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数学教案 |
范文 |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集锦7篇 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结合需要几个轮子的具体情境,经历3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2.通过怎样记住3的乘法口诀的交流活动,体会记忆的策略,培养数感。 3.会用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运算,解决生活中简单的乘法问题。 教学重点:编制3的乘法口诀,掌握3的乘法口诀会用3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用乘法口诀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 需要几个轮子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6~17页的内容。教材创设需要几个轮子的问题情境,探索三轮车的数量与它们轮子总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并填表表示探索的结果;再根据表中的数量关系,列乘法算式,编出3的乘法口诀,这个过程是要学生经历的。学生已有学习5和2的乘法口诀的经验,这些经验能够增强他们学习3的乘法口诀的自主性,提高学习效率,体验成功,获得自信。日常生活中的数数,5个5个地数或2个2个地数是常见的,3个3个地数比较少,所以学生对3的乘法口诀比较陌生,因此教材特别强调了怎样记住3的乘法口诀。此外,还要注意到练习的安排,不仅要包括新学内容,还要包括前面已学过的乘法口诀的巩固和应用。 学生在探索车辆与车轮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时难以直观操作,所以笔者把教材中试一试的第一题摆一摆、说一说调整到填表之前,并改成画一画、说一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坐过三轮车吗?今天我们一起探索三轮车与车轮之间的数量关系,学习3的乘法口诀好吗?(板书:3的乘法口诀) 二、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师:1辆三轮车有3个轮子,2辆三轮车有几个轮子呢?3辆呢?9辆三轮车有几个轮子呢?(评析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联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设问,激活学生思维与探索的欲望。) 1.画一画、说一说。 师:你们能在这张纸上通过画图来解决这个问题吗?用小圆圈表示三轮车的轮子,请同学们来画一画。 师:同学们,同桌能互相说一说2辆车有几个轮子吗?3辆车呢?9辆车呢? (评析通过画一画的活动,让学生建立三轮车与轮子的图形表象,通过数一数说一说进一步感受三轮车有几辆与轮子有几个之间的对应关系,发展学生的数感。) 2.填一填,议一议。 师:填一填,将下面的表格填完整。 师:需要几个轮子的答案,都可以从这张表格中找到。究竟需要几个轮子,取决于有几辆三轮车。 师:小组讨论一下,从这张表格中能发现什么规律。 (全班汇报交流时,着重引导学生感受两点:①轮子随着车辆的增加而增加;②每多1辆三轮车就要增加3个轮子。) (评析用表格表示数值的对应关系,具有直观性,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数值对应的变化规律,有助于培养数感。) 3、利用表格,编制口诀 师:利用表格,独立完成试一试的第2题。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北师大版小学数学《需要几个轮子》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北师大版小学数学《需要几个轮子》教学设计(请同桌同学互相交换课本,互相检查,再读一读,看口诀编得顺不顺口。然后展示一位学生所编的乘法口诀,让大家再读一读。) 师:乘法口诀会帮助我们做乘法运算,所以要把3的乘法口诀记牢。请想想,你怎样记住3的乘法口诀,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向大家介绍。 (在全班介绍交流时,特别要提倡或肯定利用知识的内在联系来加强记忆的方法。如,三五十五记得牢,它加个3是三六十八,减个3是三四十二;十个三是三十,减个3就是三九二十七等。) (评析强调利用知识内在联系加强记忆的方法,也是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三、巩固应用。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7页,独立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和第2题。 师:现在用练一练的第3题,(五)回归生活,解决问题。 师:请大家都来欣赏第17页的数学故事,谁看懂了这个故事,并愿意说给大家听? (这个故事的教育性不仅仅体现在其中所包含的现实数学问题,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且淘气诚实、不贪小便宜的好品质,更值得大家学习。故事最重要的情节是淘气还给书店多找给他的钱。帮助学生理解了故事的情节及意义后,再让小组合作解决淘气买书时遇到的数学问题:淘气买书应付多少钱?淘气还给书店多找给他的钱是多少?) (评析数学故事不仅增添了数学学习内容的趣味性,而且打破了学科本位,加强了数学与语文学科的联系与综合;把做人的道理寓于数学故事的情节之中,是实现新课程多元目标的一项举措。) 总结: 师: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谁愿意来说一说?(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重在激励进步,增强学习的信心。)回家后,要做两件事:①把3的乘法口诀背给爸爸妈妈听;②把今天的数学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考考他们知道不知道淘气还给书店多找给他的钱是多少。 (评析低年级不布置笔头练习作业,但要把课堂学习自然地延伸到课后,教师可以恰当地布置一些家庭学习任务,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与家长的沟通与互动,让家长了解、关注孩子的成长和进步,并及时发现问题,给予指导,或反馈给老师。) 板书设计: 需要几个轮子 13=323=633=9 34=12 一三得三 二三得六三三得九 三四十二 35=15 36=18 37=2138=24 三五一五 三六十八 三七二十一 三八二十四 39=27 三九二十七 小学数学教案 篇2教学目标: 1、通过自己喜爱的情境学习数据整理,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经历数据整理的过程,学习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从中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3、能进行有序观察和有条理的思考,体验与同伴的合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1、(出示一张本班小朋友生活照片)瞧!这是谁?我了解到今天是他的生日,我们为他在班上过生日,你们说好吗?老师祝他学习进步,健康快乐地成长!同学们,把你们祝福的话语送给他,好吗?(问过生日的小朋友)你想对大家说什么? 2、(出示生日蛋糕图片)多漂亮的生日蛋糕,让我们为他唱支生日歌(请小乐队上来伴奏)。 [评析:将教材中为大象过生日的情境改成为本班的小朋友过生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得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融洽同学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主动探索 体会领悟 1、小朋友,刚才的乐器伴奏很好听,我想清楚的知道每种乐器有多少,你们有什么办法吗?(让小朋友亲身体会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 [评析:在过生日的过程中,通过乐队的伴奏活动,再现学生在生活中已初步掌握的分类方法,为学生经历统计过程,掌握初步的统计方法奠定基础。] 2、(出示小动物图片)老师知道小朋友最喜欢小动物了,今天我特地请了许多小动物来。你们看看他们是谁?瞧,小动物们带着鲜花一起来祝贺某某小朋友生日快乐。你们高兴吗? 3、看见这么多小动物,你们想知道什么? 4、有什么好办法能知道这些问题呢? 5、小朋友说的很好,我们可以把他们分一分,排一排,再数一数。老师在每组都放了一张纸,想请大家小组合作来完成.这么多小动物,怎样才能整理的又好又快呢? 先在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老师引导分工)请每组分工合作,把图上的小动物整理出来,贴在纸上。 6、(每小组的图展示在黑板上)我们来看一看,你觉得哪组理的最好?为什么?(表扬分工合作好的小组) [评析:合作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初步的合作能力。] 7、(屏幕出示象形统计图)请大家讨论一下,经过整理,你知道了什么? 8、瞧!理一理后我们能知道这么多问题!(出示两幅图比较)和前面的图比较一下,哪一幅图使我们看问题看得更清楚?为什么? [评析: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逐步地体会到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强化统计思想和方法的教学。] 三、巩固练习 深化认识 1、刚才小动物还带来了许多花呢,花可以怎样理呢?我们每个小朋友在这张纸上把花也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看看能知道些什么?然后,去告诉你的好朋友,好吗? 2、(学生贴、理、下位说)(出示花的象形统计图)问:你知道了些什么? 3、小朋友想一想,我们把小动物和花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后有什么好处?象这样给小动物和花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就叫做统计.(出示课题) 四、 联系生活 应用拓展 1 、今天,某某小朋友过生日,他想请大家吃水果.你喜欢吃什么水果?(问若干小朋友)为了让他方便,就选一种大多数小朋友都喜欢吃的,好不好?有什么办法能知道大多数同学爱吃什么?(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好,每一组都有这样一张表,请每个小朋友选一个你最喜欢吃的水果,以小组为单位来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 (各小组选人上来展示并汇报)大家说,让他买什么最好? 我们帮助某某小朋友解决了难题.现在食堂师傅来请我们帮忙了. 2 、(出示鱼,虾,螃蟹图片)小朋友,你们爱吃什么?(打上V)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出示全表)请你们帮食堂师傅看一看,今天应该做什么好?为什么? 3 、你们真聪明,朱老师想买奖品发给你们,有这样几件东西(出示奖品图片), (指名若干问)告诉我你想要什么?我要选一个小朋友最想要的,有什么办法?(统计一下)想要什么的举手(现场打出数据).你们说老师该买什么?为什么? 4、谢谢小朋友帮老师解决了难题.现在是秋游的好季节,(出示栖霞山和钟山陵图片)你们想去红叶似火的栖霞山还是想去风景秀丽的钟山陵?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想去栖霞山的举手,想去钟山陵的举手.看一看,我们应该去哪呢? [评析:丰富统计的内容,强化统计的过程教学,使学生在了解和掌握、巩固初步统计知识、方法和思想的同时,拓展统计的内容和方法,拓宽学生的视野,强化统计思想和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培养学生如何正确地对待问题态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5、统计的作用可大呢,它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回去想想看,你能用它解决什么问题?明天来告诉老师和小朋友,好吗? [总评:教学设计反映了教师具有比较先进的教学理念,同时也体现了小班化教学的特点,具体体现在: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不被教材所限,活化书本知识,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不断地拓展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2、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3、在强化知识和技能教学的同时,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经历统计的发生、发展过程,在统计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对统计意义和作用的体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注重过程的激励性评价,引导学生不断合作交流、探索进取,促使学生得到全面而富有个性化地发展。] 小学数学教案 篇3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比的实际应用。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的理念,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现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基于以上教学理念,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点: 1.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应用价值。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因此,在教学中,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效利用教材中的图片,使学生了解无论是照相还是用放大镜看书、用投影仪放大图表,都离不开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知识,这部分知识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2.在观察、操作中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和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交流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获得直接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基于以上认识,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借助对例题的探究,弄清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和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后的图形,使学生认识到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只要把图形的各边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即可。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图形的大小改变了,形状没有发生变化,从而真正理解并掌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纸卡 学生准备 方格纸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1.观察、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1)观察、感受。 ①出示写有“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纸卡。 提问:纸卡上写的是什么? (纸卡上的字为小5号字,学生跃跃欲试后会有些失望,因为看不清) ②把纸卡放到展台上,调整缩放键,逐渐调大。 提问:纸卡上写的是什么? 生抢答: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2)引导学生思考。 师:为什么纸卡上的字之前看不清,而现在看清了呢? 生:因为字被放大了。 2.结合生活实际,导入新课。 (1)过渡: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课件出示教材59页主题图) 这些现象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 预设 生1:图1是把物体缩小。 生2:图2、图3、图4都是把物体放大。 (2)导入新课。 今天,就让我们从数学的角度一起来探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板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情境,激发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探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的.兴趣,使学生在观察、体验中初步感知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探究新知 1.探究把图形放大的意义和方法。 (1)课件出示教材60页例4。 (2)思考、交流。 提问:“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 生:“按2∶1放大”就是把图形的各边的长放大到原来的2倍。 (3)画图方法。 ①提问:以正方形为例,具体画图时应该怎样做? 预设 生:正方形原来的边长是3个单位长度,现在按2∶1放大后,边长应该是6个单位长度。 ②画图。 (学生独立画放大后的正方形,教师巡视指导) (4)完成例4。 ①怎样画长方形? 预设 生:把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放大到原来的2倍,画出长方形。 ②怎样画三角形? 预设 生:把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放大到原来的2倍后,连接两条直角边的端点。 (可引导学生用数方格法验证,当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时,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也放大到原来的2倍) 小学数学教案 篇4课题: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没有括号的两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并会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及书写规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没有括号、含两级运算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24+832-63618947-10 37+52874647-2549 2.计算. 24+8-6369 47-21+52876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个算式里含有哪些运算,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 教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 二、探究新知。 我们计算的两步式题,都是直接写出得数.为了看清楚运算的步骤,便于检查运算过程,可以写出运算的步骤和每次计算的结果,用一种新的格式来表示,即脱式. 1.教学例1. (1)板书:47-12+5 教师提问:观察算式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算式中只有减法和加法,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运算. 教师讲述:用脱式计算两步式题时,要先在原题下面的左边写=,再在=后面写第一步运算的结果,还设计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接着对齐上面的=,在下一行写=,在=后面写第二步运算的`结果.(边说边板演) 教师板书: 47-12+5 =35+5 =40 (2)学生试算: 48+16-375497 指定两名学生板演.订正时再强调书写格式. 2.教学例2. (1)板书:63+5050-63 教师提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说明: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不管乘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乘法. 观察左边的算式,引导学生说明先进行什么运算,教师在乘法算式下面用彩色笔画上横线.表示要先做乘法运算.然后明确再算什么. 观察右边的算式.引导学生说明在这个算式里先算哪一步,教师也在乘法算式下面用彩色笔画上横线,表示要先做乘法运算. 强调:没有参加运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 让学生试着计算,指定两名学生板演. (2)指导学生看教科书第9页下面的法则. 勾画出法则并齐读,然后指名复述. (3)反馈练习 完成例2下面的做一做. 19+5378-29 提问:在有乘法和加、减法的算式里,先算什么? 学生计算,指定两名学生写在投影片上.订正时要注意书写格式. 3.教学例3. (1)板书546-77+546 提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又发现了什么? 教师说明: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除法和加、减法都要先算除法. 引导学生明确:左边的算式,先算除法运算,再算减法运算. 右边的算式,也是先算除法运算,再算加法运算. 启发学生试算,指定两名学生板演. (2)指导学生看课本例3上面的法则. (3)反馈练习: 455-836+497 先让学生说一说:有除法和加、减法,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再计算. 4.师生小结.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法.有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除法. 三、全课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学习的内容和应注意的问题. 随堂练习 1.根据算式,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25-9+366395 =()+()=()() =()=() 46-74426+39 =()-()=()+() =()=() 2.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49+624-168 =366=88 =6=1 15-62153+2 =92=5+2 =18=7 3.计算. 72+1630+56850-4640-248 布置作业 52-36+1953-39 68+434976 637-581-455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智填运算符号 游戏目的 引导学生巧选运算符号,加强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训练,培养计算技能和合作精神. 游戏材料 1.4开白纸8张,教师出比赛题用. 2.学生每人准备1支水彩笔. 游戏程序 1.教师启发谈话:同学们都知道+、-、、、()等都是运算符号,使用不同的运算符号可以取得不同的运算结果.巧妙使用运算符号,还可得到一些有趣的发现.比如在4个3中加上不同的运算符号,我们可分别得出0、1、2、3、4、5、6、7、8、9、10十一个结果.现在老师这里有两组题目,请同学们分组按要求添上运算符号,看哪个组填得又对又快. 2.分发第一组题目(教师自已出题) 例:4444=0 3.讲评第一组题目,分发第二组题目(教师自己出题) 例:5555=2 注意事项 1.出题后,可给几分钟让小组长进行分工,然后各组统一开始填. 2.只记小组成绩,鼓励同组内的同学互相启发、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 篇5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35-37页。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小数乘法》的第二课时。主要帮助学生掌握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创设情境,借助小数点搬家的规律来解决相关的问题,拓展学生的思路,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接触过小数,已经对小数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学生在这个基础上学习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没有太大的难度。基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设置“小数点搬家”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设疑引趣到创设情境、激发探索、归纳发现、形成知识、实践应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归纳出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并应用这个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亲历小数点向左、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过程,体验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多媒体,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提高学生数学的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探索概括出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预习卡,数字卡片,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 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小数点搬家”。 师:在美丽的大森林里,蚂蚁开了一家快餐店。你看,它的快餐一份卖0.01元。开张之后,生意非常火爆。可是过几天蚂蚁一算账就郁闷了:不但没有赚钱,反而是亏了很多钱。小数点也很不高兴,心想:我办搬搬家吧!于是,它向右轻轻一跳,快餐一份就变成了0.10元。 客人虽然少了很多,可是蚂蚁一算账很开心,因为赚了一些钱。小数点也很高兴,心想:这肯定是我搬家的功劳,我再搬搬家吧,让你发大财。于是,它又向右轻轻跳了一下,这时候快餐的价格就变成了0.01元。这下可糟糕了,一个客人也没有了。 【设计意图:借助教材中“蚂蚁快餐店”的情境讲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强烈的求知欲。】 一、讲授新课 (一)小数点向右移动: 1.师:同学们,在这个故事中,为什么客人会越来越少呢? 生:因为快餐价格越来越贵。 师:为什么价格会越来越贵? 生:因为小数点在向右搬家。 师:小数点向右搬家,在数学上我们就叫做“小数点向右移动”。 2.(ppt出示快餐的三个价格:0.01元→0.10元→1.00元) 师:这是快餐的三个价格。同学们观察这三个数,小数点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0.01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得到0.10,0.10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得到1.00,从0.01到1.00小数点一共向右移动了两位。 【设计意图:由“快餐价格”的变化的观察来理清图意,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 师:小数点移动一位、两位,数的大小就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有什么规律呢?昨天已经让同学们预习了,通过预习,你得到什么结论? 生:从0.01到0.10,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得到的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从0.01到1.00,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得到的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验证的呢?请你拿出预习卡,把你的方法与小组同学交流分享。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3.小组汇报验证结论的'方法 预设: (1)改写为以元角分为单位 因为0.01元=1分,0.10元=1角=10分,1.00元=10角=100分,所以0.10是0.01的10倍,1.00是0.01的100倍,验证了结论。 (2)利用数位顺序表。 0.01、0.10、1.00,这三个数的计数单位都是0.01,所以0.10中有10,个0.01,1.00中有100个0.01,所以0.10是0.01的10倍,1.00是0.01的100倍。 (3)利用面积模型进行说明 0.01是把1平均分成100份,取其中的1份,所以1是0.01的100倍;0.1是把1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1份,所以0.1是0.01的10倍。 (4)其他方法(如有学生改写为以米、分米、厘米为单位进行说明)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去发现、体验、创造,最终获取新知;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学习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4.师:同学们,我们刚才用这么多的方法,说明了0.10是0.01的10倍,1.00是0.01的100倍,其实就是说明了这两个规律。 (ppt出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得到的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得到的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 学生读一读这两个规律。 师:要是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呢? 生:得到的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00倍。 (ppt出示:......)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用了省略号,我省略了什么? 生:按照这个规律往下推导还有很多。 师:同学们,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得到的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要是我想把一个数扩大到原数的10倍,这时候要怎么办? 生:把这个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 师:比如0.01×10,这时候,只要把0.01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得到的数0.1就是0.01×10的积。 类似方法教学0.01×100=,0.01×1000=(强调数位不够,添0补位)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归纳,学生对知识更加清晰;举一反三让学生学会按照规律类推出新知识。】 5.及时练习: 口答: (1)把0.04的小数点向右移动1位,得到的数扩大到原数的( )倍。 (2)把1.045的小数点向( )移动( )位,得到104.5,扩大到原数的( )倍。 你会算吗? 0.78×1 0 = 0 .35×100 = 0.82×1000= 【设计意图:及时练习让学生所学即刻得到巩固。】 (二)小数点向左移动: 1.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得到的数是比原数扩大了;要是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到的数可能是? 生:缩小了。 2.师:同学们来看,这是1,1的小数点在哪里? 生:1的右下角。 (ppt出示:《小数点搬家》教学设计(李莉)) 师:仔细观察这三个数,1是怎么得到0.1和0.01的。 生:1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到0.1,1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得到0.01。 师: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我们得到重要的规律,那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律呢?把你发现的规律和同桌说一说。 3.生说说发现的规律: 预设1: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到的数缩小到原数的1/10; 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得到的数缩小到原数的1/100。 预设2: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到的数缩小到原数的10倍;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到的数缩小到原数的100倍; (此时师纠正:缩小10倍、100倍的说法缺乏科学性,我们应该说缩小到1/10,1/100) 4.小老师上台解释:为什么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到的数缩小到原数的1/10。 结合面积模型大致做如下解释: 《小数点搬家》教学设计(李莉) 师补充:把1平均分成10份列式应该是:1÷10。缩小到原数的1/10,其实就是1÷10. 师:如果想把一个数缩小到原数的1/10,比如1÷10=,应该怎样才能得到商? 生:把1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 师:(结合ppt演示讲解)把1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整数部分空着怎么办? 生:添0补齐数位。 5.类似讲解: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得到的数缩小到原数的1/100。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建立正确的表象,并利用数学中最重要的方法——比较法,探索、归纳出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从而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的目的。】 6.及时练习: 口答: (1)把54.2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到( ),这个数缩小到原数的( ) (2)把54.2缩小到原来的1/1000是( ) 你会算吗? 12.6÷1 0 = 40.1÷100 = 70.5÷1000 = 【设计意图:及时练习让学生所学即刻得到巩固。】 小学数学教案 篇6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教学重点 1.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 2.会用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分数乘法中进行简算 教学难点 分数乘法的简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一)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二)看看下面每组算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 (三)那么分数混合运算如何计算呢?能否应用运算定律简算呢?这节课我们来一起研究. 板书课题:分数混合运算 二、探索、悟理 (一)出示例题 (二)读题之后请同学试做(板演在黑板上) 教师:这道题应该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强调运算顺序) (三)做一做 教师提问:你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的'? (四)小结 教师提问:谁能说一说分数乘加、乘减这样的混合运算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呢? 分数混合运算顺序: 在一个分数混合算式中,既有一级运算,又有二级运算,先做第二级运算,后做一级运算;在有括号的算式里,先做括号里边的,再做括号外边的. (五)仔细观察下面两题,计算中有没有好方法使它们算得又快又准. 小组汇报结果. = 教师提问: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算,依据什么?(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 教师说明:由这两题可以看出,乘法运算定律同样可以应用在分数中. (七)做一做 三、归纳、质疑 (一)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学生自己小结) 混合运算、分数乘法中的简算. (二)你在学习中遇到了什么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吗? 小学数学教案 篇7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8~49页整理与练习练习与应用第8~12题,探索与实践第13~14题,评价与反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正确地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能应用因数、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或探索数的一些简单规律或特点。 2.使学生整理并进一步理解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能在思考、解决问题中有条理地思考,培养观察、比较、归纳等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解决问题和探索实践过程中,感受获得方法、发现规律的喜悦,体会数学的奇妙,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培养回顾反思、客观评价的'意识、习惯和品质。 教学重点: 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难点: 探索、理解简单规律。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引入 1.复习旧知。 让学生计算练习与应用第8题,直接写出得数。 口答得数,说说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是怎样算的。 2.回顾内容。 引导:我们上节课整理与练习了因数和倍数,重点练习与应用了哪些内容? 你能找出12和8这两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吗?(板书:1 2 8)自己找一找,把因数和倍数写下来。 交流:12的因数和倍数各有哪些?8呢?(因数和倍数分别对应板书) 提问:比较两个数的因数,你能找出怎样的数?比较倍数呢? 3.引入复习。 提问:那什么叫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呢? 引入:今天的数学课,我们继续整理与练习因数和倍数,在上节课复习的基础上,重点整理与练习公因数和公倍数的知识。通过这节课的复习,要进一步认识公因数和公倍数,特别要能正确地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同时还要通过探索与实践,发现一些关于数的特征的简单规律。 二、练习与应用 1.整理方法。 引导:我们已经从上面的练习中了解了公因数和公倍数的意义,能不能自己举出两个数的例子,找出公因数和公倍数?每个同学独立完成。 指名交流自己的例子,教师选择两个例子板书过程。 让同桌同学互相交流自己的例子,说出公因数和公倍数。 提问:黑板上的例子里,最大公因数是几,最小公倍数是几?怎样找出来的? 那现在说一说,求公因数和公倍数的方法各是怎样的?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一般方法是怎样的? 2.做练习与应用第9题。 (1)要求学生完成前四组题,先求最大公因数,再求最小公倍数。 (2)交流:这四组数各是怎样找最小公倍数的,结果各是几?说一说你的方法。(根据交流板书过程和结果) 3.做练习与应用第10题。 学生读题,弄清题意:每次分别按3格和4格走,找出两种棋都走到的格子涂上颜色。 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找出这些格子,涂上颜色。 三、探索与实践 1.做探索与实践第13题。 2.做探索与实践第14题。 四、评价总结 1.评价反思。 让学生对照评价内容,反思自己三个方面的学习表现,在☆上涂色表示。 交流评价结果,肯定全班的学习表现,提出以后的学习希望和要求。 2.交流收获。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整理与练习,你对这部分内容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体会? 3.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与应用第9题后四组题,第11、12题。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