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科学活动教案 |
范文 | 【实用】科学活动教案范文六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活动教案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科学活动教案 篇1设计意图: 《纲要》中科学教育目标强调让幼儿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要求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新的课程标准也指出:孩子的学习要来源于游戏,来源于生活,它要求所有日常生活中的经验都是孩子潜在的课程内容,是孩子最基本的课程。事物的变化是孩子在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的。但是,变化对于孩子来说又是十分新奇的,熟悉与新奇的碰撞可以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通过科学活动,旨在让孩子从身边经常接触的事物开始探究,引导孩子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变化,发现其中的奥秘,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和好奇心。 活动目标: 1、观察周围事物的变化,对周围事物的探索感兴趣。 2、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教师小时候的照片。 2、小蝌蚪变青蛙、蒲公英生长的图片。 3、每人一个气球、一块橡皮。 活动过程: 1、 出示照片(图片),幼儿观察发现人、动物、植物都是发展变化的。 (1)出示教师小时候的照片,发现人是变化的。 a师:小朋友,你们猜一猜照片上是谁?(幼儿猜想。)我告诉你们,这个小孩就是老师。老师和小时候一样吗?有什么变化? 结论:原来有生命的东西都是会发展变化的。 观察发现周围环境和生活中没有生命的东西也是 b提问:老师是变化的。你会变吗?会变成什么样子? (2)小结:原来人是变化的。人的变化过程是:儿童——青壮年——老年——死亡。 2、幼儿观察图片(小蝌蚪变青蛙、蒲公英生长的图片),发现动植物是变化的。 (1)提问:人是会变的,那其他的生物会不会变?请看图片,它们会变吗?是怎样变化的? (2)小结:蝌蚪会变成青蛙,蒲公英会从一颗小种子长大,变成美丽的蒲公英花。 (3)提问:那还有什么动物会变?还有什么植物会变? (4)小结:原来动物、植物都是会生长变化的。 3、讨论:人、动物、植物都属于什么? 4、会变化的。 (1)提问:小朋友,有生命的东西是会变的,那没有生命的东西会变化吗?比如说,桌子会变吗? (2)小结:桌子是会变的,它会慢慢变脏,被磨损,坏掉。 (3)讨论:还有哪些没有生命的东西会变? (4)出示橡皮泥、气球。 5、幼儿讨论:世界上师否有不变的东西? 人在变,动物、植物在变,天气在变,一年四季在变,太阳、月亮在变,世界上的万物都在变,一切都在变。 活动反思: 1、本次活动我认为是适合我班幼儿的。活动目标明确具体,以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为依托,抓住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大大激发了幼儿的探索欲望。 在活动中幼儿不仅获得了经验性的知识,而且能全身心投入,自己探索周围人、动物、植物的变化,调动、激发了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探索的欲望。 2、活动中有4个儿童参与不积极。因为这种开放式的活动形式,对教师的驾驭能力是考验,教师对课堂的调控能力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活动中对幼儿有很多无效回应和漏洞,需要我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的积累知识和经验。 科学活动教案 篇2活动目标 1.探索玻璃杯倒扣入水而手绢不湿的方法,感知空气存在并占据着空间。 2.能大胆地表述自己探索的过程和结果,体验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 第一次探究材料:小手绢、可封口塑料袋、不封口塑料袋、有盖的盒子、没盖的盒子、有盖的瓶子、没盖的瓶子、塑料包装 纸、皮筋、剪刀、透明胶带、清水一盆、干抹布若干。 第二次探究材料:玻璃杯人手一只,小手绢、干抹布若干、装满水的水盆每组两个。 其他材料:可乐瓶、小纸球、透明水盆、彩色乒乓球,玻璃杯。 2.幼儿经验准备: 了解水的特性及有关空气的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一只用小手绢叠成的小老鼠)“小手绢可以折出小朋友喜欢的许多物品,小手绢还可以做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玩一个小手绢不怕水的游戏。 二、第一次探究活动:使用封闭的、半封闭的材料,探索让小手绢到水里也不会湿的办法,感知和发现“密封”能使小手绢不湿。 1.熟悉材料,寻找探究的方向:我们先来看看桌上有哪些材料?想想看,怎样做能让小手绢到了水里而手绢不湿。 2. 幼儿分组尝试,教师交代实验要求:试完一种方法,可以再试一种。但必须用抹布把材料和手擦干,这样才能保证第二次实验的成功。 3.组织幼儿集中讨论:“你是用什么方法成功的?”“有谁没有成功的,让我们大家来帮你解决解决?” 4.第一次递进,教师小结:成功的幼儿做实验时材料封紧了,没有缝隙,水进不去,手绢就不会湿;没有成功的小朋友也知道失败的原因了,是因为材料有缝隙,水进去了,手绢也就湿了。小朋友明白了用密封的办法能让小手绢不湿。 三、第二次探究活动,加深难度,解决“用一只玻璃杯让小手绢不湿”的问题,感知空气的存在和空气占据空间的特点。 1.设置新问题:“只用一只玻璃杯,能不能让小手绢到了水里也不湿呢?幼儿自由尝试。 2.教师适时提示:“将玻璃杯杯口朝下压入水底,再把杯子提出水面,试试看,杯子里的手绢会怎么样?” 3.教师指导并请个别幼儿讲述成功的方法:杯子要垂直上下,不能斜,要快、稳、直。 4.幼儿集中讨论:“刚才我们把手绢严严实实密封起来才不会湿,而玻璃杯口这么大,手绢也不会湿,这是为什么呢?”思考: (1)杯子里有什么?杯里除了手绢还有别的东西吗?(2)这种东西能看得见、摸得着吗?(3)在杯口斜着浸入水中的时候,看到了什么?是什么东西从杯子里跑出来吹泡泡的? 5.第二次递进,小结:玻璃杯里装满了空气,是空气把杯子严严实实地密封起来,水流不进杯子里,所以杯子里的手绢不会湿。 四、第三次探究活动,体验验证空气是占据空间的。 1.动手操作,加深理解:一个彩色乒乓球,一个玻璃杯,一盆水,想想怎样能使乒乓球“沉”到水底呢?一个小纸球、一个可乐瓶,想想不用手扔,不用脚踢,怎样让纸球飞上天? 2. 第三次递进,小结:我们周围充满着空气,而且空气是要占据空间的。 五、拓展延伸: 空气还有很多的秘密,我们要多动手、多思考,努力去发现它们。 科学活动教案 篇3活动内容: 面粉是幼儿在一日生活中接触最多的食物,但这只是孩子与它的间接的接触。我们的幼儿对它到底了解多少呢?于是我把面粉深入到了教学活动中,和我的孩子们一起来分享面粉带来的快乐。 活动重点: 为幼儿创设宽松自由活动环境,提供多样的操作材料,激发幼儿科学探索的兴趣。 活动难点: 引导幼儿运用多用方法辨别出真正的面粉并做出记录。 活动目标: 1、在“真假面粉”活动中,激发幼儿对周围生活的关心与热爱,并从中体验到探索的快乐。 2、在提高幼儿的'操作能力时,让幼儿形成较强的观察力及初步的对比分析能力。 3、通过探索实践,让幼儿在四种白色粉状物中辨别出面粉。 活动准备: 百宝箱 、面粉、淀粉、糯米粉、水、盐、馒头、花卷、水饺皮、馄沌皮、电饭锅、记录表、笔 活动建议: 一、导入:通过游戏“百宝箱”出示馒头、花卷、水饺皮、馄沌皮引起幼儿对活动兴趣。并提问幼儿:馒头、花卷、水饺皮都是用什么做成的? 幼儿:“面粉” 教师依次出示面粉、淀粉、糯米粉、盐供幼儿猜想四种白色粉状物品哪一种是真正的面粉。 二、 展开: 幼儿的操作记录分两部分: 1)猜想记录:要求幼儿只用眼观察凭借以往的知识经验判断谁是真面粉并做猜想记录(四样猜想物品分别用数字作为各自标志。1、面粉、2、淀粉、3、糯米粉、4、盐)如: 2)验证真假并做记录(在这里我挑选面粉、淀粉、糯米粉、盐四样食物是因为它们1、在外观上比较接近可供幼儿探索2、即使幼儿用品尝的方法来验证真正的面粉也是很安全的。 3)可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索交流) 验证后的记录: 三、 师幼交流验证结果:(教师在黑板上做出真面粉统计记录总人数36人) 科学活动教案 篇4目标: 1、观察邵伯老菱,了解其基本特征,感受邵伯老菱的美味。 2、激发爱家乡的情感。 准备: 1、大班幼儿模特表演、音乐录音。 2、邵伯老菱若干(鲜、熟各四大盘)。 过程: 一、观察大班幼儿模特表演,引起幼儿的兴趣。 1、教师:小朋友,今天大班的哥哥姐姐给我们带来了精彩的模特表演,大家一起来看吧。 2、大班幼儿随着音乐表演:邵伯老菱。 3、提问:刚才大班哥哥姐姐们表演的服装是用什么做成的,样子像什么?(邵伯老菱。) 二、观察邵伯老菱,了解基本特征。 1、教师:小朋友,你们有没有看过邵伯老菱?邵伯老菱是什么样子?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许多新鲜的邵伯老菱。(出示鲜的老菱)请小朋友们和你的朋友一起来看看邵伯老菱的样子,摸摸邵伯老菱有什么感觉,闻闻邵伯老菱的味道。 2、幼儿结伴自由观察邵伯老菱,教师巡视倾听。 3、请个别幼儿讲述邵伯老菱的特点。 总结:中秋节快到了,邵伯老菱长出来了。邵伯老菱又名“羊角青”,看上去像个元宝,有四个尖角,还会散发出阵阵清香。 三、品尝邵伯老菱,感受其美味。 1、教师(出示熟菱):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这个菱和刚才的菱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2、幼儿回答。 3、教师总结:这是煮熟的菱,熟菱的颜色和鲜菱不一样,熟菱是黄色的。 4、教师:熟菱好香啊,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尝一尝呢?(想)那请小朋友们一起尝尝邵伯老菱吧,并和小朋友说说,你是怎么吃到菱肉的,菱肉吃到嘴里有什么感觉。 5、幼儿自由品尝邵伯老菱。 6、请个别幼儿讲述吃菱的方法及菱米的味道。 四、延伸活动。 教师:小朋友,今天我们认识了邵伯老菱,品尝了邵伯老菱,你觉得邵伯老菱好吃吗?请小朋友回家把邵伯老菱的样子画出来,并告诉爸爸妈妈菱吃到嘴里的感觉,请他们记录下来,你们能行吗? 科学活动教案 篇5设计意图: 在日常生活中,大班幼儿已经接触过很多弹性玩具,如皮球、蹦蹦床、拉力器等等,对它们十分感兴趣,并积累了有关弹性的零碎经验。本活动以弹性为主线,引导幼儿通过多种方式主动探索,感受弹性的特征,发现弹性的奥秘,体验弹性物品的有趣,感受弹性在现代生活中的运用,体验科学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同时,通过引导幼儿自主尝试制作弹性玩具,发展幼儿动手制作的能力,帮助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活动目标: 1、对弹性感兴趣,乐意探索有弹性的物体,感知弹性的特点。 2、了解弹性在生活中的运用,培养幼儿观察、发现周围事物特性的能力。 3、能细心操作,大胆交流,有良好的操作习惯。 活动准备: 1、教具:弹性玩具、弹簧一个, PPT(各种运用弹性的游戏和实物) 2、学具:幼儿操作材料:记录表、记号笔、橡皮泥、玻璃球、积木、海绵、橡皮筋、小气球人手一份;电线、毛根、积木、贴花纸若干。 活动过程: 1、初观玩具,激发童趣。 (1)、师:亲爱的小朋友们,马上要过圣诞节了,小丑娃娃要和我们小朋友一起来过节,小丑娃娃躲在哪里呢?哦,原来小丑娃娃躲在盒子里,我们一起喊123、把它请出来。 (2)、小丑娃娃是怎么出来的? 2、由弹簧和实物分析出弹性概念。 (1) 提问:小丑为什么会蹦上来?他有什么秘密武器呢? 师:原来小丑娃娃的秘密武器是弹簧。 (2) 教师出示弹簧,引导幼儿认识弹簧。 (3) 幼儿玩弹簧、探索弹簧的特性。你发现弹簧有什么厉害的本领吗? 小结:弹簧在用力拉它、压它时,他会变形;手一松,它又还原到原样,这就是弹簧的弹性。 3、探索比较、感知弹性。 (1) 出示记录表,猜想弹性。 师:原来弹簧有这么有趣的弹性,今天小丑娃娃还带来了橡皮泥、橡皮筋、积木、海绵、玻璃球、气球,我们来猜一猜,谁会和弹簧一样有弹性呢? (2)实物探索,验证弹性:幼儿按记录表上的物品逐一做实验,在有弹性的物品下打勾。 (3)根据幼儿记录表小结:橡皮筋、海绵、气球和弹簧一样,用力拉、压时它会变形,手一松它会还原,它们都有弹性;橡皮泥能变形,但不能恢复原来的样子;玻璃球、积木不能变形,所以它们都没有弹性。 4、联系生活,拓展认知。 (1)、发散思维,联系生活。 师:橡皮泥、海绵、气球有弹性,其实我们的身上就有许多有弹性的地方,自己摸一摸,找一找。 (2)、由近及远,推升层次。 师:除了刚才那些有弹性的物品,平时你还看过玩过或用过什么有弹性的物品吗? (3)、再入生活,拓展知识。 师:有许多有弹性的朋友一直藏在我们身边,看看他们藏在哪儿呢?(播放PPT) 5、原来有这么多东西有弹性,小丑娃娃好不好玩,那你们想不想来做一个弹性玩具呢? 6、幼儿制作,教师指导。 科学活动教案 篇6一、活动名称: 神奇的魔术师 二、活动目标: 初步认识三角形、圆形、正方形。 三、活动准备: 魔术师的衣服、帽子各一件、三种图形卡片各一张、14个图形卡通挂饰、三种图形宝宝的家。 四、活动过程: (一)、以变魔术的游戏形式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1、老师打扮成魔术师的样子对孩子们说:"我是神奇的魔术师,我能变出很多很多的东西,看我变变变"。(边说边转一圈,从帽子里拿出三角形)。 提问:(1)我变出了什么?你们认识吗? 幼儿自由回答(2)那请你们说说它的特征。 幼儿自由回答(3)你见过什么东西是三角形的? 幼儿自由回答 2、用同样方法,从帽子里变出正方形,提问相似问题。 3请小朋友到魔术帽里变出图形,提问相似问题。 (二)、进行游戏:图形娃娃找家 1、以魔术师的身份变出图形娃娃,送给孩子们。 师:我的本领可大了,还能把你们变成图形娃娃,看我变变变(从隐蔽的地方拿出卡通图形娃娃挂饰,让幼儿辨认形状),你喜欢哪一个,就自己取一个挂在脖子上,自己摸一摸,看一看你是什么形状的娃娃? 2、图形宝宝累了,我们带宝宝回家吧!介绍游戏规则,先来看看咱们的家在哪呢?(带幼儿找和自己形状相同的标志牌)介绍规则:孩子们听音乐跳舞,自己随意表现,音乐一停,就去找自己的家,看哪个宝宝找得又快又准。 3、进行游戏,游戏时可随意变换标志牌的位置,注意观察孩子们的兴趣,随时结束。 (三)、课堂小结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并且还把图形宝宝送回了家,大家高不高兴?好啦!下次老师再带你们认识更多的图形宝宝。 五、教学反思: 利用多种感观让幼儿去认知事物是我们常用的教学方法。在活动中,我发现幼儿们的态度积极,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创造力也得到发挥。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