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爬山虎的脚》公开课教案设计 |
范文 | 《爬山虎的脚》公开课教案设计(精选5篇) 《爬山虎的脚》主要讲了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来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接下来小编整理了《爬山虎的脚》公开课教案设计,欢迎大家阅读。 《爬山虎的脚》公开课教案设计 篇1【教学目标】 1、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陶冶美的情趣,热爱生活,做个有心人。 4、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图画纸、水彩笔、爬山虎的脚。 2、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爬山虎叶子图片、爬山虎的脚。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激趣导入。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芦等植物那样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爬山虎的脚》,就能找到答案了。 (板书课题) 二、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1、有许多同学都见过爬山虎,爬山虎最吸引我们的是什么?(叶子) 2、你能说说你见到的叶子是什么样的吗?(让学生谈谈自己以前观察到的叶子的样子。) 3、我们看看叶圣陶老爷爷是怎么写的?(放录像,教师范读。) 4、看了录像,你认为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理解“刚长出来”和“长大了的”叶子个有什么特点。) 那些句子体现了爬山虎叶子的美?(指导朗读) 5、齐读第二段、放录像,学生试复述。 三、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引言:在这美丽的叶子下面还隐藏着什么秘密呢? (出示爬山虎的脚的图) 1、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会这样生机勃勃铺满墙,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用我们平时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 (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2、让全班学生选择适当的彩笔,边默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边画爬山虎的脚。 3、对照课文内容,让学生抓重点词,小组评议画的情况。 4、观察实物,指名朗读,全班齐读,进一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过渡:它又是怎样向上爬的呢? 四、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1、指名读,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用什么方法? (抓重点词:触、巴、拉、贴。教师板书) 3、学生上黑板演示爬山虎怎样向上爬的。演示中理解词语“一脚一脚”: ⑴假设黑板就是一堵墙,让学生用手演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⑵评议学生演示得对不对。 ⑶教师小结: 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几只脚交替着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脚,再巴住墙,一直往上长,必须不断长出新脚。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4、多媒体演示爬山虎向上爬的动画,学生复述,指名背诵。 5、过渡: 那没触着墙的脚会怎么样呢?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1、对比学习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2、爬山虎的脚和墙的关系怎样? 六、总结 1、我们知道了在爬山虎美丽的叶子下面,爬山虎脚生长的位置、样子和它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2、了解作者在观察方面有哪些的方值得我们学习。 3、作者进行细心有序的观察,并且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是爬山虎的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七、拓展 大自然中,还有许多神奇的植物,选择一种植物,仔细观察它最有特点的部分,再把观察到的写下来。 《爬山虎的脚》公开课教案设计 篇2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3)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他们的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很大程度上是借助形象思维来完成的,所以单凭教师单一的讲解,学生可能存在很大的疑点,如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在教学中,适当运用信息技术,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方法的意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里的一篇观察描写某种植物的精读课文。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叶爷爷在本篇课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来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本篇课文是安排在本册中的第七单元组中,其目的是在读懂,理解字、词、句、段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继续学习和进一步巩固怎样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知识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们观察事物的能力,同时增强他们具有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并为保护自然环境做力所能及的小贡献。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背诵3、4自然段。 评价任务 任务一: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任务二: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氛围,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教师通过生动的多媒体课再现与课文有关的情景,激发学生情感,然后老师就问:你们知道在这一大片绿油油的叶子里面藏着什么?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 (1)画一画 让学生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找一找,演一演,议一议,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标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动词(触、巴、拉、贴)。然后小组合作怎样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推荐代表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评价,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应该怎样改。最后引导学生欣赏课件,议论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过看课件、讨论,学生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3)用“如果……就”的句式说说你的发现。 (三)总结全文,指导学法 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因此,本节课采用问题来总结课文:学习这篇课文,作者在观察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四)拓展文本,延伸课堂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课外阅读的开始。 (五)作业布置:以《我发现……的秘密》写片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进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二、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 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 (1)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交流话题三: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2、课外查询资料: (1)本文作者叶圣陶的生平。 (2)爬山虎的有关知识。 《爬山虎的脚》公开课教案设计 篇3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具准备 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 3、爬山虎实物。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 一、出示实物,引入: 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下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 b、脚的形状; 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 b、找出爬的动作词; 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1、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男、女分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学生说) 《爬山虎的脚》公开课教案设计 篇4一、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是小学语文第七册里的一篇观察描写植物的精读课文。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叶圣陶在本篇课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来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本篇课文是安排在本册中的第二单元组中,其目的是在读懂,理解字、词、句、段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继续学习和进一步巩固如何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知识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们观察事物的能力,具有留心身边事物的习惯。 二、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背诵2~3自然段。 三、教学重难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本课词句的理解,进一步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这是课文的理解难点。 四、教具准备】 1、爬山虎实物展示。 2、学生准备水彩笔及白纸一张。 3、多媒体课件:幻灯片八张。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实物,你在哪儿见过?爬山虎是一种植物,一般的植物都是怎么组成的?(由根、茎、叶组成,可爬山虎还有脚,觉得奇怪吗?) 学了这篇课文你就会明白爬山虎的脚究竟是怎么样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写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2、介绍作者(课件出示)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他创作了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我国现代文学史世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 (二)初读检查 1、请大家自由读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找一找课文中那几个自然段写的是爬山虎的脚,剩下的自然段写的`是爬山虎的什么? 检查交流: 1、开火车读,齐读词语。(课件) 嫩绿舒服均匀重叠空隙漾起拂过 叶柄蜗牛紧贴蛟龙枯萎逐渐牢固 随机理解“叶柄”、“重叠” 2、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爬山虎的脚?(3——5写的是爬山虎的脚) 剩下的自然段写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呢?(剩下的自然段写的是爬山虎的生长的位置和叶子。) 3、小结:作者按顺序先写()再写()最后写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作者在哪儿看到了爬山虎? 这两处地方有什么共同点?(都在墙上) 2、教师小结:作者这样写是以这两处的爬山虎生长的情况,告诉我们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其实爬山虎还可以长在岩石上。 3、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两句话除了告诉我们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外,你还能从句中看出爬山虎的哪些特点? 从“满是”,“一大片”看出爬山虎长得很茂盛。 4、再读第一自然段。 (四)讲读第二段: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把你最喜欢的句子划出来。 2、小组交流,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句子。 3、品味语言。随机理解:新鲜、舒服、均匀、拂过、漾起等词语。 新鲜指爬山虎的叶子绿得醒目,叶子生长旺盛,充满生机。 舒服指看上去会让人觉得赏心悦目。当你心情烦躁时,看一看爬山虎,会觉得所有的烦恼都抛到了九霄云外;当你悲伤的时候,看着它心情会舒畅。当你疲惫的时候看到它会觉得神清气爽。 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这句话写出了爬山虎的动态美。我们一般描写植物只会写植物的静态,而叶圣陶爷爷把爬山虎的动态也写得惟妙惟肖,值得我们借鉴。 区别“荡起”与“漾起”的含义。 5、指名朗读,要求读出对爬山虎叶子的赞美之情。 6、练习填空。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看着非常()。叶尖()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没有()起来的,也不留()。一阵风(),一墙的叶子就(),好看得很。 7、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五)学习第三自然段 1、默读;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出示课件,读相关句子。 交流讨论:生长位置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 脚的样子:枝状的——指六七根细丝构成的样子,像蜗牛的触角——指每根细丝的样子。 脚的颜色——嫩红的。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茎上添画叶子和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以课文的语言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4、再次出示实物,让学生观察爬山虎的脚,如此细小的脚作者却描写得那么细腻,这都是因为作者在仔细的观察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 指导写作方法。我们不了解爬山虎的脚,但是看见过蜗牛的触角,即使没看见过蜗牛的触角,你也能想象得出龙的爪子,所以说采用比喻的写法能让我们对描写的事物了解得更加形象。那么爬山虎的脚有哪些作用呢?它究竟是怎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爬山虎的脚》公开课教案设计 篇5【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和口语表达的能力。 2、认识爬山虎的脚的颜色、形状和生长部位。 3、重点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一脚一脚爬上墙的。 4、结合观察发展学习的审美情操。 【教学具】 文字教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思想】 1、创设审美情景,以CAI为主导地极大地调动学习的积极与主动。 2、教学设计分为四个大的环节: 创设情景,审美欣赏—细致观察,建构新知—反馈操作,强化认知—形成评价,自我完善。其中前两个环节是以教学讲授与演播为主,而后两个环节却是以学习的自主操作为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审美欣赏 1、启发谈话: 谁知道爬山虎?它一般生长在什么地方?你能否说出它的一些特点?它美不美,怎样美? 2、读课文,重点读一读第三、第四两个自然段,体会一下爬山虎与爬山虎的脚有些什么特点? 3、教师演示CAI,看一看描写第三段的有关爬山虎的视频资料,初步感受“均匀”、“空隙”等词汇,并重点感受“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了波纹,好看得很。”的动态艺术。 4、说一说你所感受到的美,再读读课文,体会一下课文中语言文字的艺术表达。 二、细致观察,建构新知 1、熟读第四自然段,重点理解爬山虎的脚的生长部位、颜色、形状。 2、CAI,看一看描写第四段爬山虎的脚的生长部位、颜色、形状视频资料。培养口语表述能力。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爬山虎的脚的颜色、形状和它到底长在什么位置? 4、边读课文,边想象爬山虎的脚的生长部位与长成的动态效果—嫩红的六、七根细丝慢慢长大,细丝的头上又长出几个圆片,就像是蛟龙的爪子,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三、反馈操作,强化认知 1、从上面的学习你真的知道了爬山虎脚的那些外部特懔寺穑? 2、利用CAI和教学交互网络的操作,请你找一找爬山虎的脚长在爬山虎的植物的什么部位? 3、根据操作的交互反馈,再阅读课文。 4、最后用自己的话重点说一说爬山虎的脚到底长在什么位置? 5、细致观察爬山虎的脚长成的动画。 四、形成评价,自我完善 1、读一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课文说了些什么? 2、找一找描写爬山虎的脚爬墙的动词(触/变/巴/拉/弯/贴)。 3、在CAI找到这些词,并在课件上将这些动词拖至交互区,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 4、分别用鼠标点击这些动词,看一看与此相关的描述爬山虎的脚的相应动画。 5、对照画面,用自己的话有顺序地说一说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6、可以完整地观看一遍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完整动画。 这个简略的教学方案一个十分明确的特征就是强调了多媒体课件的教学应用(CAI),并在创设生动的语言环境中,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这个教学设计方案中不难看出:一方面多媒体教学设计有别于常规电教的本质区别在于CAI课件几乎主导了整个教学的程序(这也就是CAI课件创意与多媒体教学设计原本就是一回事的缘故);另一方面就是“学”的意义真的可以在CAI具备的物质条件下落实在自我形成的动手操作之中。 如果考虑到如何将常规教学方案转变成CAI课件创意的表达方式,我们不妨创设这样一个大家熟悉的常用表格,将有关《爬山虎的脚》的CAI设计可能涉及到的教学要点详细集中起来,以便于整理和观察。 其实,上述表列式的教学内容表达本身基本没有意义,但作为常规教学方案《爬山虎的脚》的设计,可以转化成了一些基本的教学创作要素,这些要素就是多媒体需要表达的直观化素材,我们将这些要素通过一定的形式全部整理成多媒体素材,并说明这些素材的表现形式和策略,那么一个渐趋于完善的CAI创意表述形式也就基本形成了。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