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诗人王昌龄的边塞诗
范文

诗人王昌龄的边塞诗

王昌龄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受时代精神的感召,投身边塞,寻求功业梦想。

一、理想——热血报国、建立功勋

王昌龄(约公元 690-756 年),字少伯,京兆万年人。王昌龄的一生,终生也没有做过大官,都是些卑微的官职。这与诗人的才华显然不符,王昌龄以七绝闻名,被人誉为七绝圣手”、诗家天子”。观其早年的边塞漫游,不难看出诗人心怀报效国家,建立功勋的梦想。这在其诗歌中有很好的体现。

还有表现其英勇顽强一往无前,充满英雄主义气概的诗作。如《从军行七首》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这些诗歌表现出了一种豪气冲天的气概。我们不难看出,诗人将这塞外疆场看做是他施展自身才华和抱负的舞台,要在这里有所作为,有所突破。心中的热血和着塞外的雄风在呼呼地飞扬、沸腾,由此诞生了一首首昂扬奋发、雄浑豪放的诗歌。

二、现实——环境恶劣、战争残酷

诗人是怀着美好的理想来到塞外边关,想要在这里大干一场,但恶劣的环境、军中的黑暗与残酷的战争,使他深刻感触到了现实的残酷与无奈。

初来边塞,最惊奇的莫过于塞外的自然风貌,这里与关内有着明显的区别,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塞下曲四首》其二)又向夕临大荒,朔风轸归虑。平沙万里余,飞鸟宿何处?”(《从军行二首》其一)在这里河水冰冷,寒风似刀,浩瀚的大漠一眼望不到边际。初到之时,自是感觉别有一番风味,视野开阔,心中澎湃,但不过数日,只觉满目黄沙,不尽苍凉。此时的诗人才是真正体验到了边塞的生活,竟是这样的.艰难。

边塞的战争也充满了残酷性,一场大战下来,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塞下曲四首》其三),令人触目惊心。同时,战争还给士兵们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如《代扶风主人答》:

十五役边地,三回讨楼兰。连年不解甲,积日无所餐。将军降匈奴,

国使没桑乾。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不信沙场苦,君看刀箭瘫。

乡亲悉零落,冢墓亦摧残。仰攀青松枝,恸绝伤心肝。

从军边地的艰苦,行军征战的残酷以及久役归乡的悲凉,在诗中通通被表现出来。这就是塞外戍边军士的真实生活写照,充满了痛苦、苍凉和无奈。除却军旅行役的艰难和残酷,诗人还看到了塞外边疆的黑暗和不公,如《塞上曲》:

三、壮志难酬——理性反思、无奈归去

由于以上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差距,诗人从以前的满腔热忱开始变得冷静理性。他不由得思考自己当初的选择是不是错了:百战苦风尘,十年履霜露。虽投定远笔,未坐将军树。早知行路难,悔不理章句。”(《从军行》其一)数年的风霜晨露,沙场征战,却没有半点的建树。这不禁使诗人懊恼抑郁,早知如此,还不如用心读书,博取功名。

不仅如此,诗人还开始对战争进行反思,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塞下曲·其二》)昔日的战场,气势如虹,如今已被黄沙掩埋,只有暴露在蓬蒿中的几具白骨还在提醒人们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切。

仕途难登,抱负难展,冷静下来的诗人更加同情边地的士卒,更加思念家乡和亲人。《从军行七首》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奈金闺万里愁。

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听不尽的边愁,剪不断的思念,在秋月映照边城的背景下,愈显苍凉和悲壮。诗人那颗燃烧的心,被不尽的阻难缭乱了,使得他更加思念那曾经毅然离开的家乡和亲人。此时,也唯有这些才能抚慰诗人那颗充满忧愁的心。

漫游边塞数载,没有大的建树,一片忠心、满腹才华却无处施展。诗人王昌龄认识到了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默默离开了生活数载的边塞,回到了家乡,又开始了科举应试之路。可叹其后,只坐了秘书省校书郎和县丞一类的小官,最后客死异乡,终生壮志难酬。

随便看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

 

Copyright © 2004-2023 ixin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2:0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