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说课稿 |
范文 | 【精选】说课稿模板合集七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一、说教材 我们用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上海教育出版社本教材的音乐教材。根据教材我自立设想了一堂《合唱与合唱指挥》课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合唱与指挥,二者相互结合,相互依靠,同时学习,同时掌握,同时提高。。本课主要根据合唱教学和合唱舞台表演的规律,结合指挥法,详尽而实用地介绍了合唱与指挥的基本知识。概念和技术通过讲解、示范、学习、练习,并由学生和教师共同体验成为切身感受,从而成为知识。 本课教学建立在学生广泛参与合唱实践的基础上,有利于学生以音乐演唱者和指挥者的双重身份来理解、体验和表现音乐。对发展学生音乐才能,培养合作协调能力,提高音乐表现能力、音乐教学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教学内容 主要包括合唱、指挥两方面的内容。 (1)合唱 讲解合唱学基础理论:合唱艺术概念、合唱声部、统一、均衡、协调、色调、音准、咬字吐字等;合唱团基础训练的手段与方法;练声曲以及不同组合形式的合唱作品的演唱;音乐教育中合唱训练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以及合唱作品分析与教学方案的设计等。 (2)指挥 讲解合唱指挥知识:指挥艺术概念;指挥的作用和任务;作品排练的准备工作;合唱团组织与训练的基本方法等。 讲解合唱指挥技术:基本姿势、基本图式、起始与收束、速度变化、力度变化、作品处理的相关指挥技术及乐队指挥的基本常识。 2.教材的地位作用 填补了中学音乐的知识结构,增强了中学音乐课程的社会适应性,为学生走上后能满足在学习中的需要,确立了地位,树立了信心。 3.教学目标 1)掌握合唱作品演唱的基础知识与方法。掌握合唱作品二度创作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 2)掌握合唱指挥的基本规则与表现技能。学习合唱团组织、训练、演出、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3)在参与和观察合唱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从事合唱教学的'方法和经验。 4)在合唱和指挥的实践中,不断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合唱艺术的兴趣,通过接触和欣赏各种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树立理解和尊重多元音乐文化的观念。 5)激发学生对集体性、合作性艺术表现形式的热情,培养学生正确把握指挥与被指挥群体的合作关系,尊重每一位参与者,认识合唱艺术在培养集体主义精神方面独特的社会功能。 4.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于合唱的方法,指挥的方法以及合唱指挥的配合协作。难点在于多声部合唱的演唱与声部融合,指挥的技术提升,动作的协调优美以及指挥与合唱团的配合协调,结合统一。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 示范法 三、说教学流程 (一)有关与合唱相关的图片导入 (二)教授新课 (三)、思考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说课稿 篇2一、说教材 (一)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第二册第三单元“表内乘法(一)”中的“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节,是一节新授课。 (二)教材简析: “表内乘法”是数学中最基础的知识,而“乘法的初步认识”又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不强,建立“乘法”概念较为困难。所以教材结合具体活动情境,从让学生认识相同数相加开始,并结合具体的事例,沟通同数相加和乘法的关系。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探究等学习活动,使他们逐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从而帮助学生牢固扎实地建立“乘法”的概念,为以后学习多位数乘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重点和难点: 我针对他们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把“使学生知道乘法的意义”作为教学重点,把“使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作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我们教育学生的目的无非是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点被大家所共识。因此,我依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从情、能、知三方面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在各种情境中的学习,进一步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从而更加热爱数学。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观察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并理解乘法的含义,初步建立“乘法”概念。 三、说教法、学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造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根据学生与教材的特点,我主要采取操作感知,抽象概括的方法,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主动探究乘法的意义。在探究发现中,学生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参与学习过程,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学有成功、学的愉快,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说教具、学具准备 根据教学的需要与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节课我准备的教具、学具有:多媒体课件一套,每个学生50根小棒。 五、说教学过程 我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启发诱导学生按照直观感知——表象认识——概念形成——拓展运用的规律组织教学。因此,本节课的设计有四个层次。 第一层:激趣引新,让学生亲近数学(约7分钟) 第二层:探究体验,让学生经历乘法(约15分钟) 第三层:应用拓展,巩固乘法的意义(约8分钟) 第四层:课末总结,梳理乘法(约10分钟) (一)激趣引新,让学生亲近数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概念的引入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接受。小学生学习概念一般是以感知具体事物,获得感性认识开始的。教师在开课时,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学生喜欢的动物园一角。“你们喜欢小动物么?仔细观察,图上有什么?”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交流:我看见有兔子、和鸡,兔子有几只,怎样计算?鸡有多少只呢?……这样设计,学生感知生活中按一组一组数的现象,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到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教师接着说:“看来,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同数相加的例子.不仅生活中是这样的,比如我们用筷子,一双筷子有两根,五双筷子就是2+2+2+2+2=10,这是提出:如果我们班同学都拿一双筷子,有多少根?又该如何解决?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欲望。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起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效果。 (二)、探究体验,让学生经历乘法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低年级学生一般以“概念形成”作为建立概念的主要形式。形成概念是概念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步,这个过程应该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去完成,用自己的头脑亲自去发现事物新的本质属性和规律,进而获得新概念。现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为,正确的说,发现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 第一步:感知具体形象。思维始于操作,操作促进思维。学生观察电脑图得出()个( )相加……教师板书同数相加的算式。从而让学生通过直觉思维,将主体感知与动作直接联系,获得关于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感性认识,教师接着问:4个2相加可以写出来,那8个2相加、12个2相加。。。。。呢?写起来非常麻烦,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脑思考:怎样表示更简便?通过巧设书写障碍,使学生在写和读同数相加的算式的活动中,亲身感受相同加数相加用加法算式表述确实很麻烦,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究怎样表示更简便的欲望。 第二步:形成乘法表象。在体验理解乘法意义的过程中,教师应开展直观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概念。教师组织学生观察黑板上的一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快发现同一个加法算式的加数是一样的,紧接着教师用精炼的数学语言概括:“像这样的加法,还可以用一种新的运算方法——乘法表示。”再以4个2相加为例,“这道算式中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2?”教师用有几个相同加数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体会乘法算式的意义,然后列乘法算式。4个2相加用乘法算式表示是:4×2,还可以表示2×4,引导学生理解乘法算式的含义,认识乘号。学生自由乘法的各部分名称和读法,进一步梳理乘法算式的意义。学生把另外几道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通过观察算式,发现同数相加的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之间的对应关系。教师反问:“有了加法算式,为什么还要用乘法算式呢?”学生结合直观图形和算式的视觉支撑,进行观察比较初步体会到:乘法算式是由几个相同加数相加演变过来的,是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简便形式,从而初步体会了乘法的意义。这样的设计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理念。 第三步:抽象概括乘法。概念形成之后,应及时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出来,以加深对概念的印象。教师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像这样的加法算式,你们还有吗?请写成乘法算式。学生根据前面的学习,迁移内化推出其它几道加法算式对应的乘法算式。学生分析加法算式的意义,改写成乘法算式,说改写的思路,初步概括出乘法的含义。接着学生再一次回到动物园提数学问题,列乘法算式解决问题,进一步巩固乘法的具体含义。 通过以上三步学习活动,学生经历了由几个相同加数相加到乘法运算的过程,学生的思维由直观动作操作到具体形象思维,最后形成初步抽象思维,并把两种思维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感知了同数相加与乘法的关系。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规律,较好地理解了乘法的意义。 (三)应用拓展,巩固乘法的意义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概念一旦获得,如果不及时巩固,就会被遗忘。概念抽象概括了,此时须有一个知识内化的过程。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促使学生的知识在发展中飞跃,学生的能力在巩固中得到发展。本节课在这一环节主要采取直观反馈、推理判断等形式,巩固乘法意义。 1、基础练习。提供生活情境,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图和算式的对照,可以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体会。 2、动手操作,配合练习。进一步感受、理解乘法的意义,形成乘法的初步认识。 (四)课末总结,梳理乘法 课末小结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求知欲望。教师小结时问: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像什么样的问题用乘法?只要同学们仔细观察生活,善于思考,虚心学习,会有更多的收获!让学生回忆所学知识的内容,并帮助学生加以梳理,辨清同数相加与乘法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对乘法意义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最后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继续探究乘法的欲望。 说课稿 篇3一、说教材: 影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小朋友在平常都喜欢互相嬉戏抢着踩着别人的影子,或者高兴地带着自己的影子跑,对影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新《纲要》指出:“科学教育要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大班幼儿好奇心强,对事物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而且他们已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对影子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此外,他们有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能力,能把自己的发现与同伴、教师交流。因此,我设计了涉及科学、艺术领域的综合活动《有趣的影子》,让幼儿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去“自我探究、自我发现、自我提高,”教师则是幼儿活动的合作者、支持者、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并及时给予适当地指导,努力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 二、说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育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的作用。我觉得在制定目标时要遵循“紧凑、精练、突出教育性”的.原则,依据教材内容与幼儿情况的剖析,吸取人本主义的理念,从满足幼儿“认知、情感、能力”的角度出发,结合《纲要》精神以及科学、艺术领域的总目标,我制定了以下几点目标: 1、对影子的形成产生探究的欲望,了解影子形成的原因。 2、对探究影子活动产生兴趣,并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3、与同伴合作制作简单的皮影并表演,提高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能力。 重点:了解影子形成的原因。 难点:与同伴合作制作皮影戏的道具。 三、说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活动目标服务的,幼儿通过对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获得发展,新《纲要》指出“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幼儿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为此,我提供了以下准备: 1、经验准备:与爸爸妈妈一起去寻找影子、观察影子,并一起寻找影子形成的的秘密。 2、材料准备:制作皮影的各种材料。 3、教具准备:有关皮影表演及制作的录象。 四、说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我采用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原则,引导幼儿由浅至深、由表及里地感知事物、探究事物。主要流程有“激发兴趣,导入活动——讨论影子的形成——制做简单皮影——玩皮影游戏,制造影子”。现在我来具体分析一下: (一)激发兴趣,导入活动 让幼儿观看皮影戏,激起幼儿学习的兴趣,教师在幼儿欣赏后提问:1、你知道这是什么表演?2、这种表演是怎么产生的?(时间约三分钟)在这个环节让幼儿通过皮影戏来发现影子,既能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又能调动起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为下面的探究影子形成的活动做了铺垫。 (二)经验讲述,讨论影子形成的原因(这是重点部分) 提问:1、你在什么时候也看到过影子? 2、影子有什么特点? 3、影子是怎么形成的? 教师小结:影子形成的原因及特点,并让幼儿发现皮影也是利用了这一原理产生的。 这个环节教师通过引导幼儿对影子进行讨论,幼儿便把自己与父母一起获得的有关影子的秘密说给大家听,让彼此获得更多对影子的认识。在这里教师为幼儿提供宽松的探究环境,让幼儿互相地讲述自己的发现。同时,也为幼儿提供了在同伴面前或集体面前表现自己的机会,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在活动中也实现了生生互动及师幼互动的原则。(这里约8分钟) (三)制作简单皮影 师:皮影戏也是利用影子形成的原理产生的,那你们知道该如何制作皮影道具吗?这里在幼儿讨论后,教师让幼儿观看制作皮影的录象。这里是整个活动的难点,教师引导幼儿说出制作的方法,然后请幼儿观看皮影制作的录象。看完之后再让幼儿分组合作制作简单的皮影(活动时间约15分钟)。 (四)玩皮影游戏,制造影子(设置游戏场景,鼓励幼儿大胆表演) 1、制作完之后,请幼儿合作进行表演(同时也制造出影子)。此时,幼儿可 根据自己的作品,进行角色的合作表演,在这里幼儿获得成功体验得到渲染,活动达到高潮。(时间约7分钟) 2、教师对于幼儿的活动给予评价。 (五)活动延伸:把幼儿的作品带到区域内,让幼儿继续进行自由的艺术创作。 五、说活动特色: 1、在活动的导入部分,我让幼儿观看短暂的皮影表演,激起幼儿学习的注意力及兴趣,通过提问自然地引出“影子”这一主题。在这里我注重了“导”的精彩,因为导入时教师的方式及语言对幼儿的探究兴趣的强弱起着很大的作用。 2、在活动中运用了多媒体,使幼儿在比较形象、直观地学习和欣赏,激起了幼儿学习的兴趣,集中了幼儿的注意力。 3、在活动中始终把幼儿放在主导地位,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师在活动中始终只是一个引导者、合作者、支持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及时适当地给予指导和帮助,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 4、在活动中注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注重活动的过程,使幼儿在与教师、同伴的互动中运用语言、思维、操作、动作来丰富经验,积极表现。 5、陈鹤琴先生提出“做中学”的理念,这一理念也早就被我们幼教工作者所认同。在活动中我始终坚持让幼儿在“做中学”,通过操作去发现、去理解。比如:在让幼儿学习制作皮影道具时,教师请幼儿先来说说制作的方法,再让幼儿观看制作的录象,没有示范,让幼儿在自己与同伴的合作操作中去学习,这样幼儿获得的经验会更丰富。 6、整合的理念:在《有趣的影子》中我把科学和艺术两个领域结合起来,让幼儿在获得影子形成的经验的基础上,再动手制作皮影制造影子,鼓励幼儿在活动中大胆地想象、创造。教师对于他们的想法、创造给予肯定,同时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说课稿 篇4一、立足实际说学情: 首先,生活中,学生虽然有了认读时间的经验,但是在读接近整时时还是容易出错。 其次,虽然一年级已经学过有关时间的知识,但是在拨表时还是容易出现分针走,时间不走的现象。 最后,是对一时一分缺少感知。 二、两种版本说教材: 有了这样的分析,我重新审视了教材: 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学过钟表上的整时半时,以后还将继续学习这方面的知识,纵观整个教材的编排都是:有特殊到一般,简单到复杂的编写过程编写的,这样的编写既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又符合人们看表读时间的经验与习惯。 在看本册教材,教材是按照这样几个层次编写的。 首先,呈现的情境图是:让时针走一大格,仔细观察分针有什么变化?这样把时间这个抽象的概念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时间这个抽象的概念。 继而出现的情境图是,让分针转一大圈,仔细观察时针有什么变化?是让学生在逆向性思维中理解时间这个抽象的概念。 教材的编写,不是单纯的模仿记忆,而是通过问题引领,启发学生认真观察,仔细思考,该学生提供了思考和讨论的机会,最后在动态中得出:1时=60分。 再看,北师大版教材,安排了一分钟能干什么的活动,我认为这个活动能很好地帮助学生体会时间这个概念,所以本节课我借鉴了这一活动。 分析了学生,分析了教材,我在想时间和长度单位、质量单位一样都属于量与计量的范畴,但是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而时间单位却不那么容易表现,它比较抽象。所以本节课我创设了各种活动,来沟通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力求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时间。 有了上面的思考,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让学生在观察与思考中了解钟面。认识时间单位时、分,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 能力目标: 让学生体验1时、1分,初步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情感目标: 在认识时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索能力以及积极的学习情感和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时、分,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 基于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 能正确认出接近整时的时间。 三、情境互动说流程 本节课我确定的流程为: 体会时间与度量之间的关系----体会时、分之间的关系-----认识几时几分----练习巩固。 时间广泛存在于我们生活当中,但是我们却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就像我们生活在空气中却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一样,所以时间是个比较抽象的单位,但它却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所以我设计的情境力求让学生体会钟表是度量时间的工具,时分是度量时间的单位,让同学们体会度量的作用。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 于是我就这样开始上课了: 首先,呈现的是小青蛙跳格子的情境图:让学生看一看:快看!小青蛙跳了几个格子?学生数了数说:三个格子。 小青蛙又跳了一次,这次你们知道小青蛙跳了几个格子吗? 由于有了尺子的经验,学生会说:老师青蛙跳了12格子。 同学们,你们再认真数一数到底是几个格子? 学生看了看会说:不是12个格子,明明是14个格子嘛! 青蛙哥哥跳完了,青蛙弟弟也想跳,你们看它跳到是12了吗?‘ 学生会说:没到12,还差一点点。 努力再来一次吧,这次青蛙弟弟跳到12了吗? 这次它跳过了12. 通过这几个练习,让学生感到生活中有:快到而没到,还有过了一点点的生活现象。 第二环节:建构模型 1、体会时间与度量之间的关系: 跳完了格子,让我们仔细观察这把尺子吧,老师说: 这是一把奇特的尺子,你能用它来测量时间吗? 学生说:不能.。那么现在呢? 学生可能会发现:老师它像一块钟表。那么老师就根据学生学过的经验把这块表补充完整,首先补充上的是时针、分针,然后补充上小格子,这样一块钟表就诞生了。 有了钟表,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时吧。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块表,时针从几走到了几?同学们会说:时针从9走到了10. 老师接着说:那是多长时间呢? 同学们会说:是1小时。 老师接着问:如果时针从1走到2呢?(1小时)从7走到8呢?(也是1小时) 大家认识了1小时,那么1小时到达有多长呢?我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来体会1小时,有这样一个情景: 一节课和两个课间就是一小时;秋游开车行驶路程的时间;我校游泳课1小时;看三集动画片的时间需要一小时 ; 看三集动画片是一小时,那看一集《喜羊羊》大约多长时间呢?让学生在这个思考过程中体会生活中还有比时小的时间单位那就是分。 有了分,我们来仔细观察这块表,分针从12走到1是几分钟啊? 学生会说:老师是5分钟。 我会接着反问他们;分针从12走到1怎么会是5分钟呢?引导学生思考分钟每走一小格就代表一分钟。 那好了,我们知道了一小格代表一分钟,那么一分钟到底有多长呢?这次,我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三个活动。帮助学生体会一分钟: 首先,是让学生静静感受1分钟,学生感觉,哦,1分钟还是挺长的嘛! 接着请同学们想一想:一分钟能做哪些事情? 思考后,我设计了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亲身体验一下一分钟到底能做什么? 有了这样的体验:学生首先体会到了1分钟到底有多长?体会了时间的长短;同时让学生知道1分钟虽然短,但可以做好多事情,知道了时间的价值;最后,在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上帮助学生理解1分钟这样的的时间单位。 2、体会时、分之间的关系 针对学生对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关系的确定还有些困难,我认为可能是学生对时和分的关系理解还不够,所以本节课我设计了多种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时针和分针的关系。 首先,出示的这样一块表,请同学们观察分针是怎么变化的? 学生在观察后可能会说:分针走了五分钟。 那么时针呢?学生看了看会说:时针没有动。 老师接着追问:如果分针再走五分钟呢?这时就有争议了,有的同学会说:时针没有动;有的会说:时针一定会动的。那么时针和分针到底怎么动的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块表,我请同学们仔细看,认真看,看完后,我就引导学生来讨论:通过你们刚才的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会说:我发现,时针走的慢,分针走的快;有的会说:我发现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还有的会说:1时=60分。 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总结引导学生思考:1时=60分。 同时适时的向学生介绍有关时间的数学史: 时间的进率是古巴比伦人创造的,古巴比伦人在数学的发展历史中有着伟大的贡献,为了纪念他们,就规定 1时=60分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就要进行下一步了,就是本课的'重点:认识几时几分。 首先呈现的是这样的情景:出现这样四块表让学生尝试去认表,在尝试认表的过程中我想学生可能会出现这样几种方法,在确定几分的时候学生可能会这样说: 老师我是从头数的;有的可能会说:老师我是根据半时是30分,多一些或少一些来计算的;还有的更巧妙的就是根据乘法口诀算出来的。 针对学生的做法,教师要注意引导,最终和学生总结如何认识几时几分:时针刚过数字几,就是表示几时多,分针过了几个小格就代表几分钟。 3、认识几时几分 学生掌握了方法后,我们要突破难点了: 出示一块钟表后让学生认识是几时几分?学生一定会产生争议:有的会说是7时55分,有的会说是8时55分,那么到底是几时几分呢?我是这样帮助学生来引导的:请大家看,分针动了,它到12了吗?同学们会说:没有。现在呢?到了。现在是几时?是8时。那请你仔细回忆一下第一块表的分针到12了吗?同学们会说没到》没到12那是几时几分呢?同学们恍然大悟:哦,是7时55分,不是8时55分。 在引导学生看接近整时的时候,不仅要看时针还要看分针。突破了难点后我为学生准备了一首小儿歌: 时针刚过数字几,就是表示几时多,要问多了多少分,请你仔细看分针。 通过这样一个喜闻乐见的形式帮助学生认识了几时几分的方法。 最后突破了难点后,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了,给他么一个亲身体验的机会。让孩子在静态中认识时间,在动态中体验时间。 第三环节:解释应用 练习巩固 最后一个环节是巩固练习,首先,设计的是一个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情境,让他们用电子表的形式写出表上的时间。在写的过程中,4时5分的写法是个难点,教师要强调:当几分不满时的时候,一定要用0来占位。 第二个练习,是个巧妙性的练习。由于时针走的慢分针走的快 ,分针跑的太快了,所以分针掉了,你能根据时针的位置选择合适的时间吗?通过这样的练习进一步帮助同学们巩固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关系。 最后就是一个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体验性的问题了,这道题不仅帮助同学们认识了几时几分,而且让同学你们体验了经过时间,为下一节打下基础。 回顾整节课,认识几时几分属于量预计量的范畴,本节课我通过大量的活动,解决了学生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时分是度量的单位。度量的观念不是一节课就可以建立的,今后,我还将继续这方面的探索。同时,我也感受到学生是我们的另一只手,只有尊重学生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也就是“教师的讲基于学生的想”。 说课稿 篇5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现场的各位同仁,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我的照片我做主》。本次说课分6个部分:分别是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和学法分析、教学过程设计。 一、 教材分析 首先来看教材分析,本课我选自我校校本教材《图片的处理》一课教学内容,它是学生已学windows画图和金山画王等工具之后的一个知识延伸,我设计本课用“美图秀秀”软件处理图片,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照片效果不理想需要处理的实际问题。通过简单的旋转、亮度、裁剪等操作,使学生初步理解“处理图片”的概念。为以后学习的PPT和网页中插入的图片需要修改作铺垫。同时,向学生渗透通过学习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思想。 二、学生分析 根据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要求,我做了以下学情分析,我所教课的主要对象是小学五年级学生,他们显著的心理特征为: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自主性不强。但好奇心比较强、好动,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能很快地接受新鲜事物。知识储备方面,他们已经能够熟练掌握键盘、鼠标的运用,对windows的各项基本操作都较熟练,学习过windows画图,金山画王等软件,对在电脑中画图有一定的概念,但对于图片的编辑、修改,还很少操作。平日中,对数码相机、手机拍照,也会有相应的接触,但是通过这些方式获取到的照片,还没形成不好的可以进行处理,使之变漂亮的系统概念,通过本节课学习,让学生能够初步解决一些简单照片缺陷。 三、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用美图秀秀处理照片,学会应用工具软件处理照片的简单方法。我设置了如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图片的简单修改与处理。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动手操作的探究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乐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照片的处理,有很多软件可以完成,但是都大同小异,软件功能虽然有些差别,但是处理的方法还是道理相同,手段相似的`。所以,掌握了处理方法,学生就可以用多种软件对照片进行处理了。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我设置的是“处理图片的方法”。 五、教法和学法 接下来是我的教法和学法分析,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满足不同认知水平学生的学习需要,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动手操作学习法、激发兴趣导入法、带着问题学习的任务驱动法。我设计了三个学习任务,循序渐近,逐一解决处理照片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达到学习目标。, 在学法上,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学习,实践操作”两者结合的方式。新课程改革中指出,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针对本节课内容和以上的教学方法,我主要指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学习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学习方法,从而真正落实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六、教学过程 具体的教学设计如下:首先,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我利用课前提前为每名学生照好的照片,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然后评价一下这些照片。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照片中存在的不足。 在日常生活中,你处理过你自己的照片吗?通过向学生询问,哪些地方可以修改?教师出示任务一:同桌之间讨论,照片的哪些方面可以进行修改?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角度、明暗、色彩等方面,学生任意说出自己的看法,教师板书学生所说内容,让学生初步形成处理照片的概念,为进一步处理照片作铺垫。 有了想要修改的内容,下一步就会想到修改的方法。学生用“美图秀秀”打开自己的照片,此时,并不让学生马上动手,而是让学生对照之前说过的修改内容,静静的观察,去找自己的照片中存在哪些需要修改的地方。然后教师马上给出探究任务。 任务二: 1、自主探究,用美图秀秀修改自己照片的不足之处。 2、根据你自己照片实际存在的问题处理。 3、把你用到的处理方法跟同桌交流一下。 学生根据自己照片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学习,遇到问题可以求助于桌面上的“学习小助手”或是请教老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索能力。 说课稿 篇6小小的纸棒在小朋友手中变得很神奇,也很有魔力,是活动良好的开端。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始终坚持“活动在前,认识在后”、“发现在前、结论在后”、“尝试在前、引导在后”的原则,幼儿始终在玩中探索、玩中学习、玩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因此,幼儿在活动中玩得很主动、很开心,确实有所发现、有所发展。而且,在活动中,让每个幼儿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我尽量以鼓励为主,幼儿尽量以体验为主,避免了因个体差异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增强了每个幼儿的自信心,并在活动中乐意与同伴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使每个幼儿的心理得到了满足,为他们带来了探索的成功和喜悦。 一、设计意图: 记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告诉我们: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为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宽幼儿的经验和视野。纸棒是本园幼儿非常熟悉的,几乎每个班的健康区里都有,它既安全又环保,是幼儿每天接触的好伙伴。可是我们常常发现,孩子喜欢玩纸棒,但他们往往玩不出什么花样来,不是拿来当金箍棒舞,就是当剑劈。针对这些我设计了本次活动,这让幼儿既会感到亲近熟悉,又感到新奇,对老师来讲,既符合其现实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 二、目标分析: 我们都知道,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的的作用。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结合所选教材内容,我制定了本次活动的目标为: 1、主动而有创造地参加健康活动,体验身体运动的乐趣。 2、自主探索纸棒的多种玩法。 3、能与同伴相互合作,有一定的竞争意识。 三、重点和难点 一个活动当中最能体现课题目标的部分便是活动的重点部分,如果抓住重点就能使整个活动的进程有的放矢,并且合理安排活动时间及顺序。 本次活动的重点定为:尝试小棒的多种玩法。 难点定为:遵守游戏规则。 四、教法和学法 “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这些是深入我们教师心底的教育理念。本次活动我始终以引导者的身份出现,以自己的语言启发幼儿的创新意识外,还采用了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采用的教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1、讲解示范法:如在明确讲解赶野鸭的动作要领及活动规则时所使用的讲解示范法。 2、语言提示和具体帮助法:如在幼儿初次尝试赶野鸭时,我运用简单明了、和富有针对性的语言来指导和提示幼儿正确活动,并直接具体的帮助,进行个别指导,做到面向全体。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创造活动,不仅提高了认识,锻炼了能力,更升华了情感,本次活动幼儿采用的学法有: 1、游戏法: 游戏活动是孩子最重要的学习形式,《纲要》也重申“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是激发引导幼儿参与活动的重要手段,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满足幼儿身心需要。游戏过程能激发幼儿一直以积极、轻松、愉快、自觉的心情参与活动。因此,整个活动我让游戏贯穿教学过程始终。 2、自主探索法: 尝试和探索是幼儿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最佳途径。这个过程遇到的成功和失败对幼儿来说,都是宝贵的经验。提供幼儿自由探索和尽情发挥的自由运动空间,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比组织练习更符合幼儿天性。活动中,我让孩子自主地尝试、自主地探索。 3、竞赛法: 动作练习到一定程度,幼儿会失去兴趣;大班幼儿已有初步的竞争意识,并较注重结果,此时安排竞赛性游戏,符合大班幼儿的心理特点,有效地激发兴趣和积极性,还能培养幼儿同伴间的合作性和集体荣誉感。 五、教学程序: (一)开始部分; 活动的.一开始,我让幼儿手持纸棒以小小运动员的角色在节奏感较强的音乐声中踏步入场,这一情境很快激起幼儿的兴趣,使他们情绪高涨,精神饱满。紧接着和着音乐做热身运动,孩子兴致极高,很快就达到有效的热身效果,从生理、心理为即将开始的游戏活动作好准备。 (二)基本部分 这是本次活动的核心部分,活动重点的掌握,难点的突破以及目标的完成都在这部分层层练习中逐步完成。 1、自由探索: 这部分最重要的是进行一物多玩的探索活动。在幼儿进行完热身运动,情绪还很积极时,我便顺时设疑:“纸棒还可以有哪些有趣的玩法?”我为他们提供充足的时间,引导他们想出多种方法玩,互相观察和学习,创造出有锻炼价值的玩法。这样的安排不仅能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合作性,更能学习他人经验、能力。 2、相互交流 让幼儿互相交流自己的玩法,围绕各自玩法进行集体反馈交流感觉。这既让幼儿有机会表演自己的玩法,又可以看到别的幼儿的玩法。我根据幼儿玩法,针对扫地动作重点示范,目的在于幼儿的头脑中建立清晰的表象,然后我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带着表象去实践、印证。 3、游戏《赶野鸭》 在幼儿自由练习赶野鸭时,我对规则做明确要求。 我设计这个活动目的在于改变练习形式,增大活动的密度和强度,让幼儿有充分练习的机会,并有利于教师观察、了解幼儿的现有水平。大班幼儿已开始注重结果,组织比赛符合他们的心理特点,还能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合作性和集体荣誉感。掀起活动的高潮。 (三)结束部分 在结束部分,我通过语言引导:“活动了这么久,你们一定累了吧,让我们放松一下吧”在音乐声中放松身体,之后退出场地。 六、活动反思: 小小的纸棒在小朋友手中变得很神奇,也很有魔力,是活动良好的开端。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始终坚持“活动在前,认识在后”、“发现在前、结论在后”、“尝试在前、引导在后”的原则,幼儿始终在玩中探索、玩中学习、玩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因此,幼儿在活动中玩得很主动、很开心,确实有所发现、有所发展。而且,在活动中,让每个幼儿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我尽量以鼓励为主,幼儿尽量以体验为主,避免了因个体差异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增强了每个幼儿的自信心,并在活动中乐意与同伴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使每个幼儿的心理得到了满足,为他们带来了探索的成功和喜悦。 说课稿 篇7一、教材分析 《猫》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四组“作家笔下的动物”专题下的第三篇文章,《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语言优美朴实,浅显易懂,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 二、学习目标: 1、会认7个汉字,会写13个汉字。 2、流利、通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生动具体地叙述了小猫的淘气可爱和大猫的古怪性格,激发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猫的性格特点的。 难点:初步尝试比较阅读的方法,体会不同作家写猫的异同。 四、教法和学法: 经过三年的语文学习,孩子们已经初步学会了朗读、默读,有了一定量的语言积累,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以及身心发展的特点采用质疑、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起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猫吗?(喜欢)是啊,猫是那么活泼可爱,充满灵性,它不仅是画家笔下的宠物儿,也是作家爱写的小动物。这不,我们大作家老舍先生还特地为猫写了一篇文章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板书10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带着要求自学课文(拼读生字,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义,读通课文,想想课文大意)。 2、交流自学情况:课文写出了哪两种猫?多少只大猫,多少只小猫?大猫是怎样,小猫又是怎样的? 根据所读课文让同学扮演成不同的猫自我介绍一下,教师根据介绍的情况进行点评,表扬鼓励。 (三)理解结构,概括内容。 抓住“大猫古怪”“小猫淘气”这条主线,引导学生探究: ①课文的分段。 ②段意的概括。 ③主要内容的归纳。 (以一条主线所发挥的三大作用,使初读者训练机理清晰、环环相扣,提高了读书效率。) (四)细读课文,体会感情。 是啊,古怪也好,淘气也罢,在老舍爷爷眼里都非常可爱。把你喜欢(文中最能表现作者爱猫之情)的句子大声地有感情地读一读,然后推荐给大家,做得到吗?注意说出你的感受,读出你的喜爱之情。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1)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 “蹭”是什么意思?说说你从这个字读出什么味来?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点评:老舍爷爷对猫是多么喜爱啊!其实只要我们对动物充满爱心,人和动物是可以和睦相处。 (2)比一比,这两句话在表达上有什么异同? ①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子,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②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子,在稿纸上踩印一个个脚印。 (第一句把脚印比作小梅花,多美啊,尽管是猫踩脏了稿子,但在作者的眼里就像一朵朵小梅花,爱猫之情跃然纸上。第二句直说”踩几个脚印”其厌烦之意一目了然。) (3)读一读,这两种句式语气有什么不同。 (1)说它老实吧;(1)说它贪玩吧。 (2)它很老实;(2)它很贪玩。 “说它老实吧?”“说它贪玩吧?”我们体会体会,这种语气给你什么感觉?(就像一个深爱子女的父母,在娓娓讲述自己的宝贝) 启发:其实猫就是猫,白天睡大觉,晚上捉老鼠,没事东跑西跑,根本谈不上什么古怪呀,老实呀、乖、贪玩呀、尽职等。但是作者却写得如此具体生动,如此惹人喜爱,这更说明了什么?(作者爱猫,觉得猫像玩皮可爱的小孩似的,所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这样就把作者爱猫的感情表达出来了。)(或作者热爱生活,观察仔细等等) 六、拓展延伸,培养能力。 老舍笔下的猫,充满了灵性,真是惹人喜爱,有个同学想在家里养只猫,可是他妈妈不同意,大家能帮他一起来说服他的妈妈吗?为了使你的说服更有说服力,建议你用上课文中的语言。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