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古诗》教学设计 |
范文 |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 《江雪》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两首》之一。此诗为柳宗元被贬永州之后所作。诗人借描写风雪之中垂钓的渔翁,来衬托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其中那位“独钓寒江雪”的渔翁,正是诗人不屈不挠和孤独情怀的人格化身。 【学情分析】 古诗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领域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文质兼美,已得到人们的重视。四年级的学生对读古诗、赏诗境、悟诗情已有一定的基础,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知识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古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理解讨论,体会古诗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 品读重点词句,理解词句意思,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了解诗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故事的教学,感悟古诗选词精炼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教学时,从文字表面挖掘开来,用朗读、吟诵、议论等形式,深入感受诗歌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渗透科学自然观和美的教育,是本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教法、学法】 教法: 1、情境创设:让学生观看视频,充分感受老翁寒江独钓的画面。 2、引导示范:在学习古诗时,充分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的方法来学习古诗,理解诗意。 学法: 1、朗读感悟: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在熟读的'基础上感悟古诗。 2、小组合作学习:在老师的引导示范之后,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景激趣,自主设疑(5—8分钟) 1、在大雪纷飞,寒分啸啸的时候,人们都已回家避寒,江面上却有一位老翁在垂钓,他就是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江雪》(板书课题)。 2、齐读诗题,总结题目意思。(江上的雪景) 3、观看视频,说说你感受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了解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研读感悟,自主探究(5—7分钟) 1、用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懂?(指名交流汇报) 3、学习生字,扫除拦路虎 孤蓑翁 三、多元导悟,合探解疑(10—15分钟) 1、同学们,《江雪》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寓意深刻的“寒江独钓图”,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2、引导学生学习第一句: 千山鸟飞绝。(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诗) 绝:尽,没有 这一句的意思就是“所有高山都被厚厚的积雪覆盖,一片洁白,一只飞鸟也没有”。 3、小组合作学习 用学习第一句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剩余的诗句。 要求: (1)、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2)、重点抓“灭、孤、独”这几个关键词进行理解 (3)、根据关键词,把整句诗的意思翻译出来,并读一读。 4、交流汇报 第二句:万径人踪灭。 径:小路灭:消失 此句解释为:所有的道路上都没有行人,一片沉寂。 第三句:孤舟蓑笠翁。 孤:指江面上只有一条船 蓑:指蓑衣 笠:指斗笠 此句解释为: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有一叶孤舟,一位老人披着蓑衣,戴着斗笠。 第四句:独钓寒江雪。 独:独自一个人 此句解释为:独自一个人在寒冷的江心垂钓。 5、理解整首诗的意思,把诗意连起来读一读。 所有高山都被厚厚的积雪覆盖,一片洁白,一只飞鸟也没有,所有的道路上都没有行人,一片沉寂。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有一叶孤舟,一位老人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 6、此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让同学们想一想,议一议) 7、此情此景,诗人为什么还在独钓呢? 8、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升华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巩固深化,学用延展(8—10分钟) 1、简要说说古诗的大致意思。 2、古人说“诗中有画”。你能将《江雪》想象成一副画吗?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3、课后搜集柳宗元的诗读一读。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课文插图,录音),学生自带水彩笔,做风筝的材料(棍子、彩薄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学了前面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样的? (指名说) 2、古代的人也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好多的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4、下面我们学习第一首古诗,谁能读准? (板书:春晓,指导读准“春”的读音) 二、初读感知 1、老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互相纠正读错的生字。 3、分小组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互相纠正读错的生字。 4、谁勇敢地站起来读给家长听听? (可多请几位学生读) 三、再读感悟 1、出示课件(课文插图): ⑴ 你看到了什么? (指名说) ⑵ 诗中哪里讲了鸟?读给大家听听。 (处处闻啼鸟) ⑶ 同学们,瞧(师指画面:动画演示鸟飞,鸟叫),你想说什么? (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说) ⑷ 哪里讲了花? (学生读出:花落知多少?)课件演示花落地的过程。 ⑸ 学到这里,一个疑问难住了老师:花怎么顽皮地落到地上去了?请小朋友读读整首诗,用一句诗来告诉我。 (夜来风雨声)哦,我明白了,是夜晚风吹雨打的`原因。 2、这么美的画面,大家一定很喜欢吧!那该怎样读这首诗呢? 3、指导朗读。 四、读诗想画面,指导背诵 1、把眼睛闭上,听老师读古诗,你的眼前浮现出什么? 2、指导背诵。 五、扩展活动 这么美丽的画面,拿出你们手中七彩的笔,画出七彩的春天吧! 第二课时 一、猜谜激趣 1、小朋友,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请大家听清谜面: 一只蝴蝶轻轻飘, 顺着风儿上九霄。 一心向着云外飘, 可惜绳子栓住腰。 2、这是什么? (指名说) 3、大家经常放风筝吗?觉得有趣吗? (指名说) 二、揭题 1、出示课件(课文插图) 瞧,图上的几个小伙伴正玩得带劲呢! 2、诗人把他们写进一首诗中,大家想读读吗? 三、初读感知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互相纠正读错的生字。 3、指名读,齐读。 四、图文对照,读中感悟 1、看图,几个小伙伴在干什么?大家看诗中是怎样写的? (指名回答: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全班齐读。 3、看看图中的景物怎样? (指名用自己的话说) 4、诗中是怎样写的? (引出: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5、小伙伴在这么美的风景下放风筝,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诗人写成了一首富有情趣的诗,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五、读诗想画画,指导背诵 1、师配乐朗诵,小朋友闭上眼睛听,再说说刚才仿佛看到了什么。 2、看图背诵,全班齐背。 六、扩展活动 有条件的班级可小组合作制作风筝,开展放风筝活动。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3[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知道这些字在诗句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初步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导人新课 小朋友们,现在正是春天,天气暖和,百花齐放,人们心情舒畅。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古代诗人为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而写的两首诗。(板书: 古诗两首) 二、教学《春雨》 l、 板书诗题: 春雨 2、 解题: 这首诗是唐朝大诗人杜甫写的。原诗有八句,这里节选其中的前四句,说的是春雨的特点。 3、 教师范读一遍,领读两遍。 4、 看图导读,结合学习生字。 (1) 出示挂图,指导学生看图说出春雨细密、滋润万物、催开百花等特点。诗人是怎样来写这春雨的呢? (2) 指名读诗句。 (3) 出示生字卡片,学习生字。 乃:nǎi,鼻音。共两画,第一笔是横折折折钩,第二笔是撇。这里乃是就的意思。 随:suí,平舌音。左右结构,右部先写有,再写 。随是跟从的意思。 润:rùn,翘舌音,前鼻音。左右结构,右部先写门,再写王。润是加水分,使东西不干枯的意思。 指名学生读生字,说说生字的笔画或结构,讲生字的意思。 (4) 分句讲读。 ※ 指名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 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 (春雨像知道时节似的,当春天一 到,它就下起来了) 想一想:为什么诗人说它是好雨呢? (因为春天庄稼最需要雨水,所以诗人说春雨是好雨)对,这两句诗赞美了春雨来得及时。 ※ 齐读这两句诗。 ※ 指名读随风潜人夜,润物细无声。 ※ 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潜人(潜人就是在人不知不觉中透进去)那么随风潜人夜该怎么解释? (夜间,好雨随着风在人们不知不觉中透迸万物的内部)润物细无声是什么意思?(春雨细密无声地滋润着万物)谁能把这两句诗连起来解释一下?(春雨是在夜间,乘人们不注意的时候,随着春风洒落,细密无声地滋润着万物) 你说得真好! 春雨做了好事却不声不响,怎么不是好雨呀! ※ 齐读这两句诗。 5、总结。 这四句诗赞美了春雨及时而下,无声地滋润着万物,反映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6、朗读指导。 (1) 掌握节奏、韵律(加点的是韵脚字)。 好雨/ 知/ 时节。 当春/ 乃/ 发生。 随风/ 潜人/ 夜, 润物/ 细/ 无声。 (2) 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 好,是全诗的中心,其他都是围绕好来写的',是春雨好的表现。 知,表现春雨善解人意。 当乃强调春雨好在下得及时。 潜、细、无,强调春雨的美好品格。 (3) 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4) 学生自练。 (5)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7·描红指导。 (1) 提示描红生字的注意点: 乃: 第一笔横折折折钩的横部宜横向右上取势,第一折和第三折宜斜向左下取势,第二笔撇须顶连横画,撇出时略带弧度。 随: 第一笔和第二笔写成的 体形宜瘦,偏左定位,第三至第八笔写成的有宜于偏右略高处定位,中间和下部须留写 的位置,末笔捺弯曲俯仰有度,不宜平直。 润: 左部三点水写法同前,右部首点定位宜高,第二笔竖和第三笔的折部等长,门中的王,三横间距相等,末横较长。 (2) 学生自练描红乃、随、润3个生字。 三、布置作业 1、朗读《春雨》,熟读背诵。 2、抄写春、时节各两遍。 第 二 课 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春雨》。 2、默写春雨、时节两个词语。 二、教学《春晓》 1、板书诗题: 春晓 2、解题: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孟浩然写的。晓xiǎo三拼音, 左右结构,左部是日字旁,右都是尧,上面没有点。诗题里的晓是早晨的意思。春晓就是春天的早晨。 3、教师范读,领读一遍。 4、看图导读,结合学习生字。 (1) 出示挂图,指导学生看图: 画面上是个什么人? 她左手在拉起什么? 她看到室外有哪些景物? (画面上是个古代女子,她左手拉起帘子,看到室外有桃花、小鸟和芭蕉等景物) (2) 指名读四句诗。 (3) 出示生字卡片,学习生字。 眠:mián。前鼻音,三拼音。左右结构,左都是目字旁右部是民。眠就是睡的意思。 觉:jué。上下结构,上部是 ,不是 ,下都是见。觉是个多音字,读jue时是觉得的意思。 指名学生读生字,说生字的结构,讲生字的意思。 (4) 分句讲读。 ※ 指名读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 谁能说说春眠不觉晓的晓是什么意思? (春眠不觉晓的晓是天亮的意思)为什么这个晓和春晓的晓意思不同呢? (因为联系全句的意思,说成春天睡眠不知不觉天就亮了才好讲,说成不知不觉就到早晨了不大好讲)对,你能联系全句的意思来解释晓字的意思,讲得合理,对头,很好! 那么处处闻啼鸟该怎么解释呢? (处处闻啼鸟就是到处听到鸟叫声的意思) 那么诗人为什么不写成处处闻鸟啼呢? (自答:写诗是要押韵的,这首诗押的是ao韵,所以要把鸟字放在句末) ※ 谁能补充一些想象,用白已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春天气候暖和了,夜里睡得香,不知不觉已经天亮了。醒来时只听到外边一片清脆的鸟叫声) 想一想: 这春天的早晨多么美好! (5) 齐读这两句诗。 (6) 指名读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7) 这两句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 (写的是昨天夜里的事)昨天夜里听到什么? 想到什么? (昨天夜里听到刮风下雨的声音,想到这样风吹雨打,花儿不知落下了多少) 请连起来说一说。(想起夜里曾听到刮风下雨的声音,不知花儿被吹打得落下了多少)再想一想: 花儿落了,春天即将离去,这春光多么可贵,多么值得珍惜呀! (8) 齐读这两句诗。 5、总结。 这首诗描写了春天一个雨后早晨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爱春、借春的真挚感情。 6、朗读指导。 (1) 掌握节奏,韵律(加点的是韵脚字)。 春眠 / 不觉晓, 处处 / 闻啼鸟。 夜来 / 风雨声, 花落 / 知多少。 (2) 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 不觉晓: 反映睡得香,人感到满足。 处处闻啼鸟: 反映春天生机勃发的景象。 花落知多少: 反映春光不能常驻,应该加倍珍惜的心情。 (3) 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4) 学生自练。 (5)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7、描红指导。 (1) 提示描红生字的注意点。 觉: 开头三点,第一、二两点是侧点,第三点是撇点, 不可写成党字头 ,第四、五两笔写成的秃保盖呈下罩势,第六、七两笔写成的 体形宜瘦,框内应能包容第八笔撇画的上半,第八、九两笔写成的 底部齐平。 晓: 左部日宇旁体形宜瘦右部上面的 第一笔横画应斜向右上,第二笔斜钩要有弧度,第三笔撇与斜钩相交后补满左下空白,右部下面的 ,横画宜平,撇和竖弯钩起笔处均顶连横画,而彼此互不相连,行笔舒展,保持底部平稳。 眠: 左部目字旁体形宜瘦;右部各横画间距相等,竖提宜直,斜钩应有弧度。竖提的出提部位与斜钩的出钩部位应横向齐平。 (2) 学生自练描红觉、晓、眠3个生字。 三、布置作业 1、朗读《春晓》,熟读背诵。 · ; 2、抄写《春晓》《春雨》各两遍。 第 三 课 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春晓》。 2、默写春晓、风雨两个词语。 二、指导背诵 1、指导背诵《春雨》。 (1) 放录音。 (2) 教师指着板书引背。 (3) 分两个大组,一组读,一组听,再交换读听一次。 (4) 各人轻声默念背诵。 (5) 齐背。 (6) 指名背诵。 2、指导背诵《春晓》,方法同上。 三、课堂练习 1、找朋友(连词)。 春 (春风)(春雨)(春晓)(春光)(春花) 时 (时节)(时间)(时光)(及时)(准时) 2、用下面的词语写句子。 春天--- 。 春雨--- 。 3、说话练习。 (1) 话题: 春天来了 (2) 提出要求: 根据第25页上的画面,结合自已的生活经验,展开合理的想象,说说春天的美丽景象。 (3) 各人发挥想象,构思讲说内容。 (4) 同桌二人相互说听、补充。 (5) 指名几人到班上讲说,教师评议,小结。 附板书: (一) 知时 发生 春雨 好雨 随风潜入 润物无声 (二) (春) 眠、不觉 (想)花落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有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所、牧“等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背育古诗。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老师范字。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谁愿意将课外学飞的古诗背育给大家听? 2、这节课我们学习一首新诗。 3、请大家注意观察图画: (老师贴出图) 谁说说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 (一个小孩骑在牛背上正在看什么) 他到底看见了什么?让我们一起借助拼音读,读古诗《所见》。 二、初读古诗,记忆生字 1、自己读完古诗后,读给大家一听,互查读音。 2、将本诗要掌握的生字圈出来读一读,同桌交流记忆。 3、老师反馈: ⑴出示生字卡片: 所、牧、蝉、闭、材、童、黄、诗、指名读准字音。 边读老师边按诗的顺序摆放生字卡片。 ⑵分析记忆: 这么多生字怎样快速的记住呢? ①熟字带生字: 推──捕蜻──蝉共──黄认──诗 听──所意──童亲──立放──牧 ②编儿歌记忆: 一户一斤米──所人才进大门──闭 骑牛写文章──牧由到共里共加队──黄。 ③开火车抽读生字卡片。 三、再读古诗,感悟诗意 1、将这些生字带入诗中,谁愿意给大家读读。 (指多名学生读诗) 2、自由读诗: 结合图想想,诗人都看到什么啦?再与同桌交流。 3、请学生简述诗意,老师相继补充: 学生:诗人看到一个放牛娃骑着一头老黄牛唱着歌,他的'歌声非常响亮,振荡着树林。可他听到了蝉的叫声,想要去捉蝉,于是马上闭上嘴停止了唱歌。 老师:同学们想像一下,闭上嘴的小牧童会怎样做呢? 学生甲:骑在牛背上盯住蝉。 学生乙:不,牧童从牛背上下来,准备去捉蝉。 学生丙:牧童从牛背上下来站在地上,先看好目标,然后去捉蝉。 老师:看到这样的情景,在大家说产应该怎样朗读这首诗呢? 四、在意境中诵读古诗 1、自由读练。 2、扮演诗人到图画前诵读古诗。 3、背育古诗。 五、指导书写 1、自己描红找关键笔画。 2、教师出示范字: 请学生说说关关键笔画。 3、学生独立临写。 4、同桌交换课文互相写。 5、展示评价。 六、板书设计 13、古诗两首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古诗《所见》,说说诗人的名字。 2、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读词语: 所以所有放牧特草关闭闭路电视黄牛特童古诗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3课古诗两首中的另一首诗。大家说说古诗的题目是什么? 小池。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这首诗是谁写的? (杨万里)老师简介: 杨万里是南宋著名诗人,他的诗人大多数也是描写自然景特的。 2、借助拼音读古诗: 要求读准字音,圈出生字。 3、集体认读生字: 池、惜、阴、晴、柔、露。 学生边读老师边将生字卡片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4、交流记忆方法。 5、集体反馈: ⑴熟字带生字: 地──池明──阴错──惜情──晴雾──露。 ⑵编儿歌记忆: 把矛放在木头──柔。 6、再读古诗: 看谁字音读得准。 三、精读古诗,体会意境 1、听老师范读: 说说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从哪儿看出的? 学生甲:夏天的景色,因为夏天荷花开。 学生乙:夏天的景色,夏天的时候有蜻蜓。 2、除了同学们说到的这些景物,你还从诗中看出有什么景特呢? 学生甲:有泉水。 学生乙:还有树。 3、那还有没有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 (泉眼、晴柔) 老师简单讲解: 泉眼就是泉水流出的口。晴柔就是晴天的美好。 4、根据你对古诗的理解,找到小伙伴再读读古诗。 5、推荐读。 6、练习背诵。 四、课后延伸 1、齐背13课的两首古诗。 2、请每个学生收集描写夏天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五、板书设计 13、古诗两首 小池惜晴柔 阴 露 六、课堂作业设计 照样子填一填: 放:放牧放羊 牧:________ 晴:________ 惜:________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5教材分析: 这首古诗是清代文人高鼎所作,从题目可知许的内容为诗人在乡村的所见所感,是一首风筝诗,描写了春光明媚,丽日和风,儿童沐浴着春光呼吸着新鲜空气,快乐的放风筝的情景,诗歌就像一幅画美丽的通俗画。 教学理念: 以读为主,以评价促发展,在读与评价相结合中感悟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从而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在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中发展学生的个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了解生字组成词语的大意。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大意,在朗读、感悟中想像 诗中描绘的情景。 情感目标: 借助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田野春光的美好和农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的美好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诗篇的语言美,情景美,达到熟读成诵,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初识意境。 师:今天老师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优美的乐曲,同时观赏老师为你们作的画,好吗? (师放古筝乐,按诗句描绘的景物顺序展现画面) 1、整幅诗课文插图 2、草长莺飞 3、拂堤杨柳 4、水泽散发的雾气 5、儿童欢乐放风筝 6、回归整幅诗文插图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景致? 生:我看见了翠绿的草地。 生:我看见了黄莺在飞舞。 生:我看见柳条在随风飞舞(摆动) 生:我看烟雾,不是水雾。 生:我看小朋友在放风筝。 生:……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我国清朝诗人,高鼎坐在他居住的草堂内看到此情此景,仅用了四句话就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村居》课件演示古诗内容,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文,感知意境。 1、释题:在乡村居住,作者高鼎,清朝人,善于描写自然景物。 2、听录音读。 3、自由读,要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读后检查。 4、出示生字卡片。 师:怎样记住这些生字宝宝。 生:旧字加偏旁,寸加木字旁变成乡村的村。 生:顺口溜,一木一寸交朋友合在一起叫山村。 生:…… 5、指导书写,生描红、临写。 6、指导朗读、正音。 三、细读诗文,感受意境。 1、师:请同学边读边观看画面,哪些词的意思自己理解,还有哪些不懂的词语,分别做上记号。 2、师:请同学们分小组交流,在组内提不懂之处,依靠大家的力量解决问题。 春烟:春天水泽草木蒸发的雾气,拂堤:柳枝很长,下垂着,像抚摸着堤岸。 纸莺:风筝。 3、师:根据你对诗文的理解,能说一说诗文的大意吗? 生:叙述诗意(大概诗意) (早春二月,正是青草生长,黄莺飞舞的时候,拂堤岸的杨柳,就像陶醉在迷人的春色里一样,孩子们放学后,早早地回到家里,赶忙趁着春风放起风筝来) 四、吟诵诗文,品评意境。 师:请同学们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同桌间互读诗文。 生:练读,相互纠正。 师:请你推荐一名同学到前面来读给大家听。 生:吟诵诗文。 师:谁能再评一评,通过他的吟诵,你感受到了什么?有什么建议吗? 生:评价。 (1) 他晃着头,我感受到柳树在风中摇摆很美、 (2) 他的笑得再开心些,就更能体现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兴奋心情。 师:那你能来试着读一读吗? 生:有感情的吟诵。 师:谁来给他评一评。 生:他读的声音很响亮,要是把醉春烟读得慢一些会更好。 师:你的意思是把醉春烟这几个字读的声音再拉长一些(师范读前两行话)是这样吗? 生:是的。 师:从老师的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柳树在飞舞,整座山村到处是雾气…… 师:谁愿意来试着再来读一读。 生:试读,同桌比读、男女赛读。 五、赏读诗文,进入意境。 师:放古筝乐曲,吟诵古诗,生闭眼想像画面。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在你的头脑中呈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见风筝飞得很高,美极了。 生:我仿佛听见黄莺在歌唱。 生:我听见小朋友在欢笑。 生:…… 六、欣赏画画,升华意境。 1、回放课件,生齐诵诗文。 2、诗人写出了我们儿童生活的乐趣,你喜欢这首诗吗? 看画面,练背诵。 七、拓展作业,张扬个性。 1、把《村居》这首诗描写的内容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同学听。 2、为古诗配画。 3、吟唱诗。 以上任选一题 板书: 村居 草莺飞 醉春烟 儿童学 拂堤杨柳 早春 竟放纸莺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6教材分析: 本课两首古诗抒发了诗人在秋天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南宋诗人叶绍的《夜书所见》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情所代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维,他当时只有十七岁,正在长安谋取功名。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情之所至,诗人直抒胸臆,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课,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传诵千古的名句。编选本课的意图是,增加学生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学习这两首古诗,可以通过反复吟诵,感受诗歌优美的音韵、完整的意境和蕴含其中美好的情感。要充分调动学生对秋天的印象,从而理解诗人情感的生发和变化。可以让同学收集一些与秋天有关的古诗句,在课上进行交流。 一、学习目标。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这两首古诗。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要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二、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其中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要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四、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 五、教学准备:1.课文插图。2.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六、教学时间: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夜书所见》 二、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已知的材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他写了什么吗? 3.看图说话:(出示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诗读通、读正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四、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2.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3.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是怎样的心情? 4.感情朗读。带着你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五、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六、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七、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八、拓展活动 九、你还读过哪些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第二课时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夜书所见》。 2.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提问: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吗? 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习《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怎么学习这一首古诗。自学基本步骤: (1)自读:读准字音,并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2)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渎中产生的疑惑。 (3)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4)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每组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讨论的结果。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 四、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指名朗读诗文。提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以情促读。提问:你能用读来表达这种思想感情吗?3. 3.引导以读启发想象。提问:同学们在朗读时头脑中形成了怎样的画面,能交流一下吗? 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象,并再次练习有感情朗读。 5.熟读成诵,品赏文字 五、自由朗读,练习背诵。 六、品赏文字,述说感觉。问: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些在用得特别好? 七、练写生字,当堂展评 1.出示生字:促、忆、异、逢、佳、倍、遥、遍、插,读记、组词。 2.说说要求会写的字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3.练写生字,同桌互相评点或当堂展评。 八、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2.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想想自己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感受。 板书设计:夜书所见 见:梧叶挑促织一灯明听:寒声孤独寂寞,感:动客情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每逢佳节倍思亲(思念家乡、亲人)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7【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首、眠”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多、知、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 【教学准备】 有关春天的图片及春天的古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画面导入,揭题简介 1、出示图1:多漂亮的画面呀!谁知道这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从哪看出? 2、师述:桃花静静地盛开着,花瓣是那么新鲜,像刚被雨水洗过似的。各种各样的鸟儿从巢里飞出来,有的站在枝头欢叫,有的在树间飞来飞去,自由欢快,没有人来打搅,这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候呢? (早晨) 3、春天的早晨多么美丽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孟浩然写的一首描写春天雨后早晨美景的古诗《春晓》。 (板书课题) 4、(指“晓”)这个字读什么?日字旁表示与什么有关?“晓”是什么意思? 师:在文中指“早晨”。 5、齐读“春晓”。 “春晓”的意思就是──? 6、过渡:理解诗题后,你想知道什么? (启发学生质疑) (出示卡片理解诗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听录音范读。 2、自读。 3、指读。 4、过渡:下面我们来理解诗句,在这基础上体会诗情。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1、前两句: ⑴出示图2:诗人本在干什么?诗中哪个词表示睡觉的意思? (眠) 正音。 你怎么看出来它表示睡觉?“春眠”是什么意思?春天的气候暖和,睡起来会睡得怎样? (很香) 那“春眠”的意思就是──? (春天的.夜里睡得很香) ⑵(指“觉”)这个字读什么? 再读。 我们平时常用到这个字,谁来组词?这儿是什么意思? (觉得) ⑶“晓”呢?跟诗题中同一个字,是解释为“天亮”呢,还是“早晨”? (天亮) ⑷指说第一句的意思。 (春天的夜里睡得很香,不知不觉地天已亮了。) ⑸指导读第一句:春眠/不觉晓。 (师范读、指读、齐读) ⑹诗人睡得很香,朦朦胧胧中听到什么? (鸟叫声) 你从哪句看出?“闻”什么意思? (听到) “啼”是一个生字。齐读。意思是什么? (叫) “啼鸟”解释的时候倒一下,为“鸟啼”,就是──? (鸟叫) 这句话的大意是什么? (到处听到鸟的叫声) ⑺看图1,想想可能有哪些鸟在叫?这些鸟在唧唧地欢叫,我们来听一听。 (放录音,听鸟叫) 练说:( )的鸟叫声 再来说说第2句的意思,把( )填的词放进去。 ⑻想想这时候诗人的心情怎样? (喜悦)练读:处处/闻啼鸟。 ⑼请大家把自己当作诗人,闭上眼,睡觉。 师述:“睡着,睡着,朦胧中听到鸟的叫声,一声,两声(放鸟声)你睡意全消,睁开眼睛,一看,天都亮了,天也晴了。你触景生情,于是哼出了两句诗: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8【教材分析】 本课是两首古诗。袁枚的《所见》写的是“意欲捕鸣蝉”的情趣。 杨万里的《小池》写的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情景。这两首古诗贴近学生的生活,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夏天的情趣。学习古诗,重在吟诵,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因此,本课的 教学重点可以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培养朗读古诗的兴趣。 2.认识“所、枚”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3.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生反复朗读,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教学方法】 教法:情景教学法。 学法:诵读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录音机、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多媒体课件: (大意是:在茂密的树林中,一个牧童骑在 黄牛背上,唱着嘹亮的歌儿,歌声穿过树林飘向远方。树上的蝉“知了、知了”地叫个不停。忽然牧童停止歌唱,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 2.教师引导学生猜想: 牧童停止歌唱,他想干什么? 二、初读感知,正确流利 小朋友们,有一个诗人叫袁枚,他看到这样的画面,觉得很有趣,就写了一首小诗《所见》。 (板书课题) 相机学习“所、枚”。 1.教师范读,感受节奏。 小朋友们,你们听一听,老师哪儿停顿长一些或者声音延长一些。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3.小组合作,试读诗歌,注意诗的节奏与音准。 4.指名试读,认读生字。 课件出示生字:捕、蝉、闭、立、童、林、黄(1)带拼音读。 (提醒学生读好翘舌音“蝉”,后鼻音“童、黄”,前鼻音“林”。) (2)去拼音读。 谁愿意当小老师?带领大家把自己读得准的字读一读。(及时表扬激励。) (3)游戏:我指你说。 一个小朋友随即指大屏幕上的生字、其他小朋友齐读,要求迅速而准确。 三、再读感悟,了解大意 1.自由读,结合图画理解诗意。 小朋友们,读读诗,看看图,你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吗?如果有不理解的字词就把它圈画出来。 2.小组读,合作学习,说说诗意。把不理解的词讨论讨论;把诗的大意轮流说一说。 3.欣赏读,结合图画,想像意境。 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观察图画,体会诗的意境。 四、想像画面,熟读成诵 1.闭目想像。 小朋友们,请把眼睛闭起来,想像画现,一个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唱着嘹亮的歌儿,歌声穿过树林飘向远方,树上的知了不停地叫着,忽然牧童停止了唱歌,注视着树上鸣叫的知了。这种情趣,你有过吗? 2.带着这种情趣,有感情地朗读。 3.练习有感情的背诵。 五、识记字形,练习写字 1.教师再次出示会拼音的生字。 瞧,你们的好朋友又来了,还认识吗?指名读。 2.通过形旁理解字意来帮助识字。 (如提手旁跟手的动作有关:捕;木字旁跟树木有关:林;虫字旁跟昆虫有关:蝉)。 3.通过猜谜引导学生识字。 如:一户一斤米 (所);骑牛写文章 (牧);人才进了门 (闭) 4.读词语,造句子识字。 如:认读:所有所以;放牧、牧草;关闭、闭路电视机等童———牧童———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唱歌。 5、教师示范,指导书写。 重点对学生进行指导:“林”字左边“木”字的捺变成点;“童”“黄”的中间一横要写长,其他的横要写短;“立”字下横要写长。“黄、童”笔画较多,指导学生书写时可以通过分解笔画,化难为易。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背诵《所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小朋友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袁枚的《所见》,你们会背诵吗? (齐背) 你还会背诵哪些古诗呢? (指名背) 2.教师及时热情表扬,导入新课。 哇,小朋友们真了不起,会背这么多的古诗。今天老师跟大家再来学习一首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小池》,你们愿意吗? (出示古诗) 二、初读古诗,正确流利 1.教师范读,感受节奏。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3.小组合作,试读诗歌。 四人一小组,请小组长安排好读的顺序,其他组员听一听,评一评节奏与音准。 4.指明试读,认读生字。 课件出示:池、惜、阴、晴、柔、露小朋友们,你们认识这些字吗? (1)带拼音读 读准翘舌音“池”,前鼻音“阴”,后鼻音“晴”,边音“露”。 (2)去拼音读 谁能像老师一样带领大家准确地读一读这些生字。 (3)游戏:找朋友 老师把写有生字的卡片发给小朋友。如:师:“阴”字在哪里?快来和我做朋友。 生:“阴”字在这里,我来和你做朋友。 三、再读感悟,了解大意 1.自由读,结合图画理解诗意。 (1)播放多媒体课件: 泉水悄然从泉眼里流出,浓密的树阴倒映在清清的'池水里,嫩绿的小荷叶露出尖尖的小角,一群群蜻蜓飞来立在它的上头。 (2)小朋友们,读读诗,想想画面。 你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吗?用笔圈出不理解的字词。 2.小组读,合作学习说说诗意。 四人一小组,把不理解的词讨论讨论,把诗的大意轮流说一说。 3.欣赏读,结合图画,想像意境。 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观察图画,体会诗的意境。 四、想像画面,熟读成诵 1.教师语言描述,激发学生想像。 初夏的早晨,阳光灿烂,我们来到一个幽静的小池边,只见水池中已经长出了一些嫩绿的荷叶,有的荷叶还没有完全展开,只是露出一个尖尖的小角;池里的泉眼正在悄悄地流动,池水非常清澈,倒映着浓密的树阴。这时候,飞来几只蜻蜓,有一只飞累了,落在尖尖的荷叶上休息。如果你就是那只蜻蜓,面对这样的景象,你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2.带着这种感情朗读。 3.练习有感情地背诵。 五、识记字形,练习写字 1.教师再次出示去拼音的生字,指名读。 2.联系前面的课文,熟字带生字,如:蜻———晴(同声旁);怪———惜(同偏旁);阳———阴(反义字) 3.创造性识字,如:柔 (把矛放在树上。) 4.读词语,造句子识字。 如认读:可惜、爱惜;晴空、晴天;柔和、柔软 池———池塘 池塘里开满了荷花。 露———露珠 露珠在荷叶上跳舞。 六、总结全文 小朋友们,这两天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 (揭题: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9【教材分析】 本课由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杜甫的《绝句》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均为七言绝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和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诗句情景交融,诗中形象生动逼真,是古诗中写景名作。两诗虽然都是写景,但手法各异。《望庐山瀑布》语言简洁,用词精当。全诗采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可以说是一幅气势恢弘的写意山水图。《绝句》则以朴实自然的语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仿佛一幅生机无限的早春图。 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图文对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编写特点,以读带讲,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句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进而受到美和感染,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深切热爱和赞美。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诗文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诗文的内容。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都是面对祖国大好河山和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不由自主就抒发的赞美之情。 二、初读古诗,自主识字 1.自由读诗 2.自主识字 3.指导写字 ⑴“我的发现”。 “口”在左边高又小(鸣),“口”在上下小而扁(吴、含)。“山”作偏旁竖折斜(岭),“火”在字左捺变点(炉、烟)。 “含”字上边“今”,“岭”字右边“令”,有点和无点,细心分辨清。 ⑵示范讲解。 “银”字有两个“竖提”,“艮”的竖提应略向下,长于金字旁的竖提。“窗”字字形复杂,学生容易忽视“囱”字上的小撇,建议边示范边领着学生一笔一笔地书空。 三、朗读感悟《望庐山瀑布》 1.板书题目,并解题 [望庐山瀑布]望:远看。题意是远看庐山的瀑布。 师:简介庐山(见附录) 2.简介作者:(见附录) 3.理解诗句之意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日照:阳光照射。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山峰尖圆,烟云聚散犹如香炉那样,因此而得名。)生:发生,产生。(指山间云烟冉冉上升,袅袅浮游。)紫烟:紫色的云烟。(因为有太阳光的照射,云雾显出紫红色的光彩。)遥:远。前:山前。川:河流。诗句之意:在阳光的照射下,庐山的香炉峰升起紫色的云雾。远远望去,一条白练似的瀑布从青翠的山壁间跌落下来,好像一条大河挂在山前。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飞流:飞奔的流水。直下:笔直地流下。三千尺:是虚指。形容瀑布的高和长。疑:怀疑,以为。银河:指晴天晚上空中出现的明亮光带(天河)。落:泻落下来。九天:指天的最高处。(古人认为天有九重,所以称九天。)诗句之意:那瀑布飞快地直往下泻,足有三千尺长,真让人以为那是银河从九重天外落了下来。 4.再读诗句,品悟诗意 ⑴四行诗各写什么?(第一行写背景;第二行写静态;第三行写动态;第四行写联想。)具体写瀑布的'诗句是哪几句?(二、三句) ⑵作者在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夸张) 师:一、二、三句是比喻:描写背景时,“生”字形象写出了山间烟云犹如从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的一团白烟,飘渺与青山蓝天之间。二句:瀑布像……。四句,用贴切的比喻,表现了自己奇特的想象,从而使整个形象显得更加雄伟壮丽,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第三句是夸张。不是实指,而是形容其长、其高。 ⑶那些字用得好?(生、挂、飞、直下、疑、落。) 师:“生”(上有)。“挂”字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遥看时的形象,点名“远看”题意。“飞”把瀑布喷涌而下的景象描绘地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高峻,又显出水流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这些眼前。“疑”是大胆、奇特的想象。 ⑷你读后有什么感受?(瀑布气势磅礴,景色壮美。) 5.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望庐山瀑布》这首诗通过描绘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四、诵读背诵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指导诵读:一、二缓、舒;三、四快、高。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0【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领悟“诗人借景抒情,对大自然神奇、伟大的赞颁,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句,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 4、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深刻理解诗文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诗文的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望庐山瀑布》 二、检查“预习”,作者简介 1、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是唐诗。 2、预习中哪些诗句读懂了,哪些还没读懂,并划下来。 三、读《望庐山瀑布》 把下面的字音读准: 庐紫川 四、出示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理解诗意 1、提问: 这首唐诗是谁写的?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知诗人。 2、“望庐山瀑布”是什么意思?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他在游庐山时观赏了瀑布,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二步:解诗题。 3、读一读古诗,弄懂诗句的意思: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三步:明诗意。 逐词逐句理解全诗,指导看图: 日照香炉生紫烟: 太阳照射在香炉峰,高高的香炉峰上升腾起紫色的烟云。 遥看瀑布挂前川: 远远望去,瀑布就像一条悬挂在山峰前面的大河。 飞流直下三千尺: 长长的水流,飞快地从山上直泻而下。 疑是银河落九天: 真让人怀疑是天上的银河流到了人间。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6、学习有关的生字,教师重点指导。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绝句》 二、检查预习,作者简介 三、读《绝句》 把下面的字音读准: 鸣行泊 四、出示第二首古诗《绝句》,理解诗意 1、提问:这首唐诗是谁写的? 2、《绝句》是什么意思?因作者兴到笔随,未事先拟题,于是以“绝句”标题,解释“绝句”。 3、读一读古诗,悟懂诗句的意思: 逐词逐句理解全诗,指导看图: ⑴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自鹭上青天。 重点理解: 黄鹂:鸟名,也叫黄莺。 鸣:叫。 翠柳:翠绿色的柳树。 从“翠柳”一词可以看出是什么季节? 春天。 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吃鱼虾。 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说句意:两个黄鹂在翠绿色的柳树上鸣叫,一行白鹭飞上蔚蓝色的天空自由飞翔。 ⑵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重点理解: 窗含:从窗口看到。 含:包含在里面,存在着。 西岭:指草堂西北的岷山。 千秋雪:指千秋万代积累下来,终年不化的积雪。 千秋:时间很长。 泊:停靠。 东吴:指江苏一带。 万里船:船要行万里路。 说句意:从窗口可以看到巍巍的岷山上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外停靠着要到万里之外东吴去的船只。 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1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述的情景。 3、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会写本课7个生字。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述的情景。 教学准备 媒体资源:视频《瀑布》,教学课件《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 绝句》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播放视频,情景导入 播放视频《瀑布》,设疑,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今天,我们来看一看,唐代大诗人李白是怎么样来写瀑布的。 二、学习古诗《望庐山瀑布》 1、板书课题,指名拼读生字:庐(lú)、瀑(pù)。 2、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我国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3、播放教学课件中“课文诵读”部分,学生听读课文。 4、解题 (1)“望”是什么意思?(远看) (2)“庐山”是个山名。同学们没有亲自去过庐山,或听别人说过,或从电影、电视里看过,谁能说说庐山的风景怎样?(指出:瀑布是庐山的美景之一) 三、学生初读诗句,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遥、尺、疑”3个生字的音。 2、通过读、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再读诗句,想象画面。 1、读第一行诗,说说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教师点拨) 围绕:烟:指云雾。紫烟:因为有太阳光的照射,云雾显出紫红色的光彩。生:产生。生紫烟:发出一种紫色的`烟雾来。 这一行中你觉得哪个词用得特别好!它活生生地画出了看炉峰上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的情景。 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2、读第二行诗,理解“遥看”、“川”。 讨论:遥看: 川:水道、河流。 挂:形象地写出了瀑布外形的壮观。 3、读三、四行诗句。 理解:飞流直下:水流的飞泻。三千尺:不是真的三千尺,而是一种夸张,说明瀑布极长,挂得高,流得急。 瀑布的声势这样大,它的声响会怎么样?(想象)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 你能把诗人心里想的话说一说吗? (这哪里是瀑布,只怕是银河从高高的天上直落下来)。 你觉得这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落) 这个“落”字好像写出了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天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掉到了人间。这是多么大胆、新奇的想象啊! 4、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5、总结全文,体会感情。(抓住:生、挂、飞、落) 6、诵读诗文,背诵诗文。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五、指导书写 “遥”、“瀑”写得左窄右宽。 “疑”:右上方是“匕”,不是“”。 练习用钢笔描红。 以上教学过程结合动画课件《古诗两首:生字学习》辅助进行。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一节内容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播放课件中的“诗文赏析”部分,学生拓展学习相关内容。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绝句》 1、板书课题,解题:绝句,是我国古诗中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叫“五绝”,每句七个字叫“七绝”。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初读诗句,说说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先播放课件中绝句的“课文诵读”部分,学生先听读,然后再自由读诗句,读准“鹂”、“鹭”两个生字的音。 2、通过查字典,理解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精读诗句,想象画面 1、学习第一、二两行诗句。 轻声自由读诗句,想想诗人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指导学生读出舒畅愉悦的心情。 2、学习三、四两行诗句。 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思考:第三行写诗人看到了什么?(“西岭”,教师随手用蓝色粉笔画起伏的山峰。“千秋雪”,教师讲解:千秋,就是千年,不是实指,是极言年代的长。“千秋雪”就是终年不化的积雪,并随手用白色粉笔在山峦上画雪) 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窗户。教师讲解:窗户好像一个画框镶在这幅“千秋雪”的“画儿”的四周,诗人用了个“含”,包含的意思,很生动,很形象。并随手用褐色粉笔画一个方框把雪山图框起来) 是谁透过窗框在观赏这幅特殊的“画”呢?(是诗人自己)诗人有这么一种闲情逸致去观赏窗外的景色,说明他此刻的心情怎样?(心情舒畅愉悦) 诗人向门外一瞥,可以看到什么?东吴指什么地方?为什么说是“万里船”? 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4、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这首诗一行写一个景,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呢? (2)小结:这首诗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色彩明丽,勾画出草堂附近各具特点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欢快的心情。 5、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和重音。 反复练读。 练习背诵。 五、指导书写。 “鹂”左右结构,“鹭”上下结构,写时在田字格中各占一半。 以上教学过程结合动画课件《古诗两首:生字学习》辅助进行。 六、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背诵课文。 3、抄写词语。 教学反思: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2【教学目标】 1、会认7个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重点难点】 1、重点: ⑴认字、写字。 ⑵朗读背诵古诗。 2、难点: 体会古诗蕴含的情感;“篱、疏”的识记,“追、烧”的书写。 【教学方法】 1、自主探究识字。 2、小组合作检查。 3、朗读。 4、想象体会。 5、编故事。 【教学准备】 投影仪、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师:你在什么地方见过小草?小草在一年当中有什么变化?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草的古诗。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介绍作者。) 3、看古诗课件,初步感知。 二、自主学习 1、按照自学方法四步骤预习古诗。 2、检查自学情况: ⑴个别读: 正音。 ⑵个别读: 比比谁读准、读通、读顺了。 ⑶齐读。 ⑷组内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 三、朗读感悟 1、全班交流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教师适当引导点拨: ⑴“离离”:可以让学生看看课件,说说草长得怎么样。从而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它的意思指草长得很茂盛。 ⑵“岁”:可问学生几岁了。随学生回答告诉学生从出生到现在几年就几岁,一岁就是一年。 ⑶“枯──荣”是一对反义词,让学生说说草什么时候是“枯”?什么时候是“荣”? ⑷“尽”可用箭笔画让学生说出火只能烧光草的叶和茎却烧不完地下的草根。 2、朗读指导。 3、情境背诵: 我们来做个游戏: 你放学回家把这首古诗背给家人听,我们一起来演一演。 ⑴师生情境表演。 ⑵生生之间互演。 ⑶齐背古诗 4、小结。 四、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认读词语:枯木逢春枯树光荣 2、听写:未来追赶枯树烧火光荣洗菜青菜店门 3、背诵古诗《草》。 4、我们接着来学习另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介绍杨万里。 二、自由朗读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圈出不懂的词语,试着自读自悟。 三、诗配画感悟古诗 1、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种古诗的新方法,那就是给古诗配一幅画。同学们你觉得这幅画应该画什么,谈谈自己的看法,说自己的看法时要有理有据,补充和反驳时也要有根据。 2、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相应做简笔画和引导点拨。 四、美读 1、播放古诗课件,提出给画面配上古诗的要求。 (学生自由准备) 2、个别学生配画面配乐朗诵,评价。 3、男女生分句朗诵,注意节奏、韵律。 4、齐诵。 5、背诵。 五、畅谈发现 1、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象有什么新的发现? 2、你对春天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3、小结:春光无限好,春天具有无穷的乐趣! 六、比赛背诵 七、指导书写 1、观察字型及结构特点。 2、教师指导书写“徐、宿”。 3、学生抄写生字。 八、迁移使用 拓展想象读了《宿新市徐公店》,看了插图,我能编个故事。 教师作业布置:搜集有关春天的古诗。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鹤、孟”等个生字。 .正确、通顺、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古诗。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培养不同层次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想象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初步地学会探究性学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会读中有思、读中有悟、读中 有得。 .学会在学习中积累运用古诗句,发展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使学生能够初步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体会诗中丰富复杂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 .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教学难点 .体会“西辞”“烟花”的意思。 .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导入学习,理解诗题。 由本单元专题“人间真情”入手,进入送别诗的学习。 出示第一首诗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解释诗题,理解“之”的意思。 (二)初读古诗,理解生字。 1.指名初读。 2.理解生字。 3.自由朗读。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自学诗句。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预设难点:西辞烟花 ①理解“西辞”。 通过了解“黄鹤楼”和“广陵”的地理位置,理解“西辞”的意思。 ②理解“烟花”。 理解烟花的古今异义。 4.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四)三读古诗,感悟情感。 1.初步感悟情感。 2.深入感悟情感。 重点体会:离情、深情。 ①体会“离愁”。 通过“孤帆远影碧空尽”,理解离情。 ②体会“深情”。 通过“唯见长江天际流”,理解深情。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一)总结学法。 (二)学习交流。 1.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交流要点:两首诗的相同和不同点,了解作者、感受深情。 ①有“送”“西”“尽”“故人”四个相同的字词,但具体含义不同。 ②了解作者。 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③感受深情。 通过理解“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感受深情。 3.配乐朗读。 三、布置作业 阅读其他的送别诗,感受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唐〕李白〔唐〕王维 黄鹤楼画 《古诗两首》教学实录 年级:四年级 整理:印记(三河市皇庄小学 米涛) 师:咱们准备好了? 生:准备好了。 师:上课吧!刚才背的一些送别诗,在动脑过程中,相信你们一定感受到了蕴含其中的真情。可以说自古重离别,可以记载流传下来的作品,可以说不可胜数。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它们,去感受其中美好的真情。让我先来看一首诗,这就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生:(齐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这个诗题用现在的话怎么说呢? 生: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 师:说的真好,在这里有一个特殊的字是? 生:之 师:“之”是什么意思呢? 生:去。 师:是去的意思,还可以说是到的意思。那孟浩然到广陵去了,那谁来给他送别? 生:李白。 师:就是本诗的作者,唐朝大诗人李白。 师:你们知道送别的地点在哪吗? 生:黄鹤楼。 师:非常聪明的孩子。那我们先来看看“鹤”这个字。古人啊,将它这样写。我们都知道,右半部分是“鸟”过去呀,人们把长尾巴的鸟叫做“鸟”。我们大家看左半部分,有谁认识这红色的字?(que隺)对了,猜猜什么样的鸟叫 que呢?大胆的猜。 生:我觉得应该是(……)的意思 师:太对了,那说到这,你对这个鹤字有什么样的印象啊? 生:我觉得是既长又短。 师:既长又短,好像有点不太合情理,是吗?你的意思是什么? 生:左半部分(……)让它尾巴很长,所以(……) 师:它的尾巴应该是不长不短。从字形当中我们就好像感受到了它的美丽。它呀确实是一种让人喜爱的鸟。它的鸣叫声震九天,它的舞蹈雅致翩翩,在咱们中国民间早就被定为仙鹤。黄鹤楼就留下了仙人乘鹤升天的传说。诗人最后还写道: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就在这充满神奇色彩的天下名楼,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分别了,那我们再来自由的读一读诗题吧, 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好,让我们把书打开。100页,哪位同学愿意给我们字正腔圆的读读这首诗? 生: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不但字音准确,而且还颇有韵味。我们把这种韵味再来感受一下。 (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第二句。 生: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第三句。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最后—— 生: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真是富有韵味啊!就这样,我们来自由的练读这首诗吧。 生: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读好这首诗,那只是刚刚触到它的表层,通过这些诗句,你都了解了哪些诗意呢?说说看,平时你都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理解诗意呢? 生:我一般都用一句话中的重点词和重点句来理解这句话。 师:看样子,从字的意思来理解这句话就好理解了。好办法,你呢? 生:还有先把不懂的字都翻译成现代的话,然后再看这句话。 师:不懂你怎么翻译啊?仔细的说。 生:。 师:好办法。你呢? 生:我理解诗句第一种方法就是查一下上下文,如果有注释的话再看一下注释。 师:非常好。你还有? 生:就是先把自己懂得,然后看一下,然后可以再联想一下。 师:他的意思听出来了吧,谁能再说说,他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理解诗句的? 生:(……) 师:你的方法是他说的这样吗?是呀?其实我感受到了,大家的意思是说,是把会的先想一想,然后呢上下句联系联系,也许刚开始不懂的,一联系上下句就会了。非常好。有的时候,就让我们来默读这首诗,来理解诗句的意思。重点词语之间写批注 生:(自学) 师:要不然咱们这样吧,跟你前后左右的四个同学,小组把你不理解的一些地方互相问一问,也许,好不好? 生:(……) 师:再大点声,让我们都听清楚 生:烟花为什么像烟雾一样? 师:哦,听清楚她的问题了吗? 生:(……) 师:你对自己能满意吗?她的问题是烟花为什么是花,开的像烟雾一般。你怎么理解? 生:形容花开的繁茂。花很多,所以像烟雾。 师:花太多,太繁茂了。这回你满意了吧?其实对烟花的.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好了,别的组还有问题吗?你们。 生:我们没有搞懂什么叫天际流? 师:这个刚才有的组讨论过了,你们组讨论的,你能帮他解答一下吗? 生:天际流,流你应该知道吧。水都是可以流的,天际就是特别特别远,天边。惟见长江天际流。就是长江水都往天际那边流了,一直流向了天边。 师:就是这个意思。不着急,你说的真好。还有问题,你有什么问题?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的碧是什么意思。 师:哦。最后的同学能帮你解答。 生:碧就是很蓝的意思。 师:有一个词叫做碧绿,碧极了,绿极了。你说的意思有点发蓝了,碧空就是…… 生:蓝天。 师:说的多好。好了,没有问题了,是吗?还有问题,你说。 生:我不太明白西辞是什么意思? 师:你看看XX马上就举手了,来,请你说吧。 生:因为黄鹤楼在西边,然后人在东边,孟浩然要离开黄鹤楼到广陵,西辞的意思就是离开黄鹤楼到广陵。 师:你说的真好,孩子,你怎么了解他们两个的地理位置的呀?你怎么知道的?说吧 生:就是查了一些资料。 师:他在学习之前就先查的资料。真是个好习惯。确实是这样的,我们大家来看一下。黄鹤楼所在的武汉就在长江和汉江的交汇处,广陵是哪里? 生:江苏省现在的扬州市。 师:江苏省现在的扬州市。其实诗句里面已经告诉我们了。 生: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既然是之广陵,又说是下扬州,看样子这个广陵就是…… 生:扬州。 师:他们呀真的就像这位同学所说的这样,在我国的长江流域,而黄鹤楼在? 生:西。 师:广陵在? 生:东。 师:也就是西辞的意思应该怎么说比较恰当呢?你再说一说。 生:我觉得应该是离开西边去东边。 师:哦,离开了西边的黄鹤楼道别了。没错,此时的孟浩然就要沿长江自西向东顺流而下。所以诗中还说道烟花三月下扬州。说到烟花,我们现在在非常重要的日子里,还经常放,见过吗? 生:见过。 师:诗中的烟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意思吗? 生:不是。 师:我们从注释当中也看到了。此时的长江两岸,那正是阳春三月,草长莺飞,百花盛开,春意盎然,使我们感到千里莺啼绿映红。……春色满园关不住。(播放课件) 生:一枝红杏出墙来。 生: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师:就在这烟花三月的美好季节,两位情深意重的朋友分别了。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一首千古别诗诞生了,让我们放声读吧! 生: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呢? 生:李白在黄鹤楼那块送孟浩然去广陵,第一句就是说孟浩然要离开黄鹤楼去扬州。烟花三月下扬州是说花开的很茂盛的时候,孟浩然要去扬州了,孤帆远影碧空尽,只有一只船在水中,远方蓝天就是没了。 师:只有一只船在江上行驶,是吗?一直到这只船都没有了,消失了。看不见了。 生:惟见长江天际流就是说,只能看见长江,远看就是天连着江,所以说是天际流。 师:江水都流向了天边,是吗?说的不错。如果让我们把这个分别记下来,我想大概至少要用到好几十个图板。可是诗人李白用了多少笔墨呢? 生:28个字。 师:让我们字字入目,句句用心的领悟,透过这28个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了?用我们的心去感受。 生:我感受到李白送孟浩然的时候那种依依不舍,还有那种忧愁的思想。 师:感受得真好,孩子。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种依依不舍的深情呢?接着说吧。 生:就是我是从后两句诗感受到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还有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描写的。 师:故人,老朋友走了,常人都会感到舍不得。这位同学不仅感受到了,而且还给我们读了出来。谁还想谈谈你的感受? 生:我是从第一句和后两句感受到的李白对孟浩然依依不舍的。因为,我觉得李白它船都消失了他还没有走,他在想朋友是不是还能回来。 师:都消失了,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孩子们,古时的长江可以说是“千帆驶过”,但也不会只载一只船吧,可是在李白的眼中,却只有那一艘船,孤帆远影,你能感受到他的心吗? 生:能。我能感受到他对孟浩然感情很深,因为他只注意到了孟浩然的船,一直注视着他,想和他一起去扬州,一直陪伴着他,并没有留意到身边的船。 师:他的眼中,他的心中,只有…… 生:孟浩然。 师:如果你就是李白,看到那孤帆远影都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却还长久的驻足,你在想什么呀? 生:我在想孟浩然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多么想和他一起去扬州。 师:多么想和他一起去,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诗句好吗?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说的好,读的好。 生:如果我是李白,我就想,孟浩然会不会去了不会再回来呢?他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你的感受都融入你的朗读当中。你呢? 生:我也想去。 师:你都恨不得想去了。把你的感受读读。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你还想说。 生:如果我是李白,他要是一年半载不回来呢,是无比的思念。 师:无比思念,说的真好。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读的真好,孩子们,我们真的感受到你的思念。他们俩个人的感情有 多深,让我们看看李白写的诗。谁来读一读? 生: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师:而此时,看不到了故人的相貌,听不见了知己的话语。看到,听到的只是在天地间流淌的长江水。望着这滚滚的江水,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多愿意和孟浩然一起去。 生:多愿意老朋友孟浩然赶紧回来呀! 师:眼看帆去远,心如江水流。孩子们,能把这种感受再读出来吗? 生:(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他用自己的感受读了这首诗。此时,我们真的能够感受到李白多么愿意将自己的这番情意放逐江水,让它泛舟远去。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读得真好,让我们感动。我们看,全诗虽没有一个字直接写情,可我们在字里行间却分明看到了诗人的这颗心,感受到了这份情。自古离别多伤悲,“孤帆远影碧空尽,”而不尽的却是这浓浓的离愁,李白吟诵到,女生读—— 生:(女)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人在千里外,情在送别中。这滚滚涌动的是诗人的情意,带着这深深的情意,李白—— 生:(男)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故人要去的可是花团锦簇的……想到这,又有怎样的感受? 生:李白可能非常惋惜,这么好的机会不能跟老朋友去那么美的地方。他可能很惋惜。 师:什么时候也能像孟兄这样饱览壮丽的河山,那该多好!带着向往的心情再来读一读。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是啊!与故人的深情使得这次分别带着一种离愁。而内心带着对这次远行的向往,又使得这离愁带着一丝愉快。使得这首诗既情意绵绵又雄浑开阔,无怪乎千古流传啊!让我们也带着诗人那复杂的情感再次吟诵一遍。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如果你要知道这正值开元盛世,年轻的李白刚从属地……相信你会对这首诗有更深的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感受。今天,我们先探讨到这里。请大家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怎样步步走进古诗,层层感受到诗的内涵的呢? 生:…… 师:古诗和其它文章一样,也是有很多层次的。刚才,我们就试着铺开了这首诗的意思层。从而,通过它的语言文字触摸到了它的情感。其实,古诗的层次还是很多的,因为它的内涵是很难穷尽的。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学习下面这首诗,想想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从中你又体会到了哪种情感。先请大家自己读读古诗,自己感受一番。 生:(自由朗读) 师:能不能先和你旁边的同学交流交流 生:(交流) 师:经过咱们短暂的交流,咱们试着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 师:这次分别不知下次什么时候再相会。因此,这次分别—— 生:很悲伤。 师:有一点悲伤,想必两位诗人说了很多分别的话,喝了不少离别的酒。又端起这最后的一杯“劝君更尽一杯酒”这酒中包含着怎样的话。 生:老朋友,明年你一定要回来呀! 师:哎呀!这酒中有的是一份期盼。 生:我觉得这杯酒中还有一份思念。 师:是啊!出使西域,张骞用了十三多年,苏武用了十五年……。这酒中能不盛满了一份思念吗? 生:这酒中还包含了诗人的悲伤,因为老朋友很可能就不会在回来了。 师:事实真的是这样,在这次分别后的两年,王维就去世了。没有想到这次分别真的是一次诀别。你还有怎样的感受? 生:我想到了这杯酒中还有一份祝愿。希望 师:是呀!西出阳关荒漠绝域,安知千里外,不有风兼雨。朋友保重啊!这酒中分明有一份祝愿。千种语言,万种情感汇成“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首诗写出了每一个送别人的内心情感,激起了很多人的共鸣。这首诗被收入《乐府》,作为送别歌曲广为传唱。也就叫《阳关三叠》 师:让我们在《阳关三叠》中再次吟诵这首诗。 生:(读诗) 师:这首诗还有很多内涵。其实在古代交通不便,因此送别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意的方式。……人不同,事不同,景不同,表达的情意也不同。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够感受到那暖暖的真情。 生:谢谢老师!老师们辛苦了!老师们再见!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4【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1、字词卡片。 2、收集作者资料以及其它相关的诗句。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切入举偶 1、诵诗导入: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谁能背几首给大家听呀?(学生背诵古诗)古诗为我们呈现出美的意境,让我们获得美的感受。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看看诗中写了哪些内容? 2、看图导入: 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图中都画了些什么?你想到了什么?那么诗中所写的内容与你看到的,想到的`一样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两首》。 二、对话平台 1、初读: ⑴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把字音读正确。 ⑵同桌互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⑶小组合作学习,轮读交流自己的理解。 2、研读: ⑴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想像画面。 ⑵看画面,重点引导学生弄清“擎雨盖、傲霜枝”的意思。 ⑶自由读,边读边看插图,理解诗意。 ⑷汇报交流诗意。 ⑸多种方式朗读。 3、诵读: ⑴出示图画,指名配乐朗读。 ⑵学生自由练读。 ⑶赛读,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4、写字: ⑴出示要写的字: 首、刘、枝、记,学生认读。 ⑵学生观察字形,交流怎样书写。 ⑶教师示范,学生评价。 ⑷学生练习,小组展示,欣赏评价。 (写字训练要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促进学生乐于写字。) 5、拓展: 你喜欢哪个季节,说说为什么? 不使学生的思路受到束缚,感知一年四季不同的享受,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第二课时 一、对话平台 1、复习: 多种方式认读古诗(一)中的生字。 2、挑战背诵古诗(一)。 (活泼多样的复习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进而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2、自学: ⑴出示《山行》,引导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来学习。 ⑵按自己的喜欢的方法来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⑶汇报: 说说学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⑷师生合作解决问题。 3、细读: ⑴学生自由练读,想像画面。 ⑵指名读,读后评价。 ⑶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学生评点。 ⑷学生找学习伙伴一起练读。 4、诵读: ⑴让学生感受枫叶满山的美丽情景。 ⑵挑战读,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⑶观看插图,练习背诵。 5、写字: ⑴出示生字: 枫、于,学生认读, ⑵观察字形,说说怎样识记和书写。 ⑶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如: “枫”字的“木”字旁的捺变成点等。 ⑷学生练习,小组点评。 观察、交流能帮助学生掌握写字的基本技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 6、练习与拓展: ⑴出示课后“我会填”,引导学生填写。 ⑵诵诗会,学习伙伴还会背别的古诗,你们也一定行!把自己积累的古诗有感情地背给同学们听。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5【教学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培养和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朗读并背诵课文,识记生字,正确、规范书写生字。 2、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中的秋意和感情。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2、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教学时间】 2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学习《夜书所见》 一、导入新课,明确学习目标 揭题后和学生共同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要求:能凭借注释理解诗的大意,能感受、体验诗的思想感情,领会诗的表达方法,能主动记诵积累。 二、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诗意 1、配乐板书: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看老师把它写在黑板上。 范读激情:听老师把这首古诗朗诵一遍。 2、学生自读古诗,并想想从诗中感受到什么。 3、检查学生的朗读和对诗意的.初步感知。 三、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1、学生凭借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⑴ 老师告诉学生,利用注释学习古文,是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看看注释,想想每一句诗的意思,然后说给同桌听,看看能不能说明白。 ⑵ 学生先自学,后同桌交流。 2、反馈时老师作适当的指导:逐句理解诗意后,要求学生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句与句连接不连贯时,老师要加以引导,使句子能通顺,连贯。 (理解古诗诗句意思是学习古诗的重要基本功。) 四、引导学生深入诗的意境,体会思想感情 1、先独立思考,然后讨论: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这种思想感情的?学生遇到困难,老师可适当指导:诗中描写的景色是否有对比? (学生从生机勃勃的盛夏景象和黄叶飘飞的深秋景色的对比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秋风落叶之时,寒意阵阵,客游在外的诗人见到此情此景,倍感孤独郁闷。后两句写了远处篱笆下的灯火,诗人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由此而想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心中升起一种温馨亲切之感,感情略显舒缓。 2、利用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加深理解: 当我们离别家乡,离别亲人的时候,我们是多么容易思念,有时一草一木就会勾起我们浓浓的思乡之情。今天,我们就来开一个小小的赛诗会,比比看看哪位同学了解的思乡诗最多,背的最有感情?你自己对“思乡”二字有什么体会? 五、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和尝试背诵 1、指导朗读。教师再次范读后,让学生自读体味,同桌互相交流,最后找朋友(包括老师)朗读交流。 2、指导背诵。想想,怎样背诵背得快,记得牢? (朗读、背诵也需要指导,不能放任自流。) 六、作业 自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对王维多一些了解。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