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范文 |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设计特色】 以读为本,感悟文章的语言魅力。 【教学要求】 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会本课13个生字。掌握“笼罩、昂首、颤动、盼着、屹立、恢复、若隐若现、天水相接、山崩地裂、风号浪吼”等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信息资料】 师生查阅有关钱塘江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录像带等。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感悟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领悟词语,理解并积累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 3、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教学流程 一、回顾课文,直观感受 1、引导回忆: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都知道了什么 2、想不想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放教学录像。 师生共议:听到声音了吗大潮来了吗在哪儿指一指。 3、你的感受怎样 二、以读代讲,感悟语言 1、这样的画面,课文里也有,找一找在那个自然段(3、4自然段)。自己读读,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精彩,就努力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我们听。 2、刚才读时顺序打乱了,其实文章的描写是很有顺序的。下面请大家合上书,老师读3、4段,大家把描写顺序的词语记下来,再投影反馈。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潮水的 ──按由远及近的顺序,随位置的改变及时间的推移来描写的。 再读这段话,体会一下。 三、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1、3、4段词汇丰富,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想不想积累下来。 ⑴师说意思,生说词语,如: “人声鼎沸、风平浪静、水天相接、齐头并进、天崩地裂、浩浩荡荡”等。 ⑵请学生当小老师,领读这些词语。 2、想一想、用一用: 出示一段不完整的话,请生用课文里的语句把这段话说得完整清楚一些。小组准备,时间1分半钟。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潮水声犹如(),渐渐消失在()。” ⑴生汇报,集体订正。 ⑵还有不同的填法吗 四、抓重点词句理解最后一段 指导朗读。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课堂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薄雾()的人群 ()的潮水()的钱塘江大潮 2、按课文内容填空: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浩浩荡荡地________;那声音如同_________,好像_____________。 教学反思 小语第7册第1课《观潮》,是一篇精读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来过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作者观察用心,叙述有序,从声音、气势形态几方面直接描绘了大潮的奇特,又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地感到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 这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第一步,初步谈话,理解课题;第二步,检查预习,反馈交流;第三步,观看录象,感受情景;第四步,突破重点,指导朗读;第五步,创设情境,积累语言;第六步,按课文内容填空;第七步,按潮来顺序整理句序;第八步,丰富课文,拓展思维;第九步,激情结尾,整体感悟。 这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我感到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直观画面的出现,大潮的录象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让学生在看画面,听声音的过程中,感受到钱塘江大潮这天下奇观的壮美,奇特的景象。 2、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激励学生将课文中四个字组成的词语积累起来。并且将这些词语分类,有表示形状的,有表示声音的,同时请学生担任小老师带着大家把词语读一读。这样使学生当堂熟读词语,积累语言。 当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1、读得不够。 2、课外资料使用的问题。 3、导语较生硬。 4、练习过多,目的不够明确。 今后,我将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充实提高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较大的提高。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