 4.这突出了邹忌的什么特点?突出了齐王什么性格? 明确:邹忌──善于言辞。从自己的生活出发,以类比推理,得出结论。语言委婉,易于让人接受。齐威王──重贤明理。 5.邹忌进谏的结果怎样? 明确:齐王采纳了建议。下令面刺、上书、谤讥于市朝分别受上、中、下赏。进谏的人数由门庭若市—时时间进—无可进者。最后其他几个国家皆朝于齐,乃至于战胜于朝廷。 小结:邹忌:善于思考,实事求是,能推己及人,忠君爱国。齐威王:勇于面对自己的过失,鼓励天下人评说自己的是非,这种开阔的胸襟在天子唯我独尊的朝代实属难能可贵。 三、拓展迁移 1.学习本文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可从邹忌与齐王二人的品德修养和邹忌的语言艺术两个方面来谈,也可从其他方面来谈。) 自己独立思考后再全班交流。 2.你还知道哪些通过说话的技巧而取得成功的故事? 3.古今中外类似齐威王这样善于纳谏的人还有谁?你能讲给大家听一听吗?(学生思考后举手讲述,教师给以鼓励)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7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2.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德育目标: 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美育目标: 感受人物栩栩如生的形象美(邹忌举重若轻的心智美,齐王从谏如流的胸襟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知识创新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是一篇比较浅易的文言文,要求学生用自学、答疑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来完成对这篇自读课的学习。 教学难点:学生对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方法的领会和运用。可通过教师结合课文内容,启发学生思考,学生讨论的方法来解决。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本文是以生动有趣的故事设喻论证的,文中邹忌巧妙设喻,以私事比国事,从生活小事推及国家大事,由近及远,又小及大,讲述道理,表明见解,娓娓动听。教师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体会“讽谏”的好处。 2.本文结构层次别致,从头到尾一直用三层相比的手法,如:三问、三答、三比、三赏等,学习时利用本文结构上的这一特点来指导学生背诵。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文化传统,一些名言警句流传千古,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有这样两句大家非常熟悉的名言“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投影)我们知道这“良药”确实“苦口”,“忠言”也很“逆耳”,那么能不能让忠言不必逆耳呢?战国时就有一个人做到了这一点,他就是邹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邹忌和齐威王之间的故事,来了解这两个人物,从而增加一些人生的感悟。 (二)教师范读课文、正音。 (三)学生自读课文,理清文意。 (四)学生再读课文,并结合问题在文中找出答案。 1.邹忌向他的妻、妾和客提出了什么问题?得到了怎样的回答? 2.邹忌从这些回答中受到什么启发? 3.邹忌是怎样分析“王之弊”的? 4.听了邹忌的分析,威王采取了什么措施?收到了怎样的效果?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师生共同分析,理解课文内容和结构。) 板书以下内容: 三问 比美反思{三答讽谏的依据 三思 巧谏齐王三比(类比)讽谏的内容 下令——三种赏赐 纳谏强国{进谏——三种情况讽谏的结果 强国——“朝于齐” (五)分析人物形象。(结合对问题的思考和解答) A.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邹忌的两次“窥镜”,反映了他当时什么样的心态? 2.邹忌不厌其烦地询问妻子、妾、客,是不是很无聊?为什么? 3.邹忌的“三思”使他从迷惑中对自己有了清醒的认识,反映了邹忌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4.邹忌向齐王进谏时,为什么先要从自己的生活小事说起?表现出邹忌的什么本领? (通过学生的回答及争议,概括出邹忌的人物形象。) (板书)邹忌:头脑冷静,善于思考; 实事求是,缘事及理; 忠于职守,足智多谋; 善于辞令,勇于进谏。 B.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邹忌进谏后,写齐王的反应只有——王曰:“善”。乃下令“……”两个举动,反映了齐王的什么精神? 2.“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虽欲言,无可进者”与齐王有什么关系?反映了齐王的什么精神? (通过学生的回答及争议,在教师指导下概括齐王的人物形象。) (板书)齐威王:闻过则改,虚心纳谏; 明智果断,兴利除弊。 归纳:邹忌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知君王心理的谋士; 齐威王是一位有魄力的开明君主。 (六)引导学生提出“设喻”和“类比推理”,解决这一教学重点和难点。 点拨:1.“设喻”是指设置或借用一个寓言、故事或自然现象来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设”是设置,“喻”是比方。 “设喻”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设置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如“愚公移山”的故事,说明了只要做事有毅力,不怕困难,就一定能胜利的道理。 另一种是借用乙事物比方甲事物来说明一个二者共同蕴涵的道理。这里的甲、乙两事物既可以是同类的,也可以是不同类的。毛泽东曾在1945年七大致闭幕词时,借用“愚公移山”的故事来比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说明了做事情只要有毅力,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就一定能胜利的道理。 2.提问:本文邹忌是怎样设喻说理的? 点拨:邹忌抓住私事与国事之间的相似点,那私事去比国事,说明了“私”“畏” “有求”可以导致听话人受蒙,所以不能轻言信奉承话的道理。 3.提问:邹忌用设喻说理的方法,拿私事比国事,推导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从逻辑角度讲,他运用的是哪一种推理? (类比推理——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其结论不是必然性的。两个同类事物之间的相似点越多,推出的结论越可靠。 (七)总结扩展: A.总结。 这篇课文记叙了邹忌以自己家庭亲友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同时也表现了邹忌高超的讽谏艺术。 B.扩展 讨论:邹忌和齐威王这两个人物你更欣赏谁?为什么? (八)布置作业。 给《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写一个续集。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8学习目标: 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典型的文言句式。 2.通过体会文言语句的语气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3.体会邹忌的讽刺艺术。 教学重点: 1.以小喻大的设喻方法。 2.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典型的文言句式。 3.讨论除蔽、兼听在当时和现在的意义。 教学难点: 1.以小喻大的设喻方法。 2.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典型的文言句式 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阅读、点拨、讨论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听一个小故事。古时候有个秀才和朋友们一起去一位官员家做客,吃饭的时候却惟独忘了给秀才盛饭,这时秀才说:-------,主人马上给他盛上了。请问秀才说了什么?(同学们讨论) 由此可见,在一些场合中,说话是要讲艺术的。那么如何规劝一个有错误的人,并让他认识、欣然改正就有难度了,更何况那人是高高在上的王,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邹忌是如何做到的。(板书课题: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二、了解本文涉及的两个人物 鼓励学生讲解 明确: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引导学生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自己不会读、读不准的字和读不通的地方。 易读错的字有:昳丽 朝服衣冠 窥镜 期年 朝于齐 间进 2、教师范读正音,学生听读注音,划出节奏。 3、学生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 4、全班齐读课文。 四翻译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同桌合作,翻译课文。 (注意一些重要实词、虚词的翻译,可结合课后探究练习第三、第四题) 2、全班交流、释疑 3、在通译课文的基础上,反复诵读课文,争取能当堂把最后三小节背出来。 诵读指导: 教师从读音、语气、句读三个角度进行指导,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 明确: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读时应注意表现人物的情态,要尽量读出三问三答的不同语气。第二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读时应注意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内容。既要读出讽谏的委婉,又要读出臣对君的忠诚。第三段记叙纳谏的举措及结果,要读得层次分明。重读“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皆朝于齐”等词语。 五、精读课文,分析内涵 研读第一段 1.文章中首先出场的是哪些人物?(板书:邹忌、妻、妾、客) 2.邹忌想知道自己与徐公谁美,就分别向妻、妾、客提问,由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对话,并揣摩三问三答过程中各人的心态。 点拨: 邹忌问妻——亲切自然妻的回答——由衷喜爱(私语气重) 邹忌问妾——居高临下妾的回答——模仿敷衍(畏语气稍轻) 邹忌问客——急于了解情况客的回答——应酬奉承(求语气更轻) 3.讨论总结:邹忌见到徐公后自认为不如徐公美,这说明邹忌并没有被蒙蔽,而是冷静地分析了其中的原因。(板书:私畏求) 4.学生自由朗读第一段,并根据情节试背诵。 研读第二段 1.自读课文,思考:写邹忌家中闺房琐事的目的是什么? 点拨:为了向齐威王设喻讽谏,把妻、妾、客与宫妇、朝臣、四境之内进行类比得出结论:王之蔽甚矣(板书) 提示:设喻——用一种富有机智和幽默情趣、并寄寓深刻哲理的虚构故事来阐明某种道理,用一种道理来说明另外一种道理,设喻贵在用事理打比方。本文就是用家事说国事,两件事在道理上的相同之处就是“受蒙蔽”。运用设喻的方法来阐明齐威王受蒙蔽的道理,由抽象变具体、由深奥变浅显、由逆耳变顺耳,使齐威王易于接受。 2.学生齐读一二段,边体会设喻的手法边试着背诵。 研读第三段 1.齐读课文,然后思考:前面我们提到臣子向君王进谏是非常危险的事情,那么齐威王对邹忌进谏的态度是怎样的呢? 学生自读后,点拨:“王曰:‘善’。”齐威王不但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还随之颁布了一系列命令,来鼓励进谏。 2.在自读有关法令之后,由学生讨论总结:齐威王是怎样一位君王?邹忌是怎样一位臣子? 明确:臣子进谏帝王是批龙鳞、逆圣听,尽管邹忌进谏艺术高超,但是必须有善于纳谏的君王才可以。(板书:纳谏明君善谏良臣) 六、总结概括 1.分组再读课文,能够背诵的同学要求背诵。 2.学生讨论学习完本文之后的感受。(从邹忌和齐威王两个方面去考虑) 七、布置作业 1.整理文言知识卡片; 2.熟读、背诵全文; 3.写一篇读后感。 八、<成型板书>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美甚)妻——私——宫妇 (何及)妾——畏——朝臣王之蔽甚矣 (不若)客——求——四境 邹忌齐威王 战胜于朝廷 善谏良臣纳谏明君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9教学目的 1. 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懂得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明白虚心接受别人意见的好处; 2. 掌握本课中重要的文言实词以及特殊句式,学会积累文言文知识的一些方法; 3. 学习文章善于通过细节与对话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设想 作为文言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必须引导学生善于积累文言词汇及句式。因此本文学习中在词义的理解、句式的掌握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文言文知识积累的方法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并且因为学生已有文言知识经验的差异,本课教学力求学生实现个性化的积累。此外,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让学生掌握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外,还要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收获一些人生感悟。整个教学过程力求通过两大环节来带动,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阅读。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群雄争霸,战争频繁。为了富国强兵,战胜其他的诸侯国,各国国君都很重视治国的策略。《战国策》就是记载战国时期各国军事、外交、政治等活动以及谋士献策和主张的。课文记载了邹忌向齐威王献策的故事,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他是怎么献策的,齐威王是怎样采纳了他的意见的。 解题:讽,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与讽刺不同。纳谏:接受意见。 二、初读:读准字音与节奏,整体感知文意 1. 一生朗读,教师正音,学生齐读。 2. 学生自由读,讲述文章故事。讲述时注意妻、妾、客的不同态度,注意见威王时怎样用类比说理的。 三、再读:词句质疑,积累词汇 1. 学生小声自由阅读,结合注释理解文意,将疑难之处提出来,先请小组里的同学帮助解答,仍不能解决的再提出来,全班交流解决。 2. 你觉得哪些词语需要特别注意掌握?请找出来连同例句写到文言词语积累本上。 一般积累范围:重要的实词和虚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成语等。积累时不要在名词术语上纠缠,应以对文意的理解为主。积累应因人而异,如以前这个词及此外的意义都已清楚或你自己一看就明白的不用写在积累本上。同时要注意在积累的过程中要注意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对多义词要注意归纳。 学生积累的词句相互进行交流,教师也可以学生的身份参与交流。在学生交流中遗漏的重要词句教师可提出。 词语示例: 诚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邹忌讽齐王纳谏》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果真,表假设)──《陈涉世家》 方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方圆)──《邹忌讽齐王纳谏》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地方)──《论语》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正)──《狼》 句式示例: 孰与:与……相比。不自信,不相信自己。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以……为美;者……也,表判断。 3. 学生自由高声慢读课文,口诵心惟,边读边想每句话的意思,以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四、研读:把握形象,品味精妙 1. 文中邹忌是怎样的一个人? 学生讨论分析,师生对话,全班交流。学生在回答时教师要求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相关内容,并作分析,对重点部分要求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以求学生深入体验。分析时先说出体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然后再引导学生体会写法的精妙。对于学生没谈到的内容老师介入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教师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注意: ①在与徐公比美的过程中经历了问美—比美—思美。在这一过程中写了邹忌形貌昳丽不自傲、听妻美而不自信、客观求证有自知、暮寝而思求本质。这表现邹忌不受表面现象迷惑,在奉承话面前始终保持清醒,实事求是的作风。 ②在进谏的过程中邹忌没有对威王的直接批评,而是以事设喻,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将一个极为尖锐的问题“王之蔽甚矣”说得委婉动听,鲜明地体现了“讽”的特色。这也正是进谏成功的原因之一。 ③文章在塑造邹忌的形象时采用细节及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如邹忌的两次窥镜,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以及暮寝而思等细节。 ④对邹忌的细节及对话描写所表现的人物内心世界,妻、妾、客三者对徐公私、畏、求的不同态度,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要求学生在朗读中要读出滋味,读出人物的内心体验、内在情感。 2. 齐王是怎样一个人?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关注: ①听邹忌进谏时的态度:善。 ②提出进谏的方式及奖励:面刺、上书、谤讥于市朝的上、中、下赏。这二者表现了齐威王虚心纳谏,勇于听取不同意见,是一个明智而开明的君主。 ③纳谏的结果: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3. 学生诵读全文。 五、延展读:感悟人生,拓展视野 1. 你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什么启迪?你从这个故事生发出哪些联想? 2. 课外读一读《国语》中的《召公谏厉王弭谤》,比较一下,同样是进谏,结果有何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语文是最重要的实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摘自《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10教学目的 1.认识齐威王纳谏除蔽的积极意义; 2.了解讽谏(讽喻)的方法; 3.学习对话技巧和详略安排; 4.掌握文学常识和文言知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型设计 自学辅导法 教学过程 一、自学定向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给领导提意见,古往今来,都要冒很大的风险。历史上偏偏就有人不但屡次给领导提了意见,而且屡次被领导赏识,建议得以实施,又产生了奇效,其人其事也在历史上传为美谈。邹忌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是战国时齐国的谋臣,曾万事恒公、威王、宣王三朝,多谋善谏。一次,威王弹琴,邹忌进门就说琴弹得好。威王认为他未仔细听,是在说谎。邹忌说,琴声宽和像君主,清廉像章宰辅,舒缓像政令,谐调畅适像四时。威王听了,知道他在说治理国家的道理,极为赞赏,就拜他为相。课文所讲的是在这之后的另一个故事。(板书课题) 二、自读查疑 1.运用工具书,默读课文,疏通文意; 2.齐读课文,然后复述大意,概括文章思想; 3.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三、讨论释疑: 1.齐读段一:"比美"离题否?有何作用? 《古文观止》有评语:"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勘察,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诌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评得好。 2.段一中的"三问三答"写法上有何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现了人物间的什么关系)? 提示:内容都是说邹忌的美,语言只有一两个字变化,却反映了对话人物间的关系亲疏远近的不同。 (板书:妻→私:偏爱赞扬 妾→畏:卑微喂怯 客→有求:逢迎敷衍) 3、(齐读段二)私事、国事有何相通?何以能以喻讽谏? 4.(齐读段三、四)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威王确实受了蒙蔽?(讽谏是在比美中偶有所悟而为之的吗?何以见得?) 延伸迁移 (齐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王之蔽甚矣"一句,为何点到了却不深说? 提示:善揣摩国君的心理。对于聪明有为的国君,不要说多余的话。 2.一"善"、一"朝",省略了哪些内容? 提示:哪些意见,如何来朝。 3.这个故事于今有何积极意义? 提示:自知之明、直言劝谏、发扬民主、倾听民声等等。 4.如何看待《战国策》? 提示:由于《占国策》主要是记载战国时代策士们的言行的,某些地方便夸大了策士的作用。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11【教学目的】 1、认识齐威王纳谏除蔽的积极意义; 2、了解讽谏(讽喻)的方法; 3、学习对话技巧和详略安排; 4、掌握文学常识和文言知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型设计】 自学辅导法。 【教学过程】 一、自学定向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给领导提意见,古往今来,都要冒很大的风险。历史上偏偏就有人不但屡次给领导提了意见,而且屡次被领导赏识,建议得以实施,又产生了奇效,其人其事也在历史上传为美谈。邹忌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是战国时齐国的谋臣,曾万事恒公、威王、宣王三朝,多谋善谏。一次,威王弹琴,邹忌进门就说琴弹得好。威王认为他未仔细听,是在说谎。邹忌说,琴声宽和像君主,清廉像章宰辅,舒缓像政令,谐调畅适像四时。威王听了,知道他在说治理国家的道理,极为赞赏,就拜他为相。课文所讲的是在这之后的另一个故事。(板书课题) 二、自读查疑 1、运用工具书,默读课文,疏通文意; 2、齐读课文,然后复述大意,概括文章思想; 3、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三、讨论释疑 1、齐读段一:比美离题否?有何作用? 《古文观止》有评语:“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勘察,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诌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评得好。 2、段一中的三问三答写法上有何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现了人物间的什么关系)? 提示:内容都是说邹忌的'美,语言只有一两个字变化,却反映了对话人物间的关系亲疏远近的不同。 板书: 妻→私:偏爱赞扬 妾→畏:卑微喂怯 客→有求:逢迎敷衍 3、(齐读段二)私事、国事有何相通?何以能以喻讽谏? 4、(齐读段三、四)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威王确实受了蒙蔽?(讽谏是在比美中偶有所悟而为之的吗?何以见得?) 三、延伸迁移 (齐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王之蔽甚矣”一句,为何点到了却不深说? 提示:善揣摩国君的心理。对于聪明有为的国君,不要说多余的话。 2、一“善”、一“朝”,省略了哪些内容? 提示:哪些意见,如何来朝。 3、这个故事于今有何积极意义? 提示:自知之明、直言劝谏、发扬民主、倾听民声等等。 4、如何看待《战国策》? 提示:由于《占国策》主要是记载战国时代策士们的言行的,某些地方便夸大了策士的作用。 【教案点评】 本文是一篇课内自读课文,语言较浅显,可使学生读读、议议、通过自学达到教学目的。课前教师曾让几个学生粗读课文,通过了解,学生对本文意思能够基本了解,只有个别字词难以确定其意义和用法,而对文章的思想意义和说理方法均未及考虑。据此,自学指导的重点可定为对文章的思想意义和说理方法的引导上,兼及重点字句的疏通。 同时,本文篇幅不长而语美理严,可通过多次朗读,体会本文设喻的说理方法。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12一、教材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第六单元古文单元,以先秦历史散文为主,阅读这类文章,可以了解古人的政治信念、生活理想和人生追求,感受他们的智慧与胆识。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联系学过的文言文,对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梳理和区分,养成自觉阅读、及时归纳整理的习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同时,在反复阅读中,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并且体会历史散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人物形象鲜明的特点,充分感受这类作品的艺术魅力。 《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文章构思巧妙,剪裁得当,语言精炼,读来生动有趣又耐人深思。而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深入浅出,委婉劝谏的方式又是极其巧妙,能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 二、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这篇文章语言浅易,部分重点文言字词曾学过,课文注释也较详细,学生对文章大意的理解不是很难。课堂教学中更注重对学习文言文词的方法予以点拨。 文言文的学习要以诵读为基础,课堂设计三遍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人物的语气及感情,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初中大多数学生还没有认识到语言技巧的重要性,所以为了加深对这一点的认识,设计了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体会“巧说”的作用与技巧。 三、设计理念与思路 本课教学充分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指导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上学生积极谈论、交流、展示,做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全面成长。 四、鉴于以上所分析的教材特点及学生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知识与能力】: 1、通过诵读,理清文意,体会文章语言朴实又生动的特点。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学生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提高自学能力。 2、朗读, 互动探究,体会文章构思巧妙、详略得当、语言精练的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分析邹忌劝谏的语言技巧,启发学生体会委婉劝说的好处,学习这种语言技巧。 2、认识纳谏除蔽的重要意义,懂得人要从善如流的道理。 五、完成以上教学目标,计划使用两课时 1、第一课时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学生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分析邹忌劝谏的语言技巧,启发学生体会委婉劝说的好处,学习这种语言技巧。 (3)、体会文章语言朴实又生动的特点。 2、第二课时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纳谏除蔽的重要意义。 (2)、体会文章结构精巧、剪裁巧妙、详略得当的特点。 (3)、深入探究作品内涵,养成阅读中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好习惯。 下面我着重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六、为了很好地落实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将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1、诵读法:文言文的教学,诵读极为重要。本节课将通过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分析人物,体会情感,品味语言。 2、自主学习法、质疑法:引导学生自读,进行探究式学习。要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所以,本课教学的基本方式就是以学生自读为主,以教师点拨为辅。 3、比较阅读法:点拨,主要是抓住劝谏和讽喻手法来启发学生,通过比较阅读,使他们认识到“巧说”的作用,学习到“巧说”的技巧。 七、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老师: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注音,解释字词,疏通文意。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习惯。) 2、课堂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课!好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课,你们来读一遍题目,老师把题目写到黑板上,这篇课文是你们预习过的,我来问一下,谁知道题目中的“讽”是什么意思?学生答:“讽”指讽谏,下对上用暗示、委婉、曲折的语言劝谏。非常好,这个题目中有几个动词?学生答:有两个,一个是:“讽”,一个是:“纳”。好,那么我们根据题目来推测一下本文主要讲了几个故事?学生答:有两个,一个是:邹忌劝谏,一个是:齐王纳谏。好,非常好,补齐主谓宾,再来一次。邹忌劝谏齐王,齐王采纳邹忌的建议。我们再来试一下,看文章哪几段是劝谏的内容,哪几段是纳谏的内容。学生答:1、2段是劝谏的内容,第3段是纳谏的内容。我们今天先来学习劝谏的内容。 (二)品读分析第一部分: 一读——学生朗读课文,正确流畅。 1、学生活动:把握字音、正确流畅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大意。 二读——理解文意。 学生活动:学生自己品读,男女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以及老师点拨等方式,分析人物说话时的不同语气及感情。 1、文章第一自然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问了三个人分别是妻、妾、客,同样的问题“吾与徐公孰美?”,三个人都肯定了邹忌比徐公美。邹忌提问之前还自信满满,得到肯定答案以后,反而认为自己确实没有徐公美。借助朗读分析他们的语气及从中表现出的不同的感情,来探究其中的奥秘。 2、老师活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妻:十分肯定,赞美——私(偏爱) 妾:肯定,顺从——畏(畏怯) 客:平淡,敷衍——求(逢迎) 有了这种描述,下文邹忌的悟就很自然了,可谓水到渠成。 三读——品读课文,体会语言特色,品味本文语言描写的技巧之高。 三名学生分角色朗读,学生体会语言特色。 老师总结:这样的语言极简洁、朴实,却能切中要害,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人物特点,可谓“简而不陋”。 (三)阅读第二部分 1、老师活动:用问题导学,这只是邹忌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它何以载入史册? 学生活动:自主探究,具体分析邹忌的劝谏技巧。 类比,以切身经历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深入浅出,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2、补充历史上谏臣的故事,体会委婉劝说的好处。 保护自己,并能使对方愉快地接受意见,达到劝谏的目的。 3、老师活动:补充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委婉劝说的技巧。 学生活动:比较阅读,分析总结委婉劝说的技巧。 不用批评与指责,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 (四)课堂训练 老师活动:在班级组织的“亲近书信,传承文化”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活动中,班委会发出欣赏名人书信、用书信交流彼此心境和生活的倡议。可你同桌对此不感兴趣,仍热衷于打电话、玩微信,你怎么劝说他呢? 学生活动:运用所学知识,完成练习。 (五)巩固基础知识: 通过本课习题,积累本课所涉及的文言实词、虚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以及文言句式。通过积累文言字词,培养学生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一二段,预习第三段。 2、查找资料,补充一个古人成功劝谏的小故事,并将它拟成一道文言文阅读题。 (六)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比美 : —— 三问、三答 —— 三思 邹忌讽谏 : 自己(受蔽)——王(蔽甚) 委婉劝谏 (类比)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13教学目的: 1、弄清全文结构。 2、理解设喻说理,巧妙讽谏的说话技巧。 3、弄清全文的中心(道理)。 重点难点: 理解设喻说理,巧妙讽谏的说话技巧。 教学手段:引导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2、复述文章大意(邹忌比美齐王纳谏皆朝于齐)。 二、课文分析 1、从第一自然段知道实际上徐公比邹忌美,那么为什么邹忌的妻、妾、客都说邹忌美呢? 妻私我也,妾畏我也,客有求于我也。 2、徐公美于邹忌,那么他的妻妾客的回答便与事实不相符合,也就是说邹忌被怎么了? 被蒙蔽了。 3、从比美这样一件生活小事邹忌悟出了什么?并得出了什么结论? 齐王同邹忌情况一样即:宫妇左右私王,朝廷之臣畏王,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结论:齐王受蔽更甚。 4、邹忌入朝讽谏齐王,当邹忌说到齐王受蔽时就打住了,那么他是否只想指出齐王受蔽这个事实? 不是,他是想让齐王纳谏。 5、齐王最后有没有接受邹忌的劝谏呢?从哪里可以看出,并收到什么效果? 课文第三、四段。 6、邹忌劝谏非常成功,那么他用的是什么样的说理方法? 设喻说理。 7、从文中看,邹忌讽谏效果奇佳,那么邹忌为什么可以进谏成功? 邹忌:设喻说理,以小见大,以家事喻国事。 齐王:开明,有作为的君主,虚怀纳谏,从谏如流,勇于改革。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邹忌巧妙的说理方法,使齐王欣然接受了他的劝谏,并取得了巨大成功。那么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1、不要被一些表面现象迷惑2、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3、采用设喻说理方法规劝别人)。 四、作业 以“朋友,我想对您说”为题运用今天所学说理方法,说服朋友改正缺点。 板书: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比美齐王纳谏皆朝于齐 妻私宫妇左右①不要被一些表面现象迷惑 妾畏朝廷之臣设喻说理启发:②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客有求四境之内③采用设喻说理方法规劝别人 受蔽受蔽(更甚)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14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 2.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3.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非常高兴能和同学们一起度过今天的语文之旅。我们知道,古代大臣对君主的“谏”,往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伴君如伴虎,“谏”得好,龙颜大悦,采而纳之;“谏”得不好,圣心震怒,罪加几等。由此可见,“谏”是很讲究一点艺术性的。今天,我们来学习这样一位杰出人物——邹忌,看看他是如何讽谏齐威王,使齐威王纳谏除弊,修明政治的。(板书课题) 二、预习共享整体感知 1.初读文本,正音断句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批注。 屏幕显示以下字词,要求学生读出来。 昳丽(yì) 朝服(zhāo) 衣冠(guān) 窥镜(kuī)间进(jiàn)期年(jī) 朝于齐(cháo) 指出停顿:今齐地方千里 2.解题 通过预习,你知道题目包含那些信息吗?(明确:“讽”是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式委婉的规劝。“纳”是接受、采纳。“谏”是臣子向国君提建议。“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个兼语句,包含两层意思: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3.感知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记叙了邹忌从与徐公比美中悟出治国的道理,进而讽劝齐王纳谏,使齐国大治的故事。 三、细读文本 深入探究 1.“思”之除蔽。 (1)你觉得邹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用一个词概括) 明确:邹忌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 (2)文中的哪个字最能体现这个人物的特点? 明确: (3)邹忌“暮寝而思之”,他“思”了些什么?(这个问题学生容易不假思索地答为“私、畏、求”这个结论。一个看似容易的问题却回答得不全面,这就调动起他们思考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借此引导学生讨论。) 提示:①“思之”的“之”指代什么? (“之”指代上文所说的事情,即受蔽过程,而不仅仅是结论。) 师:深入的思考是建立在对受蒙蔽的过程透彻了解的基础上的。我们需要对邹忌比美这件事进行透彻的分析。 ②首先,你认为邹忌长得美吗?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美。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 ③邹忌长得美,但他知道“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所以有些不自信,于是问妻、妾、客:“吾孰与徐公美?” ④妻、妾、客三人是怎样回答的?(学生读文本中相关语句) ⑤等到邹忌见到徐公,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可是妻、妾、客为什么偏偏说自己比徐公美呢?鉴于此,起疑是邹忌“暮寝而思”首先要“思”的内容。然后他回忆起妻、妾、客说过的话,这是其次“思”的内容。经过了深入的思考,邹忌终于得出了结论,文本是怎么说的?(生答: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带学生一起分析:妻,偏爱他,情人眼里出西施,自然答得非常肯定;妾,由于她低微的地位和畏怯顺从的心理,自然会说邹忌更美;客,有求于邹忌,表示一种应酬逢迎的态度,自然也会说邹忌更美。 ⑥刚才我们分析的邹忌的思维方式实际上是一种同中求异的思维,他从妻、妾、客三人相同的回答中看出不同的出发点,不同的利益追求。这样的思维有助于我们透过事物的表象看到本质。我们可以将它运用到学习生活当中去。 2.“思”之讽谏。 (1)以上是“思”的全部内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不是。邹忌通过“比美”,悟出了一个道理,要别人直接客观评论自己是不容易的,因为他们同自己有着各种关系。 于是,由此及彼,他想到由家庭私事推及国家大事,他的这种思维是比较思维,也就是异中求同的思维方式,家事和国事有异,但也有相同之处,即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对齐王如同妻妾客对邹忌。异中求同也就是类比。 追问:邹忌怎么就想到了国事呢?(邹忌是一位宰相,他是一个有心的人,从一件生活小事能够联想到国家大事,说明在他的心里装着国事,齐王能有这样一位宰相,他十分幸运。)邹忌以亲身的感受去规劝齐王。因为个人受蒙蔽,影响和意义太小;齐王受蒙蔽,才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危。然而向齐王进谏毕竟是一件冒险的事。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他决定以类比的方法讽谏,我想他一定是在一切细节都周密谋虑后,才胸有成竹地安心入睡的。 (2)第2段中邹忌是怎样讽劝齐王的呢? 明确: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齐王进谏,而是将比美这件生活小事讲给齐王听,谈自己体会,然后同国家大事进行类比,将妻、妾、客与齐王的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类比,推理委婉地进谏,得出一个结论:“王之蔽甚矣”。 3.“思”之验证。 (1)邹忌讽谏的效果怎样? 明确:齐王回答“善”,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2)齐王听取邹忌的讽谏后采取了哪些措施? 明确:齐王下令把进谏的方式分为三种(面刺、上书、谤讥于市朝),悬赏也分为三等(上赏、中赏、下赏)。齐王不计较提意见的方式和态度,这在封建社会是罕见的,说明齐王是一个贤明的君主,他能够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这也就是邹忌敢于进谏的原因。显然,他对齐王是充分了解的,是做了一番分析研究的。 (3)臣民是怎样进谏的? 明确:臣民进谏分为三个阶段(令初下,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生动地反映了这一重大举措实行时的空前盛况。也说明“王之蔽甚矣”。(4)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结果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5)写齐王纳谏和国外的反映,似与“思”联系不大,你的意见如何,能谈一谈吗? 明确:邹忌善思,才有反省的可能,才能除蔽;由于深思,乃有巧妙的类比讽谏,以至齐王欣然纳谏。邹忌并没有建议齐王应如何去做,而是让齐王自己去思考,因为结果早就在邹忌的意料之中,这也正是邹忌的高明之处。 四、总结收获 我们应该从邹忌以上的所思中学到些什么呢? 明确: 1.对人对已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2.善于思考,才会有收获; 3.有反思的习惯与自省的能力; 4.思考问题深入细致,透过现象看本质; 5.忠言也可以顺耳; 6.感情的亲疏远近也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评判。 结束语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口语交际的频率很高,了解别人、推荐自己、谈判求职、合作共事都需要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所以鉴赏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提高我们适应社会交际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游说别人时要不卑不亢,言语恰到好处——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自己尊严,是邹忌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进谏的缘起受蔽—皆以美于徐公清醒—私、畏、求“我”生活小事进谏的内容根据—私、畏、求王结论—王之蔽甚矣类比推理齐威王纳谏除弊—进谏有赏效果—皆朝于齐国家大事广开言路虚心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15知识和能力: 1、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 2、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并作归纳,如“朝、孰、诚、方、善、间”等。 3、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和齐王人物形象。 4、根据文章层次,背诵全文。 过程和方法: 1、熟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总结和归纳重点词语和句式。 2、以问题探究的方式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正确地认识邹忌和齐王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齐威王虚心听取意见与邹忌善于思考、敢于进谏的可贵品质。探究故事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总结和归纳重点词语和句式。 教学难点:以问题探究的方式分析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 教学时数:2节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其实,关照人们的内心世界,更希望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 早在战国时期的齐国,有一位高明的琴师,他就用不逆耳的忠言来规劝齐王,齐王不但虚心接受了他的批评,还任用他做了国相,来辅佐自己。同学们知道,这位琴师是谁吗?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邹忌讽齐王纳谏》,去拜访这位奇人吧。 二、我们先来看文章的题目,从字面上比较容易理解,那位同学能简单解释一下? 明确:邹忌运用委婉的方式规劝齐王,接受他的建议 评价:回答的很到位,预习很充分,简单的说就是(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板书) 三、本文选自《战国策》,不仅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而且文学成就也非常突出,谁来接介绍一下。 评价:很全面,除此之外,家喻户晓的成语故事——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狐假虎威、惊弓之鸟都出自《战国策》。 四、文言文的学习贵在读,只有读好才能学好。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五、检查一下大家读的情况,全班齐读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评价:同学们读的很整齐,流畅,声音洪亮,很激情,有一点细节问题。“有、燕”的读音不准确,两个句子的节奏连读的有写模糊。“忌/不自信,今齐地/方千里。”划分节奏重要根据意思。 六、文言文学习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要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提高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课文同学们在课下也做了充分的预习,又不能自主解决的问题吗?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老是想考考大家。 (1)、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翻译。 (2)、编两组“词义辨析”习题。 评价:这种学习态度和精神要继续保持,做好预习工作。 七、这篇文章,其实也是一个小故事,读的时候要读出故事味,趣味性。该怎么去读呢?——故事中人物的对话很多,要揣摩人物的心理和他们说话的语气。 我们来看第一段,邹忌问了三个人,每次问的心理和语气一样吗? 三问: 妻:自信,骄傲。 妾:疑惑。 客:试探,客气。 三个人的回答也不一样。 三答: 妻:读出爱意,赞美。 妾:畏惧,顺从。 客:逢迎,奉承。 (分角色朗读,五位同学自己挑角色)评价。 八、邹忌通过“与徐公比美”这件小事,想到了齐王受蒙蔽很深,于是入朝齐王进谏,进谏的结果怎样? 明确:齐王采纳了建议,立即发布政令,广开言路,察纳雅言,齐国逐渐强大起来。 九、文中有几个关键字既能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按先后顺序)又表现了人物的特点?大家发现了吗? 思——由家中小事想到国家大事,进而就入朝向威王进谏。善于思考,有自知之明,反思自己,有责任心,说话有技巧,很有胆识,敢于进谏。 有智慧——智者(板书) 善——虚心纳谏,广开言路,齐国政治严明,日益强大,进谏的目的也达到了,虚心接受他人意见,从善如流,心胸开阔。 善于纳谏——明君(板书) 十、学习了全文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以“由邹忌(齐威王)的,我学会了、懂得了的道理”的句式,谈体会。 十一、小结:两位人物的确留给大家许多启示。“多读古人文,学做今世人。”相信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我们将收获很多。当然,最重要的是:古为今用,学以致用。 十二、布置作业:邹忌虽是古人,但身处现代的我们是可以借鉴的讽谏技巧的。假如我们的一位好友沉溺于网络,整天以电脑为友,无所事事。那么同学们,我们应该如何劝导他?如何使他走上正途!写一段200字左右的小短文。 十三、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思善 智者明君 教学反思: 一、思考教学目标实现程度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必须有明确而又切合实际的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这三个目标全部实现:通过自由朗读、齐读和译读三个环节实现了目标(一);通过思度、研读和品读环节实现了目标(二)和(三)。 二、思考教学设计和理念 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尝试融进了以下几种新的教学理念: 1、语文教学坚持整体感知在前,细致分析在后的原则,这样才符合课堂教学的规律。所以我在课堂设计中并没有将文言字词教学单独进行,而是只对于特殊用法的词语加以强调,其他部分词语随文解译。对于在书下注解中明确解释的词语,则由学生自学完成。 2、文言文的教学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理解内容,品味文言文特有的含蓄深刻之美。在教学设计中我采用了各种方式的读,例如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反复品读、思考研读。既关注“言”也增加对“文”的感悟。 3、语文教学要民主而有效。 所谓民主,就是在课堂上把话语权、思考权真正还给学生,教师发挥引领作用。“有效”是让学生在知识、学法和情感价值观上均有收获。这节课学生分析邹忌和齐王的人物特点,谈自己的感悟都体现出了民主和有效。 4、关注学生学法的指导。 比如文言文的学习重在积累,学生自主疏通文意,自己归纳整理一词多义,还有指导学生朗读,在多次的朗读中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思考教学过程 这节课教学过程遵循了由浅入深的原则,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教学环节衔接顺畅,问题的设计具有梯度,照顾了大多同学的认识水平,我基本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形成了较为和谐的课堂氛围。多媒体课件较好的体现了对课堂教学的辅助作用。 四、不足之处 1、整节课的教学设计环节完整清晰,但是由于面面俱到,难免会使有些环节落实得还不够到位,探究的还不够深刻。比如在读邹忌的“三问”的语气上时间太短。 2、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不够充分。 3、时间地安排不够紧凑,还有一个感悟的环节没有实施。 4、对学生预习地情况把握地不够。 以上就是我执教这节课的几点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之路上,我将会一如既往地去努力更新观念,积极反思,力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