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理解公共生活教学课件 |
范文 | 理解公共生活教学课件 公共生活,是人们在公共空间里发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共同生活。小编收集了理解公共生活教学课件,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社会角色,而基于不同的社会角色就应当承担各自相应的责任。明确公共生活的要求。 能力目标: 发展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个人的社会角色相关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明确个人与社会及社会公共生活的关系,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人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真正理解公共生活的要求,体会自己的角色和责任。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在承担责任方面的自我控制能力。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课:以自制的视频导入,教师设疑,视频讲述的是什么过程? 学生:成长过程。 教师:请同学们跟随老师共同回顾一下视频中的这段成长经历。一个人从婴儿时期到上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最后到走上工作岗位,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我们认识的人会越来越多,生活的范围在扩大,同时社会关系会变得越来越复杂,这说明我们公共生活的空间也在不断扩展。我们该怎样面对公共生活呢?首先应从理解公共生活开始。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第七课第一站《理解公共生活》。 讲授新课: 教师:刚才的视频编剧是老师,今天老师想请同学们也来当一次小编剧,当一回小演员。 活动:情景剧 活动步骤: 1、根据三组图片及对应的文字编排三个短剧,内容为同一个人在家里、在学校、在社会的表现。 2、三个短剧的主角为同一个人。 3、给3分钟时间进行准备。 4、学生表演。 教师:同学们的表演都非常精彩。现在请大家思考,三个短剧的主角在家里、在学校、在社会的表现相同吗? 学生:不同。 教师: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1:在家爱撒娇;在学校坚强。 学生2:在社会中奉献爱心,有礼貌。 教师:根据同学们的答案,老师作如下总结:面对父母我们会产生一些依赖感;在学校面对老师同学,尤其参加比赛时会产生集体责任感;在社会中我们会自觉承担社会责任。也就是说,面对不同的人,首先我们所扮演的什么发生变化了? 学生:角色。 教师:面对父母、老师、同学以及在社会中我们都扮演什么角色? 学生1:面对父母我们是子女。 学生2:面对老师我们是学生。 学生3:面对同学我们是伙伴。 学生4:在社会中我们是普通公民。 教师:角色发生变化时,什么也随之而变了? 学生:责任。 结论:(板书)一、公共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同时拥有不同的角色或身份,每个角色都有一份应尽的责任。 教师:这就是参与公共生活的第一个要求。 教师:那么,参与公共生活的第二个要求是什么呢? PPT显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学生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教师:从这句话中,你能不能看出参与公共生活还要求我们从哪做起? 学生:从小事做起。 结论:(板书)二、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视频:《文明传递》公益广告 教师:从公益广告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1:文明要相互传递。 学生2:助人为乐,助人能乐。 学生3:人人要献出一点爱心。 …… 教师:其实这些公益广告的片段还有一个共同点,它们体现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就是参与公共生活的第二个要求。 教师小结:希望同学们真正做到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而为进入社会公共生活做好准备。 过渡:说到小事,做好一件小事很容易,难的是长期坚持做好每一件小事。 PPT显示小男孩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脾气很坏的小男孩。一天,他的爸爸给了他一袋钉子,要求他每发一次脾气就必须用铁锤在他家后院的栅栏上钉一颗钉子。第一天,小男孩钉了37颗钉子。 过了几个星期,小男孩逐渐地控制了自己的愤怒,在栅栏上钉钉子的数目逐渐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比往栅栏上钉钉子容易多了。 最后,小男孩变得不爱发脾气了。 他把自己的转变告诉了父亲。他父亲建议说:“如果你能坚持一整天不发脾气,就可以在栅栏上拔掉一颗钉子。” 经过一段时间,小男孩终于把所有的钉子都被拔光了。 父亲拉着他的手来到栅栏边,对小男孩说:“儿子,你做得很好。但是,你看看那些钉子在栅栏上留下的那么多的小孔,栅栏再也不会是原来的样子了。当你向别人发脾气之后,你的言语就像这些钉孔一样,会在人们的心灵中留下痕迹。你这样做就好比用刀子刺向某人的身体,然后再拔出来。” 教师:读完这个故事你有哪些启示呢? 学生1:他不会控制自己的脾气。 学生2:他伤害了很多人,不够宽容。 学生3:知错就改。 …… 教师:小男孩有没有值得我们肯定的地方? 学生:有。 教师:在哪呢? 学生:他坚持很长时间没发脾气。 教师:一个人只做到一天不发脾气是一件容易的小事,但是他做到每天不发脾气,并且坚持很长一段时间,这是值得我们肯定的地方。 那么小男孩错在哪了?开始时他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 教师:因此,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我们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言行。也就是要提高一种能力。 学生:自控能力。 结论:(板书)三、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需要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 教师:这是参与公共生活的第三个要求。 教师:日常生活中有没有缺乏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现象呢? 学生1:随地吐痰。 学生2:翻越围栏。 学生3:肇事逃逸。 …… 教师:我们常见的缺乏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现象还有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破坏文物,乘公共汽车拥挤等。 教师:这种现象我们无法完全杜绝,但是为了减少这种现象的发生,我们可以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活动:设计标语 活动要求: 1、为图书馆、公共汽车站、公共厕所、历史博物馆设计标语。 2、有创意。 3、2分钟讨论。 同学们设计的标语都很有创意,标语略。 教师:我们课下可以把这些标语收集起来,给市长发一封邮件,也许下个月在这些公共场所就能看见你设计的标语了。 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理解了公共生活,明确了参与公共生活的三个要求,但是老师更希望大家能够做到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成为一个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人。 教学前分析: 一、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教材内容有增有减。 二、教学策略的选用 (一)运用了模拟活动,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 对于角色与责任,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但是缺乏对这种体验的深入思考。因此在进一步强化这种体验的过程中进行了思考和认知,使知识从学生的生活体验中来,从学生的思考探究中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现有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也有助于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融。 (二)组织学生探究知识并形成新的知识 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案例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主动构建知识。 在引导学生思考、体验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等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 也正是由于这些认识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体验,因此学生不仅“懂”了,而且“信”了。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进而能够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 总之,本节课我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学后反思: 一节公开课下来,我自己觉得比较满意,基本上达到了预设的效果。 从整体上看,课堂气氛是比较活跃的,达到了师生互动。尤其是在情景剧表演环节,学生觉得很新鲜,而且他们愿意参与进来。加上几位同学的表演很到位有很幽默,台下的同学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形成了课堂中的一个亮点。 在导课中,我运用了自制的视频引入,视频选用了《隐形的翅膀》做背景音乐,学生都会唱,很自然跟着音乐唱起来。所以一开始课堂氛围就非常轻松,提升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很自然的导入到公共生活当中。 在讲到第二个问题时,选用了《文明传递》公益广告,由于广告中频频出现央视的著名主持人,所以学生们的目光又一次被吸引了。于是又创造了一个高潮。 在结束课时,我让学生为图书馆、公共汽车站、公共厕所、历史博物馆四个公共场所设计标语。学生们的创意层出不穷,真正达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但是,对于这节课我也有自己不满足的地方。就是虽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还有个别学生没有参与其中。还有,针对学生的回答,我的评价性语言太贫乏,只是对学生的回答加以重复。还有平时养成的一些口头语,动作也频频出现。以后我会接受各方面批评建议,提高每节课的质量。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