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芦花荡》教学设计 |
范文 | 《芦花荡》教学设计(通用10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芦花荡》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芦花荡》教学设计 篇1学习目标: 通过阅读、思考、研讨,能复述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 学习过程: 课前交流(投影一:课题) 开场白:进教室前,我就听说我们初二( 1)班同学非常优秀,据说有以下的光荣传统:一是坐得直,二是笑得美,最突出的就是上课发言积极、响亮了。看到大家这么好的精神状态我也很兴奋,对我们一起上好这节课充满期待和信心。先请同学们在美妙的轻音乐中,欣赏一下美丽的芦花荡风光,开启今天美妙的学习之旅。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师:看着这样的图片,听着这样的音乐,展开你丰富的想象,你想到了什么? (注意点评,如你的描述让我也不禁神往了;真美) 师:真不错,同学们的想象使美丽的芦花荡更添魅力。今天,我们就要一起走进孙犁笔下抗战时期的这一片芦花荡,来认识一位平凡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老人。 二、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学习目标: 通过阅读、思考、研讨,能复述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 三、概括故事,整体感知 (投影:读一读) 生自由朗读课文,师巡视,板书学生不会读的字。 可能有:竹篙 疟子 飒飒 师:这位平凡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老人,文中称他为“老头子”。那好,看谁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来复述故事情节,告诉同学们全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生复述故事情节,注意引导学生点评。 师:同学们都能积极思考,非常好。复述故事情节时,就应该讲清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 四、赏析人物,深入研读 师:讲完老人的故事,你觉得这位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结合相关句子说说你的理由 投影:议一议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参与。 学生一般只分析到老人的机智、勇敢、有勇有谋、爱国等,师应该引导学生分析老人性格的另一面。 师:老人身上就没有让大家不喜欢的地方? (学生思考、分析、交流) 师: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 学生明确: ①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许诺一切靠他,一切保险; ②通过敌人封锁线,老人就像一个没事人,显得悠闲自得; ③送两个女孩进苇塘,他以为万无一失,结果大菱受伤,确实过于自信;他觉得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又有些过于自尊。 ④老头子发誓要讨回血债,这场极其精彩的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自信的。 师小结:课文从多方面展示了“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他有爱国抗日的热情,有老当益壮的气概;他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他爱乡土、同胞,他恨敌人;他过于自信自尊,他有勇气,有胆略,只身制服敌人。作家写出了这个人物的各个方面,使他身上具有一种立体美(板书)。 同时,这个人物想象并不是完美无缺、高大全;他也有疏忽、也会犯错误,犯了错误也会自责、懊悔、内疚……他就是我们身边一个真实、可爱的人,具有一种真实美。(板书) 五:角色体验,说出所想 师:这样一位率真而又个性鲜明的老人,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呢?假如你就是文中的二菱,你亲眼目睹了老人的英雄行为,你会怎么想呢?把你心中所想与同学们一起分享吧! 投影:说一说 (教师点拨:抓住对老英雄的崇敬、赞叹,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对昨天自己怀疑老人的羞愧、歉疚等心理来写。) 引导两生交流、点评 六、品味景物,适当延伸 师:老人的形象无处不折射出可贵的人性之美,但我要说:芦花荡美丽景色的映衬使老人的形象更美。你们同意老师的这个观点吗? 投影:品一品 课文中有不少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要求学生从文中画出并仔细体味写景的妙处。 明确: (1)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2)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3)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4)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5)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6)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7)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8)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学生齐读写景语段,展开想像,感受那浓浓的诗情画意。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写景的作用。 (1)教师示范分析第(1)、第(8)句。 明确:“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这么优美的水乡却被敌人封锁。白天一片死寂,连水鸟也躲避;只有到晚上,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鲜明的爱憎情感。写“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这段景物描写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也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第(8)句是老人致敌人于死地时,“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所产生的感受。老人此刻正沉浸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之中,那鲜嫩的芦花在老人的眼里,自然会显得格外美丽。这段景物描写有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决非可有可无。 (2)学生品味其他写景句,分析其作用。可从点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等角度入手。 此时投影介绍作者孙犁及其作品风格 七、课堂小结,拓展熏陶 孙犁的《芦花荡》写得异常优美,那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那人物的真实、可爱,那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让我们流连驻足,不忍离去;特别是文中那位智勇双全、自信自尊的老英雄,更让我们赞叹不已。其实,在那个年代,为了我们每个人的幸福生活,像这样的英雄又何止一位? 投影:结束语。 从这些英雄的身上,我们深深地感到,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同学们,老师们,我提议:让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献给这些英雄吧! 《芦花荡》教学设计 篇2训练重点: 复述故事情节 学习抓住人物性格特征进行描写的写法 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步骤: 一课时 1、导入 年近六十,照例该养老了,看看我们身边现在那些退休人员的生活吧。但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冀中平原,在美丽的白洋淀上,就有着这么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老头—— 2、简介作者、作品 孙犁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小说家、散文家),其作品大部分是小说和散文,不少篇章都具有抒情诗的艺术魅力,最能代表这种风格的是其名篇《荷花淀》。《荷花淀》写于1945年,发表后,在文学艺术界影响很大;有许多作家都努力探索其写作技巧,不久便形成了一个文学流派(评论界称之为“荷花淀派”代表作家有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等)。“荷花淀派”的作品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节奏感,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茅盾评介:“他的散文富有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3、板书课题 检查预习(正音、解词) 浸 提防 尖利 悠闲 疟yo子 疟疾 寒噤n 蹿un 仄歪 飒飒 挂花 泅i’水 转弯抹角 吆喝yo 张皇失措 央告 4、整体感知课文 默读课文,回答问题。 ⑴ 概述故事 (芦花荡里生活着那些人?发生了哪些事?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一对勇敢的姐妹; 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一次酣畅淋漓的复仇。 我们的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运送粮草,护送干部)全靠一个近六十的不带枪的非常自信的老头子。一次,她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一个女孩受了伤,他觉得丢脸,发誓要报仇。他诱敌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钩住鬼子并用竹篙痛打,消灭了十几个日寇。 ⑵ 文中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 老头子 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 5、复述故事情节 可以按照课文的顺序复述,也可以打乱课文顺序有创造性地复述。 要求: 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 语言简洁 二课时 1、分析人物性格 【讨论】: ⑴老头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提示: 爱国 老当益壮 过于自信、自尊(如何理解“过于”?) 爱憎分明 智勇双全 ⑵本文是如何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 护送 封锁严密———苇塘给养充足 (惊心动魄) “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近六十 复仇 不带枪 消灭十几个鬼子 (酣畅淋漓) 孤身一人 2、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运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形象、渲染气氛。) 本文是孙犁“诗体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中的人和事,但我们读后却没有凄惨压抑之感,而是感到白洋淀风光如诗如画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自由谈】 请找出文中你喜欢的描写景物的句子,用心感受并评析。 孙犁的小说一般不具有紧张曲折的故事情节,他着力展示的是人情美,追求作品中诗的情调、诗的感情,而不力图以情节取胜。 如:“月明风清的夜晚……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稻米和肥鱼的香味”,“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飒飒的风响”等情境和语言的选择;写战斗也不忘“水草轻轻地浮动”“莲蓬的清香”等美的意象的选择。 (指导阅读课文第一段) 景物的描写是为展现情感的,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的情与景都饱含诗意,展现出作者对美好的事物和光明的人生及优雅的人情的向往和追求,对罪恶、丑陋、陈旧和黯淡的事物的厌弃。 3、课堂练习 ① 补写——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一、二题 ② 辨词练习(例句见课文) 阴森、 遮盖、 阴惨、 遮掩、 4、课后作业 仿写——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 《芦花荡》教学设计 篇3教学目标: 1、识记字词,感知人物形象。 2、展开想象,体验人物心理。 3、体味景物描述的作用,提高描述的潜力。 4、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目标1、2 教学难点: 目标3 教学方法: 探究,体验 教学媒体: 投影仪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铁道游击队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它发生在齐鲁大地上,充满了传奇色彩。其实,在抗日战争时期,类似的传奇故事数也数不清。比如,在冀中平原,在美丽的白洋淀上,就有这么一个老头子,年龄将近六十岁了,可他仍像年轻人一样,毅然投入到抗日战争的洪流中去。并且以他的勇敢和智慧,狠很地教训了敌人。这天,我们来学习著名作家孙犁的一篇小说――《芦花荡》。 结合注释简介作家作品。 二、整体感知: (一)明确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生字词状况。 (三)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 1、本文体裁?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 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几句话进行概括。 3、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试各举一例。 4、故事主要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哪些资料表现出来的? 5、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完成上述题目。 提问,教师总结明确: 1、小说。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2、抗日战争时期,我军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他十分自信。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受了伤,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他引诱鬼子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打鬼子。(大意正确即可) 3、主人公:老头子。刻画手法: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神态。举例见课文。 4、(1)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此刻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年龄将近六十岁了,但是他像青壮年一样,充满了活力,无所畏惧,为苇塘里的部队输送粮食等。 (2)还表此刻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他对同胞姐妹充满了挚爱,对日本鬼子满怀仇恨,大菱受了伤,他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并且付诸实际行动。 (3)还表此刻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他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在过封锁线时,认为万无一失,女孩子受了伤,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这些都体现了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插入解决“这一性格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这是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十分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4)还表此刻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他为了给大菱报仇,预先在水中设好埋伏。然后在船头放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鬼子上当,把他们引入埋伏圈,然后痛打鬼子。 5、主题: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三、总结: 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老头子。他有鲜明、倔强的个性,智勇双全,决不认输,决不退缩。他的身上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为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作者用了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封锁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干瘦,不带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自信,业绩突出。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是老英雄显得十分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这种写法在同学们的作文中也可应用。 四、布置作业: 1、识记字词。 2、思考课后练习三。 五、课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检查字词 二、品味赏析:(完成课后练习三) 景物描述: 《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十分的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感到写得十分优美,给人一种用心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是得宜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关于环境描述的句子,揣摩这些景物描述的句子的作用。 1、画出文中景物描述的句子。四人一组讨论,明确答案。(答案见教参) 2、体味这些景物描述的句子。教师示例:讲解第一处景物描述的句子――文中第一自然段。 体味:“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气氛。“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貌”写出了淀水的晶莹清澈和白洋淀自然环境的优美。但是,在这美丽的周围,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命根据地。白天,那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只有到了深夜,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爱和憎。“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的生存姿态烘托了出来。 3、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四人一组,讨论分析,分析合理即可。 4、景物描述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 5、动笔仿写几句,写写你家乡的景物。 三、重点研读文章的1――54段,问题如下: 1、“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里去了。”从这句话里,你能感受到当时芦花荡处于一种什么环境中? 2、“苇子还是那么狠狠的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请你结合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并说说“狠狠”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请你说说炮楼里的敌人监视着芦花荡,有什么罪恶用意? 4、请你指出第四段中从“老头子……个性明亮”一段文字属于什么描述?有什么作用? 5、透过“每到夜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亮,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这句话,你看到了怎样的事实?反映了什么问题? 6、课文中有一段话精彩地描述了老头子因没有圆满的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请找出这段话并细细体味,然后把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7、“老头子”执行任务从不带枪,为大女孩复仇仍不带枪,你认为他这是不是鲁莽?请结合文段资料说明你的理由。 8、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你还能想起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后回答,教师明确答案: 1、说明当时芦花荡一带处于日寇占领、严密的封锁中。 2、这句话的'意思是,应对凶暴的敌人,白洋淀的人民威武不屈,努力长高的苇子正好为淀里的抗日军民带给掩护,苇子俨然成了抗日利器。“狠狠”一词形象的表达了抗日军民对日寇的仇恨。 3、敌人企图用这种卑劣手段困死荡中的军民。 4、肖像描述。刻画了一个精明强干、敏锐、机智、个性有精神的、英勇果敢的老交通员的形象。 5、写敌人为封锁毒计的失败而哀愁,反映了我抗日军民的顽强和智慧。 6、心理描述的语句:课文47段中从“一声一声像连珠箭……这老脸呀!” 补写的心理活动合理即可。 7、不是鲁莽。因他心中有着对人民的爱和对敌人的恨,靠着高超的水上技艺,拥有独特的对敌斗争的利器――船桨和鱼钩使他在对敌斗争中游刃有余,是处于高度的自信。 8、可由歌声想象战士的情绪,想象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的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答案不求一致。 四、小结: 本文如诗如画的景物描述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艺术上融情入景,寄寓了作者深沉的情怀。期望大家能认真揣摩本文的景物描述,以便在今后自我的作文中充分的运用这一描述手法。 五、作业: 1、课外阅读《芦花荡》的姊妹篇《荷花淀》,比较两篇文章有何异同。 2、预习第三课,熟读课文,掌握字词。 六、课后记: 板书设计: (一)老英雄的性格特征: 1、爱国抗日 2、爱憎分明 3、自信自尊 4、智勇双全 (二)景物描述的作用: 1、渲染故事气氛 2、烘托人物精神 3、加强抒情韵味 《芦花荡》教学设计 篇4教学目的与要求: 1、复述故事情节,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展开想像,体味人物心理及故事的传奇色彩。 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提高描写的能力。 4、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及文章对抗日军民的讴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探究小说的传奇色彩是怎样造成的,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教学进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播放芦花荡优美景色,老师激情导入:在辽阔的冀中平原,在美丽的白洋淀,抗日战争的洪流也锻造出许许多多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大家想认识他们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些传奇人物吧。 2、师生诵读。再次感受芦花荡的魅力。 二、课文探究。 1、探究人物的性格内涵。 可用“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________说话,(先由学生归纳,再教师总结) 师生讨论后小结: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智勇双全的行为上。 2、重点探究事件发生的过程和意义。 可用“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________”“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________”的句式说话,(先由学生归纳,再教师总结) 结论: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路途的危险上;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交通工具的简陋上;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敌军密集的火力上;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敌我势力的悬殊上;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老头设下的圈套上;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敌人的愚蠢上钩上;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老头痛打敌人上。 3、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4、人物描写艺术探究 三、课时总结。 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还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 四、课后思考: 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提示: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可以回忆课内外读过的文艺作品,答案不求一致。 第二课时 一、故事复述,再现芦花荡。 复述故事情节,再现老头子的英雄事迹。(主要复述故事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哪些内容表现出来的?) 《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 二、想像体验,人物心理。 1、从文中找出描写老头子心理活动的一段话,自读品析,想像体验,揣摩体会。例: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产生了怎样的心理。 (体味老头子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 2、在品读中展开想像,如果自己是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 (多角度想像二菱的心理活动,提高体验性阅读的能力。) 三、景物描写,揣摩作用。 教师要引导学生体味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领悟这种描写的高妙之处。 从课文中摘抄你喜欢的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展开想象,感受美景。 四、语言品味,升华情感。 本站有专文论述,此处可直接引用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作者笔下的老头子有鲜明、倔强的个性,智勇双全,决不认输,决不退缩。他的身上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为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作者还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景物描写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艺术上融情人景,寄寓作者深沉的情怀。 2、课外延伸: ①完成课后研读与练习。 ②课外阅读《荷花淀》,更多地了解孙犁,了解诗体小说的特点。 《芦花荡》教学设计 篇5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寒噤、阴惨、仄歪、转弯抹角、张皇失措”等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故事梗概,培养速读文章内容并概括文章的能力。 3、理解和分析人物性格,并学习用人物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4、感受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表达的民族精神。 结合关键词句,体会人物形象内涵。 教学步骤 一、导入、展示课题 二、明确目标 三、检查预习 四、初读、理清情节 A、补充文学常识:小说三要素 B、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主要内容。 明确:抗日战争期间,在河北白洋淀上,一个抗日老英雄护送两个女孩子找到队伍的故事。 五、再读、评析人物 (一)初步感知人物性格 A、确定小说主人公及其生活背景。 B、补充日本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灾难。(学生举例) C、用“老头子是一个的人”句式评价人物。 D、明确老头子性格核心:过于自尊和自信。 (二)精读课文,具体分析。 A、在文中找到最能反映老头子“过分自尊和自信”的语句,结合小说情节和描写手法,作简要分析。 B、交流:老头子身上,还有些别的什么品质? C、总结(用四字短语概括) 老头子是一个自尊自信、机智勇敢、爱憎分明的老英雄。 六、悟读、理解主题 文中对老头子形象,作了细致的刻画,文章还刻画了哪些值得敬佩、歌颂的形象?(讨论、交流) 总结明确: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七、拓展、延伸 文中“老头子”身上,凝聚着所有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假如“老头子”在“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活动中,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请你仿照下面的颁奖词,给“老头子”也写一段颁奖词。 例:在顺境中,保持清醒,沙场带兵堪称无怨无悔,把守国门能说有骨有气。他像把号角,让理想与激动在士兵心中蔓延。 ——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丁晓兵的颁奖词 (明确颁奖词的写作要点:概述事迹,评论功绩,饱含深情。) 八、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对文章情节的梳理,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欣赏到了一位老当益壮的抗日英雄的形象,我们也学到了一些阅读小说的方法,将它们运用在语文学习中,你会有更大收获。 《芦花荡》教学设计 篇6【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收集相应的背景资料,理解文章内容。 2、能找出文章中对人物的刻画描写,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一步体会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情感。 3、理解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在作品中的作用。 4、体会作品的散文化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能找出文章中对人物的刻画描写,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一步体会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情感。 2、理解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在作品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1、能找出文章中对人物的刻画描写,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一步体会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情感。 2、理解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在作品中的作用。 【教学设想】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收集相应的背景资料,理解文章内容。 2、速读课文,然后复述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情节。在理解小说的情节的基础上,引学生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然后复述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情节。在理解小说的情节的基础上,引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教学难点〗 速读课文,然后复述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情节。在理解小说的情节的基础上,引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主要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可以由孙犁的《荷花淀》在文坛上的影响导入。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完成对作者的介绍和对背景介绍。 二、速读课文 要求: 1、能够复述故事情节。 2、讨论“研讨与练习”中第一题中的两个问题。 三、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反馈 四、再读课文,讨论 老头子究竟是不是一个英雄?请说明理由。 老头子是一个英雄,他的英雄性格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他的爱国热情、抗日热情与老当益壮的气慨上。老头子年近六十了,“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了老的鱼鹰”。按说应该在后方安度晚年,他却像青壮年一样,充满活力,无所畏惧,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之下,出没苇塘,成为一名贡献卓著的英勇的交通员。“这不仅是因为他熟悉白洋淀的地理环境,更是因为他有过人的英雄气慨。 老头子的英雄气慨,还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对家乡,对同胞,对抗日队伍,他是如此的深情,对日寇则是满怀仇恨。老头子是那么喜欢那两个孩子,对敌人又是那般恨。爱得热烈深切,恨得咬牙切齿,他坚持血债血还,这也是他英雄性格的一种体现。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他因自信也失手,至使大菱挂彩,他便觉得有负嘱托,开始严厉地自责,自愧得无地自容。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上。他用竹篙痛砸敌人的脑袋,足以表现他的智退勇双全。 作者刻画这样一个人物形象有何深刻的用意? 这篇小说刻画了老头子这样一个老英雄形象,由这个形象还引出了少年抗日英雄形象,还让我们读者联想到苇塘里的坚持抗日的革命队伍。从苇塘里的歌声可以想像出他们是不怕困难,不畏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一支队伍。通过这种以点带面的写法,可以感受到,在敌后抗日根据地里,男女老少都发动起来,进一步突出中国人民中不可战胜的这一主旨。 怎样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的“过于”二字? “过于”有非常的意思,老头子的自信心与自尊心都非常强。另一方面,确实有过头之嫌。大菱的受伤,跟老头子过于自信、不够谨慎是分不开的。小女孩洗脸,大女孩还警惕一些,而老头却说“不怕,洗一洗吧”,洗脸有响声。老头子以为敌人的、小火轮上的探照灯照不到他们,可事实上却把两个女孩的脸照得雪白。这些都是他过于自信而导致的一种麻痹的表现。“过于自信与自尊”,是老头子性格的核心,他的功与过,均有此生发出来的。 五、小结本课时教学 《芦花荡》教学设计 篇7【设计简说】 芦花荡是编排在人教版八(上)一战争为主题的单元,本文人物充满了传奇色彩,语言诗意盎然。以下课堂实录是备课组成员集思广益形成的教学流程的课堂呈现。 意在让学生通过多种阅读活动去熟悉人物──走近人物──喜爱人物──敬佩人物。同时感受孙犁文章语言清新淡雅,充满诗情画意的特点。 【课堂实录】 一、导入:话说英雄 师:英雄就是这样的人:他有关云长刮骨疗毒时的谈笑风生,有诸葛亮空城抚琴的从容悠闲;他有岳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他有林则徐收复失地的殚精竭虑;他有邱少云“烈火焚烧若等闲”的献身精神,有刘胡兰慷慨就义的凛然正气……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由这些有名的和更多无名的英雄所写成的。今天,我们要结识一位战斗在冀中平原芦花荡里的老英雄。 二、寻读:感知全文 师:芦花荡讲述的就是一位老英雄的传奇故事,速读全文,四人小组用“接龙”的方式概括这个故事。(提示:四句话把握记叙要素。) 生1:老头子护送两个小女孩过敌人的封锁线。 生2:由于过于自信,大女孩挂花了。 生3:老头子心里感到懊丧,发誓叫敌人十个人流血。 生4:老头子手无寸铁,智歼鬼子为孩子报了仇。 三、析读:赏析人物 师:讲完老人的故事,喜欢这位老人吗?最喜欢他哪一点?说说自己的感受。 生1: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我,我什么也靠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自信。 生2:“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言出必行,说到做到。 生3:“举起镐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对敌人恨之入骨。 生4:事先设好埋伏,引诱鬼子上钩──机智、聪明。 生5:像个没事人,早出晚归,悠闲的心情撑着船──勇敢、身怀绝技、乐观。 师:老头子这个无名英雄,充满了传奇的色彩,奇就奇在他神通广大的本领,奇就奇在他自信而有自尊的性格,奇就奇在他悠闲而又乐观的情绪。 四、品读:感悟主题 师:老人有没有让人不喜欢的地方?找出有关的语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1:过于自信自尊“不怕,洗一洗吧。不怕,他打不着我们。”太自以为是。 生2:爱逞能,打鬼子还要二菱跟着来看热闹。 生3:爱面子,出了一点差错,就觉得没脸见人。 师:从中,你还能读出别的吗? 生1:我认为大菱受伤不是老头子的自以为是造成的。“不怕,他打不着我们”柔和地说,“柔和”可以看出他对孩子们的喜欢和爱 生2:我认为,他的过于自尊自信,正是体现了他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 师: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生1:坚毅刚强的老人。 生2:是一位把对孩子的慈祥和爱深埋心底的老人。 生3:是一位非常有个性的老人。 生4:是一位有高度责任心的老人。 师:老头子不是一个高、大、全式的人物,他是一位极具个性美、人性美、有立体感、多面性人格魅力的人物形象。他的过于自尊自信丝毫不会成为我们不喜欢他的理由,反而更促使我们喜欢这位传奇英雄。 五、集读:积累语言 师:孙犁曾说:“抗日战争时期,人民爱国的热情和战斗的英勇,是善良和美好达到极致时的一种境界,也是一种美到极致的境界。”因此他笔下的战争不是弥漫着血腥味,而是笼罩着诗情画意。因为他要用美好的环境来烘托美好的人性和心灵。 请在文中找出写景语句,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说说它是怎样为表现老头子的英雄形象服务的。 生1:“看见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写出小船的轻快敏捷,也烘托出撑船者的高超技艺。 生2:“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象征斗争的胜利,英雄凯旋而归。 师:孙犁不是正面描写刀光剑影,而是采取武戏文唱,以明媚如画的风光来烘托老人的传奇英雄形象。 《芦花荡》教学设计 篇8一、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是“三位一体”,互生共长的。而学生又是阅读对话活动关注的中心,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独立自主地与文本(作者)对话,去自行发现、自行构建文本的意义,这样他们才能学会阅读,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根据《芦花荡》这篇文章的特点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在教学中要充分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要起桥梁作用,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以便学生更好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能快速默读课文,并能用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 2、理解和感受老头子的形象。 3、欣赏诗情画意的描写及其作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 能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深刻把握作品的思想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教育学生既不要淡忘历史,又要维护和平。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难点:复述故事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四、教法、学法: 教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2、朗读分析法; 3、启发式教学法; 4、分组讨论法。 学法: 1、自主学习法; 2、合作探究法; 3、归纳学习法。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本节课安排第一课时。(第二课时主要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 六、教学流程: 第 一 课 时 (一)走进芦花荡 1、大屏幕播放芦花荡的图片,画外音:在古老的燕赵大地上,有一片富饶的水域,她仿佛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广袤的华北平原上,映射着美丽的光芒。她就是白洋淀。古往今来,白洋淀不仅以她美丽的环境,富饶的物产而闻名遐迩,更令人广为传颂的,还有她光荣而悲壮的革命历史!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成为痛击侵略者的战场。有“壕沟设险歼顽伪,芦荡出奇灭倭兵。英雄垂功抗日史,中外讴歌颂雁翎”的传颂。妇孺皆知的经典战争影片《新儿女英雄传》、《小兵张嘎》皆取材于此。今天我们要讲的,是著名作家孙犁写的一篇精彩的小故事——《芦花荡》。 2、谈感受:用“这是一片 的芦花荡”谈自己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二)“芦花荡”中游 1、出示重点生字词,检查预习情况。 《芦花荡》教学设计 篇9【教学目标】 1.把握故事情节、人物及环境特征,感受其传奇色彩。 2.揣摩文中“老头子”这一人物形象,学习本文景物描写的方法。 3.学习老头子和大菱、二菱的不怕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英雄品格。 【教学重难点】 1.通过体味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整天神出鬼没地穿越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手无寸铁的他,还运用自己的智慧,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今天,我们就走进《芦花荡》,去结识这位传奇英雄吧。 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默读全文,按要求复述课文,复述后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1)按六要素进行概括性复述。 (2)创造性复述。以“但有一次,却发生了意外……”开头,复述故事情节的后半部分,即最精彩的部分。 2.讨论: (1)课文中的哪句话能概括老头子的性格? 明确:“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2)“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正是他的性格造就了他这位传奇英雄,引出了这个传奇的故事。 正是由于他的自信,使他敢于承担起穿越封锁线的重要任务。过于自信使他在送大菱二菱的过程中遭遇了敌人并使孩子受伤。他的自尊使他决心为孩子们报仇进而引发了芦花荡中的“战役”。 (3)用自己的话总结作者塑造老头子这一英雄形象的目的和意义。 明确:老头子具有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象征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不可征服的人民。 三、家庭作业 摘抄本文中精彩的环境描写片段。 第二课时 一、同桌交流家庭作业中自己摘抄的精彩描写片段 二、品读课文,探美语言 1.同桌相互朗读、听读自己摘抄的精彩描写片段。 2.在全班范围进行赏析环境描写的交流。 要求:用先朗读句子;再说说“这一句美在——”;最后说说这一处环境描写作用的顺序。 补充:环境描写的作用。 ——推动情节发展;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形象;加强抒情韵味等。 3.齐读文中公认的精彩环境描写片段,读出感情或韵味。 三、研读本文写法上的特色 讨论:这篇小说除了运用精彩的环境描写来推动情节、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形象、加强抒情韵味外,这篇小说还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来渲染人物及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 明确: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创造出强烈的反差来渲染人物及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 在人物塑造上,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支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在情节上,课文着重写了一场“英雄的行为”,更富有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这里有一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 《芦花荡》教学设计 篇10创意说明:“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设计着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从人物形象到故事情节到艺术手法进行感知、感受、感悟,让学法在感受中明确,让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提升。 [教学步骤] 观看《铁道游击队》导入: 在富饶的齐鲁大地上,在长长的铁路沿线,游击队员们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打击了敌人,收获了胜利。在辽阔的冀中平原,在美丽的白洋淀,抗日战争的洪流也锻造出许许多多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大家想认识他们吗?让我们—— 一、走进芦花荡 1.听配乐朗读,初步感受芦花荡,将感受用“这是一片”的芦花荡说出来。 2.将《芦花荡》中写景物的句子找出来,并展开想象,感受美景。 二、感受人和事情 1.粗略感知 美丽的芦花荡里生活着哪些人?发生了哪些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自由细读文章,将自己对人事情的感受说出来。 如人物: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一对可爱而勇敢的姐妹一群愚蠢的鬼子兵 事件: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一场酣畅淋漓的复仇 情感:一份深沉的爱国情一份屈辱的亡国痛 2.重点探究 ①用“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说话,重点探究人物的性格内涵。 可以有如下结论: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过于自信自尊上;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智勇双全的行为上; ②用“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_______________”的句式说话,重点探究事件发生的过程与意义。 可以有如下结论: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路途的危险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交通工具的简陋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敌军密集的火力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敌我势力的悬殊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老头设下的圈套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敌人的愚蠢上钩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老头痛打敌人上; ③依照上面的格式,用“深沉的爱国情表现在”“屈辱的亡国痛表现在”的句式发现说话。 三.探究诗性美 《芦花荡》是孙犁“诗体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读之有一种如诗如画的感觉,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文章的“诗性美”。 讨论交流,明确: ①轻缓的节奏。 孙犁的小说一般不具有紧张曲折的故事情节,他着力展示的是人情美,而不力图以情节取胜。《芦花荡》就是这样,讲的是一位老人护送两个小女“战士”,又为她们负伤报仇的故事,全文几乎没有明显的情节高潮,一切都在柔美的芦花荡里缓缓的进行,就像那脉脉的流水一样。 ②白描的手法。 写人不以外形为主,而是注重神似。往往抓住事物的传神之处,突出重点,通过简洁的,最有特征性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点出人物的神韵,展现他们的精神世界。本文在刻画主人公——协助我军的“老头子”就体现出了这点。他“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像是“老了的鱼鹰”,这是形貌的描写。紧接着以“短短的花白胡子”和“尖利明亮的眼睛”点出老人矍铄干练的内在气质。在战斗中,又以“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叹了一口气”,“像连珠箭”,“射穿了老头子的心”等几处心理描写,展现了老人的自尊。而人物的几句精简的语言描写,如“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和“等到明天,你们看吧”,就把老人的自信自强、爱憎分明的性格表现得生动而深刻。着墨不多却直指人物的灵魂精神,却反映人物的人性美和灵魂美。 ③诗意的意境。 作者追求作品中诗的情调,诗的感情。本文中的景物描写,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如 “月明风清”、“一片苇叶”、“稻米和肥鱼的香味”“飒飒的风响”等情境和语言的选择,就连写战斗,也不忘那“莲蓬的清香”等美的意象的选择。景物的描写是为展现情感的,即古人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从而使作品的情与景都饱含着诗意,展现出作者对美好的事物和光明的人生、以及优雅的人情的向往和追求,对罪恶、丑陋、陈旧和黯淡的事物的厌弃。 ④清新的语言。 本文语言的特色是凝炼、含蓄、优美、生动、富于色彩美和音响效果。课文的第一段,写苇塘、星光和水鸟,都是那么的轻婉柔美,把读者带到一个清新的语境中。“悠悠”“弯弯”“飒飒”“溜溜”等叠音词的运用,给人以轻缓的节奏美感。“风清月明”“清爽”“悠闲”“丝绒”“清香”等词语也给人以舒适、光亮的情感体验,使文章清丽自然,含蓄隽永,柔婉秀美,富于抒情性。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