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一年春节手抄报 |
范文 | 2017小学一年春节手抄报 春节越来越近,我们是不是要画手抄报?下面是小学一年春节手抄报,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小学一年春节手抄报古人春节风俗习惯 1. 穿青衣迎春 立春日,夜漏未盡五刻,京師百官皆衣青衣,郡國縣道官下至斗食令史皆服青幘,立春旛,施土牛耕人於門外,以示兆民。 ——《后汉书礼仪志》 古人相信春季万物生发,天地翠色,故属性上对应的颜色是「青」(青绿)。统治阶级为表示自己与「天」的关联性,所以也把穿青色衣服视作仪式之一。 同理,立夏红色(朱),立秋白色,立冬黑色。 同理,春季对应的方位是「东」。所以天子和文武百官要前往东门之外迎春。 2. 饮梅花酒 / 椒柏酒 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董勋云:俗有岁首用椒酒,椒花芬香,故采花以贡樽。正月饮酒先小者,以小者得岁,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与酒。 ——《荆楚岁时记》 梅花酒,元日服之却老。 ——《四民月令》 椒柏酒即以花椒、柏枝所制之酒。是的你没看错,古时候很流行喝花椒相关饮料。如《楚辞》亦有「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由此衍生而来又有「屠苏酒」,配料更多些。 梅花酒不确定。立春时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梅花尚未开放,应是上一年采摘梅花酿制而成。类似的食谱《山家清供》里有,不详述。 3. 食七菜粥 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 ——《荆楚岁时记》 中国上古时代的传说里也有类似《圣经》中创世纪的情节,如「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七菜粥即取七种早春新鲜蔬菜做粥 / 羹,取迎新去晦之意。 七菜粥如今在日本更为流行,曰「七草」。国内倒是式微了。 4. 食春盘 / 咬春 立春日,春餅生菜,號春盤。 ——《四时宝镜》 東晉李鄂立春日,命以蘆菔、芹芽為菜盤,相餽貺。 ——《摭遺》(没查到这本书) 立春日,食生菜,取迎新之意。 ——《齐人月令》 新春日献辛盘。虽士庶之家,亦必割鸡豚,炊面饼,而杂以生菜、青韭芽、羊角葱,冲和合菜皮,兼生食水红萝卜,名曰咬春。 ——《帝京岁时纪胜》 古人认为春日的气息是向外发散的——经过冬季蛰伏后,草木蓬勃生长,气温回升。所以流行趋势是食用有「辛味」的东西(如前面提到的椒柏酒),新生的野菜(如七菜),「春盘」「咬春」也是由此发展而来。 一般是韭菜、葱、水芹、萝卜之类新生的鲜嫩蔬菜,有清新口感的。摊在盘子里,是「春盘」;卷成春卷、春饼之类吃,就是「咬春」。 春菜 + 梅花酒,就是下图的样子啦 5. 剪彩绸为燕子,做头饰迎春 立春之日,悉剪䌽为燕戴之,帖「宜春」二字。 ——《荆楚岁时记》 䌽,即五色绸之意。 燕子被认为是春天最具代表性的鸟儿之一,七十二候里也有「春分,玄鸟至」的说法。彩燕迎春,大概就是想要像它们一样轻巧地迎接新春天吧 6. 御风 列子御風常以立春歸於八荒,是風至則草木發生。 ——《要览》 立春日,取弘農宜陽金門山竹為管,河內葭草為灰,以候陽氣。 ——《玉泉记》 「御风」的正式含义是驾驭着风,乘风而行,我这里姑且把它理解为「人对春日气息的关注和实验」~~~ 古人相信四季的「气」有所不同,春日的「气」是「阳气」,轻清上升,所以如果在竹管内放入一些草木灰,即使没有人动,春气也会带动飞灰,甚至发出声音。古时称之为「葭管」。 但有的时候「葭管飞灰」也被认为是属于冬至的——冬至一阳生,已经有阳气了。 7. 簪花、采花、赐花 立春日,自郎官御史以上皆賜春旛勝,入賀訖,戴歸私第。又士大夫家翦綵為春旛,或綴於花枝之下,或翦為春蝶、春錢、春勝以為戲,東坡立春日,亦簪旛勝過子由,諸子姪笑指云,伯伯老人亦簪花勝耶。 ——《东京梦华录》 正月八日立春,內出綵花賜近臣。 ——《景龙文馆记》 紹聖二年上元,幸集禧觀,出宮花賜從駕臣僚各數十枝,時人榮之。 ——《聞見近錄 》 立春在公历 2 月 4 日前后,春节也是 2 月。这时候盛开的鲜花并不多,所以这一习俗最初只有贵族 / 统治阶级才能享受。民间多是把彩纸、金箔做成花朵的样子,插戴。 唐宋以降,人们开始熟练调配鲜花的开放时间,这时候就有更多的花可供选择了。 8. 剪彩纸、金箔为人 翦綵為人,或縷金箔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頭鬢,又造花勝以相遺,登高賦詩。 ——《荆楚岁时记》 这个做法好像是为了祈愿,希望自己的形貌精神都焕然一新的样子。 9. 放灯、观灯 初八日传为诸星下界,燃灯为祭。灯数以百有八盏为率,有四十九盏者,有按玉匣记本命星灯之数者。 ——《帝京岁时纪胜》 一般认为从立春后到上元节(即元宵节,正月十五),都要以彩灯装饰屋宇。初八开始就是赏灯的高潮了。「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什么的就不用多说了吧:) 其他还有一些也很重要但不是特别风雅的。如鞭春牛、贴鸡、杖打粪扫、吞鸡蛋、镇鬼等等,也很有趣。 春节习俗介绍 小年的由来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灶日,又称小年”。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 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觉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为他要上天汇报。于是,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 小年的习俗 祭灶王 小年这天,也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 吃灶糖 灶糖(又称关东糖)是一种麦芽糖又称麻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形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形的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寒冷,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 腊月二十四 扫尘土 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腊月二十五 做豆腐 民谚称:腊月二十五,磨豆腐。”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民间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传说归传说,其实吃豆腐渣实则是古代生产力低下,没有那么多好吃的,(但有时人们也会买一大筐豆腐以吃其来充饥等)。 腊月二十六 俗话说腊月二十六,杀猪割肉”或二十六,割刀头”,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腊月二十七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俗语。腊月二十七洗浴为洗福禄”。 腊月二十八 年谣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或二十八,把面发”。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窗花和各种春节张贴之物。 其中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他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滥觞,而题写于桃符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便成为有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后来,随着造纸术的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的习俗。 腊月二十九 年谣称: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对于祖先的崇拜,在中国由来已久。视死如生不仅是孝道的重要标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节是大节,上坟请祖仪式也就格外郑重。上坟请祖的时间,大多数地区在二十九日早晨请祖。据汉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记载:正月之朔是为正月,躬率妻孥,洁祀祖祢。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室家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这说明,早在汉代中国的祭祖活动就已经是春节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了。 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迎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跳钟馗”、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守岁 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正月初一 开门炮仗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拜年了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居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便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给压岁钱 压岁钱(在广东叫做俾利是”)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聚财 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这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团圆饭 一年一次的团圆饭充分的表现出中华民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而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来表达感激之情。 正月初二 祭财神(开斋日)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到来的这一年要发大财。 姑爷节 正月初二是传统的姑爷节,姑爷们要纷纷去给岳父家、岳母拜年。潮汕人将初二姑爷回岳父母家吃饭称为食日昼”,就是吃午饭的意思,姑爷和女儿必须在晚饭之前回到自己的.家。 正月初三 烧门神纸 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 谷子生日 民间以为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 小年朝 即天庆节。宋代宫廷节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 正月初四 羊日 正月初四是女娲造羊的日子,故称羊日”。在这一天里,人们不能杀羊,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羊会养得很好,养羊的人家会有个好收成。羊日是汉族民间迎神的日子。在老皇历中占羊,故常说的三羊(阳)开泰”乃是吉祥的象征,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间的日子。大年初四这一天全家在一起吃折罗,所谓折罗,就是把几天剩下的饭菜合在一起的大杂烩,打扫年货。清扫室内,把垃圾收集堆到一处,这也是汉族民俗中说的扔穷”。在北方有些农村风俗是大年初四,绑火神,用玉米梗或麦梗帮在棍子上,点燃后从自己家送到河里去,代表一年家里无火灾。在福建的莆仙地区的人们的风俗是重新围炉过大年,这是全国唯一、独特的地方风俗,反映了汉族劳动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女子在这一天归宁。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到来的这一年里遇事破败。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 迎财神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迎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五祀即迎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所谓路头”,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诗个吉利。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 因此,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正月初四24点后),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 正月初六 开市 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六开市。俗以正月初六为财神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 正月十五 元宵节 元宵节是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 灯会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