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教学设计方案 |
范文 |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八篇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能高效地开展,通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完整的方案,方案属于计划类文书的一种。写方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设计方案 篇1[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本文因其独特的句式特点而极具音乐美,同时还有丰富的画面美,以及充塞于全文的力量美。本设计旨在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指导,让学生感受文章之美,并掌握基本的朗读方法。 教学步骤 : 一、齐读、正音 1.首先不作任何提示,让学生齐读全文。 2.纠正学生误读的字音。 二、读出音乐美 1.学生自我评议刚才齐读课文时所存在的问题。 2.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诵带。要求学生带着刚才评议的问题去听,并根据录音在文中作一些标记,如节奏、重音等。 3.对比评议:将自己的朗诵与录音带中的朗诵进行比较,发现他人长处。 朗读指导:朗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接下来就是要读准节奏。要读准节奏,必须注意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停顿,还要分析课文的句式特点:本文以短句为主,因而节奏较快:读准节奏以后还要注意语音的轻重,这样才会产生抑扬顿挫的效果。 4.分节朗读,学习重点:节奏、重音。 5.齐读全文,注意音准、节奏、重音。 6.跟读:跟录音带齐读全文。 7.学生自由朗读。 三、读出画面美 朗读指导:朗读水平若要向高层次发展,必须深钻课文,才能身临其境,进而读出文章的画面美。 1.寻找本文主体画面的构成因素。 黄土高原(厚实、大气)、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热情、充满力量)、腰鼓(灵动而热烈的陕北打击乐器)。 2.分析全文画面的构成。 以打击腰鼓的不同过程为主,穿插一些想象的画面(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等)、陕北农民的生活画面、黄土高原与江南的对比画面等。 3.播放腰鼓表演的录像片段。 4.自由朗读,力求进入课文情景,读出文中的画面美。 5.教师示范。 6.全班齐读。在节奏、重音的基础上,力求读出画面美。 四、读出力量美 1.讨论:本文的主旨。让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各抒己见。尽管本文的主旨不是很容易达到统一,但有些因素却是很明朗的:表现了腰鼓这种民间舞蹈的震撼力,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蓬勃的生命力量。此外,作者仿佛还向我们暗示了西北这块土地所蕴涵的潜力。 2.播放配乐朗诵带,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力量美。 3.学生诵读。力求读出本文所特有的阳刚之美。 五、积累 1.将自己喜欢的句、段摘录下来。 2.在摘录的句、段中再作选择,力求背诵下来。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本文的句式和修辞都可以给学生提供许多学习的范例。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积累习惯,并教给学生一些积累的方法,并学会做品析式的积累。 教学步骤 :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正音。通过朗读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解决音准问题。 2.听配乐朗诵(或教师范读),把握节奏和语音的轻重。 3.自由朗读,练习节奏和语音的轻重。 4.齐读全文,在节奏和语音轻重的基础上,力求读出本文的阳刚之美。 二、局部雕琢,品味语言 1.分组研读课文,找出本文在句式和修辞方面的特点。 本文短句多、感叹句多、排比句多。这些特点皆因特殊的写作对象所决定,因为安塞腰鼓充满了力量之美,能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有条件的话,可以播放一段腰鼓表演的录像,对学生理解课文会有所帮助。 2.语言品析。从句式和修辞的角度各找一处自己最喜欢的例句,并说明自己喜欢的理由。多让一些学生发言,教师只作适当的点拨。若学生品析有困难,教师可作一些示范。语言品析应在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范围内进行,不要随意拔高。 三、分类积累,巩固品析 按照前面学习的品析方法,将课文中有代表性的句子,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摘抄,并力所能及地写一点赏析的文字。可从以下方面去摘录: 美词(含新词汇)、词语排比、句子排比、段落排比、比喻句、对比句、叠词句等。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读写互动是本设计的特点。在写作实践中,学生可以感知为文之不易,从而刺激理解课文的热情;通过课文的学习,掌握一定的方法,再进行类似题材的写作,学生的作文质量必然会有所突破。 教学步骤 : 一、看录像写作文(课前不作任何预习) 播放一段腰鼓表演的录像(最好是在黄土高原上表演的),然后让学生进行课堂写作。要求:尽量再现看到的画面;有适当的想象的画面;15--20分钟完成;300字左右。 二、对比研读 1.学生展示自己的现场作文。 2.听《安塞腰鼓》的配乐朗诵,默读课文。 3.仔细阅读课文,将自己的作文与刘成章的《安塞腰鼓》进行比较。 4.畅谈比较结果。 三、晶《安塞腰鼓》之美 语言美(音乐美)、画面美、力量美等。 四、延伸写作 播放一段其他类型的精彩的舞蹈录像,让学生根据所看录像进行写作,注意借鉴《安塞腰鼓》中的一些写法。 [资料整合平台] 课文扩读材料 {三国演义)第五回(节选)椤贯中 王匡将军马列成阵势,勒马门旗下看时,见吕布出阵:头戴三又束发紫金冠,体挂西川红锦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弓箭随身,手持画戟,坐下嘶风赤兔马:果然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王匡回头问曰:谁敢出战?后面一将,纵马挺抢而出。匡视之,乃河内名将方悦。两马相交,无五合,被吕布一戟刺于马下,挺戟直冲过来。匡军大败,四散奔走。布东西冲杀,如入无人之境。幸得乔瑁、袁遗两军皆至,来救王匡,吕布方退。三路诸侯,各折了些人马,退三十里下寨。随后五路军马都至,一处商议,言吕布英雄,无人可敌。 正虑间,小校报来:吕布搦战。八路诸侯,一齐上马。军分八队,布在高冈。遥望吕布一簇军马,绣旗招飑,先来冲阵。上党太守张杨部将穆顺,出马挺枪迎战,被吕布手起一戟,刺于马下。众大惊。北海太守孔融部将武安国,使铁锤飞马而出。吕布挥戟拍马来迎。战到十余合,一戟砍断安国手腕,弃锤于地而走。八路军兵齐出,救了武安国。吕布退回去了。众诸侯回寨商议。曹操曰:吕布英勇无敌,可会十八路诸侯,共议良策。若擒了吕布,董卓易诛耳。 正议间,吕布复引兵搦战。八路诸侯齐出。公孙瓒挥槊亲战吕布。战不数合,瓒败走。吕布纵赤兔马赶来。那马日行千里,飞走如风。看看赶上,布举画戟望瓒后心便刺。傍边一将,圆睁环眼,倒竖虎须,挺丈八蛇矛,飞马大叫: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张飞在此!吕布见了,弃了公孙瓒,便战张飞。飞抖擞精神,酣战吕布。连斗五十余合,不分胜负。云长见了,把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来夹攻吕布。三匹马丁字儿厮杀。战到三十合,战不倒吕布。刘玄德掣双股剑,骤黄鬃马,刺斜里也来助战。这三个围住吕布,转灯儿般厮杀。八路人马,都看得呆了。吕布架隔遮拦不定,看着玄德面上,虚刺一戟,玄德急闪。吕布荡开阵角,倒拖画戟,飞马便回。三个那里肯舍,拍马赶来。八路军兵,喊声大震,一齐掩杀。吕布军马望关上奔走;玄德、关、张随后赶来 使用建议:选文与《安塞腰鼓》 皆展示了一个大的场面,但突现的人物却不同。课文学习完毕,可将本段文字作课外阅读材料,与课文进行对比阅读。同样是展现男人的豪气与力量,吕布是纵赤兔举画戟独步天下,陕北后生们则是踏黄土击腰鼓威震山河。试比较两文写法上的异同。 教学设计方案 篇2一、看拼音写汉字。 yì文( )、回( )、容( )、友( )、翻( ) jiāo( )阳、( )傲、( )花、( )气、上( )、香( ) zǔ( )挡、( )织、( )力、( )国、( )成 答案:艺 忆 易 谊 译 骄 骄 浇 娇 缴 蕉 阻 组 阻 祖 组 二、请你画出下边句子中的错别字,并在括号里改正过来。 1、医院要取用母亲的眼角模,他来争求父亲的意见。( ) 2、当你们得知我的眼睛有了做用,你们将会多么自毫!( ) 答案:膜 豪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积累本课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3.学习作者一家人正确对待死亡,自愿死后捐赠器官,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三.教学用具: 投影仪、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二)练习复述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练习复述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齐读题目。 2.本文为什么要用永生的眼睛为题?你怎么理解永生的眼睛?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1.指名读课文,并纠正读音。 2.练习复述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详细地复述课文 (2)简要地复述课文 (3)提示:文中都有谁捐赠了角膜? (母亲--→父亲--→女儿) (4)用几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作者的三位亲人死后捐献角膜,使他人重见光明的感人故事) (三)再读课文 1.分别指名读母亲、父亲、女儿捐赠角膜这三部分内容。 2.自由读课文,分组讨论:为什么写女儿温迪捐献角膜的经过要简略地写? 3.指名回答。 (四)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让学生组词 达( )命( )肿( )肺( )访( ) 组( )勇( )敢( )骄( )拥( ) 教师重点讲解:肺字的最后一笔是竖,右半部分不要写成市。 2.积累本课词语 突如其来栩栩如生热泪盈眶与世长辞才华横溢 3.按拼音填空 yì才华横( )、文()、回( )、容( )、翻( )、( )思、友( ) jiāo( )阳、( )傲、( )花、( )气、上( )、香( ) zǔ( )挡、( )织、( )力、( )国、( )成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本课四字词语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深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忆课文 1.提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回答。 (二)深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部分:母亲捐献角膜 (1)默读课文,找出我对父亲同意母亲捐献眼角膜这件事态度的句子,体会一下当时我的态度是怎样的?(不理解) (2)画出父亲说的话,并出示投影: 父亲平静地搂着我,你所能给以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的死亡之躯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①自由读父亲说的这段话,思考:父亲认为怎样的死是有意义的? (我们的死亡之躯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这样的死是有意义的.) ②听了父亲的话,我的情感有了怎样的变化? ③指导背诵这段话。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2.学习第二部分:父亲捐献角膜 (3)自由读课文,画出父亲的心愿。 出示投影: 他愉快地告诉我:我去世后要捐赠所有尚完好的器官,尤其是眼睛。如果一个盲童能够借助我们的帮助重见光明,并像你女儿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有多美妙! ①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②体会父亲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是怎样的?(高兴、愉快) ③指导背诵这段话 (2)我将父亲的心愿告诉了温迪,温迪有什么表现?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出示句子:孩子热泪盈眶,过去紧紧地拥抱外公。 (体现出温迪对外公的敬佩之情。) (3)父亲也遵照遗愿捐赠了他的角膜,这使温迪有了怎样的认识? 体会最后一句话: 在这一刻,我领悟到父亲所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还有辉映在我女儿眼睛里的一种骄傲! ①指名读句子 ②自己默读这句话 ③体会骄傲指的是什么?(4)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部分 3.学习第三部分:女儿温迪捐赠角膜 (1)齐读奥列根勇敢者角膜中心来信的内容 (2)理解句子,并出示投影: 我那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①指名读句子 ②结合题目永生的眼睛来理解这个句子的意思。 ③请同学说一说 (3)学生自己有感情地朗读第三部分内容,老师适时指导 (三)回读课文内容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谈感想:学习了这篇课文以后,你一定有什么感想吧,请谈一谈。 3.小组内交流并汇报 (四)布置作业 将你的感想写下来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回顾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所要表现的崇高品质 (二)针对课文内容进行巩固、扩展练习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人物所要表现的品质。 三.教学过程: (一)回忆课文内容,加深对题目的理解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课文内容,进一步理解永生的眼睛这个题目的意思 3.指名回答 (二)自由读全文,体会人物所要表现的品质 1.自由读课文 2.讨论:①说说全文要歌颂的是什么精神?(歌颂了尽自己的一切所能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 ②那些句子体现了这种精神? 3.指名回答 4.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扩展练习 1.请你结合实际说说,你是如何看待死后捐赠角膜这件事的? 2.指名说 (四)小练笔 1.请你写一件给你感触最深的事情,要求内容要有详有略。 2.学生练笔,老师巡视指导。 3.交流自己的习作,教师给予充分鼓励。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将你的小练笔读给家长听 四.板书设计: 7永生的眼睛 母亲父亲女儿(捐赠角膜) (不理解)--→(理解)--→(影响)(我的态度) 教学设计方案 篇3【教学目标】 1、积累“期”“舍”等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认识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这些传统美德的价值。 3、初步了解自主、合作、探究这一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一、导入 由20xx年高考作文题导入: 有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到了一个渡口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渡船开出时风平浪静,说不清过了多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险象环生。艄公说:“船小负载重,客官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度难关。”看年轻人哪一个都舍不得丢。艄公又说:“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年轻人思索了一会儿,把“诚信”抛进取水里。 寓言中“诚信”被抛弃了,它引发你想些什么呢? 二、与课文有关的文学常识 1、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2、刘义庆(403~444),南宋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三、课文学习 1、你读我念: 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得流畅。 2、你翻我译: 自学课文,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3、抢答题: ⑴ 解释加点文言词语: ① 与友期行 ②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③ 门外戏 ④ 尊君在不 ⑤ 待君久不至 ⑥ 相委而去 ⑦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⑧ 下车引之 ⑨ 元方入门不顾 ⑵ 翻译文言句子: ① 期日中,过中不至。 太丘与朋友约定的时间是正午,过了正午还不见朋友来。 ②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不是人啊! 与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③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友人听了很惭愧,走下车拉元方,元方走进自己家门连头也不回。 ⑶ 补上句中省略的人物: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友)过中不至,太丘舍(友)去,(太丘)去后(友)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元方)答曰:“(家君)待君久不至,已去。”(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你)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4、3分钟背诵比赛。 5、你扮我演: 再读课文,揣摩说话者的语气,同桌或小组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表演对话。 6、你思我想: ⑴ 对文中的三个人,你有何看法? ⑵ 问题探究: ① 陈太丘未能坚持等朋友是否也不够守信? ② 元方最后“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7、你收我获: 从这则故事我们学到了什么? 四、小结与延伸 1、词语积累: 仿照例子,了解句中加点字的含义,并写出带该字的一个成语。 例子:吾日三省吾身 (多次) 成语: 三令五申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动手试一试:解释加点的的词语: ⑴ 陈太丘与友期 ⑵ 太丘舍去 ⑶ 下车引之 ⑷ 入门不顾 3、中外名人讲诚信: 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自己要诚信。 ──莎士比亚 人类最不道德处,是不诚实与怯懦。 ──高尔基 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 只有首先做到言出必行,你的话才有信用。 ──(波斯)昂苏尔·玛阿里 人生在世,如失去信用,就如同行尸走肉。 ──(英)赫伯特 履行诺言是名誉的标志。 ──(法)谚语 4、教师寄语: 拥有诚信,你将拥有一切;失去诚信,你将失去一切。 教学设计方案 篇4教学目标1.会认“凤、凰、恩”等12个生字;会写“龙、柏、泼”等12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会结合插图学习课文。4.感受傣族人民对周总理的热爱。5.有兴趣了解各民族的节日。重点难点感情朗读课文,感悟课文。教具准备1.泼水节的录象。2.教师用没有拼音的词卡字卡。3.挂图。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录象导入4′ ⒈同学们,“一年一度的泼水节”是傣族人民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也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让我们一起跟着电视机镜头去跟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吧! ⒉(板书课题)请大家一起读课题。 ⒊学生主动说。 ⒋是啊,在录象中大家看到了傣族人民过节的时候,穿上了最漂亮的民族服装,跳着舞,互相泼水、互相祝福。每年的泼水节都十分热闹,为什么1961年的泼水节对傣族人民来说是难忘的呢。小朋友,我们一起来读课文吧!要求:小声地自由读,不认识的字注上符号。 ⒈看录象。 ⒉齐读课题。 ⒊为什么“难忘”呢? ⒋学生自由读。 集中 识字 ⒈(出示“我会认”图标) 先用教师的带拼音的字卡学习。 ⒉(换没有拼音的词卡)。拼音都不见了,你们还认识吗? ⒊(换没有拼音的字卡)词语变成了单个生字,你还能认读吗? ⒈借助拼音认读生字并组词语认读。 ⒉学生读下面不带拼音的生字词。 ⒊学生读生字 ⒋同学们真能干,能告诉大家你是怎样记生字的吗? ⒋①我预习了课文,我已经把课文读了三遍了。②我每天上学都会路过一个咖啡店,我总看到咖啡这两个字,我就认识这两个字了。③我把生字编成小谜语来记,说两个给大家猜猜吧:依山而立(端);因为有心(恩)。 朗读感悟14′ ⒈这么多的生字大家都认识了,那我们就再来一起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为什么1961年的泼水节对傣族人民来说是难忘的呢。 ⒉小朋友请你和我们一起读课文一、二自然段。 指导读好长句子:“因为……”(可以根据情况再让男、女声各读一遍) ⒊是啊!“一年一度的泼水节”是傣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周总理的到来,使傣族人民特别高兴。(师生呼应读第三至五自然段):那天早晨…… ⒋(指导看插图),同学们,你们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幅图的意思吗? ⒌通过看图,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热情洋溢的气氛,同学们,我们再来朗读三、四、五自然段吧。大家说说,想怎么读。 ⒍好,那我们就分两个小组赛读吧,看哪个小组读得更好。 ⒈①三位学生读完课文:1、2段一人读;3、4、5段一人读;6、7、8段一人读。②我知道了,因为敬爱的周总理在1961年和傣族人民共同欢庆了泼水节,所以这一年的泼水节非常难忘。 ⒉齐读一、二自然段。 ⒊师生呼应读。 ⒋学生看图说话。 ⒌分小组比赛读。 ⒍赛读。 ⒎听着同学们热情洋溢的朗读,我仿佛也成为傣族人民的一员,与衣着傣族服装的周总理一起欢度泼水节。 ⒏请同学们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读一读最后三个自然段。 ⒐同学们,我们现在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员,你会是一种什么心情?我们再读一读课文,看谁能把这种心情表达出来! ⒑我从大家的朗读中听到了高兴, 听到了快乐, 还听到了激动和兴奋。让我们在展示读中去表达我们心里的感动吧。 ⒒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真受感动,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令人难忘啊!傣族的泼水节多么热闹啊! 齐读六、七、八段。 ⒑展示读(读句、段、篇均可)。 ⒒①我还知道彝族有火把节,也很热闹。②过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放鞭炮,热闹极了。3 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我喜欢过端午节。 作业练习及指导写字 5′ ⒈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词语了。这节课,你们又能积累哪些词语呢?请同学们画一画,再练习用词语写话,一会儿向大家展示。 ⒉请同学们看49页上的“我会填”,有没有什么发现? ⒊好吧,我们来开火车组词语比赛,每人根据不同的音组词语,不能组别人已经组过的。 ⒊下面请小朋友们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词语写在括号里。 ⒋这一课要写的字很多,请大家先看看这些字,说说应该注意什么呢? ⒌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请大家看凤凰这两个字。它们俩哪儿长得像呢? ⒍请大家看老师写这两个字,想想,写几字头应该注意什么呢? ⒎对。(范写“艺”)请看,如果这个横折弯钩写得像艺字下面的横折弯钩一样了,里边的“又”和“皇”就没有地方待了。好了,现在请大家把这些字写两遍吧。 ⒏评字。 ⒉①我发现这些字都是多音字,②是要求我们用多音字不同的读音组词语。③老师,我们进行组词语比赛,好吗? ⒊开火车组词语比赛 ⒊填空 ⒋(1)脚的右边是单耳旁,不能写成双耳旁。有三个部件,中间高,两边低。(2)鲜的左下横要变成提。(3)寿的第三横要写长,撇要写得*左边,起笔在竖中线上,给下面的寸留出空来。(4)敬字右边是反文,是四笔写成的。(5)凤里面是又不是 ⒌都有几字头。 ⒍撇一定要写成竖撇,横折弯钩的折不能向里收,不能写成艺术的艺那样。 教学设计方案 篇5●教学目标 ①学习以诚恳的态度、真诚的语言与他人交流,懂得真诚待人是一种良好的品德。 ②学会在合作中说真话,告诉别人心里话。 ③积累有关诚信的词语及古诗文名句。激发学生待人诚恳、讲信用的思想情感。 ●课前准备 让几个学生排练一个小品:一学生在校园里乱扔纸屑,另两个学生据理劝导。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创设情景,引入话题 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例如:别人有事找父母亲,父母亲不在家;班上的一个同学病了,好几天不能来上课;有的同学在校园里随地吐痰等等,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些事呢? ①刚才几位同学表演的小品,你看了后有什么话想说?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揭示“以诚待人”的交际主题) ②想一想,平时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这样的事,如果有,你是怎样对待的? ●讨论交流 ①个人准备后,在小组内交流。 先由一名学生举一具体的事例,再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然后对这一做法作评价。接着,其余学生轮流发言。 ②各小组选派一位学生准备在班上交流。 ③班级交流:对参与交流的学生作适当的鼓励和评价,并随机规范其语言。 ●提建议 在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成几条明确简要的建议,一一写在黑板上,然后做归纳整理,再在条文前加上几句关于以诚待人的“前言”,形成一份建议书。课后抄录并张贴在教室里。 第二、三课时 习作 我的发现 ●学习“我的发现” ①读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说说小东说了习作上的哪些好经验。 ②归纳过渡:习作除了留心观察周围,把自己观察到的事物写下来之外,还可以把自己心里想的事,或者想对别人说的话写下来。 ●明确本次习作要求,启发思路 ①阅读习作提示。让学生明确:写的是自己想说的心里话,要真实,不说假话。 ②思考表达的内容。先要想好,最想对谁说自己的心里话,再考虑要说的话,可以是欢心的事,也可以是烦恼的事、难受的事…… ③学生酝酿交流、师生个别谈话; 根据习作要求,学生自行酝酿,指名个别交流,启发学生的习作思路。教师随机与个别学生轻声交谈。 ④学生动笔。 ⑤相互交流,修改。 第四课时 日积月累 趣味语文 ●词语盘点 ①学生自读。 ②同桌互查。 ③学生质疑,教师释疑。 ④记记写写。 ●日积月累 ①告诉学生,这些都是从古诗文中选取的名句,每句话都包含着深刻的道理。 ③逐句自读。 ③说说自己能读懂的句子,提出不理解的。 ④教师释疑。 ⑤熟读、背诵。 ●趣味语文 ①联系本单《中彩那天》等课文,指出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②自读。 ③师生共同举出生活中的事例,理解“自信、守信、诚信”等等。 选取其中的一个带有“信”的词,再根据这个词的意思,写一个事例。 教学设计方案 篇6设计意图: 对于托班的幼儿来说,认识各种各样的颜色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我设计在这节课时,想到了,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小朋友体验游戏的乐趣,并且从游戏这种边玩边学的过程中认识了红色和绿色。 活动目标: 1、认识红色、绿色。 2、能在活动中找到与之对应的颜色,巩固对颜色的认识。 活动过程: 一、谈话活动引入,形式引入: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了好玩的海洋球1、教师出示一个袋子,请幼儿摸球,当摸到第一个红球的时候认识红色。当摸到第二个红球的时候,教师放慢语速让幼儿加深印象认识红色。当摸到第三个球的时候,让幼儿面对其他小朋友说出自己拿了一个什么颜色的球(认识绿色球的方法和红色的方法一样) 二、游戏:送球宝宝回家师:“小朋友有家吗?我们的球宝宝也有家。”出示房子。 师:“这是什么?是什么颜色的房子?”告诉幼儿红色房子是红球宝宝的家,绿色房子是绿球宝宝的家,我们一起送球宝宝回家吧""师:红房子是谁的家?绿房子是谁的家? 三、寻找相应的颜色,巩固对颜色的认识 1、游戏“小圆宝宝找妈妈”。 先请幼儿说说身上小圆的颜色,然后根据教师出示的大圆颜色按照教师口令玩游戏。 师:现在老师请小朋友们和颜色宝宝一起来做个游戏师:小朋友们看看自已身上是什么颜色的小圆宝宝。 师:老师拿出红颜色的宝宝说:“红颜色小圆宝宝学小兔跳到妈妈身边”, 老师拿出绿颜色的宝宝说:“绿颜色宝宝学小鸟飞到妈妈身边”小朋友们记住了吗?记住了我们就开始啦。 四、听音乐,和瓶子宝宝跳舞 师:小朋友手上拿的瓶子,摇一摇,它就会变颜色哦! 师:我们和瓶子宝宝一起跳舞吧! 五、活动延伸 小朋友我们教室里面也有许多的红色和绿色我们一起去找一找吧! 教学设计方案 篇7【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震撼人心的作品。文章用墨不多,但给读者留出的想象空间较大。语言准确而概括。每个读过此文的人,都会为圆明园的毁灭心升遗憾情;每个读过此文的中国人,都会为圆明园的毁灭心升耻辱感,激起浓浓爱国情。而这正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与作者、教者产生共鸣;为了落实新课标中提出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目标。教学设计中注意了以下四方面内容: 1、关注整体,以疑激趣: 读文贵有疑培养学生读文问难的阅读习惯,鼓励学生在质疑──解疑──回读的阅读过程中,达到情感的共鸣。 2、关注写法,积累运用: 针对高年级学生特点,讲文更要渗透写法。真正做到读写的结合。 3、重视读文,读中自悟: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有的专家说:读的过程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过程。教学中设计多种形式的读:对读、引读、对比读、自读、默读等形式,引导学生读中理解、感悟。 4、电教媒体,从旁辅助: 对于不熟悉的事物,孩子是很难想象的。多媒体的引入,帮助学生对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侵略者入侵的丑恶行径理解。更好地解决了语言文字想象艰难的问题。 【教学背景分析】 本案为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对文章进行了初步解读,指导学生搜集了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学习讨论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同时学习了文章出现的重点词语,并理解了他们的意思。鼓励学生在初读之后提出问题。解决一些例如词语方面的简单问题。激发学生深入读文,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 【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⑴ 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⑵ 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表达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⑴ 关注整体,以疑激趣。 ⑵ 重视读文,读中自悟。 ⑶ 电教媒体,从旁辅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课外资料和对课内重点词句的理解,使学生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产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激起爱国的情怀。 【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一、初读质疑,以疑解文: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圆明园的毁灭》: 齐读课题。 圆明园前后两个字音同,但写法不同。前面的圆是团圆的圆;后面的园是花园的园。注意他们的写法。 2、让我们再读课题。 3、根据你初读的感受,如果让你在题目的后面补充一句话,会说什么? 投影: 圆明园的毁灭。 4、书上是怎样说的?(第一段)指读: 读了这句话后,你有什么问题吗? 5、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联系上下文,抓住重点词语体会,课外资料补充,多读书。) 6、学生自学。 二、品读解疑,突破难点 解决不可估量这一问题: 1、园林的布局宏大: (分三个园,众星拱月)板书: 布局。 圆明园的面积350公顷,相当于100个足球场。 将这种感受读出来,指读。 指导朗读。 2、园林的建筑宏伟: (有许多美景)板书: 建筑。 ⑴ 请同学们静下心来,再次默读这个自然段,边读边想,作者是用什么样的写法为我们介绍这些景物的。 板书: 有也有还有 不仅有还有 对比手法:建筑的风格多。 ⑵ 老师引导: 让我们一起回到140多年前,假如,你是这座园林建筑的设计者、建设者,漫步园林内,你有着怎样的情感? 投影: 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投影第五段最后一句,指读。 ⑶ 我们再回到140多年前,走进这人间仙境,你又会有怎样的情感呢?谁来为我们读读第三段。 播放录像,这是人们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还原了圆明园的过去。看后,你最想说什么? ⑷ 带着你这些感受,该怎样读好这一段话呢? (出示第一自然段回读。) 3、历史文物的珍贵。还有什么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板书: 文物。 ⑴ 据你了解,圆明园都有哪些珍贵的文物呢? 用个成语来形容他的数量多。 用个成语来形容他的种类多。 (喜欢哪个词语,赶快把它记下来。) ⑵ 放投影,造型精美的奇珍异宝: 这不可计数的历史文物,上自( ),下至( )。师生对读。 它凝结着我们的历史呀!这数不胜数的奇珍异宝早已被英法联军洗劫一空,如今大部分不止散落何处?你有什么感受?(惋惜,气愤) 如果现在再读这句话你会怎样读?投影第一段。 ⑷ 圆明园浓缩的是什么?用一个词说说。 投影:读第一段。 三、体会耻辱,激发情感 1、同学们,历史不会忘记,就在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英法联军究竟干了些什么呢?──你们读读第五段。 听师范读,(隐去重点词)你眼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现在你们读,注意将老师没读的词语读清楚。 此时你眼中又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散谈,品重点词。) 此时你内心涌动的是什么样的情感? 2、是呀,我们这个泱泱大国,我们这座曾是皇帝居住的寝宫,就被几千名外来侵略者肆意践踏、烧杀抢掠,──放录像。 这场大火都烧掉了什么呢? (生散谈。) 你现在又有了怎样的情感? (耻辱。) 我们应该记住什么呢? (散谈。) 3、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而课文只用了很少的笔墨描写毁灭的过程,而用了大量的优美的语言来描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作者的用意何在呀? 小组讨论。 4、投影,第一段: 指读,你想通过读告诉大家什么? 5、总结: 圆明园的大火早已熄灭,可是我们思考的脚步不能停止。圆明园的毁灭警示了我们什么?我们应该从历史中读到些什么?希望课下大家展开学习和讨论。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3、4自然段。 2、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21、圆明园的毁灭 布局:有也有还有 建筑:不可估量 文物:不仅有还有 教学设计方案 篇8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李时珍为编写《本草纲目》,进行艰苦的调查访问的过程,感受李时珍不畏艰险、克服困难、坚持不懈,一心为病人着想的精神。 2、学习课文19个生字,其中9个只识不写词,理解生词的意思,重点掌握并列式词语的结构特点。 教学设计: 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6课。首先来复习几个词语。 出示: 饥餐渴饮 晓行夜宿 断垣残壁 长年累月 修好《本草》 万民得福 2、指名读。你能选用其中的几个词语说说这篇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吗? 二、寻“苦”、体味“不辞辛苦” (一)寻“苦”和“不苦” 《李时珍夜宿古寺》贯穿一个“苦”字,体现“不辞吃苦”四个字,放声朗读课文,分别用“――”和“ ”画出表现的“苦”和“不怕吃苦”的语句。画出来后,用心读读,在文章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批注。 (二)交流体味: 1、李时珍轻轻推开门,只见里面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中间的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李时珍对庞宪说:“我们就在这里住一夜吧!”) A这段话中的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苦”,你能用朗读表现了出来吗? B品味语句,看图,想象这样一座破败的古寺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危险?再读体会。 C李时珍的话应该是什么语气?(为什么要在此住上一夜?)联系第2节,领会虽是破败的古寺比起山林中夜宿要安全得多。引读第3节,读出庞宪话的“喜悦”。 D再次走进这座破败的古寺,这座可以给李时珍师徒俩带来一些安全感的古寺。 2、夜幕渐渐降临了,师徒俩找来些枯枝杂草,生起火来。庞宪用陶碗舀来泉水,煮沸后,两人便坐在火边,一边喝水一边啃干粮。(李时珍笑着问徒弟:“庞宪,觉得苦吗?”) A细细地读读这段话,你想说些什么? B联系生活:你啃过干粮吗?啃过冷馒头吗?这样的饮食是一天吗?引读第一节。他们累了一天只能喝点山泉水,靠啃点干粮来充饥。他们为了修订本草不辞一切辛苦。 请选择其中一个情景展开想象。 出示: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李时珍…… 夏天,骄阳似火,酷暑难熬,李时珍…… 一天,李时珍在悬崖绝壁上发现一种珍奇的药草,他…… C再读本节,应该怎样读才能再现这样的“苦”呢? 读慢些。 D品味“笑”这笑里有什么?透过“笑”感受到什么? E引读对话:同学们的描述仿佛让我们也亲身体验到了其中的千辛万苦。让我们再来回味回味师徒二人在月色下,在破败的古寺中的这番谈话吧。 “先生是快50岁的人了,都挺得住,我20多岁的人还能叫苦吗?” “嗯,长年累月的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感受情怀:修订《本草》万民得福 F激情:为了修订《本草》,让万民得福,李时珍觉得….是值得的…是值得的…是值得的。再读李的话。 3、赶了一天的路,翻山越岭,好不容易找到一个落脚的地方,本该好好休息才是,他们休息了吗? (“庞宪从行囊里拿出笔墨砚台,又搬来几块砖垒成桌子。”较之上面,这些苦还算苦吗?)因此在这个月明这夜,李时珍开始记录自己的寻访所得。默读8-12节,说说你知道了什么?除了书上的这些中药你还知道哪些? 4、在8-12节中,哪一幕最让你感动?是药三分毒,有的药甚至还有生命危险,李时珍作为一代名医,他难道不知道吗? 这是一件多么危险的事啊。还有一次,李时珍为了试一试曼佗罗的药性,因为麻醉性太强,几天昏迷不醒,家人焦急万分。他为了什么,你能够看出什么?(引 严谨认真) 5、此时,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当空。夜已经很深了,李时珍还在干什么 (三)畅说 中国医药学的史册上要永远记着这个名字——李时珍;世界医药学的史册上也要永远记着这个名字——李时珍,他创造出了举世闻名的医药著作《本草纲目》(出示图片),此时,瞻仰着他的象,看着这本《本草纲目》,你想说些什么? 三、总结 让我们永远记着这位为了人民,行程一万余里,倾注毕生心血和精力,足迹踏遍大江南北,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完成医学著作《本草纲目》的李时珍(齐读) 翻开历史教科书 必定会嗅到草药的芳香 那是您耗费二十七年心血 采集的标本 您攀悬崖、走河畔、耐严寒、受酷暑 遍访名儒、混藉、渔樵 大江南北都成了您的药圃 您用一千九百种药物 一万余药方 锻造出一柄降妖除怪的利剑 以本草纲目之名传世 它寒光四射 削铁如泥 足以斩断病魔的毒爪 郭沫若以题词作纪念,写道:“医中之圣,集中国药学之大成,本草纲目乃1892种药物说明,广罗博采,曾费三十年之殚精。造福生民,使多少人延年活命!伟哉夫子,将随民族生命永生。”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