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王戎识李魏晋名士的风流 |
范文 | 王戎识李(魏晋名士的风流) 琅玡王氏 发源地: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 魏晋著名人物:“卧冰求鲤”的大孝子王祥、“竹林名士”王戎、“中朝名士”王衍、“江左名士”王导、“二王”书圣王羲之和其子王献之、“一问三不知”的王徽之。 家风:传统儒学世家转为传统玄学世家。 《世说新语》一书中,记载琅玡王氏子弟的条目最多,这也反映出了琅玡王氏魏晋第一豪门的地位。当然,在个人积分榜上,诸王没有敌过陈郡谢氏的谢安。 琅玡王氏是魏晋时最著名的美男家族。成语“琳琅满目”最早出处,就是用来形容王戎、王衍、王敦、王导、王澄、王诩等共八位琅玡王氏的美男子聚在一起的样子。 琅玡王氏最早发迹于大孝子王祥。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为《二十四孝》之一,妇孺皆知。尽管这个故事听起来很有传说的感觉,但王祥的确是因为他在“孝”方面的重名,而被人举荐为官的。琅玡王氏最早也是由“孝”发迹,而跻身贵族行列的。 尽管琅玡王氏是以“孝”闻名的儒学世家,但从王戎开始,琅玡王氏的子弟就大都蔑视礼法,放荡不羁。而且,琅玡王氏家风的变化符合了当时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文化潮流,受到了社会上下的一片欢迎和认可。晋武帝司马炎还公开表扬过王戎在母丧期间饮酒,是“死孝”的行为,值得朝臣们学习。所以,琅玡王氏家风的180°转变,让人不得不感叹“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化快”。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世说新语?雅量》 这则《世说》的记载,便是成语“王戎识李”的由来。而七岁的王戎,所显露出来的善于分析、审时度势、察言观色、进退得当的特质,后来也成为他一生行事作风的缩影。 王戎,字濬冲,琅玡王氏晋升为超级豪门的关键家庭成员之一。王戎的祖父、父亲虽然在曹魏时都做到了刺史,但也只是声名不显的普通官僚,而不是叱咤风云的社会名流。王戎则比他的祖辈和父辈有眼光,会投机得多了。 王戎十多岁的时候,便以最年轻成员的身份,加入了当时最著名的偶像团体“竹林七贤”,并且还凭借着团内老大嵇康和阮籍的夺目光芒,成功跻身于当时第一流的名士行列。此外,通过与嵇康、阮籍等玄学名士为伍,王戎也走出了琅玡王氏从传统儒学世家转为传统玄学世家的第一步,为他们家族,应对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文化潮流,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公元249年,曹魏政局风云突变,司马懿发动高平陵兵变,取得了曹魏的实际控制权。然而,刚刚通过兵变上台的司马氏,名不正言不顺,迫切需要一些在社会上深孚众望的名士来为自己站台,聚敛人气。在这个时刻,善于审时度势的王戎,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当时年仅16岁的他,毅然主动脱离“竹林七贤”,只身“单飞”投靠了司马氏集团。 战国谚云:“得士人者得天下。”对司马氏集团而言,由于“竹林七贤”中名气最大的嵇康和阮籍,一个始终采取不合作的态度,一个始终采取消极抵抗的态度。那么,面对主动来投靠的王戎,他们自然是要加以厚爱,并将重用王戎,作为司马氏集团重用名士,拉拢名士的一个重要的“形象工程”。在这样的情况下,“单飞”后的王戎,仕途当然是直线飙红,经常是连跳几级地被提拔,并且在30岁前,就做到了散骑常侍(三品,皇帝机要秘书,负责给皇帝决策提供咨询)。 公元280年,47岁的王戎,更是被加封为建威将军,独自统率一路大军,南下伐吴。一向擅长审时度势的王戎,在战场上,同样也足智多谋,攻守自如,表现可圈可点。他指挥的大军,一路势如破竹,连克武昌、江夏等重镇。吴国被平定后,王戎因军功,晋爵安丰侯。所以,后世也有人称他王安丰。 除了在政治上善于钻营外,王戎还极具商业头脑。他庄园里的李子,又大又甜,常常能在市场上卖得高价。但他为了防止别人也种出同他一样高质量的李子,就在李子出货前,让人把他们家李子的核都给挖掉了。这恐怕是中国早期自觉“维护自主知识产权”的行为了。 也许,有人会批评王戎投机取巧,背信弃义,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本来只是个中等士族的琅玡王氏,正是通过王戎的这种对机会的敏锐发现和良好把握,才开始逐渐晋升为魏晋的第一流士族豪门。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