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读书
范文

读书_1500字

做父母的都对儿女说过类似的话,概括成大意差不多就是:“现在啊,抓紧时间念书,等到我这个年龄后,就知道什么是先苦后甜了。”做儿女的也颇不容易,不管愿不愿意自小便被父母定下了这个铁目标,通往这目标的路只有一条,还很窄,并且走的人也很多。不过可以走一些路况很差的捷径,比如读奥数或学钢琴什么的。这种纯粹为读书而读书也不是21世纪所特有的。

当年刘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便能合着一本经书背得滔滔不绝。古代姑娘其实也蛮可怜的她们学这些文艺细胞颇浓的东西完全是为了充实自己的业余生活吗?还不是为了靠这些硬专业找个好婆家。不过这些硬专业不都是一些摆得上台面,垫不了桌子的东西,小刘姑娘最后不得不落得一个被恶婆婆逼赴黄泉的下场。放到现在,拍成部电视剧肯定有不错的收视率。读书是一个对自己充实与积累的过程而绝非是作为达到目标的工具或专线巴士。朱熹在以前提到过读书的三到,前两到有点空,关键在于最后一到,心到。既读书在为心而读。所谓用心在读说在嘴上有点抽象,不妨举一例子。前一段时间我对一个现象很费解,那些名不见经传的作家在键盘上敲出的那些网络小说为什么总能把人迷得去下载成电子书放在手机或MP4里面看个不停。后来看了几部发现:也就是这些小说通常都是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所构筑的,能让读者在阅读中很快将心融入其中。

当你如饥似渴地读这些小说时候便做到心到了,所谓你在为你自己的需要而读,为心而读。当然在平时读教科书的时候会发觉很难将心融入,主观原因是教材根本不对你的胃口,也就是需要。客观便是你很难将心融入这些大修大改后大师手中精炼的文字中。其实读书真的像读那些网络小说那样的话也用不着朱熹提出心到的观点。可悲的是这个耳熟能详的观点真正将其运用或运用在别人身上的并不多。当年苏秦犯不着在读不进书的情况下用椎刺自己的.大腿,即使到现在很多运动员还不是为读那些不为心而读的书去上海师范报了名,不顾已紧得不能在紧的训练而为去拿张毕业证。读书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急于求成好比吃激素,长脂肪而不长下面的肉。回想那些上世纪的著名作家作文是经常勉励自己的话:“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需熬五更寒。”时,时间流逝而我全心投入的景象。当年李清照每欲作词便会在雨雪天戴着斗笠,披上蓑衣,循城远眺数日以寻佳句,那种为一个句好词,一个好字做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那种信念成为一时美谈。欧阳修则有将草稿纸贴在墙上,边读边改,改罢再读,直到一字不可再改的癖好。

也正是因为他这种对待写作的精神使得他流传于后世的作品中每一个字都值得细细斟韵。当然这些立身以立学为本,立学以读书为本的人并不多。就拿现在那些网络写手来说,仅因一部小说而出名后于是开始在博客里面进行每天的创作来赚取代理网站的雇佣费。他们读书纯粹为写作而读,直接忽略了积累过程以至于最后文章中漏洞百出,迫不得已只好在以后的小说中虚构出一个时代,一个世界观来掩盖自己肚中的半瓶墨水。不知他们会不会发出:“书到用时方恨少,莫非经过不知难”的感叹在他们写那些科幻小说时。就拿当过一段时间中国首富作家的郭敬明(好像现在也是?)可是人家大部分钱还不是靠做生意赚来的,哪有靠流水文学创作这种急于求成的方式所得来的。翻开论语可以看到孔子说过:“学不如及,犹恐矢之。”这是他老人家的话,我们领悟其内涵就可以了放在自己身上未必行得通,试问有哪一个学生期待过上课铃而恨下课铃的?其实读书读的应该是自己想要或感兴趣的。

我很欣赏现在我们课程中的一门研究探索课,在该课程中学生可以自己拟定一个感兴趣的课题加以研究。读书与兴趣应为一个共存的关系。去年S H E的SELINA在明星与演艺学业之间两头来回奔波最后还不是捧了一个毕业证书。王维为诗学画,为画学诗也让他的名字落个名垂青史。回想当年,倒也羡慕那些文革后出现,在自己所研究的领域有独树一帜发现的大师们。没怎么上学纯靠自己的兴趣,自学自乐倒也让自己名字或多或少编写到我们那些要背的教科书中。

随便看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

 

Copyright © 2004-2023 ixin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20: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