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数学教案 |
范文 |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通用24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数学教案 篇1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会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二、教学过程: 1、创设学习情境,提出相应的问题。 2、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3、组织学生对所提问题小组讨论。 4、交流结果,小组一:12+12+......+12=288(24个12相加) 小组二:12x4x6=288 小组三:12x3x8=288 小组四:12x20+12x4=288 小组五:用竖式计算 5、方法归类: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连加,第二类连成,第三类是把其中的一个乘数拆成两数的和或差。 6、总结出方法 7、研究笔算方法 8、巩固法则 9、总结所学内容,看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节课知识点 小学数学教案 篇2教学内容: 比较正数和负数的大小。 教学目的: 1、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教学重、难点:负数与负数的比较。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数,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8 5.6 +0.9 - + 0 -82 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 二、新授: (一)教学例3: 1、怎样在数轴上表示数?(1、2、3、4、5、6、7) 2、出示例3: (1)提问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 (2)让学生确定好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学生画完交流。 (3)教师在黑板上话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在问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 (4)学生回答,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5)总结: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轴。 (6)引导学生观察: A、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 B、在数轴上除可以表示整数外,还可以表示分数和小数。请学生在数轴上分别找到1.5和-1.5对应的点。如果从起点分别到1.5和-1.5处,应如何运动? (7)练习:做一做的第1、2题。 (二)教学例4: 1、出示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较他们的大小。 2、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 3、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规定: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4、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利用学生的具体比较来说明“-8在-6的左边,所以-8〈-6” 5、再通过让另一学生比较“8〉6,但是-8〈-6”,使学生初步体会两负数比较大小时,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 6、总结:负数比0小,所有的负数都在0的左边,也就是负数都比0小,而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7、练习:做一做第3题。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4、5题。 2、练习一第6题。 3、某日傍晚,黄山的气温由上午的零上2摄氏度下降7摄氏度,这天傍晚黄山的气温是 摄氏度。 四、全课总结 (1)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2)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第二课教学反思: 许多教师认为“负数”这个单元的内容很简单,不需要花过多精力学生就能基本能掌握。可如果深入钻研教材,其实会发现还有不少值得挖掘的内容可以向学生补充介绍。 例3——两个不同层面的拓展: 1、在数轴上表示数要求的拓展。 数轴除可以表示整数,还可以表示小数和分数。教材例3只表示出正、负整数,最后一个自然段要求学生表示出—1.5。建议此处教师补充要求学生表示出“+1.5”的位置,因为这样便于对比发现两个数离原点的距离相等,只不过分别在0的左右两端,渗透+1.5和—1.5绝对值相等。 同时,还应补充在数轴上表示分数,如—1/3、—3/2等,提升学生数形结合能力,为例4的教学打下夯实的基础。 2、渗透负数加减法 教材中所呈现的数轴可以充分加以应用,如可补充提问:在“—2”位置的同学如果接着向西走1米,将会到达数轴什么位置?如果是向东走1米呢?如果他从“—2”的位置要走到“—4”,应该如何运动?如果他想从“—2”的位置到达“+3”,又该如何运动?其实,这些问题就是解决—2—1;2+1;—4—(—2);3—(—2)等于几,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初中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是极为有利的。 例4——薄书读厚、厚书读薄。 薄书读厚——负数大小比较的三种类型(正数和负数、0和负数、负数和负数) 例4教材只提出一个大的问题“比较它们的大小”,这些数的大小比较可以分为几类?每类比较又有什么方法,教材则没有明确标明。所以教学中,当学生明确数轴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基础上,我还挖掘三种不同类型,一一请学生介绍比较方法,将薄书读厚。 将厚书读薄——无论哪种类型,比较方法万变不离其宗。 小学数学教案 篇3〖教学目标〗 1.借助“森林旅游”的购物情境,进一步让学生熟练掌握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2.通过活动的开展,鼓励学生认真倾听、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善于评价、友好合作,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品质。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小数、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学习为学生提供了综合应用本单元所学知识的机会,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地处市中心,学生大多数来自城市,家庭环境较好,购物的生活经验较多。因此,很适宜在本节课里开展由学生扮演顾客和售货员的“购物”游戏活动。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去过哪里?(轻松自然的谈话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新课 1.创设情境。 师:我们的老朋友智慧老人、淘气、笑笑、还有机灵狗也趁休息的时间出去旅游了,想知道他们去哪里旅游了吗?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主题情境图) 2.学生观察情境图,开展数学游戏。 师:你们瞧,他们到了哪里?在干什么? (让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说说森林食品店里食品的名称及相应的价格,并说说笑笑、机灵狗想买什么。) 师:哦,笑笑、淘气他们玩累了,也饿了,想买东西吃。哪位同学自愿来当这个森林食品店里的服务员,为他们来服务呢?请另一个同学来扮演顾客,买东西。 (请两个同学上台表演。) 师:下面,我要请我们班上的每个同学都来参加这个游戏。同桌两个人,一人扮演顾客,另外一人扮演服务员。听清游戏规则:每人都有5分的基础分;“服务员”每解决一个问题并且令“顾客”满意,可加1分;“顾客”能发现并指出“服务员”的一个失误,并被对方认可,可加1分;“服务员”每失误一次扣一分;如果“服务员”能发现并指出“顾客”对自己失误的指控是错的,并能以理服人,那么“服务员”加1分,“顾客”扣1分;在事先规定到第一家商店“森林食品店”购物10分的时间内,积分达到10分以上者,可荣获“优秀服务员”或“精明顾客”的荣誉称号;在第二家商店“纪念品商店”里,同桌两人可交换角色,重新按游戏规则计分、评比。 (课堂总结,评选“优秀服务员”或“精明顾客”,并让获奖的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把较为生硬的问题情境设计成学生之间互动的数学游戏,把课堂变成商店,把学生变成顾客或售货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相当高。学生在游戏中既获得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案例点评〗 教师能根据教材的内容重新组织数学活动,采取儿童喜欢的游戏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在熟悉的购物活动中复习小数的加减法、比较小数的大小,不但达到了知识领域的教学目标,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但整节课仅有一个数学活动,略显单调和乏味,另外,活动的规则也过于繁琐。 小学数学教案 篇4活动目标 1、进一步理解巩固小数加减计算的算理、算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能广泛应用于生活的价值。 教具准备 挂图、计分表等。 活动建议 一、宣布活动内容 1、课题“森里旅游”。 2、出示挂图(课本插图)。说明“森林旅游”的购物情境,营造氛围。 二、活动形式 把“森林旅游”的购物活动组织成同桌之间的数学游戏。其中一人扮顾客,承担提出购物问题的任务,另一个扮服务员,承担解决问题的任务。 这里有两幅(二种情境),当购物地点从森林食品店转到纪念品商店,两人也随着对换角色。 三、活动要求 1、结合具体情境,由顾客提出数学问题。从容易到困难,从简单到复杂,并由服务员解决这些问题。 2、“服务员”、“顾客”都应该加强角色意识,讲究服务态度,讲究礼貌,言语文明。 3、教师巡视,帮助组织活动,注意保持课堂秩序。 四、活动过程 1、出示两张情境挂图。 由于教材上的插图没有注明物品名称。所以,先根据图形形状给物品标上名称。 2、宣布活动规则。 (1)每人有5分的基础分。 (2)“服务员”每解决一个问题并且令“顾客”满意,可加1分。这里的满意包含礼貌用语。 (3)“顾客”能发现并指出“服务员”的一个失误,并被对方认可,可加1分;“服务员”每失误一次扣1分。 (4)如果“服务员”能发现并指出“顾客”对失误的指控是错误的,并能以理服人,那么“服务员”额外加1分,同样,“顾客”应该扣1分。 (5)在事先规定到每家商店购物10分的时间内,积分达到10分以上者,可获“优秀服务员”或“诚信顾客”荣誉称号。 3、发放记分表。 4、活动开始。 同桌同学面对面进行游戏活动,教师进行巡视,加强课堂组织、辅导部分学生。 为增强游戏活动有序而正确地进行,提高准确性,可引导(或准许)学生在活动开始时,先各自记录所要提出的问题,从易到难。然后再把问题向对方提出,要求对方解决。这样也便于检查谁对谁错,从而进行正确地评分。 5、活动小结。 (1)各小组汇报最后得分情况。 (2)评出“优秀服务员”和“诚信顾客”。 (3)小组提供富有新颖的问题,让大家共同分享,引导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富有创意的问题。 (4)分析。总结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领悟什么问题用估算解决,什么问题可以用口算解决,什么问题应该用笔算解决。 五、实践活动 课本第15页的“实践活动”。 这里的第1题,第2题是通过“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与“调查自己家两个月水费、电费开支情况”的实践活动。 要求: 1、按课本要求记录“生活中的小数”。 2、与同伴交流,进一步感受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并分享实践活动的初步经验与良好的情感体验。 3、用数学日记形式记录下自己对“生活中的小数”独特的发现或对调查现状的感受及节省开支建议。 小学数学教案 篇5教材简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很多,也为学生奠定了感性基础。他们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同时具有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对于具体、直观的内容有较大的依赖性。所以,本课尽量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学,在观察、操作中探索研究,以多媒体课件为学习媒体,让学生自主探索,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索中学习。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找生活中的对称物体,欣赏图片,加强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同时,学生通过动手、折一折、画一画、猜一猜、剪一剪等活动,建立起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探索出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以及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2、使学生能根据自己对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在一组实物图案和平面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能用一些方法做出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3、使学生在认识和制作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能识别出轴对称图形,能用一些方法做出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每小组有不同的图形一套,小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情境导入:昆虫家族今天开了个舞会,它们正欢快的飞舞着。看!它们向这儿飞来了,不过只有它们的半个身影。它们说:“只要你猜对我们是谁,我们就会出现。” 1、请你猜一猜,他们分别是什么? 2、提问:你们怎么猜得这么准啊?(它们的两边都是一模一样的。) 小结:像这些昆虫的两边是一模一样,我们就说它是对称的。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根据学生的感知规律,创设了有趣的“猜一猜”情境,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昆虫图形的介入为学生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作了铺垫。】 师:老师这还带来了一组对称物体的照片,请大家来观察,看看这些照片有什么共同之处。 生:左右两边一模一样。 二、合作交流,感悟新知 1、初步感知 过渡:刚才同学们的观察都很准确。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对称的? 生:蝴蝶,裤子,鞋子,七星瓢虫等。 师: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但可以经常看到一些对称的物体,还能看到很多对称的图形。今天老师也要给你们露一手,看看我要表演什么啊?(剪纸)嗯,不过,你能猜出我剪的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剪一棵松树)。 提问:那么仔细观察这两个图形,看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让他们说出:这两个图形的两边是一模一样的,它们是对称的,中间有一条折痕。 继续提问:(出示提前准备好的一张音符图)那这个图形的两边也是一模一样的,中间也有一条折痕,那它和上面两个图形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请你们把它们对折后想一想。 引导:音符图对折后只上半部分重叠在一起,下半部分不重叠。像这样只有一部分重合在一起,我们就称为是部分重合。(板书:部分重合)而松树图和爱心图对折后能全都重合在一起。 小结:对折后能全都重合在一起,我们称为是完全重合。(板书:完全重合)像这样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我们叫它轴对称图形。这条折痕就是对称轴,我们用点划线来表示。 揭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轴对称图形。(板书:轴对称图形) 同桌互相说一说什么是轴对称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折音符图形,得出音符图形只有部分重合,在与松树、爱心图形的比较中,感受部分重合与完全重合的区别,学生对“完全重合”的认知已经非常地清晰,从而深刻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2、加深理解 过渡:同学们说的真好。这里有三张照片,是我对同一只杯子从不同的角度拍的。 (1)出示这是从杯子的正面拍的。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对称轴在哪? (2)出示这是从杯子的上面拍的。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对称轴在哪? 小结:对称轴可以有不同的方向。 (3)出示这是从杯子的侧面拍的。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那你有办法把它变成 轴对称图形吗?(添柄、去柄) 小结:同一只杯子由于观察的角度不一样,看到的图形有时是轴对称图形,有时不是轴对称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角度的杯子照片,让学生明白可以横着画对称轴,也可以竖着画对称轴,也可以斜着画对称轴,对称轴可以有不同的方向。】 三、动手操作,巩固新知 1、折一折 过渡: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老朋友,你还认识它们吗?那我们就一起说出它们的名字。 (1)下面请你们用对折的方法,看看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轴对称图形? (2)生折交流汇报。 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为什么不是,你是如何证明的?(对折后不能完全重合) 能不能折一次就好了? 小结:我们要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要看它对折后能否完全重合。 (3)那其他四个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吗?你是怎样判断的? 生演示并说明理由 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有一种对折方法,长方形有两种对折方法,圆有无数种对折方法。 小结:这些图形不管只有一种对折方法还是很多种对折方法,只要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2、判断 过渡:刚才同学们都用对折的方法来判断是不是轴对称图形。现在,不对折,你能用眼睛看出来吗?真的?现在就考考你们。 出图生判断,说说对称轴在哪?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体现生活化、多样化、层次分明,同时也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即让学生巩固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同时又突出轴对称图形的重要性。】 四、再次探索,掌握画图方法 过渡:刚才我们是根据一半的图形猜出另一半,那如果告诉你轴对称图形的一半,你能画出它的另一半吗? (1)生尝试画一个,汇报交流 你是如何画的?你为什么要和这个点连起来?这两个点为什么不用找? (2)方法小结:第一步找对称点,第二步依次连线。 说明在找对称点的时候,如果图形的顶点在对称轴上,那么这个点的对称点就是它自己,就不用找了。 (3)用这种方法完成其他两幅图并汇报交流。 五、全课总结,分享收获 今天,我们学习了轴对称图形,你有哪些收获呢? 六、欣赏图片,拓展知识 留心我们的生活,你会发现轴对称图形、对称现象的物体无时无刻都在美化我们的生活。蝴蝶、蜻蜓等因为有了对称的翅膀,才能自由飞翔;我们的服装因为对称才显得大方、典雅;古今中外,有许多的建筑也是对称的,多么神奇,多么美丽。我们只要用心思考,就会感到对称的力量。 [资料链接]脸谱是我国的国粹,京剧脸谱是我国戏剧中独有的化妆艺术,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从数学角度看,这些脸谱在设计绘画中采用的就是轴对称的方式。还有造型奇巧的剪纸艺术作品都是我们民间艺术家利用轴对称的原理制作的。另外,在标志建筑,服装、国旗、体育、运输、航天等很多地方都设计应用了对称方式。 小学数学教案 篇6教学内容:年、月、日 目的要求: 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认识年、月、日的知识 难点: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 教具: 年历卡,投影,电脑 教学过程: 出示日历册、挂历、年历卡、 师:问他们是用来干什么的? 谁来告诉大家自己的生日? 谁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哪年哪月哪日诞生的? 年、月、日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年、月、日也是时间单位,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电脑出示课题 年、月、日 一、认识年、月、日 1、结合实际认识一年、一月、一日的时间长短 师:问你知道多长时间是一年?多长时间是一月?多长时间是一日? (让学生尽量说出自己所了解的) 师:为了看着方便,人们把日历册制成挂历和年历卡。 2、请同学们拿出1900年、1993年、1996年的年历卡,认真观察一下,看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有多少天? 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一年有12个月。 大月:31天:一、三、五、七、八、十、十二; 小月:30天:四、六、九、十一; 二月:平年28天,闰年29天。 师:习惯上人们把有31天的月份叫大月,把有30天的月叫小月。 你知道为什么这样规定每月的天数吗? 电脑讲述故事。 3、计算全年天数 生计算后汇报。 师板演:31×7+30×4+28=365,平年二月:28天,全年365天; 31×7+30×4+29=366,闰年二月:29天,全年366天。 二、判断平年、闰年 问:有的年份的二月是28天,有的却有29天,是不固定的,你知道它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吗? 请你观察下表: 电脑出示1981--2004年二月份天数表。 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当二月份是29天的这一年年份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后得出每4年出现一次29天 ,二月份是29天的这一年的年份是4的倍数。 师:算一算1900年是4的倍数吗?但1900年的二月却是28天,这是因为公历年份是整百年时,必须是400的倍数,这年的二月才是29天。 师:你知道为什么4年才会出现一次二月份是29天,也就是闰年。 学生说出自己了解的情况。 师:用电脑介绍形成闰年的原因(地球绕太阳旋转,加解释)。 1、练习: 判断:下面哪一年是闰年?请你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 1990、1908、2000、1998、2100 生说出想法后,师介绍可以用年份的末两位数字除以4能整除就是闰年,否则是平年。师告诉学生大家喜爱的奥运会一般在闰年举办。 2、记忆每月天数 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记忆每月的天数吗? 让知道的同学回答,师结合学生回答介绍下面的方法: (1)拳记法:师边示范边讲解。 (2)歌诀法: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整。平年二月二十八,闰年二月再把一加。 三、巩固练习 1、口答: (1)一年有几个月? (2)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 (3)平年二月是多少天?闰年二月有多少天? (4)闰年全年有多少天? (5)小强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猜一猜他是哪一天出生的? 2、判断: (1)一年中大月有7个,小月有4个。( ) (2)每年都有365天。( ) (3)凡是4的倍数的年份都是闰年。( ) 3、游戏 大月过生日的举起你的生日卡。 4、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1)你今年几岁?算一算你是哪一年出生的,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2)老师今年38岁,算一算是哪一年出生的? (3)今年二月你家的电费花了多少元钱,算一算平均每天花多少元钱? (4)今年1--3月共花电费多少元钱?平均每天花多少元钱? (5)4月份有几个星期零几天? 板书设计: 一年 12个月(7个大月、4个小月、1个平月) 365天 (366天) 大月 31天 一月 小月 30天 平月 29(28)天 小学数学教案 篇7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100以内数的认识: ①使学生掌握以计数单位为标准的数数方法。 ②认识计数单位百、数位百位,以及计数单位、数位、位数之间的关系。 ③掌握基本的读数和写数的方法。 培养自我评价和反思的意识。 2、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板书:100以内的数) 下面请小朋友拿出纸,在纸上写一个100以内的数。 二、读数和写数的复习。 请生站起来读一读你写的数。 读数和写数都从哪起的呢?————板书: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 三、数的复习 1、从你写的这个数开始往前数5个。再从它往后数5个。 请个别生起来数。 问:刚才他是怎样数的?(一个一个数的)————板书:一个一个数。 还能怎么数?(几个几个数)————板书:几个几个数。 2、小动物也在数数。我们一起来看看。 瞧:出示企鹅:24、26、28、……请小朋友接下去数。 小猫:95、90、85、……也请小朋友接下去数。 3、你能从你写的这个数开始,喜欢几个几个数,就几个几个数,直到老师喊停为止吗? 四、数的组成的复习。 1、老师也写了一个数,我来介绍一下:它是由4个十和3个一组成的,它是几呢? (板书该数) 2、你能有这种方法向同桌介绍你刚才写的数吗? 3、请几生来介绍。老师板书数字。 问:刚才大家都是用了什么方法来介绍的呢?————板书:组成。 4、这回小猫也介绍了几个数,想请小朋友来猜一猜。 出示:小猫。大象。小兔。让学生在练习纸中做一做。 做完后汇报,其中,小猫:个位上的数是6,十位上的数比个位上的大1。请生说一说怎样想的。 师:哦,小猫是根据数据数位上的数来介绍的。 除了小猫指着个位和十位以外,我们还认识哪个数位?(百位) 它们这三位是怎样排的? 板书:百位十位个位 (各位上的数表示……十位上的数表示……百位上的数表示……) 写的数是两位数的请举手,三位数的起立,一位数的招手。 5、请个位上的数是7的同学起立。 请十位上的数是5的同学起立。 请个位和十位上的数相同的小朋友起立。 (能把像这样的数都找出来吗?写一写练习纸上) 五、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 1、老师也想请小朋友来猜个数。 (用大一些,小一些,大的多,小的多提醒学生。直到猜对为止,并板书:这个数:87) 2、你写的这个数和老师写的这个数来比一比(板书),用上大一些,小一些,大的多,小的多。 3、师: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我们除了用刚才多一些,小一些,多的多,少的多还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连接呢? 4、完成练习,校对。说说在比较数的大小时,先看什么,再看什么。 5、黑板上有这么多的数,你能用>或<符号把它们连起来吗? ()>()>()>()>() ()<()<()<()<() 请生在练习纸上写一写。 小蜜蜂们也排着队出发去采蜜了(出示图片)它们该采哪朵花呢? 你能帮它找一找吗?完成练习。 六、小结: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 师:恩,我们复习了100以内的数,复习了数数,写数,读数,数的组成,大小的比较…… 七、游戏:抢答 在64和66的中间 比79少1 个位上的数比十位上的数多1 由8个十和7个一组成的。…… 小学数学教案 篇8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课本23-24页的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会直观判断轴对称图形,能用对折的方法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学会欣赏数学之美。 教学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 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 教学准备: 课件、一些轴对称图形图片、纸和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等。 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境,激发好奇心。 花园里有只可爱的蝴蝶在翩翩起舞。一天她遇见了小蜻蜓,对小蜻蜓说:“我们是一家人。”小蜻蜓就奇怪了,我是小蜻蜓,你是蝴蝶,怎么是一家人了。蝴蝶笑了笑说,在大自然里还有很多物体和我们是一家呢。 二、欣赏图片,建立表象。 1、这不,你瞧。蝴蝶找来了什么? 课件出示:蝴蝶、枫树叶、七星瓢虫、蜻蜓、脸谱、交通标志、数字8、飞机、天平、一些字母等。这些图形漂亮吗?学生欣赏各种对称图形。 2、引导观察图形,交流汇报 刚才同学看到的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那么这些图形中你发现都有什么特征呢?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 师:你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 生1:我发现他们都很美。 生2:左右一样。上下? 生3:我发现它们是对称的。 师:你是怎么理解对称的? 生3:对称就是左右两边是完全一样的。 3、教学板书“对称” (1)课题导入 师:是啊,刚才我们看到的其实是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的现象。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研究数学上的轴对称图形。(板书课题)刘元平三下《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刘元平三下《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2)结合剪纸作品,抽象概念 师:谁能在最快的时间内剪出一个葫芦吗? 学生自己操作创作。(先把纸对折后再剪) 教师选几张学生剪得好的轴对称图形贴在黑板上。 找出不同的剪法,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剪的。 师:请大家观察,比较这些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生1:他们的形状不同。 生2:他们的大小也不同。 生3:他们的两边是完全一样的。 生4:这些图形上都有一条折痕。 现在你们把你自己剪的图形重新对折一下,你们会发现他们怎么样?(两边完全重合)是的,那么什么样的图形才是轴对称图形呢? 学生回答自己理解的轴对称图形。(对折后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那么这条折痕应该给它取个什么样的名字呢?(对称轴) 老师把课前准备好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灯笼、衣服等) 三、实践操作,深化认识。 1、组织活动——折一折 (1)每个学生剪下附页中的图1,先对折,看两边是否完全重合,再打开,看折痕的位置。 (2)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折一折。组织学生将自己小组折出的对称图形进行展示并汇报各自的折法。 (3)学生认识对称轴,中间这条折痕我们就把它叫做对称轴,用虚线表示。 请学生用铅笔画出你们剪出的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小结:通过折、画,小朋友们都认识了轴对称图形,那么现在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这样的图形。 得出结论: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 折痕所在得直线叫做对称轴。 四、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1、看下面那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刘元平三下《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2、找一找下列哪些数字、汉字、字母是轴对称图形,刘元平三下《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3、用对折的方法找出下面图形的对称轴 五、回归生活,体会美感。 1、谈一谈:其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对称的图形、物体,你能说一说吗? 2、欣赏生活、艺术、自然、建筑、剪纸等领域的对称之美。 六、总结全课,升华主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七、板书设计、 轴对称 对折:两边完全重合——轴对称图形 折痕——对称轴 小学数学教案 篇9教学内容:课本第14页 练习二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完整地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进行正确熟练的运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运算 教学用具:幻灯 教学过程: 一、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16-50÷25+8×2 116-(50÷25+8)×2 [116-950÷25+80]×2 (116-50)÷[(25+8)×2] 要求: 1、让学生划出运算顺序,同桌批改。 2、选择其中的两题进行计算。 3、反馈讲评 小结:运算顺序不同,计算的结果就完全不同,因此在进行计算时一定要注意运算顺序。 二、根据要求添括号 改变式题的运算顺序。 30+120÷15-5×2 说出题目的运算顺序。 要求改变运算顺序: 1、-——÷——×——+ 2、-——×——÷——+ 3、÷——+——×——- 4、-——÷——+——× 5、+——÷——-——× 在反馈讲评时,着让学生说说添括号时的思考过程。 三、在○里填上适当的数,然后列成综合算式 27+12 40×6 ÷13 282- 50- 168÷ +26 讲评:你在列综合算式时有什么好方法? 四、应用题 1、文具三生产一种彩笔,60盒可以装720支,照这样计算,500盒可以装多少支? 60盒——720支 你能用两种方法计算? 500盒——? 支 讲评时 着重让学生理解每一步计算结果所表示的意义。 改问题:3000支彩笔要装多少盒? 五、提高性练习 计算24点 课堂作业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教学目标: 1、明白东南西北的方向概念。 2、能够正确辨别物体的方向。 3、能够利用东南西北来描述物体的方位。 4、通过学习东南西北的知识来感受我们祖国的地大物博,认识到生活中处处都存在数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正确辨别物体的方向。 2、利用东南西北来描述物体的方位。 教学难点: 1、建立东南西北的方向概念。 2、在实际生活中正确运用东南西北的知识来为生活服务,特别是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参照物的方向的体会。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卡片,学生课前收集生活中判断方向的物体。 教学设计: 一、活动引入 1、学生根据老师口令做动作。 2、提问引入,提示课题。 二、初步感受东、南、西、北的相对位置 1、为学生分组并命名:东方队,南方队,西方队,北方队,中心队。 2、说一说:中心队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队? 3、说一说:四周各队的对面各是什么队?体会北方队与南队,东方队与西方队是相对的。 三、在地图上认识东、南、西、北 1、观察地图,认识方向标。 2、通过内蒙古自治区,海南,西藏,上海四个地方,在地图上认识东南西北。 3、 小结: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4、活动记忆。 四、闯关大行动 第一关:“五岳”命名我能行! 第二关:东、南、西、北我能辨! 第三关:灵活运用我最棒! 第四关:智慧生活我能行! 小学数学教案 篇11教学目标: 1.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体会数学能广泛应用于生活的价值。 3.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今天,我们要到一座美丽的森林去旅游,请同学们做好准备,让我们一起出发。 二、玩中学。 1.森林食品店。 (1)同桌之间进行游戏,一人扮顾客,承担提出购物问题的任务,另一人扮服务员,承担解决问题的任务。 (2)明确游戏规则。 (3)根据游戏规则,同桌之间开始游戏。 学生可以先解决“我要买松果和蘑菇,需要多少元?”和“30元能买哪些商品?”这两个问题加以解决。教师在游戏中起到裁判员的作用。 2.纪念品商店。 同桌互换角色继续进行游戏。游戏过程中,要认真倾听对方的发言,独立思考,敢于质疑。 三、学中做。 1.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并与同伴说一说。 2.学生走进生活寻找小数,可以用数学日记的形式记录下自己对“生活中的小数”的独特的发现。 四、做中得。 1.调查自己家两个月水费、电费的开支情况,并记录下来。 2.记录后对数据进行分析,把自己的感受与同伴说一说,可以用数学日记记下自己的感受及节省开支的建议。 3.数学活动,从5元、2元、1元、1元、5角、2角、2角、2角、1角的人民币里拿出7.6元,有几种拿法? 五、总结。 小学数学教案 篇1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能力目标: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 教学难点: 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解决策略: 合作探究前置作业根据主题图说出体育馆、商场、医院和邮局分别位于学校的什么方向。 教学内容: 知道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你看到什么,并说出它们的方向。 让学生将自己置身于学校这个位置,用已经学过的方向知识,说一说体育馆、商店、医院、邮局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教师先让学生4人一组说一说,再由教师指名让学生自己说一说。 学生口头回答后,教师让学生填在书上,并让学生在图中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标出。 二、总结 教师让学生观察剩下的4个建筑物所在的方向与以前所认识的方向有什么特别之处。教师让学生讨论后说一说少年宫、电影院、动物园所在的方向。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样描述方向真是太麻烦了,请大家分别给这4个方向取名字。小组讨论后,将所取名字写在书中的建筑物的旁边。教师让学生多说一说这4个建筑物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最后教师总结。在教学中应该纠正学生北西、北东、南西、南东等错误说法。师生共同制作方向板,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指导,先将8个方向的点找出,并将北的方向给出,再让学生自己写出剩下的7个方向, 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教师让学生上台展示方向。 1.试一试(小组活动) (1)利用方向板说一说教室里8个方向分别有什么? (2)让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教师给出班级面朝的方向,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小组活动后,指名说一说。使用方向板时,教师应让学生注意方向板中的方向应与现实中面朝的方向相符。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小学数学教案 篇13(一)学前准备 1、闹闹寻宝。 (1)课件演示 (2)学生交流多种寻宝路径。 (3)提问:闹闹向北、向南、向西、向东走分别能寻找到书包、铅笔盒、水和画笔四件宝,那么在方格中还有字典、电脑、跳绳、钢琴四件宝,闹闹怎样才能拿到呢? 2、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3。 (1)出示指南针。 (2)全体到操场。 (3)提问:谁能说出校园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4)教师指着校园厕所,问:厕所在什么方向? (5)用指南针验证。 (6)师生返回教室,回顾刚才学习过程。 师根据回顾的内容板书: (7)观察东北、西南这两个方向在什么位置。 (8)由此推出西北角、东南角的位置。 师板书:西北北东北 西东 西南南东南 (9)说一说校园西北和东南方向分别有什么建筑物。 2、巩固新知。 (1)集体拿出小动物卡片。 (2)游戏:给小动物找家。 (3)按要求把熊猫馆、爬行馆、水族馆、飞禽馆分别安置在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4)同桌互查。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请学生指出教室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2、看一看自己座位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的同学分别是谁。 3、教材第7页的“做一做”。 (1)说明题目要求。 (2)集体参与,分组学习。 把自己家的位置在黑板上标出来。 4、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1题。 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十字路口四周的店铺分别在什么位置上。 (四)思维训练 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3题。 (1)教师读题,学生理解题意。 (2)按要求独立完成。 (3)订正。 小学数学教案 篇14教学内容: 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数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试验本)P15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 对星空中的一些星座(由7颗星组成的)的星星计数。 2. 按给出的数在方格纸上画星图。 3. 联系生活实际,学生初步了解常见的星座知识。 能力目标 1. 发展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2. 在画点图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在情境创设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宇宙奥秘的欲望。 重点难点: 按给出的数在纸上画出星图。 教学准备: 1. 教师方面的准备:多媒体课件、方格纸、小圆片 2. 学生方面的准备:课前有关星座的知识探究、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 播放歌曲《一闪一闪亮晶晶》 师:夜晚悄悄地来临了,美丽的月亮散发着淡淡的光芒,可爱的小星星在对你调皮地闪动着大眼睛,这些星星用直线连接起来,就形成很多的星座。请学生分组交流介绍收集到的有关星座的知识。 2. 个别回答:你知道有哪些星座吗?星座对于我们人类有什么作用呢? 3. 出示课题:美丽的星座 二、新授实施 1. 教师边操作多媒体课件,边介绍:天鹅座、狮子座、猎户座,北斗七星座。 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小结:同样是7颗星星,可是由于排列的位置不一样,所以就形成了不同的星座。 2. 请你用7个小圆片模仿摆出以上的四个星座,教师巡视辅导。 3. 你还能用7个小圆片摆出其他的形状,并取个合适的名字吗?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组织评比:谁的星座最可爱、最美丽? 4. 小结:奥妙无穷的宇宙世界等着小朋友长大以后去探索、去求知。 三、练习尝试 1.我们可以把这些星星看作是一个小圆点,然后我们可以在方格纸上画出星座。你们想不想也来动手画画看呢?(教师选择其中的一个星座带领小朋友尝试画) 师:先画4个圆点,将点与点用线联系起来,这样就能形成一幅星座图。 生:选择喜欢的颜色画4个圆点来画出星座。 2. 想一想,画一画:用4个圆点、5个圆点创作出其他的星座,小组内交流评比。 3. 教师指导写数:7的写法 四、探究巩固 1. 比一比,赛一赛:我是小小天文家。让学生展开想象自己来发明星座,并展示学生作品,给予一定的奖励。 2. 总结:今天学习了什么本领?你还想了解什么知识呢? 小学数学教案 篇15教学目标: 1.借助已有经验,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例,掌握基本算法。理解因数与积之间的大小关系。 2.提高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运算及推理能力 3.感受小数乘整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小数乘小数的算理、算法 教学难点:小数乘小数计算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位置的确定 一、复习导入,新知铺垫 1.师: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小数×整数的计算方法,老师这里有一道题,“4.6×8”你们能算出来吗?快拿起课堂练习本算一算。 2.师:你们是怎样计算的? 预设:把4.6扩大10倍得46,积也就扩大了10倍。46×8=368,积368缩小10倍变回原来的积368÷10=36.8。 3.师:我们通过将小数转化为整数,成功解决了小数×整数的问题。那小数×小数呢?你们会计算吗?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小数×小数的问题, 二、自主探究,深入新知 1.师:接下来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列出三道算式,等会我们挑选一组同学的算式为本节课的研究对象。在列算式时要注意小数不宜过长,不然不方便计算。 预设:2.4×0.8(一位×一位)、1.92×0.9(两位×一位)、0.45×0.6(两个小数都不大于1) 2.师:这三道题你们会计算吗?拿起练习本,尝试独立计算。如果遇到问题可以小声地与同桌交流。 3.学生独立活动,指名扮演 3.师:这三个不同的算式都是怎样计算的`? 预设:根据积的变化规律,先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算出积。因数扩大,积也就扩大了相应倍数。要求原来的积,就应把乘出来的积缩小相应倍数。 4.师:那看来小数×小数的计算难不倒同学们。先按照积的变化规律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算出积,再将得到的积缩小相应倍数得到原来的积。 5.师:那同学们你们仔细观察这三道题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再与同桌交流交流。 预设:它们的相同点在于都是小数×小数;不同点在于第一道算式是一位小数乘一位小数,第二道算式和第三道算式是两位小数×一位小数。 6.师:仔细观察因数和积的小数位,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第一个竖式中,两个因数中一共有2位小数,积也是2位小数;后面2个竖式中,两个因数中一共都有3位小数,而它们的积都是3位小数。我发现在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等于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总和。 10.师:在计算小数乘法时,我们可以先将小数乘小数转化为整数乘整数算出积,然后根据因数中小数的位数确定积中小数点的位置。 三、聚焦问题,突破难点 1.探究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怎么点小数点。 (1)出示例4:0.56×0.04 师:这道题你能运用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来计算下面这道题吗? (2)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 (3)师:在计算的过程中,你们遇到了什么新问题? 预设:0.56是两位小数,0.04也是两位小数,那积应该是四位小数,可是现在乘得的积224是一个三位数,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点小数点。 (4)师: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怎样点小数点?可以借助之前学过的知识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吗? 预设:利用之前学过的“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当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在积的前面用0来补足小数位数,再点上小数点。 2.探究积与因数的大小关系 (1)出示:“做一做”第2题完成版本 师:看来同学们对小数乘小数的计算都掌握了。接下来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组算式,将每组题的计算结果和第一个因数进行比较,与同桌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2)全班交流、总结规律 预设:通过观察,第一组乘法算式中,第一个因数2.4不变,第二个因数都>1,乘得的积都>2.4;第二组乘法算式中,第一个因数1.2不变,第二个因数都<1,乘得的积都<1.2。我发现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因为0乘任何数都得0,所以这个数不能是0。 四、梳理反思,内化提升 1.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怎么样的收获? 2.师:本节课我们学习并总结了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在计算小数乘法时,我们可以先将小数乘小数转化为整数乘整数算出积,然后根据因数中小数的位数确定积中小数点的位置。当积的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还知道了积与因数的大小关系。我们通过自主探索,将小数×小数转化为整数×整数进行思考。再一次成功借助旧知识帮忙解决了新问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16教学目标 1、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及它们的关系,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能根据指定的要求,设计公平的游戏方案。能对简单事件的可能性做出预测。 3、培养概率素养,增强对随机思想的理解。培养公正、公平的意识,促进正直人格的形成。 4、在游戏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学情分析 这是一节有趣的活动课,学生非常感兴趣,在游戏中探索可能性。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难点: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对随机思想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出课题: 1.师: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踢足球)如果要开始一场足球赛大家觉得用抛硬币的方法决定谁先开球,这样公平吗?为什么?(课件) 2.揭题:硬币抛出后可能是那些面?(正反面),所以这是一个不确定的事件,今天我们就进一步研究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板书:可能性) 二.用分数表示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1.猜测: (1)既然认为是公平的,那么大家想一想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2)那掷出反面的可能性是多少?为什么?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吗? 小学数学教案 篇17一、教材分析 1、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五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第五单元《图形的运动(三)》P83页《旋转三要素》。本课计划1个课时。 2、教材的编写意图:在二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图形的旋转和平移,以后上初中也将进一步学习图形的旋转和平移,因此,本课起着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掌握旋转的方向,明确旋转的含义和旋转的三要素,会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地描述线段的旋转。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观察、讨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观察、讨论中,发展空间观念,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敏锐眼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明确旋转的含义和旋转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体会旋转的含义,理解旋转的三要素。 二、教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以实验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为辅的教学手段。教学中,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教师适时地演示,并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三、学法 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概括——检验——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播放花样滑冰选手金妍儿的旋转舞蹈视频。 教师: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她在不停地旋转。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旋转。 (板书课题:旋转) 【设计意图】 这样的设计,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很自然的就将学生带入新课中。 二、探究新知 1、复习简单的旋转现象。 A、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生活中的旋转现象,你还记得旋转的含义是什么吗? 学生思考,教师指名回答。 B、大家能举几个例子吗? 教师指名回答。 C、老师身上有样东西在运动时也在旋转,你能找出来吗? 学生认真找。找后指名回答。 2、讲解例1,明确确旋转三要素。 出示时钟。 师: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了生活中的旋转现象,那我们这节课就借住时钟进一步认认识旋转。 (1)认识旋转要素——旋转方向 教师:同学们都应该观察时钟的指针的旋转动运,那你们知道它是按什么方向运动的吗? 学生小组交流,可得出:指针是按顺时针方向方向旋转的。 教师:不在人为的干涉下,指针会逆时针运动吗?(不会) 教师:时钟中的时针只会顺时针运动,这就是指针的旋转方向。 (板书:旋转方向) 教师组织学开展“听口令做动作”的活动;让学生先平伸右臂,用动作表示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再平伸左臂做一次,亲身体验顺时针运动、逆时针旋转。 (2)认识旋转要素——旋转中心 教师指着时钟的中心。 教师: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这个位于时钟的中心,时钟和分钟都沿着它转,这就是时钟的旋转中心。 (板书:旋转中心) (3)认识旋转要素——旋转角度 课件动态出示甲时钟指针从“12”到“1”,乙时钟指针从“12”到“3”。 引导思考: A、注意观察,甲、乙两个时钟的指针分别是怎么旋转的? 指名说一说指针的旋转过程。 B、两个钟面上都是指针在旋转,在旋转过程中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教师:学习了上面的内容,同学们能描述指针从“12”到“1”的旋转吗? 学生思考得出:当指针从“12”到“1”时,指针顺时针绕着中心转过了30°。 教师:你怎么知道旋转了30°呢?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使学生明确:指针绕点O旋转一周共360°,一共12个大格,从“12”到“1”是1个大格,即旋转了:360°÷ 12 = 30°。 教师小结:在描述物体的旋转时,要注意旋转三要素:旋转方向、旋转中心、旋转角度。 (板书:旋转方向、旋转中心、旋转角度) 【设计意图】从简单的实例入手,在看似简单的变化中请学生比较不同之处,形象地感知、体会旋转的三要素。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例题。 2、完成教材第83页“做一做”。 (1)先出示左边的图,再出示右边的图。 教师:左侧有车通过,左侧车杆怎么变化呢? 预设:左侧有车通过,车杆绕点O顺时针旋转90°。 教师:汽车已经通过,车杆又回归原位,车杆又是怎么变化的呢? (2)请一个学生来当车闸,演示右侧有车通过,请大家说一说车杆是怎么变化的。 (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左、右侧通车时旋转方向、旋转中心、旋转角度的相同和不同。 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课件动态出示时钟,完成练习。 4、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5页第1题、第2题、第3题。 5、欣赏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图片及旋转大楼。 【设计意图】有了前面初步感知旋转的三要素,在这一环节中,充分给学生空间,让学生在讨论中,自己不断完善对指针旋转的描述,加深对旋转的理解。 四、课后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归纳小结本节课所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 篇18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知道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的含义,掌握长方体的基本特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生在生活中进一步积累探索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 3、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其价值,增强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长方体的特征。 难点:理解长方体面、棱、顶点之间的关系,建立空间想象。 教学准备: 每生准备一个长方体,长方体框架;师准备教学道具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很多图形了,大家回想一下我们都学过哪些?现在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两个最简单的图形,请你们快速说出它们的名字。 (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点,一条直线) 生:点、线 师:我的这个点和线都画在一个什么上? 生:黑板、面 师:对,都画在一个面上。现在请你们拿出身边的长方体,找一找长方体中的点、线、面。 师生摸一摸,指一指,说一说。 二、新授 师:长方体中的线有一个固定的名字叫做“棱”,长方体中的点也有一个固定的名字叫做“顶点”。 师:我们现在初步了解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如果大家想更多的了解长方体,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生: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 师:大家提出的既有关于面、棱、顶点数量的问题,又有关于它们之间关系的问题。下面就请大家小组合作学习,解决课件中给出的这些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以下问题: 面1、长方体有几个面? 2、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3、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棱1、长方体有几条棱? 2、哪些棱长度相等? 顶点1、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棱是怎么形成的?顶点是怎么形成的? 师:我们先来解决一个最简单的问题,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生:8个 师:怎样有序地数? 生:可以先依次数上面的四个,再依次数下面的四个。 师:长方体有几个面呢? 生:6个 师:谁能有次序地数出这些面? 师:谁能用具体的方位名词有次序地数出来? 师:长方体有6个面,依次是前面、后面、左面、右面、上面、下面。 师:还可以怎么数? 师:我们在第一单元学习了观察物体,现在试着从一个角度观察我手中的长方体,你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生:3个 师:这三个面的对面都看不到,所以用3乘2就是总数。用这样的方法也能数出长方体的面数。 师: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生:长方形,有的长方体中也有正方形。 师: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师:长方形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生: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上面和下面 师:你们说的前与后,左与右,上与下都是相对的关系,所以简单说就是相对的面完全相同。你们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 生:我们是看出来的。 师:生活中我们经常有看错人的时候,所以用眼睛看出来的不一定正确,你们有什么方法能证明自己的结论是正确的吗? 生:可以把长方体拆开,拿相对的面对比,如果完全重合,就说明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师:你的方法真棒,那我们就一起来操作和证明一下。 师:相对的两个面放在一起完全重合了,说明大家的结论是正确的。 师:我们来理解一下什么是完全相同?完全相同的两个面,它们的面积相等,周长相等,长相等,宽也相等。 师:关于长方体的棱,你们知道有几条吗? 生:12条 师:谁能有次序地、不重不漏地数出来? 请学生来数 师:刚刚那位同学的数法我再来展示一下,同学们仔细观察,他是分成几组来数的?每组有几条? 生:三组,每组有4条。 师:为什么要这样数? 生:因为每一组中的棱长度是相等的。 师:哪些位置的棱长度相等呢? 生:位置相对的棱 师:我们用尺子量一量是否相等。 师:确实,相对的四条棱长度相等。 师展示长方体框架:假如这个框架中缺少了一条棱,你能想象出缺的这条棱的样子吗?为什么? 生:因为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可以通过相对的棱想象缺的那条棱的样子。 师:如果在一组相对的棱中去掉三根,剩一根,你能想象出去完整的长方体的样子吗?为什么? 生:能,可以通过剩下的那根,想象出跟它相对的其他三条棱的样子。 师:按这样的道理,我们在每一组棱中都去掉三根,依然可以想象出完整的长方体的样子。我来试试去掉这些棱后,会是什么样子。 生:只剩下三根棱。 师:这三根棱有什么特殊? 生:它们相交于一个顶点。 师:对。这是三条非常特殊的棱,我们把它们分别称作长方体的“长”“宽”“高”。也就是说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在一个长方体中,我们通常把竖着的这条棱叫做“高”,正对着我们的棱叫做“长”,“长”旁边的那条是“宽”。大家来指一指我手中的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拿长方体模型横放、竖放、侧放,并让学生指出在不同摆放的情况下的长、宽、高,体会同一个长方体因摆放位置不同而引起的长宽高的变化。 师:根据相对的棱相等,所以“长”对面的棱也是“长”,“宽”对面的棱也是“宽”,“高”对面的棱也是“高”,由此可知,长方体有4条长,4条宽,4条高。共计12条。 师:如果让大家利用小木棒来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思考一下需要几组木棒,共几根?在下面给出的木棒中你可以如何搭配来组建长方体,它们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 出示例题: 四根8厘米,八根3厘米,四根6厘米,两根5厘米。 生1:长8,宽3,高6 生2:长8,宽3,高3 生3:长6,宽3,高3 师:生2和生3搭建的长方体都是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特殊长方体,想象一下,把长缩短到3厘米,这个长方体会变成什么样子? 生:变成了正方体 师:对,变成了长、宽、高都是3厘米的正方体,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是正方体,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师:关于面、棱、顶点,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棱和面有什么关系?棱和顶点有什么关系? 生:两个面相交的位置是棱,两条棱相交的位置是顶点。 巩固练习 书上例题1、2 小结 作业布置 练习册《长方体的认识》 小学数学教案 篇19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点,理解并掌握解题思路。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通过鼓励性的情感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初步学会分析数量关系,并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教学难点: 懂得要解决最后问题必须先找出隐藏的中间条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桃园参观,你们想去吗?(课件演示) 今年的桃子大丰收啊!这里有4筐桃子,每筐有6个,一共有多少个桃子? 谁会算一算?(学生口答,说一说怎样想的?) 如果第一棵树上有80个桃子,第二棵树上有60个桃子,两棵树上一共有多少个? 谁会列式解答?学生口答并说一说怎样想的? 二、探索新知 (1)你们真了不起,遇到的两个问题都解决了。我们一起去看看猴妈妈和猴宝宝在桃园遇到了什么问题想请你们帮忙。 媒体演示例题 (2)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大猴:3筐,每筐12个。 小猴:6个 你能根据两只猴子的采桃情况提出问题吗? 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出来,再引导学生先解决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 (3)怎样求出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 你会列式解答吗? 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123=36(个) 36+6=42(个) 你先算的什么?你是怎样想到先算大猴采了多少个的? 教师归纳:有的同学这样想:要求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就要把大猴采的个数和小猴采的个数合起来,可题目上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大猴采了多少个,所以必须要先求出大猴采了多少个,然后把大猴采的个数加上小猴采的个数。这是从问题想起。还有同学是从条件想起,根据大猴采3筐,每筐12个,就能先算出大猴采了多少个,再把大猴采的个数和小猴采的个数合并起来,就是两只猴一共采的个数。这两种想法都很好。 我们在解决问题后要写出完整的答语。教师板书答语。 回顾:刚才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时用了几步计算?(板书课题: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为什么这道题要用两步呢? (4)教学试一试 刚才有同学还提了一个问题,你会解答吗? 先在本子上独立解答再同桌互相说说先算什么? 指明汇报,板书算式。提问:要求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要先算什么? 比较:在解决例题和试一试这两个问题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相同的是两题都用两步计算,而且第一步都是要先算出大猴采了多少个?这一步都是用乘法算的。不同的是,第1题求两只猴一个采了多少个?所以第二步用加法计算,而第2题求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所以第二步用减法计算。 三、拓展练习 (1)参观了桃园后我们再去森林公园看看,进公园先买票。我们来算算一共要多少元?(媒体出示条件和问题) 谁说说这题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要求一共有多少元先要算出什么? 学生列式解答。指名汇报,说一说152表示什么意思?提醒做完后别忘了写答语。 (2)我们进公园去。这里有2个小朋友在浇树呢!这里又有什么问题需要我们解决呢?你会做吗?在自己的本子上做一做。 学生独立解答后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我们继续参观森林公园,看,眼前又出现了什么?根据这些条件你会提哪些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问题,再让学生分别解答。 解决这两个问题分别是怎样想的?都要先算什么? 四、全课总结 在参观的过程中同学们解决了好多问题,真是了不起啊!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关键是什么呢? 小学数学教案 篇20一、教材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44页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空间想象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喜欢自己通过动手、动脑去大胆探索问题,可以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所以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后,安排“探索图形”这个综合与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小组合作探究大正方体中各种涂色问题,并总结出规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概括推理能力。 三、教学目标 1、借助正方体涂色问题,通过实际操作、演示、想象等活动发现小正方体涂色情况的位置特征和规律。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获得一些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及分类、 归纳、推理、模型等数学思想和经验。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有趣,激发主动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借助正方体涂色问题,通过实际操作、演示、想象等活动发现小正方体涂色情况的位置特征和规律。 教学难点: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获得一些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及分类、 归纳、推理、模型等数学思想和经验。 四、 教学准备 魔方、正方体教具(教师)、正方体教具(学生)、学生小组探究卡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同学们玩过魔方吗?它是一个什么几何形体?(正方体),正方体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有8个顶点、12条长度相等的棱、6个大小相等的面。 教师随机板书正方体的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魔方引入正方体,不仅复习了正方体的特征,为新课的学习做好良好铺垫,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出示①②③组图,它们分别是由多少块小正方体组成的吗? 生:图①2×2×2=8(块) 图②3×3×3=27(块) 图③4×4×4=64(块) 师:在它们的表面涂上颜色,那么这些小正方体都会被涂上颜色吗? 生:不是,有的会被涂上颜色,有的不会被涂上颜色。 师:涂色的面数有几种情况? 学生观察分类:3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没有涂色。 教师随机板书:3面 两面 一面 没有涂色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正方体表面涂色的问题——探究图形 教师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探究三面涂色的问题 师: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分别有多少块呢? 生观察回答:图①有8块、图②有8块、图③有8块。 师:怎么都是8块?分别在哪里? 生:都在大正方体的8个顶点上。 师:那么棱长上有5个、6个或7个小正方体的图形呢?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块? 生:也是8块。 师:这跟什么有关系? 生:跟正方体的顶点有关系,因为有8个顶点,顶点上的小正方体是三面涂色的。 教师随机板书:顶点 (二)探究两面涂色的问题 师: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分别又有多少块呢?是否也存在一定的规律呢?请同学们利用学具四人小组进行探究。 小组合作提示: 1、四人合作,利用学具探究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块? 2、试着将发现的结果用列式的方法表示在小组探究卡的表格中 小组探究 小组汇报 生:一面有4块,6面一共有12块。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为什么除以2呢?如果是正方体块数非常多的话,用这种方法还方便吗?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一条棱上去掉三面涂色的2块剩下的一块就是两面涂色的,而正方体有12条棱,一共就有1×12=12块. 师:③号图形两面涂色的有多少块呢?你发现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哪里? 生:在棱上。一条棱上去掉三面涂色的2块剩下的两块就是两面涂色的,而正方体有12条棱,一共就有2×12=24块. 师:那棱长是5块、6块的呢?怎样列式计算? 生:(5-2)×12=36块 (6-2)×12=48块 师:用字母n表示棱长上的小正方体的块数,怎样表示出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 生:(n-2)×12 师板书:在棱上 (n-2)×12 (三)探究一面涂色的问题 师: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块呢?试着借助刚才的经验进行探究并填表。 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汇报(使用希沃软件同屏互传,让孩子边展示列式边解释方法) 生:②号图形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每个面上,一面有1个一面涂色的,6个面一共就有6块。③号一面有4个一面涂色的,6个面一共就有24块。 师:你是怎么知道一面有1块、4块一面涂色的呢? 生:数的 师:如果正方体的块数非常多的时候呢?你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 生:有局限性 师:是的,不具有一般化,并且还需要一定的计算前提。那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 生:②号图形一条棱上去掉三面涂色的剩下的一块是一面涂色的这个正方形的棱长数,而这个小正方形的棱长数是(3-2)得到的,6个面就有(3-2)×(3-2)×6=6块。 生:③号图形一条棱上去掉三面涂色的剩下的两块是一面涂色的这个正方形的棱长数,而这个小正方形的棱长数是(4-2)得到的,6个面就有(4-2)×(4-2)×6=24块。 师:看来你们发现了一定的规律,棱长是5块、6块的图形呢怎么计算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 生:(5-2)×(5-2)×6=54块 (6-2)×(6-2)×6=96块 师:用字母怎么表示? 生:(n-2)×(n-2)×6=(n-2)2×6 (四)探究没有涂色的问题 师: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块呢?怎么计算? 生:可以用小正方体的总块数减去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以及一面涂色的。 师:这也确实是个办法。如果我只想知道没有涂色的块数是不是还需要算出其他的情况呢?是不是有些麻烦?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在哪里呢? 生:在里面 师:有什么办法知道呢? 生:拆开看一看 师用教具给学生演示拆开的过程,观察里面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 师:现在你知道有多少块没有涂色了吗? 生:②号图形有一块没有涂色 ③号图形有8块没有涂色的 师:可以用算式计算出来吗?结合刚才拆的过程我们再看一看动画演示过程看看你能不能用列式的方法计算出没有涂色的块数。 组织学生观看动画过程。 生:②号图形每条棱上有3块,去掉两块三面涂色的剩下的一块就是中间正方体的棱长数,因此中间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3-2)×(3-2)×(3-2)=1块。 生:③号图形每条棱上有4块,去掉两块三面涂色的剩下的两块就是中间正方体的棱长数,因此中间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4-2)×(4-2)×(4-2)=8块。 师:真棒!你能试试棱长是5、6块的吗? 生:(5-2)×(5-2)×(5-2)=27块 (6-2)×(6-2)×(6-2)=64块 师:用字母怎么表示? 生:(n-2)×(n-2)×(n-2)=(n-2)3 三、知识应用 出示棱长由1000块小正方体拼成的大正方体,请问三面、两面、一面、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分别有多少块? 学生计算汇报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探究,你能说说你用什么方法学会了本节课的知识? 五、版书设计 探索图形 顶点上 棱上 面上 中心 正方体的特征:8个顶点 12条棱 6个面 三面 两面 一面 没有涂色 8 (n-2)×12 (n-2)2×6 (n-2)3 小学数学教案 篇21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 2、掌握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学情分析 学生在掌握整数加法的基础上,探索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过程,理解同分母分数的计算法则。 重点难点 1、分数加法的意义。 2、能正确进行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 1、(录音内容)我是妮妮,今天想请哥哥、姐姐帮我一个忙。我妈妈烙了一张饼,爸爸把它平均分成八份,爸爸吃了八分之三张饼,妈妈吃了八分之一张饼,我想知道爸爸、妈妈一共吃了多少张饼呢?谁要是能帮我,就奖给大家一个赞,我先谢谢哥哥、姐姐了。 2、师:同学们,能帮助小妹妹吗?那怎么列式(板书式子),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同分母分数加法。 活动2【讲授】学习目标 1、理解、掌握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2、能正确进行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 活动3【活动】提示预习内容,学生自主学习 1、自主探究、小组讨论: (一)师: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四个人的智慧,一定是很大的,下面就让我们小组合作来探究同分母分数加法。 (二)学生先自主学习,再小组讨论 (三)学生讨论,师个别指导 (讨论中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个人见解,提示可以借助辅助工具来解题。) 2、汇报交流 生1:同学们,下面由我来代表我们组跟大家分享我们组的做法,大家请看,我是把这张长方形纸当成妈妈烙的饼,我也把它平均分成8份,爸爸吃了3份,我把它折回去,妈妈吃了1份,我也把它折回去,还剩4份,吃了也就是4份,占整张饼的八分之四,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老师,我想对赵红俐的讲解做下点评,你的想法真奇特,能想到加法的逆运算减法来解决问题,你真棒,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你能继续发挥你的聪明才智。 生2:大家请看,我们组是用折纸法,我把这张圆看作是妈妈烙的饼,我把它对折三次,平均分成8块,这3块是爸爸吃的,也就是八分之三,这1块是妈妈吃的也就是八分之一,一共吃了4块,也就是八分之四,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3:我来为大家讲解说意义的方法,大家请看,我是把这张饼看作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8块,爸爸吃了3块,相当于吃了这张饼的八分之三,妈妈吃了1块,相当于吃了这张饼的八分之一,两个人共吃了4块,也就是这张饼的八分之四。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4:我们组是用画线段的方法来解答的,我是把一条8厘米长的线段看成是妈妈烙的饼,把它平均分成8份,这3份是爸爸吃的,用来表示八分之三,这1份是妈妈吃的,用来表示八分之一,一共吃了4份,也就是八分之四,请大家注意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5:我们组是用画图法来解决的,我是把一张正方形纸看作是妈妈烙的那张饼,把它平均分成8块,爸爸吃的3块,我是用蓝色表示的,妈妈吃的1块,我是用红色表示的,爸爸、妈妈一共吃了4块,也就是八分之四,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6:我们组是用切割法来解决的,请八位同学来帮我完成,请大家手拉手紧密的围成一个圆,我把这个圆平均切成8块,这3块是爸爸吃的,这1块是妈妈吃的,一共是4块,也就是八分之四,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我想对陶梦如的做法做一下点评,你的想法很新颖,但在日常的应用中不实用,我建议你可以用小棒来代替人。 生:我觉得小棒易丢,也不实用,可以用手指来代替小棒,因为手指不会离开我们的身体。 生:我觉得手指算小数可以,假如就没法算了,我觉得还是画图比较好。 生7:大家请看表示3个,表示1个,它们两的分数单位都是,所以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刚才大家用这么多方法来探究同分母分数加法,那到底该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呢? 生: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师:同桌互记计算法则。 活动4【练习】能力提升 师:在阿拉伯流传这样一句话:“无论你有多少知识,假如不用便是一无所知”,谁能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出几道题考考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 篇22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和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在一个有括号的算式里,先算括号里的算式的必要性。 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加强小组合作。 3.灵活运用所学计算方法解决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 掌握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顺序。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口算:100+0= 0÷100= 2.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1)80-42+12 480÷60×2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要( )按顺序计算。 (2)75-15×4 40÷4+6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 )法,再算( )法。 (3)(12+4)×2 200÷(40-15)×2 小结:在含有小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 )里面的,再算( )外面的。 3.我们学过的( )、( )、( )、( )四种运算统称四则运算。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它的运算顺序。(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课。 1.出示:96÷12+4×2 (1)小组内讨论,说说计算顺序。 (2)汇报讨论结果。(指名说,师板书。) 2.变式:96÷(12+4)×2探究有小括号的计算顺序。 (1)问:如果要求先算加法,再算除法,最后算乘法,需要在原式里添上什么数学符号?(小组合作探究) (2)小组合作完成计算后,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 (3)点评,明确: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3.介绍中括号“[ ]”,变式:96÷[(12+4)×2]探究有中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1)认识中括号。 (2)在老师引导下明确运算顺序。 板书:96÷[(12+4)×2] (1)放手让学生合作完成计算,师巡视辅导。 (2)指名板演后,师生共同订正,明确运算顺序,并在书上找出来齐读两遍。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9页的做一做。 2.一个车间在4月份的前八天生产了320台洗衣机,以后每天生产45台。4月份(按30天计算)共生产洗衣机多少台?(要求列综合算式解答) 四、扩展提高: 根据运算顺序添上小括号或中括号。 (1)32×800-400÷25先减,再乘,最后除; (2)32×800-400÷25先除,再减,最后乘; (3)32×800-400÷25先减,再除,最后乘; (4)32×800-400÷25先乘,再减,最后除。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含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96÷12+4×2 96÷(12+4)×2 96÷[(12+4)×2] =8+8 =96÷16×2 =96÷[16×2] =16 =6×2 =96÷32 =12 =3 小学数学教案 篇23教学内容: 教材第8页例4、例5,“练一练”和练习二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初步认识“倍”的过程,联系实际问题初步理解“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几个几”和“倍”的联系。 2、在认识“倍”的教学活动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准备: 圆片数个,例5花图、线段图等。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导入新课 1、根据老师的要求摆圆片。 (1)第一行摆3个圆片,第二行比第一行多摆4个,第二行摆几个圆片? (2)第一行摆3个圆片,第二行要摆2个3,第二行摆几个圆片? (3)第一行摆3个圆片,第二行摆的圆片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第二行摆几个圆片?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老师演示:第一行圆片摆了3个,第二行摆跟它同样多的3个,这时第二行的个数就是第一行圆片的1倍。请你也来摆一摆: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1倍。 2、学生动手操作,老师巡视指导,要求学生边摆边想:1倍该怎么摆? 3、题目要求我们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请你想一想接下去该怎么摆?(学生动手操作后)谁来说一说第二行圆片摆了()个()。 4、完整地说一说:第一行圆片有3个,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第二行摆了2个3。 5、如果老师要求你们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4倍,又该怎样摆呢?如果是6倍呢?1倍呢?(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摆圆片,并完整地复述:第一行圆片有3个,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倍,第二行摆了()个()。 6、巩固练习: (1)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4倍, 第二行摆()个(),第二行一共有()个圆片。 (学生先独立摆一摆,再说一说。) (2)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 第二行摆()个(),第二行一共有()个圆片。 (学生独立操作,并能完整地说一说。) (3)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倍。 第二行摆了()个()。 (4)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倍。 第二行摆了()个()。 三、教学例4、例5 1、教学例5 (1)直接出示例5。 (2)谁来说一说:菊花的朵数是月季花的()倍。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完整地说一说:月季花有2朵,菊花有3个2朵,菊花的朵数是月季花的3倍,菊花一共有6朵。 (3)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2、3题。 2、教学例4 (1)出示例4。 (2)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几倍,你是怎样想的? (3)谈话:如果我们把灰带子的长看作1份,花带子的长就是这样的4份,(老师边讲边将花带子与灰带子进行比较)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4倍。 (4)在花带子的后面再添上一段,现在花带子的长有这样的几份,那么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几倍呢?再添上2段呢? (5)在灰带子的后面加上一段。 我们把现在灰带子的'长看作1份,那么花带子的长就有这样的几份?现在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几倍?你是怎样想的? (6)我们把现在灰带子的长看作是1份,那么花带子的长就有这样的几份?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几倍?你又是怎样想的? 四、应用拓展 1、白皮球 花皮球 花皮球的个数是白皮球的()倍。 2、学生独立思考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谈话:老师要求花皮球的个数是白皮球的2倍,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拿去花皮球的2段,也可以给白皮球加上一段) 4、请你也来设计一道类似的题目,同桌一个人出题,另一人根据同桌的意思画一画,摆一摆,再说一说。 五、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学到了什么新的本领?跟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小学数学教案 篇24教学内容: 五年级下册教科书第65—66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探究和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能正确地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会用两种方法叙述分数的意义。 2.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等探究的能力。 3.体会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的需要,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经历探究过程,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 通过操作,让学生理解一个分数可以表示的两种意义。 教材分析: 《分数与除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在对分数意义有初步认知基础上的深入理解。在这节数学课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分数与除法之间直观的位置关系,还要从分数意义中理解分数与除法的联系。所以在本课的的设计中,以分数意义的辨析贯穿始终。因为分数的意义,本身就是除法的界定,这才是分数与除法最根本的联系。 本节教学内容重视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发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究整数除法得不到整数商的情况时,可以用分数表示;在表示整数除法的商时,用除数作分母,用被除数做分子。教材从“分蛋糕”的实际情境引入,引导学生列出除法算式,并结合分数的意义得出结果,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几个算式,探索发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让学生用分数表示两数相除的商或把分数写成两数相除的形式。 教具学具: 课件,模型。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师:孩子们,上课之前先考验下大家,(出示课件)这个谜底是什么? 生:月饼。 师:你们的课外知识真丰富,你们喜欢吃月饼吗? 生:喜欢。 师:老师也喜欢。在月饼中也含有许多数学知识,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课件),把6块月饼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块?怎样列式计算? 生:2块,6÷3=2(块)。(板书) 师:说得真棒,要是声音再大些就更好了,我们再来看下一个问题,把1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几块?怎样列式计算? 生:0.5块,1÷2=0.5(块)。(板书) 师:表达得特别清楚,让大家一听就懂。老师就继续考验大家,如果把1块月饼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几块?怎样列式计算? 师:你为你们组又增添了一份光彩。看来大家已经能够解决分月饼的问题了,不用学具直接说出5除于7等于多少? 生:七分之五。 师:非常正确。我们再来看这些算式,整数除法得不到整数商的时侯,可以用什么数表示商? 生:可以用分数表示。 师:在表示整数除法的商时,用谁作分母?用谁做分子? 生:用被除数作分子,除数作分母。 师:那么分数与除法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谁能用语言概括下? 生:被除数除以除数等于除数分之被除数。 师:你表达得这么清晰流畅,了不起! 师总结:可以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用除数作为分母,被除数作为分子,除号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数线。反过来,一个分数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分数线相当于除号。所以,分数与除数的关系我们可以用式子来表示为: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板书)。用字母表示是? 生:a÷b= a/b(b≠0)(板书) 师:这个关系式里每个数的范围要注意什么? 生:因为在除法里除数不能是零,所以分数的分母也不能是零。即b≠0。 师:想一想分数与除法有哪些联系和区别? 教师强调:分数是一种数,但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除法是一种运算。 师:今后我们再看分数时,会有两种意义。(把“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3份的数,也可以是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1份的数。) 二、巩固练习 师:你们知道阿凡提吗?你有他聪明吗?敢不敢挑战他?我们来闯关,大家有信心吗? 1.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式的商。 (1)3÷2 =() (2)2÷9 =() (3)7÷8 =() (4)5÷12 =() (5)31÷5 =() (6)m÷n =()n≠0 2.把5千克糖平均分成7份,每份是( )千克;把1千克糖平均分成7份,5份是( )千克;也就是说5千克糖的( )和1千克糖 的( )是相等的 三、课堂小结 说说你的收获是什么?重点说说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结束语:今天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并学会了这么多知识,老师真为你们骄傲!其实生活中有更多的知识等着我们去发现、探索,快做个有新人吧,你会成长得更快! 四、作业布置 练习十二第1,3题。 板书设计 分数与除法 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a÷b= a/b(b≠0) 教学反思 这节课在引入课题之前,先利用谜语激发学生兴趣,引进分数,复习旧知。在探索新知时,从想象中每人2个饼,到一张饼,把一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能得到几块?有了刚才的复习知识进行铺垫、迁移,很容易能用算式1÷4来计算,学生很快会说出1/4,这时我会再提问:为什么是1/4?你是怎么分得?学生用准备的圆片分一分;接着出示:学生一步步经历了分得过程,对分数的意义就理解得更好了,也就明白了为什么是3/4。当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时,用除数作分母,用被除数作分子。反过来,一个分数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可以理解为把“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也可以理解为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1份。也就是说,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建立过程,实质上是与分数的意义的拓展同步的。教学之后,再来反思自己的教学,发现就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存储于学生脑海里的状态而言,除了抽象性的之外,应当是抽象与具体可以转换的数学知识。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