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称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范文 | 《称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称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称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教材简析」 本文讲的是一个七岁的孩子,想出称象的办法比官员强,比官员妙,这实在难能可贵。曹冲称象的故事,因此广为流传;曹冲爱动脑子,善于观察,富于联想的品质,值得我们认真借鉴。本课重点介绍了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教学设计思路」 学习本课无需分析课文。要通过朗读,让学生感悟曹冲是个遇事爱动脑子,能找出解决问题办法的聪明孩子。利用课文的问题,给学生创设拓展思路的氛围,可以让学生留下时间和空间,进行讨论。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并会写六个生字。 2、能用“一边……一边……”说句子。 3、学习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能从的故事中受到启发。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愿意把本文的故事讲给他人听。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的内容,从中受到启发,鼓励学生做个爱动脑筋,善于观察的人。 2、学习生字、新词,能用“一边……一边……”说句子。 「教学方法」 游戏法 自主探究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录像,激趣导入 1、观看动画片《曹冲称象》,思考:这是一个什么故事? 2、板书课题,简介曹冲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己轻声朗读课文,标画出自然段的序号。 2、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用简单的话概括出课文的大意。 3、认读生字: ⑴ 出示“我会认”生字卡片。 ⑵ 出示“我会写”生字卡片。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中称象的方法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中介绍了称象的几种方法?哪种方法是最好的? 2、学生汇报。 3、前两种方法为什么行不通呢?请读课文,画出有关的语句。 4、用“因为……所以”的句式,练习说话。 5、观看录相(两种方法)的录相,增强学生的理解。 四、巧用实验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1、请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思考:曹冲答象的具体办法是什么呢?把有关的语句画在书上。 2、反复朗读找到的句子。设问: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简易的器材,谁愿意为大家演示称象的过程呢? 3、播放录相《称象》中的片断,了解称象的过程。 4、再读书中文字,思考:要称出大象的重量应该分几个步骤呢?学生讨论。 5、汇报。 6、与官员提出的方法作比较,曹冲的办法好在哪里? 7、按上述步骤,作这个实验。思考:从这个办法中,你有什么体会? 8、此时此刻,你能用称赞的口气,对曹冲说句话吗? 9、教师小结:曹冲称象的方法很有创造性,造不出称象的大秤,可以用船;不能把大象杀了,就用石头替代。他想出了一个别人想不出的办法。其实,他是利用了水的浮力。 10、用称赞的口气再读课文,练习背诵。 11、指导背诵。 投影出示背诵提示语: 首先……然后……接着……最后…… 五、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1、曹冲的办法在当时来讲是很好的,符合当时的情况。请你动脑筋想一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2、学生发言,评议。 3、请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家人听。 六、课堂练习 1、我会组词: 称( ) 住( ) 像( ) 再( ) 秤( ) 柱( ) 象( ) 在( ) 止( ) 照( ) 点( ) 办( ) 正( ) 找( ) 热( ) 力( ) 2、选词填空: 再 在 ⑴ 小明把作业放( )李老师的办事桌上。 ⑵ 这个话题,没有( )说的必要了。 ⑶ 李玲( )次见到了音乐大师。 ⑷ 我( )路上摔倒了。 《称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从《曹冲称象》的故事中受到启发。 2.能够正确人生生字,书写生字。 3.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够把课文所讲的故事讲给他人听。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课文,从中受到启发,鼓励学生做个爱动脑筋、善于观察的人。 2.正确读写生字、词。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板书课题: 出示动画片《曹冲称象》,学生仔细观察、思考:这是一个什么故事? 师: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曹冲称象的故事,板书课题21.《称象》。 比一比哪个同学学得最好!好不好? 二、学习、理解课文: 1.出示课件,听课文朗读,学生边听边标出自然段序号。 2.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a.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b.想一想为什么要称象呢? 同桌讨论、交流、汇报 c.教师小结:官员们都想知道大象有多重。 3.学习第3、4自然段: a、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思考:课文共介绍了几种称象的方法?这些方法都是谁想出来的?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教师小结: 第一种方法:造一杆打称,称出大象的重量———有的人说 第二种方法: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来称——也有的说 第三种方法:把大象赶上船,来称大象的重量——曹冲说 b、集体讨论:谁的办法好,谁的办法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 朗读课文,体会曹操听了他们称象的办法后,截然不同的态度: 曹操听了直摇头。 曹操边听边点头微笑。 c、学习曹冲的办法: 1)指名朗读第四自然段,独立完成课堂练p.60.第5、6题;指名反馈。 2)归纳步骤: 赶象上船──→船身画线──→赶象上岸──→装石上船──→搬石称重 3)实验演示; 4)朗读体验; 5)尝试复述:指名复述――评议――同桌复述 4、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名朗读,了解称象的结果; 2、体会“曹冲才7岁。”想出称象的办法比官员强,比官员妙,这实在难能可贵。 三.指导背诵: 1.出示背诵提示 为什么称象——讨论称象办法——称象过程——称象结果 2.学生熟读成诵。 教学设想: 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从《曹冲称象》的故事中受到启发。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够把课文所讲的故事讲给他人听。 四:读字、写字: 1.出示课件,开火车认读生字、词。 2.教师范写生字,学生临摹,独自填写田字格。 3能够正确认读生字,能够正确书写生字。 五、拓展延伸: 根据当时的条件与环境,你觉得还可以采用什么更妥当的方法来称象? 七.板书设计: 21.称象 赶大象上船画线 装石头齐画线 称船上石头得大象重 《称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会11个生字(其中“杆”和“量”为多音字)及新词,认读3个字,结合句子理解“直”和“才”的意思。 能力目标: 1、认识冒号和引号,体会它们的用法。 2、学习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 情感目标: 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知道曹冲是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教学重点: 学习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知道曹冲是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教学难点: 了解曹冲说的称象办法,知道这个办法好在哪儿。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重点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识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把握文章内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默读课文,学习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 4、认识冒号和引号,体会用法。 5、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知道曹冲是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教学重点: 学习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知道曹冲是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教学难点: 了解曹冲说的称象办法,知道这个办法好在哪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你日常生活中都知道有哪些秤呢?(结合实际说一说) 问:你们知道这么多啊,那要是想秤大象应该用什么秤呢?我们一起看看古代的曹冲是怎么做的?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读后标上自然段的序号,并同桌互查生字。检查读词,了解大意。(生字带音节) 曹操、曹冲(你对他们有哪些了解)(曹操,即魏武帝,字孟德,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冲是曹操的儿子,自幼聪明好学,深得曹操宠爱) 秤杆(指一指,“杆”是多音字,读准音)、船舷(读准“舷”的音)、像堵墙(有些夸张) 2、指名朗读课文,大家评议是否正确,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精读课文。 1、大家提出了几种称象的办法? 3种。官员们的办法有2种:造大秤、宰大象。 曹冲的办法是:课文第4自然段 指名读读曹冲的办法,并进行课件演示。 2、你认为谁的办法好,为什么? (曹冲的办法好,既能称出大象的重量,又能保全大象。) 3、比较:曹操听了摇头。曹操听了直摇头。(结合课文说一说。) 4、果然是什么意思?(按照曹冲的办法真的秤出了大象的重量。) 5、曹冲怎么想出这么好的办法来的? 四、拓展延伸。 如果你也生活在那个时代,你还有比曹冲更好的办法吗? 五、课堂小结。 科技发展到今天,称量一头大象的重量已经不是什么难事,可我们从曹冲称象这件事中应该的到什么启示呢? 教学反思: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其中“杆”和“量”为多音字)及新词,认读3个字。 2、结合句子理解“直”和“才”的意思。 3、认识冒号和引号,体会它们的用法。 4、培养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学会11个生字及新词,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难点: 能够把字写好。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 指名朗读课文,大家评议。(复习课文,检查朗读课文情况。) 二、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读准字音,识记字形。(带音节) 曹操官堵重杆 秤砍割沿舷(注意舷的读音。) 2、说说你怎样记生字。 ①左右结构:操堵杆 ②秤砍割沿舷等字可以按部件记,可以用熟字加偏旁、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识记。 ③曹官重,要注意笔画。如重,要先写千。 3、给每个生字组词,辨析“割”“砍”,可做做动作。 4、写生字: 要求:先整体观察每个字,记好每一笔的位置,然后一气呵成。 (先观察,再比较,然后把字写规范。) 三、完成课后习题。 1、比较句子: (1)曹操听了摇头。(2)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听了直摇头。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指导:朗读句子,比较异同。 A、第一组的“直”,是“一个劲的”的意思,说明曹操对他们的提出的办法很不满意。 B、第二组加上“才”,强调了曹冲的年龄很小,却能想出这么好的称象的办法,可见他是多么的聪明,多么爱动脑筋。 2、认识冒号和引号,体会用法。 (1)冒号和引号我们早就接触过了,读读句子,说说用法。 (2)以后在写话的时候要注意正确应用。 (冒号用在谁谁说的后面谁说的话用引号引起来)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生字,体会了词语的意思,认识了冒号和引号的用法,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正确应用。 五、作业:抄写生字。朗读课文。 《称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4【课文特点】这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七岁的曹冲想出称象的好办法,称出大象重量的事,从中可以看出曹冲是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 【教学目标】 1、 通过曹冲称象的故事,使学生了解曹冲是个怎样的孩子,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2、继续学习预习课文,边读边电教,并练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曹冲想出的称象办法及官员们想出的称象办法和曹冲的办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现在,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要称一头活着的大象的重量是不成问题的,可在古时候,这却是件很难的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9课:称象,让我们看看曹冲想出一个什么好办法称得大象的重量的。 二、范读课文: 思考:围绕着称象,课文却写了什么? 你们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试着提出来。 三、出示目标: 通过学生的质疑导入目标。 四、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 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⑴ 称象这件事的时间: 古时候。 ⑵ 大象的来历: 人家送给曹操的。 ⑶ 人物: 曹操 ,曹冲,官员们。 2、当时曹操什么心情?谁能试着读出这种语气? 过渡:曹操看到的那头象是什么样子呢? 五、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思考:这头大象是什么样子的?(用……画出来) 默读画……句,这句话是个什么句? 把什么比作什么?说明什么? 2、课文写的是称象的事,可为什么介绍这头大象的样子呢? 3、谁能试着读出大象的高大? 4、官员们看着这头象,发出了议论,议论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5、官员们议论什么问题? 6、谁能把议论的语气读出来? 过渡: 大家都在认真地看,都在不停地议论,曹操却提出了问题,官员们是怎样回答的呢? 六、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默读第三自然段 思考:官员们想出哪 几种称象方法?用(……)画出来。 2、曹操听了他们的话怎么样子,为什么会这样? 3、比较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体会直的意思) 曹操听了摇头 曹操听了直摇头 4、谁能试着读读这段,看谁体会得最好? 指名读──评议──分角色读 过渡:曹操听了官员们的话都不满意,这时七岁的曹冲站出来说“我有个办法”?曹冲的称象的办法是怎样的呢? 七、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说一说:曹冲所说的办法,要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最后还干什么? 2、做实验突破难点 让学生一边说称象的步骤,老师一边演示。 然后对学生提出的不懂问题展开讨论。 ⑴ 大象上船后,船为什么下沉? ⑵ 象上船后,为什么沿着水面在,船舷耻面一条线。 ⑶ 象上岸后,往船上装石头,为什么要装到画线的地方。 ⑷ 再读这一段,说说曹冲想出的办法比官员们提办法好在哪儿?(通过比较,体会曹冲正是从官员人的办法中得到启发)。 3、指名朗读课文,其他民学看插图。 过渡:曹冲这样做对吗?他到底称出大象的重量没有? 八、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齐读第五自然段 思考:从这一自然段中,你从哪儿可以看出曹冲称象的办法好? 你还从哪个词当中得知他的办法好?谁能读出来? 2、称象这件事发生在曹冲几岁时?试比较下列句子的意思 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九、总结全文 1、我们应该向曹冲学习什么? 2、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称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5教学目标 1.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培养学生动脑筋的好习惯。 2.巩固“认-想-写-用”的识字方法。 3.学习复述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述曹冲称象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培养学生动脑筋的好习惯。 难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曹冲称象的过程。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谈话法 教学策略: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杆秤、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师:小朋友们,你们看看老师在干什么?(称东西) 这是一杆?(称)你能用称来称东西吗?谁想来试一试? 2.导入课题——《称象》。 3..教写“称”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2.认读生词 3齐读课文 (三)品读课文,尝试复述 1.学习第1、2自然段 (1)师:你知道大象到底有多大吗?你能不能把描写大象大的句子用“------”画出来。 (2)指导朗读。 (3)师:这头象真的是又高又大。(板书) (4)师:这么大的象曹操喜欢吗?你怎么知道他喜欢的?从哪儿看出来的?(第一自然段) (5)引入难题——如何称象? 2.学习第3自然段 师:现在请同桌互相读一读(第3自然段),看看官员们想出了什么办法。 (1)第一个办法行吗?为什么不行呀? (2)还有其他的办法吗?第二个办法可以吗?为什么呀?所以曹操怎么样? (3)师:又有人说,把大象宰掉,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你说没办法一起称,咱们就一块一块称。可是曹操却反对了,他可能会说什么? (4)师:两个办法都被否定了,要想称象真是——太难了!(板书) 3.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第四自然段,做到正确、流利。 (2)同桌互相检查,看看对方读得是否既正确又流利。 (3)指名读,齐读 (4)再读课文,寻找步骤 (5)质疑 (6)步骤解答 (7)图片解析,帮助理解 (8)利用关联词,练习复述 4.总结学习 师:曹冲的办法真的称出大象的重量了吗?来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看看结果如何。曹操的态度和之前一样吗? (四)总结升华 1.师:同学们,今天学习了称象这篇课文,你觉得曹冲是个怎么样的孩子? (聪明,爱动脑筋。) 2.师:爱动脑筋的你们能想出更好的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吗? (五)作业布置 (六)板书设计 又高又大 称象 难 爱动脑筋 赶、画、赶、装、称 《称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6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会用“一边┅┅一边┅┅”造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人物对话,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亲自动手作实验,弄懂曹冲称象的办法,从曹冲称象的故事中受到启发。 4、愿意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通过亲自动手作实验,弄懂曹冲称象的办法,从曹冲称象的故事中受到 启发。 教学难点:了解曹冲和官员们称象的办法,想想还有什么方法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 教学方法:读中感悟、以操作促理解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㈠、揭示课题 1、用夸张的手法画一头又大又重的象,占满黑板。看到这头大象,同学们会议论些什么?在象身上板书“大”、“重”等关键字。 2、谁能把大象的重量称出来?(板书学生的办法,肯定学生的回答) 板书:称象 3、谈话:这是一件发生在古时候的事。那时候,既没有……也没有……小朋友说的办法很多都不能用。那么,人们用什么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呢?你们想听听这个故事吗?你想从故事中知道什么呢? ㈡、范读课文 听老师读课文中的故事,听完后要能知道课文讲的是谁称象,用什么办法称,称出来没有? ㈢、读书天地:自读、小组读;认识生字 1、这个故事好听吗?小朋友自己读读故事吧。要求读通句子。 2、小组读: ⑴、交流认字情况。 ⑵、有几个字特别难认,你怎么记? ⑶、读通课文。 ㈣、检查自读情况,巩固识字 1、用猜字的游戏检查认字情况。 2、男女同学比赛,看谁组的词语多。 3、自愿读课文。 4、在投影仪上(或小黑板事先写好)出示读得不够好的长句练读。 5、读了课文,你了解了什么?提示: ⑴、官员们想了什么办法?用横线勾出官员说的话,读一读。 ⑵、出示玩具杆秤:谁来用自己的话说说官员们的办法? ⑶、你觉得这些办法好吗?曹操的态度怎样?理解“直摇头”。 ⑷、曹冲的办法是什么?用波浪线勾出来,再读一读。 ⑸、这个办法可行吗?从哪个句子知道的?曹操的态度怎样?他会说什么? ㈤、有疑就问 1、把不懂的地方做上符号,小组讨论,还不懂的,留着全班讨论。 2、梳理学生的问题。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有些问题留待第二节课解决。 ㈥、读书评价:在自己读、小组读、老师检查的过程中,感到读书的收获怎样? ㈦、教学效果评测 1、读句子,思考理解:官员们同时做了哪两件事?从什么词语可以看出是同时做的? 想想我们可以一边唱歌一边还可以做什么? 想想谁还可以同时做什么事?说说句子。 2、读一读句子,做做动作,看看有什么不一样,想想曹操的心里在想什么。 3、自己轻声读课文,做到不添字、漏字,读得正确流利。 ㈧、拓展性学习 看图片、插图捏出一头大象,以便下节课做实验用。 第二课时 ㈠、复习:游戏巩固 1、用转转盘的方法复习生字。 2、纠错游戏分清字音。 3、上节课我们还有什么收获? ㈡、学习重点段 我们都来当一当曹冲,像他那样称称象,好吗? 1、拿出你们捏好的大象,看看书上是怎么写大象的?请找出来读一读。 说说你们捏的大象的样子,可以用上书中的词语和句子。 2、曹冲相出了怎样的办法来称象? ⑴、小黑板上出示写曹冲称象的句子。标出句子序号。 ⑵、摆出实验的用具,说说你带了哪些东西?想想这些东西是用来代替什么的? 3、四人小组做实验。 ⑴、要求:两人读句子,两人做实验,然后再交换。看哪一组配合得最好。 ⑵、一边做实验,一边有什么想法或收获? 4、课件演示称象方法:学生说一句,演示一步。(如无课件,就由学生用自己的话“指挥”老师做实验。) ㈢、深入思考,还有什么办法 1、曹冲的办法怎样?想夸一夸他吗? 2、我们把曹冲的办法和官员们的办法比一比,说说它好在哪里。 3、曹冲怎么能想出这么好的办法呢? 4、小朋友再想想看,还有没有更合适的办法? 5、给想出了妙法的孩子发“聪明这星”标志。 ㈣、朗读课文:用喜欢的方式、读给喜欢的人听 1、你觉得这个故事怎么样?想怎样读?可以自己读、分角色读、表演读。 2、你想读给谁听? 3、展示台:你把哪些地方读得特别好,读给大家听。 4、谁想读给老师听? ㈤、讲故事:愿讲、能讲 1、愿意把这个故事讲出来吗?愿意讲给谁听? 2、故事先讲什么、再讲什么可别弄错了。 3、谁能讲清醒官员们的办法?谁能讲清曹冲办法? 4、同桌讲故事。 5、回家后想讲给爸爸妈妈听吗?爸爸妈妈听到你讲的故事,会怎样说? ㈥、写字 1、读要写的字,你有什么发现? 谁能用“象”、“像”组词或说句子? 2、这些字是什么结构的字? 怎样记清字形? 3、哪些字比较难写?我们来观察一下,怎样写好这个字。根据学生观察和回答示范:“象”的笔顺;“再”的笔顺;四点底的写法。 4、巡视、指导,表扬写得好、姿势正确的学生。 ㈦、教学效果测评 1、自由读题,了解题意。小声拼读音节,想想连起来是什么词,再写下来。2、读读备选的字,比较一下它们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再读句子,想想该选哪个字;再填一填。 3、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问问他们还有没有称象的好办法。 ㈧、拓展性学习 1、曹冲听到官员们议论些什么?他的心里怎样想。 2、我们学的这几篇课文,都充满着智慧,你喜欢吗?还想读这一类故事台吗? 七、作业设计 回家和爸爸妈妈说说,看还有哪些办法可以称象。 八、板书设计 造称 官员们 宰象 称 船 曹冲 石头 《称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7设计理念: 1、《称象》是一篇传统课文,记叙了曹操的儿子曹冲在七岁时就动脑筋想办法称出大象的体重。课文的重难点均应放在第3、4段的理解上。 2、三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因此在学习曹冲称象的方法时教师可利用简单的课件或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因此,可制作一套操作简便的纸片教具。用硬纸片,剪一头大象,画上眼睛、耳朵等;剪一条大船,涂上黄色;剪一块梯形,画上灰色石头。教具的大小以易操作、便观察为宜。课前,在大船、水面、大象、石头等纸片教具的正面贴上透明胶带。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教师边分析边将以上教具逐一贴在黑板上。 3、保证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和候答时间,指导学生评价各种称象方法的优劣,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4、可采用变序及板块教学,随机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教学,尊重学生,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预设目标: 1、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和其中蕴含的道理,知道要灵活运用知识,才会想出好办法。 2、学会13个生字,正确运用“象、像”、“称、秤”,能用自己的方法理解“议论、果然”的意思,知道“直、才”在句子中的作用,会用“一边……一边……”写句子。 3、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能复述曹冲称象的具体步骤。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预设目标:1、了解课文大意,能正确朗读课文。 2、学会13个生字,正确运用“象、像”、“称、秤”,能用自己的方法理解“议论”的意思。体会“直”的意思。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1、放《三国演义》主题歌,你们看过(听说过)《三国演义》吗? 2、请学生自由回答。 3、你知道其中的哪些人物的名字?你怎么知道的?(随机表扬阅读面广的学生,告诉学生搜集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 一、导入。 1、曹操是三国时魏国的丞相,一次,有人送他一头大象,他很高兴,就带着儿子和官员们一同去看象。 二、学习2、3段。 1、播放曹操和官员们议论的画面。 指名回答:他们在干什么? 板块一: 学生回答:他们在议论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1、自由读课文,划出描写“这么大的象”的句子,指名读,齐读。正音:柱(翘舌音)堵 2、师范写“柱、堵”想想他们有什么特点?(形声字),各写三个,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它们。 3、学习板块二。 板块二: 学生回答:他们在一边看一边议论谁有办法称出大象的体重。 1、那么,官员们想了些那几种办法称象呢? 2、曹操听了反应如何?为什么?(四人小组议论) 1)比较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体会直的意思) 曹操听了摇头 曹操听了直摇头 “直摇头”是什么意思?谁能边说边做动作给大家看。(学着摇了一下头)这叫直摇头吗?谁再做做看?“直摇头”说是不住地摇头,表示很不同意。曹操为什么不同意呢? 1)大象宰了就死了。随机学习:宰zǎi(书空)说说,“宰”在字典里有几种解释?结合“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块的再称”想一想,“宰”在这句话里是什么意思?(“宰”在字典里有三种解释,在这里是“杀”的意思。) 2)没有人有力气提起大秤,因为大象太大了。(进行板块一的教学) 板块三: 1、最后,大象的体重知道了吗?是谁想出的办法? 2、学生回答。 3、检查第四段的预习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沉(翘舌音) 2)自由读课文。 3)找出其中的`生字:沉、线、搬。想想怎么记住它们?交流汇报。 4)这三个生字,学生各写三个,展示评价。 5)课文中还有几个生字没写过?找找、读读、扩扩词。 板块四: 1、选择自己认为难写的或容易写错的字各抄两个。 2、口头组词:“象、像”、“称、秤”。会用“一边……一边……”写句子。 3、同桌互相读课文,正音并学习对方的优点。 第二课时 预设目标: 1、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和其中蕴含的道理,知道要灵活运用知识,才会想出好办法。 2、能用自己的方法理解“果然”的意思。 3、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旧知。 1、官员们提出了那几种称象的方法? 2、曹操为什么直摇头? 板块二: 学习第四段。 1、曹冲听了官员们的议论后他怎样说呢?(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2、师出示小黑板,上面写了曹冲说的办法。曹冲的这个办法是用几句话说清楚的? 自由读第四自然段,说一说。再想想,曹冲所说的办法,要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最后还干什么? 3、做实验突破难点 制作了一套操作简便的纸片教具。用硬纸片,剪一头大象,画上眼睛、耳朵等;剪一条大船,涂上黄色;剪一块梯形,画上灰色石头。教具的大小以易操作、便观察为宜。课前,在大船、水面、大象、石头等纸片教具的正面贴上透明胶带。在教学时,教师让学生一边说称象的步骤,一边演示.将以上教具逐一贴在黑板上:(1)先贴大船和水面的纸片并让学生注意船身下沉处。(2)再将大象“赶”到船上,将船身下移至适当位置,并在这一次船身的下沉处画线。(3)把大象“赶”上岸,将船身上移;再往船上“装”石头,将船身下移至画线处。然后让学生提问。 对学生提出的不懂问题展开讨论. (可能有下列问题,请学生回答,师点拨) (1) 大象上船后,船为什么下沉? (2) 象上船后,为什么沿着水面在,船舷耻面一条线. (3) 象上岸后,往船上装石头,为什么要装到画线的地方. (4) 再读这一段,说说曹冲想出的办法比官员们提办法好在哪儿?(通过比较,体会曹冲正是从官员人的办法中得到启发). 4、学生动手演示。请学生各自准备后让一名学生演示。大家读一句,该生演示这一句的内容〔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耳、动眼、动脑,既可检验学生是否读懂课文,又可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还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5、同学们,课文里说“石头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刚才我们的演示没有称给你们看。如果你们有兴趣的话,在课外活动或者在家里,把刚才的演示再做一做,然后把石头称一称,把“大象”称一称,看石头和“大象”是不是同样重。好吗? 第三课时 预设目标: 1、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和其中蕴含的道理,知道要灵活运用知识,才会想出好办法。 2、熟读课文,能复述曹冲称象的具体步骤。 2、知道“才”在句子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齐读第五自然段 思考:从这一自然段中,你从哪儿可以看出曹冲称象的办法好? 你还从哪个词当中得知他的办法好?谁能读出来? 2、称象这件事发生在曹冲几岁时?试比较下列句子的意思 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3、朗读指导。 板块二: 1、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曹冲提出的称象办法是用四句话说清楚的。你能来复述一下吗?(准备三分钟后在小组中复述,然后再请几个学生全班交流) 2、这四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又一句接一句说,连起来说明了一件事。现在我们来学习用这种方法说话。请你们分别用“关”、“洒”、“扫”说几句话,这几句话连起来说明一件事。分层练习:用自己的话写写曹冲是如何称象的. 或者:用“关”、“洒”、“扫”写几句话,这几句话连起来说明一件事。 板块三: 齐读课文后完成练习: 一. 看拼音写词语. guān yuán yì lùn chuán xián ( ) ( ) ( ) chèng gǎn zǎi gē yì dǔ qiáng ( ) ( ) ( ) 二、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或意思,在括号里画∨. 1、有的说,得造一杆大枰。 (1)de ( ) (2)dé ( ) (3) děi ( ) 2、曹操听了直摇头。 (1) 不弯( ) (2) 把弯由的伸开( ) (3) 爽快( ) (4) 一个劲儿地( ) 3、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1)才气( ) (2)只有( ) 三、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 一( )象 一( )秤 一( )船 四( )柱子 两( )树 一( )线 四、比一比,组词。 官( ) 称( ) 柱( ) 象( ) 宫( ) 秤( ) 住( ) 像( ) 《称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8【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懂得在句子中恰当地加上一些词语,可以把话说得更加具体、形象。 2.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教育学生学习曹冲遇事要动脑筋、想办法。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教具准备】装上水的玻璃器皿、小木板、纸制的小木船、象和石头。 【教学过程】 一、现场试验,导入新课。 (师准备好装上水的玻璃皿和小木板。) 指名一个学生到台上来按老师说的做,其它的学生坐在座位上认真观察,等一下上来说说,你刚才观察到了什么?(实验时,在木板上加的东西越多,木板就越往下沉。) 师:看到这种变化,你能动动脑筋,想想可以利用它来做什么呢? 生:…… 师:同学们刚才都有动脑筋,只是暂时还没想出一个更妙的办法而已。但有一个小朋友动脑筋想到了,想不想跟老师一起去听他讲一讲呢?说不定听后,你们会有比他更好的办法。 板书课题:称象,学生齐读课题,并对课题进行质疑。 二、质疑问难,感知课文。 1、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还真多,那现在就请你们翻开课本P35,把课文认真、仔细地读一读,相信读了之后,你们一定会解决很多刚才想知道的问题的。 2、指名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1:我读懂了:有人送给曹操一头很大的象。 师追问:大象有多大呢?你能说一说吗?让学生把课文中的句子读出来。 师:当官员们看到这么大的象之后,他们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呢? 生2:这头大象有多重?指名读一读(“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师:官员们现在都在议论这个问题,那我们也来当“官员”,学他们一起来议论议论好吗?(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学着官员们的样子讨论讨论,看哪一组“讨论”的最像。)——懂得什么叫“议论”。 3、让学生自己来评一评,哪一组比较像“议论”? 4、师:从学官员们的议论中,你有新学会什么吗?(学会“宰”。) 5、师:曹操对于他们想出的办法都不满意,从哪里看出来 ?(“曹操听了直摇头。让学生用动作来表现。) 三、抓住重点,细读明理。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官员们的议论之后,想出来的办法,曹操都“直摇头”。那有没有谁想出的称象办法让曹操满意的呢? 1、全班齐读课文的第四段。 2、指名到台上来用老师准备的纸具演示曹操称象的过程。(学生一个说,一个做,其余的认真观察。) 3、让学生在书中画出曹冲称象的步骤的词语。(先……然后……再把……再……。) 4、师对着黑板上的图,引导学生把曹冲称象的过程复述一遍。 5、师生合作互读曹冲称象的过程的句子。(老师读表示步骤的词语,学生接着往下读。) 四、由果溯因,精读对比。 1、师:官员们的称象办法,曹操听了“直摇头”;而对于年仅七岁的儿子曹冲提出的办法,他为什么会“点头微笑”呢? 2、让学生由表现的不同反映,对比一下办法的好坏。 师总结:曹冲善于观察,善于动脑思考。 3、如果换成是你,你觉得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来称象吗?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五、总结全文,养成习惯。 我们平时要多观察,多动脑去思考,人才会变得聪明起来。 六、讲说故事,加深印象。 1、让学生回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 2、请学生分别用“关”、“洒”、“扫”这几个字,连起来说明一件事。 以上两项作业,自选一项。 《称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9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会辨析“象”与“像”、“称”与“秤”的使用,初步学会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理解10上新词语的意思。 2、会仿照课文例句“……又……又……”和按“谁带着什么人一同去干什么”写一句话;会按照课文内容,把句子补充完整。 3、能带着课文后的思考题材边看边想,默读课文;能复述出曹冲设想的称象的好办法,是因为他善于把平时已经知道的一些常识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并灵活地加以运用;感受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第四自然段,知道曹冲称象的简单科学道理,知道曹冲能想出好办法的原因。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生字卡片 实验仪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辨析“象”与“像”、“称”与“秤”的使用,初步学会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理解10个新词语的意思,知道“直”“才”在特定的语句中的作用。 2、能带着课文后的思考题边看边想,默读课文;能复述出曹冲设想的称象的好办法的具体操作步骤;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教学重点: 学习13个生字,理解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难点: 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教学准备: 卡片 电脑课件 实验工具一套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设计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1、谈话:同学们你们谁见过秤?它有什么用? 2、揭题: 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称象》 ②出示课题《称象》质疑。 看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那些问题? 3、检查预见情况。 ①认读生字 ②完成作业题1 二、导向自学 同学们根据预习情况,你能告诉大家画中谁是曹冲、曹操。 1、出示电脑课件画面 2、指名学生介绍两个人物 小结:介绍人物时,我们可以根据人物的衣着、长相、姿态、动作来介绍, 并把他运用于我们平常的生活和写作。 三、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过渡:同学们看了图,想知道官员们想出什么办法称象。曹冲又想出什么办 法称象呢?请在家一起来看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四自然段,划出有关的句子。 2、选把学习内容,你最想知道谁想出的称象方法?(曹冲的称象办法。) 3、选学第四自然段。 ①指名读曹冲说的方法。思考:曹冲一共说了几句话?第一句和后面三句话 是什么关系? ②出示电脑课件,第四自然段。 ③想想曹冲称象的过程分为几步?用“ ”线划出表示序号的词,并用 “。”标出称象的动作词。 ④反馈、填表、完成板书。 曹冲 先 赶 画 再 赶 装 然后 搬 称 ⑤根据板书说称象的办法,并校对表格中的内容。 曹冲用什么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说说称象的经过。 人 物顺 序 怎 么 做 曹冲先赶象上船 画线 再赶象上岸 装石头 然后搬石头 称石头 ⑥深究讨论,这个办法行吗?为什么? ⑦演示,复述称象的过程,学做小曹冲。 过渡:官员们想出的称象办法又是怎样的呢? 4、自学第三自然 思考:官员们提出了哪几种称象的办法? 曹操听了以后,为什么直摇头。 ①学生自由读课文,讨论。 ②指句回答,完成板书。 官员:造大秤 宰大象 ③用因为……所以……回答,曹操为什么直摇头。 ④分角色朗读第三自然段。 5、指导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①曹冲想出这个办法是才几岁?“才”说明了什么? ②齐读曹冲想出的办法,完成作业第6题。 小结:同学们,曹冲之所以能想出称象的好办法,是因为他善于把平时已经 知道的一此常识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并灵活地加以运用的结果。 四、设计智力题,培养创造性思维习惯。 有一个老农挑着一百斤重的西瓜过一条只能载重一百斤的小桥,那天河水正 好漫过了小桥。请你帮助老农顺利过桥。 ①用“先……再……然后……”的顺序说说过桥的办法。 ②讨论、发言。 ③延伸到课外。 板书设计: 称 象 官员 造大秤 宰大象 曹冲 先 赶 画 画 赶- 装 然后 搬 称 教后感: 1、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学生自由先择训练内容,突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3、利用课文插图,形象主动的再现课文内容,初步了解介绍人物的方法。 4、利用实物演示,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 5、智力练习,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称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0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其中“杆”和“量”为多音字)及新词,认读3个字,结合句子理解“直”和“才”的意思。 2、认识冒号和引号,体会它们的用法。 3、学习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 4、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知道曹冲是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教学重点:学习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知道曹冲是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教学难点:了解曹冲说的称象办法,知道这个办法好在哪儿。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重点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识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把握文章内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默读课文,学习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 4、认识冒号和引号,体会用法。 5、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知道曹冲是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教学重点: 学习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知道曹冲是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教学难点:了解曹冲说的称象办法,知道这个办法好在哪儿。 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你日常生活中都知道有哪些秤呢?(结合实际说一说)(困) 问:你们知道这么多啊,那要是想秤大象应该用什么秤呢?我们一起看看古代的曹冲是怎么做的?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读后标上自然段的序号,并同桌互查生字。检查读词,了解大意。(生字带音节) 曹操、曹冲(你对他们有哪些了解)[曹操,即魏武帝,字孟德,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冲是曹操的儿子,自幼聪明好学,深得曹操宠爱] 秤杆(指一指,“杆”是多音字,读准音)、船舷(读准“舷”的音)、像堵墙(有些夸张) 2、指名朗读课文,大家评议是否正确,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精读课文: 1、大家提出了几种称象的办法?(3种。官员们的办法有2种:造大秤、宰大象。曹冲的办法是:(课文第4自然段)) 指名读读曹冲的办法,并进行课件演示。 2、你认为谁的办法好,为什么?(曹冲的办法好,既能称出大象的重量,又能保全大象。) 3、比较: 曹操听了摇头。 曹操听了直摇头。(结合课文说一说。) 4、果然是什么意思?(按照曹冲的办法真的秤出了大象的重量。) 5、曹冲怎么想出这么好的办法来的? 四、拓展延伸:如果你也生活在那个时代,你还有比曹冲更好的办法吗? 五、课堂小结:科技发展到今天,称量一头大象的重量已经不是什么难事,可我们从曹冲称象这件事中应该的到什么启示呢? 板书: 5、称 象 曹操——大象(多重?) 官员——1、造大秤 2、宰大象 曹冲——象上船 划线 象下船 装石头到划线处 (七岁) 称石头 反思: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其中“杆”和“量”为多音字)及新词,认读3个字。 2、结合句子理解“直”和“才”的意思。 3、认识冒号和引号,体会它们的用法。 4、培养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11个生字及新词,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难点:能够把字写好。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指名朗读课文,大家评议。(复习课文,检查朗读课文情况。) 二、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读准字音,识记字形。(带音节) 曹 操 官 堵 重 杆 秤 砍 割 沿 舷(注意舷的读音。) 2、说说你怎样记生字。 ①左右结构:操 堵 杆 ②秤 砍 割 沿 舷等字可以按部件记,可以用熟字加偏旁、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识记。 ③曹 官 重,要注意笔画。如重,要先写千。 3、给每个生字组词,辨析“割”“砍”,可做做动作。 4、写生字: 要求:先整体观察每个字,记好每一笔的位置,然后一气呵成。(困) (先观察,再比较,然后把字写规范。) 三、完成课后习题: 1、比较句子: (1)曹操听了摇头。 (2)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听了直摇头。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指导:朗读句子,比较异同。 A、第一组的“直”,是“一个劲的”的意思,说明曹操对他们的提出的办法很不满意。 B、第二组加上“才”,强调了曹冲的年龄很小,却能想出这么好的称象的办法,可见他是多么的聪明,多么爱动脑筋。 2、认识冒号和引号,体会用法。 (1)冒号和引号我们早就接触过了,读读句子(P16),说说用法。 (2)以后在写话的时候要注意正确应用。 (冒号用在谁谁说的后面谁说的话用引号引起来)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学习了生字,体会了词语的意思,认识了冒号和引号的用法,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正确应用。 五、作业:抄写生字。朗读课文。 六、板书 5、称 象 曹操——大象(多重?) 官员——1、造大秤 2、宰大象 曹冲——象上船 划线 象下船 装石头到划线处 (七岁) 称石头 七、反思:学生通过老师帮助进行语文课的预习方法的训练,通过课题和思考题进行思考,学生问题意识较强,学生基本掌握了预习方法。预习之后,学生很容易理解课文 《称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1一、揭题激趣,初读感知。 《称象》课题揭示之后,首先应引导学生把题目意思议论清楚。教师提问激趣:象这么重可以称吗?这头又高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官员们想出了什么办法?他们的办法好不好?小曹冲用什么办法称象?他的办法好不好?接着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默读边用铅笔画出生字、新词和不懂的地方。然后组织学生自读课文,想一想教师提出的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查阅字典,自学生字,再让学生分段试读课文。最后进行生字教学。 二、抓住重点,细读明理。 本文重点是称大象的重量,关键是称的办法。小曹冲称大象的办法有4句话,是重点部分。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填写下面的表格: 曹操是怎样问官员们的?官员们又是怎样议论的?曹操听了为什么直摇头?细读第4自然段,这段共有几句话?这几句话的顺序能不能调换?将曹冲称象的办法按课文顺序读、说、议、画。教师可用投影仪放出两张幻灯片:一张幻灯片是书中的插图,另一张幻灯片是一幅对照图:左上角圆圈内画大象站立的大船,吃水线用红线画在船舷上,画面是装石头的同一艘大船,船沉到吃水线上。讨论:象的重量称出来了吗?为什么可以称呢?曹操的难题被他才7岁的儿子曹冲解决,你们有什么想法? 三、由果溯因,精读对比。 自由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想一想“照”是什么意思?小曹冲称象的办法与官员们的办法比一比,哪个办法好?为什么?熟读曹冲关于称象的办法的4句话,并抄写这4句话,背诵下来。通读全文,回顾课题。 四、启发想象,课外延伸。 出示下列板书:曹操官员们曹冲称—称大象大秤—→大船(代替) 割块—→石块(代替) 1.把曹冲称象的故事讲给他人听。 2.按板书想一想,平时用代替的工具解决问题的一个例子。组织一堂《动脑筋想出好办法》的主题班会。 3.造句:有的……有的……也有的…… 《称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2第一课时 目标导航 1.认读本课的13个生字,学写8个生字。 2.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并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培养学生做事有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 4.遇事动脑筋想办法的良好习惯,做事时注意采纳别人合理的意见。 (一)引思导学 1、创意导学。 同学们,你们见过大象吗?谁能说一说大象长得什么样?(看课件)有没有见过称象?(板书:称象)如果叫你称象,该怎么办?然而大约早在1800年以前的时候,我们聪明的祖先中有一个才7岁的孩子,就出色地完成了称象的任务。他的名字叫曹冲。他是三国时代魏国国王曹操的儿子。你们想知道曹冲是怎样称象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称象》。 2、前置性学习检测 (1)看到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 (2)谁能给大家说一说你知道的曹操和曹冲是什么样的人? (二)感知研学 1、自主阅读: (2)、再指名读课文。注意给生字正音,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读、齐读。 (3)、再指名分段读课文,注意给生字正音。找出文中的人物。教师相机板书曹操、官员、曹冲 2、小组合作学习,读读生字记记字形,并给它们找找朋友。 3、小组汇报交流,教师点拨指导,读准字音“柱、秤、沉、止”。 (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读,齐读。) 4、整体感知: 你从文中读懂了什么? 5、理清脉络:课文课文总共有几个段?你认为哪个段是全文的重点段?为什么? 第二课时 (三)自学检测 1、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段主要讲的是谁?讲了他什么事?(生答)教师简介曹操,理解“官员”一词。 (2)指导朗读。 2、学习第二段 (1)看图说说你看到的这头大象。 (2)指名读,思考:这头大象长得怎么样?找一找文中写大象的句子,理解“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的意思。图文结合具体认识象高大。 (3)指导再读描写大象的句子,读出象又高又大又重的感觉来? (4)看到这么一头大象,大家心里会想什么?官员们表现怎样?(语句训练,用“一边??一边”说句话。) (5)官员们想出了几种办法称象呢?这些方法行吗?(讨论)曹操听了官 员们的议论态度怎么样?(理解“直摇头”) (6)、朗读第2、3段,引导读出疑问、反问的语气。 过渡:七岁的曹冲,听了官员们的议论,边听边思考,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想出一个了办法,引读:他站出来说??(读第四段曹冲说的话) 3.刚才一上课时,有的同学就想了解曹冲是怎样称象的,现在请大家看第四段,再读这一段,看看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1).和同桌说说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2).出示课件,看一看曹冲是怎样称的。 (3).用上“先??再??然后??”这几个词语,在小组内说说曹冲是怎样称的,推荐一名最好的给大家说说。 (4). 以小组为单位按曹冲称象的办法设计一张称象流程图,设计好后到台前展示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同伴交流的能力) 4.按照曹冲的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了吗?学习最后一段。 (四)拓展延伸: 1.曹冲的好办法是怎样想出来的? (五)课后检测 1. 作业练习。 (1)按课文内容填空。 先把大象赶到( ),看船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身上()。再把大象( ),往船上( ),等到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把船上的石头搬下来( )。()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2)读一读,比一比哪个句子好,好在哪里? (A)曹操听了摇摇头。(B)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听了直摇头。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C)大象有多重呢? 大象到底有多重呢? (六)反思促学 1.通过学习这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收获? 2.如果你当时在场,你会有哪些好办法称这头大象? 《称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3一个七岁的孩子,想出称象的办法比官员强,比官员妙,这实在难能可贵。曹冲称象的故事,因此而广为流传;曹充爱动脑筋,善于观察,富于联想的品质,值得我们认真借鉴。本课重点介绍了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我在设计这一课时,抓住第四自然段让同学充分朗读,让同学在读中感悟;并借助课件或教具进行直观演示、充分利用课文插图辅助学习,分散教学难点。 学习本课,无需分析课文。要通过朗读,让学生感悟曹冲是个遇事爱动脑筋,能找出解决问题办法的聪明孩子。文末的问题,给学生创设了拓展思路的氛围,可以给学生留下时间和空间,进行讨论交流。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导语:现在,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要称一头活着的大象的重量是不成问题的,可在古时候,这却是件很难的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1课称象,让我们看看曹冲想出一个什么好办法称得大象的重量的。 2、学习生字“称”和“象”。 二、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要求: 1、借助汉拼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指名学生读课文,检查是否读的正确。 四、朗读感悟 1、看多媒体动画(事先自制课件),听教师范读,初步了解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2、学生自由读课文,了解课文里介绍称象有几个办法? 3、小组交流:说说自己对这些办法的看法。 4、指导朗读重点词句,练习说句子。 5、用实验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1)曹冲称象具体的办法是什么?听第4自然段录音课文,边听边看课件演示。 (2)让学生自己再读读这段课文。 搞清楚要称出大象的重量: 6、对学生提出的不懂问题展开讨论. (1)大象上船后,船为什么下沉? (2)象上船后,为什么沿着水面在,船舷耻面一条线. (3)象上岸后,往船上装石头,为什么要装到画线的地方. (4)再读这一段,说说曹冲想出的办法比官员们提办法好在哪儿? 我们应该向曹冲学习什么? 五、鼓励学生创新,启发学生动脑筋想一想: 曹冲的办法在当时的情况下是好的。你还有没有比曹冲更好的称象办法? 六、课堂小结: 曹冲称象的办法很有创造性。造不出称象的大秤可以用船;不能把大象宰了,就用石头,想出了一个别人想不出的办法。曹冲爱动脑筋,善于观察的,富裕联想的品质,值得我们每个同学学习。 《称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4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称、曹、议、论、秤、砍、块、沉、线、止、然、量12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学习曹冲遇事开动脑筋。 3.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遇事要开动脑筋,平时多观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教育学生学习曹冲,平时多观察,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曹冲称象的办法以及他和官员称象的办法之间的联系。 解决办法:教师启发学生把官员们提出的称象办法与曹冲提出的称象办法进行对比。 难点:曹冲想出称象办法的原因。 解决办法: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用船代替秤,解决了提不动的难题,用石头代替大象,化整为零,找到了称大象的巧办法,实验过程就是突破难点的过程。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称象》(板书课题),象就是我们在公园、电视中看到的大象。称象就是称大象的重量,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呢?(谁称象,为什么要称象,怎样称的,称出来了吗等)这些问题,同学们学了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 1.了解课文内容。 2.动笔勾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 3.分组,联系上下文理解字义。 4.分段朗读,纠正字音,分析字形。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的是谁称象的事?(曹冲) 曹冲是曹操的儿子。曹操是什么人?(古时候的大官) 2.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段主要讲的是谁?讲了他什么事?引导学生感知这段的主要内容。 (2)读第1句话,回答曹操是什么时候的人?理解古时候指三国时期,离现在大约有一千七百多年。 (3)读第2、3句,回答:人家送给他一头大象,他心情怎样?是怎样做的?(他很高兴,所以就带着官员和儿子去看象) (4)指导朗读。 3.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第2段,思考并回答:象是什么样子?官员们怎么做的?(使学生了解本段主要写了象又高又大,官员们边看边议论象的重量)。 (2)读第1句,看图回答:从哪地方看出象又高又大? 理解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的意思,具体认识象的高大。 (3)再读课文,从中体会象很大。 (4)读第2句话,举例说说议论的意思,再回答:从官员们议论的话里你知道了什么?(象很重,官员们很想知道象有多重)。 再读这句话,读出官员们疑问语气。 (5)朗读第2段。 第二课时 (一)朗读全文。 (二)回顾第1、2自然段。 (三)学习第3段。 1.朗读第3段,思考官员们想出哪些称象的办法。引导学生抓住这段的主要内容。 2.曹操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的重量称一称?官员们是怎样说的?这个办法行吗? (先引导学生把第一种办法概括为造大秤,再让学生理解第3句话,了解这个办法不行的原因是因为谁也没有那么大的力气提起这杆大秤。) 3.读第4句,说说第二种办法是什么?为什么也不成。 (联系曹操得到象时高兴的心情,认识把象割成几块称的办法更不成。) 4.读最后一句,说一说摇头和直摇头有什么不同。(直摇头的意思是不住地摇头,表明曹操对官员们提出的称象办法持坚决反对的态度)。 再读一读课文体会曹操的态度。 (四)学习第4段。 1.朗读第4段,思考曹冲想出了什么样的称象办法。 (1)从才七岁体会出曹冲的年龄怎样。(年龄太小了) (2)这么小的年龄就能想出称象的好办法。谁能分步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呢? (3)教师根据学生说的内容演示称象过程的前两步。 第一步:把演示用的船放在装水的大玻璃缸里,再把大象放进船里,船身下沉,沿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 第二步:把象拿出,往船上装演示用的小石子,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 (通过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及下沉沿着水面船舷为止等词语的意思。) 第三步:称一称船上石头。着重理解石头可以一部分一部分地称。第四步:知道石头有多重,就知道大象有多重,着重理解知道石头的总重量就等于知道大象的重量。因为石头和大象使船下沉的深度是一样的。 2.朗读第5段,思考:用曹冲想出的办法称象,结果怎样? (1)曹操微笑着点点头,说明什么?(对这个办法很满意)。 (2)果然说明结果和预想的一样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3.曹冲是怎样想出称象的办法的? 讨论:(分成小组或同桌) (1)曹冲听了官员们议论造大秤的办法,想到了什么? (曹冲想:大秤没有人能提得起来,船却能装得很重很重的东西,可以用船做秤。) (2)曹冲听了官员们议论宰象、称象块的办法又想到了什么?(用石头代替象块。称出石头的重量就可知道象的重量) 4.你向曹冲学习什么?(启发学生从两方面学习)。 (1)曹冲用心听别人的议论,积极动脑筋想办法。 (2)曹冲善于观察和学习,知识丰富,知道船在水里下沉的程度与重量有关系。通过学习课文认识到必须有丰富的知识,肯动脑筋思考问题,就会变得聪明起来。 (五)分析识记字形,完成本课作业。 1.读生字卡片,分析字形组词语。 (1)比较称和秤字音字形相近,字义不同。 (2)曹和线的笔画笔顺。 曹:上半部分的笔顺为,下半部分是日字,共11画。 线:左边是绞纟旁,右边的笔顺为:共8画。 (3)块、议论、砍、沉止等字利用熟字识记。 2.完成课后第2题,会用直才到底造句。 3.完成课后第3题,读这段话,再抄写。 4.把这篇课文内容讲给别人听。 《称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5教学目标 1、学习13个认读生字,8个书写生字。 2、通过上下文了解“议论”“果然”“反驳”等词语,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3、在阅读中理解动脑筋是一种良好品质,可以帮助人们解决遇到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运用实验情境导入。 1、今天,你们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东西?(教师出示秤)好,请几位同学帮我称一称这些东西的重量。(教师拿出准备好的水果、盐、奶粉,请同学们称一称) [在学生的动手实践中,使他们了解到物体的重量需要用秤称。] 2、这些日常我们拿得动、提得起来的东西可以用秤来称。但是,如果这个东西很大很重,怎么来称呢?古时候,有人送给曹操一头大象,大象怎么来称呢?(板书课题。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积累词语。 1、请学生尝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运用以前学过的,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识字。(师巡视中发现学生普遍不认识的字有:驳、割、艘、舷、线等。)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出示字词) 你们来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记字的? 生1:我运用偏旁记忆,知道了“艘”和“舷”都和船有关,“割”有立刀旁,所以与刀有关,“线”有绞丝旁,所以与丝线有关。 生2:一个记者想要去采访,前面有一面土墙,就把他“堵”住了。这样就记住“堵”了。 生3:我查字典知道了“杆”是一个多音字,在课文中读称杆(gǎn),在“旗杆”中读(gān)。 生4:我觉得“议论”两个字都有言字旁,所以与说话有关系。 师:你觉得“议论”可以用什么词来替代。 生4:可以用“讨论”来替代。 师:你能用“议论”说个句子吗? 生4:在小组合作中,同学们都议论纷纷。 生5:“驳”在书中的词语是“反驳”,我觉得这个“驳”就可以这样记,一个人,他姓马,做题总是不认真,这不,他又错了两道题。 师:你觉得“反驳”是什么意思? 生5:就是反对,不同意别人的说法的意思。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针对自己学习时遇到的困难,请其他同学帮助解决。 4、请学生从课文中找一些喜欢的词语、句子读一读,并说个句子。 生1:我喜欢这一句“这头象又高又大,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我造的句子是“这只小狗又矮又小,身子像面包,腿像四根火腿肠。” 生2:我喜欢“反驳”这个词。我造的句子是“妈妈说星期天带我去公园玩,爸爸立刻反驳:‘星期天,你得去学钢琴,不能去公园。’” 生3:我喜欢“果然”这个词,我想用果然说句话,“天气预报今天有雨,果然,天不亮就下起了雨。”[学生可以结合生活经验学习,积累词语。] 5、同桌之间互相抽读生字,考一考,给抽读好的同学加分。 6、做组词游戏:教师抽出一个生字,请小组同学至少组两个词,组员可以补充,以合作最好的组为优秀组。[丰富学生的词汇,促进学生的小组竞争意识。] 三、品读课文,自读自悟。 1、学生自读课文,想一想你读到了什么?读懂了什么? 生1:这篇课文主要讲曹冲称象的故事,讲他是用什么方法称的大象。 师:他用的是什么方法呢? 生1:他先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下沉多少,然后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石头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生2:老师,我画了一幅图,可以说明曹冲称象的办法。(教师实物投影) 生3:课文中还讲了两种称象的方法,但都不可行,一种方法是用一棵大树做称杆,但是,没人能提动称杆;另一种方法是把大象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但是这得先杀了大象。 生4:我觉得曹冲很聪明,那么多大人都没有办法,他却想出了这么好的办法。 师:你认为曹冲为什么能想出这样的好办法? 生4:因为曹冲他肯动脑筋。 生5:因为曹冲他注意观察。 生6:因为曹冲他愿意听取别人的想法。 2、小小的曹冲善于动脑筋,称出了大象的重量,让我们也来动动脑,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学生先自己想一想,互相说一说。(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按顺序叙述,叙述有条理,语言明确,可以提示他们运用“先”,“再”,“然后”,“其次”,“最后”等表示顺序的词语) 四、联系生活实际,延伸课堂内容。 你曾经动脑筋解决过什么问题?怎样解决的?请说一说。 生1:有一次,妈妈让我给手电筒装电池,我装上以后,怎么推按扭,手电筒都不亮,我想手电筒前些天还亮的,不可能坏,是什么原因呢?后来,我想可能是我把电池装反了,于是换了电池的方向,果然,手电筒亮了。 生2:一次,我想去游泳,爸爸在给我吹救生圈,看着他吹得很累的样子,我一下想到了打自行车轮胎用的打气筒,于是我就用打气筒将救生圈吹起来了。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