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公开课教学设计 |
范文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9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公开课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1教学目标: 1、使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理解诗歌大意; 2、能够把握住“雪”和“送”分析诗歌,描绘出诗歌的画面,赏析诗句,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 3、体会作者的情感及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中难点: 1、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诗歌画面; 2、赏析诗句,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曾体味过李白送友人时“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依依不舍 “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的些许惆怅……在古代,因为交通不便,常常是一别经年。“送别”便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题材。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起来重温那令人难忘的一幕。(板书课题)学生翻看书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二、解题: 请同学找出题目中读出的信息 明确:下雪的季节,送别,人物,歌行体 三、古诗默写: 1、考察学生的课前古诗背诵情况,明确易读错的重点字音如:散san衾qin薄bo掣che 2、请两位同学分别用不同颜色粉笔在黑板上进行默写,一人前前10句,一人写后8句。其他同学在自己的本子上进行默写,能写出多少写多少。 3、学生纠正黑板上默写的错误,并对写错的字结合诗歌意思进行解释。 四、古诗学习: 1、这首诗围绕哪两个字展开分为两个部分内容,能找出来吗?(雪、送) 2、找出哪些句子以写“雪”为主,哪些句子围绕写“送”? 明确:“愁云惨淡万里凝”之前是写雪,后面是写送。(前10句写雪景,后8句写送别) 3、诗人是具体怎样描写雪景的?又是如何来写送别的? 户外: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雪景图 室内: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送别气氛:瀚海栏杆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临别饯行: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送别图 临行气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分别情景: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4、诗中分别描绘了两幅画面,请任选一幅进行描绘,100字左右。 教师明确画面描述的要点和方法:找出景物,抓住景物特点,运用色彩词,按一定的顺序用优美的语言组织起来。 约5分钟后,请同学读自己所写的文字,并进行点评。 明确:瀚海是沙漠而非大海,愁云并不是实指的云 5、诗中有两联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进行赏析。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明确:从修辞角度进行赏析,写出了什么景象。 6、这是一首边塞诗,从哪里能够看出来,还能看出什么特点? 明确:胡琴琵琶与羌笛,还可以看出色彩,红旗,白雪 7、诗歌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请饱含情感的朗读进行体味。 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五、作业布置: 将本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突出环境描写,不少于600字,题目自拟。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2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了解诗意。 2、品味语言,体味诗情。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精心谴词造句,分析诗歌语言的精妙传神。 教学难点:领会作者在诗中表现出来的开阔的胸襟和与朋友惜别的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有情朗读法、合作探究法、联想拓展法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深情导入、激发情感 同学们,我们常说:“唐诗、宋词、元曲。”唐诗可谓中国诗歌史上的顶峰。说说你最熟悉的两个唐代著名诗人。 有眼光,一个被成为“诗仙”,一个被喻为“诗圣”,地位极高。那么南宋诗人陆游曾称赞唐朝的另一名诗人,说李白、杜甫之后,就只有他的诗写得好,能与他们相比啦!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岑参)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著名边塞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起来领会他诗歌的精妙之处。(多媒体出示课文标题及作者,并板书) 提到岑参,我们可以看注释一,湖北江陵人,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他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曾两度出塞,共从军八年,对边塞奇丽的风光和战士们艰苦、壮阔的战斗生活有着深刻的体验,而出塞的经历也成就了他意境开阔,格调豪迈、乐观进取的诗风。这首诗,就是他边塞诗的杰作。 我们要师生配合,一节课把这诗学完,有没有信心! 我们来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了解诗意。 2、品味语言,体味诗情。 我们先看诗歌题目,从题目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呢? (咏雪,送别诗,送友人归京) 根据题目让你把诗歌分为两层,你会怎么分? 板书:咏雪,送别 三、一读:读准字音 学习诗歌,我们首先要读准字音。让我们听课文录音,注意:听准字音,及时在文中作好标注,把你有疑问的圈点出来。(听准,等会请同学试读) 这首诗歌有几个字比较难读,还有几个是多音字,大家可能拿不太准。谁有信心来试一下。 如果有不太认识的,把它标注在原文上。 现在,你对哪个字的读音还有疑问,请举手。 现在就让我们齐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声音洪亮。 四、二读:尝试把握节奏 读书不仅要读准字音,还应注意节奏。大家看看这首诗句式有什么特点。(非常的整齐),像这样的七言诗,我们一般可采用223的节奏来读,我们尝试两句(PPT出示一二句诗)。其实七言诗也可用43的节奏来读,比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PPT出示)大家知道这个节奏怎么处理了吗? 其实诗歌的节奏很复杂,最要紧的还是要根据自己对诗歌的把握和理解,灵活的加入一些特殊处理。 比如老师是这么理解最后一句诗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PPT出示:根据理解,加入轻重缓急、颤音、拖音) 下面你也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读体会一下,大声地,像我一样大声的把诗歌朗读一遍。 五、三读:读懂内容 对这次朗读,你评价一下(和第一次比)。 你能不能从诗歌中读到点什么? 你觉得应怎样读会更好。 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这一遍争取读懂诗歌的意思,在读的过程中,把气势加进去,放声自由读,一边读一边翻译。把难点圈点勾画,同桌之间可以交流讨论。 有困难吗?遇到不理解的把手举起来。 这个问题提得有质量。 问题预设: (1)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题目叫白雪歌……,咏雪,雪覆盖在纵横交错的沙漠上,塞北的天气非常的寒冷、干燥,就结成了冰。写出了天气的奇寒。 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真的有百丈吗? (2)“愁云”体现了什么情感。 写景更是写情,为送别奠定了惨淡的气氛。 (3)冻不翻。 “翻”是翻卷,飘扬的意思。红旗插在那,已经被冻住了,风又拉又扯,还是不动,确实奇迹。写出了天气的奇寒。 刚才同学们提出了好多问题,下面就让我们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再读一便诗歌,把你对诗歌内容、情感的理解,用语言的抑扬顿挫、颤音、拖音去表现。 这次朗读,同学们又多了感情的添加,使诗的气势和悲壮情怀得以进一步体现。应该说,诗歌每读一次,都能有不同的体会,常读常新。 六、读出感情 这首诗是边塞诗的杰作,也是咏雪的名篇,诗歌都讲究锤炼字句,那么作者是如何用精妙传神的语言去描述那一份塞外风光,表现那一份与友人惜别的真情的呢?下面就让我们放慢脚步,慢慢的品味诗歌的语言,去欣赏那一幅画面,感受那一片真情。 幻灯片出示: 赏景,品情:你认为诗中,哪些句子写得最好,打动了你,为什么? 现在开始准备,可以在书上写一下,免得等会忘记。 我们分工,一二组的同学从咏雪的句子中去找,三四组的同学从写送别的句子中去找。同桌之间可以交流一下,或许会获得一些灵感。 找到一处,就开始说,下面谁有话说? 教师根据学生可能会品析到的句子,适时加以指导,参考如下: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重点赏析这句话,教师引导: 这句话里哪些词用得好?运用了什么修辞? “忽如”二字用得神妙,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我们在赏景的同时,不要忘了品情,岑参可能是什么时候看到这一景象? 第二天早上推开门一看,白茫茫一片,你有什么想法?(惊奇、不可思议) 我们想象,表演一下。(把学生送出门外,推门而进,吟咏) 学生:推门———惊喜—情不自禁的吟咏。(岑参由眼前的大雪想到家乡的梨花,可能就是很短的时间内的事,可能就在推开门的时候,咱们请这位同学再来一次,好不好?) 展开全文阅读 他们本地人会惊奇吗? 可见,艺术来源于生活。 这是个名句,刚才同学们从词语的角度去分析,换个角度,多角度来分析。 用梨花比喻雪,梨花是白色的,仅仅是形似吗? 千树万树,千多万朵,竞相开放,压枝欲低,还神似。 用有感染力的语言把那种感觉读出来(千、树重读,开要读得饱满)。 你觉得读得好不好?还缺少什么 (赞美、惊奇的感觉) 怎样体现出来,你给大家示范一下。 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让我们把情感添加进去,齐读这句诗。 北国风光真那么美好吗?我们联系下文,“散入……难着”苦寒的天气,恶劣的环境,人的心境应该是凄苦、惆怅的,诗人却把北国风雪,用南国的春风和梨花作喻,温暖、美好,把萧索苦寒转化为绚丽烂漫、花团锦簇的景象,情绪乐观而昂扬,为什么?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 可见,赏析诗歌要联系作者和协作背景 学生继续找句子赏析 (2)“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第一句写风,“卷”与“折”字写出了北风之猛,有了这样猛烈的风,漫天飘落的雪才能“飞”。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猛雪早。 师:传神吗?这副景象在你脑海中出现了没有?欣赏诗歌,千万不要忘了放飞想像的翅膀,把无声的语言文字化为有形有色有声有情的画面 能用描述性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吗?让老师也看一看。 师:请学生范读,提示:你觉得在哪些词语上可以处理一下。 (3)诗里面我们感觉到雪很寒的句子有哪些?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正面)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侧面)(苦寒) (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奇寒) 引导:从“瀚海”到“愁云”,视角有何变化?这一句在诗中有何作用?“百丈”、“万里”是实写吗?运用了什么修辞? “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百丈冰”形容冰块之大,“万里”形容面积之广,这句是夸张的说法,极言奇寒。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空,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愁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别。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 (5)“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日暮时分,大雪纷纷,在暮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旗帜凝住不动。掣是拉扯的意思,拟人手法,风又拉又扯,还是不动,确实奇迹。——奇寒 (6)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由辕门一直送别到轮台东门,依依不舍,风雪猛,难行走,惜别担忧之情溢于言表,我们可以说雪满天山路,情亦满天山路。 (7)有一个句子老师很喜欢,老是读不够,你找找? 是的,老师每次读这句诗,心弦都深深为之颤动。 这是为什么呢,能不能帮我分析分析。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路蜿蜒曲折,不好走,诗人神情的目光伴随着雪上的马蹄印,渐行渐远,久久不愿离去。 体验到诗人一种怎样的情感。依依不舍。 哪个词语用得极好,最能打动人心,最能传达诗人复杂的情感。 “空”就是不舍,心里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 空的只是那雪上留着的马蹄印吗?朋友远去,诗人的心也被掏空了。 可不可以用自己的声音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不错,还可以读得更好,哪些地方可以强调? “空”,试一下。 “马行处”应该怎样处理? 结尾读得轻一点,语断意连。 这与李白写过的哪句送别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啊?(“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人已经上路,而诗人依然站在雪地里,久久友望着友人远去的马蹄印而不愿离去,他在想什么呢?诗人没有写,开放式的结尾留给读者无限的瑕思,悠悠留恋之情,如同那茫茫白雪一样,绵绵不断,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七、总结 诗歌,需要细细体会,常读常新,每次阅读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每次朗读总能学有所得,结合刚才我们的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一些赏析诗歌的方法? 1、紧扣关键词(动词、形容词等) 2、看修辞方法(比喻、夸张等) 3、关注角度变化(正侧、俯仰、动静) 4、联系上下文和课文背景运用联想和想象。 那么再给大家一点时间,品读一下,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两句。 好,请同学来背两句,可以加入适当的手势表达一下,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两句。(给他点掌声,……语气可以读得更……) 总之,这首诗完美的将咏雪和送别相结合,在咏雪的诗句中,我们能窥见作者积极、乐观、豁达的情怀。在送别的诗句中,诗人也描绘了塞外壮阔、奇丽的雪景来烘托离情别绪,全诗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真挚情感。 今天,我们在诗歌的品和读上都有所增进,可谓学有所得。但一节课的时间,对于一首诗的体验是远远不够的,希望大家课后带着这样一种赏析诗歌的方法、学习诗歌的兴致,继续赏析诗歌。就让我们带着对边塞诗的热爱,带着对诗歌的理解,最后齐读或背诵这首诗,完全融入!慷慨淋漓! 下课! 板书: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咏雪 送别 早骤寒 依依不舍 留恋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3【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抓取边塞奇特的景象去感悟诗歌语言美、意境美;通过对诗句多层次的品读来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诗歌的内容;通过研读品析,体会诗人情感,激发个体感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发挥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趣。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经过中学三个学期的学习,已经能够借助工具书,结合课文诸事弄懂诗歌大意了,而且也比较熟练的掌握了自我探究、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绝大部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诗人情感的领会应该可以通过反复朗读、拓展探究的方式顺利完成。课堂上发挥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研究性学习,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支持下不仅能清晰准确地呈现教学内容,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以使学生获得更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在品读中把握关键字句,体会诗人深沉的送友之情。 【教学过程】 【导入】 复习导入 自古以来,离别一直是诗人们吟咏的主题,我们学过哪些送别诗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唐代诗人岑参,走入他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起去感受这位边塞诗人的离愁别绪。 【讲授】 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及作品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判官,官名,节度使一类官员的僚属。这首诗是岑参第二次到西北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时写的。武某可能是其前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七言古体诗。诗题中的“歌”表明这首诗的体裁是古诗中的“歌行”体(如杜甫《兵车行》、《丽人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岑参中年两度出塞,因为这一特殊的生活经历,使他很擅长写边塞诗。他的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基本特征。他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宏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形式丰富多样,尤其擅长于写七言歌行。 其诗与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无人不识君。”)齐名,并称“高岑”。 【活动】 反复诵读,赏析全诗 【教学总结】 在教授本课时,我依然是以读作为课堂的主线,通过反复的诵读,培养学生的感受文本的能力;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领悟诗歌意境,理解作者思想内涵。课上的每一个环节中,学生都乐于说出自己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我再点拨下重点诗句进一步加深理解,以让学生对这些重要的名句加以积累整理。语文的课堂上琅琅的书声固然重要,但是个人还是觉得必要时也要有静静的思考、静静的想象,所以课上我也留了些时间让孩子们安静的想。想诗歌的意境,想象诗中描绘的一幅幅奇异美丽的画面,体会诗中所传达出的深厚情义,学生把想象的这些在组内交流,形成一段完整的话并写下来。这样课堂上有动有静,各种能力都能得到培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4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并理解诗歌。 2、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朗读诗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有人说,朋友是冬日里温暖的火炉;是疲惫时可以倚靠的肩膀;是一口可以给你甘甜的深井有了朋友,我们心灵的天空更高远;有了朋友,我们人生路上的步伐更坚定;有了朋友,我们生命中的某些时刻显得更刻骨铭心。不是吗?我们与朋友分别的那一瞬至今仍历历在目。今天我们就来和身在西北边塞的岑参一道送送他的朋友,重温那难忘的一幕。 二、作者介绍 投影:岁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他与高适齐名,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其边塞诗歌雄健豪迈,读之令人兴奋。岑参的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摇曳生姿的笔触描绘了壮丽瑰奇的塞外雪景,表达了诚挚浑厚的送别之情,读来感人至深。 三、诗文赏析 (一)聆听感受 1、教师范读,聆听感受。请同学们注意字的读音。 2、读准字音 岑参cénshēn散入sàn 狐裘qiú锦衾薄qīnbáo 瀚海hàn阑干lán 羌笛qiāng风掣红旗chè 3、请一位读书好的学生来读,其余学生感受。 (二)整体把握 1、齐读全诗读准字音,初步感知文意。 2、解题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 咏雪、送别。(板书) 师:请同学们说说哪些诗句是写咏雪的,哪些诗句是写送别的? 学生答教师明确: 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这是一首雪中送别诗。从中军置酒饮归客一句开始。前十句着重于咏雪,后八句着重于送别。 (三)赏析写景的句子 思考:你喜欢哪些写景的诗句,说说理由。 教师根据学生可能会品析到的句子,适时加以指导,参考如下: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重点赏析这句话,教师引导: 这句话里哪些词用得好?运用了什么修辞?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写作风格? 忽如二字用得神妙,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惊奇与好奇。以梨花比雪,雄奇明丽,新颖独特,落笔传神。不只写出了雪来得突然,写出了雪的铺天盖地,而且以春天比喻冬天,把冬天写出春意,情调乐观而昂扬。这句话是咏雪的千古名句。春风使梨花盛开来喻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紧接下来,又渲染出了极富浪漫色彩的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情境。这句体现了作者的豪放风格。 学生继续找句子赏析 (2)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第一句写风,卷与折字写出了北风之迅疾猛烈,有了这样猛烈的风,漫天飘落的雪才能飞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 (3)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日暮时分,大雪纷纷,诗人把他的视线从酒筵上又转向了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的画面:在暮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旗帜凝住不动。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此句运用反衬手法,既突出了天气的寒冷,也写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个亮点色彩感强,富有表现力,构画了一副奇异而美丽的画面。不仅写出了边塞奇寒,而且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也喻指边塞将士不屈的斗志,写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 (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引导:从瀚海到愁云,视角有何变化?这一句在诗中有何作用?百丈、万里是实写吗?运用了什么修辞? 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愁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别。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大,极言奇寒,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空,万里形容面积之大,这句是夸张的说法。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这里,把边塞将士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上,给人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 (四)赏析送别部分 1、齐读送别部分诗人写送别写出了对友人怎样的情感? 依依不舍 2、哪些诗句表现了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学生回答,理由自由阐述,句子归纳如下: ①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②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③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重点引导赏析第三个句子 意思:写友人离去以后的情景:山回路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此时诗人仍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路,只见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 师:想象诗歌最后两句,如果你是诗人,你此时在想什么? 学生自由说,教师小结: 诗人送友人归去时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的思乡之情,都通过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诗表达出来了。这句体现了作者送别时的惆怅心情。 明确赏析诗歌的方法: 1抓关键词 2看修辞方法 3联系上下文和课文背景运用联想想象 (五)理解诗意,明确主旨 师: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怎样的联系?(再次诵读,加以体会) 答:全诗以雪景衬托别情,情景交融,诗人描绘边塞八月冰天雪地、愁云惨淡、苦寒难耐的景象,更能衬托出诗人送朋友的无限怅然之情。 学生说说有关雪和送别的诗句、谚语或俗语。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四、深情诵读,尝试背诵 男女生分读全诗:女生读咏雪部分,男生读送别部分; 全班齐读 五、总结 全诗共18句,以雪为线索。全诗以雪景起,以雪景结;由雪而发,兼及咏雪与送别两个方面。诗中描绘了典型的具有北方特征的景物,组成了一幅壮阔奇丽的万里边疆风雪图,它既是饯别送行之背景,又是作者抒情之寄托。以写雪景衬托送别,又在送别中写雪景,表达了作者真挚而复杂的感情对北国风景之赞叹,对灿烂春光的憧憬,对别友之惆怅,对故乡之思念全部寄托在这壮丽的雪景中了。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 2、积累并品评咏雪的名句。 板书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咏雪:忽如梨花豪放 送别:不见空留惆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5一、教学目的 1、掌握诗歌赏析技巧,抓关键词法 2、反复诵读,体味诗中的意境,探究诗的特色 3、激发学生想象力,增强诗歌审美感受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难点:通过想象和联想,体味诗中意境 三、教学时间:15分钟 四、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黑板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回顾梳理岑参:著名的边塞诗人,这一首是边塞诗。 解题(白雪歌、送-咏雪送别之作)侧重点不同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十句咏雪,后八句写送别。“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由咏雪过渡到送别重在送别,以雪的变化为线贯穿送别一事,按时间顺序可以划分为四个时间点:送别前饯别中临别时离别后呈现了一幅风雪送客图。让我们一起进入这幅画卷中,进一步感受和体会,看看诗人笔下是如何勾勒的。 (二)三分诗,七分读 听一遍范读,注意节奏情感韵律,再让学生朗读诗歌。 今天重点品读咏雪部分,也就是前面十句。现在我们来一一品析,先看一、二句。 1、第一、二句中“卷”、“折”、“即”“飞”四字有何表达效果? 北风卷地百草折(风狂),胡天八月即飞雪。(雪早) 引导:师:这两句诗里有四个动词,是哪四个动词? 生:“卷”“折”“即”“飞” 师:这四个字,在此处有何表达效果?同学们想一下,先来看第一句,“北风卷地百草折”写了什么? 地上的风沙被卷起来,就连草木都被折断了,说明了什么? 风势强劲,威力大。“卷”字写出了北风怒吼的气势,而“折”和“卷”之间是什么关系? “折”应该是“卷”的什么?结果。“折”字说明了风力的强劲。 好,接着往下读,胡天八月即飞雪。 “八月”应该是什么时候?秋天,金秋时节,不过这是北方已经在下雪,一个“即”字透露作者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惊奇。后面的“飞雪”为什么是“飞雪”而不是“下雪”或“落雪”,雪“飞:说明有风的存在,所以在这里”飞“应当是照应前文的”卷“字,勾画出漫天风雪的景象。由风而雪,风中见寒,因寒飞雪,所以开篇就让人感到一股奇寒扑面而来。 解析 第一、二句写塞外风狂雪早。一个“卷”字,写出了北风奔驰怒吼的气势和威力;“折”是“卷”的结果,风能折草,可见风力之大;农历八月的南方正值金秋,而西北边塞已是风雪隆冬,“即”字透出了作者的惊奇之情;“飞”字照应“卷”字,勾画出漫天风雪的景象。由风而雪,风中见寒,因寒飞雪,开篇就让人感到一股奇寒扑面而来。 过渡:这首诗中有一句咏雪的千古名句,是哪一句? 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师:对,既是咏雪的千古名句,必是有其精妙之处,那么就请同学们一起来品读赏析,看看这两句诗究竟妙在何处。 2、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想象画面,忽然好像一夜春风来,千万棵树上的梨花都开了,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美。梨花是什么季节才有的?春天。前面说八月即飞雪说明已到冬天,如何有梨花开,同学们再想想梨花是什么颜色的?白色,跟什么的颜色很像?雪。也就是说这两句其实是写雪对吧。请同学们再在脑海里勾勒这幅画面,描述一下画面。看到这样的美景,作者的心情如何? 思考一下,请同学回答。 A、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描绘了晨起一派银装素裹,雪压枝头犹如梨花盛开的壮丽雪景。 B、找出诗中你觉得用得好的字,并说明好在哪里? 答:“忽如”二字用得好,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与“即”字相呼应,点明大雪来得急骤,而且传神地表现出诗人惊奇喜悦的心情,正如春风拂面。 C、这两句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体现了诗人惊奇喜悦的心情。 鉴赏 ①这两句诗描绘了晨起一派银装素裹,雪压枝头犹如梨花盛开的美丽雪景。(画面) ②“忽如”二字,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与“即”字相呼应,点明大雪来得急骤,而且传神地表现出诗人惊奇喜悦的心情,正如春风拂面。(关键词,表达效果) 以梨花比雪,雄奇明丽,新颖独特,落笔传神。写出了雪来得突然,写出了雪的铺天盖地,以春天比喻冬天,把冬天写出春意,情调乐观而昂扬,极富艺术感染力。(总说) 过渡:找出诗中描写戍边将士生活的句子,现在让同学们一步步来进行分析。 3、“散”和“湿”有何表达作用?这两句写出了一种怎样的气候?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答:“散入珠帘湿罗幕”一句承上启下,从帐外写到帐内,空间的转换运用得十分巧妙。 “散”字写出片片雪花轻轻飘落到珠帘帐幕上的景致;“湿”字描摹出雪花在罗幕慢慢融化的情景。 借由“飞雪”湿罗幕“,”狐裘“”锦衣“尚不能御寒点明居住环境的湿冷,写出了一种奇寒的气候,表现了戍边战士生活的艰苦。 4、七、八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两句表现了什么?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胡天天气奇寒让人难以忍受,将军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可想而知,侧面突出大雪的寒威) 修辞手法:互文 进一步表现天气的奇寒,戍边将士生活的艰苦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内容上:这两句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 “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大,极言奇寒,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空,“万里”形容面积之大,这句是夸张的说法,气势磅礴,画面开阔;云之愁,用拟人的手法,极写云的昏惨惨之色,看似写景,实为写情。 (紧扣词语,具体分析其表达效果,及对诗意的表达和诗境的营造所起的作用) 结构上:一个“愁”一个“惨”透露了作者为送友人而产生的愁闷的情绪,为饯别酝酿了气氛,承上启下,由咏雪过渡到送别。同时,把边塞将士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上,给人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 赏析诗歌的方法 1、抓关键字眼,紧扣词语 (意象、动作、色彩、数量、情绪等) 2、画面+表达效果(手法)+情感 3、内容上+结构上 (三)小结 鉴赏诗歌时,可以从多角度出发综合赏析。 通过对前半部分咏雪诗句的赏析,我们可以从中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所谓“三分诗,七分读”,对于诗歌的体会重在品读,如何读如何品,品什么读什么呢?老师总结了两句:字斟字酌品诗意,诗中有画画中诗。希望同学们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初步掌握诗歌赏析的技巧,在品读中走进诗歌的世界,感受诗歌的无穷魅力。 (四)布置作业 1、搜集咏雪的诗句,要求:(1)不少于10句;(2)在其中挑选你最喜欢的一句,试赏析。 2、试分析“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艺术特色,它与哪一诗句在表达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五)板书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6一、文本解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著名诗人岑参的代表作,写于他第二次出塞阶段。诗人以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军营送别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的爱国热情以及战友之间的真挚友谊。作为初中阶段为数不多的边塞诗,《白雪歌》值得我们细读。 1、丰富的内容 诗歌开篇,作者即通过北风猛、飘雪早、结冰厚、愁云多等景象表现了天气的酷寒,又大笔描绘了壮丽的雪景,表现了奇特的异域风光;在寒冷的天气下,“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细节描写折射出戍边生活的艰苦;“胡琴琵琶与羌笛”,那繁弦急管的场面,又让我们感受到军营中别样的欢乐;“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遥望朋友的背影,在山回路转中渐行渐远,只留下深深浅浅的马蹄印……言有尽而意无穷,诗人心绪惹人遐思。 可以说,作者既大笔勾连了壮阔的雪景,又细笔描绘了酷寒的军营生活;既渲染了热烈的宴饮,又刻画了依依的惜别,诗歌内容异常丰富。 2、丰厚的结构 我们可以用两种方法来分析这首诗的结构: 一是从内容的角度,将诗歌分为两个部分,即咏雪和送别。前十句绘雪景,后八句抒别情。所写的雪景,为送别作了很好的铺垫,营造了氛围。 二是从空间转化的角度,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视角在不断地变化。具体表现在:外——内——外——内——外,这五次镜头的转化,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由地面写到空中,又由空中写到地面,立体地表现了边塞的奇景和诗人复杂的感情。 3、丰盈的情感 岑参所处时代,正值大唐盛世,国家的强盛自然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力量。诗人有理想、有追求,热爱生活,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因此,在这首诗里,我们既感受到诗人送别友人那淡淡的惆怅,更能感受到他将绵长的思乡情与戍边卫国的苦乐观统一起来,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昂扬奋发的精神,这就是“大唐气象”。因此: 虽然天气奇寒,但诗人的心是热的,所以他眼里的雪景奇美;虽然戍边奇苦,但将士们的信念异常坚定,所以他们的宴饮奇欢;虽然道路奇曲,但那凝望的眼睛折射出的情义奇深;也正因为如此,在这样的背景下的送别,才哀而不伤,多了几分雄浑的色彩。 4、丰美的手法 美在用词凝练。例如“胡天八月即飞雪”,“飞”,有气势,写活了大雪纷纷扬扬、白茫茫一片的壮美景象。 美在比喻新奇。在作者的想象中,那晶莹剔透的雪花变成了暗香盈袖的梨花,塞外茫茫的大雪与芬芳灿烂的江南春色产生了美妙的连接。这样新奇的比喻,穿越了时空,使人几乎忘记了奇寒,从内心生发出一种温暖,与作者一道沉浸在审美的愉悦中。 美在愁乐烘托。“百丈冰”、“万里凝”用了夸张的手法,突出了天气寒冷之至。环境是严酷的,但是,战地自有战地的欢乐。在主帅的帐营中摆开筵席,开怀畅饮,且歌且舞。“胡琴”“琵琶”“羌笛”这些乐器出现在送行的酒宴上,为此次的饯别增添了异域风情,渲染了欢腾的气氛,为诗歌增添了豪壮的色彩。 美在色彩映衬。“风掣红旗冻不翻”,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十分绚丽。这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正是将士的象征。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 美在留白艺术。诗歌的结尾没有直接抒情,而是通过无声的画面来表现。那渐行渐远的背影,那凝望背影的眼神,无不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 二、教学过程 (一)诵读导入 1.师: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背几首古诗。老师起头,同学们接着背。 “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从军行》) “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王翰《凉州词》) 2.师:这三首诗都是边塞诗、七言绝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也是一首边塞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其中的“歌”就是这首诗的体裁,叫做“歌行体”。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重要题材,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反映戍边的艰辛,抒发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基调昂扬,体裁兼善。 (设计意图:经典名作的教学需要充分的铺垫,让学生有一定的感知以后,再进入文本的学习。因此上课伊始,教师带领学生背诵边塞诗,介绍相关的知识,目的就是为下面的学习活动预热,埋下伏笔。) (二)学习活动一:美读 1.美在准确 师:请同学们注意下列词语的读音(PPT出示) 即飞雪(jí)散入珠帘(sàn)锦衾(qīn)薄(bó)冷难着(zhuó)掣(chè) 2.美在急缓 师:对于一首七言古诗,我们常常采用2/2/3的节奏来朗读。在这首诗中,有些句子我们可以采用4/3的节奏来读。比如前4句,描写的景象比较突然,让人惊叹,我们就可以这样读(师范读):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但是,结尾四句,镜头越拉越远,路也悠悠,情也悠悠,我们就可以读得舒缓一些、甚至一字一顿,余味悠长(师范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3.美在抑扬 师:我们再来尝试一下。前四句,我们把“折”、“雪”、“来”、“开”读得明亮一些,昂扬一些(即升调)。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比较一下: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幕”、“薄”、“控”、“着”读得短促一些,压抑一些(即降调)。 (设计意图:诗歌教学离不开朗读。在这个教学环节,教师给学生以一定的方法指导,带领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美、抑扬美、轻重美,进而初步体会诗歌的层次美、情感美。在诵读中,将学生带到文本,引入意境,进入初步的赏析中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7一、导入 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代诗歌。这些诗歌语言精练和谐,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能使人沉浸在诗的节奏和音乐美之中,给人一种陶醉,一种享受。我们今天在一起欣赏《诗词五首》中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节课要求同学们理解,背诵这首诗,同学们有信心吗? 二、介绍诗人及解题 请了解岑参的同学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1、 作者:岑参(715—770),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他是唐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他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岑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为之大变。其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 2、“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的代表作之一。他用歌行体写出了西北风雪的奇寒,抒发了雪中送客的深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怅惘之情。 三、朗读 1、 自由读 要求读准字音,掌握节奏。 2、 一生试读 3、 全班齐读。(边塞诗,温柔?霸气?) 四、分析 一句话概括全诗内容 。他写出了西北风雪的奇寒,抒发了雪中送客的深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怅惘之情。 (雪景 送别) 板书 漫天大雪图 雪中送别图 所以将全诗分为两层 将写景和送别的过渡句找出来 分两组 学习两层 要求:1想象画面 用自己的话叙述 2结合具体字词 分析诗句 例:“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写边塞风狂雪早。“卷”“折”从正面、侧面描写狂风怒号,遍地肃杀的景象。写出了风势之猛。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一副雪花漫天飞舞的形象。“即”写作惊奇之情。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此为千古传诵的咏雪佳句。以梨花喻雪十分新奇,读之眼前立刻浮现一幅春风送暖,梨花盛开的美景。 接下来四句写室内苦寒。“散人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由帐外转入帐内,点点雪花飘落进来,浸湿罗幕;穿着狐裘盖着锦衾也不觉暖,奇寒难忍。而将军都护这样的勇猛边将,也是“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手冻僵了连弓也拉不开,铁甲也冷得穿不上。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去惨淡万里凝。”这两句转写野外雪景。放眼雪原,冰雪覆盖,纵横交错,抬望天空,阴云密布。“愁”“惨”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以上描绘了“漫天大雪图”,热爱边塞风光,颂扬将士意志的感情融于其中。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描写饯别的情景。此句扣题,连举三种乐器,运用借代方式,写出送别宴上的热闹情景。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酒宴散,送客出辕门。茫茫雪原中一杆红旗,奇异而美丽的画面。天气奇寒,劲吹的北风翻不动坠有厚重冰凌的红旗,更显出一个 “寒”字来。 最后四句写分手的情景。“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依依不舍。路遥远,风雪猛,难行走,惜别、担忧之意交织于胸。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望不见远去的朋友,仍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足迹。结尾两句,寓情于景,言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 五、对比阅读 在古代,因为交通不便,常常一别经年。因此,“送别”就成了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题材。同学们相互交流一下自己积累的送别诗。 说说背背 下面我们选择大家熟悉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作为比较阅读的材料。 比较角度提示: 送别人物:《白》诗岑参送武判官;《杜》诗王勃送杜少府;《黄》诗李白送孟浩然;《元》诗王维送元二。 送别地点:《白》诗新疆轮台;《杜》诗京城长安;《黄》诗湖北武汉;《元》诗京城长安。 目的地:《白》诗京城长安;《杜》诗蜀州;《黄》诗江苏扬州;《元》诗新疆安西。 送别环境:《白》诗冰天雪地;《杜》诗烟雾迷蒙;《黄》诗繁花似锦;《元》诗初春雨凄清。 送别心情:《白》诗百感交集战友别;《杜》诗洒脱少年刚阳别;《黄》诗诗意风流别;《元》诗深情体贴真情别。 朗读基调:《白》诗慷慨宛转;《杜》诗高亢爽朗;《黄》诗轻快潇洒;《元》诗舒缓诚挚。 诗歌风格:《白》诗豪放雄奇;《杜》诗开阔俊朗;《黄》诗潇洒飘逸;《元》诗清新明快。 重要特点:《白》诗咏雪显气概;《杜》诗直抒胸怀;《黄》诗绮丽意境,诗意细节;《元》诗截取典型情节。 教师小结:《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王勃写给杜少府的,意境开阔,刚健爽朗,文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扫儿女情长的悲伤之态,所以应读得高亢,读得铿锵有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仿佛是一支抒情畅想曲,读来应是轻快潇洒,仿佛一颗诗心随着江水荡漾;《渭城曲》凄清的氛围可以用舒缓的节奏来表现,那对朋友深情体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一种诚挚关切的久久凝视,也是深情的劝酒辞。而我们今天学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则是边关将士英雄气概和儿女心肠交织在一起的高歌,它悲而不哀,因此应读得慷慨而婉转。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81教学目标 诵读诗歌,赏析诗中奇异的边塞风光,感受两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学习本诗抓“奇”写“雪”,以“雪”衬“别”的写法。 2学情分析 诗歌教学一项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也是学生最不感兴趣的一环。本诗既是一首送别诗又是一首边塞诗,早在本诗之前边塞诗和送别诗早已学习过。故本次教学主要通过朗诵和赏析让学生体会盛唐边塞诗的特点。 3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本诗抓“奇”写“雪”,以“雪”衬“别”的写法。 难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在思想和艺术上的成就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作者)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的诗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解题,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而且写的是边塞的雪景,表明这是一首写景诗,也是一首边塞诗; “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一首(雪中)送别诗。 “歌”,表明这首诗的体裁是古诗中的“歌行”体。歌行”是古代汉族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 以“歌”命名的:白居易的《长恨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以“行”命名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兵车行》等; 以“歌行”命名的:高适的《燕歌行》。 (三)朗读 1.正字音 狐裘qiú 锦衾 qīn 冷难着zhuó 阑干lán 羌笛 qiāng 掣chè 2.明节奏 节奏可分音调的节奏和意义的节奏两种。 音调的节奏,常以两个字音为一拍,注意声音上的整齐。七言诗一般为四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意义的节奏是按诗句的语义来划分,它比音调的节奏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在划分节奏时,一般以意义的节奏为依据。如: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请学生根据播放的录音划分本诗节奏,并反复诵读。(本诗节奏如下)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3.入感情 万般朗读总关情,所以说读诗最关键是注重情感投入。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情感去朗读全诗呢?(学生讨论、朗诵并点评) 朗读指导:1-4句,应用惊奇激奋的语调;5-8句,情调应哀怨低沉;9-14句,宜用孤寂凄凉的语调;15-18句,宜用舒缓的低平语调。 (四)赏析 杜甫在《渼陂行》中这样写道“岑参兄弟皆好奇”,所谓“奇”就是新奇,岑参用新奇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新奇的心灵感悟世界并将之化为文字流诸于笔端,那么我们所要做的是睁大眼睛来发现本诗中的“奇”。 请认真品读诗歌,先运用合理的联想与想像描绘诗句展现的画面,再说说你从诗句中发现了怎样的“奇”。 如:“胡天八月即飞雪”一句描绘了这样的画面:刚到八月份,塞北的天空就飘起了大朵大朵的雪花,狂风卷着雪花,刮得人睁不开眼睛。从中我发现了胡天奇冷,飘雪奇早。 学生:默读、讨论并交流自己发现的诗中的“奇”。 预设: 胡天八月即飞雪——胡天奇冷,飘雪奇早。 千树万树梨花开——雪花其繁,雪花奇美。 瀚海阑干百丈冰——瀚海奇阔,结冰奇厚。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胡天奇冷,将士奇苦。 愁云惨淡万里凝——愁云奇多,彤云奇密。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风威奇大,雪天奇冷。 去时雪满天山路——路雪奇厚,担忧奇多。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山路奇迂,情义奇深 此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重点分析三处难点: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将此与东方虬《春雪》“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进行比较,引导学生体会岑参的乐观主义情怀和浪漫主义思想。 2.“胡琴琵琶与羌笛”,补充资料如下: “毡帐胡琴出塞曲,兰塘越棹(zhào)弄潮声。” ——白居易《池边即事》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王绩《凉州词》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王昌龄《从军行》 引导学生理解,这些乐器都是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因而“胡琴琵琶与羌笛”一句不是简单地道明饯别宴会上繁弦急管的场面,而是含义深刻,既点明送别的地点是塞外又能轻易勾起人的思乡之情。 3.诗中为什么大力渲染天气的“奇”寒?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9【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泰山,五岳之尊。大家生活在泰山脚下,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曾有不少诗人对泰山进行过歌咏,你能说出一首这样的诗吗?好,一起朗诵杜甫的.《望岳》吧。 学生:齐诵《望岳》。 教师:杜甫有一位比他小三岁的好朋友,叫岑参,他是一位著名的边塞诗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他的诗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板书:课题、作者)。 二、读诗 教师:学诗首先要读诗,大家以前是如何读诗的呢? 今天我们丰富一下读诗的方式,可以个人读、合作读;可以诵读、演读、唱读。当然大家还可以创设自己喜欢的其他方式。大家开始准备吧。 学生:自由读诗,小组交流,准备展示。 教师:我们请同学到台前展示一下。 学生:展示各种形式的“读”。 三、品诗 1、简说诗中之“奇” 教师:边塞诗的特色之一是描绘边塞奇异风光。岑参作为唐代边塞诗人,他的突出特点就是“好奇”。杜甫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幻灯)。他用好奇的眼睛观察世界,他用好奇的心灵感悟世界,并把它们化作涓涓文字流淌于笔端。这样,我们透过他绮丽的文字就可以读到边塞那奇异的风光和异域的情调了。请大家再读诗歌,说一说你从诗句中发现了怎样的“奇”。 学生:默读,说发现的“奇”。 预设: 胡天八月即飞雪——胡天奇冷,飘雪奇早。 千树万树梨花开——雪花其繁,雪花奇美。 瀚海阑干百丈冰——瀚海奇阔,结冰奇厚。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胡天奇冷,将士奇苦。 愁云惨淡万里凝——愁云奇多,彤云奇密。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风威奇大,雪天奇冷。 去时雪满天山路——路雪奇厚,担忧奇多。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山路奇迂,情义奇深。 (提示:如果学生说得不够全面,教师可以抓住其中的“奇”进行引导。如“刚才有的同学说到了天气奇冷,诗中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这一点呢?请快速找出来。”) 2、描述诗中画面 教师:读着诗歌,诗中奇异的景色仿佛一幅幅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请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画面,试着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出来,选一句或者两句都可以。写完与小组交流,修改完善,然后选代表在全班展示,看哪个组描述得最精彩。先看一个示例。 屏幕展示示例: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茫茫的边塞,强劲的北风呼啸而来,飞沙走石,白草被拦腰折断,在狂风吹卷之下,不停地打着滚儿。正是八月中秋时节,鹅毛般的雪片却已经飘飘洒洒,纷纷扬扬。落在山峦上,落在树梢上,落在大漠中……整个边塞大地笼罩在一片白色之中。 学生:个人描述画面,小组交流。 学生:集体展示。 教师:穿插有关资料引导讲解。 (1)引导深解名句 教师:岑参最喜欢梨花,在他的作品里,曾多次写到梨花,请看屏幕,一起朗读一遍。 屏幕展示诗句:“长安柳枝春欲来,洛阳梨花在前开。”“梁园二月梨花飞,却似梁王雪下时。”“梨花千树雪,柳叶万条烟。” 学生:读以上诗句。 教师:由此可见,梨花于诗人的印象何等深刻,诗人写梨花常常是在远离故乡之时,他笔下的花常常总是和思春念归、士逢知遇等情感活动联系在一起。现在你对这两句诗有了怎样的新的理解? 学生:说自己的见解。 (2)引导联想想象 教师:这首诗最后两句描绘的画面历来被人称道,给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下面请大家一起将目光聚焦于这两句诗,试着展开你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化身为诗人,说说:当你站在冰天雪地里望着友人渐渐远去的身影,心中会想些什么呢? 学生:说自己的设想。 教师:大家的设想都有可能,然而作者不明写,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令人回味无穷。这就是“留白”这种艺术表现手法的魅力。 (3)引导感悟情感 教师:在奇冷的天气里送别友人,这本是伤心之事,然作者描绘的边塞雪景是如此的奇异、壮美,甚至是唯美,为什么诗人能够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呢? 请看材料,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屏幕展示材料: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境战事不断,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入军人幕府,寻求个人发展,岑参是就是其中之一。他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度过了六年艰苦的军旅生活,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他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在轮台幕府中送友人回京时所作。 教师:现在明白其中原因了吧。谁来说一下?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作者有理想有追求,热爱生活;诗人所处时代,正值大唐盛世,国家的强盛自然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力量。所以在这首诗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乐观向上的情怀。 同学们的联想和想象很精彩,现在,我们就结合刚才精彩的描述,快速背诵全诗。看谁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背会这首诗!开始! 学生:背诵诗歌。 四、用诗 教师:现在对这首诗已经学得不错了,大家知道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吗?是运用。我想和大家做一个用诗的挑战游戏,可以是直接引用,也可以化用。大家有些为难,先看两个例子吧。 屏幕展示用诗举例: 1、引用: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要移植杜甫的记忆。有了他的记忆,我会感受他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伟大之心;也会体味他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胸襟,品味他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欣赏他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化用:“前不见青山,后不见绿水,念天地之污染,独怆然而涕下。”(仿《登幽州台歌》) 教师:大家愿意选择哪句诗呢?看来大家都愿意选择诗中的名句。为了避免大家选择的诗句过于集中,如果敢于挑战其他诗句,我们可以给他加2分。 学生:小组讨论,然后个人进行创作。 学生:展示创作内容。 教师:适当鼓励点评。 五、结语 教师:仔细回味,诗人岑参留给了我们什么呢?边塞的奇异风光,丰富的思想感情,乐观、豪迈的英雄气概。记住边塞诗,记住岑参。 课即将结束了,请小组长如实的地将本组得分写到小组名下,这节课同学们都有精彩的表现,让我们用掌声对获得优胜的小组表示祝贺。 【教学反思】 山东省中语会第十五次年会于XX年4月15日至17日在泰安举行,本人有幸在这次会议上代表初中语文教师做了发言,并荣幸地执教了一节观摩课——《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上完课后感触良多。 感触之一:赢得学生之心至关重要。 这一次,提前见学生,我们的交流是在无意中的一个冷幽默中开始的。我说:“要想知道我的姓,就要先猜个谜语。”“你姓苗!”异口同声的大喊吓了我一跳。但我马上转过弯来,刚才他们的老师领我进来时就说出了我的姓。教室里一下子爆发出爽朗的笑声。 接下来我跟同学们聊起了自己,诸如由于姓名的原因多次被别人误解为是个女老师;我和我的学生如何愉快地在一起打篮球、踢毽子等等。我讲得如以往投入,他们听得如预想入神。我很快用自己的热情、幽默,把他们的精力聚集起来。学生的眼神告诉我,他们开始喜欢我,甚至信任我了。从他们的表情中,我还看出他们热切期待着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展示自己的风采。 由此我想起平时听到的一些抱怨,如“学生不认真听讲”,“学生不好好配合”,等等。也许学生真的有些不足,不过,我们教师是否先这样扪心自问:“我真正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出发了吗?我用最大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了吗?你赢得学生的‘芳心’了吗?”等回答是肯定的时,也许你的忧愁就会烟消云散了。 感触之二:教师给学生一个舞台,学生就会还教师一个惊喜。 交流中,我见缝插针地把自己的讲课习惯、要求告诉学生。当然,这次讲课还要给学生布置一个课前的任务——用不同方式“读”诗。我告诉他们:从人数上来说可以自己读,也可以合作读;从形式上来说,可以是以前熟悉的朗读,也可以是演读、唱读。当我解释演读、唱读的时候,学生们都在摇头。见此情形,我的心里有点没底了,想让学生自主创造的念头随之开始动摇了…… 晚上,我有点坐卧不安,毕竟不是自己的学生,毕竟他们从来没有尝试过这些新的“读”诗方法,能行吗?如果学生没有一个人演读、唱读怎么办?思来想去,我决定若真出现此种情况,就要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演读、唱读我来示范,让学生模仿学习。不管怎样,都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堂的快乐,并在愉快的气氛中有所收获。主意打定,我选择了《三国演义》主题曲,开始了自己的唱读训练。 课开始了,很快我的担心消失得无影无踪。学生们精彩的演读、唱读,大大出乎我的预料,也出乎所有听课老师的意料。自演自唱的,歌伴舞的;节奏快的,节奏慢的;两个人出场的,整个小组全体上阵的……。最精彩的当属其中一个小组,一首诗唱下来,竟然变换了五种曲调,简直就是歌曲串烧。他们无穷的想象力和非凡的创造力,让我大吃一惊。虽然还有不少瑕疵,比如表演动作幅度太小,曲调节奏不太适合诗歌的情感等,但仅凭这份认真、勇气,就足以让我为他们喝彩。这节课一开始就使整个会场充满了轻松愉快的气氛,听课的老师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热情的掌声也适时地送给这些天真勇敢的孩子们。 我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展示的机会,搭建了一个展示的舞台,他们便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作为教师一定要坚定一个信念:相信学生。 感受之三:课堂就要有动有静,动静结合。 近几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出现了一种极为热闹的课堂。整节课基本上都是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发言,教师退居二线做起了旁观者。由过去学生当“厅(听)长”,摇身一变成为了教师当“厅(听)长”。虽说矫枉必须过正,但这种热闹的背后却是学生见解的不深刻、知识的不扎实。所以我设计的这节课,一开始各种形式的“读”,就是动,而且是大动,另外七嘴八舌地说出诗中的“奇”,也是动的环节。接下来就让学生仔细揣摩诗歌创设的意境,发挥联想、想象,用散文化语言描绘诗中一幅幅奇异美丽的画面,体会所传达出的深厚情义,这就是一个静的环节设计。写完之后,小组合作修改完善写成的片段,又是适时的“动”。用诗环节,学生模仿教师所给的例子进行创作,再次进入静的状态。说实在的,别看有些学生说起来很热闹,但真的一动笔,就显得有些笨拙了。这也正是我们不能只图热闹,而让学生时常静下来的主要原因。 这节课上下来,自我感觉还算良好,但仔细想来,还是留下了诸多遗憾。 首先,朗读未能贯穿始终。 这节课第一环节——各种形式的“读”,的确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也同样引起了听课教师的关注,但接下来的所有环节中,读得太少了,这是一个缺憾。如果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声情并茂地进行诵读、背读,相信会加深对文本情感的理解。课堂上我示范诵读了两句,赢得了学生的掌声。过后想想,他们对这种虽然是有些传统的读的形式,也是很感兴趣的。可惜,忘记了让学生亲自尝试。我觉得,这也是没有真正以学生为本的一种表现。 其次,有些教学环节坡度太大。 我曾经在“用诗”环节上犹豫再三,但还是想挑战一下。这一次为了减小学生“爬坡”的难度,精心选择了两个示例,供学生借鉴。这样,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就可以较好地完成“用诗”的训练。但事实上,学生还是遇到了一定的困难。看来正如上次在西安余映潮老师所点评的那样:“用诗”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事情,需要厚实的铺垫才行。不过,尝试就会有收获,尝试的过程就是铺垫的过程,我坚信这一点。 虽然“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我当不懈追求,不断探索,不断提升,力求使自己日趋成熟,力争使课堂日臻完善。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