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月光曲的教案 |
范文 | 月光曲的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月光曲的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月光曲的教案1教学目标 1、体会贝多芬在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感情的变化。 2、在理解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分析人物言行体会贝多芬在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2、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教学方法 讨论法、情境教学法、朗读指导法、启发法 教具:电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二、检查预习 1、认读生字词 2、指名分节读课文,师纠正读音 3、通过预习你对课文有哪些了解? 4、学生质疑 三、了解课文大意,理清文章层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月光曲 2、请生简述《月光曲》的创作过程。 3、质疑:这节课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引导生从内容及人物质疑) 二、体会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的感情变化 1、生快速阅读课文,把课文中描写贝多芬言行的句子找出来? 2、品读句子,再联系上下文,小组讨论问题。 课件出示问题:贝多芬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这样说?想象他当时的心情怎样? 3、交流讨论情况,重点体会以下几方面: (1)贝多芬进屋是被兄妹的谈话所感动; (2)贝多芬弹一曲是看到兄妹穷,但又爱音乐,产生了同情心; (3)贝多芬又弹一曲是因为发现盲姑娘是他的'知音,很激动; (4)贝多芬飞奔回店是因为创作了一首新曲子很兴奋。 根据生回答板书贝多芬言行及心情的关键词 4、 小结 (1)通过刚才的讨论交流,大家又有什么新的收获? 师述:这些感情的变化其实就是贝多芬创作出《月光曲》的原因。 (2)这些结论我们是通过什么途径得到的?根据生述板书学法。 找 分析言行问 议 说 体会心情 理解内容 三、学习体会第三节 1、文中哪里最让贝多芬感动?(课件出示兄妹对话) 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那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2、用刚才的学习方法,进行小组讨论,体会兄妹说话时的心情变化。 3、交流讨论情况 (1)妹妹说第一句话时是(渴望)的心情,因为她知道贝多芬来到小镇,很想 听贝多芬弹琴; (2)哥哥说话时是带着(难过的、遗憾的)心情,因为家里穷他不能满足妹妹的心愿; (3)妹妹说第二次话时是带着(安慰)哥哥的心情,因为他不想让哥哥为了她而难过。 4、指导朗读兄妹的对话 (1)同桌分角色练读。 (2)指名生分角色朗读。 (3)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5、听了兄妹谈话,你有什么想法? 6、 小结:贝多芬正是被这对穷兄妹间的真挚的情感所感动了,才进了屋,才有了后来献给兄妹俩的《月光曲》。大家想听这首曲子吗? 四、初步辨别联想与实在事物 1、请生划出文中暗示《月光曲》曲调的句子。(课件出示句子) 2、小组讨论:读句子,根据内容画一画。 3、请生展示作品,并让大家评议。 4、课件出示选择题,让生选择《月光曲》曲调,并说理由。 选一选:a、舒缓——明快——激昂 b、明快——激昂——舒缓 c、舒缓——激昂——明快 5、欣赏《月光曲》 6、请生通过朗读表现出曲调的变化。 7、大家是通过什么途径体会到《月光曲》的曲调的? 8、哥哥为什么会想到这些? 9、师述:通过学习我们发现联想可使文章的内容更丰富,但联想要以实在 事物为依据。而同样的音乐,让不同的人听,由于各人的经历不同,可能会有不同的联想。 五、扩展,体会文章中心 1、听音乐,想一想: 盲姑娘静静地听着,仿佛看到()。 我静静地听着,仿佛看到()。 2、你们认为贝多芬想通过这首曲子表达些什么? 3、穷兄妹俩听了贝多芬的曲子,他们很幸福。从贝多芬那儿他们也获得了自信,今后他们会怎样面对生活呢? 板书设计: 月光曲 听:谈话(感动) 贝多芬看:贫穷(同情) 弹:一曲又一曲(激动) 记:曲子(兴奋) 月光曲的教案2一、音乐导入,学习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第九自然段) 1、听《月光曲》。师:这时,贝多芬看到盲姑娘听到他的曲子是这样的兴奋,这样的喜悦,贝多芬心里怎么样?” 2、师生对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话。 (1)师:“于是,贝多芬又给她弹了一曲,这个曲子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贝多芬早已谱写好的,还是趁着兴致当时弹出来的?从哪一句里可以看出?” (2)师:“同学们想一想,当时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著名的乐曲呢?盲姑娘和皮鞋匠是怎样听的?他们听着,听着,又展开了怎样的联想?”“请你们看看插图、带着这个问题自学第二部分。” 3、(学生自学)全班交流。 “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闻名的乐曲呢?”(老师读课文“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 读后描述,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课文中有一幅插图,这个情景多美啊。蜡烛灭了,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美。 交流:为了描写这个环境,课文中用了什么词?“(清幽)”这个“清”是“亮、清朗”的意思;“幽”给人宁静的美感。前面也讲到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清幽、幽静”,都有幽雅、美和静的含义。但“清幽”有光亮的意思。月光是那么亮、那么美,也给人宁静的感觉。” 二、再读想象,体会联想 1、“现在就请你们把这一节课文读一下,眼睛闭起来想一想,月光怎么清幽,小屋子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样?然后请你们讲这幅图。”(学生各自准备,同座两人对话。) 教学预设:(描述插图)一阵风拂过,把蜡烛吹灭了。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照亮了茅屋。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月夜呀,身边的穷兄妹是这样的穷苦,他们同样需要音乐,我一定要用我的音乐给他们带来快乐,给盲姑娘带来光明,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借着月光弹起琴来。 2、师:月光是这样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却看不见。贝多芬的琴声给穷兄妹带来了什么呢?课文上没有写,但是从哪儿我们可以知道? 课文是通过贝多芬的琴声,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联想来写的。现在我们看看下一节课文,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听琴声的事实,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因听琴声产生的联想? 3、学生读写实的部分:皮鞋匠静静地听着。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他睁得大大的眼睛。 4、学生读联想,体会情境。 (1)读书想象第一幅画面:体会月光照耀下海波粼粼的画面 (2)体会第二幅画面:月亮越升越高……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的情境。 (3)随着音乐体会第三幅画面:皮鞋匠听着听着,觉得海上刮起了大凤,卷起了巨浪的情境。再引导再看图:“想一想皮鞋匠听了琴声,仿佛觉得大海卷起了巨浪,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怎样?”(贝多芬越弹越激动,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也越来越快。) 三、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师: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是与文章中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 引导对比: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不那么深刻感人。)不信,可以读读。 指导读:读这类文章时,要搞清楚哪是叙事,哪是联想,从而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指导写: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 四、朗读全文,体会文章的前后照应 “盲姑娘听到贝多芬的第一个曲子是“入神““激动“,听了“月光曲“是“恬静“是“陶醉“,我们想想看这个穷苦的盲姑娘此刻心里觉得怎么样呢?她心里可能要说什么?我们帮她说出来。” “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而且说如果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也是非常幸福的,这时贝多芬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个词儿说明他也很激动?”(飞奔)。 师:“同学们,我们再读读课文吧。大家可以跟着录音小声读一次,再大声读一次。“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