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寓言》教学设计之二 |
范文 |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之二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寓言两则》教学设计之二,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之二1【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对生词的释义读懂文章内容。 2、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初步领会寓言的含义。 3、学生在讨论与思考中对这两则寓言能有一些自己的思考。 【教学过程】 《白兔与月亮》 一、学生根据注解与工具书自学生词 审美 风韵 慷慨 闲适 金窖 险象迭生 得失之患 慧心未泯 二、在熟读、预习的基础上,以上述生词为提示,请学生复述这个寓言 三、学生思考并讨论 1、兔的心情为什么会有前后的变化? (白兔和月亮的关系不同:欣赏──拥有。) 2、为什么能够“拥有”,反而不快乐?能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吗? (得失之患。) 3、请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用简短的话概括寓言的寓意。 (我们要能够发现和欣赏对象的美,就不可抱一种占有的态度。) 四、老师提问 在生活中,什么是你的“月亮”,你又应该如何去对待你的“月亮”? 五、作业 请你仿照课文的样式,仿写一则寓言(在理解寓意的基础上可加入自己的感悟)。 《落难的王子》 一、导入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当我们面对“不测风云”、“旦夕祸福”时,应该怎么想,怎么做呢?相信大家在学了这则寓言后,应该有了自己的选择。 二、学生根据注解与工具书自学生词 多愁善感 禀告 厄运 突如其来 行乞 正色 三、在熟读、预习的基础上,以上述生词为提示,请学生复述这个寓言 四、针对导入部分,请学生回答 寓言里的王子落难时,他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文字。 (做:逃出虎口,流落异国他乡,靠行乞度日。) (说:“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只要他不死。至于死,就更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五、王子在落难时的所做所说,和文中哪处的描述行成对比 (课文第一节) 六、王子为什么会有前后两种不同的想法与说法,你更喜欢哪一种 (遭受了厄运;后一种。) 七、小组讨论 1、请用简短的话概括寓言的寓意: (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因为最低限度,生命本能会迫使你正视和迎战灾难,不让自己被灾难打倒。) 2、请思考:在寓言里,如果没有“厄运”,王子的想法和命运会是怎样? 那么你认为,这样的“厄运”,对王子来说,是好还是坏? 3、在文中,“天哪,太可怕了……”出现几次?有什么作用? (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三次,揭示了它在现实中的普遍性。) 八、作业 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厄运”吗?你是怎么对待的?是逃避还是勇敢面对?联系课文,请写出你的感受。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之二2一、 教材分析 1、 本课的`两则寓言,是两个成语故事。每则寓言的题目,各是一条成语。《南辕北辙》选自《战国策·魏策四》。这则寓言按内容可分两层。第1层是故事部分。那个要到楚国去的人,明明知道楚国在南边,他却坐着马车往北“飞跑”,说明他的行动和目的相反。当朋友提醒他的时候,他却边说了3个“没关系”,表明那个人极不虚心。自恃有3个优越条件,忽视“方向”这个根本问题。第2层是作者的议论。“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跑。”“硬要”一词,点出了那个人不顾客观实际,坚持错误。“谁者知道”,表明事情很清楚,人人皆知,无可怀疑。“越……越……越……也就越……”前面3个是条件,后面是必然产生的结果。整个方向错了,好的条件也就会转化为不利因素,条件越好,离他要达到的目标楚国会越远。 2、 《滥竽充数》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讲的是战国时候,齐宣王用300人吹竽,南郭先生不会吹,混在中间充数。“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写出南郭先生装腔作势的样子。人们常常用这个寓言故事比喻没有真才实学而混在行家里面凑数,或不好的东西混的好的里面凑数,有时也用来表示自谦。 二、 教学目标 1、 初步学会抓住人物言行概括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 2、 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3、 会复述《滥竽充数》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什么是寓言;初步掌握学习寓言的基本方法是先读懂故事,然后抓住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特点,从中概括出故事包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揭示寓意对小学生来讲是有一定难度的,只要求说得对。 四、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小黑板。 五、教学时间: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 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样式的特点,理解第1则寓言。 (二) 教学过程 1、 揭示课题,理解“寓言”。 “寓”是“寄托、隐含”的意思。“寓言”是用一个简短的故事来说明某人道理或某种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学习寓言,先要读懂故事,尤其要注意故事中人物的言行,然后抓住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特点,从中概括故事中所包含的道理。 2、 出示第1则寓言:南辕北辙 这则寓言选自《战国策·魏策四》。 “辕”和“辙”各是什么意思? (辕:车前头夹牲口的两种长木。辙:车轮碾过的痕迹。) “南辕北辙”就是说车头向南,但车轮向北行。这是怎么回事呢? 3、 自学课文,找出写人物言行的句子,概括人物特点。 (1)《南辕北辙》写了人物的几问几答? 朋友 坐车人。 上哪儿去? 到楚国去。 怎么不是往北走? 我的马跑得快。 离楚国不是越远了吗? 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 你哪一天才能到楚国呀? 我带的盘缠多。 (2)朋友是什么情况下提醒坐车人的? (3) 坐车人为什么下听劝告? (4) 这三个“没关系”说明什么?从他的四次回答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5) 指导朗读。 4、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 坐车人错在哪里?(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跑。)“硬要”一词说明什么?(说明哪个人不顾客观实际,坚持错误。) “谁都知道”表明了什么?(表明事情很清楚,人人皆知,无可怀疑。) “越……越……越……也就越……”前三个“越”是条件,后一个“也就越”是必然产生的结果。坐车人的恃拥有三个优越的条件,却忽视了应向哪个“方向”跑的最根本的问题。整个方向错了,好的条件也转化为不利的因素,条件越好,离他要达到的目标也就越远。 (3) 这则寓言说明了一个什么首理? 5、 齐读这则寓言。 第2课时 (一) 教学目标 运用学习寓言的方法,理解第2则寓言。 (二) 教学过程 1、 复习《南辕北辙》 2、 学习《滥竽充数》 自读课文,想想: (1)“充”是什么意思? (2)齐宣王时,南郭先生为什么“充”得了?齐泯王时,他为什么“充”不下去了? 结合理解“讲排场”是什么意思。 (3)从课文中找出写南郭先生行动的语句,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每次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序数。) 结全理解“装腔作势”。 (4) 人们常这个寓言故事比喻没有真才实学而混在好的东西里面凑数。有时也用来表示自谦。 3、 说说,学了这则寓言,你懂得了什么? 4、 想想,南郭先生逃回家以后,他会怎么想,怎么做? 5、 作业:续写。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