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变来变去的盐教学设计 |
范文 | 变来变去的盐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变来变去的盐教学设计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变来变去的盐教学设计1一、教学内容分析及学情分析 《“变”来“变”去的盐》是湘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物质的变化” 的第一课,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研究过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研究过水的三态变化,对物质的可逆变化过程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认识。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度基础上,本课引导他们进一步探究物质的变化,帮助学生建立物质的变化分为可逆的变化与不可逆的变化的概念,重点认识物质的可逆变化过程。 二、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以“盐溶解于水和提取溶解在水中的盐”为例,通过对盐的变化过程进行分析,建立可逆变化过程的概念。 2、以“把苹果切开”为例,通过与可逆变化过程的概念进行比较,建立不可逆变化过程的概念。 3、尝试将物质的变化过程进行系统分类,能对物质的变化过程是否可逆初步进行判断,能模仿青铜器的生产方法制作蜡星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初步意识到物质的变化有利也有弊。 科学知识 1、知道什么样的变化过程是可逆的变化过程;什么样的变化过程是不可逆的变化过程。 2、知道“煮海为盐”、“青铜器的生产”是人们对可逆的变化过程的运用。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将盐“变”来“变”去的实验引申建立起可逆变化过程的概念。 教学难点:判断某些变化过程是否可逆。 四、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准备:蒸发皿、三脚架、酒精灯、烧杯、食盐溶液、火柴、蜡(碎蜡)、坩埚钳、制作星星模板的硬纸条 教师演示材料:苹果、水果刀、海水晒盐和青铜器生产等有关资料(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活动1“找回溶解在水里的盐”活动2“可逆的变化过程” (一)教学导入 教师谈话: 1、同学们看,老师这里有一杯清水,有盐,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盐能(溶解)在水里,现在谁来做一做溶解的实验。(请一名学生做溶解实验,其余学生观看。) 2、(举起食盐溶液)同学们看,现在这杯水就变成了一杯(盐水),现在还看得见盐粒吗?(看不见),溶解在水里的盐是不是“没有了”,(引导学生说出盐“藏”在了水里。)那么,我们能否找回藏在水里的盐呢?(引导学生说出方法,当学生有困难时,教师可利用指南车卡通人的提示:“还记得我们学过的水的汽化现象吗?”来引导学生进入活动1的实验设计,让学生想到用蒸发水的办法来分离出溶解在水中的食盐)。 (二)活动1:找回溶解在水里的盐 1、提问:怎样才能把水都蒸发掉呢?引导学生阅读“指南车信箱”提供的“煮海为盐”的资料,以打开学生的思路,帮助学生进行试验设计。 2、教师讲清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 实验要求:实验时,认真观察盐水的变化,直到蒸发皿中的水分全部蒸发掉,变成白色的晶体时方可结束实验。 注意事项: (1)要按照正确的步骤进行实验,(实验前,教师讲清实验步骤:A、把蒸发皿放在三脚架上B、在蒸发皿里倒入配制好的高浓度盐水C、点燃酒精灯,加热) (2)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安全(回忆点燃酒精灯和熄灭酒精灯的方法) 3、实验之后的分析。 (1)待蒸发皿冷却后,让学生尝一尝蒸发皿中的晶体是什么?(盐) 师提问:这个盐是从哪里来的?(把盐水的水分蒸发掉留下的)也就是说,这就是在实验前我们溶解在水里的盐。这么说来,我们用什么方法找回了溶解在水里的盐,(将水蒸发) (2)教师边叙述边板书:盐(加水溶解)变成了盐水,我们将盐水里的水蒸发掉,又得到了盐,这个“加水和减水”的过程可以(反复进行),我们就说这个变化的过程是可逆的。 板书: 活动2:可逆的变化过程 同学们,生活中,很多的变化过程都是可逆的,但也有的变化过程是不可逆的,判断一下,下面这个变化的过程是可逆的吗? 1、教师演示“把苹果切开”实例,如果学生说到这个过程不可逆时,教师应追加问“为什么”?(苹果切开后就再也回不到原来的样子了,这个过程是不能反复进行的,所以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 2、教师发给各小组一张记录表,学生讨论完成记录。 3、汇报、交流。(交流时,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说说这些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如:正因为水的三态变化是可逆的,才形成了我们这 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因为铁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所以铁路工程师修铁路时一定要做精确计算,以防止铁轨在冬天由于冷缩而断裂,夏天由于热胀而挤压变形。) (三)总结、布置课外作业。 看来呀!这些变化过程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还真不小,下来后,请同学们搜集更多的可逆变化过程,思考一下,这些变化过程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呢?并记录下来。 (备注:为了缩短实验时间,教师可以课前带领每个小组长都配制一小份高浓度的食盐溶液,配制食盐溶液所用的水必须是纯净水,目的是为学生辨别后来分离出来的盐做准备。) 附板书设计: “变”来“变”去的盐 变来变去的盐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以“盐溶解于水和提取溶解在水中的盐”为例,通过对盐的变化过程进行分析,建立可逆变化过程的概念;以“把苹果切开”为例,通过与可逆变化过程的概念进行比较,建立不可逆变化过程的概念;能对物质的变化过程是否可逆初步进行判断。 2、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初步意识到物质的变化有利也有弊。 3、知道什么样的'变化过程是可逆的变化过程;什么样的变化过程是不可逆的变化过程;知道“煮海为盐”是人们对可逆的变化过程的运用。 教学重点:通过将盐“变”来“变”去的实验现象引申建立起可逆变化过程的概念。 教学难点:判断某些变化过程是否可逆。 教学准备:纯净水、已消毒的筷子、食盐、烧杯、蒸发皿、三脚架、酒精灯、火柴、苹果、水果刀、长把手铝匙、试管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每组一小杯纯净水,引导学生认识纯净水是几乎不含任何杂质的、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透明的液体。 2、谈话:上课前,老师还在每组抽屉里面,放了一小包东西,请大家小心地把它拿出来,打开看是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过细致观察、联系生活,判断放抽屉里的那一小包东西就是食盐,为“找回溶解在水里的盐”这个活动中得到的白色粉末是什么提供判断依据。) 3、谈话:大家能不能利用桌上简简单单的材料,做个变化的实验,把那一小包盐全给变得看不到,该怎么办,自己试试看吧。 4、学生活动:将盐放纯净水中溶解。 5、汇报交流:用什么办法把盐变得看不到的? (设计意图:学生在三年级时认识了“溶解”现象,在这里通过让学生做个变化的实验:把盐全给变得看不到,调动学生以往的知识经验,也为接下来“找回溶解在水里的盐”创设情境化的背景。) 学习新课 一、找回溶解在水里的盐 (按照“提出问题并作出假设——根据材料设计实验并进行探究——分析变化过程感受可逆变化”的顺序进行教学。) 1、讨论:通过大家刚才的努力,确实看不到盐了。可是不是真的把盐变没了? 2、学生思考、交流讨论。 3、讨论:盐看不见了,是藏水里面了。但你们能不能把水里的看不见的盐再变出来、再让我们看见它呢?有什么方法? 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想办法把溶解在水里的盐再变出来,学生会联想到平时吃的盐就是把海水晒干后经过处理得到的,进而想到也可以把烧杯里的盐水放太阳下晒、以及其他的一些让盐水中的水份蒸发的办法。) 4、谈话:大家想的办法真多,让水“跑”掉,就只剩下盐了,是不是这样,如果想尽快地让水“跑”到空气体中,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出示实验材料:酒精灯、火柴、蒸发皿、三角架、试管夹、长把手铝匙。)这些材料大家可能用得着。 5、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法。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探究材料,让其产生自主活动的冲动,想办法尽快地让水“跑”到空气中。) 6、交流活动方案。 7、出示注意事项: 1不要触摸正在加热和加热后没有冷却的器材; 2正确使用酒精灯,水快干时,移开酒精灯,熄灭火焰。 (设计意图: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为学生创设严谨的探究氛围。) 8、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9、汇报交流。 10、讨论:给盐水不断加热,就可以去掉其中的水分,得到白色粉末。可白色粉末就是盐吗?怎么确认它就是盐? 学生根据以往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作答, 11、教师指导学生用消了毒的筷子蘸一丁点白色粉末尝尝。 (设计意图:水“跑”到空气中去以后,留下的白色粉末是不是盐,先让学生根据据之前的观察和平时的生活经验回答,再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用消了毒的筷子蘸一丁点尝尝,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科学求真的本质;之前使用纯净水,也是为了可以让学生尝作准备。) 12、讲解:盐刚才溶解于水,现在又变回来了,所以今天的课题就是《变来变去的盐》。可变来变去,到水里也好、出来也好,还是原来的盐。所以这两个变字还得给它加上“”。 二、可逆的变化过程 (按照“举例初识概念——提供案例挑起矛盾——对比之中完善概念——根据概念进行判断”的顺序进行教学。) 1、学生举例:像盐这样变过去又变回来的例子。 2、教师演示:(出示弹簧)用力压,弹簧变扁了,松开手,怎么样? 3、讲解:像盐、弹簧刚才这样的变化,既能变过去又能变回来的,我们把它叫做可逆的变化过程。 4、认识不可逆的变化过程。演示:将一苹果切开,又合上,可逆吗? (设计意图:因为可逆和不可逆就是在对比中建立起来的概念,离开了其中的一个空谈另一个是不完整的,所以提供这样一个案例,“把苹果切开”,让学生试着进行判断——这个变化过程可逆吗?) 5、讲解:生活中既有可逆的变化过程,又有不可逆的变化过程。 6、学生判断生活中的一些变化过程是可逆的还是不可逆的,并说出理由:热胀冷缩、水的三态变化、捏橡皮泥、种子发芽、森林大火、蜡烛熔化。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概念进行判断,进而完善概念。) 三、拓展延伸 1、阅读科技史:“煮海为盐”,明白可逆的变化过程在生活中的应用。 2、谈话:利用可逆的变化过程我们还可以进行小制作。课后请大家阅读P52页的内容,想想制作一个“蜡星星”的方法和所需的材料。下节课我们将进行这一小制作。 (设计意图:为下节课“制作蜡星星”作准备。)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