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全集 |
范文 |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教案全集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教案全集,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教案全集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熟练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掌握文章中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章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自然美与风俗民情美相融合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积累文言文词语,在诵读中感受文学作品的美。 感受浙江之潮的壮观气势,享受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被称为“壮观天下无”的钱塘江潮,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前来观赏。有一天,它迎来了宋朝的文学家周密,周密眼中的钱塘江潮有着怎样一番景象呢? 二、美读。 1、范读,注意读音、节奏、情感。 2、要求学生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 3、齐读课文,读出气势。 三、美解。 1、比一比,看谁读得准。 2、相信你一定能翻译。 3、合作交流,翻译全文。 四、美赏。 1、目睹了钱塘江海潮的风采,你想到用哪些四字词语来形容钱塘江海潮?(如:仅如银线、玉城雪岭、呑天沃日、势极雄豪)从哪些角度写的?(色、形、声、势)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让句子形象生动呢?(比喻、夸张、引用)还有什么可让我们琢磨的?(正面描写)海潮如此雄伟壮观,慕名而至的人多吗,多到什么程度?(观潮之盛,侧面烘托。) 2、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还从哪些方面写“观潮”?(作者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了潮来之状、演习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为我们组成了一幅幅连轴画卷,四幅图画各具情态。描写演习场景,注意动静相衬的写法。还有表现弄潮儿高超技艺的一连串动词等。) 五、美悟。 写潮的诗句: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 2、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 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 4、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潘阆 5、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天堑无涯。——柳永 结合海潮的图片,结合写潮的诗句,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和写作方法,试描写一段关于海潮的文字。 六、结束语。 在中国文学宝库中,还有许许多多描绘祖国宏伟壮观的山水风景佳篇,让我们开启阅读的航船,向那一座座宝库进发。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教案全集2一、教学目标: 1、熟读美读课文,理解“绝、拿、强、更、痴”等字。 2、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3、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重点: 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三、教学重难点: 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四幅西湖风光图片)你知道这些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地方的风光吗? 是西湖。 回忆一下我们曾学过哪些有关西湖景色的诗词。 (很好,看来大家积累了不少古诗文,善于积累是学好语文的一__宝呢) 有人说,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在前人的笔下西湖的阴晴风雨已经被描绘得变幻多端,摇曳生姿了。西湖的雪景又将有怎样一番动人的意韵呢?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领略西湖的雪景。 (二)了解作者 谁告诉我张岱是谁?你是通过什么了解到张岱的?(你表现很棒,因为你懂得借助工具书、注解来预习课文) “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这节课我们就赏读《湖心亭看雪》。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顺,读通 下面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老师来考考大家,这些字音你都读准了吗? 桡毳衣雾凇沆砀一芥铺毡强饮(幻灯) 下面老师请一个学生读课文,这次要求更高一点,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节奏。 好,你不仅读得字正腔圆,而且读得有板有眼。 2、读懂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我们来齐读一遍,读的过程中去发现一个字,一个评价张岱的字。 “痴” “痴”说通俗点就是什么? 傻,笨,举止异常。 是啊,生活中有些人的行为就是古怪,显得呆气。比如:有一位老师,研究数学非常投入,常常走路也在思考数学题。有一次,他不小心碰到一根电线杆,他忙道歉连声说:对不起,对不起!现在,我们说张岱也很痴,举止也有些异常。 你能用原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吗? 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独往湖心亭看雪。 冬天看雪有什么难理解的呢? 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 绝?消失 想到了哪首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为什么这时会鸟飞绝,人踪灭? 天太冷。 可以说是天寒地冻呀,作者还选择了哪个时辰前往看雪? 更定 更定? 晚上八点 天寒地冻时晚上8点,你会做些什么? 躲在空调房看电视,躺在被窝看书。 张岱却选择去湖心亭看雪,你能从他的行为中看出他什么性格吗? 有着与众不同情趣的人,是个孤独的人。 张岱说是独往,真的是一人去的吗?有没有同行的人? 舟子。 这不是自相矛盾了吗? 舟子不是看雪人,不能说同往看雪。另外张岱很清高,孤傲,不愿与舟子为伍。 是呀,芸芸众生不可为伍,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张岱文人雅士式的孤傲,清高自守。 (四)赏析雪景,体味白描 孤傲的张岱去湖心亭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呢?请读出文中集中描写雪景的句子。希望能读出气势和感情。 写雪景的有两句。我想请男、女同学合作来读一遍。男生读前句,__读后句。大家想想,为什么请男生读前句? 因为这句显得很有气势,而男生就很有气势。这句写的景很大气,应该男生读。 很好。那就请男同学读出这种大气、读出气势来。 你们说读好哪几个词,就能读出浩大的气势来? 读好“上下一白”。 三个“与”也要读得舒缓点。男生再读一遍。 这次读得真好。不过,我发现了这句话中的一个问题。 (屏显:“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中,三个“与”显得拖沓应去掉,你认为呢?) 我认为不能去掉。“与”字写出天、云、山、水万物融为一体,难以分辨的浩大景象。 去掉呢? 去掉的话,仿佛物与物之间有了界线似的,分开了,没有那种天地苍茫的意境。 品得多好啊!我真的很佩服。现在__读一读后句,你们说说要读出什么意 味? 轻柔点、渺小的味道。 女同学读得很好,尤其是量词读得真好。只是这些量词用的妥当不妥当呢?我们一般会选择这样的量词来形容这些物呢? (屏显:“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不是要改成“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为什么?) 不要改。这样写,更好地表现了朦胧。 更好地表现了雾凇沆砀,天地苍茫的意境。 景物的渺小。 这些景物为什么会显得这么渺小? 天地一片苍茫,显得很空旷、浩大。 是呀,把人、物至于天地之间,人、物事何其渺小,何其微乎其微,不禁让我们顿生“寄蚍蜉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之感。 听到你们这样精彩的发言,真是美的享受。如果要我们描写一段雪景,你会怎么描写? 我会用上一些比喻和优美的词句。 张岱用了修辞手法没有? 没有。 这样寥寥几笔,不加渲染,勾画景物的写法叫什么手法? 白描。 (屏显:张岱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天地之浩大苍茫,人物的渺小轻淡,人似乎完全融入天地之中,真是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妙境。) 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文字勾勒的雪景,你能隐隐约约感到作者具有怎样的品性吗? 超凡脱俗、孤独 你已经触碰到了张岱的内心。我们看看张岱对自己的叙述,进一步去了解他。 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 ——《自为墓志铭》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陶庵梦忆〉自序》 经历国破家亡的重大变故,张岱的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不再追求繁华靡丽,因为这一切都是过眼云烟。 是的,他不在追求外在,转而注重自身的内心世界了,追求与自然的融合了。 让我们齐读这两句,感受天地苍茫,感受天人合一。 这么融情于景的佳句,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背呢?同学们让我们背起来吧! (五)解读张岱之痴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孤独脱俗的张岱到湖心亭看雪,不想亭上早有了人。是谁呢? 金陵人。 金陵人在亭上见到张岱心情如何?用文中的词表述:大喜。 同学们你们揣摩一下这个大喜,用朗读来表现大喜之情。 让学生朗读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我听出了欣喜和激动啊。你现在可以把这句话译成现代汉语吗? 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这样的人。 这样?怎样?文言文翻译中有时可以增添成分,让意思表达的更明确,现在就请你在这样的人间加上词语。 有此雅兴之人!有高雅情趣的人!有此豪情之人!有此志同道合之人!有此超凡脱俗之人!…… 金陵人在湖上遇到张岱,喜悦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张岱也和他们一样满心欢喜吗? 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字做什么解释? 尽力。本不想喝酒但是此情此景不得不喝,勉强喝下三大白就匆匆告辞。 张岱为什么没有金陵人那份喜悦激动呢? 张岱是孤傲的,他选择这一特殊时间出行,本想独享西湖雪景之美,不想被人扰了清净。 另外,我们要学会“知人论文”,结合张岱的生平,我们或许更能理解张岱当时的心情。让我们把目光__到课文注释一 “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 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陶庵梦忆》,忆什么?忆前尘影事。 引用资料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骇骇为野人。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作自挽诗,每欲引决…… ——《〈陶庵梦忆〉自序》 是什么让张岱无法大喜? 思念故国的愁绪。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字里行间我们总能读到这种追念故国的情思。请默读全文,试着寻找作者表达对已逝明朝留恋的词、句。 崇祯五年十二月 这是什么纪年?明。文章写于明亡后清朝时。 实际上,张岱集子中凡纪昔游之作,大多标明朝纪年,以示不忘故国。 ——《诗的小品小品的诗》 张岱就是这样痴迷于他的故国。 (五)小结课文 老师:同学们,我们通过找“痴行”、品“痴景”、议“痴心”,已经体会到了张岱的痴,他是个怎样的人呢?请你用“好个______________的张岱”的句式评点张岱其人。 好个孤独的张岱。好个清高的张岱。好个痴人张岱。好个超凡脱俗的张岱。好个痴迷自然的张岱。好个思恋故国的张岱。好个内心孤独的张岱。 (六)配乐朗读,读出情味。 最后让我们在悠扬的音乐声中,读着文字,走进西湖雪景,走进张岱。 结束语: 和张岱同时代有一位文人叫张潮,他曾经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__;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因阅历之浅深,所得之浅深耳”。《湖心亭看雪》一定还有更多的滋味,同学们在未来的日子里慢慢地感悟吧。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教案全集3学习目标 1、诵读积累,理解课文大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品读赏析,体会白描手法、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导语设计1: 被誉为“人间天堂”的西湖,无数文人墨客曾为它留下佳作。关于西湖的诗句,我们耳熟能详的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见,拥有不同的情感世界就能看见不同的西湖。 导语设计2: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诗,诗中“寒江独钓”的清奇意境令人神往,孤高情怀叫人赞叹。而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则营造了另一番意境,抒发了别样的情怀。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走进西湖,去湖心亭看看雪。 二、自主学__—预习与展示 1生字注音 更(gēng)定拥毳(cuì)衣崇祯(zhēn) 沆砀(hàng)(dàng)余舟一芥(jiè)铺毡(zhān)对坐 余挐(ná)一小船喃喃nán雾凇(sōng) 2生词注解 (1)通假字 挐一小船挐:通:“桡”撑船。 (2)一词多义。 一:①上下一白全②长堤一痕数目,最小的正整数,大写是“壹” 更:①更定旧时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②更有痴似相公者还 是:①是日更定这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表示肯定的判断或解释 绝:①绝消失②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 (3)古今异义。 ①余住西湖古:我。今:剩余,多余。 ②余挐一小船古:撑、划。今:捉拿、手拿、拿腔拿调 ③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酒杯。今:颜色、光亮、没有效果、无报偿 ④是日更定古:这,代词。今:用于判断,或与“非”相对 3作者名片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著作颇丰,今存有《琅奈募》《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石匮书》等。 4背景追溯 张岱出身于官宦之家,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悠游的生活。明亡以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本文选自《陶庵梦忆》。 三、合作学__—探究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1播放朗读,学生听读,再跟读。留意文章叙了什么事,写了什么景。 2思考回答几个问题,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告诉了我们什么?(点明时间、地点。)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从哪种感觉来写?(从听觉来写。) 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突出大气的严寒;也为下文更定到湖心亭看雪埋下伏笔,突出游兴强烈。) (3)“是日,更定矣,余籋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雪。” 这么冷的天气,才凌晨时分,作者独自到湖心亭看雪,你能看出作者的.心境吗?(孤怀雅兴,孤高自赏。) (4)“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几句写雪景,有什么特点?(写西湖雪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齐读第1自然段。 (5)齐读第2自然段。 作者前往湖心亭看雪,意外遇到了什么?(已经有人在自己到之前到了。) (6)齐读第3自然段。 作者看到了什么?和这些人有些什么交往?(即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翻译这段内容。) (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作者和这些人相遇饮酒共话的情境,使我想起两句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作者不善饮酒,却“强饮三大白”,真可谓“酒逢知己千杯少”啊。 (7)“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是尾声,你怎样理解这个“痴”字?(舟子说作者“痴”,又说还有像作者一样“痴”的人,实际上是突出作者的“痴”。) “喃喃”一词,你看出了什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的状态。) (二)深层理解 文章后半部分近一半笔墨写人,对此,你有何看法?最后用舟子的话作结,有何意义? 【交流点拨】文章的标题是“湖心亭看雪”,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定势思维:看雪就是写雪景,但这篇文章却用了近一半的篇幅来写人,写奇遇,写饮酒,抒感慨,丰富了文章内涵。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更具魅力。张岱的文章写景,同时也写观赏景物的人及其感受,而点睛之笔,往往在此。结尾作者引用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痴”字,似贬实褒,对作者到湖心亭赏雪这一行为给予了肯定与赞赏,不仅如此,还包括了对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与赞赏。 (三)走进语言 1找出写景的句子并体味作者的感情。作者写景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作者写景使用了白描手法,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2文章开头说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这里又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理解。 【交流点拨】不矛盾。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是为伍,一个“独”字表现了文人雅士的孤傲。 (四)走进写法 人与景相融合。人与景的融合是本文的特色之一,如第2自然段写景,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作者以其精准的感受,体会到隐藏在简单背后的震撼力,使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是“看雪”行动的延伸。人的参与,给本来显得有些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 (五)走进主题 本文通过对西湖壮观的雪景的描写及湖心亭奇遇的记叙,表现了作者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和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 四、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痴行:大雪独行 上下一白 痴景(奇景):一痕、一点、 一芥、两三粒 痴情(雅趣):知己之乐 (痴人就是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白描:抽象、概括 渲染:形象,具体 五、拓展延伸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不同之处。 【交流点拨】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